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目录

    作品目录(1章)

    书签

  • 手机
    手机扫一扫即可阅读
  • 书架
  • 书页
  • 顶部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金朝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刘完素 著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刘完素

  重刻刘守真先生宣明论方序

  按本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着《素问玄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玄处士。金承安间,章宗征之不就,赐号高尚先生。本郡《志》称所论著,皆发前古所未发。与洁古齐名,世号刘张法。盖古君子而托医以避乱世者。

  又按列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开心窍,纳书于中,自是洞彻医术。完素病伤寒,八日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罔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视,谓之曰:服某药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奏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余因是知医术之不可与寻常人语也。

  尝疑司马迁氏称扁鹊遇长桑君之事,颇涉谬悠。乃即近史饮酒、凿心之说证之,岂尽无征不信者哉!殆以医道通玄,非神机不得其秘,而世之习旁门,执方书,守意见,以戕伐生灵者,由其无所从悟也。

  守真本《内经》,着《要旨》、《宣明》二论,总十七万余言。又述习医要用《直格》。

  晚年着《保命集》三卷,自谓轩岐微妙之旨,得之心髓,不敢轻以示人。盖自秦越人、张仲景之后,千有余年,而先生出,上以承正派之学,下以启丹溪之传,通于南北,以永仁术。

  不其伟与说者曰:不由HT 子,不知异端之害深,不由守真,不知偏门之罪大。

  甚哉!邪之乱正也。先生之术既行世,医窃试其法,得效者多,犹 其名,耻言凉药,谓去热药为非。今观刘张二传,好用凉药,性寒下降之言,则史氏犹为不祛世俗之见。其称元素之言曰:运气不济,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又似以阴诋五运六气之辩者。

  余尝论之,《内经》运气之旨,千载不毁之道,至守真而大阐之,极深研几之学也。

  何可议也!其救偏补弊之功,发明治温暑之法,而力辟辛热香燥之毒,所以补前贤之未备,而救末流之为害也。然实则无所不该,无所不治。而近世傍求医论,以谓热病用河间,其亦就所重立言邪,可谓独识其全矣。泛观河间诸书,乌附等药,亦多用之,是又何邪?噫!后之庸工,以寒凉之剂误人,而莫之知悟者,又河间之罪?人亦是恃?贾大夫以民部来守郡期岁中,出俸金开局,施药活人,不可胜计。偶得此书于正科马志坤氏,因命校雠再三,又捐俸而刻之。且欲购全集而汇焉,与《东垣十书》并传也。

  大夫为政,一以治人为本,刻斯集也,亦以寓仁惠之心而济之也。间尝迎养二亲于郡,即适太夫人有恙,志坤一药而愈。因奇其功,而褒美之。叩其术,则能留心于刘张法者,故有是刻。是大夫之孝,由此达之人人也。先正有言,事亲者,不可不知医,信然哉!隆庆三年黄钟月既望保定府通判北海冯惟敏序

  卷一 诸证门

  诸证总纶

  黄帝曰: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古者,必合于今。善言人者,必厌于己。如道不惑,所谓明也。余问夫子,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今验于发蒙解惑,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对曰:何道之间也!天覆地载,万物番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宰职黎庶,尽欲全角。贵贱虽殊,宝命一矣,好生恶死者,是世人之常也。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所以难矣。

  卷一 诸证门

  诸证标目

  煎厥之状,阳气烦劳,精绝,辟积于夏,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薄厥之状,阳气大怒,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胀、飧泄,寒热不散,升降上下。颓疝、心掣,寒多下坠,以为诸疝。心热内掣,阴阳之结,四肢浮肿,便血不已。蛊 之病,肾气不足,冤热 急,白液出,跳掣也。膀胱不利,致三焦约而遗溺。肾精不足,强上冥视。唾之若涕,恶风振寒,为之劳风。虽近衣絮。营虚卫实,名曰肉苛。心移寒于肺,则肺消。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胆移热于脑,为鼻渊。膀胱移热于小肠,为口糜。大肠移热于胃,为食 。

  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为衄 。醉以入房,气竭伤肝,大脱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

  蕴热怫郁,生于诸风。寒湿风之三气杂合,而为诸痹。宗 弛纵,发为白淫。热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为痈。面色白黑,所谓 。口苦积热,名之胆瘅。肾虚内夺,则为喑痱。血气竭少,令人解 。腹满不食,寒中肠泄,斯病 溏。腰股痛发, 肿不便,寒生濡泄。聊叙此证,不能备举。

  卷一 诸证门

  煎厥证

  (主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烦劳,积于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人参散 主之: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听不闻,目不明,七气善怒。

  人参 远志(去心) 赤茯苓(去皮) 防风(去苗。以上各二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

  陈皮(去白) 白术(以上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再服。

  卷一 诸证门

  薄厥证

  (主肝。出《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令人薄厥于胸中。

  赤茯苓汤 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则伤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鼽衄也。

  赤茯苓(去皮) 人参 桔梗 陈皮(各一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 槟榔(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一 诸证门

  飧泄证

  (主冷。出《素问·阴阳应象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浊交错,食不化而清谷出矣。

  白术汤 主之:治飧泄,风冷入中,泄利不止,脉虚而细,日夜数行,口干,腹痛不已。

  白术 浓朴(生姜制) 当归(去苗) 龙骨(各一两) 艾叶(半两,熟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卷一 诸证门

  胀证

  (主心腹。出《素问·阴阳应象论》)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而腹胀满,常如饱。

  吴茱萸汤 主之:治 胀,阴盛生寒,腹满 胀,且常常如饱,不欲饮食,进之无味。

  吴茱萸(汤淘,炒) 浓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出子。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温服。

  卷一 诸证门

  风消证

  (主心脾。出《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风胜真气消。

  黄 羌活汤 主之:治心脾受病,精血虚少,气力衰乏,日溢消矣。

  黄 (一两半,去芦头) 羌活 石斛 防风 枳壳(火炒,去穣) 人参 生地黄牡蛎(烧) 黑附子(炮) 茯苓(去皮) 五味子 牛膝(酒浸。各一两) 续断(半两) 地骨皮(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卷一 诸证门

  心掣证

  (主心。出《素问·阴阳别论》)

  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调中汤 主之:治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苦咳嗽,下苦泄利。

  白术 干姜(炮) 当归 人参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官桂(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去滓,稍热,日二服,临卧。

  卷一 诸证门

  风厥证

  (主脾胃。出《素问·阴阳别论》)

  一阳一阴发病,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土,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

  远志散 主之:治风厥,多惊,背痛,善噫,善欠,意不乐,身背皆痛。

  远志(去心) 人参 细辛(去苗) 白茯苓(去皮) 黄 (去芦头) 官桂(各二两半)

  菖蒲 熟干地黄(焙) 白术 防风(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卷一 诸证门

  结阳证

  (主四肢。出《素问·阴阳别论》)

  四肢肿,四肢热盛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阴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

  犀角汤 主之:治结阳,四肢肿满,热菀不散,或毒攻注,大便闷涩。

  犀角(屑) 玄参 连翘 柴胡(去苗。各半两) 升麻 木通(各三钱) 沉香(锉)

  射干(去毛) 甘草(炙。各一分) 芒硝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温服。

  卷一 诸证门

  厥疝证

  (主腹痛。出《素问·五脏生成论》)

  脉至大虚,积气腹中,隐而难见,阴沉,使脾弱,寒于肢膜,气厥逆也。

  加减吴茱萸汤 主之:治厥疝,腹中冷痛,积气上逆,致阴冷于肢膜。

  吴茱萸(二两,汤洗,炒) 川乌头(去皮,炮) 细辛(去苗。各三两) 良姜 当归干姜(炮) 官桂(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卷一 诸证门

  结阴证

  (主便血。出《素问·阴阳别论》)

  结阴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故不得通行,气血无宗,渗入肠下,致使渐多。

  地榆汤 主之:治结阴,下血不止,渐渐极多,腹痛不已。

  地榆(四两) 甘草(三两,半炙半生) 缩砂仁(七枚,每服可加为妙)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缩砂仁同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卷一 诸证门

  解证

  (主肾实。出《素问·平人气象论》)

  冬脉太过,缓而涩,肾实,精不运。解者,缓, ,疑,寒热类也。

  利肾汤 主之:治解 ,春脉动,气痛气乏,不欲言,此为肾元有余矣。

  泽泻 生地黄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半) 槟榔 麦门冬(去心) 柴胡 枳壳(麸炒,去穣)

  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一 诸证门

  胃疸证

  (主胃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终,心火上行,心憎烦,身黄,小便赤涩也。

  加减茯苓汤 主之:治胃疸积热,食已辄饥,面黄瘦,胸满胁胀,小便 赤。

  赤茯苓 陈皮(去白) 泽泻 桑白皮(锉。各三两) 赤芍药 白术(各四两) 人参官桂(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汤洗,生姜制,焙)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如病甚者,加大黄、朴硝各二两。

  卷一 诸证门

  蛊病证

  (主脾风。出《素问·玉机真藏论》)

  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惑以丧志,名为蛊,乃真精不守也。

  大建中汤 主之:治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黄 远志(去心) 当归 泽泻(各三两) 芍药 人参 龙骨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一 诸证门

  病证

  (主筋急。出《素问·玉机真藏论》)

  蛊腹痛,肾传心, 脉相引而急,精液少, 脉不荣而引急。

  加减建中汤 主之:治 , 病相引而急,及五劳七伤,小便数,腹痛难立。

  人参 甘草(炙) 官桂 白茯苓(去皮) 当归 附子(炮) 浓朴(生姜制。各一两)

  龙骨 黄 (锉) 麦门冬 白芍药 生地黄(各四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饧少许,煎至一盏,温服,去滓。

  卷一 诸证门

  劳风证

  (主诸风。出《素问·评热论》)

  发在肺下,病强上冥视,唾涕恶风,肾风,入肺中,振栗,故俯仰,成劳风。

  芎枳丸 主之:治劳风,强上冥视,肺热上壅,唾稠,喉中不利,头目昏眩。

  川芎 枳壳(麸炒,去穣。各等分)

  上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食后,日三服。

  卷一 诸证门

  痹气证

  (主阳虚阴实。出《素问·逆调论》)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痹气者,气血不行,如从水中出,不必寒伤而作也。

  附子丸 主之:治痹气中寒,阳虚阴盛,一身如从水中出。

  附子(炮) 川乌头(炮。二味通锉碎,炒黄色入药) 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四两)

  骨碎补(炒) 天麻 白术(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卷一 诸证门

  骨痹证

  (主肾虚。出《素问·逆调论》)

  身寒大,衣不能热,肾脂枯涸不行,髓少 弱,不冻栗,故挛急。

  附子汤 主之:治肾藏风寒湿骨痹,腰脊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头昏耳聋音浑。

  附子(炮) 独活 防风(去苗) 川芎 丹参 萆 菖蒲 天麻 官桂 当归(各一两)

  黄 细辛(去苗) 山茱萸 白术 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壳(麸炒,去穣。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卷一 诸证门

  肉苛证

  (主营虚卫实。出《素问·逆调论》)

  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营气虚则不仁,其证 重,为苛也以。

  前胡散 主之:治营虚卫实,肌肉不仁,致令 重,名曰肉苛,虚其气。

  前胡(去苗) 白芷(锉) 细辛(去苗) 官桂 白术 川芎(各三两) 川椒(去目、闭口者,生用,二钱) 吴茱萸(汤洗,炒) 附子(炮) 当归(去苗。各二两)

  上锉捣,以茶酒三升,拌匀,同窨一宿。以炼成猪脂膏五斤,入药微煎,候白芷黄紫色,沪出滓,成膏。病在处,摩之病,以热调此药樱桃大。 瘕疮痍皆治,并去诸风,疮痒疼痛,伤折坠损,故摩内皆可用之。

  卷一 诸证门

  肺消证

  (主心肺。出《素问·气厥论》)

  心移寒于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死不可治,乃心肺为贼也。

  黄 汤 主之:治肺消,饮少溲多,补肺平心。移寒在肺,痿劣。

  黄 (三两) 五味子 人参 桑白皮(锉。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枸杞子 熟地黄(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卷一 诸证门

  涌水证

  (主水病。出《素问·气厥论》)

  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其证如溢囊里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喘不定。

  葶苈丸 主之:治涌水,腹满不坚,溢如囊裹浆,疾行则濯濯有声。

  葶苈(纸炒) 泽泻 椒目 桑白皮(锉) 杏仁(去皮,麸炒) 木猪苓(去黑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白汤下,不计时候,以利为度。

  卷一 诸证门

  膈消证

  (主肺。出《素问·气厥论》)

  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

  麦门冬饮子 主之: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为消渴。

  麦门冬(二两,去心) 栝蒌实 知母 甘草(炙) 五味子 生地黄 人参 葛根茯神(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数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卷一 诸证门

  口糜证

  (主口。出《素问·气厥论》)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心肺壅热,水谷不化,转下小肠。

  柴胡地骨皮汤 主之:治口糜生疮损烂,小肠有热,胀满不便,宜服之。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后。如有病患大段实者,加大黄、朴硝,可泻热甚。

  卷一 诸证门

  瘕证

  (主女病。出《素问·气厥论》)

  小肠移热于大肠,名 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 涩。

  槟榔丸 主之:治大肠有移热,津液壅滞,腹痛 涩,名曰 瘕证。

  槟榔 大黄(锉,炒) 枳壳(麸炒,去穣。各二两) 木香桃仁(去皮尖,炒)

  大麻仁(另研。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酒下,不计时候。汤亦得。

  卷一 诸证门

  食证

  (主胃病。出《素问·气厥论》)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或胃热移于胆,能食善饮,火胜土也。

  参苓丸 主之:治食亦,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 。

  人参 菖蒲 远志 赤茯苓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饮下,不计时候。

  卷一 诸证门

  鼻渊证

  (主鼻。出《素问·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下。久不已,衄血为患。

  防风汤 主之: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川芎(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之,食后服,日三服。

  卷一 诸证门

  衄证

  (主失血。出《素问·气厥论》)

  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于脑,阳络溢,血妄行,在鼻空蔑,目瞑者。

  定命散 主之:治胆受热,血妄行,鼻中衄 ,并血汗不止。

  朱砂 水银 麝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如用药,看老幼虚实加减。

  卷一 诸证门

  鼓胀证

  (主胃病气逆。出《素问·腹中论》)

  有病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肠不传,逆满。

  鸡矢醴散 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痞满。古法用此,可择焉。

  大黄 桃仁 鸡矢白(干者。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卷一 诸证门

  血枯证

  (主妇人经病。出《素问·腹中论》)

  年少醉入房室,气竭肝伤,故经衰少不来。肝伤则血涸,脾胃相传,大脱其血,目眩心烦,故月事不来也。

  乌贼骨丸 主之治血涸,胸胁支满,妨饮食,变则闻腥臊之气,唾血,出清液,前后泄血。

  芦茹 乌贼鱼骨(各一两)

  上为末,雀卵不拘数,和成剂,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鲍鱼汤下,食后此,日三服,食压之妙矣。

  卷二 诸证门

  伏梁证

  (主心积。出《素问·腹中论》)

  若梁之伏隐也,居脐上逆,脐下顺,不可移动,为水溺涩,故有二等。

  鳖甲汤 主之:治伏梁积气,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鳖甲(去裙栏,醋炙黄色) 京三棱 大腹子皮 芍药 当归 柴胡(去苗) 生地黄(各一两) 官桂 生姜(切作片子,焙干。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木香各半钱,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卷二 诸证门

  喑俳证

  (主肾虚。出《素问·脉解论》)

  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俳,足不履用,声音不出者。

  地黄饮子 主之:治喑俳,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干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 附子(炮) 五味子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志(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厥逆证

  (主心痛。出《素问·腹中论》)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

  小茯苓汤 主之:治厥逆病,三焦不调升降,胸膈膺肿,胸满腹胀,冷气冲注,刺痛。

  赤茯苓 人参 陈皮(去白) 桔梗(锉,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风成寒热证

  (主风。出《素问·脉要精微论》)

  因于露风,寒热之始腠理,次入胃,食不化,热则消中,寒栗振动也。

  解风散 主之: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膈上壅滞。

  人参 川芎 独活 麻黄(去节,汤洗,焙。各一两) 甘草(一两) 细辛(去苗,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薄荷叶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风成寒中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 ,津液所生为泣也。

  当归汤 主之:治风邪所伤,寒中,目泣自出,肌瘦,泄汗不止。

  当归 人参 官桂(各三钱) 干姜(炮)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川芎 白芍药(各半两)

  细辛(去苗,半两) 陈皮(一两,去白)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并三服。

  卷二 诸证门

  风成热中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

  风热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目 ,肥人风气不外泄,为热中目黄之病也。

  青龙散 主之:治风气,邪传化腹内,瘀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

  地黄 仙灵脾 何首乌(去黑皮,泔浸一宿,竹刀子切,焙。各一分) 防风(去苗,一分)

  荆芥穗(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调下,食后,每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脑风证

  (主风气。出《素问·风论》)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以此为病。

  神圣散 主之:治脑风,邪气留饮不散,项背怯寒,头疼不可忍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蝎(一半生,一半炒) 藿香叶(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煮荆芥、薄荷,酒调下,茶也得。并治血风。

  又方治脑风,邪气留饮,头痛不可忍者,用远志末,不以多少,于鼻中 ,与痛处揉之。

  相兼前药可用也。

  卷二 诸证门

  首风证

  (主新沐中风。出《素问·风论》)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甚,至其风日则少愈。

  大川芎丸 主之: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

  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用靳州者)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

  秘方茶酒调散 治一切诸风痰壅,目涩昏眩,头疼心愦,烦热,皮肤病痒,并风毒壅滞。清爽神志,通和关窍,消恶汗。

  石膏(另为细末) 菊花 细辛(去苗) 香附子(去须,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茶、酒调下,食后,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目风眼寒证

  (主眼。出《素问·风论》)

  风入系头,则血脉凝滞,不能上下通流于目,令风寒客之,目风眼寒也。

  石膏散 主之:治目风眼寒,及偏正头疼,夹脑风,鼻出清涕,目泪,疼痛不已。

  石膏(二两,炭火烧,研细末) 川芎(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好茶同煎汤调下,食后,日二服。

  卷二 诸证门

  漏风证

  (主酒风。出《素问·风论》)

  饮酒中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为消渴疾。

  白术散 主之:治漏风,久虚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蛎(二钱,焙赤) 白术(一两一分)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汗多面肿,倍牡蛎。

  卷二 诸证门

  胃风证

  (主风。出《素问·风论》)

  因于失衣,风感之,颈多汗,恶风,膈塞不通,寒则胃泄,腹满,气不通。

  大豆蔻丸 主之:治胃风,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小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形瘦。

  肉豆蔻 草豆蔻 陈皮 独活 意苡仁 人参 川芎(各半两) 羌活 防风桔梗 甘草(炙) 木香(分各)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腹胁虚满 痛,及肠胃泄毒,或下瘀血。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芎 官桂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粟米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此药与大豆蔻丸为表里也。

  卷二 诸证门

  行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气胜者,行痹,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

  防风汤 主之:治行痹,行走无定,痹麻不快。

  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桂枝(各一两) 黄芩 秦艽葛根(各三钱) 麻黄(半两,去节)

  上为末,每服五钱,酒水合二盏,枣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诸证门

  痛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

  寒胜者,为痛痹,大宜宣通。阴寒为痛,宜通气温经而愈。

  加减茯苓汤 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 防风 官桂 川芎 芍药 麻黄(去节。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效矣。

  卷二 诸证门

  着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

  湿气胜者,为着痹,湿地水气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

  茯苓川芎汤 主之: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挛,浮肿。

  赤茯苓 桑白皮 防风 官桂 川芎 麻黄 芍药 当归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卷二 诸证门

  周痹证

  (主痹。出《灵枢·周痹》)

  《黄帝针经》云: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大豆 散 主之: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

  大豆 (一斤,炒香熟)

  上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胞痹证

  (主膀胱。出《素问·痹论》)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

  肾着汤 主之: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 白术(各四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肠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

  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

  木香丸 主之:治肠痹,腹 痛,时发飧泄,气不消化,小便秘涩。

  木香 白术 官桂 芜荑 良姜 诃子皮(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 浓朴(生姜制)

  肉豆蔻(各二两) 干姜(三分) 甘草(半两)

  上为末,曲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空心。

  卷二 诸证门

  热痹证

  (主痹。出《素问·痹论》)

  阳气多,阴气少,阳热遭其阴寒,故痹。脏腑热,煽然而闷也。

  升麻汤 主之: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兼诸风皆治。

  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两)

  官桂(半两)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块(碎)、竹沥小许,同煎至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白淫证

  (主虚劳。出《素问·痿论》)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 纵,发为 痿,及为白淫。太过者,白物为淫,随溲而下,故为劳弱。

  秘真丸 主之:治白淫,小便不止,精气不固,及有余沥,或梦寐阴人通泄耳。

  龙骨(一两,另研) 诃子皮(五个,用大者) 缩砂仁(半两,去皮) 朱砂(一两,研细,一分为衣)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得。不可多服。

  大便秘,葱白汤、茶下。

  卷二 诸证门

  胃脘痈证

  (主痈。出《素问·病能论》)

  胃脉沉细,阳气不得下通,寒痈,阳热聚于胃口,腐坏成脓。

  射干汤 主之: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甚,嗽脓血,营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一两半) 白术(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温服,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阳厥证

  (主诸气。出《素问·病能论》)

  怒狂者,生于阳也,阳胜则气逆,狂怒上气,夺食即已。食入阴,善于阳,则平其气。

  若阳胜,气逆多怒。

  羚羊角汤 主之:治阳厥,气逆多怒,而颈脉复动。已食阴养于阳,平其气。

  羚羊角 人参(各三两) 赤茯苓(二两,去皮) 远志(去心) 大黄(炒。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新补,又方 治阳厥,若除烦下气,铁落为饮,铁浆汤饮之,食后并服。

  卷二 诸证门

  息积证

  (主心腹。出《素问·奇病论》)

  病胁下满,逆气不已,气逆胁下,息而不消,积而不散,气元在胃,妨饮食。不可针灸,宜导引服药尔。

  白术丸 治息积,胁下气逆,妨闷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

  白术 枳实 官桂(各一两半) 人参(二两) 陈皮 桔梗(醋炒)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证

  (主肝。出《素问·奇病论》)

  人有尺脉数甚, 急而见,腹必急,数亦为虚, 见以名耳。

  柏子仁散 主之:治 ,肝虚生寒,脉数劲急,腹胁痞闷, 见于外。(《圣惠方》中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

  柏子仁 茯苓 防风 细辛 白术 官桂 枳壳 川芎(各三两) 附子 当归槟榔(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厥逆头痛证

  (主肾。出《素问·奇病论》)

  肾虚犯大寒,头痛,齿亦痛,痛之甚,数岁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 主之:治厥逆头痛,齿痛骨寒,胃脉同肾脉厥逆,头痛不可忍之。

  天南星(炮) 硫黄(研) 石膏(研) 消石(研。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三时服。

  卷二 诸证门

  胆瘅证

  (主肝。出《素问·奇病论》)

  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是清净之府,肝浊扰之,气上溢。

  益胆汤 主之:治胆瘅,胆虚,热气上冲,口中当苦,泄热不已,脏腑固虚致然。

  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官桂(一两) 苦参 茯神(各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二 诸证门

  濡泄证

  (主利。出《素问·气交变大论》)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客生濡,胃泄,如随气而下利。

  豆蔻散 主之:治濡泄不止,寒客于脾胃,故伤湿而腹痛滑利不止。

  肉豆蔻(五个) 甘草(炙) 浓朴(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一盏调下,食前,白汤亦得。

  卷二 诸证门

  溏证

  (主利。出《素问·气交变大论》)

  脾虚风冷,阴盛,糟粕不化,大便黄黑如 溏,或大肠有寒也。

  吴茱萸丸 治 溏,泻泄不止,脾虚胃弱,大肠有寒,大便青黑或黄,利下。

  吴茱萸(汤洗,炒) 干姜 赤石脂 陈曲(炒熟) 当归(焙) 浓朴(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空心服。

  卷二 诸证门

  三焦约证

  (主大小肠。出《素问·宣明五气论》)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

  枳壳丸 主之:治三焦约,调顺三焦气脉,消痞滞,利胸膈,治风,通大小便。

  陈皮(一两) 槟榔(半两) 牵牛(四两,一半生一半熟,捣,取头末一两半,余不用) 木香(一分) 枳壳(二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食后,日三服。

  卷二 诸证门

  胃寒肠热证

  (主胃。出《素问·五脏别论》)

  胃寒不受,水谷不化,泻泄,寒之气在上,肠热之气在下,故胀而泄。

  妙应丸 主之:治胃寒肠热,水谷不化,腹胀痞满,泄利不已。

  川乌头(去尖,半两) 栀子仁 干姜(生。各一分)

  上为末,生姜汁、面糊为九,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温酒下,食前,日进二服。

  卷二 诸证门

  胃热肠寒证

  (主胃。出《素问·五脏别论》)

  胃热则消谷,善食而饥,奈肠寒,则血凝脉重,小腹疼痛而胀。

  青橘皮丸(又云:前胡木香散亦治饥) 治胃热肠寒,善食而饥,便溺少而腹胀痛,大便或涩。

  青皮 京三棱 黄连 蓬莪术(炮。各一两) 巴豆霜(一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茶、酒下,食后。(少与之,不可多也。)

  卷二 诸证门

  控睾证

  (主小肠。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甲乙经》云: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

  茴香楝实丸 主之:治小肠病结上而不下,痛冲心肺。

  茴香(炒) 楝实(麸炒,去核) 吴茱萸 马练花(醋炒。各一两) 陈皮(一两)

  芫花(半两,醋炒)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卷二 诸证门

  阴疝证

  (主男病。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小腹痛或肿,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脉为治。

  蒺藜汤 主之: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欲劳,痛不可忍之。

  蒺藜(去角,炒) 附子(炮,去皮脐) 栀子(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每日三服。

  控睾证茴香练实丸,亦治此证。

  卷二 诸证门

  诸痹证

  (主风。出《素问·痹论》)

  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痹。风者,百疾之长,善行数变,多汗恶风,目 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便。

  升麻前胡汤 主之:治肝风虚所中,头痛目眩,胸膈壅滞,心烦痛昏闷,屈伸不便。

  升麻 前故(各一两半) 玄参 地骨皮(各一两) 羚羊角 葛根(各二两) 酸枣仁(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再煎三五沸,食后温服,如行五六里,更进一服。

  卷二 诸证门

  心疝证

  (主心痛。出《素问·脉要精微论》)

  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府,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当痛不已。

  当兼心气治,不止为有寒邪所中。

  木香散 主之:治心疝,小腹痛,闷绝不已者。

  木香 陈皮(各一两) 良姜 干姜 诃子皮 赤芍药 枳实(各半两) 草豆蔻 黑牵牛(各三两) 川芎(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四圣散 治肾藏风,并一切癣。

  白附子 白蒺藜 黄 羌活(各等分,生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汤调下,空心,一日三服。

  久癣不瘥,十日大愈。

  赴筵散 治口疮不已者。

  密陀僧 黄柏 青黛(各等分)

  上同研为细末,每用干糁于疮上。

  不过三二日,即便愈。

  诃子汤 治失音不能言语者。

  诃子(四个,半炮半生) 桔梗(一两,半炙半生)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同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

  甚者不过三服,即愈。

  卷三 风门

  诸风总论

  《素问》云:诸风掉眩强直,肢痛软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

  (风者,动也。动者,摇也。所谓风气甚而主目眩运,由风木王,则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能生火,故风火多为热化,皆为阳热多也。)风为病者,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腰脊强痛,或为耳鸣鼻塞诸证,皆不仁,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气俱入,行于诸脉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致使肌肉 ,而有疡也。卫气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间,卫气行处,风与卫气相抟,俱行肉分,故气道涩而不利。气道不利,风热内郁,卫气相抟,肉 而疮出。卫气被风郁,不得传遍,升凝而不行,则肉不仁也。谓皮肉 而不知寒热痛痒,如木石也。

  经曰:风者,百病之首也。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皆风气所发也。以四时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推击无穷,安得失时而绝也。故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季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自俞而入,为脏腑之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白,时嗽短气,昼则微,暮则甚。心风之状,(上同。)善怒,色赤,病甚则言不可快。肝风之状,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脾风之状,身体怠堕,四肢不收,色薄微黄,不嗜饮食。

  肾风之状,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

  又曰:风寒热,诸疾之始生也。人之腑腑,皆风之起。谓火热,阳之本也。谓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运呕吐,谓风热之甚也。夫风热怫郁,风大,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病也。风气壅滞,筋脉拘卷,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切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津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和正气(卫气是也。)

  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表气寒故战,里热甚则渴。或虚气久不已者。(经言:邪热与卫气并入于里,则寒战也,并出之于表,则发热。)合则病作,离则病已。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暗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风,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

  或痘黑陷将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疥,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 ,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疠风,世传为大风疾者。或肠风痔漏。并解酒过热毒,兼解利诸邪所伤,及调理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证。兼治产后血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证,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谵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禁,筋惕肉 ,一切风热燥证,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恶物过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满喘闷者。

  防风通圣散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朴硝是者。以上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曹同知通圣散防风 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三两) 荆芥(三钱半) 薄荷(一两) 白术(一分)

  石膏(一两) 川芎(半两) 滑石(三两) 当归(半两) 大黄(半两) 麻黄(半两) 山栀子(一分)

  连翘(半两) 桔梗(一两)

  无芒硝,无缩砂。

  崔宣武通圣散防风 芍药 荆芥 当归 白术 山栀子(各一分) 川芎 大黄 薄荷 连翘 黄芩桔梗 缩砂(各半两) 甘草 石膏(各一两) 滑石(三两)

  刘庭瑞通圣散此方有缩砂,无芒硝,其余皆同。

  缘庭瑞于河间守真先生礼师传之。随从二年,始受于方,斯且取为瑞而可准凭以用之,兼庭瑞以用治病,百发百中,何以疑之,因录耳。但庭瑞临时以意加减,一根据前法。嗽加半夏半两,生姜制。

  防风天麻散 治风麻痹走注,肢节疼痛,中风偏枯,强,暴音不语,内外风热壅滞,解昏眩。

  防风 天麻 川芎 羌活 香白芷 草乌头 白附子 荆芥穗 当归(焙) 甘草(各半两)

  滑石(二两)

  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热酒化下一丸或半丸,细嚼,白汤化下亦得。散郁结,宣通气。

  如甚者,更服防风通圣散。

  犀角丸 治风痫,日发作有时,扬手掷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两) 赤石脂(三两) 朴硝(二两) 白僵蚕(一两) 薄荷叶(一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水下,日三服,不计时候。

  如觉痰多,即减丸数。忌油腻物。

  风 病目直,卒中口噤,背强如弓,卧动摇,手足抽搦,无汗名刚,为阳 ,有汗名柔,为阴 ,通三一承气下妙。

  搜风丸 治邪气上逆,以致上实下虚,风热上攻,眼目昏耳鸣,鼻塞头痛眩运,燥热上壅,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结滞。清利头目,鼻聪耳鸣,宣通血气。

  人参 茯苓 天南星(各半两) 藿香叶(一分) 干生姜 白矾(生。各一两) 蛤粉(二两)

  寒水石(一两) 大黄 黄芩(各一两) 牵牛(四两) 薄荷叶(半两) 滑石(四两) 半夏(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川芎石膏汤 治风热上攻头面,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 ,眼生翳膜。清神利头,宣通气血,中风偏枯,解中外诸邪,调理诸病,劳复传染。

  川芎 芍药 当归 山栀子 黄芩 大黄 菊花 荆芥穗 人参 白术(各半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甘草(三两) 桔梗(二两) 缩砂仁(一分) 石膏 防风 连翘薄荷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水调亦得。忌姜、醋、发热物。

  川芎神功散 治风热上攻,偏正头痛,无问微甚久新,头面昏眩。清神。

  川芎(四钱) 甘草(一分) 川乌头 吴白芷 天南星 麻黄(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投清酒半盏,避风。

  换骨丹 治瘫痪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并一切风痫暗风,并宜服之。

  颂曰:我有换骨丹,传之极幽秘。疏开病者心,扶起衰翁臂。气壮即延年,神清自不睡。南山张仙翁,三百八十岁。槐皮芎术芷,仙人防首蔓,十件可停匀,苦味香减半,龙麝即少许,朱砂作衣缠,麻黄煎膏丸,大小如指弹。修合在深房,勿令阴人见。夜卧服一粒,遍身汗津满。万病自消除,神仙为侣伴。

  麻黄(煎膏) 仙术 香白芷 槐角子(取子) 川芎 人参 防风 桑白皮 苦参威灵仙 何首乌 蔓荆子 木香 龙脑(研) 朱砂(研) 麝香(研) 五味子上为末,桑白单捣细,称以麻黄膏和就,杵一万五十下,每两分作十丸,每服一丸,以硬物击碎,温酒半盏浸,以物盖,不可透气,食后临卧,一呷咽之。衣盖覆,当自出汗,即瘥。以和胃汤调补,及避风寒。茶下半。

  铅红散 治风热上攻阳明经络,面鼻紫赤,瘾疹。(俗呼为肺风者,以肺主鼻而又浅在皮肤之内,皮肤属于肺。)

  舶上硫黄 白矾灰(各半两)

  上为末,少许,入黄丹染与病患面色同,每上半钱,津液涂之。

  洗漱罢,临卧,再服防风通圣散,效速。

  神芎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上壅鼻,并牙齿闷痛。

  川芎 郁金(各二钱) 荆芥穗 薄荷叶 红豆(各一分)

  右为末,入盆硝二钱,研匀,鼻内 三二剜耳许。力慢加药。病甚兼夜 。

  万灵丸 治肾脏,一切耳鸣、腰疼、筋骨痛。

  赤芍药 五灵脂 防风 草乌头(炮。各二两) 黄 细辛 海桐皮 山茵陈 骨碎补地龙(各八钱) 黑狗脊(二两) 牛膝 何首乌 蔓京子 白附子 川乌头 巨胜子(各八钱)

  白术(一两) 芫花(三钱,炒) 黑牵牛(半两) 青皮(二钱) 御米子(二钱,炒)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服。

  伊芳祁丸 治腰脚拳挛,鹤膝风,筋缩。

  伊芳祁(头尾全者) 桃仁(生)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白芷 当归 北漏芦 安息香(用胡桃穣研) 芍药 牛膝 地骨皮 威灵仙 羌活(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温酒化下。

  祛风丸 治中风偏枯,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筋骨痛。

  绿豆粉 川乌头(炮) 草乌头(炮) 天南星 半夏(各一两) 甘草 川芎 藿香叶苓苓香 地龙 蝎梢(各三钱) 白僵蚕(淘米泔浸,去丝) 川姜(半两,炮)

  上为末,一两,用绿豆粉一两,又一法,用药一两,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子大,量人虚实加减,细嚼,茶酒下五丸至七丸,食后。初服三丸,渐加。

  舒筋散 治妇人血气,并产后风热搐搦。(俗谓鸡爪风。)舒筋。

  人参 川芎 官桂 丁香(各半两) 木香 天麻(酒浸,焙。各一两) 井泉石(四两,别为末)

  上为末,每服三钱,井泉石末三钱,大豆半升,净淘,好酒一大升,煮豆软,去豆,用豆汁,酒调下,后以酒送下。盖覆,汗出为效。

  胜金丸 治风热惊骇不时,旋运潮搐,口吐痰沫,忽然倒地,不省人事,名曰痫病。

  白僵蚕 细辛 天南星 皂角(炙黄) 川乌头(生) 乌蛇(真者,好酒浸,去骨)

  白矾(枯) 桔梗 威灵仙 何首乌 草乌头(各一两) 荆芥穗 川芎(各二两)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后温酒下。

  比金散 治伤寒冒风,头目痛,四肢拘卷,鼻塞。

  麻黄 白芷 细辛 荆芥穗 菊花 防风 石膏 何首乌 川芎 薄荷 干蝎 草乌头(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温服。酒茶亦得。

  神白丹 治伤寒积热,及风生惊搐,或如狂病,诸药不效。此方不可尽述。

  铅白霜(一分) 轻粉(半两) 粉霜(一两,用白面六钱和作饼子,炙熟。同研)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饮下。量虚实加减。

  桃仁丸 治一切风毒,遍身疼痛,四肢拘急。

  草乌头(生用) 五灵脂(各三两) 桃仁(取霜,一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以青黛为衣,嚼胡桃仁,以温酒下五丸,食后。

  加减。

  瓜蒂神妙散 治头目昏眩,偏正头痛等。

  焰硝 雄黄 川芎 薄荷叶 道人头 藜芦(各一分) 天竺黄(一钱半,如无,以郁金代之)

  上为末,研细,含水,鼻中 一字。神验!清风散 治头目昏眩,咽膈不利,痰涎壅塞。

  石碌(一钱) 朱砂 牙硝 雄黄(各三字) 龙脑(一字) 瓜蒂(二钱) 滑石赤小豆(各半钱) 皂角(一字,去皮,炙黄,取末)

  上为极细末,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如口噤,不省人事,滴水鼻中。或欠者,可治,为验。

  灵砂丹 治破伤风,一切诸风等。

  威灵仙 黑牵牛 何首乌 苍术(各半两) 香附子(六两) 川乌头(去皮) 朱砂 没药乳香(各三钱) 陈皂角(四钱,炙黄,去皮)

  上为末,把皂角打破,用酒二升半,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取汁,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如破伤风,煎鳔酒下。如牙疼赤眼,捶碎,研三五丸,鼻 之。

  川芎天麻散 治头顶痛,头面肿,拘急,风伤营卫,发燥热。

  川芎 细辛 苦参 地骨皮 菖蒲 何首乌 蔓荆子 薄荷叶 杜蒺藜 牛蒡子荆芥穗 虼 草 威灵仙 防风 天麻(各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研,蜜水调下,茶水任,不计时。

  薄荷白檀汤(添加。) 治风壅头目眩,鼻塞烦闷,精神不爽。消风化痰,清头目。

  白檀(一两) 荆芥穗(二两) 薄荷叶(四两) 栝蒌根(二两) 甘草(四两,炙)

  白芷(二两) 盐(四两) 缩砂仁(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食后临卧稍热温服。

  菊叶汤(添加。) 治一切风,头目昏眩,呕吐,面目浮肿者。

  菊花(去梗) 羌活 独活 旋复花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卷四 热门

  诸病总论

  黄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因热少愈,犹未尽除,不戒饮食劳动,情欲扰乱,奈脾胃气虚,未能消化坚食,故热复生。

  五脏者,皆热。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毒藏于肌肤,阳气不行散发,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病为热。热虽甚,不死,奈巨阳为首。巨阳者,诸阳之属也。诸阳为热以气,诸阳为寒以血。热病已愈,其有复作,谓病已衰而热有作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缘热也。虽邪气而不尽,遗热在,故当复作。

  五脏俱热者,皆视之。肝热左颊先赤,心热颜先赤,脾热鼻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颐先赤。肝热者,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惊胁满痛,手足躁而不得安卧。心热者,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心卒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脾热者,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吐,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仰,腹满泄,两颔痛。肺热者,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肾热者,腰痛 酸,苦渴数饮,食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经曰:汗出脉躁盛,一死。脉不与汗相应,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热郁结,不能解散,以致危殆。

  《素问》: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言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皆手少阳相火心胞络三焦之气也。

  夫肾水真阴本虚,心火狂阳积热以甚,以致风热壅滞,头面昏眩,肢体麻痹,皮肤瘙痒,筋脉拘卷,胸膈痞满,时或痛闷,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齿疳蚀,或遍身生疮癣疥,或睡语切牙,惊惕虚汗,或健妄心松,烦躁多睡,或大小便涩滞,或烦热腹满,或酒过积毒。劳役过度,中外一切劳损神气,心志不宁,口苦咽干,饮食减少,变生风热诸病,虚羸困倦。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虚人。或脾肾经虚,风热燥郁,色黑齿宣,身瘦焦痿。或热中烦满,饥不饮食。或瘅或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虚,头面肿,小便数。或服甘辛热药过度,变成三消,上则消渴,中则消中,下则消肾,小便白膏也。

  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耐伤省病。并妇人经病,及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热,惊风潮搐。脏用丸,亦日显仁丸。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服,冷水下亦得。或炼蜜丸,愈佳。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此药,但除肠垢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颇遂病患心意。或热甚必须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三五岁孩儿,丸如麻子大。

  凡此一法,此药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以利脏腑,但有益无损。

  或妇人血下恶物,加桂枝半两。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日下也。

  此方除脏腑滑泄者,或中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者,及孕妇等,则不宜服。除此以外,一切风热杂病闷壅塞,神气不和,或平人保养,常服自显其功。

  若以效验观其药味,则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犹孔子赞《易》道明显,应化万仁之善,而不见其大道之功用,故曰显诸仁,藏诸用,因以云藏用丸,亦其意也。兼以世讹之久矣,而反不喜此等妙方,不肯服之。每有久获大效,而诚恳求其方,不得已而授之。既见其方,反生疑惧,不复用焉。亦有效而志信,求其方务以广传救疾,因而众议百端,拟疑妄生谤说,致使俗医皆畏之,致道不能神,但有妨病者。后之君子,但行其药,明显诸人,勿示其方,而密藏诸用耳。

  或以一法加黄连、川芎、薄荷等各半两,治一切头目昏眩者,愈佳。

  柴胡饮子 治解一切肌热体骨蒸,积热作发,寒热往来,(表热里寒则发寒,里热表和则发热,邪热半在表,半在里,出入进退无和,即寒热往来,阴阳相胜也。)蓄热寒战,(表之阳和,正气与邪热并蓄于里,脉道不行,故身冷脉绝,寒战而反烦渴也。)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愈,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日三服。病热甚者,加减之。

  崔宣武柴胡饮子,加半夏、五味子、桔梗各三钱。刘庭瑞柴胡饮子,与前分用不同,故以录之。柴胡、甘草各二两,黄芩、当归、芍药、大黄各一两,人参半两,半夏半两。右为大劳热病,五七钱,以利为度。未利更加,使病不再发也。

  木香万安丸 治一切风热怫郁,气血壅滞,头目昏眩,鼻塞耳鸣,筋脉拘卷,肢体焦痿,咽嗌不利,胸膈痞塞,腹胁痛闷,肠胃燥涩,淋 不通,腰脚重痛,疝瘕急结,癖坚积,肠滞胃满,久不了绝,走注疼痛,喑俳痫病,湿病腹胀水肿。

  木香 桂 甘遂(各一分) 牵牛(二两) 大戟(半两) 大黄 红皮 槟榔(各一两)

  皂角(二两,要得肥好者,洗净,水三盏,煮三二沸,取出,槌碎,揉取汁,再熬成稠膏,下蜜,熬二沸,便取出) 半夏 蜜(各一两)

  上膏,丸小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麻子大。水肿、痫病、诸积,快利为度。

  玉芝徐老丸 治一切风壅,胸胁痞闷,消痰利膈,美饮食,调五味。(徐老,缓慢迟老。)

  天南星 干姜(各半两) 黄柏(一两半) 牵牛(四两) 半夏 白矾 大黄(各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水下,食后,日三服。常服顺气调血,令人徐老。或已衰,大便结者,除肠垢积物,可渐加至三五十丸。孕妇、滑泄病,忌服。滑泄畏牵牛、大黄,孕妇畏南星、半夏。

  消痞丸 治积湿毒热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 ,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 ,三焦壅滞, 瘅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黄连 甘葛(各一两) 黄芩 大黄 黄柏 栀子 薄荷 藿香 浓朴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辣桂(各一分) 青黛(一两,研) 牵牛(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新水下,温水亦得。小儿丸如麻子大。

  病本湿热内甚。本自利者,去大黄、牵牛。忌发热诸物。

  和中丸 治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胁痞满,心腹痛闷,小便赤涩,大便结滞,风气怫郁,头目昏眩,筋脉拘急,肢体疼倦,一切风壅。常服宽膈美食,消痰止逆。

  牵牛(一两) 官桂(一分) 大黄 红皮 黄芩 茴香(各半两) 木香(一分) 滑石(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九,煎生姜汤下,温水亦得,日三服。

  崔宣武和中丸,大黄一两、茴香炒,外七味同。

  龙脑丸 治大小人一切蕴积热,毒瓦斯不散,及失喑瘾疹。

  龙脑 朱砂 鹏砂 牛黄(各等分)

  上为末,熔黄蜡为丸,如米粒大,每服三五丸,炙甘草、人参汤下,不计时候。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 ,咳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曰栀子金花丸,又名既济解毒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自利去大黄,加栀子。小儿丸如麻子大,三五丸。

  当归龙胆丸 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营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 螈,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溺 ,筋脉拘奇,(奇犹急也,重也。)肢体痿弱,喑风痫病,小儿急慢惊风。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病无再作。

  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每服二十丸。忌发热诸物。

  兼服防风通圣散。

  软金丸 治一切热疾。常服润肌肤,HT 老。诸热证皆可服。

  大黄 牵牛 皂角(各二两) 朴硝(半两)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自十丸,用至三十丸。)食后。

  妙香丸 治一切久远沉积,伤寒结胸,太阳厥证,燥郁攻不开者,皆可服此药。

  (亦名大圣丸。)

  巴豆(去皮,不出油) 腻粉 KT 砂 龙脑 麝香 中黄(少许) 朱砂(各分)

  水银(锡结砂子。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和丸,又一方,用蜡丸如皂子大,用药时,急要动一丸,分作二丸,扎作眼子,冷水浸,煎大黄汤下,然后服热茶一碗,便行也。

  《局方》内无KT 砂,加金薄。

  妙功藏用丸(新补。亦名显仁丸,又名神芎丸。) 治呕哕不食,痿弱难运,血溢血泄,淋 不通,或泄利,三焦壅滞,传化失常,并宜服之,功不可述。

  大黄 黄芩 黄连(各半两) 黑牵牛(一两) 滑石(二分) 荆芥穗(二两) 防风(一分)

  川芎(一两) 木香(二分) 官桂(三分,去皮)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三十丸,生姜汤下,日三服,温水亦得。

  卷五 伤寒门

  主疗说

  伤寒表证当汗而不可下,里证当下而不可汗,半在表半在里则当和解,不可发汗吐下,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伤寒无汗,表病里和,则麻黄汤汗之,或天水散之类亦佳。表不解,半入于里,半尚在表者,小柴胡汤和解之,或天水、凉膈散甚良。表里热势俱甚者,大柴胡汤微下之。更甚者,大承气汤下之。表热多,里热少者,天水一、凉膈半和解之。里热多,表热少,未可下之者,凉膈一、天水半调之。热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表证解,但有里证者,大承气汤下之。凡此诸可下者,通宜三一承气汤下之。发汗不解,下后,前后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伤风自汗,表病里和者,桂枝汤解肌。半在表半在里,白虎汤和解之。病在里者,大承气汤下之。

  一法,无问风寒暑湿,有汗无汗,内外诸邪所伤,但有可下诸证,或表里两证俱不见而日深,但目睛不了了,睛不和者,或腹满实痛者,或烦渴,或谵妄,或狂躁喘满者,或蓄热极而将死者,通宜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良。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虚浮者,苍术白虎汤再解之。或中暑,自汗大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或里热势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伤寒,表热极甚,身疼头痛不可忍者,或眩或呕,里有微热,不可发汗吐下,拟以小柴胡、天水、凉膈之类和解。恐不能退其热势之甚。或大下后,再三下后,热势尚甚不能退,本气损虚而脉不能实,拟更下之,恐下脱而立死,不下亦热极而死,寒凉之药,不能退热势之甚者。

  或热湿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热退利不止,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须宜黄连解毒汤。或里热极甚,而恐阴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至阳气沉伏,而不能营运于身,阴欲绝而以致遍身青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赤睛疼,昏眩恍惚,咽干或痛,燥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痞闷乱,喘息急声,脉虽疾数,以其蓄热极探,而脉道不利,以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伤热,寒极阴毒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者,或两感势甚者,通宜解毒汤加大承气汤下之。

  热不退者,再下之。然虽古人皆云三下热不退即死矣,亦有按法以下四五次,利一二十行,热方退而救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微热未除者,凉膈散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则残阴暴绝,阳气后竭而立死,不下亦死,当以凉膈散或者黄连解毒汤养阴退阳。蓄热渐以消散,则心胸腹暖,脉渐以生。至阳脉复有力者,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或解毒汤加大承气汤尤良。或下后微热不解者,凉膈散调之。愈后但宜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阳热易为再作也。

  卷五 伤寒门

  论风热湿燥寒

  诸风:风本生热,以热为本,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病也。

  诸热:热甚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热,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自消也。

  诸湿: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多,以为兼证,当云湿热。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以鲜矣。或跗肿体寒,而有水者,以为蓄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热吐泻,因得湿而成也。

  诸燥: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成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诸寒: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并,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热证辨之。夫湿热吐泻,当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白术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也。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表证

  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而痛,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表里证

  伤寒身热,为热在表,引饮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小便清白,为表里俱无热。身疼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里也。

  卷五 伤寒门

  内外伤

  始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头面四肢,为表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也。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论

  夫风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时八节不正、疫疠之气。故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冷,乃四时之正气。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伤耳。

  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时而邪气,是以辛苦之人,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始自一日巨阳,膀胱受之。巨阳者,三阳之首,故先受之。

  二日阳明,胃受之。三日少阳,胆受之。未入其脏,可汗之。四日太阴,脾受之。五日少阴,肾受之。六日厥阴,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经云:其未满三日,汗之而已,其满三日,泄之而已。故圣人论汗下,大概言之。以脉分别,三四日脉沉伏,亦当下,六七日脉浮滑,亦可汗。

  故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未详耳。且自人身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阴三阳,禀天地之气。天枢之上,同天之阳,天枢之下,同地之阴。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有八节邪气,所中于人,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其邪自何入?自风池而入,为脊骨两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经之俞穴。

  春夏应阳,秋冬应阴。至真要大论云: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凉,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云:水流湿,火就燥。热论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太阴阳明论云: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注云:同气相求耳。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云: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耳。故风热火为阳,寒湿燥为阴。刺热论云:五脏俱有热病,肝热病,左颊先赤,心热病,颜先赤,脾热病,鼻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甲乙经·热论》云:有手足太阴热病,有手足少阴热病,有手足厥阴热病。热论:其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未尝则传足经,不传手经。

  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体痛恶风,无汗而喘。又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当发其汗。其人发烦目瞑,必衄,衄者,阳气重也。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半两,炙,锉) 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衣覆以取汗。

  或湿病,身烦痛,小便自利者,加白术四分,微汗之。

  桂枝汤 治伤寒,发热恶寒,干呕头痛。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解肌。脉浮紧,鼻鸣者。

  桂枝(三分,去皮) 芍药(三分) 甘草(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七分,不计时候。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满,喘。

  麻黄(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三钱) 半夏(汤洗)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分) 五味子(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半盏,生姜、枣同煎,不计时候,温服。

  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弹子大。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三钱(炮),以开怫热结滞。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钱。喘者,去麻黄,加杏仁。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瓜蒂散 治伤寒,表证罢,邪热入里,结于胸中,项不强,腹满而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脉乍紧者,宜以吐之。经云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泄之。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香豉半合,(豆豉是也。)水一盏半,煮取汁半盏,调下钱匕。不吐,加服。

  五苓汤(五苓散是也。)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

  (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当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饮不散,水停心下。并两感中湿而昏躁,霍乱吐泻惊风。

  猪苓(去皮) 茯苓(去皮) 白术(各半两) 桂(一分,去皮) 泽泻(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愈妙。加滑石二两甚佳。喘嗽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枯)。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

  卷六

  伤寒门

  抵当汤 治伤寒日深,表证仍甚,蓄热下焦,脉微沉,不结胸,发狂者。小腹胀而硬,小便自和者,瘀血证也,小便不和,无血也。或阳明蓄热内甚,而喜忘或狂,大便虽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无表里证,但发热日深,脉虽浮者,亦可下之。或已下后,脉数,胃热消谷善饥,数日不大便,有瘀血也。

  桃仁(七个) 大黄(一分) 水蛭(炒) 虻虫(去翅足,炒各十个。)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煮至半盏,绞去滓,温服。未下,再服。

  抵当丸 治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

  桃仁(八个) 大黄(一分) 水蛭(炒) 虻虫(去翅足,炒,各七个。)

  上为末,蜜和作二丸,用水一盏,煮一丸,至六分,温服。 时血未下,再服。

  大承气汤 治表里俱热,病势更甚者。阳明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谓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阳明里热极甚。或吐下后,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潮热,心胃燥热而懊 ,复如疟状,脉沉实。或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喘冒不能卧。或腹满实痛,烦渴谵妄,脉实数而沉。里热燥甚,肠胃怫郁,留饮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呕冷液,大渴,反不能饮,强饮不能止,喘急闷者。

  大黄(半两) 芒硝(半两) 浓朴(半两,去皮) 枳实(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分半,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内(音纳)。硝煎,去滓服。

  小承气汤 治伤寒日深,恐有燥屎,腹中转失,乃可攻之。不转失者,必初硬后溏,未可攻之,攻之则腹满不能食。饮水而哕,其后发热,大便复硬。若腹大满不通,或阳明多汗,津液外出,肠胃燥热,大便必硬而谵语,脉滑,吐下微烦,小便数,大便结,或下利谵语。自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证、柴胡证,烦心,心下结,至四五日,虽能食,少少与承气汤和之,令小安。

  大黄(半两) 浓朴(三钱,去皮) 枳实(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调胃承气汤 治诸发汗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者。或日深,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满,郁郁微烦,先此时吐下者。或日深,里热谵语,法当下之,以银粉、巴豆燥热大毒丸药下之,致真阴损虚,邪热转甚,因而协热下利不止。及表里热,下之太早,乘虚而入,不成结胸,但为热利不止,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脉滑数而实,诸腹满实痛者。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滑实紧。

  大黄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分一半,水一大盏,煎至半盏,绞去滓,内芒硝,煎。不利,再煎服。

  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泄,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狂颠,目痛口疮,舌肿喉痹,痈疡,阳明胃热发斑,脉沉,可下者。小儿热极,风惊潮搐,宿喘昏塞,并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满欲死。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纹。疮癣久不已者,怫热内成疹癖坚积,黄瘦痛疾。久新卒暴心痛,风痰酒隔,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烦心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虚,阳热独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音不语,(一名失音。)蓄热内甚,阳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或表之冲和,正气与邪热并之于里,则里热亢极,阳极似阴,反为寒战,脉微而绝。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涩滞不通者。或产妇死胎不下,及两感表里热甚,须可下者。

  大黄(半两,锦纹) 芒硝(半两) 浓朴(半两,去皮) 枳实(半两) 甘草(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二沸,去滓服。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短气,不恶寒,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肠垢积滞, 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似阴,反寒战。表气入里,阳厥极深,脉微而绝。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惊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

  大戟 芫花(慢火炒变色。仲景、乡俗异语。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干炒也)

  甘遂(各等分)

  上为末。水一大盏,枣十枚(切开),煮取汁半盏,调半钱匕。实人,每一钱。

  茵陈汤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发黄胆,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必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散。利大小便。茵陈(一名山茵陈,一两,去茎) 大黄(半两) 大栀子(七个,色深坚实好者,稍小者,用十个)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半,慢火熬至一盏,绞汁,温服,以利为度,甚者,再作。

  当下如烂鱼肚及脓血胶膘等物,及小便多出金色,如皂荚汁。

  或见证将发黄,此一剂分作四服,调五苓散三钱。凡治发黄者,无越此法。妙。

  桂苓甘露散(一名桂苓白术散。一方甘草一两半。) 治伤寒、中暑、胃风、饮食,中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术(半两) 泽泻(一两) 桂(半两,去皮)

  石膏(二两)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猪苓(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同上法。

  此药下神金丸,止泻利,无不验也,并解内外诸邪所伤,湿热。

  又一方,却不用猪苓,或日三服,不计时候。

  栀子柏皮汤 治头微汗,小便利而微发黄者。湿热相抟微者宜服。

  黄柏(半两) 甘草(一分) 大栀子(十五个)

  上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绞汁,分次作一日服之。

  栀子豉汤 治懊 烦心,及伤寒不得眠,燥热怫郁结内,而气不宣通,胸满头痛,微汗虚烦。

  大栀子(七个,锉碎) 豆豉(半合。俗言盐豉。)

  上锉如麻豆大,先以水二盏煮栀子,至一盏半,内豉,煮至半盏,绞汁,温服。少气者,加甘草一分。呕者,误以丸药下之者,加生姜半两,或用温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通而已。凡加者,皆用栀子,先煮。得吐,止后服。

  凡用栀子豉汤,皆非吐人之药。以其燥热郁结之甚,而药顿攻之,不能开通,则发热而呕吐。因其呕吐,发开郁结,则气通,津液宣行而已,故不须再服也。

  大陷胸汤 治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晡潮热,从心至小腹胀满而痛不可近,脉当沉紧滑数。或但胸结,则无大段热,头微汗出,脉沉涩者,水结也。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三字)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大黄至六分,内硝,再煎一二沸,绞汁,调甘遂一字匕半,温服。未快利,再服。势恶不能利,以意加服。

  小陷胸汤 治小结胸,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无大段热,表未罢,不可下之,下之即死。小结胸,宜服。

  半夏(四钱,汤洗,全用,不锉) 生姜(二钱,切) 黄连(二钱,锉) 栝蒌实(大者,半两,唯锉其壳,子则不锉,若锉其中子者,非也)

  上以水三盏,煮栝蒌汁一盏半,内药,煮至一盏,绞汁,分两次温服。以效。

  大陷胸丸 治发热而下之太早,热入因作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也。

  大黄(半两) 芒硝(一分) 杏仁(十二个,去皮尖、双仁,草灰炒变色)

  葶苈(三钱,微炒)

  上,大黄为末,下葶苈,杵,罗,研杏仁、硝如泥,和弹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白蜜半匙,水一盏,煮至半盏,温服。当一宿许乃下。未利,再服。

  栀子浓朴汤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坐卧不安者。

  大栀子(七个) 枳实(二钱) 浓朴(半两,去皮,炙)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一盏半煮,绞汁半盏,温服。

  槟榔散 治伤寒阴病,下之太早成痞,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软虚者。

  槟榔 枳壳(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黄连汤调下,不计时候,温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伤寒成病痞不已,心腹亦实热烦满,或谵妄而脉沉,无他证者。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煎至一盏,绞汁,分三次温服。又一法,加生姜一分,甚良。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杂病,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俗妄传为阴毒者。及汗下吐后,寒凉诸药不能退热势。两感证同法。

  黄连(去须)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称半两,水一茶盏,煎至四分,绞去滓,温服。

  或腹满呕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个(生,全用)、浓朴二钱(锉)、茯苓二钱(去皮,锉),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温服,名半夏黄连解毒汤。

  白虎汤(加减白虎汤,随证用。) 治伤风自汗,桂枝证,表未解,半入于里。中暑自汗,脉虚弱。伤寒自汗,脉滑数而实,表里俱热。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燥面垢,谵语发黄,厥逆自汗。和解两感,解头痛,止自汗,杂病时疫,未泻发斑,兼豆 疮疹伏热。

  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合) 石膏(四两,为末)

  上锉如麻豆大,抄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候,日三四服。或眩咳呕者,加半夏半两、红皮半两,每服生姜三片,煎服。

  伤寒发汗不解,脉浮者,加苍术半两,名苍术白虎汤。汗吐下后,烦渴口干,脉洪大,加人参半两,名人参白虎汤。

  贾同知已效方,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甘草一两。刘庭瑞已效方,知母一两半、石膏四两、粳米一合。崔宣武已效方,知母一两、石膏三两、甘草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粳米二十五粒,煎至六分。未曾下,胃热发斑,兼痘 如液,虚瘦,加人参半两、白术半两。

  头疼,加川芎、荆芥各三钱。咳嗽,加半夏三钱、桔梗一两。恍惚,加人参三钱、茯苓半两。

  凉膈散(一名连翘饮子,亦有加减法。) 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 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黑陷将死。

  连翘(一两) 山栀子(半两) 大黄(半两) 薄荷叶(半两) 黄芩(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虚实加减:咽喉痛,涎嗽,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嗽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衄血呕血,加当归半两、芍药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去皮)。风眩,加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酒毒,加葛根一两、荆芥穗半两、赤芍药半两、芎半两、防风半两、桔梗半两。

  三岁小儿可服七八钱。或恶热甚,黑陷,腹满喘急,小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以下之,立效。

  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以意加减。退表热,加益元散,效速。

  人参石膏汤 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痛,精神不利,昏愦,宜服。

  人参(一钱半) 石膏(三两) 芎(半两) 半夏(二钱,去滑) 白术(半两)

  茯苓(半两) 甘草(一两,炙) 大栀子(三钱) 知母(半两) 黄芩(三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崔宣武人参石膏汤 治伤寒头痛,心烦闷,风热,并汗后余热,自汗多。清头目,定喘嗽。

  人参(二钱半) 石膏(一两) 芎(二两)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甘草(半两)

  防风(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双解散 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无问自汗、汗后、杂病,但觉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儿生疮疹,使利出快,亦能气通宣而愈。

  益元散(七两) 防风通圣散(七两)

  上二药一处相和,名为双解散,(益元散方在痢门,通圣散方在风门。)各七两,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白术散 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保养衰老,及治酒积呕哕。

  白术 茯苓(去皮) 人参(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炙) 木香(一分) 藿香(半两)

  葛根(一两)

  上为末,白汤调下二钱。烦渴者,加滑石二两。甚者,加姜汁,续续饮之。

  四逆汤 治伤寒表热未入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表热不已,入里寒,下利不止,因表热里寒自利,急以温里,利止。

  又治少阴病,脉沉,下利厥逆,烦渴呕吐。

  甘草(一钱,炙) 干姜(一分) 附子(半个,生,去皮脐。附子以半两者佳,小者力弱,大者性恶,非古方之宜也。不但以美其大者,要知古人之有则也)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煎至一盏,绞汁,温服。

  或蓄热深极,而手足厥冷者,不宜此方,当以下之。

  茯苓半夏汤 治伤寒杂病,一切呕吐,或喘咳、疼痛、痞满、头痛者。

  茯苓(一分,去皮) 半夏(一钱) 生姜(一分,取汁)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煎至四分,绞汁,下生姜汁,温服,不计时候。

  一方加黄芩一分(去腐)、红皮一分(去穣),治风痰。

  卷七 积聚门

  积聚总论

  《素问》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 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乃脾胃中气积聚之根也。(积者,不散。聚者,不化。留者,不行。饮者,停滞。痞者,不通。隔者,阻也。中满者,湿,为积。霍乱吐下,留停,为聚。 者,征也。瘕者,假也。)

  斯疾乃五脏六腑阴阳变化盛衰之制也。亢则害,承乃制,极则反矣。谓水得燥则消散,而得湿则不消,乃为积饮也。谓人形精神,与营卫血气津液,出入流通。谓夫腠理闭密,乃为痞也。谓肠胃膈绝,传化失常,而乃滞也。土主形体,腹满于中央,乃曰中满。以传化失度,故甚则霍乱吐泻也。症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然水体柔顺,而今反坚硬如地者,亢则害,承乃制也。瘕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其常,故其病未及 也。

  经曰:血不流而滞,故血内凝,而乃瘕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乃为 瘕。大肠移热于小肠,谓两热相抟,则血溢而为伏瘕。血涩不利,月事沉滞而不行,故行为 瘕。为 与伏同,瘕与疝同,为传写误也。世传冷病,然瘕病亦有热。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世传为寒 瘕也。

  或坚痞腹满急痛,(寒主筋缩,故急主痛。)寒极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之腹满,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不可忍者,皆可为寒。误矣!误矣!何不以脉辨之?凡诸疾病,皆有阴阳寒热,宜推详之。

  五脏六腑,四季皆有积聚。心之积,名曰伏梁,在于脐上,大如臂,上至于心,横于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肝之积,名曰贲(音奔。)气,在左胁下,覆如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 疟。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食不为肤肌。肺之积,名曰息贲,结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为肺痈。肾之积,名曰贲(音奔。) ,在于小腹,上至心下,如 奔走,往来无定。久不愈,令人喘逆,发为骨痿,少气乏力。此为五脏之积也。常究斯义,未可悉也。

  传其所胜者,死,传不胜者,可治。假令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皆传所胜,五脏之气虚,而内外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积聚。其脉沉细而微者,是也。

  木香三棱丸 治一切气闷,胸膈痞满,营卫不和,口吐酸水,呕逆恶心,饮食不化,肋胁疼痛,无问久新。

  青木香 破故纸 茴香 黑牵牛 甘遂 芫花 大戟 荆三棱 蓬莪术 川楝子 胡芦巴巴戟(以上各一两) 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 陈米(三合,将巴豆一处,同炒黑)

  缩砂仁(一两半)

  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余药入醋中浸一宿,入锅煮,醋尽为度,干,为细末,醋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后。加减看虚实,随汤水下。

  导气枳壳丸 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不可述。

  枳壳(去穣,麸炒) 木通(锉,炒) 青皮(去皮) 陈皮(去白) 桑白皮(锉,炒) 萝卜子(微炒) 黑牵牛(炒) 莪术(煨) 茴香(炒) 荆三棱(煨。各等分)

  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橘皮汤下,不计时候。

  透膈宽肠散 治肠上壅实,膈热难行者。

  白牵牛(一两) 芒硝(三两) 川大黄(二两) 甘遂(半两)

  上为末,食后温蜜水调下一钱。虚实加减。疏动止。

  密补固真丹 治脾肾真元损虚,泄利痰嗽,哕痞水谷酸臭,饮食无味,脐腹冷痛,肢体麻痹,下虚痿厥,上实壅滞,肾虚耳鸣,脾虚困惫,耳焦齿稿,面黧身悴,目黄口燥。发堕爪退,风虚遍枯,中满膈气,一切脾胃虚证。常服补养,宣通气血。

  天南星(半两) 半夏(制) 神曲 麦 茴香(炒) 荆三棱(炮。各一两) 白附子干生姜 川乌头(生。各一两) 巴豆(七个) 牵牛(三两) 代赭石(二两) 官桂(一分)

  上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温水下。除泄泻外,并加大黄一两。

  木香丸 治和脾胃,宽胃膈,消痰逆,止呕吐,进益美饮食。

  官桂 干姜(各半两) 木香(一分) 大黄 蓬莪术 芫花(醋拌湿,炒干) 枳壳(去穣)

  陈皮(各半两) 半夏(二两) 牵牛(半斤,取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 巴豆(四个)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

  软金丸 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 ,并产后经病,血刺腹痛。

  当归(半两) 干漆(二钱) 红花(一钱半,用) 轻粉 砂 粉霜(各一钱)

  三棱(二钱)

  上同研匀,枣肉为膏,和丸绿豆大,新汲水下一丸。病甚者加,得利后减。

  泥金丸 治心腹急痛,取久新肠垢积滞,推陈致新。

  黄柏 大黄 巴豆 五灵脂(各半两) 猪牙皂角(一分) 轻纷 粉霜 砂(各一分)

  干漆(二分)

  上研匀,炼蜜拌得,杵千下,丸绿豆大,新汲水下一丸。未利,更加服。

  状元丸 治膈气酒膈酒积,腹痛吐逆痞满。

  巴豆(五十个,取霜) 神曲(半两,末) 半夏(一两,洗) 雄黄 白面(炒。各一两)

  上研匀,滴水丸小豆大,细米糠炒变赤色,食后,温水下。童子二丸,三四岁一丸,岁半半丸。止嗽,温齑汁下。止呕吐,生姜汤下。

  玄胡丸 治积聚 瘕,解中外诸邪所伤。

  玄胡索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当归 木香 雄黄(别研) 荆三棱 生姜(各一两)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汤下。

  又一方,无陈皮、生姜,有广术一两、槟榔分两同。

  大延胡索散 治妇人经病,产后腹痛,腹满喘闷, 瘕癖块,及一切心腹暴痛。

  延胡索 当归 芍药 荆三棱 川苦楝 蓬莪术 官桂 浓朴 木香 川芎(各一分)

  桔梗 黄芩 大黄(各半两) 甘草(一两) 槟榔(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食前。如恶物过多,去大黄、官桂,加黄药子、染槐子、龙骨各半两,如前法煎服。平人心痛,加本方。得利尤良。后常服。

  三棱汤 治 瘕 癖,积聚不散,坚满痞膈,食不下,腹胀。

  荆三棱(二两) 白术(一两) 篷莪术(半两) 当归(半两,焙) 木香(三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沸汤点服,食后,每日三服。

  消饮丸 治一切积聚 癖气块,及大小结胸,不能仰按。

  天南星 半夏 芫花 自然铜(生用。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温水下。良久,葱粥投之。

  相虚实加减。

  除湿丹 治诸湿客抟,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及瘾疹,痈疽发背,疥癣走注,香港脚无首尾,疮疖。功效不可尽述。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药 泽泻 葶苈(以上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别研)

  黑牵牛(半两) 大戟(二两,炒) 陈皮(四两,去白)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水下,后食。如服药前后忌酒一日,药后忌湿面,食温粥补暖。

  保安丸 治 积,心腹内结如拳,渐上不止,抢心疼痛,及绕脐腹痛不可忍者。

  川大黄(三两,新汲水浸一宿,蒸熟,切片子,焙) 干姜(一两,炮) 大附子(半两,去皮脐) 鳖甲(一两半,好醋一升,伏时炙令黄色妙)

  上为末,取三年米醋一大升,先煎四五合,然后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醋或酒、米饮下。后取积如鱼肠脓血烂肉汁青泥,当下。

  开结妙功丸 治怫热内盛, 癖坚积肠垢, 瘕积聚,疼痛胀闷,发作有时,三焦壅滞,二肠闭结,胸闷烦心不得眠,咳喘哕逆不能食,或风湿气两腿为肿胀,黄瘦,眼涩昏暗,一切所伤,心腹暴痛,风热燥郁,偏正头疼,筋脉拘痪,肢体麻痹,走注疼痛,头目昏眩,中风遍枯,邪气上逆,上实下虚,脚膝麻木冷痛。宣通气血。

  荆三棱(炮) 茴香(炒。各一两) 川乌头(四两) 神曲麦 大黄(各一两,好醋半升,熬成稠膏。不破坚积,不须熬膏,水丸) 干姜(二钱) 巴豆(二个,破坚积,用四个) 半夏(半两) 桂(二钱) 牵牛(三两)

  上为末,丸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十五丸,温水、冷水亦得。或心胸间稍觉药力暖性,却加丸数,以加至快利三五行。以意消息,病去为度。

  木香分气丸 治积滞痞块不消,心腹痞结,疼痛抢刺,如覆杯状。

  陈皮(去白) 槟榔(各一两) 破故纸(二两,炒) 木香(一两半) 黑牵牛(十二两,炒香熟,取末五两半,余不用)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临卧服。

  开胃生姜丸 治中焦不和,胃口气塞,水谷不化,噫气不通,噎塞痞满,口淡吞酸,食时膨胀,哕逆恶心,呕吐痰水,宿食不消,咳嗽,胁肋刺痛。宽中开胃,进饮食。

  桂心(一两) 生姜(一斤,切作片子,监三两,腌一宿,再焙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两) 缩砂仁(四十九个) 广术 当归(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沸汤化下。

  导滞定功丸 治一切心腹卒暴疼痛,及胸中不利。消食,止逆,定疼痛。

  大椒 木香(各一钱) 蝎梢(三钱) 巴豆(八个,出油为度)

  上为末,后入巴豆霜,研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丸至十丸,淡醋汤下。

  积气丹 治一切新久沉积气块,面黄黑瘦,诸气无力, 瘕积聚,口吐酸水。

  槟榔(二个) 芫花(一两) KT 砂(二钱) 巴豆(二钱半,生) 青皮(去白)

  陈皮(各三两) 蓬莪术 鸡爪黄连 荆三棱 章柳根 牛膝(各一两) 肉豆蔻(三个)

  大戟 川大黄 甘遂 白牵牛 干姜 青礞石 干漆(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石菖蒲(三钱)

  右为末,醋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临卧烧枣汤下,每夜一丸。服后有积者肚内作声。病退为度。

  金露紫菀丸 治一切脾积,两肋虚胀,脐疼痛。

  草乌头(去皮尖,生) 黄连(各半两) 官桂 桔梗 干地黄 干生姜 川椒 芜荑紫菀(去皮) 柴胡 防风 浓朴 甘草人参 川芎 鳖甲(醋浸) 贝母 枳壳(去穣) 甘遂(各一两) 巴豆(三两,醋煮半日,出油) 砂(三钱)

  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临卧米饮汤下。或微疏动。详虚实加减。

  信香十方青金膏(灌顶法:王予所传十二上愿云:药师琉璃光如来应当供养,正遍知明,行足善游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方境。)授治周身中外,阴阳不调,气血壅滞,变生百病,乃至虚羸,困倦偏攻,酒食内伤,心腹满塞急痛。或酒积食积, 瘕积聚,癖坚积,中满膈气,食臭酸醋,呕吐翻胃。或膈瘅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饮,而数(色角切,频也。)小便。或肠风下血,痔 痒痛。或胃痈疹,或遍身痈疽恶疮。或疮毒已入于里,腹满呕吐。或成泻痢,或出恶疮 肉,或下利腹痛。或一切风气,肢体疼痛,及中风偏枯。

  或痰逆生风,痰涎嗽。兼产后腹痛,及小儿疳积,诸风潮搐。但平人常服保养,宣行营卫,调饮食。

  信砒 乳香 轻粉 粉霜 巴豆(以上各一两,同研) 龙脑(半字) 麝香(半字)

  青黛(二钱。同研) 黄蜡(三钱)

  上研细末,熔蜡,入蜜半钱,就搓匀,旋丸绿豆至小豆大,先服小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计时候。面东顶礼,一丸,净器盛水送下。

  如合药,即净处,面东,每一丸密念咒三遍。或病患不能咒,请人咒,或师氏咒过。

  咒曰:信香十方青金膏,药师丸成蜜遍抛,普济有缘除百病,常吞一粒体坚牢。密咒曰:但言八金刚,莫说十方佛,五蕴六根俱不道,十二上愿自然成。

  金黄丸 治酒积食积诸积,面黄胆,积硬块。

  荆三棱 香附子(各半两) 泽泻(二钱半) 巴豆(四十九粒,出油) 黍米粉 牵牛(各二钱半)

  上为末,用栀子煎汤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心痛,艾醋汤下七丸。

  导气丸 治心胸满闷,胁肋刺痛,不思饮食。常服宽膈,进美饮食。

  姜黄(四两) 香附子(四两) 缩砂 甘草 广术(各二两) 丁皮 甘松 木香 荆三棱(各一两) 白檀(半两) 藿香叶(半两)

  上为末,入绿豆粉二两,用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细嚼,白汤下,食后,日进三服。

  丁香散 治 癖气,胁下痞满,息而不消,积而不散。元气在胃,不妨饮食。

  好丁香(二十五个) 白丁香(七十个) 密陀僧 舶上硫黄 黄莺调(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皂子煎汤调下,不计时候。治肚内生硬物,黑瘦如柴,呕吐积滞,日三服,食后。

  圣饼子 治一切沉积气胀,两胁气满,无问新久者。

  大黄(三两) 黑牵牛(头末,一两) KT 砂(三钱) 山栀子(半两) 轻粉(二钱)

  上为末,炼蜜和丸,捻作饼子,如小钱大浓样,食后,每服三饼子,细嚼,温酒下。

  临卧。如行,粥补之。虚实加减。

  无忧散(一名万病散。) 治风疾,疮肿疥癣,或脏腑积冷,壅滞气结,风劳,膀胱宿冷,脏腑虚衰,面色痿黄,内有 癖气并,当有疳虫蛔虫,攻心、腹俱痛,忽中伤寒,头痛不忍,状若山岚时气瘟疫之疾,并宜急服此药,宜通三五行,立瘥。或中风口 ,语多謇涩,睡后口中涎出,不限时节,不问男子女人,但五日一服,不过三服,永瘥。

  人患腰膝疼痛,香港脚肿满,运动艰难,饮食无味,并小儿疳痢脱肛者,量大小与服,利三五行,自瘥。大人久泄、气痢,状若休息痢,止有时,俱一服,取下冷脓一二升,当日见效。药无四时冷热、老幼衰弱,病患悉皆除之。任服他药无妨。若服常时,盖缘搜出脏腑中积滞虫脓故也。无孕妇人,久患血虚气弱,痿黄无力者,亦可根据方服。宣通气血,殊不困倦,无妨此药。凡有百病,并皆治之,其功不可具载。有孕妇人,或遇阴晦时,即不可服,天道晴明可进。若虽复疾,而未愈者,可再服。

  黄 木通 桑白皮 陈皮(各一两) 胡椒 白术 木香(各半两) 白牵牛(四两,炒,别取头末)

  上七味,为细末,每服二钱,牵牛末二钱,生姜二钱,切作片子,煎生姜汤一大盏调药,须臾,又用生姜汤或温汤送下。平明可行三五次,快利无妨。如病瘥后,以白粥补之,痊矣。

  五积丹 治心腹痞满,呕吐不止,破积聚者。

  皂荚(一梃,一尺二寸,火烧留性,净盆合之,四面土壅合,勿令出烟) 巴豆(十二个,白面一两五钱同炒,令黄色为度)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盐汤下,食后。加减。

  卷八 水湿门

  水湿总论

  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燥干也。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多,以为兼证,云湿热,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以鲜矣。或跗肿体寒,而有水者,以蓄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

  三花神 丸 治中满腹胀,喘嗽淋 ,一切水湿肿满,湿热肠垢沉积,变生疾病。久病不已,黄瘦困倦,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头目旋运。疟疾不已, 瘕积聚,坚满痞闷,酒积食积,一切痰饮呕逆。及妇人经病不快,带下淋沥,无问赤白。并男子妇人伤寒湿热,腹满实痛,久新瘦弱。俗不能别。辨或寻常,只为转动之药。兼泻久新腰痛,并一切下痢,及小儿惊疳积热乳癖满,并宜服之。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半两) 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为细末)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每日三服。

  加至快利,利后却常服,病去为度。

  设病愈后,老弱虚人常人,常服保养,宣通气血,消进酒食。病癖闷极甚者,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则初服两丸,每服加两丸,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

  小儿丸如麻子大,随强弱增损。三四岁者,三五丸,根据前法。

  崔宣武神 丸,加黄柏一两,牵牛四两,大黄二两,轻粉二钱,甘遂、大戟、芫花各一分,根据前法。刘庭瑞神 丸,用此药治水气,常得效。贾同知称之不已,乃神仙奇绝之药也。

  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

  葶苈 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分)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甘草(各半两) 辣桂(一分) 滑石(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

  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泄泻,利小便。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此乃湿热痞极深,而攻之不开,是能反为注泄。此正气已衰,而多难救也。慎不可攻之,而无益耳。

  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敢食,小便 者。

  白术 木猪苓(去皮) 甘草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木香 槟榔(各三钱)

  陈皮(二两,去白) 官桂(二钱) 滑石(三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食后,去滓,温服。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两,去白) 木香(一分)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去皮)

  木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官桂(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大小便秘,先服十枣汤,二三日后,再服此药。

  葶苈膏 治水肿腹胀。

  牛黄 麝香 龙脑(各一分) 昆布 海藻(上同。二十分,洗) 牵牛 桂心(各八分)

  椒目(三分) 葶苈(六分,炒)

  上为末,别捣葶苈,熬成膏,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再服。稍利小便为度。详虚实加减。

  茯苓散 治诸般气肿等疾。

  芫花(醋拌,炒) 泽泻 郁李仁 甜葶苈 汉防己(各钱半) 陈皮(去白) 白槟榔瞿麦(各半两) 本(二钱半) 滑石(三分) 大戟(炒,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取桑白皮,浓煎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即瘥。

  如未尽,膈日又服。肿消如故,不用服。忌盐百日。

  调胃散 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胁肋硬痛,消腹胀。

  半夏(制) 甘草(炙) 浓朴(去皮) 陈皮(去白) 藿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同煎,温服,食前。

  二气散 治水气,蛊,胀满。

  白牵牛 黑牵牛(各二钱)

  上为末,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为烧饼,临卧,用茶汤一盏下。降气为验。

  雄黄神金散 治十种水气。

  雄黄 葶苈(用糯米和,炒半熟,米不用。各一两) 泽泻(一两) 椒目(半两) 大戟巴戟(去心) 茯苓(去黑皮) 芫花(醋五升,浸一日,炒) 甘遂 桑白皮(以上各一两)

  上为末,空心,用井花水调下,每服一钱,加至五钱,以利为度。忌盐、醋、生冷、毒物、油腻、血物。从发处加药一分。从脚肿,根在心,加葶苈。从肚肿,根在腹,加椒目。

  从阴肿,根在胸,加泽泻。从膝肿,根在肝,加芫花。从面肿,根在肺,加桑白。从心肿,根在肋,加雄黄。从肢肿,根在脾,加甘遂。

  从口肿,根在小肠,加巴戟。从腰肿,根在肾,加大戟。从四肢肿,根在胃,加茯苓。

  万胜散 治十种水气,不可愈者。

  海带 海藻 海蛤 芫花(醋浸,炒) 甘遂 大戟 甜葶苈 樟柳根 续随子巴戟(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温酒调下,临卧。间日再服。

  牵牛丸 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 黄芩 大黄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下,食后。虚实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头微汗,小便利而微发黄者。湿热相抟微者宜服。

  大栀子(十五个) 黄柏(半两) 甘草(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煮至一盏,绞汁,分三次,作一日服,温吃,不计时候。

  大戟丸 治十种水气,肿胀喘满,热寒咳嗽,心胸痞闷,背项拘急,膀胱紧肿于小腹,小便不通,反转大便溏泄,不能坐卧。

  大戟 芫花(醋炒) 甘遂 海带 海藻 郁李仁 续随子(各半两) 樟柳根(一两。

  以上八味为末,每料抄药末十五钱七分,便入后药) 砂 轻粉(各一钱) 粉霜(一钱)

  水银砂子(一皂子大) 龙脑(半钱) 巴豆(二十一个,生用,去皮)

  上八味已下,同研匀,用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龙脑、腊茶送下,食后临卧。虚实加减。

  粉霜丸 治病水鼓满不食,四肢浮肿,大小便 ,不进饮食。

  粉霜 砂 海蛤 玄精石 寒水石(烧,粉) 白丁香 头白面(各一钱) 轻粉(三钱)

  海金砂(一钱)

  上研匀,着纸裹数重,上使面裹,又纸裹,冷酒蘸了,桑柴火烧,面熟为度,宿饼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日加一丸,至六日不加,即止以补之,妙。

  苦葶苈丸 治一切水湿气,通身肿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 苦葶苈(四两,于锅内纸上,炒黄色为度)

  上二味同为细末,用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汤下,日进三服,空心食前。

  此药恐君子不信,试验之。

  肉豆蔻丸 治水湿,腹胀如鼓,不食者。病可下。

  肉豆蔻 槟榔 轻粉(各一分) 黑牵牛(一两半,取头末)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连翘汤下,食后,日三服。

  卷九 痰饮门

  痰饮总论

  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寒也。寒化热,热则生痰,喘满也。经云:喉仲介介介如梗状,甚则嗽血也。胸满气喘,痰盛稠粘,皆肺气热也。

  大人参半夏丸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治诸痰,不可尽述。呕吐痰逆,痰厥头痛,风气偏正头疼,风壅头目昏眩,耳鸣鼻塞,咽膈不利,心腹痞满,筋脉拘卷,肢体麻痹疼痛,中风偏枯,咳唾稠粘,肺痿劳嗽。虚人保养。宣通气血,调和脏腑,进饮食。

  人参 茯苓(去皮) 天南星 薄荷叶(各半两) 半夏 干生姜 白矾(生) 寒水石(各一两) 蛤粉(一两) 藿香叶(一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温水亦得。

  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愈妙。治酒病,调和脏腑,尤宜服之。

  半夏栝蒌丸(新添。) 治远近痰嗽,烦喘不止者。

  半夏(生姜制) 栝蒌 杏仁(去皮尖) 白矾(枯,杵) 款冬花(各等分)

  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白术浓朴汤 治痰饮呕吐,利胸膈,除寒热,美饮食。

  白术 甘草(炙) 葛根(各一两) 浓朴(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显仁丸、仙术芎散、大人参半夏丸。

  橘皮半夏汤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养液润燥,解肌热,止咳嗽。

  橘皮(半两,去白) 半夏(二钱半,汤洗七次)

  上为末,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半,入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知母茯苓汤 治肺痿喘咳不已,往来寒热,自汗。

  茯苓(去皮) 甘草(各一两) 知母 五味子 人参 薄荷 半夏(洗七次)

  柴胡 白术 款冬花 桔梗 麦门冬 黄芩(各半两) 川芎(三钱) 阿胶(三钱,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人参润肺汤 治肺气不足,喘急咳嗽不已,并伤寒头疼,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人参 桔梗 白芷 麻黄(去节) 干葛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白姜(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八分。如出汗,连进二服,通口温服。

  杏仁半夏汤 治肺痿,涎喘不定,咳嗽不已,及甚者往来寒热。

  杏仁(去皮) 桔梗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汉防己 白矾 桑白皮(各三钱)

  薄荷叶(一钱) 甘草(二寸) 猪牙皂角(一钱)

  上为末,作二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防己丸 治肺不足,喘嗽久不已者。调顺气血,消化痰涎。

  防己(二钱) 杏仁(三两) 木香(二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煎桑白皮汤下。如大便 ,加葶苈一两,食后服。

  葶苈散 治肺气喘满痰嗽,眠卧不安,不思饮食。

  苦葶苈 蛤粉(各三钱) 桑白皮 山栀子 人参 荆芥穗 薄荷叶 赤茯苓(去皮)

  陈皮 桔梗 杏仁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保安半夏丸 治久新诸嗽,或上逆涎喘,短气痰鸣,咽干烦渴,大小便涩滞,肺痿劳劣,心腹痞满急痛,中满隔气,上实下虚,酒食积聚不消。补养气血,宣行营卫。

  半夏 天南星(各半两) 牵牛(二两) 大黄(半两) 黄柏(一两半) 蛤粉(一两) 巴豆(四个)

  上为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温水下,食后,日三服。孕妇不可服。

  又方,无巴豆,有干姜一钱半。

  人参保肺汤 治五劳七伤,喘气不接,涎痰稠粘,骨蒸潮热。

  人参 柴胡 当归 芍药 桑白皮 知母 白术 川芎 黄 紫菀 荆芥 地骨皮(各一分) 茯苓(去皮) 黄芩 连翘 大黄 薄荷(各半两。山栀子同) 甘草桔梗(各一两) 石膏 滑石 寒水石(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泄者,去大黄,同人参半夏丸服。

  神应丹 治涎嗽喘满上攻,心腹卒痛,及利下血,兼妇人带下病,一切肋胁痛满。

  薄荷叶 甘草(各四钱) 巴豆(灯烧存性) 盆硝(各二钱) 轻粉(一钱) 豆豉(一两,慢火炒) 五灵脂(二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温齑汁下,续后空咽津三五次,禁饮食。少时觉咽喉微暖,效。心腹急痛,温酒下二丸。未效,再服。得利尤良。带下,以温酒下二丸。

  或大便流利,再服。

  人参散 治身热头痛,积热黄瘦,肌热恶寒,蓄热发战,膈热呕吐烦渴,湿热泻利,或目赤口疮,咽喉肿痛,或风昏眩,虚汗肺痿,劳嗽不已者。

  石膏 甘草(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早晚食后。

  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丹。

  宁神散 治一切痰嗽不已者。诸药无效,世传极验。

  御米囊(一斤,生,醋炒) 乌梅(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沸汤点服,食后,日三服。

  贾同知方,御米壳一两(炒)、乌梅肉半两,根据前法服之。康少伊芳传,煎乌梅汤尤妙。

  桂苓白术丸 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推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湿湿热,呕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解酒毒,疗肺痿劳嗽,水肿腹胀。泻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随证调之。

  楝桂 干生姜(各一分) 茯苓(去皮) 半夏(各一两) 白术 红皮(去白)

  泽泻(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日三服。病在膈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计时候。或一法更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愈妙。

  润肺散 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者,久不瘥者。

  栝蒌实(一枚,去子用)

  上为末,以寒食面和为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

  又方:治寒嗽。

  麻黄(四两) 官桂(一两) 蜡(二钱)

  上为末,以蜡同煎,每服一二钱,温服。

  宁肺散 治一切寒热痰盛,久新咳嗽不止者。

  御米壳(四两) 木瓜(三两,御米壳一处,用蜜二两,水化,同炒微黄) 五味子(一两)

  人参(一两) 皂角(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乌梅同煎,临卧食后服。大效。

  鳖甲丸 治吐血咳嗽,神效!鳖甲(一个,九肋者,醋炙黄) 柴胡(一两,醋浸一宿) 杏仁(一两,童子小便浸,炒) 甘遂(一两,炙) 人参(半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汤下。

  又方,用浓朴一两(生姜制)。

  石膏散 治热嗽喘甚者。

  石膏(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下,又生姜汁、蜜调下。

  人参半夏丸 治一切痰饮,喘嗽不已。

  白矾 天南星 半夏(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炙) 人参(二钱) 赤小豆(四十九粒)

  杏仁(四十九粒) 猪牙皂角(一钱)

  上为末,秫米三合,醋一升,熬粥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萝卜子汤临卧下。

  仙人肢丸 治远年劳嗽,不问寒热,痰涎喘满。先服松花膏下过。多服此药,无不效。

  人参 沙参 玄参 紫团参 丹参 白术 牡蛎 知母 甘草(各二两) 蛤蚧(一对,头尾全用,河水净洗,文武火酥炙黄色)

  上为末,用麻黄十五斤(去根)、枸杞子三斤,熬成膏,丸如弹子大,磁合子内盛,临卧煎生姜自然汁化下一丸。小儿量岁数加减。

  松花膏 治三十年劳嗽,预九月间宣利一切痰涎肺积,喘嗽不利。

  防风 干生姜 野菊花 芫花 枸杞子 甘草 苍术 黄精(各等分)

  上为末,取黄精根熬成膏子,和药末,如弹子大,每服细嚼一丸,冷水化下,临卧,不吃夜饭,服药一粒。

  辰砂半夏丸 治小儿肺壅痰实,咳嗽喘急,胸膈痞满,心忪烦闷,痰涎不利,呀呷有声。

  半夏(半两,洗) 葶苈(水研成膏) 杏仁(炒,研成膏。各半两) 朱砂五灵脂(微炒。各一两)

  上为末,更研匀,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

  大百劳散 治一切劳疾肌劣,喘息不卧,痰涎不食。

  蛤蚧(一对,蜜炙) 元州鳖甲(一个,去裙,醋炙) 附子(一两) 人参 柴胡川干姜 白茯苓(去皮) 白术 茴香 青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知母 贝母陈皮(去白) 官桂 甘草(炙) 半夏(生姜制) 苍术(汤浸。各一两) 苏木龙胆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用生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二枚同煎,空心稍热服。

  有汗,加小麦二十粒。不用铁煎。

  小百劳散 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

  御米壳(不拘多少,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

  五味子汤 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食。温中益气。

  五味子(九两) 良姜(一两半) 红皮(去白) 茴香(炒。各一两) 干姜(一两半)

  甘草(七两,炙) 盐(一斤,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空心食前。甚者,日进三服。

  安神散 治远年近日喘嗽不已。

  御米壳(蜜炒,一两) 人参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煎乌梅汤调下,临卧服。

  卷九

  劳门

  白术黄 散 治五心烦,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

  白术 黄 当归 黄芩(去皮) 芍药(各半两) 石膏 甘草(各二两) 茯苓寒水石(各一两) 官桂(一分) 人参 川芎(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一日三服。

  人参白术汤方在燥门,第一方是也。此乃为同,不复录耳。

  黄连丸 治湿热流连,气血不通,壅滞不散。清爽头目。

  黄连(好者,不拘多少)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不计时候,日三服。

  必效散 治五劳七伤,劳役肌瘦,不思饮食,喘嗽不已。

  川乌头(一两,生) 天南星(半两,生)

  上为末,每服二钱,萝卜八块,如拇指大,以水煮熟,去滓,食后服,嚼。

  当归地黄汤 治嗽血衄血,大小便血,或妇人经候不调,月水过多,喘嗽者。

  当归 芍药 川芎 白术 染槐子 黄药子(各半两) 生地黄 甘草 茯苓(去皮)

  黄芩 白龙骨(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

  紫菀散 治劳,体热心寒,脉滑短,咳嗽,妇人多有此疾。口干眼涩,骨痿短气。

  皆因肠胃燥滞,营卫不能开发,玄府闭塞,热郁内余。可以开发阴阳,宣通涩滞,和营卫,顺三焦。兼服人参白术汤。

  紫菀 桑白皮 桔梗 续断 甘草 五味子(各一两) 赤小豆(一合)

  上为末,水一大盏,药末五钱、青竹茹弹子大,同煎至七分,温服,去滓。

  枳实饮子 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调,四肢烦倦,心腹满闷,状似劳气。

  枳实(二两)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生姜汁浸二日,火炒黄色,用半夏) 红芍药柴胡(各一两) 黄芩(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及治五心烦热,及身体壮热潮热,续服桃仁煎丸。又治月经不调,阻滞不通。

  桃仁(二两,汤浸,火炒) 川大黄 川朴硝(各二两) 虻虫(一两,去翅头足)

  上为末,用醋五升,入金银铛内,以慢火熬成膏,可丸如桐子大,当日晚不食夜饭,温酒下一丸,不嚼破。午际取下赤小豆汁,似鸡肝、小虾蟆衣。未,再服。候鲜红,即住服。

  卢同散 治男子妇人一切咳嗽喘急。

  款冬花 井泉石 鹅管石 钟乳石 官桂 甘草 白矾 佛耳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竹筒子吸吃,日三服。立效。

  焚香透膈散 治一切劳嗽壅滞,胸膈痞满。

  雄黄 佛耳草 鹅管石 款冬花(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用药一钱,安在香炉子上,焚着,以开口吸烟在喉中。立验。

  罂粟神圣散 治男子妇人久新日夜咳嗽不止者。

  御米壳(一两,用蜜炒) 乌梅肉 拣人参 诃子肉 葶苈 桑白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百沸汤泼,临卧调下。

  三黄丸(新添。) 治五劳七伤,流湿润燥,消渴烦热甚者。

  大黄 黄芩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日三服。妙!当归木香汤 治妇人血气虚劳,令人头目昏眩,谵语声沉重,舌根强硬,言语謇涩,口苦,不思饮食,白日间、睡夜发虚汗,神思恍惚,梦寐狂言,面色痿黄,频发喘咳,遍身疼痛,骨节气走注,四肢沉重,背髀拘急,发寒热,五心烦躁,唇干多渴,胸膈不利,喉咽噎塞, 羸瘦弱,经曰脉大为劳,宜服此药。

  青皮 五加皮 海桐皮 桑白皮 地骨皮 丁香皮 陈皮 牡丹皮 棕榈皮(以上诸药,全烧成灰,末用,十大钱,称) 当归(一两) 木香 红芍药(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小油二点,钱一文同煎至七分,温服。

  如妇人血藏脐下,冷痛似刀搅,遍身肿满,室女月经不通,用斑蝥一两、大黄一两(炒、锉),二味为末,用黄狗胆汁,以温酒调下一钱。如脐下痛止,心间痰未止,不服二味。

  卷十 燥门

  诸燥总论

  燥干者,今肺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涩也。兼火热,致金衰耗液而损血。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湿燥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

  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又加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经云诸涩枯涸。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玄府闭塞,不能浸润,金受火郁,不能发声,经云肺主声。肢痛软戾者,风热湿相致,而遂以遍枯,语音涩,手足不遂也。

  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以鲜矣。亦有寒湿相郁,营卫不能开发贯注,多成偏枯。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又如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或因热病,或恣酒欲,误服热药,以致脾胃真阴阳损虚,肝心衰弱也。)

  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肠胃燥涩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则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也。

  而燥热消渴,然虽多饮,亦其水液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渴不能止而便注,为小便多出。

  俗未明,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又如周身热燥怫郁,故变为雀目或内障,痈疽疮疡,上为咳嗽喘,下为痔利。或停积而湿热内甚,不能传化者,变为水肿湿胀也。世传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为肾消也。此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肾,经意但皆热之所致也。

  人参白术汤 治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兼疗一切阳实阴虚,风热燥郁,头目昏眩,中风偏枯,酒 积毒。一切肠胃燥涩,倦闷壅塞,疮疥痿痹。并伤寒杂病产后烦渴,气液不得宣通。

  人参 白术 当归 芍药 大黄 山栀子 荆芥穗 薄荷 桔梗 知母 泽泻(各半两)

  茯苓(去皮) 连翘 栝蒌根 干葛(各一两) 甘草(三两) 藿香叶 青木香 官桂(各一两)

  石膏(四两) 寒水石(二两) 滑石(半斤)

  上为细末,每服抄五钱,水一茶盏,入盆硝半两、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入蜜少许,温服。渐加至十余钱,得脏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减。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肠胃结滞。湿热内甚,自利者,去了大黄、芒硝。

  绛雪散 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数者。大有神效。

  黄芩 黄丹 汉防己 栝蒌实(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汤浆水调下,临卧时并进三二服,即止。

  人参散 治肾消,善饮而食后数小便溺者。

  人参(三钱) 白术 泽泻 栝蒌 桔梗 栀子 连翘(各半两) 葛根 黄芩 大黄薄荷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石膏(二两) 滑石 寒水石(各三两)

  上为末,入缩砂仁三钱,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蜜少许,再煎三二沸,去滓,食前。食后服消痞丸。

  大黄甘草饮子 治男子妇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出淘苦水,再煮) 大黄(一两半) 甘草(大粗者四两,长四指,打碎)

  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将前药同煮三五时,如稠强水少,更添,豆软,盛于盆中,故冷,令病患食豆,渴食汤汁,无时候。食尽,如止渴燥,罢,不止,再煮前药。不三次,病悉愈。

  卷十 痢门

  泄痢总论

  夫痢者,五脏之积浊而不散,或厌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宣发,或伤冷饱食,或服暖药过多,郁而成痢。其病二三日则利为寒,青痢为热,误也。今人疮疖初发,刺开乃血,多日成脓,何为先热而后寒也。

  叔和云: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愚医不悟,三日黄者乃热,青利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 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气,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气,其色白,黄者,脾土之色,苍者,土气之下肾水随之,其色苍也。三日苍曰寒,黄赤热,其三日非也。

  若下利热极,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者,须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闭积滞。

  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也。

  益元散 治身热吐痢,泄泻肠癖,下痢赤白,癃闭淋痛。利小便,偏主石淋。(乃服金石热药多,待为砂石,从小便淋出者也。)荡胃中积聚寒热,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此肾水之藏,非为主之府也。)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痫 惊悸(其季切,心动貌。)

  健忘,止烦满短气,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真。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宣热,僻中外诸邪所伤。

  久服强志轻身,注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瘟疫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产后损气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此神验之仙药也。唯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砂仁 滑石(各二两) 甘草(炙,四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冻饮料者,新汲水调下。

  解利伤寒发热,葱白豆豉汤调下四钱。(每服水二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一盏调下。)并三服,效为度。

  此药是寒凉解散郁热,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药无害,但有益而无损。俗恶性寒,兼易得之贱物,而不明《素问》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验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随证验之,乃凡人之仙药也,不可阙之。

  伤寒当汗而不可下,当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误服此药,则汗出自愈,里热便得宣通而愈,或半在里、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发汗吐下者,若服上药多愈,亦获小效。是解散怫郁,邪热甚者,小加减凉膈散和解为佳。或人不当汗者,加苍术末二分,同葱白、豉同煎汤调服,甚良。或孕妇不宜服,以滑石、麻黄、桂枝,要发汗,当即用甘草一两、苍术二两,同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更加入葱白五寸、豆豉五十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并三服,取微汗为度。逼毒散,非孕妇可服,太白散加入麻黄二两(去节),如法煎服,世云神白散。或逼毒散与加麻黄(去节)、苍术各等分(称),《济众》云青龙散。或青龙散欲更加入滑石与苍术二倍,最为发汗之妙药也。惟正可汗者,即用此服之,则转加热也,名为大逼毒散。此解利两感同,更兼煎凉膈散调下益元散四钱。或下乳,用猪肉面羹或酒之类调下四钱,不计时候,日三服,宜食肉面羹粥。催产,用温油浆调下三钱,并二三服,以产为度。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气汤一服,调下五钱,须臾,更频用温油浆调服。前后俱下胎,可活产母也。儿难产,或死胎不下者,皆由风热燥涩,坚敛结滞,不能舒缓,是故产户不得自然开也,其药力至,则热结顿开而产矣,慎不可温补,而反生燥热也。俗未知产后损血,日夜疼痛怖惧,以致神狂气乱,则阴气损虚,邪热太甚,而为诸证。由不明《素问》造化,故不识证候阴阳,反以妄谓产后诸虚百损,便为虚冷,而无热也,误以热药温补。或见渴甚者,不令饮水,本为善心,为害多矣。岂知治病之道,俱以临时审其脏腑六气虚实,明其标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药之常多用虽为效,至大俗以病异药同,将为妄行,反招侮慢。

  今以若加黄丹,令桃仁色,是以名之红玉散。若加青黛,令轻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叶(末,一分,同研),名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慢耳。

  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可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唯泄泻者勿服。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两) 牵牛(四两,草末一两。

  以上同为末) 轻粉(二钱) 青黛(二两)

  上为末,洒水为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腹,清晨用酒送下。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数日后得食。久病未径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随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或麻子大,退惊疳热积不下者,须常服十丸。

  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臼别研,不细者,再炒,研细) 乌梅肉(去核,炒)

  黄柏(锉,炒) 黄连 当归(焙) 赤芍药 干姜(炮) 赤茯苓(去皮)。各等分上为末,入阿胶,研匀,水丸,桐子大,温米饮下十丸,食前,兼夜五六服。小儿丸如绿豆大。忌油腻脂肥诸物也。

  牛黄神金丸 治大人小儿呕吐泻痢,无问新久赤白诸色,或渴或不渴,小便涩或不涩,并小儿惊疳积热, 癖坚积,腹满硬痛,作发往来,亦能宽膈消食。

  轻粉 粉霜 砂(以上别研) 雄黄(研) 朱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钱)

  黄丹 蜡(各三钱)

  上先研粉霜,次旋入 砂,研细,下雄黄、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匀,别研巴豆烂为油,与前药研匀,近火上炙,控热,别研蜡软,入药,匀,搓成剂,旋丸小豆大,新汲水下一丸。小儿黍米、麻子大。

  或止吐泻痢疾,调甘露散,(即桂苓甘露饮。)或益元散亦得。

  芍药柏皮丸 治一切湿热恶痢,气升窘痛,无问脓血,并宜服之。

  芍药 柏皮(各三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水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三四十丸,无时,兼夜五六服。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

  二胜丸 治泄痢虚损,不问新久者。

  盐豉 紫蒜(去皮。各等分)

  上同杵为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九丸,米饮汤下。

  如未愈,及赤白痢,腹满胁痛,更与杏仁丸。

  杏仁丸 治一切赤白泻痢,腹痛里急后重者。

  杏仁(四十九个) 巴豆(四十九个,去皮)

  上二药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熔和,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

  白术圣散子 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利亦治。

  御米壳(二两,蜜炒) 当归 肉豆蔻 缩砂仁 石榴皮 诃子 干姜(炮) 陈皮(去白)

  白术 甘草 芍药(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乳香同煎,和滓服。

  胜金膏 治一切泻痢不已,胃脉浮洪者,反多日不已者。泻小者,立止。

  巴豆皮 楮实(同烧存性)

  上为末,熔蜡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汤下。

  大圣真金散 治一切寒热溏泻,赤白等痢疾。

  御米壳(半斤,炒) 甘草(一两,炙) 干姜(半两,炮) 当归(一两) 酸石榴皮(一两,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小儿半盏。)乳香同煎至七分,食前。忌油腻生冷毒物等。

  车前子散(一名断痢散。) 治一切痢不止。

  车前子(不以多少,炒香)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食前空心。

  象骨散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泻脓血,四肢沉重,脐腹疼痛里急,夜起频并,不思饮食,皆可治之。

  象骨(四两,炒) 诃子(取肉,二两) 肉豆蔻(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和滓热服,食前,日三服。

  海蛤玉粉散 治血痢,解脏中积热毒。

  海蛤(不以多少)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蜜少许,冷水调下,不计时候。

  卷十一 妇人门

  妇人总论

  《素问》曰: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指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然血所通流,则气亦然也,血气宣行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用矣。故《素问》: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调护。

  然妇人以血藏为基本也。妇人之病,手太阳、足少阴。小肠,心之经络为表里,起自任冲之脉,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关元,上至咽喉颐,循面目,过带脉,贯脐而止。

  以妇人月水,一月一来如期,谓之月信。其不来,则风热伤于经血,故血在内不通。或内受邪热,脾胃虚损,不能饮食。食既不克,营卫凝涩,肌肤黄燥,面不光泽。或大肠虚,变为下利,流入关元,致绝子嗣。为子藏虚冷劳损,而病带下,起于胞内。

  夫带下之造化,但分经络,标本殊异,为病之本气也。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脉之分,而淋漓以下,故曰带下也。赤白之说者,无实已。法曰: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小便赤色,大便滞涩,皆热证也。凡白带下者,亦多有之,为病寒岂能。《素问》:亢则害,承乃制,谓亢过极而反兼胜己之化,制其甚也。则如火炼金,热极则反化为水,及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材木流津。故肝热则泣,心热则汗,脾热则涎,肺热则涕,肾热则唾。

  大凡俗论,以煎热汤,煮极则沸溢,及热气里蒸于物,而生津液也。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溢涌,而溢以为带下。见俗医白带下者,但根据方论,而用辛热之药。虽有误中,致令郁结热聚,不能宣通,旧病转加。世传误之久矣。

  人参白术散 治遍身燥湿相抟,玄府致密,遂令忪悸发渴,饮食减少,不为肌肤。

  人参(三钱) 白术(七钱) 薄荷(半两) 缩砂仁(三钱) 生地黄 茯苓(去皮) 甘草(各半两)

  黄芩(一钱) 滑石(三两) 藿香(三钱半) 石膏(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日进二三服。

  白术汤 治妊娠血液虚衰,痿弱难以运动,气滞痹麻,营卫不能通宣,常服养液润燥,开通结滞,令血昌盛。

  白术(三两) 寒水石 当归 黄芩 芍药 人参 石膏 干葛 防风 缩砂仁 川芎甘草 茯苓(各一两) 木香(一分)

  崔宣武方用白术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日三服。

  二气汤 治月水不调,断绝不产,面黄肌瘦, ,不美食。燥热,以柴胡饮子相参服之。

  大黄(四两,别为末,醋一升,慢火熬成膏子)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上为末,以膏子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醋汤下,食前,日进三服。如月水不通,加入干漆三钱(炒出大烟)、没药半两、KT 砂三钱(研)、官桂二钱、斑蝥三钱(去翅足,炒熟用。《本草》云:此用熬,不可生用,则吐泻)。

  当归龙骨丸 治月事失常,经水过多,及带下淋漓,无问久新赤白诸证,并产后恶物不止,或孕妇恶露,胎痛动不安,及大人子儿痢泻,并宜用之。

  当归 芍药 黄连 染槐子 艾叶(炒。各半两) 龙骨 黄柏(各一两) 茯苓(半两)

  木香(一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米饮下三四十丸,食前,日三四服。

  当归人参散 治产后虚损痿弱,难以运动,疼痛胸满,不思饮食。

  当归 白术 黄芩 芍药 大黄 茯苓(去皮) 陈皮(各半两) 人参 黄 (锉)

  川芎 浓朴(去皮,姜制) 官桂(各三钱) 甘草(一两) 枳壳(四钱,去穣,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如大便秘,以此散下和中丸。

  增损四物汤 治月水不调,心腹疼痛。补血藏,温经注颜。

  川芎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白术 牡丹皮(各半两) 地骨皮(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

  当归川芎散 治风壅头目,昏眩痛闷,筋脉拘卷,肢体麻痹,保护胎气,调和营卫。

  当归 川芎(各半两) 甘草(二两) 黄芩(四两) 薄荷(一两) 缩砂仁(一分)

  上为末,温水调下一钱,渐加至二钱,食后,日进三服。

  辰砂大红丸 治产后寒热运闷,血气块硬,疼痛不止。

  朱砂(一两,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附子(炮) 没药(半两) 海马(半钱) 乳香苁蓉 肉桂 玄胡 姜黄 砂(各半两) 斑蝥(一分) 生地黄(一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九,酸枣大,每服一丸,煎当归、酒下,放温。经水不行,煎红花、酒下。

  三圣散 治产后血利不止。

  乌鱼骨(炒) 烧绵灰 血余炭(汗脂者。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石榴皮汤调下,热服。

  没药丹 治产后恶血不下,月候不行,血刺腰腹急痛,或一切肠垢沉积,坚满痞痛,作发往来,或燥热烦渴,喘急闷乱,肢体痛倦,大小人心腹暴痛。孕妇自利恶物过多。不宜服燥热极甚,血液衰竭,不可强行。宜调气养血。细详证用。

  没药(一钱)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牵牛(二两) 轻粉(一钱半) 官桂(六分。

  以上同研末) 砂(一钱,同研)

  上研匀,醋、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温水下。以快利取积病下为度。虽利后,病未痊者,后再加,取利止。心腹急痛,煎乳香下。未止,取大便利。

  黄药子散 治月事不止,烦渴闷乱,心腹急痛,肢体困倦,不美饮食。

  黄药子 当归 芍药 生地黄 黄芩 人参 白术 知母 石膏(各一两) 川芎桔梗(各一分) 甘草(一两) 紫菀 槐花子 柴胡(各一分)

  上为粗末,炒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滤汁,温服,食前,但一服。

  大延胡索散 治妇人经病,并产后腹痛,或腹满喘闷,或 瘕癖块,及一切心腹暴痛。

  延胡索 当归 赤芍药 荆三棱 川楝子 蓬莪术 官桂 浓朴 木香 川芎(各一分)

  桔梗 黄芩 大黄(各半两) 甘草(一两) 槟榔(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食前,日三服。恶物过多,去大黄、官桂,加入黄药子、染槐子、龙骨各半两,如前法。或平人心胃急痛。加本方,煎服,得利尤好。

  枳实槟榔丸 安养胎气,调和经候,治 瘕痞块,有似妊孕,可以久服,血气通和。兼宽膈美食。

  枳实 槟榔 黄连 黄柏 黄芩 当归 阿胶(灰炒,细研) 木香(各半两)

  上为末,水和丸,如小豆大,温米饮下三十丸,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软金花丸 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 ,并产前后经痛刺痛,干呕气劳,往来寒热,四肢困倦,夜多盗汗者,兼治血积食积。

  当归(半两,焙) 干漆(二钱半) 轻粉 斑蝥(生,全用,为末) 砂 粉霜(各一钱)

  巴豆(二钱,去油)

  右为末,同研细,枣肉为膏,旋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病甚者加服。看虚实加减。

  大红花丸 治妇人血块,积聚 瘕,经络阻滞。

  川大黄 红花(各二两) 虻虫(十个,去翅足)

  上取大黄七钱,醋熬成膏,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温酒下,食后,日三服。

  黄芩汤 治妇人孕胎不安。

  白术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当归一根,同煎至一盏,稍温服。

  海蛤丸 治妇人小便浊败,赤白带下,五淋,脐腹疼痛,寒热,口干舌涩,不思饮食。

  海蛤 半夏 芫花(醋炒) 红娘子(去翅足) 诃子(炒) 玄胡索 川楝子(面裹煨,去皮)

  茴香(炒。各一两) 乳香(三钱) 砂(半两) 朱砂(半入药,半为衣) 没药(研。各一两)

  当归(一两半)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醋汤下。量病患虚实加减。

  乌金散 治妇人诸疾,寒热头痛,一切等疾。

  乌金子 肉桂 蒲黄 当归 虻虫 血余炭 水蛭 鲤鱼炭 木香 青皮 皂角(大者,炙。各半两) 芍药(半两) 芫花(三两,醋制) 巴豆(一钱,出油) 朱砂(少许)

  棕皮炭 红花(各一两) 川乌头(半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加至一钱,煎生姜汤调下,空心食前。忌油腻物。

  伏龙肝散 治妇人血崩不止,或结作片者。

  芎 (一两) 生地黄(一分) 阿胶(八钱,炙) 当归(一两) 续断(一分)

  地榆(一两) 刺蓟根(一两) 伏龙肝(七钱) 青竹茹(八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日五服,不计时候。后服补药。

  阿胶丸 治妇人诸病。

  阿胶 鳖甲(各六分) 续断(五分) 龙骨(一两半) 芎 (六分) 地胆(四分) 鹿茸(五分)

  乌鱼骨(八钱) 丹参(六钱) 龟甲(一钱)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艾汤下,日进三四服。

  麝香杏仁散 治妇人阴疮。

  麝香(少许) 杏仁(不以多少,烧存性)

  上为细末,如疮口深,用小绢袋子二个,盛药满,系口,临上药炙热,安在阴内。立愈。

  朱砂斑蝥丸 治妇人产后吃硬食,变作血气食块,无问久新。

  皂角末(二钱) 巴豆(四个,去油) 朱砂(一钱) 砂(一皂子大块) 干蝎(一个,全) 斑蝥(十个) 红娘子(五个) 水蛭(五个)

  右为细末,蜜和丸,分作十五丸,每服一丸至二丸、三丸,温酒下。初更吃,平明取下血化水,十年之病,皆治之。或大便或小便不多出也。

  卷十二 补养门

  补养总论

  《素问》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者,少阴也,少阴者,至阴也,至者,为极也。

  少阴者,冬脉所旺,居北而属水,为寒,为归藏,为周密。寒中收引拘缩,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冷清者不浊,其气寒冷,水谷不消化,吐利清冷,为病则如天气寒而水自清也。

  《素问》云:太阳受寒,血凝为瘦。太阴受寒,气聚为疝。但脉急而寒之象也,急主于痛,故紧急也。《内经》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脉当迟缓,寒毒内郁,洪数为热,所养心之脉也。寒气生清,水清就于湿,故以下利清白,此乃肠胃寒,化物失常。热则壅涩不通。寒胜则火衰,火衰金旺,吐利腥秽,四肢逆冷,坚痞腹满,屈伸不便,禁固战栗,谓阴水主之,舒卷不便,诊其脉沉伏而迟,病之证也。若身凉不渴而寒,蜷足而卧,恶闻人声,不欲言,皆阴证也。

  阴阳停则和,偏则病。如阳气暴绝,阴气独胜,则为寒证,阴气暴绝,阳气独胜,则为热证。经曰:阳胜阴虚,汗之而死,阴胜阳虚,下之而死。若阳实外热,阴虚内寒,阴实内热,阴虚外寒,阳实伐其阳,当凉膈散、承气汤主之,阴实伐其阴,当白术散、四逆汤主之。

  论曰:大凡治病,必求标本。受先者为本,次者为标,此为兼证。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也。本病相传,先治其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防风当归饮子 治脾肾真阴损虚,肝心风热郁甚,阳胜阴衰,邪气上逆,上实下虚,怯弱不耐。或表热而身热恶寒,或里热而躁热烦渴,或邪热半在表半在里,进退出入不已,而为寒热往来。或表多则恶寒,里多则发热。或表之阳分阳和,正气与邪相助,并甚于里,蓄热极深而外无阳气,里热极甚,阳极似阴而寒战腹满烦渴者。或里之阴分不和,正气反助邪气,并甚于表,则躁热烦渴而汗出也。或邪热壅塞者,或烦热痛者,或热结极甚,阳气不通,而反觉冷痛。或中外热郁,烦躁甚,喜凉畏热者。或热极闷塞,不得宣通,阳极似阴,中外喜热,而反畏寒者。或寒郁胸中而烦渴,热极甚而腹满不消者。或一切风热壅滞,头目昏眩,暗风眼黑,偏正头疼,口干鼻塞,耳鸣及聋,咽嗌不利。或目赤肿痛,口疮舌痹。

  或上气痰嗽,心胁郁痞,肠胃燥涩,小便溺淋 。或者皮肤瘙痒,手足麻痹。又或筋脉拘急,肢体倦怠。或浑身肌肉跳动,心忪惊悸。或口眼 斜,语言謇涩。或狂妄昏惑,健忘失志。及或肠胃燥热怫郁,而饥不欲食,或湿热内余,而消谷善饥,然能食而反瘦弱。或误服燥热毒药,及妄食热物过多,而耗损脾肾,则风热郁甚,而多有如此,不必全见也。无问自病及中燥热毒药所使者,并宜宣通气血,调顺饮食。久服之旧病除去,新病不生。设虚人常服,补益功验,自可知矣。

  当归 大黄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芍药(各一两) 滑石(六两)

  上停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双芝丸 补精气,填骨髓,壮筋骨,助五脏,调六腑。久服注颜不老。

  熟干地黄(焙,取末) 石斛(去根,酒炙) 五味子(焙) 黄 (锉)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杜仲(蜜水浸,炮) 菟丝子(酒浸三日,炒) 麋鹿角霜(半斤) 沉香(三钱) 麝香(二钱,研)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覆盆子 干山药 木瓜 天麻(酒浸) 秦艽(以上各一两) 薏苡仁(二两,炒)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四十丸,温酒下,盐汤、米饮亦可。

  凡年五十以上,加入黑附子(以青盐汤蘸,泡)、鹿角二大对(去顶三指)、硫黄半斤(浑用)。

  以上用些油,釜中以水同煮,令微沸,勿太急甚,水耗,只旋添温水,须用水以备添也。炼令角胶汁出尽,其角如霜,以手捻如腻纷,乃盛之。取用,勿令秽污也。

  内固丹 补养肾气,调和脾脏。寿高者常服,筋骨劲健,浑如壮士。

  肉苁蓉(酒浸) 茴香(炒。各一两) 破故纸 胡芦巴(炒) 巴戟(去心) 黑附子(炮)

  川楝子 胡桃仁(面炒。各四两)

  上为末,研胡桃仁为膏,余药末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下,食前。虚者加至五七十丸。

  此药明目补肾乌发,进美食,空心。

  大补丸 治男子脾肾不足,不问久新者。

  陈韭子 拣萝卜子(以上炒) 蕤仁(去皮。各半两) 穿山甲(七片,用酒炙)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食前空心。

  蛤蚧散 治脾胃气攻心刺痛者。

  蛤蚧(一对,酒炙) 乳香 木香 白茯苓(去皮) 丁香 茴香(各一钱) 穿山甲(二钱,酒炙)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好温酒调下,空心食前。

  金 丹 治男子本脏虚冷,夜梦鬼交者。

  龙骨(水飞) 菟丝子(各一两) 破故纸 韭子 泽泻 牡蛎(各半两) 麝香(少许)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调中丸 治脾胃虚,止呕吐,宽利胸膈。

  青皮 红皮(各一两) 大黄(二两) 牵牛(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温水下,空心食前。

  水中金丹 治元脏气虚不足,梦寐阴人,走失精气。

  阳起石(研) 木香 乳香(研) 青盐(各二分) 茴香(炒) 骨碎补(炒) 杜仲(去皮,生姜汁炙丝尽。各半两) 白龙骨(一两,紧者,捶碎,绢袋盛,大豆蒸熟,取出,焙干) 黄犬肾(一对,酒一升,煮熟,切作片子,焙,入白茯苓一两,与肾为末)

  上为细末,酒、面糊和丸,如皂子大,每服二丸,温酒下,空心。忌房室。

  和气地黄汤 治沉积气结不散,调养营卫,补顺阴阳。常服以代汤茶酒果。

  木香(一字) 拣桂(去皮) 茯苓(去皮) 白芥子(炒香。各一钱) 白术 干山药 川芎当归(焙。各一分) 桂花 缩砂仁(各半钱) 甘草(半两,炙)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用数重油纸或瓷器内密封起。每用,蜜二斤、饧饴一斤,温好甜水五升,化匀开,抄前药,并杏仁十枚、(去皮尖,洗净,炒香焦,捶碎)湿地黄根长约寸许,(切,取汁半盏) 温服。

  白术调中汤 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寒也。或冷热相击,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脉证别之。夫湿热吐泻,常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之不同别之。或热证误服此白术调中汤,温药也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无问久新,并宜服之。或有口疮目疾孕妇等吐泻者,以畏干姜、官桂,不服。

  白术 茯苓(去皮) 红皮(去白) 泽泻(各半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缩砂仁藿香(各一分) 甘草(一两)

  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三钱,每日三服。

  炼蜜和就,每两作十丸,名白术调中丸。小儿一服分三服。

  人参白术散 此方证同调中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橘皮 葛根 泽泻 滑石 霍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妊妇加苍术三五片,热服。

  白术散 治伤寒下后余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此药。

  人参 白术 木香 白茯苓 甘草(锉,炙) 藿香叶 干葛(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也。

  丁香附子散 治脾胃虚弱,胸膈痞结,吐逆不止。

  附子(一两) 母丁香(四十九个)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上用附子 孔四十九,以丁香HT 上而填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又用大萝卜一个,取一穴子,入附子,又填内,将萝卜盖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一钱,米汤一盏调下,日进三服。

  何首乌丸 治男子元脏虚损,填精,发白再黑。

  何首乌(半斤) 肉苁蓉(六两) 牛膝(四两)

  上将何首乌半斤,用枣一层隔何首乌,甑内蒸枣软用,切、焙,同为末,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嚼马楝子服,酒送,食前,一服加一丸,日三服。至四十丸即止,却减丸数。效如神,妙!煨肾丸 治男子腰膝痛,夜多小便者。

  川楝子 马楝花 破故纸 胡芦巴 茴香(炒。各等分)

  上除茴香外,四味酒浸,同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神仙楮实丸 治积冷气冲心胸及背,有蛔虫疼痛,痔 癖气块,心腹胀满,两肋气急,食不消化,上逆气奔于心,并疝气下坠,饮食不得,吐水呕逆,上气咳嗽,眼花少力,心虚健忘,冷风遍风等疾。坐则思睡,起则头眩,男子冷气,腰痛膝痛,冷痹风顽,阴汗盗汗,夜多小便,泄利,阳道衰弱,妇人月水不通,小便冷痛,赤白带下,一切冷疾,无问大小。能明目,益力轻身,补髓益精。

  楮实子(一升,涮去泥,微炒) 官桂(四两,去皮) 牛膝(半斤,酒浸三日)

  干姜(三两,炮)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空心食前,盐汤亦得。

  补中丸 治一切气疾,肚腹凉痛,呕吐气逆,不思饮食者。

  浓朴(生姜炙香) 干姜(炮) 源木 白茯苓(去皮) 人参 甘草(炙用。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空心,白汤化下,细嚼亦得。

  荜澄茄丸 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 痛,吐逆。美饮食。

  荜澄茄(半两) 良姜(二两) 神曲(炒) 青皮(去白) 官桂(去皮。各一两)

  阿魏(半两,醋面裹,煨熟)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卷十三 诸痛门

  诸痛总论

  夫痛者,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血泣凝而不行,客于脉外血少,客于脉中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痛或卒然而止,或痛甚而不休,或痛甚不可按,或按之而痛止,或按之而无益,或痛喘动应手,或心与背相引而痛,或胁肋相引而痛,或腹痛引阴股,或痛宿昔而成积,或卒然而痛,死不知人,而少间复生,或痛而闭不通者,诸痛各不同形。

  经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音督)。急,脉绌急则外引小络,卫气不得流通,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止。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血气乱,故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血气散,痛乃止也。胁肋痛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也。背与心相引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注于心,相引痛。寒气客于阴股,血泣在小腹,相引痛。卒然痛死者,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壅,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气复反则生矣。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青则为寒,青黑为痛。经曰:感虚则陷下,其留于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则筋弛肉消。但痛痒疮疡痈痛肿而聚者,皆属心火热也,不可一例伤寒。

  凡治痛者,先察本,次明经络皮部虚实,用药无误矣。

  辰砂一粒丹 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

  附子(一两,炮) 郁金 橘红(等附子,停用)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

  服罢又服散子。

  神圣代针散 治一切心痛不可忍者,心惊欲死者,小肠气搐得如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迷、血晕、血刺、血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一切痛疾,服之大有神效。只是要详疾证用药。

  乳香 没药 当归 香白芷 川芎(各半两) 元青(一两,去翅足)

  上为细末,更研,每服一字,病甚者半钱,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急呷之。

  茴香丸 治男子妇人脐腹疼痛刺胸膈,不止者。

  茴香(炒) 良姜 官桂(各半两) 苍术(一两,米泔浸)

  上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

  趁痛丸 治一切走注疼痛,妇人经脉住滞,水肿腹胀。

  甘遂 大戟 芫花 黄牵牛(各等分)

  上为末,以荞面同末和作饼子,扦,切为棋子,煮熟服之,得利为度,每服一钱。

  加减相虚实。

  六合散 治一切燥结,汗后余热,宣转不通。(亦名密钥匙散。)并治小肠气结,心腹满,胸中结痞,走疰疼痛。

  大黄(一两,纸裹煨) 白牵牛(半两,生) 黑牵牛(微炒) 甘遂(各半两)

  槟榔(三钱,生)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服。量虚实加减。

  定痛丸 治打扑损伤,筋骨疼痛等。

  乳香(一分) 川椒 当归 没药 赤芍药 川芎 自然铜 蒴 根(以上各半两)

  上为末,熔蜡为丸,如弹子大,细嚼,酒下一丸。骨碎者,先用竹夹夹定,三五日,依旧小可与服。如打扑骨损者,先整骨定,用竹夹夹定,然后先用好酒下麻黄三钱,然后服药。

  香壳散 治小肠气,脐腹搅痛急,阴股中疼闷,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用盐炒) 枳壳(各一两) 没药(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热酒下,不计时候,并二三服。

  金针丸(亦名陆神丸。) 治阳绝痞气,心腹痛不可忍者。

  丁香 木香 乳香 阿魏 轻粉 骨碎补(去毛) 槟榔 官桂 桂心 巴豆(去皮)

  杏仁(去皮) 锻石末 肉豆蔻 阳起石 朱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针穿作孔子,小油内滚过,灯焰内燎遍,于油中蘸死,嚼,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日三服。虚实加减。

  一粒金丹 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

  草乌头 五灵脂(各一斤) 木鳖子(四两) 白胶香(半斤) 地龙(四两,去土,炒)

  细墨(一两) 乳香(一两) 当归(二两,焙) 没药(二两) 麝香(一钱)

  上为末,再研一千下,糯米面糊和丸,每服一丸至二丸,温酒下。吃药罢,遍身微汗。

  神验!没药散 治一切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没药(乳香别研) 乳香(各三钱) 穿山甲(三钱,炙) 木鳖子(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一钱,酒大半盏,同煎,温服,不计时候。

  卷十三 痔门

  痔总论

  夫肠风痔病者,所发手太阴、阳明经以应。经脉谓:肺与大肠为表里,主为传道,以行糟粕。肠风痔病有五种,其证亦异。盖因肠气虚而玄府疏,风邪乘而热自生。风温邪热,攻于肠中,致使大便涩而燥热郁,血热散而流溢冲,浸浚肠里,故以先血后便。热在下,先便后血,热在上,先血后便。久而不愈,乃作痔。

  《素问》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房室劳伤,肠癖为痔。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而变成 也。

  五脏切宜保养,勿令受邪。

  香壳丸 治湿热内甚,因而饱食,肠癖成痔,久而成 者,服之悉愈。

  木香 黄柏(各三钱) 枳壳(去穣,炒) 浓朴(各半两) 黄连(一两) 皮(一个,烧) 当归(四钱) 荆芥穗(三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食前,日三服。

   藤子丸 治肠风泻血,湿热内甚,因为诸痔,久而不治,乃变成 。

  黄 枳实 槐花 荆芥穗 凤眼草(以上各一两) 藤子(一对,炙) 皂子(三百个,炙)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酒下,米饮亦得。忌油腻、冷、猪、鱼、臭血物等。

  乌荆丸 治肠风痔疾,大肠 涩。

  川乌头(二两,炮) 荆芥穗(四两)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黄 葛花丸 治肠中久积热,痔 下血疼痛。

  黄 葛花 黄赤小豆花(各一两) 大黄 赤芍药 黄芩 当归(各三分) 皮(一个)

  槟榔 白蒺藜 皂角子仁(炒。各半两) 生地黄(焙,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食前,槐子煎汤下亦得。

  黄连散 治肠风下血,疼痛不止。

  鸡冠花 黄连 贯众 川大黄 乌梅(各一两) 甘草(三分,炙)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温米饮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

  乳香没药散 治五种肠风痔 ,无问久新。

  宣黄连 白矾(各一两) 谷精草(半两) 酸石榴(一个,用刀子割下盖子,里面取子三停一停,次将黄连、白矾碎纳入石榴内,用原盖子合用。)

  上以湿纸一张裹石榴,裹了后用胶泥拍作饼子,以炭火烧通赤为度,取出,去泥纸,后将谷精草于铫子内炒焦黄为度,与石榴研细后,抄药末一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研细,拌匀,每服一钱,酒小半盏调下,日三服。

  木香浓朴汤 治痔 脱肛,肠胃间冷,腹胁虚胀,不思饮食。

  木香 桂心 桃仁 陈皮 浓朴(各一两) 肉豆蔻 赤石脂(各半两) 皂角子(三两,去皮,于醋炙黄) 大附子(三分,炮)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粥饮调下,食前。

  卷十三 疟疾门

  疟疾总论

  《素问》云: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何气使然?夫阴阳上下交争,虚实相移也。

  阳并于阴,阴实阳虚,寒栗鼓颔。此皆夏伤于暑,热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腠理开,得秋气,汗出遇风,得之与卫气并。卫气昼行阳,夜行阴,气得阳外出,得阴内薄,外内相薄,是以日作也。其有间日者,气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作也。其作晏与早者,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日下一节,先客于脊背,每至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则病作晏也。

  夫寒者阴气也,热者阳气也,先伤寒而后伤风,故先寒而后热,名曰寒疟。先伤于风,后伤寒,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胜,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名曰痹疟。

  有余则泻,不足补。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寒已得火不能温,热已冰水不能凉。阴胜并于阳,阳胜并于阴,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故疟者,阴阳风寒虚实邪气不常之所作也。

  辟邪丹 治岚瘴鬼疟食疟并月频日者。

  绿豆 雄黑豆(各四十九粒) 信砒(半钱,别研) 黄丹(一钱,为衣) 朱砂(二钱)

  上为末,同入乳钵内,滴水为丸,分作三十粒,每服一粒,已用东南桃心,取七枝,研汁,将井花水早辰日出不出,向日吞之,醋汤亦得。已发日服。

  斩邪丹 治诸般疟疾无时不止者。

  绿豆 小豆(各三十粒,口退皮再入) 朱砂 信砒(各一钱)

  上为末,同研细,滴水和丸,匀分作十丸,每服一丸,已早辰服,夜间于北斗下香水献至早晨,用新倒流水送下。

  断魔如圣丹 治疟疾,不问久新。

  信砒(一钱) 蜘蛛(大者三个) 雄黑豆(四十九粒)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豌豆大,如来日发,于今晚夜北斗下献于早晨,已纸裹,于耳内扎一丸。

  立见愈,神圣!一粒可医三人。

  辰砂丸 治一切脾胃虚,疟邪热毒者。

  信砒 甘草(各一钱) 朱砂(三钱) 大豆(四十九粒)

  上为末,滴水和丸,匀分作四十丸服,发日早晨日欲出,煎桃心汤下。忌热物。

  疟神丹 治诸般疟疾。

  信砒(一两) 雄黄(一钱)

  上以于五月重五日,用棕子尖拌匀,研三千下,日未出,不令鸡、犬、妇人见,丸如桐子大,未发前一日面东冷水下一丸。

  趁鬼丹 治一切疟疾。神效!信砒(一钱) 大豆(七钱) 雄黄 轻粉 荷叶(各半钱) 甘草(一寸)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重午日未出,不见鸡、犬、妇人修合,每服一丸,无根水下,平日夜视北斗,来日服。忌热物。

  卷十四 眼目门

  眼目总论

  《素问》云:目得血而能视,手得血而能握,其证足厥阴之经络所主。肝脏受虚而即补肾,实而即泻心。

  夫人之眼目者,似天地之日月也。若人无双目,岂能辨别贤愚,天无日月,万物安得照耀。是故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外应肝候。肝藏虚而风邪郁,风邪郁而热蕴冲,火炎上行,故攻目,目昏渗涩,疼痛赤丝皆发。营卫实则能视,营卫虚则昏暗。凡人餐热物,或嗜五辛,坐湿当风,凌寒冒暑,将息失度,皆丧目之源也。

  黄连膏 治一切眼目痛,瘀肉攀睛,风痒泪落不止。

  朴硝(一斗,以水半斗,淘净去土,阴干用) 黄连(半斤) 白丁香(五升,以水一斗,淘净去土,搅细用)

  上取水,入硝、香,釜内熬至七分,淘出,令经宿,水面浮牙者,取出,控干,以纸袋子盛,风中悬至风化,将黄连细末熬清汁,晒干,稍用猪羊胆和,加蜜妙,点之妙矣。

  涤昏膏 治一切风眼疼痛,不可忍者,洗之妙矣。

  好崖蜜(一斤) 黄连(一两) 没药(半两) 黄丹(一两,炮紫色)

  上入蜜,同熬黑,煎黄连成稠汁、黄丹入药内,煎熬稠,更入没药末,同熬数沸,滤去滓,洗。甚妙!后更用通天散 鼻。

  通天散 治偏正头疼并脑风,通一切壅滞,明目。

  赤芍药 川芎 黄连 黄芩 玄胡索 草乌头 当归 乳香(别研,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少许,纸捻子蘸药,任之鼻 。神效!神芎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上壅鼻塞眼昏,并牙齿闷痛。

  川芎 郁金(各二钱) 荆芥穗(一分) 薄荷叶(一分) 盆硝(二钱) 红豆(一钱。以上为细末,后入盆硝)

  上研匀,鼻内 三两耳剜。力慢加药。病甚者,兼夜 之。

  凡热多风少,随证选用诸药。

  金丝膏 治一切目疾,昏暗如纱罗所遮,或疼或痛。

  宣黄连(半两,锉碎,水一盏,浸一宿,取汁,再添水半盏浸滓,经本日许,取汁,与前汁放,别用,水半盏) 蜜(一两) 白矾(一字) 井盐(一分。如无,以青盐代之)

  山栀子(二钱,好者,捶碎,与黄连滓同煮五七十沸,取尽力了,滤去滓,与前黄连汁一处,入余药)

  上用银瓷器内同熬十余沸,用生绢,上细纸数重,再滤过用。时常点。

  白药子散 治一切疳眼烂目生翳,眼内外障,赤疾,并小儿吐利疳泻。

  白药子(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用猪肝一叶,批开,糁药五钱,水一大盏,煮熟,食后服。

  胡黄连散 治一切久新赤目疼痛,不能坐卧,并大小人口疮。

  胡黄连 槟榔(各半两) 麝香(少许,别研)

  上为细末,研细点之。如口疮,每服半钱,麝香一字,匀口疮大小贴之。忌食鱼猪油腻物。

  碧霞丹 点一切恶眼风赤者。

  龙脑 麝香 砂(各二钱) 血竭 没药 乳香 铜青(各一钱) 鹏砂(三钱)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化开,点之立效。

  菩萨散 治远年近日一切眼疾。

  菩萨石 金精石 银金石 太阴石 太阳石 雨余石 河洛石 矾矿石 云母石 炉甘石井泉石 白滑石 紫英石 寒水石 阳起石 猪牙石 代赭石 碧霞石 乌鱼骨 青盐(各一两)

  砂(半两) 密陀僧(一两) 铜青(一两) 黄丹(四两) 麝香 脑子(各一钱) 轻粉(一钱半)

  硼砂(三钱) 乳香(二钱) 熊胆(一斤) 白砂蜜(二斤)

  上为细末,以井花水九大碗,熬就作四碗。点水内落下钱许大不散,可,如散者,再熬。

  滤滓,过露,旋点。

  石膏羌活散 治久患双目不睹光明,远年近日,内外气障风昏暗,拳毛倒睫,一切眼疾。

  羌活(治脑热头风) 密蒙花(治羞明怕日) 木贼(退翳障) 香白芷(清利头目)

  细辛 干菜子(二味起倒睫) 麻子(起拳毛) 川芎(治头痛) 苍术(明目,暖水藏)

  甘菊花 荆芥穗(治目中生疮) 黄芩(洗心退热) 石膏(二味) 本(治偏正头痛)

  甘草(解诸药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食后临卧,用蜜水一盏调下,或清茶、或淘米第二遍泔亦得,日进三服。至十日渐明,服至二十日大验。此方医数十余人矣。

  重明散 治一切风热内外障气眼疾。

  川独活 川羌活 川芎 吴射干 仙灵脾 防风 甘草 井泉石 苍术(各半两) 丹参白术 石决明(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日进二服,食后。

  雷岩丸 治男子妇人肝经不足,风邪内乘上攻,眼暗泪出,羞明怕日,多见黑花,生障遮睛,睑生风粟,或痒或痛,隐涩难开,兼久患偏正头疼,牵引两目,渐觉细小,视物不明。

  皆因肾水不能溉济于肝木。此药久服,大补肾脏,添目力。

  肉苁蓉(一两) 牛膝(一两) 巴豆(一两,浸一宿,去皮心) 菊花(二两) 黑附子(一两,去皮脐,青盐二钱,以河水三升,同煮,为度) 枸杞子(二两) 川椒(三两,去目)

  上为末,元浸药,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世人服药,不知多少根源,往往不效耳。

  丁香复光丸 治一切远近目疾。

  丁香(二钱) 巴豆(一钱,去皮油) 半夏(二两) 乌梅(半两,去核) 南硼砂(三钱)

  脑子(二钱) 盆硝(半两) 缩砂仁(二钱半) 甘草(半两) 荆芥穗(二钱)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泔下,食后,日三服。

  以上诸方,系先生亲验,可录。

  卷十四 小儿门

  小儿病总论

  《素问》云:身热恶寒,战栗惊惑,皆属热证,为少阴君火暴。强直,肢 戾,里急筋缩也,皆属风证,为厥阴风木火。

  小儿六岁之上,为小儿。十八岁以上,为少年。其六岁以下者,诸经不载,是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无可定也。然小儿与大人,不可一例,各异治之。虽小儿诞生,襁褓之后,骨肉脆软,肠胃细微,可以乳食调和脏腑,乃得平安。肌肤滋润,筋骨轻嫩,以绵衣之,故生壅滞。内有积热,热乘于心,心受邪热,乃发为惊。惊不止,反为潮搐,则为病也。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多热,冷少,故引《素问》少阴、厥阴证,以小儿病,惊风热多矣。小儿惊风者,皆由心火暴甚而制金,金不能平木,故风火相搏,而昏冒惊悸潮热。此证皆谓热甚而生风,《素问》惊骇惊悸,少阴君火也。

  小儿脾疳利泻者,皆热甚。急惊,泻利色多青,为热证明矣。利色黄者何?为火甚,则水衰而睥土旺,故利色黄也。利色赤红者,为心火,热甚深也。利色黑者,为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五脏皆言热证,无寒冷证。亦有谓泻利小便青白不涩,为寒。

  水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

  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涩者,为之热证。世传大人小儿吐利霍乱,食乳未及消化,而利尚白,便言论为寒证,误矣。(向不脉候别之。)仲景邪热不化谷,岂为寒也!大人也同。

  龙脑地黄膏 治小儿急慢惊风,痰涎上潮心胸,天吊,惊悸,喉风,小儿胸膈不利,一切热毒,大有神验。如病不已,与分肢散一二服,吐利得快。常服此药。

  川大黄(别捣) 甘草(横纹者,别捣) 麝香(一钱,别研) 雄黄(水窟者一分,别研) 生脑子(一钱,别研)

  上五味,各修制了,再入钵内,同研细,炼蜜为膏,油单裹,旋丸如皂子大,化下。如有前病,煎薄荷汤下。如小儿大人睡惊及心神恍惚,煎金银汤下一丸。常服,新汲水下,大解暑毒。如孕妇人常服,新生男女,永无疾病。如有大人阳毒伤寒,加轻粉二匣子、龙脑少许,水化下一丸,杏核大。小儿看年纪大小加减,服立效。

  分肢散 治小儿卒风,大人口眼 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痹,急惊,一切风热等疾。

  巴豆(半两,不出油) 川大黄(一两) 朴硝(半两)

  上,大黄为末,后入巴豆、朴硝,一处细研,用油贴起。如有前患,每服半钱,热茶下。

  吐下顽涎,立愈。如小儿胸喉惊吊等,先服龙脑地黄膏一服,次服此药一字,茶下。时上吐下泻。微泻,以吐利得快为效。大人半钱,小儿一字,看虚实加减。只是一两服,见效,不宜常服。如吐泻不定,以葱白汤,立止。

  珍珠丸 治小儿虚中积热惊痫等疾。

  巴豆霜 腻粉(各二钱) 滑石(三钱) 天南星(一钱半) 蝎梢(二十四个) 续随子(二十四个) 粉霜(一钱半)

  上为末,研令极细,以糯米粥为丸,如黄米大,小儿二岁以下,每服一丸至三丸,十五岁,每服五丸至十丸,点茶汤下,荆芥汤亦得。虚实加减。

  朱黄散 治小儿上焦壅热,诸眼疾。

  肉桂 郁金(各一两) 马牙硝(四两) 甘草(半两,并生)

  上为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重枕卧片时。若是小儿,十岁服半钱,五岁以下服一字,永无惊疳痫风患。服之立效。如患眼三五年,吃三五两便瘥。

  朱砂丸 治小儿急慢惊风,及风热生涎,咽喉不利,取惊积。

  朱砂 天南星 巴豆霜(各一钱)

  上为末,面糊和丸,如黍粒大,看病虚实大小,每服二丸。或天吊戴上眼,每服四五丸,薄荷水下,立愈。

  郁金散 治小儿急慢惊风等疾。

  郁金(一枚,大者) 巴豆(七个,去皮,不出油)

  上研为细末,每服一字,煎竹叶汤放温下。把药抄盏,唇上放,以汤充下喉咽为妙。

  泽泻散 治小儿 HT ,膈上壅热,涎潮。

  泽泻(一分) 蝉壳(全者二十一个) 黄明胶(手掌大一片,炙令焦)

  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温中汤调下,日进二服。未愈,再服。

  镇庭散 治小儿一切惊喘,肚胀咳嗽。

  郁金 大黄(各半两) 甘草(三钱) 轻粉(一钱)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薄荷汁、朱砂(细研),冷水,以木匙沥下。

  定命散 治小儿天吊惊风,不能哭泣。

  藜芦 川芎 郁金(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鼻中 之。如哭,可医。

  金肺散 治小儿诸般喘嗽急惊风,神效!锡灰(一钱) 汉防己(二钱) 郁金(一钱半) 砒黄(二钱) 半夏(一钱半,汤洗七次)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加至一钱,小儿加减,煎猪肉汤下,日进二服,食后。

  浓朴散 治小儿虚滑泻利不止。

  浓朴 诃子皮(各半两) 使君子(一个) 拣丁香(十个) 茯苓 吴白术 青皮(各二钱)

  甘草(一寸,炒)

  上为末,每服一宇,一岁,加减,用清米汤下。

  人参散 治小儿虚热烦渴,因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服之。

  人参(半两) 茯苓(二两半) 牛膝(二钱半) 甘草(半两) 甘葛(半两) 桔梗(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灯心五茎,同煎至六分,放温,不计时候。烦热者,以新竹汤下。量年纪加减。

  碧云散 治小儿惊风有痰。

  胆矾(半两,研) 铜青(一分,研) 粉霜 轻粉(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汤下。中风,将水下。如吐多不定,煎葱白汤投之,立止,效。

  桃符丸 治小儿风热。

  大黄 郁李仁 黄柏 宣连 郁金(各一分) 巴豆(二七个,去皮,出油为霜) 轻粉(二钱)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二丸,用桃符煎汤下。看大人小儿加减。

  卷十五 杂病门

  疮疹总论

  《索问》云:痛痒、疮疡、痈疽、疡疹、瘤气、结核,怫郁甚者,皆热。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近于火气,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

  人之疮肿,因内热外虚所生也。为风湿之所乘,则生疮肿。然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气温而内热,即生疮也。肿者,皆由寒热毒瓦斯客于经络,使血涩而不通,壅结成肿。风邪内作,即无头无根。气血相搏作者,即有头有根。热壅盛,则为脓赤。核肿,则风气流结也。疮以痛痒,痛则为实,痒则为虚,非谓虚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

  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其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痒去者,谓火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其痒不去,谓寒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

  疮疡皆为火热,而反腐出脓水者,犹谷肉果菜,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渍而腐烂者,水之化也。痈浅而大,疽深而恶。热盛血,则为痈脓也。疡有头,小疮也。疹浮而小,瘾疹也。瘤气,赤瘤、丹 、热盛气火之色也。

  如意散 治疥癣无时痛痒,愈发有时,不问久新者。

  吴茱萸 牛蒡子 荆芥(各一分) 牡蛎(半两) 轻粉(半钱) 信砒(二钱)

  上为细末,研匀,每临卧,抄一钱,油调,遍身搓摩上一半。如后有痒不止,更少许涂之股髀之间,闻香悉愈。

  信效散 治风热上客阳明之经,牙齿疳蚀,断宣腐臭,血出色黄,气腐注闷,动摇疼痛,发作有时,兼解中金石一切毒药。

  信砒(一钱) 黄丹(二钱) 千古锻石(如无,但以陈者,炒,细研,四钱)

  上为细末,入青盐一分、麝香少许,(如无此二味,亦得。)每上,抄三两大豆许,先洗漱净,以手蘸药,捺上下牙齿龈沥涎,勿咽之,须臾漱净,或有蚀处,再上少许,日三四次。常用如意一上,以频为妙。或服金石药致病,使一日三四上,更不伤牙齿,如神。或已伤牙齿者,敷之即愈。或平人常用,颇能清利头目,宽膈美食,使髭须迟白。久用亦能固牙齿,使迟老。

  人气于面,而手足阳明气血灌注,忧思则气结而血液不行,燥热怫郁而血衰,不能荣养脏腑,故早苍黄而斑白也。此药能使阳明血气宣通,故性能然也。

  又方,使龙骨,不用锻石。

  神圣饼子 治一切打扑伤损,金石刀刃出血不止者,立效。

  乌鱼骨(一两,五月五日前先准备下) 莴苣菜(一握) 韭菜(一握) 青蓟草(一握,约一虎口,人手取团丸是也) 锻石(四两)

  上以五月五日日未出,本人不语,将取三味同杵烂,次后下余药味,杵得所,搏作饼子,晒干,用时旋刮,敷之。此药上,无脓退痂便愈。

  芙蓉膏 治遍满头面大小诸靥子,或身体者。

  料炭灰 桑柴灰 荞麦点灰(各半升。上灰用热汤淋,取一升,熬至五分) 独角仙(一个,不用角) 红娘子(半钱,不去翅足) 糯米(四十九粒) 锻石(一两,风化者)

  上为末,将前项灰汁调如面糊相似,在瓷合子内,于土底埋五七日,取出使用。取瘢痕,靥内刺破,用细竹签子点之,放药,用湿纸揩药,再点至三。上见瘢痕时,冷水淋洗。

  忌姜、醋、鱼、马肉。

  铅白霜散 治大小人口疮,牙齿腐蚀,气臭出血者。

  铅白霜(二钱) 铜绿(二钱) 白矾(一块,指大许)

  上为末,以翎羽扫疮上,以温浆水漱之。

  麝香散 治大小人口齿腐蚀出血,断根宣烂者。

  上好咸土(不以多少) 麝香(真好者少许)

  上土热汤淋,取汁,去滓,用清汁,银石器中熬干,刮下,再与麝香同研匀,掺于疮上,以纸贴。神效!乳香散 治一切瘰 疮,新久远近不已者。

  乳香(一钱) 砒霜(一钱) 砂(一钱半) 红娘子(十四个,去翅足) 黄丹(半钱)

  上为末,糯米粥和作饼子,如折三钱浓,小铜钱裹卷,大破疮,上白面糊。如不破音,灸柴炷大者,不过一日,其瘰 核自下。

  五香汤 治一切恶疮瘰 结核无头尾,及诸疮肿。

  沉香 木香 鸡舌香(各一两) 熏陆香 麝香(各三钱) 连翘(一两半)

  上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服。

  紫参丸 治热毒瘰 肿痛,已肉消,疮已破,出脓水,服此。

  紫参 苦参(锉。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丹参(一两半) 腻粉(二钱,别研) 滑石(二两)

  上为末,别用玄参一斤,捣碎,以酒三碗,浸三日,揉取汁,去滓,用皂角子三百枚,煨熟,捣为末,用玄参酒熬皂角子末,成膏,和前药,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以黄 汤下。

  一日加一丸,至患人岁数即止。如四十,则二十,每日却减一丸。疮自干,有结,肉消。

  麝香雄黄散 治十七般恶虫咬伤人,及疮肿者。

  麝香 雄黄 乳香 砂(各二钱) 土蜂窝 露蜂窝(烧灰。各一个)

  上研为细末,以醋调少许,涂咬着处。或不辨认得,多疑是恶疮,三五日不疗,即毒入心,难瘥。忌鸡、血、油腻物。

   砂散 治一切疔疮。

  砂 雄黄 天南星 砒霜(各等分) 麝香(少许)

  上研为末,用竹针针开,用药。到黄水出,疮已。

  圣力散 治诸疔疮肿。

  草乌头 白芨 白蔹 木鳖子(去皮) 地龙 金毛狗脊(各二钱半) 麝香(三钱)

  黄丹(少许)

  上为细末,用针针到生肉痛者,用药。黄水出为度。

  穿山甲散 治一切通气破疮肿。行脓血如神。妙!穿山甲 木鳖子 乌龙角(各等分,都烧存性)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空心,热酒调下。至中午疮破,脓血便行。

  守瘿丸 治瘿瘤结硬。

  通草(二两) 杏仁(一大合,去皮尖,研) 牛蒂子(一合,出油) 吴射干 昆布(去咸)

  诃黎勒 海藻(去咸。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下,日进三服。

  鬼代丹 治打着不痛。

  无名异(研) 没药(研) 乳香(研) 自然铜(醋淬,研) 地龙(去土)

  木鳖子(去壳。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温酒下一丸。

  龙脑润肌散 治杖疮,热毒疼痛。

  黄丹(一两) 密佗僧(半两) 轻粉(一钱半) 麝香(半两) 龙脑(一字)

  上为末,掺药在疮上,用青帛子覆之,内留一眼子。

  香药丸 治瘰 疮。

  砂 乳香 没药 半夏 轻粉 赤石脂(各等分)

  上为末,糯米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皂角子汤下,临卧。

  红玉梃子 治一切牙疳。

  砒霜(一块,皂角子大) 黄丹( 过) 卤土(各等分)

  上为细末, 饼和作剂子,任牙。

  桃花散 治一切疮。生肌药。

  白芨 白蔹 黄柏 黄连 乳香(别研) 麝香(别研) 黄丹(各等分)

  上为细末,掺于疮上。三二日生肌肉满。

  追毒散 治生疮发闷,吐逆霍乱。

  螺儿青 拣甘草(各一两) 白矾(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立止。

  胆矾丸 治男子年少而鬓发斑白。

  土马综(烧存性) 胡桃(十个) 真胆矾(半两) 川五倍子(一两)

  上为末,和作一块,绢袋子盛,如弹子大,热酒、水各少许,浸下药汁,淋洗头发一月。神效!茯神散 治胆热多睡,神思不安,昏闷。

  茯神(去皮) 麦门冬 地骨皮 茯苓(各一两) 白藓皮 酸枣仁 沙参 甘草(炙。

  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服。

  铁脚丸 治大小便不通。

  皂角(不以多少,去皮,去壳子,炙)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金圣散 治小肠膀胱气痛不可忍者。

  地胆(半两,去足翅,微炒) 滑石(一两) 朱砂(半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苦杖酒调下,食前服。

  琥珀散 治五淋。

  滑石(二两) 木通 当归 木香 郁金 扁竹(各一两) 琥珀(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五钱,用芦苇叶同煎,食后,日三服。

  葵子散 治小便不通。

  葵子 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二沸,食前。

  倒换散 治无问久新癃闭不通,少腹急痛,肛门肿痛。

  大黄(小便不通减半) 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各等分)

  上件药味,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败毒散 治男子往来寒热,妇人产后骨蒸血运。

  大黄 黄药子 紫河车 赤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如发热,冷水下,如发寒,煎生姜、栝蒌汤乘热调下。此药偏治妇人。

  补真丹 治男子元藏虚冷。兴阳固肾补虚。

  黑附子(一两,煨) 阳起石(火烧,酒淬,三钱) 海马(二钱) 乳香 雄黄(为衣)

  血竭(各三钱) 石莲子(去壳、皮、心) 黑锡(炒,去砂子,半两) 石燕子(烧,以醋淬)

  麝香(一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服二十丸,用五香汤空心下。

  五香汤 调神益气。

  沈香 笺香 乳香 麝香 檀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汤下。

  新添一醉乌法,治头须白再黑方:诃黎勒(十个,不去核) 酸石榴(三个,大者,取汁) 绿矾(五分) 生地黄汁(一升)

  砂(研) 硫黄(研。各一钱)

  上药同入瓷瓶内,用二味汁浸,密封,勿令透气,至四十九日后取出,其诃子状若黑梅,至夜临卧含一枚,咽津,到晓烂嚼,以酒一盏下之,三二日后再服。忌葱、大蒜、萝卜。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