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皇明诗选 >

《皇明诗选》·序

明朝 皇明诗选 陈子龙 著

陈子龙
李雯
宋征舆
○陈子龙
有明御宇。矢文德以洽海内。学士大夫。委蛇酝藉每以修辞显。自弘治以后。俶傥瑰玮之才。间出继起。莫不以风雅自任。考钟伐鼓。以振竦天下。而博依之士。如聚沙而雨之。作者斐然矣。又以承百王之余。徽章淑制。昭兹来许。凡虞歌殷颂。周雅楚骚。罔不穷其拟议。巧其追琢。尝以一人之力。兼数家之长。虽作述有殊。然专者易工。该者难合。程其劳逸。未可轻也。是以昭代之诗。较诸前朝。称为独盛。作者既多。莫有定论。仁鄙并存。雅郑无别。近世以来。浅陋靡薄。浸淫于衰乱矣。 【子龙】 不敏。悼元音之寂寥。仰先民之忠厚。与同郡李子宋子。网罗百家。衡量古昔。攘其芜秽。存其菁英。一篇之收。互为讽咏。一韵之疑。其相推论。揽其色矣。必凖绳以观其体。符其格矣。必吟诵以求其音。恊其调矣。必渊思以研其旨。大较去淫滥而归雅正。以合于古者九德六诗之旨。于是郊庙之诗。肃以雝。朝廷之诗。宏以亮。赠答之诗。温以远。山薮之诗。深以邃。剌讥之诗。微以显。哀悼之诗。怆以深。使闻其音而知其德和。省其词而知其志悫。洋洋乎。有明之盛风。俪于周汉矣。 【子龙】 曰。我于是而知诗之为经也。诗繇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世之盛也。君子忠爱以事上。敦厚以取友。是以温柔之音作。而长育之气。油然于中。文章足以动耳。音节足以疏神。王者乘之。以致其治。其衰也。非辟之心生。而亢丽微末之声着。粗者可逆。细者可没。而兵戎之象见矣。王者识之。以挽其乱故盛衰之际。作者不可不慎也。或谓诗衰于齐梁。而唐振之。衰于宋元。而明振之。夫齐梁之衰。雾縠也。唐黼黻之。犹同类也。宋元之衰沙砾也。明英瑶之。则异物也。功斯迈矣。且唐自贞元以还。无救弊超览之士。故不复振。而为风会忧二三子生于万历之季。而慨然志在删述。追游夏之业。约于正经。以维心术。岂曰能之。国家景运之隆。启廸其意智耳。圣天子方汇中和之极。金声而玉振之。移风易俗。返于醇古。是编也。采在遵人哉。
华亭陈子龙撰
○李雯
夫时俗易好。山川异音。风骚之作。随世适化。呜呼尚矣。然降自三百。汉魏以来。下迄盛唐各建美一代。靡有兼综。至于昭代二祖列宗。文治昭明。遂通羣轨。而高材之士。心应风雅者。亦复上采下获。风律毕臻。声诗之道。于是备焉。纪厥源流。殆有三变。洪永之初。草昧云雷。灵台偃革。萟林未薙。而精英澄湛之风。已魄已兆。时则有季廸伯温唱之。而袁杨诸公和之。皆颷然特起。才颖初见。虽腾踔甫惊。而流风不竞。俚者犹元。腐者犹宋。至于弘正之间。北地信阳。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有大禹决百川。周公驱猛兽之功。一时并兴之彦。蜚声腾实。或咢或歌。此前七子之所以杨丕基也。然而二氏分流。各有疆畛。劲者乐李之雄高。秀者亲何之明婉。葢才流竞爽。而风调不合者。又三四十年。然后济南娄东出。而通两家之邮。息异同之论。运材博而构会精。譬荆棘之既除。又益之以涂茨。此后七子之所以杨盛烈也。自是而后。雅音渐远。曼声并□。本宁元瑞之俦。既夷其樊圃。而公安竟陵诸家。又实之以萧艾蓬蒿焉。神熹之际。天下无诗者葢五六十年矣。予小子不敏。尝与同学之士。卧子陈氏。辕文宋氏。切磋究之。痛蜩螳之羣鸣。悯英韶之莫嗣。遂摉材覃思。绍兴绝业。历序一代之作者。裒其尤绝。附于采风之义。亦其勉厥所学。昭示来者。用彰本□之巨丽云。
华亭李雯撰
○宋征舆
夏生存古曰。诗何以列于六经哉。宋子曰。昔者先王殷荐上帝。配以祖考。必有雅乐其音可听。而其舞可观。必以诗歌为节。求之殷周之章。清庙猗那。洋洋如也。此所谓颂也。周人好文。原本先德。祖述旧政。自文武成康以及宣周召共和以及仲尹方召。君臣男女。功德及物。靡不纪述而褎扬之。其自昭夷厉幽。周道大放。疾苦发于房中。而六卿卿士。皆昵于慝。爰有旧德之士。主文谲谏。微词刺讥。此亦忠谊之至也。此正变雅之大凡也。至于列国之风。各从君相之德。优渥相接。则为熙恬之辞。以节劳劬。其或室家男女之间。勿获其志。则歌咏间作。盛王在上。斯命輶轩之使。采而陈之。葢以考盛衰。察厚薄。正淫俭。定沃硗也。此所谓风也。诗之有是三者。其用大矣。夫安可以不经也。夏生曰。然则今之诗。其犹古之诗欤。删之者非圣人。即不得称经。其犹经之流亚欤。宋子曰。然乎。否耶。余闻之史迁史□汉之乐府。叔孙氏唐山氏制之。其雅乐声律。制氏守之。葢有三颂之遗风焉。而儒者讥其楚。犹谓未合于殷周。自魏以降。无论已。若汉之苏武李陵。无名人古诗十九篇。魏之曹植晋之阮籍。皆风人之遗也。而大雅之材。则是数子者。犹班然未见其纯。其去二周也远甚。自齐梁声偶之学兴。而风人之致益寡。唐人五七言近体绝句作。而绳墨饰然。比于律令。我不敢谓初唐四家。李白杜甫王维高适诸人。无当于诗。然其视三百篇也。犹之延年之新声。必不恊于伶伦之嶰竹矣。夫风雅颂之亡也。在于汉魏之间。迄于当今。一千五六百余岁。中间代以诗盛者。莫如唐人。然能自为其盛而已。即何论于今之作者乎。我国家所承者。若宋若元。诗亡之世。幸而弘嘉之际。作者数人。崇古深造。无遗力焉。汉魏□宋三唐之诗。其克绍乎。若三百篇之亡。亦已久矣。夏生曰。然则今之诗人。无当于圣人之旨矣。学者何为而作哉。宋子曰。是非然也。昔者史迁承春秋之后。作史记百三十篇。于笔削之谊。吾未知其何居。而善善恶恶。颇得圣人微言之绪。后世宗之。称为良史。今之诗。虽非殷周之诗。然其称述先朝。敷赞德美。以扬当今。是亦颂之遗也。王公大人。政教得失。或褒或讽。是亦大小雅之遗也。若夫风人之志。抑又繁矣。夫人生而甘刍豢。慕窈窕。不得其所则怨。感于时。感于地。感于物。则哀乐生焉。一为之吟。再为之咏。三为之歌。则甘刍豢者知礼矣。慕窈窕者知义矣。怨者适于命矣。哀者不至于伤。乐者不湎于淫矣。我不敢谓此即当于圣人之旨。殆亦圣人之所与也。然则作诗者。言何必四。篇何必三百。而后谓之诗人也。时与卧子陈氏。舒章李氏。撰皇明诗选成。夏生受而较之。其所问答。皆诗人之谊用次其言以为叙焉
华亭宋征舆撰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