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外科精要 >卷中
  • 目录

    作品目录(5章)

    书签

    没有书签
  • 手机
    手机扫一扫即可阅读
  • 书架
  • 书页
  • 顶部

《外科精要》·卷中

宋朝 外科精要 陈自明 著

[卷中]痈疽分表里证论第二十三

伍氏曰:痈疽皆因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脏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气客于经络。或荣血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阳气蕴积,则生寒热,寒热不散,皆致前证。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症,易伤脏膜,多致不救。腑气浮,行于表,故痈肿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治。初觉宜清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痂,当酌量轻重、形证顺逆而审治之。

愚按:

前症,若饮食少思,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如不应,加姜、桂以温补之,使邪气自退。其不起者,由邪气盛,正气虚,不能发也,于旬日之外见之。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以壮元气,助令溃腐;不应,须温补脾胃。其不起者,由真气虚,不能溃也,于二旬之外见之。若已腐溃,用托里散以补气血,生肌肉;不应,当专补脾胃;又不应,须温补脾胃。

其不起者,乃脾气虚,不能收敛也,于一月之外而见之。凡此治法,窃尝用验,详具首论。

[卷中]察疽发有内外之别第二十四

李氏云:疽初发一粒如麻豆,发热肿高,热痛色赤,此为外发。势虽炽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若初时不发热,体倦怠,患处如故,数日不肿痛,五内已坏,虽有卢扁之药,亦未如之何矣。

愚按:

前症,有因元气虚而不能发出者,有因敷贴寒药而不能发出者,有因攻伐过伤气血而不能发出者,有因热毒内蕴而失疏托者,审而治之,多有生者。

附治验

进士申天益,臂患痈,寒热头痛,形气虚弱,此手足阳明经风邪之症。用桔梗升麻汤二剂,外邪顿散。用托里消毒散二剂,肿痛顿退。乃用补中益气汤调理,形气渐复而愈。

秋官钱可容,腹患痈,肿作痛,烦渴饮冷,大便不通,脉沉数实,此热毒蕴于内。用清热消毒散加大黄二钱一剂,诸症悉退。但形气顿虚,用托里消毒散去金银花、白芷,倍加参、、归、术而安。

一男子股内患毒,欲求内消。其脉滑数,脓已成矣,因气血虚而不溃,遂刺之,脓出作痛。以八珍汤治之,渐可。但脓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炮附子五分,数剂渐愈,乃去附子,又三十余剂而愈。

一童子腋下患痈,久不敛,脓清脉大,怠倦懒食,自汗口干。用内补黄汤及豆豉饼,两月而愈。凡疮溃而脓清,或疮口不合,或聚肿不溃,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皆气血虚极也,非大温补不可。

一男子肩患毒,痛饮冷,烦躁便秘,脉数而实。以清凉饮二剂,少愈;以金银花散四剂,悉退;又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银花数剂,疮溃而痊。此脉与症皆属有余也。

一男子背疮溃而瘀血不散,此阳气虚弱也。用参、、归、术峻补,更以桑枝灸,又用托里散加肉桂,疮口自敛。此补接阳气之法也。

上舍毛体仁,素阴虚,春初咳嗽,胸中隐痛,肾脉洪数,肺脉数而时不见。余曰:内当结痈,先用六味地黄丸料一剂服之。翌早来谓余曰:昨得良剂,嗽愈六七,务求一方,到监调理。余曰:此阴火上炎,患痈之症,第因元气虚弱,未能发出。因其易忽,余辞不能。乃别用降火化痰等剂,愈甚。月余复请诊之,脉洪滑而数。余曰:脓已成矣,当请常治者同议针之,且免内溃之患。仍不决。又月余请视,他医已先开疮孔偏上,兜脓不出,仍内溃,脉愈洪大。余曰:脉洪滑而数,视其舌青黯,五内已坏,无能为矣。后果然。

[卷中]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第二十五

曾氏云:凡痈疽其脉浮数洪紧,肿作痛,身热烦渴,饮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发于外而为痈。其势虽急,投以凉剂,多保全生。其脉沉细伏紧,初发甚微,或无疮头,身不热而内躁,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饮食无味,此五脏不和,毒蓄于内而为疽。急投五香连翘汤,甚者转毒散、神仙截法、黄矾丸、国老膏,防托毒瓦斯,免致变症内攻,尤宜当头隔蒜灸。若涂毒药,迷其腠理;投诸凉药,虚其真气。故其善恶之症,在乎医之工拙耳。

或气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倒,皆恶症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七恶并臻则恶之剧矣。

愚按:

前症善者乃五脏未伤,病微邪浅,使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症,前哲虽云不治,若能补其脾胃,固其根本,多有可生者,岂可以其恶而遂弃之耶。

附治验

邻人苏子遇之内,左手指患疔,麻痒,寒热恶心,左半体皆麻,脉数不时见。余曰:凡疮不宜不痛,不可大痛,烦闷者不治,今作麻痒,尤其恶也。用夺命丹二服,不应,又用解毒之剂,麻痒始去,乃作肿痛。余曰:势虽危,所喜作痛,但毒瓦斯无从而泄。欲针之,适值望日,其家俱言尻神,不从,势愈肿甚。余强针之,诸症顿退,又用解毒之剂,其疮全愈。

辛丑孟夏,余至四明,有屠寿卿氏,当门齿忽如所击,痛不可忍,脉洪大而弦。余曰:弦洪相搏,将发疮毒也。先用清胃散,加白芷、银花、连翘一剂,痛即止。至晚,鼻上发一疮,面肿黯痛,用前药加犀角一剂,肿至两额,口出秽气,脉益洪大,恶寒内热,此毒炽血瘀,药力不能敌也。乃数砭患处出紫血,服犀角解毒之剂,翌日肿痛尤甚,乃砭患处与唇上,并刺口内赤脉,各出毒血,再服前药至数剂而愈。

一妇人背患流注,内溃胀痛,服流气化痰之剂,自汗盗汗,脉大而弱,此元气亏损之症也。与参、各一两,归、术各五钱,肉桂二钱,服而针之。至夜半,始出稀脓二碗许。翌日大汗倦甚,烦热作渴,扬手气促,脉洪大而数。仍用前药加附子一钱,炙甘草二钱,二剂,脉症悉退。又以六君加姜、桂二十余剂,始离床褥。后因劳复,寒热作渴,汗出,时仲冬,寝帏气出如雾,用十全大补加桂、附,二剂而痊。

中翰郑朝用,疽溃发热吐痰,饮食无味,肌肉不生,疮出鲜血。余曰:此脾气亏损,不能摄血归源也,法当补脾。彼不信,用消毒凉血之剂,加恶寒呕吐,始悟余言,用六君加炮姜、半夏、茯苓,数剂诸症悉退。又用十全大补,疮口渐敛。后因饮食稍多,泄泻成痢,此脾胃虚寒下陷,用补中益气,送四神丸,而痢止,继以六君子汤而疮愈。

一妇人,癸卯冬,失物发怒,缺盆内微肿。甲辰春,大如覆碗,左肩胛亦肿,肉色如故。或针出鲜血三碗许,腹痛如锥,泄泻不止,四肢逆冷,呕吐恶寒,或时发热,绝食已七日矣,其脉洪大,时或微细,此阳气脱陷也。用六君加炮姜三钱、附子二钱,早服,至午不应,再剂加附子五钱,熟睡觉来,诸症顿退六七,少进稀粥。再四剂,诸症悉退,饮食如故,缺盆始痛。针出清脓二碗许,诸症复至,此虚极也。以十全大补加姜、桂、附各一钱,三剂而安。后减干姜、桂、附各五分,与归脾汤,兼服五十余剂而愈。

一男子,背疮漫肿微痛,食少体倦。余曰:症属形病俱虚,法当补元气为主。彼不信,乃用攻毒之剂,中央肉黯五寸许,恶症悉具,复求治。余曰:此胃气虚寒,而变症作矣,当急温补脾胃,则恶症自退,黯肉自生。仍不信,乃割死肉,祛恶症,遂致不起。

毛砺庵侧室,肚患痈月余矣,色黯不肿,内痛作呕,饮食不入,四肢逆冷,其脉或脱绝或浮大,杂用定痛败毒之剂。余曰:此气血俱虚而作痛,内决无脓,不治之症也。强用大温补之药二剂,痛止,色赤,饮食少进。余谓但可延日而已。人皆以为有脓,复强针之,又用大补之剂,始出清脓少许。众仍以为毒结于内,用攻脓保其必生,殊不知乃速其死耳,惜哉!

[卷中]论善恶形症第二十六

问曰:五善七恶,可得闻乎?曰:饮食如常,一善也;实热而大小便涩,二善也;内外病相应,三善也;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用药如所料,五善也。渴发而喘,眼角向鼻,大小便反滑,一恶也;气绵绵而脉濡,与病相反,二恶也;目不了了,睛明内陷,三恶也;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已溃青黑,腐筋骨黑,五恶也;发痰,六恶也;呕吐,七恶也。

愚按:

善恶形症治法见附录。

[卷中]论生死形症第二十七

问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症难辨,死生何从决乎?答曰:发背溃透内膜者死(此言肝俞以上);未溃内陷、面青唇黑、便污者死(此言脏坏便瘀血);溃喉者不治;阴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鬓深数寸者不治,在颐后一寸三分名锐毒,亦不治。无此者生。

流注虽多,疗之必愈。

愚按:

前症有因元气虚弱而毒瓦斯内陷者,有因初作,失于内托里,和荣卫者,有因毒盛失于消解者,有因虚弱失于补托者,有因脓成失于针刺者,有因腐溃失于补养者。若发背脑疽,属湿热上壅者,黄连消毒散、补中益气汤以除湿毒,补脾肺滋肾水。若鬓疽锐毒,属风热者,柴胡山栀散以清肝火,养肝血,若阴虚,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滋化源;若患于小腹,补足三阴之血,养脾胃之气庶可保其生也。其流注之症,或因饮食劳倦,房室阴虚,或七情内动,六淫外侵,以致血虚,互相凝滞,或产后血瘀,随虚流注,或结块,或漫肿,宜用益气养荣汤以固元气,佐以葱熨解散凝滞,更以豆豉饼祛散寒邪,溃久内有瘀肉,用针头散腐之,多有生者。设若不守禁调摄,多致不起,慎之!

[卷中]形症逆顺务在先明第二十八

论曰:痈疽溃后,形有逆有顺。白睛黑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恶也;伤痛渴甚,三恶也;体项不便,四肢沉重,四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黑,面目浮肿,五恶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泻利无度,小便如淋,六恶也;脓血大泄,肿痛尤甚,脓色败臭,七恶也;喘粗气短,恍惚嗜卧,八恶也;未溃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恶也;气噎痞塞,咳嗽身冷,自汗无时,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倒,十恶也。又脑为诸阳所会,颈项近咽喉、肾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愚按:

前症未溃黑陷,面青唇黯,便污者,脏腑内溃之恶症也。气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者,脾肺虚败之恶症也。不食便泻、肠鸣耳聋、目瞪者,脾肾虚败,传变之恶症也。治法详见附录。

审内症用药附

自泻呕吐,不进饮食,肾脉最虚,如是之疾,古人皆以为不治,然亦有救疗之理焉耳。

愚按:

前论发《内经》之微旨,开万世之聋聩,其惠博矣。此症实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虚寒,以致自泻呕吐,或胸膈不利,或食而不化,或大便不实,宜用八味丸及六君子,加姜、附。若因房劳过度,真阳衰败,或原禀不足,不能生脾土,而饮食不进者,用补中益气加附子、姜、桂,并东垣补真丸,多有得生者。若用参、苓之类直补脾胃,鲜有不误。若或以为毒瓦斯内攻而治者,俱致不起。

附治验

通府李廷仪,患流注,唾痰气促。自恃知医,用化痰理气等剂,脓水淋漓,肿硬不消,寒热往来,饮食少思,肌肉消瘦,大便不实,手足时冷,两尺脉浮大,按之微细。余曰:此属命门火衰,当用八味丸。不信,乃服参、、归、术之类,更加痰喘、泄泻。服八味丸、益气汤,年余而痊。

御医王介之室,背疽不起发,不赤,泄泻欲呕,饮食少思,手足厥冷,脉息如无,此阳气虚寒。用大补之剂,加附子二钱、姜、桂各一钱,不应。附子加至三钱,二剂,泄泻愈甚。又以附子一枚,姜、桂各三钱,参、、归、术各五钱,作一剂,腹内始热,呕吐始止,手足始温,脉息始复。仍用大补加姜、附,四剂乃溃,三十剂得愈。六年后,仍殁虚寒之症。

大尹陈国信,素阴虚,背患疽。用参、大补而不敛,内热发热,舌燥唇裂,小便频数,口干饮汤,呕吐泻利,耳闭目盲,仰首眩晕,脉浮大而数。余曰:疮口不敛,脾土败也。舌燥唇裂,肾水枯也。小便频数,肺气衰也。内热发热,虚火上炎也。口干饮汤,真寒之象也。呕吐泻利,真火衰败也。耳闭目盲,肝木枯败也。仰首眩晕,肾气绝也。辞不治,后果殁。

一男子患痈,肿硬不溃,脉弱时呕。彼欲用败毒等药,余谓肿硬不溃,乃阳气虚弱,呕吐少食,乃胃气虚寒,法当温补脾胃。大抵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为不足,当补之。若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犹当助胃壮气。彼不信,仍服攻伐之药,而果殁。

[卷中]发背治贵在早论第二十九

伍氏曰:夫痈发背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数十粒。疽发背者,皮肤顽硬,壮如牛颈之皮,二症皆宜灼艾。痈成脓则宜针。其针当以马衔铁为之,形如薤叶样,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寸许,取去毒血,其病顿轻,须先灸而后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排脓托里等药调治。疽成脓则宜烙,用银篦大寸许,长六寸,烧赤频烙患处,以脓出为效。

大抵痈疽难于诸科,非心传契妙,其可以易治耶。

愚按:

前症,若气血充实,其脓既成,宜速针之,勿药可愈。若气血亏损,脓不能出,成脓出反痛,须托里养胃,庶保终吉。详见第四十。

[卷中]疮出未辨用津润墨围论第三十

伍氏曰:但觉背两胛间赤痒肿痛,或有白粒,且以津唾时润令湿,切勿抓破。大抵在背微有赤肿点,或因抓破入浴犯水,或因饮酒脍炙而作,初未辨症,且以津润,时用墨围之。

若肿赤,急就围中灼艾最善。人皆疑以火热太过,多致延漫,误者众矣。

愚按:

疽发背胛,若有瘀肉腐烂,脓水淋漓,肿痛仍作者,此处有筋一层间隔,内脓不出故也,宜用针引之。老弱者若待其自溃,多致不救,治者审之。

附治验

水部曹文兆,背胛患之,半月余,疮头如粟且多,内痛如刺,其脉歇止。此元气虚而疽蓄于内,非灸不可。遂灼二三十余壮,余以六君加藿香、归数剂,疮势渐起,内痛顿去,胃脉渐至。但疮色紫,瘀肉不溃,此阳气虚也。燃桑枝灸患处,以解散其毒,补接阳气,仍以前药,加参、、归、桂,色赤脓稠,瘀肉渐腐,两月而愈。夫邪气沉伏,真气怯弱,不能起发,须灸而兼大补。若投以常药,待其自溃,鲜有不误者。

上舍陈履学之内,先从左肩下一点寒,三日后,右肩下发一白肿如瓯,中红如酒盏,自用消解凉药一剂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次连投参、、丁、桂、防、芷之剂,脓溃后,恶心呕吐,头晕不止,厥逆寒战,鼓牙,虚汗,顶平脓清,此投解散凉剂之误。急洗去围药,投以参、归、术、地黄、姜、附大剂一服,原从左肩下旧寒一点先热起,又进一服,遍肿浮热,肿高脓稠。兼乌金膏,数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数片。日进前药二服,参、投至八钱,逾两月始安。愈后时以劳厥,即投参、、归、术、姜、附大剂乃苏。

[卷中]看色灼艾防蔓论第三十一

伍氏曰:疮肿赤色,按之色不变者,此脓已成矣。按之随手赤色者,其亦有脓也。按之白者,良久方赤,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尽处灸断,赤肿自消。凡痈疽,以手按之,若牢,未有脓也。若半软半,已有脓也。又按肿上,不热者为无脓。热甚者为有脓,宜急破之。

愚按:

疮疡毒瓦斯已结而不发者,法当补其血气,使脓速成而针之。其脓既溃,宜培养脾胃以生肌敛口。大凡疮疡脓血既溃,当大补血气为先,虽有他症,当以末治。

附治验

二守施希禄,项患毒,脓已成,因畏针,延至胸,色赤如霞,其脉滑数,饮食不进,月余不寐,肢体甚倦。此气血虚,而不能溃也。余针之,肿出即睡,觉而思食,用托里药,两月而愈。

州守胡延器,脓熟不溃,倦怠发热。余为针之,脓遂涌出,已而发热恶寒,大渴不止,此虚之极也。服人参黄汤二剂,热愈甚,又二剂始应。再以当归补血汤数剂渐痊。

一老人,腿患痈,脓自溃,忽发昏瞀,脉细微,此血虚极也。以大补之剂而苏。

一弱人,流注内溃,出败脓五六碗,是时口眼歪斜。以独参汤加附子二钱,二剂少愈,更以十全大补之剂,月余而痊。大抵疮疡脓血既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当以末治之。

[卷中]论疮口冷涩难合第三十二

治痈久不合,其肉白而脓少者,此气血俱虚,不能潮运,而疮口冷涩也。每日用艾叶一把煎汤,避风热洗,及烧松香烟熏之,更以神异膏贴之,必须守禁调理,否则不效。

愚按:

前症,果因寒邪凝滞气血,不能荣卫,宜用斯法祛散寒邪,补接阳气,其功甚大。

若因血气虚弱,不能潮会疮口,必用补脾胃生气血为善。丹溪先生云:诸经惟少阳、厥阴之生痈疽,宜预防之,以其多气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败症。苟反用驱利毒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矣。

附治验

地官李孟卿,环跳穴患疽,内服外敷,皆败毒寒剂,因痛极刺之,脓瘀大泄,疮口开张,其色紫黯,右关脉浮大。此胃气复伤,不能荣于患处也。余以豆豉饼、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数剂,由是胃气醒而饮食渐进,患处暖而肌肉渐生,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大尹都承庆,患附骨疽,内痛如锥,外色不变,势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剂,只因痛伤胃气,而不思饮食,用六君子汤治之,饮食少进。更以十全大补,二十余剂而脓成,针去。仍以大补汤倍用参、、归、术,加麦门、五味、远志、贝母,数服,脓渐止,而疮亦愈。按二症,盖因湿热滞于肉理,真气不能运化。其始治宜实脾土,和气血,隔蒜灸,而疽自消矣。

治背疽糁药方

李氏云:龙游有患背疽者,大溃,五脏仅隔膜耳,自谓必死,用鲫鱼去肠,实以羯羊粪,烘焦为末,干糁之,疮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屡用有效,故附于此,须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附治验

黄汝耘,患发背,用生肌药益溃,大便泄泻,其脉微缓。余谓脾胃虚,先用二神丸以止其泻,次用大补药以固其本,更用猪蹄汤洗患处,用黄末以涂其外。喜其初起曾用艾灸,毒不内攻,两月而愈。

许鸿胪,发背十余日,肿硬木闷,肉色不变,脉沉而实,此毒在内。先以黄连内汤,更以消毒托里药,其毒始发。奈欲速愈,急用生肌药,患处如负石,身如火,遂致不起。

[卷中]用药温凉须防秘泄论第三十三

伍氏曰:凡疮家皆宜宣去其毒,荡涤陈,宜用神仙追毒丸、六味车螯散、五香连翘汤、千金漏芦汤,更当详辨禀赋强弱,临时加减。大抵治疮要法,须脏腑坚而不秘,通而不泄,真气不耗,邪无所留。如秘结,神效麻仁丸。凡疮溃后,尚觉虚热,可与五香汤加大黄、朴硝。且如治疮温药,先用桂以通血脉,宣导百药、冷药,必用地黄补不足,益气填髓。近用乳香散。乳香消毒,绿豆清热,真良药也。

愚按:

大肠秘结,果因血燥,胃气不虚,最宜前药。若因精血枯涸,用八珍、桃仁、麻仁。其溃后发热,若因气虚,用四君、黄、当归;血虚用四物、白术、茯苓;气血俱虚,用八珍、黄;若大便秘,小便赤,用四物、麦门、五味;如不应,急用加减八味丸或六味丸;若下后元气伤而发热,用六君当归,胃气虚而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大凡二便,肝肾主之。经云: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若津液滋润,大便通利;若津液不足,必因脾气亏损,当培养化源。

附治验

儒者顾大有,年几六旬,仲冬背疽初起入房,患处黑死五寸许,黯晕尺余,漫肿坚硬,背如负石,发热作渴,小便频数,两耳重听,扬手露体,神思昏愦,脉沉而细,右手为甚,便秘二十七日,计进饮食百余碗,腹内如常。众欲通之,余曰: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剂六君加姜、附、肉桂,三剂疮始痛。自后空心用前药,午后以六味丸加参、、归、术五剂,复用活命饮二剂,针出黑血甚多,瘀脓少许,背即轻软。仍用前药,便亦通利。余他往四日,神思复昏,疮仍黑陷,脓水淋漓,饮食不进,急以归、术各一两,炮附子五钱,姜、桂各三钱服之,即索饮食,并鸭子二枚,自后日进前药二剂,肉腐脓溃而愈。锦衣傅允承母,年逾七十,腰生一,作痒异常,脉浮数而反恶寒。余曰:此疮疽之症也,未溃而先弱,何以收敛,况大便不通,则其气已竭,治之无功。其子恳请,不得已,用六君加藿香、神曲,数剂,饮食渐进,大便始通。更用峻补之剂,溃而脓清,作渴,再用参、、当归、麦门、五味、熟地而渴止。允承喜曰:吾母可无虞矣!余曰:尚难收敛,先日之言也。彼疑,遂速他医,卒致不起。

[卷中]生白痂切护勿触论第三十四

伍氏曰:痈溃之后,败肉渐去,新肉渐生,日见堆阜,方成白膜新肉,当滋养平复无虞。大凡疮口未可速合,日用猪蹄汤洗去恶浊,外敷生肌膏、神异膏,毒脓出尽,可用圣效散以合疮口,更慎起居,节饮食,戒七情,否则虚症蜂起,多致不救。慎之!

愚按:

前症,败肉去而新肉生者,须先微赤,四沿渐生白膜者,此胃中生气也,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若赤甚者,血虚而有火也,用四物加参、、白术以调补之,若赤而不生膜者,气虚也,用四君加当归、黄,若色白而无神者,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加姜、桂。

如不应,急加附子。大凡疮疽溃后,败肉渐去,新肉渐生,此乃脾胃之气充实也。若恶浊已一去,宜用当归膏。

[卷中]体察爱护论第三十五

伍氏曰:痈疽一症,病患当自体察。凡初作,先以墨围患处,却视浮沉聚散,脓出视其多少,肉生视其阔狭,饮食视其美恶,脏腑防其秘泄,疮口防其奢裂。宜戒怒节劳,调补元气,保爱体察,慎不可忽。

愚按:

前论,即丹溪先生所云,痈疽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东垣先生教人以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素问反复言之,可不慎哉。太凡泄泻,易损元气,肿疡犯之,不能成脓,溃疡犯之,不能生肌,患者慎之。

附治验

太守朱阳山之内,年五十二,四月四日,背当心生疽如栗,三日渐大,根盘五寸许,不肿痛,不寒热,脉微而沉。余曰:实则痛,虚则痒,不发不治,溃而不敛亦不治。乃与大补阳气之剂,色白而黯,疮势如故,神疲食减,小便淋涩。乃与大补气血,加姜、桂二剂,疮亦不起。十五日涉怒呕泻并作,复与大补药一剂,疮仍不起,留前药二剂,昏愦不服。或劝之,省悟,根据方连进七剂,十六日疮起而溃,色红而淡。十九日与大补二十余剂,后因劳自汗,口干舌强,太阳发际、脑顶俱胀,此血气俱虚,肝胆火上炎,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芍药,顿愈。但内热少睡,手足发热,不时霍热,用逍遥散加山栀,热退,复用归脾汤,疮亦愈。计疮发及敛,凡四十二日,未尝一用攻疮之药。

江阴举人陈鸣岐,寓京患背疽,用大补之剂而愈。翌日欲回,先期设席作谢,对谈如常。是晚得家信,大拂其意,恼怒发热作渴,食梨子少许,至夜连泻数次,早促余视,脉已脱矣,竟至不起。夫梨者,利也,利下行之物,凡脾胃虚寒,产妇金疮者,皆当忌之。

[卷中]用香药调治论第三十六

伍氏曰: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得香味,则气血流行。故当多服五香连翘汤、万金散、金粉散。凡疮本腥秽,又闻臭触则愈甚,若毒入胃则咳逆,古人用之,可谓有理。且如饮食调令香美以益脾土,养其真元,可保无虞矣。

愚按:

前症说见第十八、十九。

[卷中]饮食居处戒忌第三十七

李氏云:病疽之人,当戒酒面炙爆腌腊法酒、生冷油腻鸡鹅鱼腥之类,起居七情,尤当深戒。卧室洁净馨香,使气血流畅,仍忌僧道孝子、产妇经妇、鸡犬猫畜。若背疽难于隐几,宜用绿豆十斗作一袋,隐伏其上,解毒凉心也。

愚按:

前论,慎起居,薄滋味,恐病者好动四体,甘嗜性热性寒之物,使火益炽而胃气益衰,则所患淹滞不愈,又谁咎哉?不若预为之防,当以古人之言为戒。如绿豆性寒,主丹毒烦热风疹,或金石所发,实热烦渴,饮食如常,症属纯阳者宜用,否则不可用也。

[卷中]论医者更易良方第三十八

李氏云:常见世间医者,每有妙方,秘而不传,或更改以惑人,诚可恶也。余思西华麦饭石膏,守死不传,其立心私刻,君子责之矣。昔赵公宣教,字季修,来宰龙泉,兼程而进,患鼻衄,日出数升,时家兄教以服藕汁地黄膏。赵叩诸医云,此为戒服之剂,乃数易医无效。家兄阴馈前汁,服三日而疾愈。兄曰:此即前所献之方。赵惊叹曰:向非医者谲计以惑我,早信此方,岂久受困耶。今以屡试屡验,不可易者,如因热毒冲心而呕,用内托散(一名万全散);因脾胃虚弱而呕,嘉禾散;热毒肿痛,麦饭石膏;阴虚作渴,加减八味丸。

此四方屡为医人眩惑,使人勿用,深悯患者之受苦,故举赵公之事以例之。

愚窃以为方者,仿也,仿病因以立方,非谓《内经》无方也。若执古方以治今疾,犹拆旧宇以对新宇,其长短大小,岂有舍匠氏之手,而能合者乎?设或有合,以为亘古不易之方,此又先王普济之神术,奚必秘而私之耶。余观太无先生,治滇南一僧,远游江浙,思亲成疾;先生惠之以饮食药饵,复赠金一镒以资其归,此固我医道之当然也。今之医者,或泥古,或吝秘,或嗜利以惑人,其得罪于名教多矣。

神仙追毒丸

(一名圣后丹,一名玉枢丹,又名解毒丹,又名万病丸,又名紫金锭。)治症见后。

文蛤(即五倍子槌破洗焙末三钱)山茨菇(去皮净末二两)麝香(三钱另研)千金子(一名续随子去壳研去油取霜一两)红牙大戟(去芦焙干末一两半)上用糯米煮浓饮为丸,分为四十粒,每服一粒,用井花水或薄荷汤磨服,利一二次,用粥止之。合时用端午、七夕、重阳,或天德月德日,须净室焚香修置,效验不可尽述。凡人出入,不可无此药。两广山谷间有草曰胡梦,又曰断肠,亦有感蛇毒致生恶菌,名为定年药。有淫妇与北人交好者,别时阴以药置饮食中,仍戒之曰:子必某时来。若根据期而至,彼复以药解之,若过期不往必死,故谓之定年药。如服前药一粒,其病即瘥。昔有一女,久病痨瘵,为尸虫所噬,磨服一粒,吐下小虫甚众,更服苏合香丸,遂愈。如菌蕈菰子、砒石毒药、死牛马、河鱼,及时行温疫、山岚瘴气、喉闭喉风、自缢、溺水、扑死,但心头微温,未隔宿者,生姜蜜水磨灌一粒即苏。痈疽恶疮汤火蛇虫犬兽所伤,东流水磨涂并服,颠邪鬼气鬼胎,暖酒磨服,无不效者。愚意此药果能有积毒中毒,毒虫缠滞深固,诚有神效。

若病自内出者,尤当审其虚实而用之。

转毒散

治一切痈疽,利去毒根,以免传变之症。

车螫(紫背光浓者以盐泥固济赤净末一两)轻粉(五分)甘草(一分)上每服四钱,栝蒌一枚杵细煎酒,五更初调服,下恶物为度,未应,再服。功在五香连翘之上,缓用五香连翘汤,急用神仙截法。

愚按:

前二方,果积毒于内,元气不虚,宜用。仍当审之。

孙真人单煮大黄汤

宣热拔毒,治大便秘结,热毒蓄于内。

锦纹大黄(酒浸去皮)上水煎服,此快利要法也。

愚按:

前方,寒凉祛毒之剂,仍审元气虚实,症属内外而用之。

附治验

佥宪申天益兄,背患疽,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此毒蓄于内。用大黄、白芷,名万全散,一服,去瘀血,疮顿消。

邝进士,患痈将痊,大便秘结,服大黄等药,反废饮食。余用补气血之剂加桃仁、麻仁,未效,更以猪胆汁深纳谷道,续以养血气而愈。

神仙截法

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预服,则毒瓦斯不入内。

真麻油(一斤银石器内煎熬十数沸候冷)上用酒两碗,入油五盏,通口热服,一日用尽,缓则数日服之。吴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无有不验。又闻猎者云:凡中药箭,急饮麻油,药毒即消。郑学谕德甫,屡用之甚验。

愚按:

麻油下三焦热毒,通大小肠滞气,若疮疡初起,毒蓄于内,大便秘结者,用之以通其毒,诚为良法。若大便不实,三焦虚热,恐非所宜,用者审之。

秘传连翘汤

连翘升麻朴硝(各一两)玄参芍药白蔹防风射干(各八分)大黄(一两二钱)甘草(炙五钱)杏仁(八十个去皮尖同面炒黄另研)上每服四钱,水煎服,下恶物后,服内托散之类。

漏芦汤

治痈疽发背,丹,时行热毒,赤肿痛。

漏芦白芨黄芩麻黄(去节)白薇枳壳(麸皮炒)升麻芍药粉草(炙各二两)大黄(炙三两)上每服四钱,水煎服,以利为度,若实热而便秘倍加之。

千金漏芦汤

漏芦黄芩白蔹连翘枳壳(去穣麸炒)升麻粉草麻黄(去节)大黄(湿纸包煨)朴硝(各一两)上每服五钱,姜水煎,去,空心服,下恶物为妙。

愚按:

三方发表攻里行气解毒之剂,想当时因有是症而用是药也。

六味车螫散

车螫(四个黄泥固济火)灯心(三十茎)甘草节(二钱)栝蒌(一个杵)上用酒二盏,煎八分,入蜜一匙,车螫二钱,腻粉少许,空心服,下恶血为妙。

愚按:

前方,疮疡积毒于内,大便秘结,元气充实者宜用。

止痛灵宝散

鬼系腰(生于阴湿竹篱石岸络石而生者,其藤柔细两叶相对形生三角用藤叶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栝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

愚按:

前方治肿疡毒瓦斯凝聚作痛之药,溃后慎之。鬼系腰即薜萝也,又名络石。

神效麻仁丸

火麻仁(研细)大黄(煨三钱)人参(二钱)诃子(煨肉一两)上为末,入麻仁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滚水送下。

愚按:

前方润大肠结燥之药,血液枯涸者,不可用,虽有人参、诃子,亦难倚仗。

清心内固金粉散

(一名金花散)辰砂(另研)白茯苓人参甘草(各三钱)绿豆(四两)雄黄(一钱)朴硝(另研)豆蔻仁(各五钱)脑子麝香(另研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半,蜜汤调。

愚按:

前方若热肿痛,饮食如常者,乃可用之。

猪蹄汤

治一切溃疡,消热毒,去恶肉,解秽恶,甚效。

白芷甘草羌活露蜂房(有蜂儿者)赤芍药当归(各等分)上先将猪蹄一双,以水五碗,煎取清汤,入前药三五两,煎数沸,去洗患处。

洗药神效散

蛇床子(二两)朴硝(一两)上每用五钱,水二碗煎数沸,洗净拭干,糁后散。

圣效散

黄柏(炒黑)穿山甲(炒黄一两)槟榔木香鸡内金(二枚)上为末,每用少许,搽疮口内,日五七次,方效。

愚按:

前方若毒瓦斯已尽宜用之,否则反益其邪,用当归膏为善。

神秘陷脉散

黄人参川芎当归(酒洗)赤芍药粉草地骨皮五加皮忍冬叶橘红(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上每服五七钱,水酒各半煎,连进五七服,甚效。

愚按:

前方乃托里消毒行气破血之剂也,若曰补益之功实少焉。

骑竹马灸法图沉麝汤内托散五香汤五香连翘汤漏芦汤柞木饮国老膏阿胶饮万金散牛胶饮远志酒黄矾丸以上方见上卷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