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周易杭氏学 >1
  • 目录

    作品目录(2章)

    书签

    1 2

    没有书签
  • 手机
    手机扫一扫即可阅读
  • 书架
  • 书页
  • 顶部

《周易杭氏学》·1

清朝 周易杭氏学 杭辛斋 著

《周易杭氏学》

  图书第一

  《易》注自宋以前未尝有图也。逮周廉溪传陈希夷《太极图》而为之说,遂开理学之宗。但《图》与《易》犹不相属也。至朱子《本义》,取邵子河洛、先后天八卦、大小方圆各图,与其改订之卦变图,弁诸经首,历代宗之。自是图之与《易》,相为附丽。后之说《易》者,无不有图。汉学家虽力攻河洛先后天之名,而其为说,仍不能废阴阳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宫变化之义。而为之图者,且层出不穷。盖数理繁赜,卦爻错综,表之以图,说乃易明。故学《易》者先辨图书,识其阴阳生化之原,奇偶交变之义,而后观象玩辞,有所准的。不致眩惑歧误而靡所适从,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极

  《系传》曰“《易》有太极”,又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极者,至极而无对之称。三极者,天极地极人极也。故曰“太极”者,所以异于三极也。极既无对,极而益之曰“太”,则更无有可以并之而尚之者矣。是以太极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非言词拟议所可形容。盖状之以言则有声,有声非太极也。拟之以形则有象,有象亦非太极也。《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庶或似之。然无字为有字之对,有对亦非太极也。孔子于无可形容拟议之中,而形容拟议之曰“太极”,可谓圣人造化之笔,更无他词足以附益而增损之矣。然而有太极之名,似亦非太极之真谛。乃无碍其为太极者,则以“太极”二字,均无物质无精神可言,更无其他之词义足以相并相对。可以谓之名,亦可以谓之非名。此圣笔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议也。夫焉能又为之图?自周子而后,相传之图有三。于是“太极图”三字,流播环寰宇,几于妇孺皆知。以论传论,恐学者认《太极图》为太极,则是非混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曰“辨是与非”,即辨诸此。另有《图说》见后。)。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而象数终无以明矣。爰诠其义,并列后出诸图,以资辨别。

  老子曰“有物无形,先天地生”,即谓太极也。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关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究竟“道”字,实未能妙合无间,老子亦无可如何,而强名之耳。使老子得见孔子“《易》有太极”一语,必舍其名而从之。《道德经》更可省却无数语言矣。

  《说文》:“极,栋也。”《易?大过》:“栋隆,本末弱也。”栋亦训极。“建中立极”,故极亦训中。栋从东从木,木生于东,得木之正,故以室中主干之巨木谓之栋。盖上栋下宇,初创宫室之时构造皆甚简单,以巨木支柱正中而四周下垂,与今日营帐之制略同。故栋必在室之正中,与极字之训,义可以相通。若以今日之所谓栋者例之,则与“极”字之义不相蒙矣。此亦言太极者不可不知者也。

  周濂溪之太极图

  周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知发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子此图,出自希夷,宋儒讳之甚深。然希夷亦非自作也,实本诸《参同契》。彭晓注《参同契》,有《明镜图诀》一卷。(《序》称:广政丁未为蜀孟昶广政十年,汉天福十二年也。彭号真一子,字秀川,蜀人。)

  毛氏奇龄曰:“《参同契》诸图,自朱子注后(朱子注《参同契》,隐姓名为邹欣,号空同道人。),学者多删之。”徐氏注本已亡(按:徐名景休,东汉人,官青州从事,注《参同契》。桓帝时授淳于叔通。),他本庞杂不足据。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斗建子午图》、《将指天罡图》、《昏见图》、《晨见图》、《九宫八卦图》、《纳甲图》、《舍元播精图》、《三五归一图》。今周子之黑白分三层者,即《水火匡廓图》也。其中间之水火金木土,即《三五至精图》也。惟图式虽同,尚末有太极之名也。考唐《真元妙经品》,有《太极先天图》,合三轮五行为一,而以三轮中一○五行下一○为太极,又加以阴静阳动男女万物之象,凡四大○。阴静在三轮之上,阳动在三轮之下,男女万物皆在五行之下,则与周子之图名义皆同,但多“先天”二字耳。然则此图,自道家传出,已无疑义。周子但为之说,并将上下次序略有修改而已。首曰“无极而太极”,终有语病。当时陆梭山已有疑义,与朱子往反辩论累数万言。朱子虽曲为回护,并于《太极图说》注中申明谓“非太极之上复有无极”,但其图明明确太极之上有无极,其说终不可通也。其作《本义》,取邵子先天诸图,而不以此图列诸卷首,殆亦有所悟欤!

  古太极图

  古太极图,亦名“天地自然之图”。赵氏撝(huī)谦《六书本义》曰:“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世传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传。赵氏得之于陈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图遂盛传于世。”(按:蔡氏晚年得此图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见也。蔡死后秘藏于家,至其孙始传布之,已在宋亡之后。胡元一代,尚鲜称述。至明初刘青田取以绘入八卦之中,遂风行海内,几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有太极图矣。)朱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自希夷。所演《先天图》,阴阳消长,亦与此图悉合,故又谓之《太极真图》。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阴而阳生’。自震而离而兑以至于乾,而阳斯盛焉。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而阴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纳甲寄中宫之戊己,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八方三画之奇偶,与白黑之质,次第相应,深得阴阳造化自然而然之妙。但既有黑白之分,备阴阳之用,已非太极之真相,不当称之为《太极图》。今北方俗呼此图为‘阴阳鱼儿’,‘鱼’字实‘仪’字之误。称之曰‘阴阳仪图’,或曰‘两仪图’,斯名实相符矣。”

  此图流传甚古,蕴蓄宏深,决非后人所能臆造。大抵老子西出函关,必挟图书以俱行,故遗留关中,为道家之秘藏。至于唐宋而后,始逐渐传布,要皆为三代以上之故物,无可疑也。惟图像既显分黑白,是已生两仪。分之为四,即成四象。分之为八,即成八卦。可谓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图”。但流传既久且远,世俗已无人不认此为太极图者。所谓习非胜是,辨不胜辨。惟学者宜详究其义理,因名责实,而求得真谛。斯源头不误,自能清澈见底。不可以习见而忽之,反为流俗所误也。

  来氏太极图

  此来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以居中之黑白二线,代两点,以象阳方盛而阴已生,阴方盛而阳已生,有循环不绝之义。留中空者以象太极,其阴阳之由微而显,由显而著,亦悉合消息之自然。与河图阴阳之数,由微而著,由内而外,亦适相合。来氏另有一图,以河图阳数布于白中,阴数布于黑中,又以配八卦四时十二辰,及古今治乱盛衰之象。图多,兹不赘录。

  来氏此图,盖亦悟太极之非图所可状,非言语可能形容,故留其外之黑白回互者为两仪,而空其中以为太极。然“太极”二字之下系之以图,终有所难通也。以上三图,皆称太极。周子之图,仅见于性理诸书,习之者今已不多。来氏之图,传亦不广。惟第二图风行宇内,几与八卦并传。图像虽精,与孔子“太极”二字之义,实不相符。此为学易推原象数之第一步,不可不深思明辨,而求得其至当者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

  太极既不可以图,然非图又不足明阴阳显化之妙,是惟有舍太极而图两仪。两仪既明,则太极自立乎其先。无象之象,亦因象而显矣。

  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于文日正为是。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左阳而右阴。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见是”,未济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为始终,其故可深长思也。有丨画中央,便分两列。《系传》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则乾坤左阳仪,右阴仪。从丨生出,是太极,是两仪。一至而二分(东西分,南北至。),是一是二,易阴阳生,不待再言“太极生两仪”,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端木氏此图,似较旧说更为明显。不名曰“太极图”,更无语病。学者与前三图合而观之,“太极”二字之义,可了然矣。“太极”之上,无能更加以字者。惟孔子曰“《易》有太极”。“《易》有”二字,必须重读,与《序卦》“有天地”“有万物”诸“有”字,皆一气贯注。孔子赞易,皆是从“有”立说,以示与老子之以“无”立说者不同。故将“有”字直提至“太极”之上,曰“《易》有太极”,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以发生者也。继之曰“是生两仪”,此“是”字上贯“《易》有太极”四字,而下澈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此一字作骨,故特于初、终二爻发明之。观此知孔子赞《易》笔法,一字一义,无不与全书精神贯注,脉络相通,未可滑口读过也。

  《系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者实超乎道与器之上,而立乎其先者也。故分言之。形而上者有太极,形而下者亦未始无太极也。故曰“天地一太极”。万物各有其太极。后儒以太极为形而上者,是与形而下者对待,实失“太极”之本义也(老子曰:“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此道字与形而上之道意义不同。)。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凡有对待者,皆太极所生之两仪,非太极也(今世科学家曰精神,曰物质,相对待者也,太极实超乎精神物质之上。曰空间,曰时间,相交午者也,太极实超乎空间时间之外。哲学主唯心论者谓一切唯心所造,主唯物论者谓科学万能物质不灭。太极则超乎唯心唯物之上,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以质言之曰刚与柔,而太极超乎柔刚之外。以气言之曰阴与阳,而太极立乎阴阳之先。以事理言之曰动与静,曰善恶吉凶,而太极实几于动静善恶吉凶之微,无有而无不有,无在而无不在。《序卦传》曰“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谓盈天地之间惟太极可也。此天地一太极也。小而至一尘之微,极至于微而不可见之物,亦莫不各具有动静生灭之机,即莫不有其太极,此物各一太极也。宋儒言太极,不离乎动静阴阳,已落言诠。牵及五行,则更远矣。朱子注《太极图说》,谓“无静不成动,无动不成静。譬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嘘尽则生吸,吸尽则生嘘。理自如此,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其论虽精,总未达一间。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然动静无端而自有其端,阴阳无始而自有其始也。识此端与始,以言太极,庶乎近矣。

  河图洛书

  《系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记?礼运》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郑康成《易注》引《春秋纬》:“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扬雄《旡(jì)灵赋》曰:“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出龟书。”《汉书?五行志》刘歆曰:“伏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实其真,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河图洛书之见于经传者如此,而其内容如何,则无可考。至宋初陈希夷氏,始有龙图之数。邵康节因之,以五十五、四十五两数,分为河图洛书,当时颇多争议。如范谔昌、刘牧诸氏,以四十五为河图,五十五为洛书。汉上朱氏因之。朱文公从蔡季通之议,定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以冠《本义》之首。更详演其数,以入《易学启蒙》,相传至今。复经丁易东、张行成、熊良辅,及胜清江慎修、万弹峰诸氏之推演,义蕴毕宣。所谓神变化而行鬼神者,无不与易义悉相贯通,而《彖》、《象》所不可解者、亦得以数象相证而通其义。虽未敢谓此即为古之河图洛书,而数理之神化,则固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自明季以来,言汉学者虽尽力攻击,但只能争河洛之名。而于其数,则无能置喙焉。欲探易道无尽之蕴,发千古神秘之局者,端在于是。乃舍其实而鹜其名,不亦慎哉!兹仍从《本义》、《启蒙》之名,以五十五者为河图,以四十五者为洛书,以便称引。至陈希夷龙图之说,义甚肤浅,故朱子疑为伪造。然其所谓龙图者,分合之数皆五十有五,且明明曰龙图不曰龟图。刘牧之以九为图十为书,是显畔其师说矣。

  扬子《太玄》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与六共宗(北),二与七为朋(南),三与八成友(东),四与九同道(西),五与五相守(中)。”按:扬子不言十者,五与五即十,太玄用九数,故置十不言。且数止于九,至十则复为一。故河洛以十为盈虚,亦数象关键之一。学者宜深思之。

  郑康成氏曰:“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阴无匹,阳无耦,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耦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耦也,地十为天五匹也。”又曰:“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朱子曰:“此言天地之数。阳奇阴耦,即所谓河图者也。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次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二老位于西北,二少位于东南。其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也。”按:此非言大衍之数,不必以衍母衍子相牵涉。而四象之数之位,亦为揲蓍得卦之用。于此言之,其义反窄矣。

  《系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神变化而行鬼神也。”扬子《太玄》及郑注所演其方位与生成之数,均极明晰。虽未绘为图,已与图无异矣。陈邵但按其说而图之耳。五行之次,始见于《洪范》。而坎水、离火、乾金、巽木,均备载于《说卦》。经传之互见者,更不胜枚举。故毛西河虽攻击河图洛书之说最力,终不能蔑去此数,谓应改名曰“天地生成图”。然其数之体用自在,名称之同异,抑其末耳。后儒有泥于“龙马负图”之文,谓此五十五数,马体所生之旋毛。黑白五十五点,其阴阳匹耦如今图,惟当绘图点为旋毛形。于是有绘马而写图于马腹者,亦有将五十五点均改作旋毛形者。其拘泥附会,与汉学家之断断然徒争其名称者,同一蔽耳。更有泥圆方之说,将河图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数,均作弧线成圆形,于义理并无出入,均可不必也。

  关子明曰:“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邵子曰:“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启蒙》曰:历法合三始以定刚柔,二中以定历律,二终以纪闰余。是所谓历纪也。)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仿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大戴礼?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其数及位均与此同。明堂九室,故亦称九宫。)

  《易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注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自此而从于震宫,自此而从于巽宫,所行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于乾宫,又自此而从于兑宫,又自此而从于艮宫,又自此而从于离宫,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之星,而反于紫宫。行起从于坎宫始,终于离宫也。”

  九宫之色: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以次递推。今《历书》承用不废,亦犹行古之道也。

  张平子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窜。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观此可见易象数理之学,在汉时已就式微。宜晋唐而后之言《易》者,失所师承。致悉弃实事,而专尚空谈也。

  洛书之数,四十有五。与河图相合,适为一百。凡一百之数,列为平方,对角分之,则一得五十有五,一得四十有五,此亦数理之自然,非人意可为增损其间也。故图之与书,相为表里,不能分析。或谓伏羲得河图而画卦,禹受洛书而演范,是言其取用之方。伏羲则图画卦,以图为主。禹受书演范,以书为主。非伏羲时未尝有书,大禹未尝有图也。

  朱子《启蒙》曰:河图洛书之位与数,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曰:其皆五居中何也?曰:凡数之始,一阴一阳而已矣。阳之象圆,圆者径一而围三。阴之象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围三者以一为一,故参其一阳而围三;围四者以二围一,故两其一阴而为二,是所谓参天两地者也。三二之合则为五矣,此河洛之数所以皆以五为中也。数与位皆三同而二异。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河图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五而得数,以附于其生数之外。洛书之一三七九,亦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类以附于奇数之侧。盖中者为主,而外者为实。正者为君,而侧者为臣,亦各有条而不紊也。曰: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数极于九,而其位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焉,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无偏耳。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图以生出之次言之,则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复于中,而又始终下也。以运行之次言之,则始东,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也。其生数之在内者,则阳居左而阴居上右也。洛书之次,其阳数,则首北,次东,次中,次西,次南。其阴数,则首西南,次东南,次西北,次东北也。合而言之,则首北,次西南,次东北,次中,次西北,次西,次东北,而究于南也。其运行,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是亦各有说矣。曰:其七八九之数不同何也?曰:河图六七八九,既附于生数之外矣,以阴阳老少进退饶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数一三五之积也。故自北而东,自东而西,以成于四之外。其六者,生数二四之积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于一之外。七则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则六之自北而东者也,此又阴阳老少互藏其宅之变也。洛书之纵横十五,而七八九六迭为消长。虚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则参伍错综,无适而不遇其合焉。此变化无穷之所以为妙也。又曰:乾无十者,有坤以承之。坤无一者,有乾以首之。(按:洛书偶数,当曰由东南次西南,次西北,次东北。朱子盖未知阴数逆行,从四起也。)

  蔡氏元定曰:古人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固皆以为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盖《大传》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龟背之象也。刘牧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其易置图书,并无明验。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矣。伏羲作《易》,不必预见洛书,而已逆与之合。大禹作《范》,不必追考河图,而已暗与之符。诚以此理之外无他理故也。律吕有五声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数,究于六十。日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二者皆起于《易》之后,其起数又各不同(按:声律干支皆始于黄帝,其度数皆出于八卦。《周易》之《象》、《彖》、《爻》词,根据于声律干支者正多。故谓二者起于伏羲画卦之后可也,谓起易后不可也。今之易周文王之易也。)。然与《易》之阴阳策数多少自相配合皆为六十者,无不若合符契也。下至《运气》、《参同》、《太一》之属,虽不足道,(《运气》、《参同》、《太乙》与《遁甲》、《六壬》皆出于易,皆说易之最精者。不明此而读《彖》、《象》,爻词不可解者多矣。旧儒皆以经学自大,以术数为小道,宜易道之终不能明也。蔡氏之说不免囿于积习,学者更不可囿其说以自域也。)然亦无不相通,盖自然之理也。

  彭申甫曰:河图,圣人叹其不出而已。重典藏于柱下,史府固未尝亡,适周盖得见之。河洛之书,汉时犹存。《后汉书》:“杨厚字仲桓,广汉新都人。临命戒子统曰:吾娣表中有先祖所传秘记。统感父遗言,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郑氏所云九篇六篇,今皆无传。大抵如纬书所传,真伪参错。《尚书?中候》曰:“帝尧即政七十载,修坛河洛,仲月辛日礼备至于日稷(按:稷、昃古通用字。丰“日盈则昃”,亦作稷。),荣光出河,龙马衔甲,赤字绿色,临坛吐图。”顾野王玉符瑞图,虞舜时洛水出黄龙,舜与三公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舜前,颂圣瑞者,固多侈陈。然天生神物,不容终秘。洛书文得箕子演之,未闻有图。河图有数无文,得夫子系《易》明著之,盖有图而亡于周末矣。历千五百余年,邵子因数演图,因图立说。虽云得之于陈希夷,实则河图方位,本之《参同契》。洛书方位,本之《太一?九宫》。点画阴阳,即扬子《太玄经》,及《汉书?五行志》而神悟变化,自符乎奇偶生成之体用,故朱子宗之,以冠全经。虽疑者犹多,终不可掩也。

  万氏河图

  万氏弹峰《易拇?更正河图洛书说》曰:“河图洛书,邵子朱子阐发无余蕴矣。但后人所传,不无少差。如旧河图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点皆平铺无两折者,而十在中间分二五对置,便失其旨。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图,二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亦宜平铺。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于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二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河图本体。此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有方中藏图之妙。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汉刘氏云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汉儒所能言也。”(二四六八当曰四二八六,万氏亦未知阴数逆用之序也。)

  万氏之图,较仅改形式而无意义者(如以河图为旋毛形,洛书作龟坼形者是也。),自高一筹。然两数之体用分合,固极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见。惟初学得此,未始不可为触目会心之一助,故特录之。至两图之加减除乘,及进退变化之妙,除朱子《易学启蒙》,邵子《皇极经世》外,有蔡西山之《经世节要》,张行成之《经世演义》、《易通变》,丁翼东之《衍翼》,胡沧晓之《周易函书》,江慎修之《河洛精蕴》,张楚钟之《易图管见》。推衍至详,千变万化,未能悉录。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牵滞,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为后天。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圆又含方之意也。历代数理、历象、推步、占验、医学、风鉴诸家,均以洛书为用,其义悉本于易。前人罕有言者,兹特扼要略述如左。

  洛书与河图相异,骤视之似一六与三八未易,而二七四九乃互易其方者,实则惟一三五不动。一三五者,天阳之生数,不可动者也。《周易》乾用九,九即一三五之积数也。故易道扶阳而抑阴,非阳之有待于扶,而阴必于抑也。天地阴阳之数,理本如是。论其体,阳生于阴。言其用,则阴统于阳。如河图之六合一为七,七阳也。二合七为九,九阳也。三合八为十一,一阳也。四合九为十三,三阳也。五合十为十五,五阳也。总数五十有五,亦阳也。洛书之对位,则皆阴也。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阴数也。而御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无不为十五,总数四十有五,皆阳数矣。(此为以阳统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周易》之大义也。观天地生成之数,天数二十有五而地数三十,阳少阴多,故古今来恒苦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圣人参天两地,建中立极,以五御十,化阴为阳,而以洛书四十五数为用。则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二十,阳多阴少,十数不见而潜藏于两数相合之中。是小人皆化为君子,拨乱反正成燮理阴阳之功,其枢机悉在中。五与十五能御十,则君子道长。五不能御十,则君子道消。五十者,中孚也。故孔子“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详见《学易笔谈》。)洛书之位,一居于北,与河图同。此为万数之本,不可动摇,《乾?文言》曰“确乎其不可拔”者此也。由北而东北,而东,而东南,本一二三四之数也。由西北,而西,而西南,而南,本六七八九之数也。古圣于此,但将二八两数互易其位,遂成今日洛书之数。天地造化之机,阴阳变化之妙,悉在于此。略图如下:

  此二八两数,其位之相易,尚易见也,前人亦有言之者。而暗中实为五十之变化,则未易知之,前人亦从无发明者。盖二八位,在先天卦则巽震也,在后天卦则坤艮也。坤艮皆土,为五十之数。万物皆生于土,皆归于土。成始成终,而皆在于艮之一位矣(此须合先后卦位详玩之)。巽震相易,故雷风恒之《象传》曰“立不易方”,此言其未易之体也。易则为巽震,故风雷益之《彖传》曰“自上下下”,曰“天施地生”,此即其已易后之用也。坤艮为谦,《谦?彖传》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曰:“天道亏盈而益谦,(风雷益)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二西南未申,八东北丑寅。西南为神极,东北为鬼藏。)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象》曰:“裒多益寡。”凡此皆指二八两位,阴阳变化之玄妙。先儒专就坤艮本卦之象以求其义,无论如何附会穿凿,终不能字字着落也。此即《易》与河洛二数关合之证,亦即二八两数易位之证。于此求《易》,则《易》彖象之辞,昔之所谓不可解者,亦可十解其五六矣(此理精深微妙,先儒未肯轻泄。邵子《皇极经世》但微露其机,学者宜潜心体会,勿忽视焉。)。其两图位次,五行顺逆生克之序,旧说甚详,亦浅而易,兹不赘述。惟洛书五行之次,既悉与后天八卦相符,而河图之四方与中央,亦悉本生生之义,正不必牵扯补凑为也。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籍残阙,既无从取证,此所谓河图洛书者,未必为当日所取则之河图洛书。但其奇偶相得之数,必为天一天二之五十五数。虽有苏张之舌,决不能指其为非者也。其数之悉符于易象,顺逆变化之与天地同流。亦虽有苏张之舌,不能辨其为否者也。然则非则图以画卦,必则卦以画图,所谓相为表里者也。愚以为龙马负图,乾龙坤马,即乾坤也。灵龟吐书,戴九履一,即坎离也。后人不察,必求龙马以实之,泥龟形而坼之,不亦傎乎!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实为万物生化之源。而二八易位,即二五构精之妙用也。古今丹家千言万语譬喻百端,皆以玄机隐秘,终不肯一语道破,皆由不知图书易象,早已显示其端。学者畏难苟安,不肯从易学根本下手,致枉费心血,暗中摸索,千古长夜。有白首无成者,有终身由之而莫明其妙者,良可慨矣!兹复绘二五构精图如下,明白浅显。无论何人,皆可一目了然矣。幸勿因其浅近,且得之太易而忽视焉。

  二五构精图

  周濂溪《太极图说》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通书》曰:“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为万一。一实万分,成一各正。”此数语实扼阴阳变化之要,宜注意焉。(二实者,天以阳生万物,地以阴成万物。动而阳,静而阴,阳变阴合而生五气,由五气而生万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本于阴阳,互为其根也。两仪生,而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错而万物生焉。是曰“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欤”,是以五气布四时行,万物生生而无穷,“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散而为万物,则万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极,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兼有无全体,用涵动静,为万化之源,万有之本者,妙合二五之精焉。)

  原数左五六而右三二,数偏倚而不平。虽有中五,无从化生。以二五交易其位,则左右皆八。《谦?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为坤艮二八之位。二八交易,即二五交易也。二八合十为土,二五亦合十为土,阴阳生化,因以不穷。数似浅而义蕴极深,二千年来无人道破。会于此用苦功者,必当悉著者之苦心也。

  卦位第二

  《周易》八卦方位之有先天后天,虽始于有宋,然推之于数而悉符,求之于象而胥合,证之于《彖》、《象》十翼,而确有可据。是乃易象之所固有,不但《周易》为然,即《连山》、《归藏》,其经卦别卦既同,恐亦不能有用而无体,有后天而无先天也。汉《易》虽鲜传书,然如荀氏慈明之升降,虞氏仲翔之纳甲,取象于先天卦位者甚多。自朱子本者甚多,而《参同契》尤先后天并用,特未立此先天后天之名目耳。自朱子《本义》,以邵子先后天八卦方位各图,弁诸经首,遂开后儒攻击之门。明清以来言汉学者,以排诋宋学为先,乃波及于邵子。实则宋季项氏安世,早有平论。谓河洛卦象,体用分明,悉出理数之自然,无可攻击。所以遭后世之非议者,只以立名未当耳。故谓天地定位为伏羲八卦可也,谓帝出乎震为文王八卦,未免无据。盖伏羲画卦,体用一源,当然先后天并有,不能至文王而始有此八卦之用也。故后儒有改伏羲八卦为天地定位图,改文王八卦为帝出乎震图者,自较旧名为佳。但改伏羲与文王之名可也,至先天后天之名,则不可改。《序卦》定名,与《彖》、《象》、《系辞》之明言先后天者甚多,不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二语,足为先后天之证也。吴乔《他石录》谓乾卦先天之先读去声,非邵子所谓先天之先,是真世儒之见。孔子赞《易》之时,岂有沈约四声之谱,已传异音别义之说哉!《彖》、《象》,《文言》、《系辞》,无不有韵,分阴分阳,细入毫芒,独未尝有异读改义之例。汉学家博考群籍,亦明知乾坤坎离之先后体用,极阴阳造化之妙,无可非难。于是又遁其辞,指为外道,曰希夷仙也,不妨以外道说《易》。邵子交于二程,何可出此?“考亭于丹道有所见,是以手注魏伯阳之《参同契》。见邵之图,欣然会心,入于《本义》,而不计丹道可以倚《易》,《易》不为丹道作也”云云,是非但昧礼失求野之义,且声声言易,与易道之相去远甚。博学雄辩,适见其客气之盛。兹编去取,一本经传,准之象数。门户异同之见,概所不取。

  先天八卦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八卦相错。是故易,逆数也。”(胡东樵《易图明辨》曰:按此章与八卦之位无涉。天地定位言乾坤自为匹也,山泽通气言艮兑自为匹也,雷风相薄言震巽自为匹也,水火不相射言坎离自为匹也,云云。夫《说卦传》本文明明曰“天地定位”,而曰“与位无涉且自为匹”者,无位又安见其相匹乎?其恣意辩驳,不顾前后如此。)

  邵子曰:“此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曰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以次序观之有乾一而后,有兑二。有兑二而后、有离三震四,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亦以次而生。自图之左方,震之初为冬至,离兑之中为春分,以至于乾之求而交复。至焉,皆逆而得其已生之日。因自今日而追逆昨日也,故曰“数往者顺”。其右方自巽之初为复,至坎艮之中为秋分。艮至于坤之末而交姤。至焉,皆进而得其未生之日。因自今日而逆讣来日也,故曰“知来者逆”也。按:此但以言邵子之数,至《说卦》所言蕴义甚广,实不仅此。朱子仅取邵说,故攻击之者谓取《十翼》为先天卦注脚。然先天图岂邵子私有哉!)

  邵子《观物外篇》曰:“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义也。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朱子语类》曰:先天图直是精微,不起于邵子。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传,次第是方土辈所相传授。《参同契》所言,亦有些意思。)

  先天八卦,以乾坤坎离为四正,震巽艮兑为四维。四正者,所以立体。故河图之位,亦只列四方。乾坤坎离者,即天地水火(以历象言,离坎亦为日月。)。水火者,天地之大用。合天地水火,而万象无不毕举矣。释氏言地水火风,西儒言水火土气,亦即乾坤坎离也(坎水离火。地即土,天即气也。释氏言风,风亦为气也。)。邵子所谓震始交阴而阳生者,谓乾与坤接,而震一阳生于下。《参同契》曰:“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言三日之夕,月见庚方,纳震一阳之气也。巽始消阳而阴生者,谓坤与乾交,而巽一阴生于下。《参同契》曰:“十六转就统,巽辛见平明。”言十六日月旦月退辛方,纳巽一阴之气也。自震一阳进而纳兑之二阳,至乾之阳而满。兑纳丁,乾纳甲。此望前之候,明生魄死之月象也。自巽一阴退,而纳艮之二阴,至坤三阴而灭。艮纳丙,坤纳乙,此望后三候魄生明死之月象也。此所谓纳甲。虽出于《参同契》,虞氏翻说《易》,皆本于此,与先天八卦方位之阴阳消长悉合。可见自汉以前,必有此说。魏伯阳得假之以明丹学,与朝屯暮蒙之候,同为取资于《易》,非伯阳所创造也。今指纳甲为道家外说,然则屯蒙需讼之次,将因《参同契》定为火候,亦谓之外说耶(今屯蒙需讼,幸有孔子《序卦》一篇得以无紊。使《序卦》不传,而简册紊乱,亦惟有取《参同契》所列朝屯暮蒙之次以定六十四卦之序耳。何独疑于纳甲为哉!)!《礼运》曰:“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故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正合此意。播五行于四时,以一岁中四气之流行言之,出震齐巽之方位是也。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以一月中月体之消长言之,乾南坤北之方位是也。月生明谓阳之进,月生魄谓阴之退者;天地之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故一月三十日,而月之得光只二十五日(每月二十八日至初二日,月无光也。)。《参同契》曰:“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此象数兼资,不能离数以言象,亦不能离象以言数者也。附纳甲图如下:

  纳甲图

  纳甲之说,不但与先天图之阴阳消长相合,与河图之数位亦合。河图三八居东为甲乙木,二七居南为丙丁火,四九居西为庚辛金,一六居北为壬癸水,五十居中为戊己土。乾纳甲,坤纳乙,东方木也。兑纳丁,艮纳丙,南方火也。震纳庚,巽纳辛,西方金也。坎纳戊,离纳己,中央土也。乾又纳壬,坤又纳癸,北方水也。汉上朱氏曰:“纳甲者,举甲以该十日也。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巽庚辛,坎离戊己,艮兑丙丁,皆自下生。圣人仰观日月之运,配之以坎离之象,而八卦十日之义著矣。”

  乾坤甲乙,艮兑丙丁,震巽庚辛,坎离戊己,为日月本体,故图未列。乾又纳壬,坤又纳癸,乃阳中之阴,阴中之阳。目所不见,故亦不列于图。

  《系传》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虞氏注谓:“日月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晦夕朔旦则坎,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离象火就己,戊己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坤?象》“西南得朋”。虞曰:“阳丧灭坤,坤终复生。”此指说易道阴阳之大要也。又曰:“消乙入坤,灭藏于癸。”

  《参同契》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升降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

  汉以前易字皆从日从月,日上月下。日勿之易后出,遂滋异议。许叔重《说文》“日”字引《秘书》“日月为易”,可见相传甚古矣。

  《虞氏易》卦位,乾坤列东,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居中,与纳甲图同。盖先天卦位立其体,故天地定位,日东月西。阴阳消长,各循其序。纳甲言其用,故卦各从其所纳之方,虽异而实同也。离东坎西,至望夕则日西月东。坎离易位,其离中一阴,即是月魄。坎中一阳,即是日光。东西正对,交注于中。此二用之气,所以纳戊己也。故曰“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也。乾纳甲而纳壬,坤纳乙而纳癸者,以乾之中画即太阴之精,望夕夜半月当乾,纳其气于壬方,地中(地中者,即地之下面也。)对月之日也。坤之中画即太阳之精,晦朔之间日在坤,纳其气于癸方,地中合日之月也。徐敬可曰:“望夕之阳既盈于甲,其夜半日行至壬,而月与为衡。日中原有阴魄,所谓离中一阴者,平时含蕴不出(今西人以远镜窥日,见日中有甚大之黑影,与离卦之象适合。),至是盛阳将革,又感正对之阴,乃充溢流滋,而为生阴之本,故其象为⊙,即望夕夜半壬方之日也。晦旦之阳,既尽于乙,其夜半日行至癸,而月与同躔。月中原有阳精(今西人远镜窥见月中有类于河流者,其形不定。虽未敢断为即月中之阳精,然与坎卦之象亦无不合矣。),所谓坎中一阳者,平时胚浑而不分,至是则盛阴将革,又感摩戈之阳,乃剖发迸泄而为生阳之本,故其象为〇,即晦朔间癸方之月也。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此论纳甲极精。以证先天卦位,益可见汉人以前,必有相传之学说。或即许叔重所谓《秘书》(《说文》“日月为易”引《秘书》)之类,不但非陈邵所创造,亦非魏伯阳所能创造也。(万氏弹峰曰:天地定位一节,孔子已发明纳甲之旨,得《参同契》其义始著。以六卦证月候,而坎离为日月之本体,居中不用。五行家谓初三以后庚金旺,初八以后丁火旺,十五以后甲木旺,十六以后辛金旺,二十三以后丙火旺,三十日后乙木癸水旺。盖月受日之精光,而五行又受日月之精光,故乘日月所泊之地而旺也。东方朔以纳甲五行定人命之吉凶祸福,则其说亦不起于《参同契》也。)

  《系传》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邵子本此节,绘六十四卦方图,其中心四卦为震巽恒益,外一层为坎离,再外一层为艮兑,再外一层为乾坤,次序悉合。与其小横图(即《本义》所谓《伏羲八卦次序》者)八卦之次序亦合(震巽居中,外为坎离,又外为艮兑,首尾为乾坤)。故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泰否反类。山泽通气,咸损见义。风雷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逮,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十六事者,四画之卦即中爻是也)。八卦相荡,为六十四。”此邵子有得于先天之学,而撷其精蕴处也。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数,乃邵子贯澈易理,独有会心,自成一家之学。与扬子《太玄》,皆足与《易》相发明,而实非《周易》卦象之数也。自《本义》以邵图弁首,后之说《易》者,以邵子之数为易象之数。如来瞿塘、胡沧晓、张乘槎(chá)比比皆是,实属大误。故兹编于邵子之小横图、大横图、大圆图、方图,皆不赘录。间有足资参考者,今所刊行之《易经》皆具此图,检寻固极便也。

  《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此节明乾坤交生六子之序,《本义》别立为图,曰“文王八卦次序”,(伏羲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岂至文王而始有乾坤六子之序?况后天八卦以坎离为用,乾坤退居,何得以此为文王八卦乎?)实即先天图。阳始交阴,阴始交阳,由先天八卦,变为后天之枢纽也。

  学者以先天后天两图,并列互观,详察其阴阳变化之序,先后更易之次,自有无穷妙境。诸家之说,虽各明一理,非具有心得者,阅之转无所适从耳。

  后天卦

  《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坤地也,不可以一方言,故不曰西南。兑正秋也,举兑则坎冬震春离夏可知矣。西南为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故独此两卦不言方。)。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艮居丑寅二辰。丑十二月成,终也。寅正月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观物外篇》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兑震为偶,应地之方。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

  林氏《易稗传》曰:“先天所以立体也,后天所以致用也。以阴阳之体论之,巽离兑本阳体也,而阴来交之。震坎艮本阴体也,而阳来交之。伏羲之卦,得阳多者属乎阳,得阴多者属乎阴。后天之卦,得一阴者为三女,得一阳者为三男。先天之位,三女附乎乾,三男附乎坤。阴附阳,阳附阴也。后天之位,三男附乎乾,三女附乎坤者,阴附阴,阳附阳也。”(按:先天言体,故阴阳从其多者为主。后天言用,故阴阳取其少者为主也。)

  《说卦传》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既读若概,古字通也。《本义》: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然。其位序亦上章之说,未详其义。朱子不强不知以为知,是其笃实处。但此章为易学纲领,与“帝出乎震”一章并列。全《易》精蕴,悉从此出。不知其义,《易》何从说哉!)

  后天八卦,为人用之卦。古圣帝王制作之大原,治平之经纬,皆出于后天八卦之用。下而历象、推步、运气、乐律、占卜、风鉴、星命诸术,亦皆后天卦也。《周易》序卦,则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二者兼行。汉学家之攻击先天,由于门户之见过深,未暇取经文而详玩之耳。《上经》始乾坤终坎离,明明先天卦位也。《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明明后天之卦位也。而六十四卦之命名,于先后天相关者尤多。如天火曰同人,同人亲也。水地曰比,比亲也。同人比何以亲?非以先后天,乾离坤坎之位相合乎?火雷曰噬嗑,噬嗑合也。水泽曰节,节亦符合之意。非离震坎兑,亦先后之位相合乎?此其最显者也。蛊卦干父之蛊,干母之蛊,本卦未尝有父母之象。虞氏以卦变言之,谓蛊由否来,父母谓否之乾坤。然损亦否变,未尝言父母,否本卦亦未言父母,何独著其象于蛊?惟以先后天证之,则先天山风之位,后天以乾坤居之,可不烦言而自解矣。各卦类此者甚多,详下《卦名》章。

  《说卦传》“帝出乎震”一章,与“神也者”一章,皆言后天八卦之方位及作用。一“帝”字,一“神”字,皆贯澈全章。帝也者,所以主宰此出震齐巽之用者也。神也者,所以变化此雷风山泽之妙者也。帝出乎震而神妙于兑,兑为少女(今西洋相传上古之神像,类作少女形,其用意与此亦不谋而合者也),兑说言,故曰“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先天水火不相射,雷风相薄。至后天二八易位,则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山泽通气,先后天同也。然后天山泽之用,即见于震兑。以震兑反之,即艮巽也。),然后能变化既(既当读若概)成万物也。“万物出乎震”,以下“万物之絜齐也,万物皆相见,万物皆致养,万物之所说,万物之所归,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凡七言“万物”。独乾曰“阴阳相薄”,不言万物。以后天乾居戌亥之位,为万物入无之数,八风不周之方,群龙无首,用藏而不可见(乾无也。《说文》:天屈西北为无。),故不言万物。至坎藏艮成,终而复始,震出用九,即以长子代父之用也。“神也者”一章,备言六子,皆称万物。不言乾坤,以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故始曰“妙万物”而为言,终曰“既成万物”。凡言“万物”者八,虽不言乾坤,而乾坤之用已并举矣。

  《说卦》自“天地定位”至“神也者”四章,详言先后天八卦方位功用,备极明显。虽未有图,亦与图无异。而“易逆数也”以下,如“动散润烜说止君藏”,与下两节之摹拟虚神,更有非图之所能描画者。旧说谓先天卦圆,后天卦方,固未尝误。然不可泥于字面,兼玩图书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之义,方能得变化活泼之机。且所谓圆者,非纸上所画一圈之平圆,乃如天体之浑圆耳。读者但认定所画圆图之形以为圆,每多窒碍而难通矣。所谓方者,不仅四方,亦兼八方。要亦非纸上所画之平方,学者详玩图书,必先深求其意,得其形而不滞于形,明其体而不囿,先后融贯,两图不啻一图,亦即可以无图。或有疑吾言者,可取此四章诵读至百千遍,目追心写,自悟孔圣神化之笔,真与造物同功,决非后人先天、后天两图所能尽。此孔子赞《易》之所以无藉乎图也。

  后天方位,离南坎北。汉学家遂据此以攻击乾南坤北之先天图,谓孔子《说卦传》,明言乾西北之卦,坤虽不言方,居离兑之间,自在西南。故曰“乾寒坤暑”。若乾南坤北,则乾暑坤寒,岂非与孔子之说大悖乎!先天驳议,当以此说为最有根据。后人虽有辨之者,其说仍不出邵氏方圆二图之外,未足以辨汉学之惑焉。夫《系传》曰“天地定位”,曰“天地设位”,皆以天地言,而乾坤在其中。易者,一易而无不易,上下易,阴阳易,此所以成天地之用。而乾坤之位,岂有一定而不易之理?乾南坤北者,天地之体,阴阳升降,冬寒夏暑,布五行而成四时。天度一岁而一周,此天地之南北以一年而言者也。而日行一日而一周,子南午北,以分昼夜。卯酉东西,以正昏旦。此昼夜之南北,以一日而言者也。故论卦位,有一年之南北,有一日之南北。一日之南北,子北在夜,午南为昼,午南而子北,离午而坎子,此人人所知者也。而论一年之南北,则冬至日南至,而夏至日北至,体用相错,则子午不啻易位,坤居南而乾在北矣。是以八卦阴阳,都要活看。先天后天之图,只存其大体之梗概,万不可沾滞泥执。以纸上之卦爻,为天地之法象也。

  读《易》首在明卦。六爻之卦,皆三画之八卦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不明三画之卦,何以明《彖》、《象》而识经传之意义乎?不明先后天之方位体用,何以明象数而识阴阳之变化乎?专言汉《易》者,向无八卦方位之图。专言宋学者,卦图皆宗朱子《本义》,全取邵氏之说,均无论矣。其号称兼取汉宋,如《周易折中》、《来氏集注》、《周易函书》等,皆搜罗宏富。卦象之图,多至数百,要皆偏重于宋学者为多。所谓以先天数为易数之误,均未能免焉。邵氏之说理非不精也,特皆其悟而自得之理,别有境界。初学于数理尚无端倪,骤读其说,极易以辞害意。即如“天根”“月窟”诸说,非深造有得,不易领会。若展图而指之,曰此天根也,此月窟也,乃乾遇巽时地逢雷处也,意非不明,而心得何在?且迹象横梗胸中,以后更难言进步,实为初学之大患。兹编之有图,出于万不得已。因为初学说法,非此不便指讲。故陈陈相因之图,虽有佳者,亦徒割爱。学者能象义觕(cū,同粗)明,然后最求前人之图说观之,是非去取,自有成竹。不致以讹传讹,此著书者之微意也。

  卦材第三

  程朱《传》、《义》,宗王《注》,其释《彖》、《象》,均以卦德卦义卦名为言。来知德氏《集注》言性情,以内卦为性,外卦为情,意非不当,要皆强为之名。实则孔子《系传》、《说卦》,当名辨物,已有定称。《传》曰:“彖者,才也。才也者,材也。”言材则体用皆赅,德性兼备无余蕴矣。《说卦》“雷动风散”,“乾健坤顺”两章,皆言八卦之材。知八卦象之材,而后知六十四卦因重交互,无不各因其材。而辨其情伪吉凶,铢两悉称,名实相副。《彖》、《象》传赞,亦无不各因其材以为之辞,无一字之虚设焉。学者宜详玩经文,而合之于象,准之于数,融会贯通,由一卦以推各卦,而观一卦,更必遍取各卦,参互比例,而后能得其真确之意义。不可因字义注释之已明,而不复研求深意之所在焉。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各一字概一卦之德性功用。而父母男女,亦各因其名,以定一卦之分际。今皆谓之材者,以六十四卦之《彖》、《象》,无不合内外两卦之材以命辞。而一卦六爻,及内外中爻,亦无不取材于是。《传》曰:“君子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彖辞因材而施之辞也,且不特内外卦为然。即卦中之一爻,为何卦之爻,即具何卦之材。如为坎爻必有陷义,或险义。为离爻者,必具明义,或丽义。惟乾坤两卦,不以爻言。而《杂卦》之“震起兑见巽伏艮止”,此“起止见伏”四字,尤为八卦变化之门。观象玩辞,均不可不于此郑重注意也。

  卦名第四

  《易》六十四卦,八纯卦外,五十六卦,皆合两卦之象数而立之名。名所由来,两汉之师说既不尽传,后人遂不能明其意之所在。为之说者,皆赖《序卦》及《杂卦》之单辞双义,推衍而申明之。不知《序卦》,但据文王之卦序而贯串之,《杂卦》则专以中爻交错,明刚柔消长之理,而终之以刚决柔之大用。此皆孔子赞《易》微言大义所在,与当名辨物,别为一义,不容依附牵涉并为一谈者也。盖自《连山》、《归藏》,经卦别卦,相传各有其名。文王之序《周易》,有仍其旧名者,有别言新名者。今《连山》、《归藏》,既无全书,无从参考。而《周易》卦名,各家注《易》者,迄无所发明。其浅显易见者,如泰否损益等卦,尚不难顾名思义。若火山之何以名旅,山火之何以名贲,及大过小过之类,则望文生义,即难自圆其说。众议纷纭,乃无可折中矣。不知名位象数,互相因缘,不能相离。不知名,其何以知《易》?遍征群籍,兼及古今占筮诸书,始知《周易》卦名,有合内外两象之名义而成者,如屯蒙需讼等卦是也。有取象于先天卦位者,如大小过等卦是也。有取象于后天方位者,如谦睽家人等卦是也。有合取先后天卦位者,如噬嗑同人节比中孚观颐大小畜等卦是也。更有取象于八宫世应,及五行顺逆者,至不一例,要无不各有其义。旧说只限于内外两象者,说尚可通。余皆以不解解之,兹特疏举所已知者如左,未知者仍阙疑以俟后之君子。

  乾 象辞“天行健”三字尽之。八纯卦名,皆不易。既知八卦之方位,象数重卦之名位,象数举可知矣。

  坤 象辞“地势坤”三字尽之。乾不称乾而坤称坤者,此天地阴阳之分际,圣人之物笔也。按:《序卦》不序乾坤,以乾坤为天地,万物皆覆载于天地之中。全《易》六十四卦皆乾坤六爻所生,故《系辞》称为“《易》之门”,“《易》之蕴”,非屯蒙以下六十二卦所能等量而齐观也。《序卦》首曰“有天地”,天地即乾坤也。

  屯 屯,难也,阴阳始交,故为六十二卦之始。按:屯象,草木初出地,而尾犹屈。一阳动于下,而上未应。中爻艮止,故难。此由内外两象取义以立名者也。

  蒙 蒙,物之始生。按:阳气动于地之下,而二上两爻包坤,有离象。如日光下烛,则地之上必有气蒸发,所谓蒙气是也。故名曰“蒙”。

  需 《象》曰:“云上于天”。《序卦》:“需,养也。”按:需从雨从而。“雨”为坎,“而”与古文天字同,乾也。

  讼 《象》曰:“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言其义也。天与水违行,言其象也。按:天水违行,何以有讼之名?夫乾父也,坎为中男,天与水乎,抑父与子也。圣人不忍斥言父子,而云天水,所谓微言也。《杂卦》“讼不亲也”,可互文见义矣。

  师 《彖》曰:“地中有水,师。师,众也。”按:大地所载之物,莫多于水。而地中之水,尤多于地上之水。故云“众”。

  比 《象》曰:比,辅也。按:水地相比,先天卦坤居北方,后天卦坎居北方,坤坎同位,故曰“比”。此合先后天之象而立名者也。

  小畜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按:后天巽东南,乾西北,乾巽对宫,畜有相近相合之意。此取后天方位之象以立名者也。月卦乾为四月,与巽辰巳亦同位。

  履 《彖》曰:柔履刚也。按:“柔履刚”三字,聚讼不决。或云“乾履兑”,或曰“三履四”,皆非也。柔履刚,坤三柔履乾三刚,此由对卦取象以立名者也。坤曰“履霜”,离曰“履错然”。始终以履,即始终以礼。先天兑居乾之左,后天兑居乾之右,左右逢源,礼和为贵,合先后天之象观之,更见象义之精,立名之当也。

  泰 《彖》曰:小往大来。否 《彖》曰:大往小来。按:泰否之说,先儒言之详矣。然其立名,则取象于卦候,及先后天方位者也。玩《坤?文言》自见。

  同人 天火同人。《杂卦传》曰:同人亲也。按:先天乾,后天离,先后同位,故曰“同人”,曰“同人亲也”。

  大有 《象》曰:火在天上。按:大有亦先后同位,而其立名。不取先后天,而取对卦水地比覆象之地水师,故师众也,大有众也。变化不测,精义入神。《学易笔谈二集》,述其一端,余义尚未能尽。

  谦 《象》曰:地中有山。按:后天坤艮对宫,坤未艮丑,子正在丑,午正在未,丑二未八。二八易位,天地之数由此匀平,故曰“谦称平”。

  豫 《象》曰:雷出地奋。按:豫之立名,与大有与师谦与履同例。履以制礼,礼之本在谦。豫以作乐,乐之本在小畜。孟子曰“畜君何尤”,又曰“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乃深得易象之精意者也。

  随 《象》曰:泽中有雷。按:随之立名,取象后天之少女长男,阳动阴随,夫倡妇随。而六爻未尝言夫妇,则重在随时。有孚在道,不以形下之名与器限也。此非熟玩先后天八宫纳甲,及六十四卦,上下变通,未易窥测。

  蛊 《象》曰:山下有风。按:山风两卦,先天在右,后天居左。立名之取象于先后天自无疑义。爻象多取父母,即后天乾坤之证也。所以谓之蛊者,蛊训事,亦训故。史称三皇五帝之故事,亦云“蛊事”,故曰“干蛊”。阴阳之数,至十八而变化备,蛊次第十八。物之变莫不由于风,实由于虫。巽之风兼今日之所谓空气。空气不可见,于风见之。巽之入,风之无微不入,实气之无微不入耳。虫生于气化,气非有止之者亦不化。上卦艮止,故蛊能变化。物理之精,一名之微,而巨细无遗。非造化之笔,其孰能之!

  临 《象》曰:泽上有地。按:临为月卦,立名自出于卦候,观彖辞自见。临丑月卦,丑数二。丑与子合,为天地始合,故复小临大。

  观 《象》曰:风行地上。按:巽坤亦先后天同位之卦。名曰“观”者,观以目。目上下相合,观八月卦,故亦兼取卦候。

  噬嗑 《象》曰:电雷噬嗑。按:先天离,后天震,故曰“噬嗑合”也。明先后天之相合也。

  贲 《象》曰:山下有火。按:山以草木为饰。贲无色也。山下有火,草木焚山成贲矣。此由内外两象立名者也。旅之“鸟焚其巢”,象出于贲,所谓上下易之卦也。

  剥 《象》曰:山附于地。按:剥为九月卦,当然由卦候立名。阴之消阳以渐,剥与夬相对。履霜坚冰,非至柔变刚,尚不悟其为剥也。

  复 《象》曰:雷在地中。又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按:复为一阳来复,立名即取本卦之一爻为主,而兼取卦候。《传》曰“复小而辨于物”。辨之于早,所以能见天地之心也。

  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按:妄,《说文》“乱也”。马、郑、王、萧皆作望。以刚自外来为主于内,前人都以变卦释之,而说各不同,未敢妄断。观象辞“君子以茂对时育万物”,则亦有取卦候。故端木氏《周易指》以为对时卦,亦无他书可证,姑阙疑以待博雅君子。

  大畜 《象》曰:天在山中。按:艮乾亦先后同位之卦,乾巽以辟卦及后天同位曰“小畜”。故此先后八卦同位者,曰“大畜”。

  颐 《象》曰:山下有雷。按:颐亦先后天同位,故取象上下相合。凡颐皆下动而上下动者也。爻取龟息虎视,当为古易相传之象,为今道家修养之秘龠。孔子非道家之学,故以节言语慎饮食言之,而象数亦无不悉合。所谓殊涂而同归也。

  大过 《象》曰:泽灭木。按:大过,大者过也。阳大阴小,过者过乎中之谓。大过言大过乎中,即阳过乎中也。此全取象于先天卦位。先天巽兑居乾之左右,皆偏而不中。巽兑皆二阳,所谓阳过乎中(先天以体为主,以二阳者为阳卦,二阴者为阴卦。后天以用为主,以一阴为阴卦,一阳为阳卦。观大小过立名,先天卦之方位已明白如见矣。)。大者过也。“大过栋桡”,栋极也,极中也,本末弱则合上下两象而言之。颐中重坤,大过重乾,以结上篇。终以坎主,开后天之局,即以启下篇之端。故离履错然,上下篇相错,六十四卦皆一气呵成矣。

  习坎 《象》曰:水洊至。按:八纯重卦,皆不易卦名,独坎曰“习坎”。先儒论议纷如,各有所见,偏以理想者多。坎劳卦也,后天居坤位,坤“不习无不利”,所谓安而行之者也。非生知之圣,讵足语此?圣人立教,首重时习。坎子一始,故特于重坎著“习”字以明立教之旨,亦为全《易》入门之关键也。

  离 《象》曰:明两作。按:“明两作”者,兼日月而言。月得日光而明,月之明即日之明,故重离以象日月也。离居乾位,而曰“牝牛”,正与《坤?彖》之“牝马”对。所谓八卦相错。

  咸 《象》曰:山上有泽。按:《序卦》无咸。咸无也。孔子以有立教,故不序咸。卦之立名全取先天卦象。先天兑艮对宫,艮居西北。后天乾位,戌亥无数。咸从戌口,天地娵訾之口,八风不周之方,精义入神,合乾坤之体用而赅之矣。后天乾居西北,辟卦坤居西北,故曰乾坤合居。后天巽乾对宫,先天兑艮对宫,下篇以巽兑震艮代乾坤之用,而咸居首,神矣哉圣人之笔也!

  恒 《象》曰:雷风恒。按:恒兼取先天卦象而言也。先天艮东北,巽西南,与泽山之对宫,适成交线。谓之恒者,对咸而言。咸无而恒,有咸无方体,而恒则“立不易方”。咸速恒久,在数为一正一负,而交相为用者也。后天震巽相连,震出巽齐,长男长女,身修家齐,故有恒久之道。

  遁 《象》曰:天下有山。按:遁亦先后天同位之卦,独不取相合之义,而用相违之遁,正与大畜相对。一进一退,同为西北入无之方。大畜为世间法,而遁则出世法也。乾天艮门,戌亥空亡,故曰“遁入空门”。卦象及卦数,皆与今日佛经合。神哉《易》之广大悉备!宇宙之内,无一能外之者矣。

  大壮 《象》曰:雷在天上。按:大壮与无妄,为上下相易卦。立名亦取象卦候。马氏曰“壮伤也”,虞氏说亦同,盖古训也。意较壮盛为深。

  晋 《象》曰:明出地上。按:晋之名,合先后天卦位之象而言也。离为坤阴,坤先天居北,地道卑而上行,丽乾而合明,故曰晋。晋者,进也。

  明夷 《象》曰:明入地中。按:明夷与晋反,天道下济。日在地下,无所谓伤。明夷之伤,因八宫为坎之游魂,坎伤也,为日食象。取象不一,而义必有所由来,岂可执一端而论哉!

  家人 《象》曰:风自火出。按:家人立名,全取后天卦象。雷风风火,皆后天东南相连之卦,故象称言有物而行有恒。卦本二女,而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也。参看《学易笔谈二集》。

  睽 《象》曰:上火下泽。按:睽之名,亦取后天象。离之与兑为火金相克,爻除初九,位皆不当,阴阳相违,与家人相反。

  蹇 《象》曰:山上有水。按:蹇由本卦内外两象之义以立名也。

  解 《象》日:雷雨作。按:解之命名,与蹇同例。与屯两象易,难得解矣。

  损 《象》曰:山下有泽。按:损益定名,与泰否同例。

  益 《象》曰:风雷益。按:《象》曰“风雷”,而《彖》特著曰“木道乃行”,此为《象传》中之特笔,与天道地道人道相并。以天地人之气,非木不通。故天地人三才齐于巽,文不著于巽,而著于益,学者宜深思之。

  夬 《象》曰:泽上于天。按:夬姤皆十二月消息卦,自重在卦候。但夬姤立名,取于本卦上下之一爻,与剥复同例。

  姤 《象》曰:天下有风。按:姤郑氏作“遘”,序剥于复先,而次姤于夬后,与泰否损益同意,圣人之微旨焉。

  萃 《象》曰:泽上于地。按:萃之名,由本卦内外两象及中爻巽艮取义,而皆萃于六四之一爻。

  升 《象》曰:地中生木。按:立名.与萃同例。《杂卦传》曰:“萃聚而升不来也。”不来者,往而不复之谓。

  困 《象》曰:泽无水。按:下坎为水,而曰“无水”者,坎漏而上泽之水竭也。坎兑亦先后天同位之卦,而困之名,则以“刚掩也”。先儒皆以本卦六爻推寻,义无一当。刚柔相推,由于对象之贲。故在六三一爻。详《学易笔谈》。

  井 《象》曰:木上有水。《彖》曰:巽乎水而上水。按:井之名,出于火雷噬嗑,与困同例。市井相联,往来井井,为六十四卦,阴阳往来之枢纽。更与鼎相通。

  革 《象》曰:泽中有火。按:革之名,取象后天。离火克金,而兑金继离而代之。金曰“从革”,故名“革”。革而信之,己日乃革,中得坤土,故曰“革而当,其悔乃亡”。当者,九四之一爻。四爻变则六爻皆当矣。

  鼎 《象》曰:木上有火。《彖》曰:以木巽火。按:《鼎?彖》曰:“鼎象也。”亦彖辞之特笔。鼎象在屯,名则仍由内外两象取义者也。又与井对,井性鼎命。略见《学易笔谈》。

  震 《象》曰:洊雷震。按:震先后天方位相连,故《彖》言“虩虩”“哑哑”,多叠文。

  艮 《象》曰:兼山艮。按:兼山者,别于《连山》也。

  渐 《象》曰:山上有木。按:《序卦》以渐为进,承上文而言耳。实渐之义不限于进。《坤?文言》曰“其所由来者渐矣”。巽之初爻,履霜之渐也。下艮止之,得渐之正,故取女归。亦由本卦两象定名而兼取义于对象者也。

  归妹 《象》曰:泽上有雷。按:渐之吉以艮止也。易为震动,适相反矣。故曰“征凶”。然事有常变,处变得正,亦天地大义所不废。而八宫以雷泽为最终归魂之卦,故以归妹名之。

  丰 《象》曰:雷电皆至。按:丰与噬嗑上下易,亦先后天同位之卦也。而丰之名,则只取象后天。东南震曰出,离日中,谓之丰者,万物皆相见,生物至盛之时也。

  旅 《象》曰:山上有火。按:旅与贲为上下易之卦,名之曰“旅”。昔人多未详其义,不知亦由八宫取象者也。乾七世游魂为火地晋,归魂火天大有。仍复乾位,若归魂不归,游入离宫,则四爻变为火山,故曰“旅”也。

  巽 《象》曰:随风巽。按:重木而曰“随风”。随对象为蛊,蛊先后甲,巽先后庚,因缘所在,学者最宜注意。

  兑 《象》曰:丽泽兑。按:丽,离也。郑氏作离。兑讲学,离明两作,在明明德,大学之始。详《学易笔谈初集》。

  涣 《象》曰:风行水上。按:涣,亦以本卦两象之名者也。涣与畜对。

  节 《象》曰:泽上有水。按:节亦先后天同位。噬嗑合,同人亲,节者符节,比者比附,特以先后天四正之卦,立此合同节比之名,先后之大义亦显著矣。乃后人犹聚讼不休,何哉!

  中孚 《象》曰:泽上有风。按:中孚亦先后天同位之卦。孚者同也,中者巽五兑十,五十居中,故曰“中孚”。

  小过 《象》曰:山上有雷。按:小过与大过同例。先天震居坤之左,艮居坤之右,皆过乎中。阴体,故曰小过。

  既济 《象》曰:水在火上。按:既未济坎离相交,与泰否损益同例。既济六爻皆当,阴阳定,而易之道穷。故《虞氏易》以乾坤成两既济为凶。

  未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按:既济则易无可易而穷,物不可穷,故《序卦》以未济终。济者济河也,地天泰冯河,坎离济河,(天地际,亦阴阳际。善恶生死,皆此际。故人处天地间,不能逃阴阳之外,即不能不济渡此际。佛经所谓渡也,即济谓已登彼岸,已渡此泰河也。未济离上坎下之位未动,犹未登彼岸者也。此佛经与《易》名异而义皆相通者也。)济此河也。泰冯河马壮,坎马亟心,立心恒,乾健不息,坤行无疆,皆合先后天之义,通天地人之道。六十四卦往复,皆为此“济”之一字。故《易》者济世之书,孔子赞《易》以济天下万世,后人犹以《易》为教人卜筮之书,岂不痛哉!

  卦别第五

  《易》之为书,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故《易》三画而成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画之卦,因而重之。为六画之卦六十有四。《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连山》、《归藏》、《周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经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三画之卦,别卦则六画之卦。三《易》法虽不同,而经卦别卦之数皆同。可见文王以前,早有六画之卦。安得至《周易》始有后天八卦之方位乎?三代而后,师说纷歧,因卦有正反及上下左右相易,而皆别成一卦。故类别日多,称名互异,后人几无所适从。爰择要疏录,并各举其例。以便初学。其名异而实同,或名同而各家之说互异者,名从其朔。要皆由别卦所孽乳,故署曰“卦别”。

  内卦外卦

  重三为六画,合两卦成一卦。故六十四卦,每卦均有内外之分。卦画由下生,故以下卦为内,上卦为外。泰否之“内阴”而“外阴”,“内柔”而“外刚”,即《象传》之自举其例也。

  泰 乾内坤外。故《彖》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否 坤内乾外。故《彖》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观泰否两《彖》,内卦外卦之别,显然易明。惟卦有以内外言者,有不必以内外言者。通变无常,各适其当,未可泥一端而论也。

  阴卦阳卦

  《系传》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此专指六子之卦言也。后天以用为先,故以少者为主。一阳之震坎艮为阳卦,一阴之巽离兑为阴卦。而先天以体立言,则取多者为主。故兑巽以二阳之卦,合为泽风大过,言阳过乎中也。震艮以二阴之卦,合为雷山小过,言阴过乎中也。乾坤坎离,各得阴阳之中,皆三画卦也。若六画之卦,其阴阳之分,例至不一。有以卦言者,则乾与三男为主者称阳卦,坤与三女为主者称阴卦。有以爻为主者,则以奇爻为主者称阳卦,偶爻为主者称阴卦。自宋以后,诸说纷歧。有以邵子阳仪阴仪立论者,有以辟卦阴阳所生分别者,有以《序卦》之先后分阴阳者,如屯阳蒙阴需阳讼阴之类。虽各言之成理,要皆有当有不当。盖乾坤为《易》之门,六子生自乾坤。八纯而外,余五十六卦。虽各有阴阳之分,必先明其体用,而后有分阴分阳之可言。以体用交互,体阳者用必阴,体阴者用必阳。准此以观,诸家之图说,自可了然矣。

  贞卦悔卦

  卦之有贞悔,亦如爻之有动静也。悔古作每卜 。论卦体,则内贞而外悔。言占卜,则静贞而动悔。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贞”,乾之上九曰“亢龙有悔”,此内贞外悔,经文之自举其例也。《左传》:“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亦内贞外悔之一例也。《国语》:“秦伯召公子重耳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此静贞动悔之例也。

  消卦息卦

  《左传正义》曰:“伏羲作十言之数,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虞仲翔氏,即本此十言立说。《荀九家易注》:“泰卦曰阳息而升,阴消而降。”虞氏十二消息,复临泰大壮夬乾为息卦,姤遁否观剥坤为消卦。《易》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又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故阴阳往复,此息则彼消,此消则彼息,亦卦义相传之最古者也。卦例图说详下《卦候》章。

  往卦来卦

  易道阴阳往来,乾圆往屈,坤方来信,往来屈伸。而六十四卦阴阳,与时消息,循环不穷。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序卦》首乾坤终既未济。乾往卦,坤来卦。屯往卦,蒙来卦。至既济往卦,而未济来卦,一往一来,各以其序。顺逆之数,皆天地自然之法象也。

  对卦

  对卦(旁通、错卦、类卦)者,阴阳相对。如乾对坤,坎对离,屯对鼎,蒙对革,颐对大过,中孚对小过之类。虞氏谓之旁通,来知德氏谓之错卦,《周易指》谓之类卦,皆对卦也。六十四卦相对者八,皆自为一卦。不相对者二十八卦,反之别为一卦,得五十六卦。然不相对者,亦各有其相对之卦。略例如右:

  以上八卦,阴阳相对,反覆不衰,有对而无反者也。

  余卦类推,有对而又有反者也。

  覆卦

  覆卦(反卦、综卦)者,一卦覆之而又别成一卦者也。如屯之覆为蒙,需之覆为讼,师之覆为比。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等八卦,余五十六卦皆有覆卦也。汉人亦曰反卦,来知德氏谓之综卦。(来氏谓综者如织布扣经之综,一上一下者也,故名反覆之卦为综。然覆实上下相倒置,非一上一下之谓,综之名殊未确合,故非议者甚多。)

  如震反为艮,巽反为兑。而震之与巽,艮之与兑,又为对卦也。余卦类推。若泰否既未随蛊渐归妹等卦,对而兼覆,所谓反覆不衰者也。

  交卦

  交卦(两象易、上下易)者,本卦内外两象,交相易位。内卦出外,外卦入内。虞氏谓之两象易,亦有谓上下易者,向无定称。今以其内外交易,故名之曰交卦,取便演讲时之辨识,非敢云确当也。(来氏谓综者一上下,以名此卦,或尚相近。惜数一百年来称名久混,不能用也。)交卦之义,互见于经传甚多。略举如左:如天泽履与泽天夬,内外两象,交相易位者也。故履上九曰“夬履,贞厉”。又如雷风恒与风雷益,内外两象,交相易位者也。故恒曰“立不易方”,益曰“为益无方”。各卦以此类推,《彖》、《象》之相互见义者,厥例正多,不胜缕指也。

  半对卦

  半对者,本卦之内外两象,有一象易为对卦,(如乾易坤、震易巽之类)或内或外,均与所易之卦,象义相关。其例如下:如雷泽归妹,外卦之雷易为风,成风泽中孚,是上半之对卦也,故归妹曰“月几望”,中孚亦曰“月几望”。又如山水蒙,外卦之山易为泽,成泽水困,亦上半之对卦也。故蒙曰“困蒙”。

  以上为上卦对易者也,名曰“上对”。其下卦对易者,更举例如左:如天泽履,内象之泽易为山,成天山遁,是下半之对卦也。故履曰“履虎尾”,遁曰“遁尾”。又如地水师,内象之水易为火,成地火明夷,亦下半之对卦也。故师曰“左次明夷”,曰“左股”。

  以上为下卦对易者也。无论上下卦对易,与所易之卦,象义必相联贯。惟有见于《彖》、《象》者,有不见于《彖》、《象》者。然虽不见于《彖》、《象》,而其意义自在。潜心玩之,必有所得也。

  半覆卦

  半覆卦者,与半对卦同例。或内或外,各以覆象所得之卦求之,其义自见。举例如左:如水雷屯,内卦之雷覆为山,成水山蹇,即下半之覆卦也。故“屯难也”,“蹇难也”。又如天雷无妄,内卦之雷覆为山,成天山遁,亦下半之覆卦也。故无妄曰“无妄之疾”,遁曰“有疾厉”。无妄曰“行人得牛”,遁曰“执用黄牛”。

  以上下半之覆卦也,名曰“下覆”。其上卦易为覆卦者,为例亦同。更略举如左:如山天大畜,外象之山覆为雷,成雷天大壮,即上半之覆卦也。故大畜“利贞”,大壮“利贞”。大畜曰“舆说輹”,大壮曰“壮于大舆之輹”。又如风天小畜,外象之风覆为泽,成泽天夬,亦上半之覆卦也。故小畜曰“惕出”,夬曰“惕号”。小畜曰“既雨”,夬曰“遇雨”。

  以上上半之覆卦也,名曰“上覆”。覆卦亦称反易,故互见之义,往往相反。如地山谦下覆为地雷复,谦曰“利用征伐”,复曰“十年不克征”,其最显著者也。昔人不解八卦相错,即六十四卦相错之义,每卦只于六爻中摸索,望文生义,宜无从索解者多矣。

  上下对易卦

  上下对易者,本卦上下两象,自相对易。如泰否既未济之类。象既对易,卦义必自相对。如泰否,上下自相对易者也。故泰曰“小往大来”,否曰“大往小来”,自相对举。既未济言上下例同,不赘。

  上下反易卦

  上下反易者,本卦上下两象,自相反易,如颐如大过及中孚小过之类。象既反易,卦义亦往往见相反之意。举例如下:颐,山雷颐,上下两象,自相反易。故《象》曰“道大悖也”。悖字古文本从两或字,正反相对。一字之微,其与卦象之适合精当至此,谓非造化之笔哉!颐之名,取上下相合。而上止下动,非颐亦无以确肖其象。而象之上下,又为反易。玩《彖》、《象》六爻,无不各显其义。神矣哉!又如大过,泽风大过,亦上下两象自相反易。故象取枯杨生稊,枯杨生华,亦以示反常之意也。

  半对半覆以下,古人皆未尝言之。观象玩辞,发见各卦之互见其义,或互见其名者,于卦象无不相关。反覆推求,始知皆由于上下两象,各有正对反对之故。《彖》、《象》经传,不啻自举其例,至为明显。遍征各卦,无不贯通。一旦豁然,如拨云雾,而见天日。因广对卦覆卦之意,类别其名,以便讲习之称引。然字累而文不雅驯,殊为歉憾。海内外专精小学名学之君子,能各撰一简赅切当之名,畀垂久远,则著者所寤寐求之,馨香祝之者焉。

  之卦

  《系传》曰:“爻也者,各指其所之。”之,往也,由此往彼也。《左传》蔡墨曰“坤之乾,亦乾之坤”,言八卦阴阳相交,奇偶相易。虞仲翔氏专言之正,谓不当位之爻(如阳爻之二四六,阴爻之一三五。),皆当之而当位。乾之二四六爻不当位,之坤之一三五则当位。坤之一三五不当位,之乾之二四六则当位。名曰“之正”,谓之而得其正也。惟乾之坤,坤亦之乾,则乾坤两卦,成两既济。既济定,阴阳消息,皆止而不行,乾坤几乎息矣。故又以成两既济为凶。必乾初之坤四而上之坤三,然后旁通交变以周六十四卦。初上未动,而二五先行,亦为凶。焦理堂《易通释》,又本此以演为《时行》、《失道》各图。要皆一家之言,足备参考。若泥其例以言《易》,多窒碍难通,学者不可不知也。

  右为乾坤二卦之正,余卦类推。惟占家言卦变亦曰之,则不以一爻为限。三爻变至五爻变,皆以所变之卦为之。如乾之剥,家人之睽。一卦变六十三卦,皆谓之曰之卦也。详《学易笔谈初集》。

  互卦

  互卦(中爻、约象)者内外四爻,二至四,三至五,又各成三画之卦一。两卦交互,又成两卦,故汉人谓之互卦。京氏曰:“会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者,谓之互。”崔氏子元曰:“中四爻杂合所主之事,撰集所陈之德,能辨其是非,备在中四爻也。”(京氏所谓一卦备四卦,以本卦内外两象,更以二至四三者至五,又各得一卦,合为四卦也。)

  《系传》曰:“《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又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阮氏《校勘记》:其用柔中也“用柔”下有“得”字。)

  《系传》之言中爻,详矣备矣。字字精实,孕育宏深,不可忽略。即以六爻言,初上及中四爻之时位象数,已划然分明。后儒尚有疑互卦为非圣人之说者,则承扫象之余习,不辨中爻二四三五之说,他更无论矣。《系传》既详备至此,而《左传》之说,尤可为三代言易不废中爻之确证。为图如下:

  《左氏传》:“敬仲之将生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陈候使筮之,遇观之否(四爻动,偶变奇,风地观变天地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又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风为天,犹云风变天,即巽变乾也)于土上,山也。”谓观中爻三至五为艮,变否二至四亦为艮,此言互卦之最古者。故《朱子语录》曰:“互体如屯卦震下坎上,就中四爻观之,自二至四,则为坤。自三至五,则为艮。互体汉儒多用之。《左传》中说占得观卦处亦分明,看来此说亦不可废。”盖其时言易者,皆莫明中爻,而反对互卦。故朱说云尔。

  《系传》言中爻谓二五三四,初与上不与焉。因二与五为本卦上下两象之中爻,三为二至四成一卦之中爻,四为三至五成一卦之中爻,故四者皆谓之中爻。然后人之言互卦者,则不仅二三四五,实合初上与二三四五言之。又自五至上,复反至初言之,皆谓之互。故京氏又谓之约象。观《杂卦传》两卦对举,中爻皆成互卦。而自颐以下八卦,皆首尾交互,返归于乾坤坎离四卦。列互卦如左:

  吴草庐曰:“自昔言互体者,只以六画之四画互二卦而已,未详其法象之精也。今以先天图观之,互体所成十六卦,皆隔八而得(外一层隔八卦得二卦,即中一层互体之卦名),缩四而一(内层一卦缩外层四卦)。图之左边,起乾历八卦至睽归妹(中层睽妹即接乾夬),又历八卦而至家人既济(家人既济即接睽妹,余卦仿此),又历八卦至颐复。图之左边,起姤大过,历八卦至未济解,又历八卦至蹇渐,又历八卦至剥坤。左右各二卦互一卦,合六十四卦互体只成十六卦,又合十六卦互成四卦,即乾坤既未济。学《周易》始乾坤终既未济,以此欤!”

  盖统云互卦,不但为中四爻,二至上五至初,亦皆交互成两卦。更以五至上,复由上反之初二三四,亦互成两卦,所以又称约象。《序卦》“剥穷上反下”,即由上反初之一例也。

  泽山咸。中爻为天风姤。五至初,互天山遁。二至上,互泽风大过。若由五至上,更反之初二三四,仍互泽雷随。由四至上,更反至初二,互地天泰,泽山反为雷风,则中爻又与上下互亦各相反。

  地天泰。中爻为雷泽归妹。五至初,互雷天大壮。二至上,互地泽临。五至上,更反之一二三四,为泽山咸。四至上,更反至初二,为泽雷随。地天泰,反为天地否。即上下易,中爻上下互,相反亦同。

  辟卦 月卦

  辟卦亦称十二消息卦,与月卦另详下《卦气》章。

  包卦

  宋儒言《易》,又有包卦之名。包卦者,六画之卦,以上下三画,中包三画。如咸恒为坤包乾,损益为乾包坤之类,亦由互卦推衍而得者也。包卦之名,始于林黄中氏,谓由一卦分两卦,两卦分四卦,一正一反,又得四卦。是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因朱晦庵力驳之,故其说不行。然言之成理,亦不可谓毫无意义也。后儒如纪大奎等,颇采其说。略举其例,如右图:

  六十四卦,皆可以此类推。但咸恒坤包乾也,而咸亦可谓之坎包巽,恒亦可谓之坎包兑。损益乾包坤也,损亦可谓之离包震,益亦可谓之离包艮,其实即中爻之二与四三与五也。他卦上下相推,亦无不如此。特以阴阳内外言之,亦自有此一象。故存之。

  像卦

  像卦者,合六爻之奇偶观之,像三画之一卦也。《系传》曰:“象也者像也。”故谓之像卦。来知德氏谓之大象,如大坎大离之类,实皆像卦也。于卦义均有关系,《彖》、《象》可证者甚多。举例如下:颐像离,中孚像离,大过像坎,小过像坎。

  此来氏所谓大象之坎离,故《序卦》以列于坎离既未济之前也。余卦仿此。重画或单画者例亦同。

  大壮像兑。雷天大壮无兑,而合全卦观之,有兑象。兑为羊,故象辞云“羝羊”“丧羊”。

  剥像艮。山地剥,合全体观之,有艮象,故重艮,《象》云“孚于剥”。

  六爻合观之象,无不各有取义。如咸恒损益,为乾坤互交,而又像坎离者也。故咸恒继坎离为《下经》之首,而损益次十一十二,与泰否等,其义大可见矣。

  命卦

  命卦(动在其中)者,昔无此名。青田端木氏《周易指》,据《大传》“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而发其例。凡卦六爻,《象》下所系之辞,言卦名者是也。卦有阴阳,不论其爻之刚柔,爻无卦名。卦阳六爻以阳论,卦阴六爻以阴论。如乾阳卦也,惟九三一爻有卦名,则九三为阳。余以阴论,即命为谦,如坤阴卦也。六爻无卦名,六爻皆以阴论,仍为坤。如屯阳卦也,二五两爻有卦名。二五为阳,余皆阴论,即命为坎。蒙阴卦也,初二四五上有卦名,皆为阴。二爻以阳论,则命为谦。如震六爻皆有卦名,震阳卦,六爻皆阳,命为乾。余可类推。动在其中者,合阴阳两卦之中,阴阳交变。如屯命坎,坎离动在其中,为小过中孚是也。

  声应卦

  声应卦,亦发例于《周易指》。同声相应,孔子于六爻《象传》赞语,皆有韵以分阴阳。平为阳仄为阴,如乾分赞三次,曰:“阳在下也”,“德施普也”,“反覆道也”,“进无咎也”,“大人造也”,“盈不可久也”,为六阴声是坤卦。又曰:“下也”,“时舍也”,“行事也”,“自试也”,“上治也”,“穷之灾也”,五阴一阳是剥卦。又曰:“阳气潜藏”,“天下文明”,“与时偕行”,“乾道乃革”,“位乎天德”,“与时偕极”,三阴三阳是泰卦也。坤卦六爻曰:“致坚冰也”,“地道光也”,“知光大也”,“慎不害也”,“文在中也”,“其道穷也”。初二四上,皆阳,三四阴,坤应声中孚也。

  卦象第六

  《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是先有象而后有数。而古圣人之作《易》也,仰以观象于天,俯以观法于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然则八卦之象,皆法天地之象。万物之象,并则河图洛书以定其数者也。八卦之象,始于羲农黄帝,而后代有孳乳。《说卦传》之象,非孔子所创造,必有所受。问礼于老子,象数在其中,故曰“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列举之象虽不多,而用无不备。自王弼有“得意忘象”之言,后人未得其意,辄以扫象为扩清芜秽,易学由此荒矣。南宋而后,渐知象之重要,然又未能求诸根本,以邵子大小方圆各图为易象之标准。而《说卦传》八卦之象义,反略焉不讲,或以不解解之。有明来知德氏,研求象学二十余年,颇有发明。然未解者,亦尚什之七八也。前清经师,如黄、毛、朱、王、胡、钱、惠、段、桂、张、焦、端木诸家,各有心得。而是丹非素,不相会通。爰萃众说,择善而从。纵未能尽,参诸《学易笔谈》所述,亦庶几矣。

  大象

  乾,天。天不可见,以日月星辰见之。故蔡墨言“乾之六龙”,皆指星象。天行不可测,由地测之。故天无方无体,乾无方无体。

  坤,地。地为实质,有体可测,有方可纪。承天而时行,天之用皆着于地。而地代天终,时行物主,静而有常。天地定位,法象备矣。

  艮,山。高于地者为山,地气乃上通于天而云出也。一阳上覆,万宝蕴藏,山之用也。

  兑,泽。下于地者为泽,天气乃深入于地而龙潜焉。一阴外见,以阴涵阳,泽之用也。山泽通气,上感下应,人生乃通乎天地。

  震,雷。雷伏地中,一阳奋出,万象昭苏。见天地之心,为乾之肖子,动万物莫疾乎雷。

  巽,风。风行天下,阴阳相遇,品物咸章。风不可见,而无微不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雷风相薄,出入无疾。阴阳和,地天泰矣。

  坎,水。坎本坤体,故水性就下。阳含阴中,气化为质,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天一之精,万物资生,资此坤中之一元也。

  离,火。离本乾体,故火性炎上。阴丽于阳,气盛生光,万物皆相见。其精为日,水火不相射而相逮,天地之大用备矣。

  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为八卦之大象,《易》之本也。八卦相错,因而重之为六十四。阴阳相交,变化以生。而象之变易,亦各因时位而异。而要不越此八者之范围也。

  本象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象画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物各有所本,象以象物,亦莫不各有其本。故本象著焉。

  乾为马。物性马最健,得阳刚之精,昼夜不眠。房星为天驷七星之次,七星为马,于辰为午,故马为火畜。蚕马首龙精,故马蚕同气。在天为龙,在地为马,皆乾行也。

  坤为牛。牛性柔顺,属土属阴,不动即眠,起先后足,与马相反。牛为大物,故物从牛。坤备万物,故以牛象之。

  震为龙。乾变震为长子。龙雷同类,龙马同种。马八尺以上曰龙,龙阳物而生于纯阴之地,震象也。

  巽为鸡。鸡善伏,《九家》曰“应八风也”。风应节而变,变不失时。鸡时至而鸣,与风相应。故有风疾者禁食鸡。鸡将鸣,必动股振羽,故曰“翰音”。

  坎为豕。豕水畜。《传》言星斗散精为彘,斗星坎地。朱氏曰:“亥为豕者直室也,坎之所自生也。”

  离为雉。雉文采象离。朱氏曰:“雉方伏时,东西风则复,南北风则去而不复。坎胜离也。”卜楚邱论明夷之谦曰“当鸟”。鸟者朱鸟也,离之次也。

  艮为狗。《九家》曰:“艮止,主守御也。”艮数三,七九六十三,三主艮。斗为犬,故犬三月而生。斗运十三时日出,故犬生十三日开目。艮火之精,畏水不饮,而以舌舐,斗则以水解也。

  兑为羊。朱氏曰:“兑,说也,羊内狠者。二阳伏于一阴之下也。”项氏曰:“未为羊而主兑者,金生于土也。土旺则金生,故坤伏必于建未之月。”

  此所谓“远取诸物”也。汉上朱氏曰:“说八卦本象也。”

  乾为首。首为众阳所宗,乾尊在上故为首。《虞氏易》:“明夷九三得其大首,乾三之上也。”

  坤为腹。《正义》:“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坤体中虚,亦象腹。”朱氏曰:“坤又为身为躬。按艮为身,言坤之变艮为背,则坤为腹也。”

  震为足。震动于下,故为足。震为乾初,健行,故称足也。阳起自下,亦足之象。

  巽为股。《正义》:“股随于足,巽顺故为股也。”按:足动而股不动,随足而动,故咸曰“执其随”。巽下偶,亦股之象。

  坎为耳。《正义》:“北方之卦主听,故为耳。”按:坎阳涵阴中,故耳聪内。肾开窍于耳,肾水竭则耳聋,皆坎象也。

  离为目。《正义》:“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按:离阴丽阳中,故目明于外。心开窍于目,仍系于肾而见于外,皆离象也。

  艮为手。艮动于上,故为手。朱氏曰:“艮止者,动极而止也。震艮相反,行者必止,止者必行。疾走者掉臂,束手者缓行。”项氏曰:“李椿年号逍遥子,作《周易传》曰:一身之荣卫,还周会于手太阴。一日之阴阳,昏晓会于艮时。在人其象为手。”按:此说最精。证诸《内经》,与震之为足,合观方见。古圣“近取诸身”一节之玄妙精微,非仅以表面之动静,合卦画之阴阳已也。

  兑为口。郑氏曰:“上开似口。”《正义》:“兑西方之卦,主言语,故为口。”朱氏曰:“艮为鼻。口鼻通气,山泽通也。”

  此所谓“近取诸身”也。余氏舒芑曰:“八卦之象,近取诸身者,六子以反对。远取诸物者,六子以序对。四者易而坎离不易也。”王氏夫之曰:“因此见人之一身,无非乾坤六子之德业所著。由此而推之血气营卫箸骸皮肉之络理,又推之动静语默周旋进退之威仪,又推之喜怒哀乐爱恶攻取之秩序,无非健顺阴阳之所合同。而乘时居位之得失吉凶,应之不爽。君子观象玩占,而于疾眚之去留,言行动作之善恶,皆可因此以反躬自省而俟天命。”按:六十四卦,上下往来,象之变化无穷,要皆以大象本象为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者也。初学观象,首宜反覆研求,必得其会通,而后始有变化之可言也。

  广象

  《说卦传》末章,先儒皆以为广八卦之象,朱子《本义》谓多不可解。且按之于经,亦不尽合,故与《序卦》、《杂卦》皆不加注释。汉上朱氏曰:“说重卦别象也。六爻变化,其象岂能悉尽,此凡例也。智者触类而长矣。”彭申甫曰:“《说卦》篇,不与《系辞》、《文言》一例。盖圣人观河图而定八卦之方位,因以胪列八卦之象,其开章即著明卦之所由立,爻之所从生,而归本于和顺道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申明性命之理,不外阴阳刚柔。其在人则为仁义,而理之所以穷,性之所以尽,则不外乎顺时而已。盖圣人仰观俯察,实见乎《易》之为道,无时无地而不在焉,无人无物而不赋焉。于是分别卦位之性情,而先以人道之广生大生,推而至于穷神而妙万物,近取诸身吾身则全乎《易》也。远取诸物,则一物皆有一《易》也。然犹恐人之泥于物而滞于象也,更推而广之,于一卦各立无方之象以尽其变,俾读《易》者即象可以见《易》,即物可以求象,不滞于理而能妙乎理。此圣人继天立极,所以上承羲文之画之辞。所谓神而明之,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者也。故圣人假象以明《易》。自后儒执《易》以求象,而《易》反亡矣。”彭氏之言,可谓得观象玩辞之通,为学者指南之针矣。

  乾为天。为圜(朱氏曰:圜者浑沦无端,周而复始也。按:不曰圆而曰圜者、以著浑沦圆转,不滞不息之意也。郑东卿曰:圜者数之本。)。为君。为父(君,群之长。父家之。长皆首出之意,人中之元也。)。为玉。为金(纯粹以精,象玉。坚刚不屈,象金。物中之元也。)。为寒,为冰(乾位西北,时为十月,故有寒冰之象。)。为大赤(赤为周之色,故以首出之乾象赤。曰“大赤”者,以别于坎也。辟卦乾四月盛阳,赤亦盛阳之色称焉。)。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良马为乾之本象。来氏曰:“老,时变也。瘠,形变也。驳,色变也。”其说颇当。)。为木果(木之有果,生生不已。凡果皆圆,故取乾象。程子曰:“《说卦》于乾虽言为无,又言为金玉,以至木果,所谓类万物之情也。故孔子推明之曰:此卦于天文地理为某,于鸟兽草木某于身体为某,各以例举不尽言也。学者触类而求之,思过半矣。”)。

  坤为地,为母(父之配也)。为布(布有衣被天下之功。布者,播也。阳施阴布,与乾对也。)。为釜(《正义》:“取其化物成熟。”张氏曰:“釜者,化物而不化于物者也。”蔡氏曰:“虚而聚物,故为釜。”)。为吝啬(朱氏曰:《易》言“吝”者,十二卦,十三艾,阳爻只居其三。盖阴性翕而敛藏,故“多吝”。啬,则吝之甚也。盖坤之变象也。)。为均(地道均平。崔氏曰:“地生万物,不择善恶。”朱氏曰:“乾独阳也,坤阴均之得平。”项氏曰:“吝,其静之翕。均,其动之辟也。陶人制物之形者,谓之均。”亦此义。)。为子母牛(坤为牛,重坤则子母牛。朱氏曰:“坤交离也,离‘畜牝牛’,母也。大畜艮坤之初为‘童牛’,子也。”)。为大舆(坤能载物。朱氏曰:“地方而载,舆也。动而直方,大也。故曰大舆。”)。为文(朱氏曰:“一刚一柔相错成文。有天而后有地,一不独立二,则为文天。一地二也。”)。为众(坤育万物,众也)。为柄(俞氏炎曰:“乾圆而曲,坤方而直。故有柄象。”崔氏曰:“万物依之以为本。”)。其于地也为黑(黑,极阴之色,与乾对也。坤为地。又曰“其于地也”者,坤为黑,其于地乃其一耳。)。

  震为雷,为龙(郑氏曰:“龙读为尨,取日出时色,杂也。”按:龙,乾象,而用则见之于震。)。为玄黄(玄黄,天地之离也。震为乾坤始交,故备乾坤之文。)。为旉(王肃曰:“旉,华之通名。”虞氏以旉为专,姚信“专,专一也”。《正义》曰:“春气至,草木皆吐,敷布而生也。”按:旉者,阳敷于阴。)。为大涂(大涂,万物所出,震卯兑酉,阴阳往来之路也。震为行,大涂充尽,震行之用者也。)。为长子。为决躁(程氏曰:“阴来阳必决,兑阳中,故决而和。震刚动不中,故决而躁。”)。为苍筤竹(《正义》:“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为萑苇(朱氏曰:“萑苇,震之废气也。”张氏曰:“刚为竹,柔为苇。”)。其于马也为善鸣(朱氏曰:“《易》凡有震声曰鸣。”程沙随曰:“震分乾一体,故为马。得阳之声,故善鸣。”)。为馵足(京氏荀氏曰:“馵足,阳在下。”《正义》:“马后足白为馵,取其动而见也。”朱氏曰:“下伏巽,故后足白。”)。为作足(虞氏曰:“马白后左足为馵。震为左为足为作,初阳白,故为作足。”徐氏曰:“作足,双举前足也。”程氏曰:“与薄蹄反。”)。为的颡(朱氏曰:“乾为首,上发震爻为的颡。《传》所谓的颅也。”虞氏曰:“的,白额。”)。其于稼也为反生(郑氏曰:“生而反出也。”宋氏曰:“阴上阳下,故反生。”)。其究为健(究,极也。虞氏曰:“震巽相薄,变而至三,则下象究。其究为健为蕃鲜,与四成乾故。”参看《学易笔谈》。),为藩鲜。

  巽为木(朱氏曰:“震巽皆木。独言于巽者,蕃鲜之时,震刚木,巽柔木。”)。为风(陆绩曰:“风,土气也。巽坤之所生,亦取静于本而动于末也。”按:震巽阴阳始交,天感地应;震动则巽为风,而风之鸣仍为震。)。为长女。为绳直(翟氏曰:“上二阳,其正一阴,使不得邪僻,如绳之直。”按:索,绳也。阴阳交索,坤初素得巽,坤动而直,故为“绳直”。)。为工(荀氏曰:“以绳木,故为工。”朱氏日:“天地变化万物者以巽,而莫见其变化之迹,故巽为工。”木曰曲直。巽,德之制,工也。)。为白(万物之色尽于七,巽齐万物,七色和一,故为白。详《学易笔谈初集》)。为长。为高(阴伏于下,阳升于上,故为长为高。震巽初索皆称长。独著于巽者,震长而大,巽长而高,互文也。)。为进退(荀氏曰:“风行无常,故进退。”按:巽居辰巳、辰五巳六,阴阳之中,进退之间也。)。为不果(或进或退,不果之象。乾为木果,巽变其初,故曰“不果”。)。为臭(虞氏曰:臭,气也。风至知气,巽二入艮鼻,故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郑作宣发。虞曰:“为白,故宣发。”马君以宣为寡发,非也。《正义》“寡,少也。”)。为广颡(《正义》:“额阔为广颡。二阳在上,故称广。”形见于巽而色著于震,亦互文也。)。为多白眼(虞氏曰:“巽白,离目向上,则白眼见,故多白眼。”)。为利市三倍(巽位居离与震之间,火雷噬嗑,“日中为市”。详《学易笔谈》。)。其究为躁卦(朱氏曰:“巽三变成震,震为决躁。”)。

  坎为水,为沟渎(虞氏曰:“以阳辟坤,水性流通,故为沟渎。”)。为隐伏(虞氏曰:“阳藏阴中。”)。为矫輮(宋氏曰:“曲者更直为矫,直者更曲为輮,水流曲直似之。”)。为弓轮(乾为圆,坎得乾中爻,半规象弓,全规象轮。旧说多破碎,少可取者。)。其于人也为加忧(《素问》:“金在志为忧,水在志为恐。恐则甚于忧,故曰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火脏在心,坎水胜之,故为心病。水脏在肾,开窍于耳。而水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正义》:“人之血,犹地之水也。赤,血色。”李鼎祚曰:“十一月一阳爻生,在坎阳气初生于黄泉,其色赤也。”)。其于马也为美脊(阳在中央,脊也。)。为亟亟心(荀氏曰:“极,中也。”坎居北子一位,刚动,故亟心。按:亟,古极字。)。为下首。为薄蹄(下首者上无阳,薄蹄者下无阳)。其于舆也,为多眚(眚,病也。虞曰:“败也。”坤为大舆,坎折坤体故也。)。为通(坤“黄中通理”,通于坎也。)。为月(《正义》:“月,水之精也。”按:乾阳流于坤,形如日之光被于月体,与离日对也。)。为盗(虞与孔疏皆以水潜行象盗。按:盗,寇也。水之蚀土,如盗之侵掠也。或云:盗与窃古训通。窃浅也。)。,其于木也为坚多心(阳刚在中,故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在地为火,在天为日,阴阳相薄,则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上下皆刚,上为胄,下为甲。)。为戈兵(虞氏曰:“乾金离火煅之,故为戈兵。”《正义》:“取其刚在外以自捍也。”)。其于人也为大腹(乾为大,坤为腹。坤丽乾中,故曰“大腹”。)。为乾卦(详《学易笔谈》)。为鼈。为蟹。为蠃。为蚌。为龟(郑氏曰:“皆刚在外。”虞氏曰:“取外刚内柔也。”朱氏曰:“鼈离交巽,巽巳为蛇,蛇或化鼈。为蟹者,巽交离也。蟹连两目,重离也。为螺者,兑交离也。螺生于月,旋也。为蚌者,离交坎也。雀为蛤,雉为蜃,其类也。为龟者,坎交离也。龟游山泽,出入水火,含神负智,得坎离之正。颐损益三卦皆然。)。其于木也为科上槁(宋氏曰:“阴在内则空中,木空中则上科槁也。”《正义》:“科,空也。”)。

  艮为山,为径路(径路,小路也。卦有大小,震大艮小。震为大涂,艮反震,故为径路。)。为小石(水雷屯“磐桓”。磐,大石也。震象艮反震,故为小石。张氏曰:“径,小也。路,大也。万物自此而入,故小自此而出。故大石之小者,有可转之理,乃能动能静者乎?”按:震阳长至艮而极,已寓必反之理,故艮象皆以反动为言。)。为门阙(虞氏曰:“乾为门。艮阳在门外。故为门阙。”按:先天艮处西北,阙之地也。),为果蓏(张寞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luǒ)。”宋氏曰:“木实为果,草实为蓏。”郭氏曰:“乾为木果。艮,乾之余气也。”)。为阍寺(俞氏曰:“艮以刚止外,卫内之柔。阍人止物之不应入者,寺人止物之不得出者。”按:因上门阙而类及也。)。为指(指者止也。项氏曰:“与坚多节同义。”)。为狗(虞作拘。注曰:“指屈伸制物为拘。旧作狗。”朱氏曰:“此言为狗者,熊虎之子。《尔雅》曰:熊虎丑其子狗,初生未有文,犹狗也。”马融虞翻郭璞以兑艮为虎,艮居寅位,艮究成兑,故艮为虎子。)。为鼠(虞氏曰:“似狗而小,在坎穴中,故为鼠。晋九四是也。”郭雍曰:“坎隐伏。在君子为隐,在小人为盗。艮之止,利则为狗,害则为鼠,皆一象而二义者也。”)。为黔喙之属(马氏曰:“肉食之兽,谓豺狼之属。黔黑也,玄在前也。”程迥曰:“黔东北方之色,青黑杂也。”按:飞鸟之挚者,喙亦黔,不专指兽也。)。其于木也为坚多节(阳在外故坚多节)。

  兑为泽(虞氏曰:“坎水半见。”)。为少女。为巫。为口舌(古巫皆少女以口舌通神者也。故类及之。)。为毁折。为附决(二象之旧说繁而鲜当,实皆对象。毁折对艮而言,艮为成终成始,艮兑阴阳相反,故兑为毁折附决。对震而言,震为决躁。巽之究为躁,巽覆为兑,故兑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泽涸为地必为刚卤。今日内外蒙古之间沙漠延长万余里,西连新疆之戈壁,号称万里长沙,其左右地皆斥卤,盖为上古以前之大泽久涸成地,不知纪年,而卤质犹在。此确合兑为刚卤之象,甚易见也。曰刚卤者,更含有物质变化作用。以今日化学之分剂准其阴阳正负而研索,尤饶兴味,当别论之。)。为妾(《正义》:“少女从姑姊为媵也。”)。为羊(虞作羔,训为女使。郑作阳,谓养无家女行赁炊事,今时有之,贱于妾也。说另详《学易笔谈》。)。

  右八卦为象,共百十有四。所谓举例发凡,非物象之尽于此也。其例有互文者,有对取者,有类及者,有从变者。详《学易笔谈》。

  逸象

  《荀九家》逸象

  《荀九家易》,八卦逸象,共三十有一。云出自河内女子献《说卦》后,实皆由本经《彖》、《象》采取。其未见者,只坤之浆,巽之鹳二象,去留皆无关宏旨。惟荀爽《集解》,去古未远,当有所本。而朱子亦仍陆氏《释文》之旧,附各卦后。今列举如左:

  乾之象四:为龙,为直,为衣,为言。

  坤之象八: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

  震之象三:为玉,为鹄,为鼓(玉或作王。鹄,项氏云:“鹄鹤古通用,当作鹤。”)。

  巽之象二:为杨,为鹳。

  坎之象八: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

  离之象一:为牝牛。

  艮之象三:为鼻,为虎,为狐。

  兑之象二:为常,为辅颊。

  孟氏逸象

  孟氏逸象,传自焦氏,亦自本经采取为多。间有互异者,以两汉经师,各守师说,传述不同。备录如后,以资参证。

  乾为王,为先王,为明君,为人,为大人,为圣人,为贤人,为君子,为武人,为行人,为物,为易,为立,为直,为敬,为畏,为咸,为严,为坚刚,为道,为德,为盛德,为行,为性,为精,为言,为信,为善,为扬善,为积善,为良,为仁,为爱,为忿,为生,为祥,为庆,为天休,为嘉,为福,为介福,为禄,为先,为始,为知,为大,为盈,为茂,为肥,为好,为施,为利,为清,为治,为大谋,为高,为扬,为宗,为族,为高宗,为甲,为老,为旧,为古,为大明,为远,为郊,为野,为门,为道门,为百,为岁,为顶,为朱,为衣,为圭,为蓍,为瓜,为龙。

  坤为臣,为顺臣,为民,为万民,为姓,为小人,为邑人,为鬼,为形,为身,为牝,为母,为躬,为我,为自,为至,为安,为康,为富,为财,为积,为聚,为萃,为重,为厚,为致,为用,为包,为寡,为徐,为营,为下,为容,为裕,为虚,为书,为迩,为近,为疆,为无疆,为思,为恶,为理,为体,为礼,为义,为事,为业,为大业,为庶政,为俗,为度,为类,为闭,为藏,为密,为默,为耻,为欲,为过,为丑,为积恶,为迷,为杀,为乱,为怨,为害,为遏恶,为终,为永终,为敝,为死,为丧,为冥,为晦,为夕,为莫夜,为暑,为乙,为年,为十年,为户,为义门,为阖户,为闭关,为盍,为土,为积土,为阶,为田,为邑,为国,为邦,为大邦,为万国,为异邦,为方,为鬼方,为裳,为级,为车,为輹,为器,为击,为囊,为虎,为兕,为黄牛,为牝牛。

  震为帝,为主,为诸侯,为人,为士,为兄,为夫,为元夫,为趾,为出,为行,为征,为作,为逐,为惊走,为警卫,为定,为百,为言,为讲议,为问,为语,为告,为响,为声,为音,为鸣,为夜,为交,为征,为反,为后,为后世,为从,为守,为左,为生,为尝,为缓,为宽仁,为乐,为笑,为喜笑,为笑言,为道,为陵,为祭,为鬯,为禾稼,为百谷,为草莽,为鼓,为筐,为马,为糜鹿。

  巽为命,为命令,为号令,为教令,为诰,为号,为号咷,为处女,为妇,为妻,为商旅,为随,为入,为处,为入伏,为利,为齐,为同,为交,为进,为退,为舞,为谷,为长木,为苞,为杨,为果木,为茅,为白茅,为阑,为草木,为草莽,为杞,为葛藟,为薪,为庸,为休,为绳,为帛,为腰带,为繑,为蛇,为鱼,为鲋。

  坎为圣,为云,为玄云,为川,为大川,为河,为心,为志,为思,为虑,为忧,为谋,为惕,为疑,为艰,为蹇,为恤,为悔,为逖,为忘,为劳,为濡,为涕洟,为眚,为疾,为疾病,为疾疠,为疑疾,为灾,为破,为罪,为悖,为欲,为淫,为寇盗,为暴,为毒,为渎,为孚,为平,为法,为罚,为狱,为则,为经,为习,为入,为内,为聚,为脊,为要,为臀,为膏,为阴夜,为岁,为三岁,为尸,为酒,为丛木,为丛棘,为蒺藜,为棘匕,为穿木,为校,为弧,为弓弹,为木,为车,为马。

  离为女子,为妇,为孕,为恶人,为见,为飞,为爵,为日,为明,为先,为甲,为黄,为戎,为折首,为刀,为斧,为资斧,为矢,为飞矢,为黄矢,为网,为罟,为瓮,为鸟,为飞鸟,为鹤,为隼,为鸿。

  艮为弟,为小子,为君子,为贤人,为童,为童蒙,为僮仆,为官,为友,为阍,为时,为丰,为星,为沫,为霆,为果,为慎,为节,为待,为制,为执,为小,为多,为厚,为取,为舍,为求,为笃实,为道,为穴居,为石,为城,为宫室,为门阙,为庐,为牖,为居,为门庭,为宗庙,为社稷,为鼻,为肱,为背,为腓,为皮,为肤,为小木,为硕果,为豹,为狼,为小狐,为尾。

  兑为妹,为妙,为妻,为朋,为友,为讲习,为刑人,为小,为少,为密,为通,为见,为右,为下,为少知,为契。

  右举象至四百四十余,然犹未能尽也。别本坎下有窃象,巽下有系象,兑下有窥象,殆逸之中又有逸欤!

  补象

  《易》注如《瞿塘来氏集注》等,均有补象,要皆由《彖》、《象》十翼之辞,拟议以意增补。然来氏乾之为郊为野等补象均已列《孟氏逸象》之中,而又补之。殆来氏僻居巫峡,得书不易,《孟氏逸象》,或未之见耳。实则《说卦》广象,简而能赅,提纲挈领,各卦《彖》、《爻》之象,无不可会通演绎,而各得其变化。及根本之所在,必字字而拟之补之,则泥象以言《易》,而《易》反不可见矣。各家补象,爰不复赘录。

  参象

  参象者,乃八卦阴阳交变,未能以一卦之本象或变象尽之,因参合两卦之象而会通之,其例已见于《广象》。顺德郑氏《易谱》,触类引伸,并证以前史占验之词,列为参象,亦足为初学之隅反也。

  离之艮,为火焚山,山败之象。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又为谗言之象。

  乾之兑,天降为泽,为天子降心逆公之象。

  震之离,火反烧木,有女嫁反害其母之象。

  巽见艮,为山之材,而之乾有照以天光之象。

  坤之乾,又见艮,有廷实旅百,奉之以玉帛之象。盖艮为廷实旅百,乾为玉而坤为帛也。

  坤之震,曰安而能杀,为公侯之象。

  坤之坎,坤贞也,坎和也。和以率贞,有信之象。

  震之坤,震为足,坤静而不动,有足居之之象。震车也,坤马也,又为车从马之象。震为长兄,坤为母,又有兄长之,母覆之之象。又为众,众又归之之象。

  乾之坤,君降为臣也,为不终为君之象。乾天子也,变坤三爻皆出于乾,又为三出于天子之象。

  坎之巽,为夫从风,风陨妻之象。盖风为陨落物也。

  震之坎,在春木旺龙德之时,为废水之气。来见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刑狱,为刑狱壅滥之象。

  乾之离,为中天出日,有光显之象,

  离之艮,为日落西山之象。

  艮之离,为山下起日,乃方升之象。

  艮之坎,为山岳变海之象。

  坎之艮,为深谷为陵之象。

  坎月也,变震为雷生明,变兑为上弦之月,变乾为十五夜月,变巽为十八晚初亏月,变艮为下弦月,变坤为晦。

  离日也,变震为初出日,变乾为中天之日,变巽为方斜之日,变艮为落山之日,坤知入地矣。

  离之坤,曰太阳入地,有退休之象,有伤夷之象。

  巽见乾之兑,有花木被马毁折之象。

  离之坎,坎来乘物,为月来掩日之象。郭景纯曰:“变坎加离,厥象不烛,必有欺蔽之象。”

  坎之离,为月往日来。

  离甲胄,用兵戈之象也。而之坎知遇险于前,又不成出兵之象。

  坤之乾,为自地升天之象。

  艮之坤,有舍高就卑,去畸岖从平坦之象。

  坎之巽,风还吹水,有波涛之象。

  坎之兑,水竭耳聋,臣壅主听之象。

  坤之坎,有平地开通之象。

  兑之艮,兑口舌讲和,而艮又止之,有欲和不成和之象。

  乾之离,为圆器在炉灶之侧。

  坎之乾,为云从龙。巽之艮,为风从虎。

  震之离,离为矢,而火还烧震木,有张弧反射之象。

  离之乾,在乾宫为同复于父,为归宗。

  震木之艮,有木入山之象。

  坎之震,兑之震,为水泽中木,如逢坎离同位,乃其木是汤药煎煮之象。

  坎之艮,为官司刑狱而止不复升矣。

  艮之巽,为居其所而风自播而今自行。

  五行象

  阴阳化合,播为五行。《礼运》曰:“布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五行非质也,实天地阴阳之气。气有盛衰,而时位乘之,而生克变化之迹著也。气不可见,仍见之于八卦之象。圣人作《易》,既极数定象,复发其凡于蛊巽之《彖》、《爻》。先后甲庚,各举其端,而全《易》卦爻之阴阳五行无不可以此类推。而卦气占候、九宫三式之术数虽繁,亦无能越此范围。列象如右。卦数另详下篇。

  水火木金土,分阴分阳,有柔刚,各有配偶,共为十象,旧称八卦。土金木皆有二,惟水火各一,实未知震兑各具水火之用也。震兑为阴阳出入之门,日月往来之路,不啻五行生化之原,故后天与坎离皆居中位。坎离居先天乾坤之位,震兑即居先天坎离之位。参观《内经》,则阴阳升降,五行生化之作用,更显著矣。

  意象影象

  意象影象者,日本易学之名词也。经学诸书,自唐开元时传入日本者为多。故日人讲《易》,多宗李鼎祚《集解》,其占筮亦用唐人之揲法。卦象取用,有所谓意象者,如以震为船,翼为剪,离为镜,艮为亭,类取形似,无甚深意义。但象本无方,意动成象,故得意既可忘象,亦能成象。《易》冒天下之道,以八卦相错,阴阳反覆,能曲成万物而不遗者,正以象之变化无尽,而肆应不穷。盈天地间唯万物,生生不已,《易》亦生生不已。万物之孳乳,日积月累,其数量为巧历所不能计,而《易》之八卦,足以尽之。非神而明之,其孰能与于斯?

  海通而后,西学东渐,名物之繁,百倍于昔。而鼎新革故,索之于《易》,无不各有其数,各有其象。如广象以乾为金为玉,金玉或非伏羲画卦时所有物。而三代以后,既有其物,而即以伏羲所画乾卦之象当之。以三代之时,物质之最精最坚莫金玉若也。而今则金刚石之精粹坚刚,更出金玉之上,自可由金玉而更广之以乾为金刚石。乾之因物付物,仍莫不确合而确肖也。广象以坎为舆,坤为大舆,震为大涂,合坎通坤载震行而定其象,以当时载物之具,莫利于舆,莫过于大舆。而通行之路,莫便捷于大涂故也。今则交通之广,运输之捷,器用日新,几非一名一物所能限。然则占事知来,制器尚象,非由广象更推而广之,安能尽其用哉!以卦言之,小过飞鸟遗之音,固未知今日之有飞机也,而象已确肖之。既未济之曳其轮,未必知今日之有汽机也,而象已不啻曲绘之。古未尝有化学之分剂也,而今日化学各原质之分化轻重,其量剂数无不与八卦之数合。是故但以象言,或犹疑为附会之适相巧合。若更证之以数度,参之以阴阳刚柔之气运,而形质状态,性情功用,无不一一彰明显著。此意象之为用,非经生家钻研故纸,取经传之一名一物,自称补象之足并论也。我国虽无意象之名,而京焦管郭之占象,见于本传及《易林》、《洞林》诸书者,其以意广古人之象者,固不胜指数。故特著之,为初学扩其心胸之一助焉。

  影象之说,当本于吾国相传之卦影。卦影之术,始于晋唐,而盛于南宋。严君平亦即其俦,今已失传。而日本之所谓影象,类似吾国之伏象。惟不限以震伏巽,艮伏兑,大概与意象略同。说详东京易学讨论会丁巳年发行之易学杂志,亦足供学者之参考也。

  卦数第七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又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河图洛书之数,即此五十有五之数所分布而进退者也。圣人则图画卦,是故卦之数即图书之数,亦即天地之数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所以衍《易》,即以衍此五十有五之数者也。自宋儒窜易经文,以“天一地二”一节,移置“大衍之数五十”以前,两数遂相混合,并为一谈。异论纷若,左支右吾,卒无是处。汉学家虽力纠其缪,而于两节之数理,亦未能分析清楚,与卦象《彖传》相证明。乃沿缪袭误,以迄于今。程朱而后,言《易》者皆崇理论,言象者已不多,言数者尤少。偶有一鳞半爪,又皆似是而非。同人讲习,几于无可取资。爰就所知,略贡刍荛。所憾数学既浅,又荒废日久,自知肤浅已甚。姑引其端,以待专家之续竟其绪也。

  先天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数,邵子《皇极经世》之数,所谓先天数也。相传康节从李挺之氏学《易》三年,未能窥其奥,请益于李,叩其要旨。李乃授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八字,康节言下大悟,恍然于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之天然位次,与数适合。而阴阳交错,顺逆往来,无不妙合。极深研几,遂得贯澈天人,成《皇极经世》一书。程子叹为内圣外王之学,朱子《木义》,又取其大小方圆各图,弁诸经首。其后言《易》者,即以先天数为易数。于卦爻《彖》、《象》之言数者,如“七日”“八月”“十年”“九陵”之类,悉以先天数当之,歧误乃不可究诘。夫邵子先天数,非不合也。特邵子别有妙悟,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为主,如算学之数根。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只为其数之符号耳,故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可也,用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亦无不可也。因邵子未尝以此注《易》,但借卦爻以演其数,而所得之数理,变化分合,仍能与《易》相符。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实不异也。若以言《易》,则自当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主。先后体用,各有其数。与邵子之数同出天一地二之十数,并图如左:

  乾一对坤八,合九。兑二对艮七,合九。离三对坎六,合九。震四对巽五,合九。四九合三十六。乾阳三画,坤阴六画,合九。兑四画,艮五画,合九。离四画,坎五画,合九。震五画,巽四画,合九。四九亦合三十六。八卦相荡成六十四,除乾坤坎离颐中孚大小过八卦反覆不变,余五十六皆一卦反覆成二卦,实只二十八卦。合乾坤等不变之八卦,亦共合三十六卦。三十六者,六之自乘也。故邵子曰“三十六宫都是春”,乃用六藏九,为邵子之独有心得,别具用法。故依此数方位,与五行干支纳甲皆不相合。纳甲之象与乾一兑二之数无关,汉学家力辟先天卦位,而于乾一兑二之数,无能辩驳。偶有言者,亦隔靴搔痒,无当于理。兹另图先天八卦之合洛书河图数如下:

  圣人则图画卦,卦数即图书之数。图书之一六,皆从下起,阳从一始,阴以六终,皆归藏于北方,未有从上起者。邵子先天数,独悟“易逆数也”一语,故反用图书而逆由乾位起一,藏九不用,为两数之对待。如洛书之藏十,其妙用在卦顺则数逆,卦逆则数顺,故仍不悖于阳顺阴逆之天则。错综变化,而无不相通。若论先天八卦之本数,则自当取则河图,阴逆阳顺,以合于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匹偶。而阴阳相对,皆得五数。如雷风一四合五也,水火二三合五也,山泽七八合十五,天地九六合十五,皆五也。仍以五为中枢。而一六为地雷复,九四为天风姤,二七为水泽节,三八为火山旅。所谓布五行于四时,无不合也。和而后月生,此纳甲所以用先天之象,而取后天之数也。此理千余年来,未有发明。由于不知阳顺阴逆之数,以邵氏之数,强解京、焦之《易》,纷纭纠结,遂莫可究诘矣。阳数顺由一始,为一三七九。阴数逆由四起,为四二八六。宋以后,皆以二四六八为阴数之用,此其根本之错误也。阳顺阴逆图数,余于庚申之秋,始由“乾乘六龙”一语悟得“乘六”之法,绘图以明之。始知极数定象,通变成文,参伍错综,皆在阳顺阴逆。而千余年来,似是而非之注释,均可一扫而空矣。图说另详《易数偶得》。

  坎一坤二震三巽四离九艮八兑七乾六。乾坎相连,一与六合。坤兑相连,二与七合。震艮相连,三与八合。巽离相连,四与九合。水火金木之数,各有配合,独阙五十两数。非阙也,坎一离九合十,中央戊己,而坤艮二八,亦合十为丑未,皆五与十土数所分寄,方位与洛书合,而数亦兼符纳甲。其说已详《卦位》章先天纳甲图,兹不赘述。更以数之顺序,并列与洛书参照,则第一章二八易位,二五构精,两图之妙更可见矣。

  坎离乾巽震兑坤艮皆相对,与卦位合。惟坤二与艮八之位互易,五运中枢,而十暗寓于八方。所谓通变化而行鬼神者,即在此坤艮易位之妙用。故曰“神枢鬼藏”,向来道家珍为神秘。非入其门奥者,不肯轻泄。实则邵子天根月窟,子正在丑,午正在未数言,已不啻明明揭示,特后人不自悟耳。

  先后天八卦合数

  先后天八卦,既各有其本位本数,而体用相生,升降变化,由合而分,亦由分而合。是以《易》之《彖》、《象》凡涉言数者,亦各有体用之不同。先天八卦本数者,以河图为体者也。后天八卦本数者,以洛书为体者也。先后天八卦合数者,兼先后天之象而纳十干之数者也。此数相传最古,虞氏《易》即用此数也。

  古纳甲图:东方甲乙配乾坤,南方兑艮配丙丁,西方庚辛属震巽,而坎戊离己中央,因壬癸为乾坤兼纳也。此图壬癸居北属坎离,以坎离代乾坤。有作离一坎六.者,阴阳互根,亦自可通。并前两图合观之,当知邵子数与《易》之分别矣。

  天地范围数

  天地范围数,相传即《连山》卦数。因其以艮为始终,所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者也。略举例如左:

  

  

  

  右图始艮一,终艮十,而又以艮七为用,象数体用皆艮,故有《连山》易数之名。虽未必即为《连山》,而其象则兼先后天,数则合河图洛书。与纳甲纳音,融会而贯通之者也。天地万物之数,莫能外于是矣。阳数极于九,阴数极于六。阳,天也。天之用皆见于地,故数至六而体全,得七而六数之用行也。太阳无七,太阴无十,而艮兼用一、七、十者,一始十终,七则具成终成始之用者也。

  八卦成列数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非他,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数也。八卦成列,天地之数,分阴分阳,与八卦并列,而五位配合,五行生布也,干支属也。一始十终,顺往逆来,六十四卦先后天往复循环,周而复始,而数有不周,独阙西北。先天则艮阙,后天则乾无,而盈虚消长,于以无阀,皆出“乾知大始”。冒天下之道,以极天之数,定天下之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兴神物以前民用,尽在于斯矣。

  坎子一,艮丑二寅三,震卯四,巽辰五巳六,离午七,坤未八申九,兑酉十,乾戌亥无数。子午南北至卯酉春秋分,寒暑往来,日月出入,先天咸无,后天乾无,皆以无出有。此《易》数之精义入神,《易》道之广大悉备,皆在此八卦成列之时位象数。宋后言《易》,先别门户,争道统,宗宋者以老庄之说为异端,宗汉者以先天卦位为不经,而《易》遂无从言矣。程传号为易学正宗,而程子《自序》,谓予所传者辞也,冀学者由辞以得其意。然《彖》、《象》十翼之辞,无一辞一字,不由象数而来。舍象数而言辞,辞乌从得哉!此图之数,前人所未言。清季青田端木鹤田氏始创为之图,简要精当,足与经传相参证。与旧有诸图会而通之,不但于数理之要领可得,而古今来占筮推步之本源,悉在于是矣。

  卦气第八

  既明方位象数,而气可得言矣。气不可见,显之以象,定之以数,而验之以候。五日为一候,故亦曰卦候。天地阴阳之消息,日月寒暑之往来,万物生成,变化动静,莫不先见乎气。《彖》、《象》、《系辞》,皆隐合气候而未明言。言气者莫著于京房,遂相传京房卦气,实非京氏所创也。周公之时训与《月令?夏小正》,皆以象数为气候之准,无不与图书卦象契合。京氏特整齐而排比之,以六十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定占候灾变,或为京房之法耳。黄粤洲曰:“上系七爻,起中孚‘鸣鹤在阴’,十一爻起于咸‘憧憧往来’。”卦气从中孚至井,八十九阳,九十一阴。咸至颐,八十九阴,九十一阳,与《系传》恰合。而孔子复于咸言“日月寒暑往来,阴阳屈伸”,是必三代已有此卦象气候,孔子故于《系传》及之,否则安有如此之巧合乎?特著录其图。非仅为占卜之用也。

  京氏以六十卦当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卦值六日七分,故又名为六日七分术。坎离震兑为后天四正,别立为监司,分管二十四气,不入六十卦之内。六十卦之中,更有复临泰大壮夬乾姤观否遁剥坤十二卦为辟卦,分领十二月,每月约五卦。始六日曰公卦,次辟卦,次侯卦,则值月中节气交界。次大夫,次卿,以毕一月。周而复始。

  卦气起冬至,为中孚之二爻,至七日复卦,十二日复卦毕,第十三十四十五日则屯之内卦当之,约两卦半当一气,约十五爻当十五日也。小寒自屯四起,至谦与睽,亦两卦半也。兹分举其例如下:

  或谓京房卦气出《易纬》,不足以望先天。然按之《系辞》,既有中孚与咸之前征,而验之气候,又与《时训》、《夏小正》合,而邵子河洛先天诸数亦不能不采用其说。图虽别用乾坤坎离,而河洛化工,仍取坎离震兑。盖实始于《连山》历法,四监周度。惟首起艮卦,然则京学之自来远矣。

  

  辟卦主一年十二月,自冬至七日后起,阴阳往复,周而复始。朱子曰:“是当以一爻分三十分,阴阳进退日一分。如阴剥每日剥三十分之一,一月方剥得尽。阳长每日长三十分之一,亦一月方长得成。故复之一阳,不是顿然便生,乃是自坤卦中积来。从小雪后一日生一分,竟大雪共三十日,生三十分,然后成冬至之一阳。姤之阴亦生于小满,一日一分,积三十日,然后成夏至之一阴。观此知阴阳绝续之际,果无一息之间断也。”列子曰:“一气不顿进。”又曰:“天道密移,畴觉之哉!”圣人作《易》,仰观俯察,知天地阴阳之运行消息甚微,人无从觉,故以悬象著明之日月,分画八卦,象阴象阳,以《易》道示人,天道斯昭昭矣。更以六十四卦,合周天之度,自疏而密,由略而详。由一年十二月,分日分时分刻,以逮秒忽之微,均可显之以象,推之以数,岂但为吉凶占卜之用哉!圣功王道基于是,百姓日用宥于是。彼自绝于天而言人者固背道,舍人以言天者,岂知道哉!孔子之《易》,明天地人三极之通,而齐之于木道(见于风雷益《彖传》“木道乃行”。古今言《易》者均未注意,而道家亦由之而不知致。《易》道大用始终不明,可慨也夫!)。坎离秉天地之中,震兑剂阴阳之和,以成位育之功。释道二教,阐咸恒之义,裁成辅相,协乎泰否,所以皆范围于《易》数之内,而莫能外乎!进象数而言气精微之蕴,更非潜心玩索,不能会其通也。

  

  

  

  

  按:一卦值六日,共三百六十日,而岁度周,尚余五日四分日之一。每日以八十分计,五日四分日之一,共得四百二十分,每卦应得七分,故合计六日七分,一卦始毕。五日为一候,三候成一气,约一气尽十六爻,为两卦又四爻。是每月五卦,又盈两爻也。故卦气起中孚之二爻。节气有长短,卦爻亦有盈缩。此扬子云《太玄》所以分七百二十九赞,以两赞当一日,以当一岁三百六十四日半,而更以立踦赢二赞,以为坤缩也。

  卦气起《中孚?九二》“鸣鹤在阴”。鹤阳鸟也,居汉阴地,阳生于阴之义也。终于颐,“颐者养也”,归养中宫,至中孚复出。斯造化之机轴。孔子赞《易》,以人事言天道,故赞《中孚?九二》曰“天下应之”,曰“天下之枢机”,可谓天人合一。冬烘先生以附会两字抹煞之,吾无言矣。

  日行与天度每不相及,因有岁差。东晋虞喜云:“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云:“百年退一度。”隋刘约云:“七十五年退一度。”唐僧一行又以八十三年退一度,许衡郭敬皆谓六十六年有余退一度,较前说为近。郑氏《易谱》引环中子说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正数也。”邵子《皇极》曰:“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邵子以一度作百分,京氏以一日作八十分,故其数异。)。”其二十五分即四分度之一矣,又另多七十五秒,是天过正数外七十五秒也。而岁周止得二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是日不及正数二十五秒也。假以天所多七十五秒,补日所少二十五秒,作百秒为一分,则天恰合正数,日亦恰足正数矣。今乃日止二十四分,比天二十五分为欠一分又二十五秒,比天七十五秒为欠五十秒,故天行余一分五十秒也。然则日之于大,每年退一分五十秒,十年退十五分也。六十年则退九十分,再加六年,又退九分,是六十六年,其退九十九分,是一度尚欠一分。以每年一分五十秒计之,则一分当八个月,便是六十六年零八个月,即退天一度也。历法今密于古,当详求之,以定卦值星度之位。庶数自密合,无毫厘厘之差。于万事万物之动静吉凶,胥可以是准之矣。

  万氏弹峰曰:“乾附于坤,坤归于乾。坤之游魂乾仍归乾,坤仍归坤,坤仍归坤,谓之归魂。”六子互变,震巽二长,乃四孟月之主。五爻变后退归四位,震附于巽,巽附于震为游魂。震仍归震,巽仍归巽为归魂。坎离二中,乃四仲月之主。五爻变后,退归四位。离附于坎,坎附于离,为游魂。离仍归离,坎仍归坎,为归魂。坎离之游魂在乾坤,乾坤之游魂在坎离。此四正互换之卦。艮兑二少,乃四季月之主。五爻变后,退归四位。艮附于兑,兑附于艮,为游魂。艮仍归艮,兑仍归兑,为归魂。艮兑之游魂在震巽,震巽之游魂在艮兑。此四隅互换之卦也,此正《说卦》“神也者”一章,去乾坤而言六子之义,乾坤主一岁之运,一卦管一月。六子为四时之主,一卦管十日。月有值月之卦,日月值日之卦,亦理数自然也。

  京氏卦气,出于纳甲。八宫世应,皆与卦气一贯。用八宫纳甲之法,而莫名其义,得万氏著明之。始知其天然之序,不假人为。特录其图如下,与下《卦用》章八宫参看。

  卦用第九

  八卦名位象数气候既明,而用可得言矣。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大小虽殊,其理则一。《彖》、《象》十翼,皆以明用。而无一辞一字,不根于象数。自象数失传,专尚夫辞。乃望文生义,以今概古,论爱恶不出六爻之外,言变化限于两象之中。而《彖》、《象》十翼之大义,不明于世也久矣。朱子《本义》,遂以《易》为圣人教人卜筮之书,以占卜为《大易》之本义。后之学者,既宗程朱,又蔑视数学小道而不屑言,是欲渡而去其楫,卒致占卜之用亦无可征验,反不若壬、遁、火珠之术为足凭。《易》道之大,乃尽失其用。举世徒震其名,视为神秘杳渺而莫敢问津。呜呼!是谁之过哉!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乾简坤易,古圣已诏我矣。近取诸身,简之至也。远取诸物,易之至也。故又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用无不彰。其为用焉,孰大于是?京氏八宫世应飞伏之说,经学家素鄙为术数,而不入于经传。而其为用简易,深合于乾坤之变化。朱子知其用,以囿于世故,不敢昌言,仅取八宫世应歌诀,列《本义》之前,亦与隐名注《参同契》。同一苦心也。程子《易传》,虽自称尚辞,亦不能废阴阳世应之例。术家专取八宫身世游归飞伏之用,而又不明乾坤简易之理,逐末忘本,与经生之有体无用,同一蔽也。

  频年讲习,博考周谘,始知三《易》之卦爻象数,同源共贯。京氏之学,实远符《连山》之历数,近合《周易》之变通。稽诸经传,证例正多,爰取为立用之准。有精于术数者,更深求之。以推衍《彖》、《象》十翼之辞,其相得有合者,必不止如吾之所知。知无尽而无穷,占卜云乎哉!

  乾伸二用

  《易》之大用,孔子《系传》,言之详矣。特后儒类以文字释之,致孔子之征言精义,皆忽略读过,而莫名其蕴蓄宏深之妙。果能以孔子之言,一一以八卦之象数证之,则一字一义,无不各有体用之所在,亦无不各与象数相发明,而“为用不穷”一语决非以空言了之者也。八卦之用,皆本于乾坤,后天坎离代乾坤之用,而六十四卦之用,莫不由乾坤而生。孔子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万物之用,备于是矣(雷霆震与艮风雨巽与兑皆相反之卦也,日月坎离与乾坤皆相对之卦也。详玩其象,八卦之用可悟矣。)。而又承之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易》之大用,孰逾于是?故乾用九,坤用六。六十四卦,皆乾坤之用,皆九六之用。乾无方体用不可见,故乾九之用,用于坤六。《传》曰:“显诸仁,藏诸用。”乾显而坤藏,惟藏而用乃显焉。乾坤象也,九六数也。象数不明,用何由显?为图如左,余卦类推。

  端木鹤田曰:“乾坤天地一二,始子复一,丑临二。而临二坎爻,其初复一震爻。天地一二子丑数造始(坎震屯),一主日,二主月。子复一交午七数,为复‘七日吉’。丑临二交未八数,为临‘八月凶’。故七八正当子丑一二正位。《易》,七八数之正也,九六数之变也。七吉以七而九进为用,午进而七数之正。进而用九数之变,乾用九是也。八凶以八而六退为用,未退而八数之正,退而用六数之变,坤用六是也。六坎数,九震数,皆天地一二造始数。乾坤卦用七八正爻用九六变,此其数是也。”

  晁氏公武曰:“余有志学《易》,本好王氏,妄谓弼之外,自有名象者。果得京氏传,而文字颠倒舛讹,不可训知。迨其服习甚久,渐有所窥,今二十有四年矣。乃能以其象数辨正文字,而私识之曰:是书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凡八变而六十有四,于其往来升降之际,以观消息盈虚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万物之来者,炳然在日也。大抵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志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进退以几,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奇耦相与,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而终不脱乎本,以应显佐神明者谓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参乎本数以纪月者谓之建。终之始之,极乎数而不可穷以纪日者,谓之积。会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者,谓之互。乾建于甲子于下,坤建于甲午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分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为游魂之世。五世之初,乃为归魂之世。而归魂之初,乃生后卦之初。其建刚日刚节气,柔日则中气,其数虚则二十有八,盈则三十有六。其可言者如此。”晁氏之说,可谓挈《京易》之纲领矣。兹分列八宫暨飞伏诸例如下,若应与配位五行六神诸说,详下《爻位》、《爻数》各章。

  八纯卦各以五行所属为主,乾金坎水艮土震木巽木离火坤土兑金,所谓进退以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也。本宫不变,初爻变为一世,至五爻变为五世,上爻六世,即本宫,谓之宗庙不变。初至七世仍以三爻变为游魂,八世下三爻,全复本宫,为归魂。故二世为地《易》,三四世为人《易》,五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序,决非京氏所创。《系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虽乾坤对举,而详玩后天八卦方位,及六十四卦之次序,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天道下济,地道上行”者,皆足以见八宫之用,即分阴分阳之大义也。八卦东震西兑,东西平衡,若地平线。故巽离坤三阴卦,实处于地之上,所谓地道卑而上行也。而乾坎艮三阳卦,皆处于地之下,所谓天道下济也。上下以震兑为始终,故雷泽归妹曰“天地大义人终始”者此也。震之始,始于乾,“乾知大始”也。兑之终,终于坤,坤“代终”也。三《易》之卦,爻象皆同,不同者其序耳。八宫之序,或谓出于《连山》,非无所见也。

  世卦月卦

  世应

  《周易》虽无八宫之别,而世应仍所不废。惟《周易》之世应,但以爻论,而京《易》则特重在卦。京氏曰“卦有八世爻分六位,配乎人事,以定吉凶”者,固不仅为占筮言也。《易乾凿度》曰:“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上。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此以上下二象分天地,故不曾人。人秉天地之气以生,一身之阴阳之气亦有感必应。言其精则水火升降,言其粗则脉络之交布,穴气之分行。与夫一身外相所表见者,无不各按其位,而上下相应。如人身上部口面耳目间有痣者,下部相应之位亦必有之,毫厘不爽。此上下相应之最显而易见者也。一卦六爻亦如一身上下相通,如有否隔,即为疵病。天地人物,因无二理也。)。”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应阳,阳应阴,二气感应以相与,此其正也。盖天地之气有终始,六世之位有上下,故《易》始于一(《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分于二(清浊分于二仪。公武曰:奇偶相与,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是也。),通于三(阴阳气交,人生于中。天地气通,故三阳成泰,而泰为通。),交于四,盛于五(二壮于地,五壮于天,故如盛也),终于上(上则数极,极则反也)。故六爻皆有应,而世取其一。与世对者,则为应也。

  水火既济,初阳而四阴,二阴而五阳,三阳而上阴,所谓六爻当位、上下皆相应者者也。既济属坎宫三世卦,三之应在上。

  火水未济,既济之反也。六爻皆不当位,而上下刚柔相应,属离宫三世卦应亦在上。

  月卦非月建,由世卦生,亦由十二月辟卦生者也。世分阴阳,阳世起子月,阴世起午月,以数不以气。虽以辟卦为纲,而不去坎离震兑,仍以六十四卦配八宫之属也。

  乾为本宫,上爻六世,阳爻阳世,从初爻子月起数至上爻为巳,故乾为四月卦。

  丰为坎宫五世卦。五阴爻阴世,从初爻午月起至五爻为戌,丰为九月卦。余类推。

  八宫飞伏

  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乎本(以飞某宫之卦,乃伏某宫之位)。

  以显应佐神明者谓之伏。故有卦之飞伏,有爻之飞伏。《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飞之与伏,声气相通,或显或隐,各以类求。《中庸》曰:“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此精义入神之论也。后儒以经学自夸,谓孔子未尝言此,指为术数小道,不知《十翼》之言飞伏者多矣。奈学者瞠目视之,皆未见耳。《杂卦传》“兑见而巽伏也”,是明言飞伏之一例。《说卦》“坎为隐伏”,而《离?象》“飞鸟”,亦飞伏之见端。而六十四卦《彖》、《象》言之者,更不胜枚举也。

  月建 积算

  《京氏易传》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二卦从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计一百八十日。积算以爻直日,即从月建所止之日起,如姤卦月建起庚午至乙亥(姤初爻庚午,上爻乙亥),积算即从乙亥起。上九为一日,周而复始,一卦凡百有八十日。今占家用《火珠林》术,大半出于京氏。惟月建积算,罕有传其法者。后人或以月为直符,日为传符,指六爻所见之支当之,非其义也。此为京氏占法,详晁氏《别录》,说繁不赘录。

  八纯卦外,一至六世,皆以本宫纳甲为伏,而变宫游归以爻论。详下章。

  八卦五行之用

  《说卦》“帝出乎震”,及“神也者”两节,皆言后天八卦之用者也。术家言后天八卦皆居旺地,语虽俚而所见甚精。盖帝出乎震之帝,非专属震卦。帝者主也,主权所在,即王也。术家曰旺,即土之用。《大平御览?五行休旺论》曰:“立春艮旺(艮居丑寅之交,立春之候也),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立夏巽旺(巽居辰巳之交,立夏之候也),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立秋坤旺(坤居未申之交,立秋之候也),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坎废,离休。立冬乾旺(乾居戌亥之交,立冬之候也),坎相,艮胎,震没,离囚,坤废,兑休(《唐典》:王、相、胎、没、休、废为八卦之气)。”王充《论衡》亦同。盖立冬之候也,得地为旺,旺之冲死,旺所生相,相之冲囚,胎之对废,没之对休。《淮南?坠形训》曰:“五行: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春令 木王 火相 土休 金囚

  夏令 火王 土相 金休 水囚

  秋令 金王 水相 木休 火囚

  冬令 水王 木相 火休 土囚

  土王四季 金相

  十二卦地支藏用

  地支藏用,分晰阴阳,最为精密。周天三百六十有五度四分度之一,历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气周,即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之爻周。坎离震兑,分主二至二分,共三百八十四爻。阴阳错综,消息盈虚,无不合矣。藏天干于地支者,即乾体坤用。乾之用九,用于坤六,学者以术家言而忽之。是犹悦琢玉之精美,而贱斧凿为匠器。《十翼》造化之笔,因无斧凿之痕。然不知斧凿之用者,又安识良工之心苦哉!

   壬五日三分半,癸二十日六分半,辛长生。

   癸九日二分半,辛三日一分,己十八日六分。

   戊七日二分半,丙七日二分半,甲十六日五分。

   甲十日三分半,乙二十日六分半,癸长生。

   乙九日三分,癸二日一分半,戊十八日六分。

   庚七日二分半,戊七日二分半,丙十六日五分。

   午丙十日三分半,己九日三分,丁十三日三分半。

   丁九十三分,乙三日一分半,己十分日六分。

   戊己共七日,壬七日三分半,庚十六日五分。

   庚十日三分半,辛二十日六分半,丁长生。

   辛九日三分,丁三日一分,戊十八日六分。

   戊七日二分半,甲七日二分半,未十六日五分。

  明爻第十

  积爻而成卦,故爻为卦之体。爻动而卦变,故爻又为卦之用。卦之体用,具在于爻。《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系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又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孔子之所以言爻者,详且备矣。后世言《易》者,既昧于象数,而六虚六位之义,亦泛焉而莫知所指。每卦仅就所见之上下六爻,为承应当否,卦之情其何由见哉!

  卦气由下生,故以下为初。重三画之卦为六画,仍分三才。阳奇阴偶,阳刚阴柔。以配天地,中爻为人,曰仁曰义。上下进退,为内外两象之中枢。孔子赞《易》,《彖传》以内外两象之阴阳刚柔,释一卦之义。《象传》则专取中爻,联合上下象数,以人合天。六十四卦《象传》,皆曰“君子以”或“先王以”者,即以人事明天地之道者也。天地之道往复不穷,而人事之千变万化,皆在三四两爻之反复。孔子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大过?彖》曰“本末弱也”。明六爻之本末,而后一卦之体用可知。而元亨利贞,亦可以阴阳之升降上下而明其序也。

  端木氏曰:《易》太极含三为一,乾坤上下中,上天极,立在下地极,而中人极。离坎天地中,日月二人象,天地中人道,离坎交中,天地间生人。

  天地颠,乾下首,生人出。乾是坎,北极艮背。坤是离,南极巽高。而中极人道,震兑出入,天地大义人之终始。此六爻三极之道也。

  爻位第十一

  六位六虚

  六位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者,初爻二爻为地位,三爻四爻为人位,五爻上爻为天位。以乾卦例之,初九在地之下,故曰“潜”。九二地之上,故曰“田”。三爻为人之正位,故曰“君子”。四爻不当位,故曰“或”。五爻天位,故曰“在天”。上九在天之上,故曰“亢也”。

  位有一定,而爻则变动无常。学者必先知有定之位,定其为阴为阳,为上为下,而后爻之奇偶当否,可得而言也(偶居阴,奇居阳,为当,反之为不当)。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惟既济一卦,为阴阳柔刚各当其位,故曰“既济定也”。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生,而《易》道或几乎息矣。故荀虞均以乾坤成两既济为凶。《序卦》曰:“《易》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也。”此以阴阳之位言之也。若以用言,则一卦六爻,惟中四爻得用。初未用事,而上则失位。故《乾?上》曰:“高而无位”,《需?上》日“位不当也”。王弼曰“上下无位”者,指此也。

  六虚

  《系传》曰:“上下无常,周流六虚。”六虚者,即初二三四五上之位也。爻实位虚,爻有上下,而位无变动。爻有柔刚,位有阴阳(一三五为阳,二四六为阴),刚柔杂居(刚居阳,柔居阴,为当。或以刚居阴,柔居阳,则相杂而文生焉),吉凶以著。《参同契》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即九与六也。乾九坤六,上下升降,周流六虚,以成六十四卦。故观象者不可仅观所见之六爻。六爻之下,尚有六虚,皆与此所见之六爻相关。爻为飞,位为伏,实易辨而虚难知。必由实而究其虚,庶遇爻而知其用,于《易》之道思过半矣。

  八卦正位

  爻位六而卦有八,八卦于六爻,各有其当位之爻,曰正位。家人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言九五与六二,则但以阴阳言也。阴阳以二五爻为得中得正,乾坤为卦之宗主,亦阴阳之纯体。故乾以九五为正位,坤以六二为正位,坎离为乾坤之交(坎中之阳即乾爻,离中之阴即坤爻)。故坎离之正位,与乾坤同。震以初九为正位,艮以九三为正位,巽以六四为正位,兑以上六为正位。卦各有其正位,故六爻具六子之位。为图如下:

  端木氏曰:天地六爻,坎离既济定位,五多功二多誉,位当也。离坎未济居方,三多凶四多惧,不当位也。有当位而不正者,而正位未有不当者也。而《彖》、《象》之言正则以二五,故八卦惟乾坤坎离之为得中得正也。

  六爻三极定位,天地定位。六爻上山泽,下雷风,中水火。六爻三极,下二初地爻地极,雷风恒,天地下极立心恒,坤地极立不易方,二初震巽爻是也,五上天爻天极,山泽损天上极员(损从员),乾天恒无方,中日月斗,三人行,乾极与时偕行,五上艮兑爻是也。四三人爻人极,水火既济,天地中间人,于天地上下初终,首尾续终,中为人极。兼三才而两之,定上下中极,四三坎离爻是也。六爻三极,天地南北居方,六爻辨物辨等。乾坤六十四卦终下坎北极,故曰“初难知”,曰“亦不知极也”。此《易》居方上下六爻三极之道也。

  六爻定位图

  右图与前图合观,则知爻位之隐见变化,不但卦有飞伏交互,而爻之飞伏交互,亦与卦等也。向之说《易》家,能究心于爻位之义者甚鲜,而于爻位之分,更未有言之者。来知德氏,虽有八卦之正位一图,而注中仍不能用,则以未明爻位之体用有别也。今合二图而一之,并附以说,庶阅者可了然矣。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坤二用,周流六虚,至既济而全卦之爻位相当。故曰“既济定也”。

  爻位既明,二用斯章。然乾元用九,纲领全《易》。地道无成,坤之用皆乾之用也。乾无方无体,乾之用皆见于坤之用也。孔子《文言传》曾发乾九用坤,坤六承乾之旨,已极详备。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乃非既济而为未济,其故可深长思矣。

  六位时成图

  乾六位,火本天亲上。离五位,水本地亲下。坎二位,而上下刚柔应位。山泽,艮上位兑三位。雷风,震四位巽初位。而上下六位,巽伏,震起,兑见,艮止,皆中离坎日月象。故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下巽伏,上兑见,即坎象。下震起,上艮止,即离象。)。”《上经》始乾坤终坎离,其往来卦十八。《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其往来卦十八。十八为二九数,乃离坎二卦日月终始。离一九,寅数止戌。坎一九,申数正辰。此离坎二九,皆乾用九圆,日月为大明象。乾二九十八卦,《上经》始乾坤,终坎离,大明终始六位是也。离坎二卦,南北终始,皆出入于震兑二卦,东西往来。震一九亥数止未,兑一九巳数止丑。此震一九离出震,兑一九坎出兑,皆乾用九圆。而上、下《经》各往来卦十八,始乾终既未济,乾六位成而坤天下平。此离坎上下六位,南北居方卦大明日月也。上下卦十八终始三十六,是为乾四九出入,南北上下为之极。其卦三十六,皆离坎首尾终之始之。而乾坤上下六十四卦六位,皆此离坎六位终始之。是乾用九乾圆象,而六十四卦以成终成始,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是也。

  六爻二极,尤重在人。天地之气,以人而通。阴阳之道,以人而和。孔子赞《易》“立人之道”,以合乎天地之正。《京氏易传》: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日之所出也。四者西方之数,日之所入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故奇偶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也。阴阳之道备著于坎离。坎离者,阴阳之性命也,而其枢要皆在于三四两爻。于此求之,六十四卦之辞义可迎刃而解矣。图附后。

  天地人六爻往复,天地上下,在人中爻三四回转。而上下天地爻,乃往复不穷。此乾坤六爻上下应位,二三四五同功异位,皆具此六爻往复中,皆在中人爻回转。人于天地上下,不见首尾,乃中间背脊,其道反复不已。天地往复,其道不穷。孔子六十四卦大象,著六十四“以”字。“以”,古文作 ,即结合上下两卦往复回转之象也。

  爻象第十二

  爻分于卦,卦之象即爻之象。卦由爻变,爻之象亦卦之变象也。《说卦》广象,半为卦变言之。名隶于卦,而重实在爻。六十四卦,《彖》、《象》要皆以象之交易变易反易而互变其义,以定其辞。变之所在,即象之所在。所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是也。变不同,象亦不同。或一爻变,或二爻变,或三爻变。三爻变者,则为对象。以一卦全变,本体之象已不见,所谓伏也。若二爻或一爻变,则变其半而存其半,京氏所以有半象之说也。向来讲《易》者莫明京氏半象之义,往往置之不论。焦理堂氏《易通释》宗虞仲翔氏之说者也,乃驳其半象,不遗余力。谓“坎之半即巽之半,坤之半即艮之半”云云,而不知京说之正谓“坎半即巽半,坤半即艮半”耳。孔子《杂卦》,“震起艮止,巽伏兑见”,即发明离坎变化,乃震艮巽兑起止伏见之作用。《虞注》:“小畜密云不雨,谓坎象半见。”即指巽为坎之半耳。惟半象二字,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与其谓之半象,不如名之曰爻象为简当而易晓也。一卦六爻,本有风雷山泽水火之爻位。与八卦之正位,有其位即有其象。故仅知卦象,而不明爻象,仍未能尽象义之蕴也。

  爻象有正变之分,亦与卦同。如本卦不变,而分爻取象者,则以其位之上下而象异。如震为足,正象也,爻分震之初则为趾。乾为首,正象也,爻分乾之上则为颠,为额,或为项。而六子分乾坤之爻者,亦得推此义以取象。如艮为乾之上爻,亦有首之象。离得坤之中爻,亦取腹象。此不变之变,即广象之义也。

  其因本卦已变,而爻即随其变而易其象,则必以其时其位之不同,而各异其义,即各异其象。如离为目,正象也,因变巽而为多白眼。艮为山,正象也,因反为震,而变为陵。巽为鸡,正象也,因反为兑,而称鹤。其余变化,各以类求,未可指数也。

  一卦六爻,初爻为足为趾;二爻为胫,为股;三四为心,为腹;上五为首,为面。比例甚多,更论爻而不论卦,可谓专以爻位取象,为爻象之本义矣。

  爻数第十三

  六位成章,阴阳迭运。位虚爻实,奇偶相生。积爻成卦,数亦相因。复一坎子,震未出用,故曰“复小”。临二丑寅,坤兑数十,故曰“临大”。阴爻无始,阳爻无终。阴阳首尾,往复不穷。故数尽十位,而爻十二。天五地六,以定甲子。八宫六世,三四相重。飞伏隐见,变化无尽,而无不可以数稽之。故爻位与象义既明,必征之于数,而后是非可辨也。

  阴阳六爻,皆指乾坤。乾父坤母,六子卦皆分乾坤之爻,各得乾坤之一体。象数变化,皆不离其宗。郑氏爻辰,即以乾坤两卦,分十二辰。钟度声律,亦各以此数交错,相生相合,而各得其应得之数。《节?彖传》曰:“节以制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若由后儒之说,德行与度数何涉?宋人性理诸书,汗牛充栋,所谓表里精粗无不到者,独无度数以节之。阴阳五行,皆凿空之谈。而所谓异端者,若老子若墨子若庄列诸子,及释家大乘经典,其言之精者,各有数度,各有法象之可征。皆所谓法言,非任意空谈可拟也。故明乎八卦之象数,明乎《彖》、《象》十翼无一辞一字之不合象数,而后三代两汉文章之度数可辨。后世之书是否合于度数者,亦皆可辨矣(扬子云知《易》象数理之精,恐后人不解,乃苦心焦思作《太玄》,以明数。作《法言》,以仿《论语》。非拟经侮圣也,其意欲人之由浅入深,因《太玄》而进于《易》。因《法言》而悟《论语》之法度,用心良苦。乃后人并《太玄》不能解,何有于《易》?读《论语注疏》,更蔑视《法言》。又以朱子纲目“莽大夫”三字作扬雄定评,后世遂存以人废言之成见。《太玄》、《法言》乃真成覆酱瓶之物。《太玄》、《法言》不足惜,《易经》、《论语》法象数度之不明,贻人心世道之优,良足痛焉!)。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