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悸
心悸三阳证自详。水停苓甘小柴汤。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筑筑动。怔忡不安也。凡伤寒动悸。有因太阳水停心下。厥而悸者。火。故悸也。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汤主之。有因太阳发汗过汗。冒旋而悸者。宜桂枝甘草汤主之。有因发汗过多。动而悸者。宜真武汤主之。有因阳明壮热往来而悸者。宜小柴胡汤主之。有因少阳发汗。谵语而动悸者。亦宜小柴胡汤主之。有因伤寒三四日心悸而烦者。此阳气虚也。宜小建中汤主之。有因伤寒脉结代而心动悸者。宜炙甘草汤主之。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和中脏。虚劳腹痛效无过。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火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两感伤寒
阴阳俱病终难起。两感伤寒慢料理。一日太阳与少阳。头痛口干烦饮水。二日阳明合太阴。腹满身热如焚毁。不欲饮食鼻中干。言妄语终难睡。三日少阳合厥阴。耳袭囊缩不知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
两感者。双经同病也。其症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此阴阳表里俱病。欲汗之则有里症。欲下之则有表症。经曰。其两感于寒者必死。
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两感俱作。治有先后。如表症急者。当先救表。里症急者。
当先救里。故易老为制大羌活汤。意谓传经者。皆为阳邪。一于升阳。散热滋养阴藏。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散热培阴和表里。伤寒两感差堪慰。
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无复经络最难明。欲卧又却不得卧。欲行还复不能行。饮食有美美。虽如强健步难胜。如有寒热复如无。口舌小便还赤涩。药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灵来作孽。病后虚劳多变成。百合地黄汤可啜。
百合者。百脉一宗也。其症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状。此是伤寒病后。虚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代赭汤、百合地黄汤主之。
懊(读恼古字通用)
伤寒懊恼胜怔忡。或实或虚皆胃中。结胸下早阳邪陷。阳明误下胃虚空。客气动膈心中燥。栀子汤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气。腹满头坚不可攻。
懊者。谓郁闷不舒也。凡伤寒懊恼。有因短气烦躁。胸中懊恼。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者大陷胸汤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虚烦不得眠。心下懊恼者。此邪热郁于胸中也。宜栀子豉汤吐之。有因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有因阳明病下后。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此邪热结于胃中也。宜承气汤攻之。
奔豚动气
奔豚动气有奇方。左右高低细揣量。去术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应须详。
奔豚者。肾积也。动气者。谓脏气不调。肌肤间筑筑跳动。遂藏所主。见于脐之左右上下。
独不言当脐者。脾为中州。以行四脏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况中州。其敢轻动乎。古通用理中汤去术加桂苓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术滞气。故去之。
脏结
脏结无阳舌白苔。阴筋急痛引脐来。虽然饮食全如故。下利频频不可回。
除中
厥而下利当不食。反能食者号除中。此为胃气无余候。纵有良师莫奏功。
螈
螈为引缩为伸。热极风生并在经。涤热祛风犹可望。防风通圣散能平。
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伸为。伸缩不已。为螈。俗谓之搐搦是也。此皆热极生风。
风主动。故螈。宜以防风通圣散治之。以涤热而祛风也。
怫郁
怫郁阳蒸聚体肤。便坚为实哕为虚。二阳并病容颜赤。承气参枝各半舒。
怫郁者。谓阳气蒸越。形见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也,凡伤寒怫郁。有因小便不利。时有微热。大便乍难。怫郁而不得卧者。此为燥屎囊实也。宜承气汤下之。有因吐下后极虚。
其人怫郁。复与水发汗。因而得哕者。此胃中虚也。宜桂枝人参汤主之。有因太阳初得病发汗不彻。并归阳明。续自微汗面赤者。此阳气怫郁也。宜各半汤主之。
劳复食复
伤寒瘥后热还生。因食因劳辄动经。脉实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粪气温平。
劳复食复者。谓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因劳动而复作者。名曰劳复。以枳实栀子豉汤及小柴胡汤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热也。又有因过餐而复发者。名曰食复。以栀子大黄汤及大柴胡汤主之。通其阳以退其热也。
过经不解
坏病多缘汗下差。过经不解咎医家。柴胡汤内加硝治。解表还兼泻里佳。
过经不解者。谓伤寒十二日当愈不愈。则再传。是谓过经。此即伤寒坏病。多因汗下失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汤治之。以解表而攻里也。
温疟
温疟多因坏病成。后寒先热往来频。小柴加桂专能治。白虎人参实可平。
温疟者。冬受寒邪。复感春寒而发也。其脉尺寸俱盛。其症先热后寒。或寒热往来。此寒坏病也。宜小柴胡汤少加薄桂主之。如热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热甚而烦躁者。
宜人参白虎汤主之。大抵伤寒温疟。不与杂症同。宜参证治之。
渴症
大渴饮时能一斗。常令止与二三升。若还不与非其治。强饮无疑别病生。脉浮而渴太阳有汗而渴阳明症。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定。自非大渴莫与饮。小渴惟宜滋润尔。
若是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
漱水不欲咽
阳明口渴苦头痛。水不下咽将衄血。瘀血停留定发狂。病家外症无寒热。
按阳明内有热者。欲饮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经气血俱多。经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黄汤及茅花汤主之。无表症。不寒热。胸腹满。口燥渴。漱水不欲咽。小便多者。此为瘀血。必致发狂。宜桃仁承气汤。甚者抵当丸。取尽黑色为度也。又少阴脉沉细。手足冷。或时烦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主之。又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猪胆汁人尿主之。及唇时不欲咽者。
宜理中汤加乌梅主之。大抵阴症发燥烦渴。不能饮水。或有勉强饮下。良久复吐。或饮水而呕。或哕逆皆内寒也。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则不能饮。或有能饮水不吐。复欲饮者。热也。
背恶寒
背上恶寒人少会。少阴之病口中和。三阳合病口干燥。以此区分免致讹。
背恶寒者。谓身体不恶寒。独在背上也。经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不足也。然有阴阳二证。若邪热陷内。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无滋吐。宜用人参白虎汤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恶寒症。但面垢自汗。脉虚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虚之人。遇暑月饮冰水。啖生冷。寒气蓄聚。阴上乘阳。致寒从背起。冷如掌大。当以温药主之。大顺散之类是也。
大顺散内用干姜。桂杏还同甘草良。中暑却宜专服此。井花调服自安康。
恶寒
恶寒发热发于阳。阴病憎寒身体凉。解表桂枝并越婢。温中须索理中汤。
恶寒一症。即前云寒邪外束。则恶寒也。此复举以言之。分别三阳三阴之不同也。若在三阳、则必发热。若在三阴、则专恶寒而不发热。在三阳则宜解表。如羌活汤、解肌汤、小柴胡汤、各随证用之。如中三阴则宜理中汤、或四逆汤、皆可选用也。如桂枝汤越婢汤未可轻用。
汗后恶寒
汗后恶寒宜芍药。脉沉发热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须投四逆汤。
伤寒汗后。则寒邪自散。不当恶寒。然汗后犹恶寒者。何也。盖阳微则恶寒。须芍药汤以收敛之。倘脉沉属里。发热恶寒者。恐内有积热。宜下之为良也。若四肢疼痛泻利厥冷。此阴症也。宜四逆汤温之。
阳经发热
太阳发热恶风寒。汗出阳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呕逆项疼身发热。医家当作少阳看。(太阳当汗阳明当下少阳当和解)
阴经发热
太阴厥阴皆不热。惟有少阴间发热。阳经发热脉浮大。四肢遇暖便闭塞。阴经发热脉必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下后有热
曾经下后身发热。渐觉胸中成痛结。香豉栀子却相宜。去病每如汤沃雪。
头痛
三阳往往病头痛。随证须知识病因。太阳恶寒宜解表。羌和汤中倍用芎。蒸蒸发热阳明热。
调胃承气方最真。少阳受病脉弦细。痛连项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热。小柴胡症自分明。
三阴本没头疼痛。头若疼时属厥阴。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难禁。
咽痛
咽痛阴阳迥不同。咽喉肿痛热邪攻。脉浮散大或吐血。随方用药自然通。阴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阴中。脉来微弱当温散。半夏桂汤是先锋。须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见功。
胁痛
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经痛无那。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惟小柴胡汤最功。
腹满痛
腹中满痛别阴阳。里实须知下最良。脉实有力阳明实。大柴小承总一方。三阳腹满而急痛。
脉沉微细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对证服药自然康。三阴下利纯清谷。(水泻洞泄完谷也)里虚已极四神汤。肠鸣泄泻而腹痛。虚痛还宜小建良。
燥咽干
(脾为胃行津液热则枯)
脾中有热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无。宜用白虎加参治。少阳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发汗。发汗无津气愈虚。少阴火威水欲涸。口苦却宜承气需。
循衣摸床
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热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人。谵语狂言不可骇。大承服后脉强生。忽若清兮死难待。
烦躁
伤寒烦躁症如何。阳明经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伤寒之候太阳多。阴盛阳虚亦烦躁。
少阴之症勿会讹。汗之而烦医者误。病解而烦气不和。更有虚烦宜竹叶。根据方调治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