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褒城县府西北四十五里。北至凤县三百十里。古褒国,周幽王得褒姒于此。秦为褒县。汉曰褒中,以地在褒谷中也。魏、晋因之。晋义熙中,改为苞中县。宋省。后魏永平初,于此置褒中郡及县。梁大同初,郡废。隋初,曰褒内县。开皇九年,改为褒城。义宁三年,复曰褒中。唐贞观三年,又改为褒城县。今县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苞中城在今县南。汉曰褒中。后汉永昌四年,滇零羌寇褒中,汉中太守郑勤移屯于褒中,是也。晋义熙中,改曰苞中。沈约曰:谯纵灭梁州,还治汉中之苞中县。县在南郑西南,亦谓之南城。宋初因之。元嘉十年,仇池氐杨难当南寇,刺史甄法护为所攻,南城失守。明年,刺史萧思话遣萧承之追击难当将赵温,至南城。寻又遣行参军王灵济出洋川,攻难当将赵英于南城,拔之。以南城焚毁,不可复固,乃移治南郑,是也。后魏永平初,复置褒中县于此。隋、唐为褒城县治。《志》云:旧褒城治县南十里打钟村。宋嘉泰中,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后又移今治。又有古褒国城,在今县东三里骆驼坪,中有褒姒井。
万石城在县东南。《水经注》:汉水东径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卑,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盖晋宋间筑。又三交城,在县东北。《水经注》:褒水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取名焉。
武乡城在县西十七里。后魏延昌初,置武乡县,属褒中郡。后周废。又县西南有廉水城,亦后魏延昌中置,县属褒中郡。梁大同中,废。宋绍兴四年,亦置廉水县,属兴元府。嘉定中,废。《一统志》:宋置廉水县,在今府南五十里。
○连城山县北六里。山有十二堡相连属,因名。中有池,广二亩。相传汉王所凿,亦名汉王山。又东北五里为同鼎山,以汉王、鸡翁与此山鼎峙而名。○鸡翁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山有石峰临黑龙江,突起如鸡冠状。
箕山县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猎池及丙穴。道人谷,或云箕山之谷,亦谓之箕谷。谷口有石如门,曰石门,广二步,深八步,高一丈,相传蜀五丁所凿。汉高通之,以避子午之厄,为汉中入蜀之险蔽。左思《蜀都赋》云“阻以石门”者也。《水经注》:褒水又东南得丙水,水上承丙穴,出嘉鱼。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者也。褒水又东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汉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所开也。○牛头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其上云覆如笠,即雨。亦名戴笠山。下有灵液泉。
中梁山在县南三十里。以其镇梁州之中,故名。山有泉,注鹤腾崖下,曰鹤腾泉。《南郑志》:鹤腾山,在南郑县西南四十里。盖与此山相接也。鹤腾崖之水,北注于沔水。
黄草山县北四十里,有黄草坪,即连云栈诸山也。青桥驿设焉。又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水出焉,注于褒水。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哙所创云。详见前褒斜道。○四州山,在县北百三十里。山高耸,登其顶,望见古褒、沔、洋、凤四州,因名。
褒谷县东北十里。出连云栈,直抵斜谷之道也。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蜀汉建兴十二年,魏延先据南谷口,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延逆击仪,延军皆散,遂走死。○七盘岭,在县北十三里。自北南上,盘回七转,繇此入连云栈。详见前褒斜道。
○沔水在县南四里。自宁羌州流入境,又东南入南郑县界。○华阳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牛头山,南流入沔水。今县西南七十里有铁炉堰,引华阳水溉田处也。又有章溪水,出南郑县境仙台山,亦北流入汉水。今县西南九十里有龙河堰,即章溪引流处。
褒水在县城东。自凤县流入境,一名黑龙江,又名紫金水。《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径三交城,又东南得丙穴水,又东南历小石门,又南经褒县故城,东南流入汉。《胜览》云:褒水出太白山,流经凤县南,出褒谷,入汉江。按《水经注》所云,大石门者当即斜谷之口,而小石门在箕山,近褒谷口,所谓褒水历大小石门者也。又马道河,在县北九十里。南入褒水,源出马道山,因名。
廉水在县南三十里。自南郑县流入境,经中梁山下,入于汉水。《志》云:县南八十里有流珠堰,引水六十四里,分水门七,导余波入之,以溉境内之田。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龙潭堰,引流而东,分为马湖堰、野鸡堰、马岭堰,以溉田。皆廉水所注也。
让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逊水。《志》云:逊水承廉水下流,溉田之余,东南流至古廉水城侧。范柏年谓宋明帝:臣乡有廉泉、让水。是也。朱梁乾化元年,李茂贞围蜀安远军,蜀将王宗钅岁等驰救,壁于廉、让之间。即此。安远军,见沔县。
沙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七十里之云雾山,东北流,入于褒水。又青桥水,在青桥驿北,亦西南流,入于褒水。○石沟水,在县北百五十里,历武曲栈阁旁,至武冈驿栈而东注于褒水。又葛鱼潭,在县北百十里。今有葛鱼栈阁,下流亦入褒水。
山河堰在今县南二里。横截黑龙江,起自汉相国萧何,而曹参成之。宋绍兴二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称,褒斜谷口,旧有六堰,灌溉民田。靖康之乱,民力不能修葺。夏月,暴水冲坏堰身,请设法修治。乾道四年,宣抚使王炎言,山河堰,世传汉萧曹所作。嘉中,提举史照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堰事荒废。今委知兴元府吴拱修复,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有五,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赐诏奖谕,是也。今城东南六里曰金华堰,金华上游曰高堰,下流曰舞珠堰、大小斜堰,县南五里为第三堰,皆引褒水之流。即六堰旧址矣。
○鸡头关县北八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自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近代贼犯汉中,官军断栈道,守鸡头关,贼不得前。《志》云:县北十里有鸡头关巡司。○汉阳关,在县西北二十里。刘昭曰:褒谷西北有阳平关,诸家因之。杜佑曰:汉置阳平关于此。又县西有甘泉关,杜佑云在牛头山北,隋置。
虎头关县北二百里。今为虎头关栈。其北为飞仙关。今为武曲关栈。皆自褒谷达凤县之路,详见前。
黄沙戍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汉水南有五丈溪,溪水侧有黄沙屯。蜀汉建兴九年,丞相亮围祁山。十年,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即此地也。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
马盘寨在县西北。唐天复二年,王建将王宗播攻兴元,取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又攻马盘寨,克之。即此。○青桥驿,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四十里为马道驿。《志》云:县南二十五里小柏乡有褒城驿故址。
城固县府东七十里。东南至洋县六十里。汉县,属汉中郡。后皆因之。唐初曰唐固。贞观二年,复曰城固。宝应初,奴剌党项寇城固,即此。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里。
○城固旧城《志》云:在县东八里。旧有南北二城:北城,汉县治也;南城,蜀汉将刘封所筑。又建兴七年,武侯筑乐城于城固。景曜二年,姜维议令诸围皆敛兵退就汉、乐二城。从之。命监军王含守乐城。六年,魏钟会来伐,分兵围二城。会径过,西趣阳安关。魏景元二年,司马昭西至长安,遣贾充将兵径入斜谷,屯乐城,虑钟会为变也。《志》云:乐城在今县西十八里。或曰,即故南城。《华阳国记》: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是也。晋时县治北城。永嘉初,秦州流民邓定等据城固,寇掠汉中。蜀李雄遣军应之,梁州将吏皆弃城走。后魏移县于婿乡,始为今治。
汉阳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后魏延昌初,析南郑、城固二县地置,属汉中郡。后周废。魏收《志》:汉阳有胡城。汉张骞使西域还,与胡妻居此,因名。今城在县西四十里。○扁鹊城,县西南四十里。相传扁鹊曾居此。又《城冢记》:县东十里有汉王城,高十余丈,南北二百步,东西三百步。其东五里有韩信台。
○斗山县西北二十里。《道书》:山有五穴,通昆仑、长安、武当、青城、陇山云。明初下汉中,明升遣将来攻。徐达驰援,屯益门镇。遣傅友德径趣黑龙江,夜袭木槽关,攻斗山寨,燃炬山上。蜀兵夜遁。益门镇,见凤翔府宝鸡县。○天池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大池,四时不涸。
三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三峰高耸,如覆鼎足。又县北五十里有九真山,道家以为太白山。长六百里,与三山相接。王日休云:黑水出兴元城固县西北太白山,南流入汉。是也。○马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有上清、中清、下清三溪,俱流入于婿水。
通关山县北百三十里。《水经注》谓之通关势山。山高百余丈,旧有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以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志》云:今县北三十里有赤土坂。或以此为赤崖。
○汉水在县南。自南郑而东,经胡城南,又东注南北二城之间,入洋县界。
胥水县东北六里。《水经注》:城固城,北临胥水。是也。一名左谷水,一名智水。胥,古作{巩耳},讹为智也。源出府西北二十八里之听山,东流入洋县界,下流入于汉水。今县西北二十五里有五门堰,又西北五里有百丈堰、高堰,皆引胥水溉田。
黑水在县西北百里。《水经注》: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北山,王日休以为即县北太白山也。或云,褒水一名黑龙江,县西北接褒城界,此即黑龙江矣。武侯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北魏元英曰: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皆谓此也。唐置黑水寨。光启二年,田令孜劫上幸兴元,遣神策使王建帅兵戍三泉,晋晖等屯黑水,修栈道以通往来。天复二年,西川将王宗播攻兴元,破黑水褒城等寨。是黑水即褒水矣。
南沙河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今县西南四十里有盘龙堰,引南沙河之水。又县西北四十里有北沙河,引流为邹公堰。又县西三十五里有横渠堰,亦引北沙河以溉田。其下流皆入于汉水。又小沙河,在县南十里,引流为承河堰,流合于南沙河。
○樊哙台在县北五里。《水经注》:胥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城固城北。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亦容百许人,即高祖置坛拜信处。《志》误以樊哙台为樊哙城。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木槽关,建置未详。
洋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西安府县五百七十里,南至四川达州四百三十里。汉城固县地。后魏延昌三年,分置兴势县,属晋昌郡。西魏又置傥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洋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初属洋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其后移洋州治此。光启三年,升为武定军节度。宋亦曰洋州。景四年,改军名曰武康。元仍为洋州,以附郭兴道县省入。明初改为洋县。今城周七里,编户十里。
○兴道废县在县治东。晋置县,属汉中郡,后废。后魏改置兴势县,在今县东北八里,后移今治。唐复曰兴道。天宝十五载,移洋州治此。孟蜀改洋州曰源州。宋仍曰洋州。胡氏曰:源州,蜀所置,旋废。《五代史》:后蜀潘仁嗣为武定节度使、源、壁等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又周显德二年,攻秦凤。后蜀将孟贻业驻军平利,为褒、源之援。褒谓兴元也。褒、源盖相近矣。旧《洋州记》:州东连襄汉,南蔽巴蜀,要地有三,置关有八。三要、八关,见前子午道。
真符废县县东六十里。唐开元十八年,析兴道县置华阳县,属洋州。天宝七载,改属京兆。八载,以凿山得玉册,改曰真符。十一载,改属洋川郡。其治旧为桑平店,北去四百四十里。宋末兵废。元复置,寻并入洋州。○龙亭废县,在县东十八里,本汉亭名。后汉元光二年,蔡伦封龙亭侯,是也。后魏时,置龙亭县,又置晋昌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以近龙亭山而名。
黄金废县在县东南百六十里。西魏时置。隋属汉川郡。唐属洋州。宋乾德四年,并入真符县。《一统志》在县东八十五里黄金谷,误。○白公城,在县境。相传白起守汉中,筑此以控制蛮獠云。
○兴势山县北二十里。亦曰兴势阪。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于兴势作营。其后,武侯尝屯戍于此,为蜀汉之重镇。延熙五年,魏曹爽侵汉中。王平使刘敏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爽不得进。司马懿贻书曰: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得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爽惧,引还。后魏置兴势县,以此山为名。杜佑曰:后魏置傥城郡于此,因自然陇势,为盘道以上,数里始及门,最为险固。○鸡子山,县南五里,下瞰汉江。
龙亭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色,亦名赤阪。蜀汉建兴八年,魏曹真繇子午谷,司马懿繇西城汉水侵汉。武侯次于城固赤阪以待之。盖两道并进,此为总会之地也。
石锉山县北六十里。山最高,顶石如锉。或云青锉寨盖设于此。又百亩山,在故黄金县西。《志》云:山有黄金谷。黄金水出焉,南流,入汉水。
太白山县东北五百里。太白即终南之别名也。盖汉中与凤翔西安,皆倚山为险,关中谓之南山,汉中谓之北山。《通志》云:太白在县北四十五里。误。又酆都山,《志》云: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为秦岭之脉。
黄金谷在县东八十五里。古谚云:山川险阻,黄金、子午。亦谓之黄金山,有黄金峭。汉置戍于此。张鲁筑城守之。南接汉川,北枕右道,险固之极,曰张鲁城,亦曰关城。蜀汉延熙五年,曹爽侵汉,自骆谷入汉中,诸将以兵少不敌。时蒋琬屯涪,欲待涪兵至,共击之。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先遣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得也。即率兵据之,爽果败却。后姜维议撤黄金、兴势诸围屯戍,钟会因得长驱入汉中也。又有铁城戍,在黄金戍东。城在山上,极险峻。刘宋元嘉十一年,氐王杨难当寇汉川,令其党薛健据黄金山,姜宝据铁城戍。宋梁州刺史萧思话遣萧承之攻拔铁城戍。承之等进拔黄金戍而据之。难当遣其子和等悉力攻围,败走。《水经注》:黄金戍,傍山依峭,折七里与铁城相对。铁城在山上,黄金在山下,山皆险峻,故以金铁为名。杜佑曰:黄金戍,在黄金县西北八十里。
子午谷胡氏云:在县东百六十里。《寰宇记》:县东龙亭山,繇此入子午道。是也。又傥谷在县北三十里,即骆谷之南口也。俱详见前子午、傥骆道。
青谷在县东北。晋宁康初,秦苻坚使将王统等出汉川。梁州刺史杨亮拒战于青谷,败绩,汉中陷于秦。亦谓之清水谷。唐开元中,置华阳县。天宝中,开青水谷路,得玉册,即故青谷矣。又谷在县西北五里。谷多竹,因名。
汉水在县南一里。自城固县流入,又东经西乡县境。唐至德初,帝军于彭原。第五琦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至洋川。令汉中王陆运至抚风以助军。盖汉水自洋川而西,滩碛多阻也。《志》云:县东里许汉江中有饮马滩,每子午时,潮响如雷。又十里为上涛、下涛,俱作雷声。又五里为鸳鸯滩,以江滨乱石错起相对而名。又三里为石门滩。
酉水在县东五十里。《水经注》:汉水东径石门滩,东会酉水。水北出秦岭酉谷,南历重山。有寒泉水,出县东北寒泉山,西流合焉,又南注于汉水。或误为西水。宋元嘉十一年,氐王杨难当将赵温等,攻宋将萧坦于铁城戍。坦击破之,温退保西水,即酉水也。今县东三十里有高原堰,引酉水溉田。○金水河,《一统志》云:在县东百里。源出秦岭,流经黄金谷,又南流入于汉水。
胥水在县西北。自城固县流经此,东回南转而入于汉。今县西六十里有杨坝堰,县西北七里有苎溪堰,县西十五里有五郎堰,又西五里曰三郎堰,皆引胥水溉田。又有益水,亦在县西。《志》云:水源出北山益谷,南流入汉。
氵党水在县西。亦曰骆谷水。《水经注》:骆谷水出骆谷中,南流合于氵党水,西南注于汉江。洛与骆通。《一统志》:氵党水出县北之石锉山。今县北五里有斜堰,又西北五里有土门堰,又北五里有党滨堰,皆引氵党水而成。
明月池在县西北,接城固县界。《水经注》:胥水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然。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又百顺池,在县西二十二里,溉田五百余顷。
○罄险戍在县西境。东晋宁康元年,梁州刺史杨亮遣其子广袭仇池,为苻秦梁州刺史杨安所败。亮惧,退守罄险。即此。○洛口戍,在县东。晋义熙六年,桓玄余党桓石绥因卢循入寇,起兵洛口,自称荆州刺史。胡氏曰:洛谷水南流注汉,所谓洛口也。
胥水驿在县西北。唐广明元年,僖宗避黄巢之乱,自骆谷幸兴元,至胥水。《九域志》:洋州兴道县有胥水镇。
西乡县府东南二百二十里。东至石泉县二百十里。汉城固县地,属汉置南乡县。晋改西乡县,属汉中郡。宋、齐因之。西魏改丰宁县,寻又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复曰西乡,属汉川郡。唐初复置洋州。天宝初,亦曰洋川郡。乾元初,复故,寻移治兴道县,而以西乡为属邑。宋因之。端平中,县废。元复置,仍属兴元路。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洋源城在县南二十里。唐武德七年,析西乡县置,属洋州。宝历初废。又定远城,《志》云在县治南,后汉班超封邑也。亦曰平西城。《晋志》:西乡县治平西城。宋元嘉十年,仇池杨难当寇汉中,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奔洋川之西城,盖即西乡城也。
木马城在县南。宋白曰: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盖在此。又县西有怀昌城。《隋志》:西魏置怀昌郡,后周废为怀昌县。大业初省。
○皂军山县南十五里。相传张飞曾屯军于此。又县北十里为清凉山,山南五里有清凉川。唐德宗兴元初,以朱Г之乱,幸梁洋。山南节度使严震,具军容迎谒于清凉川,是也。
巴山县南六十里。西接四川巴州界,即南郑之大巴岭也。今有大巴山巡司在县东南三百里。○金竹山,县南三百五十里。山多金竹,因名。
饶风岭在县东北百六十里汉江北。饶风关在焉。宋绍兴三年,金撒离喝欲窥蜀,以吴扼和尚原,不得逞,乃自商于捣上津,陷金州,长驱趣洋汉。刘子羽时镇兴元,亟命将田晟守饶风关,又召吴入援。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敌大惊,遂攻关,不能克。乃更募死士,繇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敌入洋州,陷兴元。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大散,破凤州,陷梁洋,出饶风,浮汉而东,攻金人于汴。饶风者,梁州东面之险也。
阳都坂在县西北。《水经注》:水南经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皆峻百重、绝壁万寻者也。
○汉水在县北。自洋县流经县界,又东入石泉县界。《水经注》:汉水又东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
洋水在县东二十里。出县东南三百五十里之星子山,西北流,合木马河。木马河在县南,一名马源水,源出巴山,东北流,合于洋水,注于汉江。《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金厢堰,分渠二十五。又有空渠堰,分渠二。又五渠堰,在县南三里,分渠五。官庄堰,在县南二里,分渠二。皆洋水之支流也。县南十五里,又有西龙溪堰。又南十里为东龙溪堰。县西又有平地堰,地名西峡。又西南有惊军坝、洋溪河、高川河、高头坝、长岭冈、黄池塘、罗家坪、阿罗关塘等堰,凡八处。皆陆续开修,引水溉田处也。
七十二渡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金竹山。其流萦回,可渡者凡七十二处,亦流入于洋水。
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汉水过黄金谷南,又东得蘧溪口,溪出长安西南之就谷,南流经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而南注于汉,谓之水口。胡氏谓即后魏除口戍。误也。
子午水县东百二十里。出子午谷南,流入汉水。今有子午镇巡司,在县东北百八十里。
○饶风关见前饶风岭。关北四十里又有祖溪关,即金人攻饶风之间道也。○盐场关,在县东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
凤县府西北三百八十里。北至凤翔府二百六十里,西至巩昌府成县二百七十里。汉武都郡之故道县。东晋时,为仇池氐所据。后魏置梁泉县及固道郡于此,又置南岐州。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改州为凤州。隋大业初,改为河池郡。唐复为凤州。天宝初,亦曰河池郡。乾元初,复为凤州。唐末,置感义军,寻废。朱梁贞明初,王建置武兴军。后唐长兴三年,军废。五代周显德二年,后蜀置威武军。宋复曰凤州。元以附郭梁泉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里。
○故道城即今县治。《志》云:邑有蛮夷曰道。汉王从故道出陈仓,定三秦。又曹参攻故道,是也。后汉亦属武都郡。魏晋因之。后为仇池氐所据。后魏初,置凉泉县,寻改曰梁泉。历代皆为州郡治。后唐同光三年,郭崇韬等伐蜀,入散关,议先取凤州,因其粮以图蜀。乃倍道而进,会凤州来降,喜曰:平蜀必矣。宋仍曰梁泉县。元省。《志》云:凤州北连大散,南出褒斜,秦、楚之要膂也。
黄花城在县北六十里。汉故道县地。唐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黄花川为名。宝历中废。有黄花谷,五代周显德二年,王景败蜀兵于此。
威武城在县东北六十里。五代梁贞明初,蜀王建置城于此,为戍守之地。五年,蜀将王宗播伐岐,入大散关而还,分兵戍威武城。六年,蜀将王宗俦等分道出散关故关伐岐,寻还,王宗晏等分屯威武城。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前锋李绍琛攻威武城,城降。周显德二年,遣王景等伐蜀,入散关,攻秦凤诸州镇,战于威武城,不利。即此。○龙安城,在县西。《隋志》:西魏有龙安、商乐二县。后周废。又汉王城,《志》云在县南四十里。汉高尝屯兵于此,城因以名。
○九峰山县东北五里。有九峰攒聚。又御爱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韦庄《入蜀记》:僖宗西幸,尝爱其雄秀,因名。○凤凰山,在县东五里。县以此名。又县南十里有南岐山,洞壑颇胜。
武都山在县南六十里。山有谷产雄黄。又紫柏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山有七十二洞,称为幽胜。○板闸谷,在县北百里。宋开禧二年,金人窥大散关,繇板闸谷绕出关后,是也。
○嘉陵江在县北一里。自凤翔府宝鸡县界流入境,又西流入徽州两当县界。有羊乳滩,湍激可畏。详见四川大川嘉陵。○褒水,在县东南。出城固县之北山,曲折流,入县境,经褒谷中,入褒城县界,亦谓之紫金水。
红崖河县西四十五里。出县西北山谷中,历两当县界,流入嘉陵江。又野羊河在县南七十里,出紫柏山,亦流入于嘉陵江。
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又有黄花川,亦在县东。《水经注》:大散关水流入黄华川,是为黄华水也。《志》云:县东之水,为斜谷河、紫金水;县西之水,为小峪河、红崖河;县南之水,为东沟河、野羊河。其流俱注于嘉陵。
利民堤在县西。又有子堰,《志》云:宋祥符二年置。○凉泉,在县西二十里,西流与嘉陵江合。后魏以此名县,寻改梁泉。凉与梁古通用也。
○大散关在县东北百二十五里,与凤翔府宝鸡县分界。关傍旧有松陵堡,属县境。置戍于此,与关城为唇齿。今松陵堡已废,惟县南百二十里有松林驿,为往来通道。详见前重险散关。○清风关,在县东百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南百二十里有留坝巡司。
仙人关在县南百二十里,近略阳县界。宋绍兴三年,金人入兴元。吴守仙人关,自西县间道会刘子羽于三泉,子羽留共守。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复往守仙人关。绍兴四年,与弟破金人于此。端平二年,曹友闻却蒙古将汪世显于大安,遂引兵扼仙人关。《一统志》:仙人关,路分左右。自成州经天水出皂郊堡,直抵秦州,此左出之路;自两当趣凤县,直出凤翔大散关,至和尚原,此右出之路也。
武休关在县西南百余里。宋绍兴三年,金将撒离喝自金、洋入兴元,刘子羽拒之于三泉,乃繇斜谷北去。子羽谋邀之于武休,不及。嘉定十二年,金人败宋将吴政于黄牛堡,乘胜攻武休关。守将遁去,金人遂破兴元。又破大安军,连破洋州。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大散关,破凤州。一军径趣华阳,屠洋州。一军攻武休,开生山,截焦崖,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军民散走,死于沙窝者,数十万。焦崖,今栈道名。
马岭关县西三十五里。亦曰马岭寨。五代周显德二年,遣将王景等入散关,攻蜀秦州。蜀将李廷遣别将据马岭寨,即此。又县西有画眉关。《志》云:县境大散、仙人、武休、马岭、画眉等关,皆当秦蜀之交,为褒斜要路。○横山寨,在县西北。吴败金人于仙人关。贼宵遁。遣将张彦劫横山寨,王俊伏河池,扼其归路,又败之。
黄牛堡县西北百五十里,近巩昌徽州及凤翔陇州界。五代周显德二年,王景攻蜀,入散关,拔黄牛等寨。宋绍兴三十年,金人大举入寇,徒单合喜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守将李彦告急。吴驰至杀金坪,驻青野原,援黄牛。又遣别将彭青至宝鸡渭河,夜劫桥头寨,破之。金人引却。嘉定十一年,金人入西和阶成州,复犯大散关。守将刘雄遁去。又犯黄牛堡,兴元都统吴政拒却之,进军大散关。十二年,吴政及金人战于黄牛堡,死之。金人乘胜攻武休关,是也。桥头寨,见凤翔宝鸡县。
回车戍县南百六十里。梁太清中,西魏将杨宽繇陈仓取回车戍,入斜谷关。即此。置口戍,在县西南。宋开禧二年,兴州将母思以重兵守大散关。时吴曦叛降金,闻金兵至,因撒蓦关之戍。金人繇板闸谷绕出关后,思孤军不能支,遂陷。曦退屯置口,旋还兴州。或曰:置口在略阳北。亦作沮口。
唐仓镇在县北三十里。周显德二年,王景等伐蜀,进至威武城。蜀将李廷遣别将据马岭寨。又遣兵出斜谷,屯白涧。又分兵出凤州北唐仓镇及黄华谷,绝周粮道。景遣兵抵黄花,又分兵趣唐仓,扼蜀归路,旋败蜀兵于黄花。蜀兵奔唐仓,周兵又败之,于是马岭、白涧兵皆溃。廷等退保青泥岭,蜀人以秦州降。其斜谷援兵亦溃,成阶二州皆降。《志》云:白涧镇在县东北,即是时蜀将李廷分兵屯戍处。
固镇县西百二十里。当略阳青泥岭之东北,亦近巩昌府徽州东界。《九域志》:河池县有固镇。是也。五代梁乾化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