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咽喉秘集 >咽喉秘集下·杂症门

《咽喉秘集》咽喉秘集下·杂症门

清朝 咽喉秘集 张宋良 著

杂症门一:松子喉疔。

松子喉疔,生于关内小舌左右两边,形如松子,淡红而硬,大痛难食,背寒身热,两寸、关脉紧盛,乃风火郁积之症也。六味东加苏叶、赤芍、羌活、连翘、穿山甲、草河车各一钱,来日去苏叶、羌活二味,加乳香三分,玉枢丹一钱,研细冲服,二日可愈。外兼用吹药

杂症门二:走马牙疳。

走马牙疳,因脾经积受热毒太重而起,牙肉先肿,日久腐烂,此为急证,齿落肉黑不治。脉浮洪者生,沉细者死,脉大而有力,尚可用重药救之,脉迟细者,药不能投,临症详脉治之。初起未烂,即针肿处出血,搽吹药。已烂不必针,搽吹药。用川连、葛根、连翘、犀角、生地各二钱,白藓皮、甘草、贝母、花粉各一钱半,生石膏一两,草河车一两,入大锅煎服三四碗,连三剂。如脉数便结加生军一两或可救,迟则不治矣﹗

杂症门三:喉单。

喉单,此症因肝火郁热动风,而生关口上部,下垂、根大头小,红色大痛。先针两边患处出血,吹药,漱六味汤一服。来日加柴胡、钩藤、赤芍、生地、丹皮、草河车各二钱,连翘、黄芩、黄连各一钱,煎服。可愈。

杂症门四:喉菌。

喉菌,因胎毒所致,或因心、胃火邪,生于喉内如菌样,故名喉菌。不可用刀针,服黄连解毒汤、玉枢丹、可使其不发热,然未见全消者。

杂症门五:喉瘤。

喉瘤,因郁怒伤肝,或迎风高叫,或本原不足,或诵读太急,以致气血相凝,生于关内不时而发。治以调本养原之药,玉枢丹、地黄丸,俱可常服,难许速痊。外吹药。

杂症门六:又喉瘤。

又喉瘤,生于关外,亦名瘤,治法同前。因部位各别,故绘图备阅。

杂症门七:左阴疮。

左阴疮,生于颊车之下,内热外寒,皮色不变,身发寒热,肿大如鳗鲤瘟。六味东加万灵丹,同药化下。如变红色,用喉痈药治之,便结加生军三钱。玉枢丹亦可服,症属少阴心、肾则如此,若症属少阳胆、三焦,用柴胡、牛蒡,并六味汤漱之。

杂症门八:右阴疮。

右阴疮,治法如左阴疮。

张氏汤药列方

七十二症主治六味汤:不论红白,初起漱一服,后再加减。桔梗、生甘草、防风、荆芥穗、僵蚕、薄荷。

八仙散:喉中烂破者服。人中白一两,生军一两二钱,生石膏五钱,元参一两,黄芩(酒炒)一两四钱,元明粉七钱,僵蚕三钱,瓜硝八钱,轻粉一钱(不可轻用),共为细末,用玉枢丹:治一切喉毒,山慈菇二两(洗净为末),麝香三钱,大戟(净末)五钱,草河车(捣千余

十八味神药:川连五分,白藓皮五分,黄芩二钱(酒炒),地丁二钱,当归二钱,草河车分火症

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能壮水制火,如尺脉旺者宜之,即六味地黄东加知母、黄柏: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

犀角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加石膏、犀角、石膏、熟地、犀角、山萸、丹皮、泽泻、茯苓、淮药。

三黄汤:治火症。黄连、黄柏、黄芩,俱盐水炒。加石膏、炒山栀。

凉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胃热发斑发狂,小儿急慢惊风,痘疮黑陷等症,连翘一钱,大黄三钱,芒一钱,甘草一钱,炒山栀一钱半,黄芩一钱半,薄荷一钱,竹叶十片。

四物汤:治一切血虚症。川芎、当归、生地、白芍。

附桂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能益阳消阴,尺脉弱者宜之。即六味地黄加附桂附子制、肉桂各三分,冷服。

大承气汤:治伤寒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亦治阳明刚痉,大黄五钱,芒硝三钱,浓朴一钱五分,枳实一钱五分。

黄连解毒汤: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以致干呕、吐血、衄血、热甚发斑等症,黄连一钱,炒山栀八分,黄柏八分,黄芩一钱。

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热结在里,呕利寒热,烦渴谵妄,腹满便秘,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脉洪或沉实弦数之症。大黄、黄芩、半夏、白芍、柴胡、枳实,引加姜、枣。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