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武帝时,西域内附为属地,有三十六个国家,汉朝为西域设置使者、校尉来统领保护西域,宣帝改叫都护。元帝又设置戊己二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垦种荒地。哀帝、平帝时期,西域自己互相分裂为五十五个国家。王莽篡位后,贬抑和改换侯王,自此西域埋怨反叛,与中原大国断绝关系,而且再次从属匈奴,为其服役。匈奴赋税繁重严刻,各国没法忍受,到建武年间,他们都派使者要求归属汉朝,情愿请派都护。光武因为天下刚刚平定,没时间处理境外的事情,最终没有答应。正好匈奴衰败,莎车王贤讨伐减掉各国,莎车王贤死后,他们就互相进攻,小宛、精绝、戎庐、且末为鄯善所吞并。渠勒、皮山被于宾统管,土地全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