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制工具的应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时期兴修了不少大中型水利工程,著名的有:公元前五世纪魏国西门豹在河南临漳县主持修建的漳水12渠,使两岸大片盐碱地得到改良,并留下了西门豹揭露恶吏、巫婆所搞“河伯娶妇”骗局的动人故事;公元前六世纪末楚国在安徽寿县兴修的芍陂,周长一百二十里,灌溉农田万顷;公元前二四六年秦国在陕西泾阳县兴建的郑国渠,把薄瘠的渭北平原变成沃野;以及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是公元前二五六年前后由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修建的,至今仍完整保存,发挥着作用。它由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构成。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为依存,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水鱼嘴又叫都江嘴,设在岷江的中心线上。它的形状就像一个迎向岷江上游的鱼嘴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为岷江的主流。内江水通过堤防进入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起着航运、灌溉和分洪三大作用。鱼嘴和堤防都是就地取材,用装有卵石的大竹笼叠成。
图4 江堰工程示意图
飞沙堰是用竹笼装石砌成的低堰,为内江分洪减淤的闸坝工程。当洪水袭来时,内江过多的水就从堰顶溢入外江;如洪水特大,就会把堰冲垮,让洪水直泄外江,从而保证内江灌区的安全。同时,它又起着减淤排沙的作用。由于宝瓶口壅水,流速变慢,由上游带来的泥沙会在此沉积。但飞沙堰前的一段内江为弯道,产生弯道环流,飞沙堰正处弯道凸岸,这可使挟带泥沙的底流向堰外排沙,减少宝瓶口前的淤积以及流入宝瓶口的水中泥沙含量。
宝瓶口因形状像瓶口而得名,它是利用人力,硬把石质的玉垒山劈成两半而建成。现南岸陡峭孤立的岩石,叫离堆,就是从玉垒山劈出的。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起着保证有足够水量通过这里,流入成都平原密布的农田灌渠的作用。
在内江口还刻有三个石人,矗立在水中,起着水尺的作用。它被用来测定内江的进水流量,为整个工程系统调节水位提供依据,以达到合理分配洪、枯水流量的目的。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三百万亩良田得到灌溉,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水旱从人,不知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史记·河渠书》)。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在分水鱼嘴东边建了一座二王庙,庙中刻着他们的治水遗训:“深淘滩,低作堰。”在离堆上还建有伏龙观,相传李冰曾在这里制服了一条兴波作浪的孽龙,故建观纪念。
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据古籍记述,大禹治水的结果,不但消除了水害,使先民们从丘陵上搬到平原地区定居,而且可以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变水害为水利。它反映了水利问题一直是我们祖先非常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