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陔余丛考 >卷二十五

《陔余丛考》·卷二十五

清朝 陔余丛考 赵翼 著

年号重袭

  年号纪元自汉武始,上自朝廷,下至里社,书契记载,无不便之,诚千古不易之良法也。(按周厉王出居于彘,公卿相与和而修政,号曰共和。似此为年号之始。又刘贡父《两汉刊误》云:年号之起由汉武之元鼎始。吴仁杰云:武帝即位,大率六年一改元,亦未有年号。至五元之三年,因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数,乃追改一元为建元,二元为元光,三元为朔,四元为元狩,而五元尚未有名,帝意将有待也。明年宝鼎出,遂改为元鼎,而以是年为元鼎四年。)然历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数,稍不详考,未有不至重袭者。宋太祖号乾德,以为自古未有。后于宫中见镜,有"乾德四年"字,以问窦仪。仪奏曰:"蜀少主之号(王衍)。"俭之,果镜自蜀中来,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徽宗号建中靖国,中丞王觌谓建中乃唐德宗之号,当以德宗为戒。宋孝宗嗣位初,拟改元重熙。汪应辰谓契丹尝以纪年。而辽耶律资忠亦谓兴宗不当用唐景福年号。是知时代久而年号多,最易相袭。今历考各朝,不特此乾德、建中、重熙、景福之一二重出也。有正统之代袭用前代旧号者,有僣窃之主袭用前代旧号者,有僣窃之主彼此年号相同者,有正统之代与僣窃之号相同者。如汉武帝年号建元,而晋康帝、齐高祖亦俱号建元(刘聪、苻坚亦同)。汉宣帝号甘露,而魏高贵乡公、吴主皓亦俱号甘露(苻坚亦同)。汉宣帝又号黄龙,而吴大帝亦号黄龙。汉光武帝号建武,而晋惠帝、晋元帝、齐明帝亦俱号建武(慕容忠、元颢亦同)。汉明帝号永平,而晋惠帝、后魏宣武帝亦俱号永平(李密、王建亦同)。汉章帝号元和,而唐宪宗亦号元和。汉安帝号永初,而宋武帝亦号永初。汉顺帝号永和,而晋穆帝亦号永和(姚泓、乞伏慕末亦同)。汉冲帝号永嘉,而晋怀帝亦号永嘉。汉桓帝号永兴,而晋惠帝、后魏明元帝亦号永兴(冉闵、苻坚亦同)。汉桓帝又号永康,而晋惠帝亦号永康(乞伏炽盘、慕容宝亦同)。汉桓帝又号元嘉,而宋文帝亦号元嘉。魏明帝号太和,而晋海西公奕、后魏孝文帝、唐文宗俱号太和(石勒、李势、杨溥亦同)。魏齐王芳号正始,而后魏宣武帝亦号正始。蜀后主号建兴,而吴主亮、晋愍帝亦号建兴(张元靓,李雄、慕容垂亦同)。吴主亮又号太平,而梁敬帝、辽圣宗亦俱号太平(冯跋、林士宏亦同)。晋武帝号泰始,而宋明帝亦号泰始。晋惠帝号永熙,而后魏太武帝亦号永熙。晋惠帝又号永安,而后魏庄帝亦号永安(沮渠蒙逊、夏主乾顺亦同)。晋元帝号永昌,而唐豫王旦亦号永昌(李自成亦同)。齐明帝号永泰,而唐代宗亦号永泰。梁武帝号大同,而辽太宗亦号大同。陈后主号至德,而唐肃宗亦号至德。唐德宗号贞元,而金海陵王亮亦号贞元。唐昭宗号景福,而辽兴宗亦号景福。辽道宗号大安,而金卫王允济亦号大安。此皆后代年号与前代同者也。汉武帝号太初,而苻登、乞伏乾归、秃发乌孤、宋元凶劭亦俱号太初。汉宣帝号五凤,而孙亮、窦建德亦俱号五凤。汉哀帝号建平,而石勒、慕容望、慕容盛、慕容德、后魏京兆王元瑜亦俱号建平。汉章帝号建初,而李特、姚苌、李暠亦俱号建初。魏文帝号延康,而沈法兴亦号延康。魏明帝号青龙,而北燕兰汗亦号青龙。魏齐王芳号嘉平,而刘聪、秃发傉檀亦俱号嘉平。晋武帝号咸宁,而吕纂亦号咸宁。梁简文帝号大宝,而南汉刘鋹亦号大宝。北齐文宣帝号天保,而后梁萧岿亦号天保。北齐后主纬号武平,而高绍义亦号武平。后周明帝号武成,而李希烈、王建亦俱号武成。唐太宗号贞观,而夏主乾顺亦号贞观。唐豫王旦号载初,而安庆绪亦号载初。唐昭宗号天复,而辽末回离保亦号天复。唐昭宗又号天祐,而张士诚亦号天祐。唐昭宗又号大顺,而张献忠亦号大顺。石晋高祖号天福,而辽末耶律淳亦号天福。汉隐帝号乾祐,而夏主仁孝亦号乾祐。宋英宗号治平,而徐寿辉亦号治平。此僣窃之主年号与前代同者也。刘圣公号更始,而慕容冲、乞伏乾归亦俱号更始。孙皓号天册,而董昌亦号天册。孙皓又号天玺,而慕容儁俊亦号天玺。刘聪号麟嘉,而吕光亦号麟嘉。慕容觊号建明,而元奕、吕苟儿亦俱号建明。慕容垂号燕元,而慕容德亦号燕元。梁萧栋号天正,而萧纪亦号天正,辽末移刺窝斡亦号天正。萧琮号广运,而刘继元、西夏元昊亦号广运。史思明号应天,而朱泚、刘守光、夏主安全亦俱号应天。史思明又号顺天,而董昌、郝仪亦俱号顺天。王建号光天,而南汉刘玢亦号光天。此僣伪草窃之年号彼此相同者也。慕容永号中兴,而齐和帝亦号中兴(元郎亦同)。梁师都号永隆,而唐高宗亦号永隆(闽王曦亦同)。萧詧号大定,而周静帝、金世宗亦俱号大定。乞伏国仁号建义,而后魏庄帝亦号建义(杨难当亦同)。邢杲号天统,而北齐后主亦号天统(明玉珍亦同)。南汉刘?号乾亭,而辽景宗亦号乾亭。南唐李景号保大,而辽天祚亦号保大。刘承钧号天会,而金太宗亦号天会。南唐贼张遇贤,睦州贼方腊俱号永乐,而明成祖亦号永乐。夏主乾顺号正德,而明武宗亦号正德。杨安儿号天顺,元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数月,亦号天顺,明英宗亦号天顺。梁萧庄、后魏元法僧皆号天启,而明熹宗亦号天启。此则建国立统之朝反与僣窃年号同者也。彼僣伪草窃之朝,疏漏荒略,不及详考,层见复出,固无足怪。若升平之世,载籍具在,文士盈庭,乃亦何以漫无稽考若是?尤不可解者,前明之永乐、天顺、天启皆乱贼号也。以大一统之朝,偏袭用乱贼年号,更足贻笑千古矣。元顺帝慕世祖之治,重纪至元,意虽出于法祖,然御史李好文已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按晋惠帝号建武,晋元帝亦号建武。又唐高宗有上元之号,而肃宗亦号上元。是一朝二号相同,亦不始于元。)若后魏孝武之改元永兴也,后以与先世明元帝同号,遂改永熙。桓玄初篡立,改年为建始,以与赵王伦同号,遂改永始。而永始又王莽受封之年,乃改大享。西夏元昊建元开运,或告以石晋亡国之号,遂改广运。以偏安闰位僣窃之朝,尚知检避,有明诸臣乃反不如元魏、西夏,何也?盖前代正统纪年载在史策,易于稽核,至僣窃之号,则散见于他书,非如正史编年之可考,遂不觉暗合而不自和其陋耳。昔宋庠有《纪年通谱》,今已失传。王应麟《玉海》所载颇详,而宋以后无述。近日陈景云有《纪元要略》,具载史代正史所纪年号。景云子黄中,又增辑诸僣伪之国,颇为该备。然于草窃盗贼所建伪号尚多遗漏,今撮录各朝纪年及僣窃各年号,分列于后,庶览者有所考焉。

  历代正史编年各号

  汉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昭帝(始元、元凤、元平)。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成帝(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哀帝(建平、元寿。帝又以方士言,欲改太初元将四字,中止)。平帝(元始)。孺子婴(初始)。

  光武帝(建武、建武中元)。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和帝(永元、元兴)。殇帝(延平,又号元延,见《玉海》)。安帝(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顺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冲帝(永嘉)。质帝(本初)。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灵帝(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少帝辩(节光、昭宁)。献帝(永兴、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蜀昭烈帝(章武)。后主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魏文帝(黄初)。明帝(太和、青龙、景初)。齐王芳(正始、嘉平)。高贵乡公髦(正元、甘露)。元帝奂(景元、咸熙)。

  吴大帝(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侯官侯亮(建兴、五凤、太平)。景帝休(永安)。归命侯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武帝(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惠帝(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兴、建武、永安、光熙)。怀帝(永嘉)。愍帝(建兴)。

  东晋元帝(建武、太兴、永昌)。明帝(太宁)。成帝(咸和、咸康)。康帝(建元)。穆帝(永和、升平)。哀帝(隆和、兴宁)。海西公奕(太和)。简文帝(咸安)。孝武帝(宁康、太元)。安帝(隆安、元兴、义熙)。恭帝(元熙)

  宋武帝(永初。又号大宁,见《玉海》)。营阳王义符(景平)。文帝(元嘉)。孝武帝(孝建、大明)。废帝子业(永光、景和)。明帝(泰始、泰豫)。苍梧五昱(元徽)。顺帝(升平)。

  齐高祖(建元)。武帝(永明)。郁林王昭业(隆昌)。海陵王昭文(延兴)。明帝(建武、永泰)。东昏侯宝卷(永元)。和帝宝融(中兴)。

  梁武帝(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简文帝(大宝)。元帝(承圣)。敬帝(绍泰、太平)。

  陈武帝(永定)。文帝(天嘉、天康)。临海王伯宗(光大)。宣帝(太建)。后主叔宝(至德、祯明)。

  后魏道武帝(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明元帝(永兴、神瑞、泰常。又号咸熙,见《玉海》)。太武帝(始光、神?、延和、太平真君、太延、正平)。文成帝(兴安、兴光、太安、和平)。献文帝(天安、皇兴)。孝文帝(延兴、承明、太和)。宣武帝(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又号熙平,见《玉海》)。孝明帝(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庄帝(建义、永安)。节闵帝(普泰)。孝武帝(太昌、永熙)。孝静帝(天平、元象、兴和、武定)。文帝(大统)。废帝(无年号)。恭帝(无年号)。

  北齐文宣帝(天保)。废帝殷(乾明)。孝昭帝(皇建)。武成帝(太宁、河清)。后主纬(天统、武平、隆化)。恒(承光)。

  后周明帝(武成)。武帝(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宣帝(大成)。静帝(大象、大定)。

  隋文帝(开皇、仁寿)。炀帝(大业)。代王侑(义宁)。越王侗(皇泰)。

  唐高祖(武德)。太宗(贞观)。高宗(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享、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宏道)。豫王旦(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武后(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中宗(嗣圣、神龙、景龙)。睿宗(景云、太极、延和、先天)。玄宗(开元、天宝)。肃宗(至德、乾元、上元、宝应)。代宗(广德、永泰、大历)。德宗(建中、兴元、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太和、开成)。武宗(会昌)。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宗(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昭宗(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

  梁光祖(开平、乾化)。末帝(贞明、龙德)。

  后唐庄宗(同光)。明宗(天成、长兴)。愍帝(应顺)。潞王从珂(清泰)

  晋高祖(天福)。出帝(开运)。

  汉高祖(乾祐)。隐帝(年号同)。

  周太祖(广顺、显德。《玉海》又有天和、建德二号)。世宗(仍显德)。恭帝(仍显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开宝)。太宗(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仁宗(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英宗(治平)。神宗(熙宁、元丰)。哲宗(元祐、绍圣、元符)。徽宗(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钦宗(靖康)。高宗(建炎、绍兴)。孝宗(隆兴、乾道、淳熙)。光宗(绍熙)。宁宗(庆元、嘉泰、开禧、嘉定)。理宗(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度宗(咸淳)。少帝?(德祐)。端宗(景炎)。帝昺(祥兴)。

  辽太祖(天赞、天显。《玉海》又有神册之号)。太宗(会同、大同)。世宗(天禄)。穆宗(应历)。景宗(保宁、乾亨)。圣宗(统和、开泰、太平)。兴宗(景福、重熙)。道宗(保宁、乾享)。圣宗(统和、开泰、太平)。兴宗(景福、重熙)。道宗(清宁、咸雍、太康、大安、寿隆)。天祚帝(乾统、天庆、保大)。

  金太祖(收国、天辅)。太宗(天会)。熙宗(天眷、皇统)。海陵王亮(天德、贞元、正隆)。世宗(大定)。章宗(明昌、承安、泰和)。卫王允济(大安、崇庆、至宁)。宣宗(贞祐、兴定、元光)。哀崇(正大、开兴、天兴。《玉海》金又有天祐之号,不详何帝).

  元祖元皇帝(天兴)。世祖(中统、至元)。成宗(元贞、大德)。武宗(至大)。仁宗(皇庆、延祐)。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明宗(无年号)。文宗(公历、至顺)。宁宗(无年号)。顺帝(元统、至元、至正)。

  明太祖(洪武)。惠帝(建文)。成祖(永乐)。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天顺)。景帝(景泰)。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庄烈帝(崇祯)。

  历代僣窃各年号

  王莽(建国、天凤、地皇。又号初始,见《玉海》)。刘圣公(更始)。刘盆子(建世)。隗嚣(汉复)。公孙述(龙兴)。后汉贼张曼成(神上)。公孙渊(绍汉)。

  西晋赵王伦(建始)。南阳王保(建康)。山都贼丘沈(神凤)。

  东晋桓玄(大亨、建始、永始)。桓谦(天康)。巴酋句渠知(平赵,见《玉海》)。

  汉刘渊(元熙、永凤、河瑞)。刘聪(光兴、嘉平、建元、麟嘉)。刘粲(汉昌)。

  前赵刘曜(光初)。

  后赵石勒(太和、建平)。石弘(延熙)。石虎(建武、太宁)。石遵(永宁)。石鉴(青龙)。冉闵(永兴)。石虎时安定贼李子扬僣号大黄帝(龙兴)。

  前秦苻健(皇始)。苻生(寿光)。苻坚(永兴、甘露、建元)。苻丕(太安)。苻登(太初)。苻崇(延初)。贼帅张琚(建昌)。

  后秦姚苌(白雀、建初)。姚兴(皇初、弘始)。姚泓(永和)。窦衡(元光)

  蜀李特(《华阳国志》云晏平,《晋书·载记》云建初)。李雄(建兴、太武、玉衡)。李期(玉恒)。李寿(汉兴)。李势(太和、嘉宁)。又有妖贼李宏伪称李势子(年号凤凰,见《晋书·周访传》)。

  前燕慕容俊(元玺、光寿)。慕容暐(建熙)。为苻秦所灭,苻秦乱后,慕容氏复起。慕容泓(燕兴)。慕容冲(更始)。段随(昌平)。慕容觊(建明)。慕容望(建平)。慕容忠(建武)。慕容详(建始)。

  西燕慕容永(中兴)。

  后燕慕容垂(建兴)。慕容宝(永康)。翟钊(定鼎)。兰汗(青龙)。慕容麟(延平)。慕容盛(建平、长乐)。慕容熙(光始、建始)。高云(正始)。冯跋(太平)。冯弘(太兴)。

  南燕慕容德(建平)。慕容超(太上)。

  前凉张实(永安),张茂(永元、太元)。张重华(永乐)。张祚(和平)。张元靓(建兴、太始)。张天锡(太清)。张大豫(凤凰)。

  后凉吕光(太安、麟嘉、龙飞)。吕纂(咸宁)。吕隆(神鼎)。

  西凉李暠(庚子、建初),李歆(嘉兴)。李恂(永建)。

  西秦乞伏国仁(建义)。乞伏乾归(太初、更始)。乞伏炽盘(永康、建弘)。乞伏慕末(永和)。

  南凉秃发乌孤(太初)。利鹿孤(建和)。傉檀(弘昌、嘉平)。

  北凉段业(神玺。《玉海》作天玺)。沮渠蒙逊(永安、元始、承元、义和)。牧犍(承和)。

  夏赫连勃勃(龙升、凤翔、昌武、真兴)。赫连昌(承光)。赫连定(胜光)

  氐王杨难当(建义)。

  宋元凶劭篡位(太初)。晋安王子勋(义嘉)。武昌王浑(元光。此戏作檄文而有是称,非实事也,后竟以此被祸)。氐帅赵广(秦始。见《宋书·刘粹传》)。南谯王义宣(建平。见《鲁爽传》)。

  齐唐宇之(兴平)。雍道晞(建义)。

  梁萧栋(昭明太子之子,为侯景所立。天正)。武陵王纪(亦号天正)。萧庄(天启。见《南史·萧方等传》)。萧渊明(天成。见《南史》)。临贺王正德(正平)。交州民李贲(天德。见《梁武纪》)。侯景(太始)。

  后梁萧詧(大定)。萧岿(天保)。萧琮(广运)。

  后魏南安王余(承平。为宗爱所立者)。博真(承平。太武帝后所立者)京兆王元愉(建平)。汝南王元悦(更兴。梁武策为魏主)。徐州刺史元法僧(天启)。北海王元颢(孝基、建武。亦梁武所立)。长广王元晔(建明。尔朱兆所立)。章武王元朗(中兴。高欢所立)。贼帅鲜于修礼(鲁兴)。杜洛周(真王)。陈双炽(始建)。葛荣(广安)。邢杲(天统)。莫折念生(天建。见《萧宝寅传》)。万俟丑奴(神虎)。萧宝寅(隆绪)。破六韩拔陵(真王)。陈郡贼刘获、郑辨(天授)。山胡刘蠡升(神嘉。见《北齐书》)。汾州胡王巨触(平都。见《北齐书》)。司马小君(圣君。见《道武诸子传》)。吕苟几(建明)、泾州贼陈瞻(圣明。见《景穆诸子传》)。饥胡白亚栗斯(建平)。翟辽(建光。见《玉海》)。

  北齐安德王高廷宗(德昌。立二日而灭)。范阳王高绍义(武平。奔突厥后即位)。稽胡贼刘没铎(右平)。

  隋末贼帅向海明(白乌)。刘迦(大世)。朱粲(昌达)。操师乞(《北史》谓年号始兴,《隋书》及《唐书》谓年号天成)。林士宏(太平。《玉海》又云天成)。李子和(丑平。《旧唐书》作正平)。窦建德(丁丑、五凤)。王世充(开明)。宇文化及(天寿)。李密(《旧唐书》谓魏公元年,《新唐书》谓改元永平)。李轨(安乐)。薛举(秦兴)。刘武周(天兴)。浮屠高昙成(法轮)。萧铣(凤鸣)。刘黑闼(天造)。沈法兴(延康)。李子通(明政)。梁师都(永隆)。曹武彻(通圣)。辅公祏(天明。《玉海》又有乾德之号)。高开道(开成、始兴)。

  唐殇帝(唐隆)。谯王重福(中元克复)。濮王(天寿。见《玉海》)。嗣襄王煴(建贞。《玉海》作永贞)。安禄山(圣武)。安庆绪(载初、天和。《通鉴》作天成)。史思明(应天、顺天)。史朝义(显圣)。李希烈(武成)。段子璋(黄龙。见《通鉴》)。浙东贼袁晁(宝胜、升国)。朱泚(应天、天皇)黄巢(王霸、金统)。裘甫(罗平)。土摩沙(进通)。

  五代梁郢王友珪篡位(凤历)。刘守光(应天。见《玉海》)。

  吴杨隆演(武义)。杨溥(顺义、乾贞、太和、天祚)。

  前蜀王建(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王衍(乾德。咸康)。

  蜀贼张育(黑龙)。程道养(泰始)。

  后蜀孟知祥(明德)。孟昶(广政)。

  南汉刘?(乾亨、白龙、大有)。刘玢(光天)。刘晟(应乾、乾和)。刘鋹(大宝)。

  闽王璘(龙召。《玉海》又作永和)。王昶(通文)。王曦(永隆)。王延政(天德)。

  南唐李昪(升元)。李景(保大、中兴、交泰)。贼帅张遇贤(永乐。见《五代史》)。

  董昌(《新唐书》云天册,《五代史》云顺天)。

  吴越钱镠(宝正。见《五代史》。又有天宝、宝大二号,见《十国春秋》及洪容斋《随笔》。又有广初一号,见《玉海》)。

  北汉刘承钧(天会、见李惲《千佛楼铭》)。刘继元(广运)。

  西夏元昊(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六字号)。谅祚(延嗣宁国、天祐垂圣、福圣承道)。都(拱化)。秉常(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天安礼定)。乾顺(天仪治平、天祐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仁孝(大庆、人庆、天盛、乾祐)。纯祐(天庆)。安全(应天、皇建)。遵顼(光定)。德旺(乾定)。

  辽人皇王倍(甘露)。辽末东京详稳大延琳(天庆)。渤海将高永昌(隆基)。奚王回离保(天复)。耶律淳(建福)。淳妻萧氏称制(德兴)。梁王邪律雅里(神历)。萧幹(天嗣)。耶律大石(延庆、天德、康国)。大石妻塔不烟(咸清)。不夷列(绍兴)。其妹速普完(崇福)。夷列次子直鲁古(天禧)。耶律留哥(元统)。

  宗贝州贼王则(得圣)。广源酋侬智高(启历。《玉海》又有端懿、景瑞等号)。蜀贼王均(代顺)。睦州贼方腊(永乐。见《宣和遗事》)。苗傅、刘正彦檀立皇子旉(明受)。洞庭贼杨么(庚戍。又有大圣王之号)。李顺(应运)。

  金刘豫(阜昌)。山东贼郝定(顺天。见《侯挚传》)。移剌窝斡(天正。见《逆臣传》)。辽东贼浦鲜万奴(天泰。见《金宣宗纪》)。杨安儿(天顺。见《仆散安贞传》)。信州贼契丹德寿陁锁(身圣。见《内族襄传》)。纠军贼(天赐。见《完颜佐传》)。

  元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天顺)。顺帝之子爱猷识理达腊(宣光。后又有年号曰天元者,见《高丽史》)。陈吊眼据漳州起兵复宋(年号昌泰。见《郑所南集》)。邪斯伯(天威。本耶律留哥部下,乞奴金山所推为辽主)。乞奴金山(天德。俱见《耶律留哥传》)。锦州贼张致(兴龙)。广州贼林桂芳(延康)。广东贼朱光卿(赤符)。温州贼陈空崖(正治)。林儿(龙凤)。张士诚(天祐)。徐寿辉(治平)。陈友谅(大义)。陈理(德寿)。明玉珍(天统)。明升(开熙)。

  明麻城贼李保(武烈。见《明史·李辰传》)。西华贼刘千斤(德胜。见《明史·白圭传》)。叶宗留之党陈鉴胡(泰定。见《明史》张骥及侯琎传)。白莲贼徐鸿儒(大成、兴胜。见《明史·赵彦传》)。流贼李自成(永昌)。张献忠(大顺。俱见《明史·流贼传)。

  此外有蕃年号见于《唐书》、宋、元、明史及《通鉴》、《玉海》者,今并摘录

  土番赞普(彝泰)。

  渤海王武艺(仁安)。钦茂(大兴)。华玙(中兴)。嵩邻(正历)。元瑜(永德)。言义(朱雀、太始建兴。《唐书》所记如是,《通鉴》又谓明忠〈太始〉、仁秀〈建兴〉,《玉海》又谓彝震〈咸和〉)。

  南诏酋龙(建极。见《玉海》)。法(贞明承智大同,六字为号。见《通鉴》)。舜化(中兴。此外又有明圣、保和、政安、明统等号,又有崇兴大宝、天瑞景星,皆四字为号,见《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见《唐书》)。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历、永延、文治、宽宏、应保、宝龟、白龟、天庆、天历等号,又有天平宝胜四字为号。(俱见《玉海》)。平秀吉(文禄。见《明史》)。

  交趾陈日尊(宝象、神武。见《宋史》。而《玉海》作李曰尊。《元史》安南又有绍隆、绍宝等号)。李乾德(太宁。此外又有天纪宝象、彰武嘉庆,皆以四字为号。见《玉海》)。

  安南黎苍(元圣)。简定(兴庆)。陈季扩(重光)。涂山僧范玉(永宁)。黎利(顺天)。黎麟(维宁、大宝)。黎濬(大利、延宁)。黎琮(天兴)。黎灏(光顺、洪德)。黎晖(景统)。黎谊(端庆)。陈暠篡立(应天)。黎晭(洪顺)。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宁(元和)。黎宪(光照。俱见《明史·安南传》)。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贞等号)。

  高丽(有延祥、正丰等号)。

  于阗(有同庆年号)。

  柔然(有始平年号)。

  蜀丛帝(万通。以上五条俱见《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见《明史》)。

  (此外道经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上皇、无极、永寿等号,见《隋志》)

  改元

  欧阳公云:年号以一为元,亦未常有法,盖古人之语尔。古谓岁之一月,不曰一月,而云正月。《国语》六吕曰元间、太吕,《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数多不云一,不独年号也。后世始以孔子书元年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为重事。汉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称号遂多,不胜其纪也。按欧公此说,亦臆度之词。古人最重者元,汉《律历志》云:历始曰元。《传》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体之长也。三统合于一元。古人所谓元祀、元年,盖取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谓一元之意,万物所从始也。元者,辞之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为重事,由来远矣。古者天子、诸侯皆终身一元年,无所谓改元者。《史记》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此实后世改元之始。汉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为后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后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后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则以武帝有年号,人所共见,而不知改元实非始于汉武也。历代以来,又有不应建元而即有年号者。如刘渊称汉王,即建元元熙,僣帝位,又改永凤。石勒称赵王,即建元太和,僣帝位,又改建平。吕光据姑臧,即建元太安,称三河王,又改麟嘉,称天王,又改龙飞。以及诸僣伪国,如乞伏、沮渠、秃发之类,虽不称帝而各有年号是也。又有不改年号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号,而改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号,而改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岁而两三改元者。汉中平六年,献帝即位,改元光熹;张让、段珪诛后,改元昭宁;董卓辅政,改元永汉,此一岁四号也。晋惠帝太安二年,长沙王乂事败,成都王颖改元永安;河间王颙得政,又改元永兴。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庄帝立,即改元建义,又改元永安。宋废帝子业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既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载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长寿。及长寿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载,十一月又改元证圣。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册万岁,十二月又改万岁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圣历。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长安。(按武后以建子月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属岁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开兴,又改天兴。明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一月崩,熹宗立,从左光斗议,以今年八月以前仍为万历八月,以后为泰昌,明年为天启。是皆一岁两三号也。有不应改元而即改者。蜀先主卒,子禅嗣未逾月,即改元建兴。吴孙亮、晋惠帝、宋元凶劭亦然。《宋书·五行志》谓数君皆不终其位是也。有应改元而不改者。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而梁末帝、晋出帝、刘承钧皆逾年不改元,又明年始改。孟昶即位五年始改,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唐哀帝、汉隐帝、周世宗皆用先世年号,终身不改。哀帝、隐帝皆年少,且迫于权臣,故不暇及,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岂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显德之号初未尝用,遂袭以纪年耶?又有年号犯讳而不改者。梁末帝名友贞,而年号贞明;汉隐帝名承祐,而年号乾祐;夏主仁孝之父名乾顺,而仁孝亦改元乾祐,举朝之人不闻议及,何也?

  年号用字

  年号用字,固取吉祥,然又有当慎择者。晋元帝改元永昌,郭璞谓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齐郁林王建元隆昌,《南史》论亦谓同此谶焉。梁侯景立萧栋,改元天正。武陵王纪僣位,亦改元天正。识者以为"于文天为二人,正为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永丰侯叹曰:"昔桓玄年号大亨,识者谓二月了,而玄之败实在仲春。今曰天正,在文为一止,其能久乎?"纪与栋果皆为元帝所害。北齐文宣帝年号天保,识者曰:"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也。帝其不过十乎?"文宣果在位十年。后主纬奔邺,命安德王延宗守晋阳。延宗为众所推,即帝位,年号德昌。人以为"德昌者,得二日也。"果即位之明日,被周师所围,越宿而败,正得二日。萧琮年号广运,识者曰:"运之为字,走军也。"隋炀帝改元大业,或以为"大苦来"。唐僖宗年号文明,及黄巢反,以为唐去丑口而着黄,明已当代唐,以为图谶。宋徽宗改宣和,或云一家有二日,果徽、钦同帝。钦宗改元靖康,或以为立十二月,果周岁而失国。或又谓"十二月立康王"之兆,其谶果验。明泰昌亦二日也,果是年天启继位。凡此虽皆偶然适中,未必因此遂致不祥,然亦不可不加意也。(沈作喆又谓:年号最忌与前世谥号、陵名相犯。本朝熙宁、崇宁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之陵名也。亦当时大臣不学之过。则年号并当避陵名矣。亦见袁文《瓮牖闲评》。)

  年号并称

  宋以前国家年号,从无割取一字而以两年号并称者。自宋始有熙丰、乾淳之语,至见之章奏,笔之著述。然犹一帝改元之号,自为联属也。至明乃合两帝并称,如永宣、成弘、嘉隆、隆万、天崇之类,并有取下一字并称,如化治、庆历、启祯者。虽无甚关系,然亦草野横议之一端也。本朝未有明禁,而自无此习。一则列圣享国久长,一则朝廷尊严,人情敬畏故也。按唐德宗思贞观、开元之治,乃建号贞元。宋孝宗兼取建隆、绍兴,乃建号隆兴;取乾德、至道,乃建号乾道。宁宗兼取开宝、天禧,乃建号开禧。(《金史》:完颜匡曰:"宋取先世开宝、天禧,纪元开禧,岂忘中国者哉!")然则朝廷之上已开其端矣。

  《陔馀丛考》 清·赵翼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