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卷四十四 列传第四 谢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王镇恶 檀韶 向靖 刘怀慎 刘粹 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 赵伦之 到彦之阙 王懿 张邵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刘怀肃 孟怀玉 弟龙符 刘敬宣 檀祗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朱龄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卷四十九 列传第九 孙处 蒯恩 刘钟 虞丘进 卷五十 列传第十 胡藩 刘康祖 垣护之 张兴世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宗室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庾悦 王诞 谢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张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谢方明 江夷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昙庆
卷五十五 列传第十五 臧焘 徐广 傅隆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蔡廓 子兴宗 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 王惠 谢弘微 王球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冲 淡 张畅 何偃 江智渊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武三王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羊欣 张敷 王微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王华 王昙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吉翰 刘道产 杜骥 申恬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谢灵运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武二王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刘湛 范晔 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 袁淑
卷七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绰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文九王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颜延之 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臧质 鲁爽 沈攸之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王僧达 颜竣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朱修之 宗悫 王玄谟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柳元景 颜师伯 沈庆之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萧思话 刘延孙
卷七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文五王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刘秀之 顾琛 顾觊之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周朗 沈怀文
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宗越 吴喜 黄回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邓琬 袁顗 孔觊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谢庄 王景文 卷八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殷孝祖 刘勔
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萧惠开 殷琰 卷八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夫有国有家者,礼仪之用尚矣。然而历代损益,每有不同,非务相改,随时之宜故也。汉文以人情季薄,国丧革三年之纪;光武以中兴崇俭,七庙有共堂之制;魏祖以侈惑宜矫,终敛去袭称之数;晋武以丘郊不异,二至并南北之祀。互相即袭,以讫于今,岂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应时之变而已。且闵子讥古礼,退而致事;叔孙创汉制,化流后昆。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然则汉、魏以来,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仪。司马彪集后汉众注,以为《礼仪志》,校其行事,已与前汉颇不同矣。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