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专治麻痧初编 >卷二

《专治麻痧初编》·卷二

专治麻痧初编 佚名 著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脉法

  气不和脉弦急,伤食脉沉缓,虚惊脉促急,(一作促结)风脉浮,寒脉沉细,脉乱不治。

  寇氏《全幼心鉴》云∶小儿一岁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寅卯辰即风气命三关也)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其脉纹见有五色,如因惊必青,泻痢必紫,当以类而推之。一岁后则可用一指转侧辨其三部脉弦急浮沉。四五岁后脉七八至而细数者为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为虚,为寒,弦紧为风痫,弦急为客忤。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面部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若色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目部证

  目内色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五脏虚实寒热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心气实则喜仰卧。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烦闷。(一作顿)虚则切牙多欠。肝热则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壮热,饮水,喘闷,目赤,发搐。肝有风则目连札,(一作眨目动也)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系而直视。风甚则身反张,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面白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吐清水。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热则手捣眉目鼻面。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肺藏怯则唇白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甚也。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若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更加色欲,变证百出,愈难救疗。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而身缩者,切牙者,肾水虚而不能制心火也。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五脏疮疹证治

  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伏于命门。若遇天行时热,或乳食所伤,或惊恐所触,则其毒当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惊悸多睡。宜究其何藏所发,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须节饮食,慎风寒。五脏各有一证,肝藏水青色而小,肺藏脓色白而大,心藏斑色赤而小,脾藏疹小次斑,故色赤黄浅也。先发脓后发疹子者顺,先疹子后斑者顺,反此为逆。惟肾无候,但见kt冷耳冷是也。若寒水来侮,故黑陷而耳kt反热,为逆也。(同音泡)如发潮热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热不止者,未尽也。潮热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之类也,一发便出尽者重,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最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躁热渴,腹胀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热,利小便解热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战切牙,或身黄肿紫者,急下之。复寒热不已,身冷出汗,耳kt反热者,死证也,此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也。

  下后身热气温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则内虚归肾。

  大抵疮疹属阳,在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难救一。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下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热也,宜导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为脾虚而肝旺乘之,心火妄动,风热相搏也,当泻心肝补脾土。

  疮黑而忽便脓血并痂皮者乃脾气实,肾邪退而病安也。泄泻而乳食不化者,脾虚不能制肾,故难治。

  徐洄溪曰∶此即近世痘疮之证,其病与斑疹同列,并无起胀成浆收靥等说。大抵宋时之疮形治法不过如此。近日愈变愈重,与斑疹绝不相类,治亦回别。因知天下之病,随时随地变化无穷,所以《内经》有五运六气、异法方宜等论,为医者苟不能知天运之转移,及五方之体性,终有偏执之处,不可以称上工也。

  泻青丸方

  治肝经实热,急惊搐搦,脉洪实。

  当归(焙)草龙胆(焙)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焙)上等分为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或壹丸,煎竹叶汤同沙糖化下。

  导赤散

  治小儿心热,上窜切牙,小肠实热,小便秘赤。

  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黄芩。

  泻心汤

  治小儿心气实,气涩不得通,喜仰卧。

  黄连上为末,每服五分,临卧温水化下。

  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治脾胃实热弄舌。

  藿香叶(七钱五分)山栀子仁(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七钱五分)防风(三两,焙)上锉,用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至五分,温服清汁。

  异功散

  治脾胃虚弱,吐泻不思乳食。

  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生姜大枣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附《颅囟经》

  和平饮子

  治小儿初生日,与∶人参茯苓甘草升麻(各一分)上水煎,时时与之,临时冷加白术,热加芒硝。

  益黄散

  (又名补脾散)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陈皮(一两,去皮)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炙甘草(各五钱)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

  白术散

  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但欲饮水,乳食不进。

  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白术(炒)藿香叶葛根(各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上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烦渴去木香,《本事方》。

  白术散

  治小儿呕吐,脉迟细有寒,白术人参(各二钱五分)半夏曲(二钱)茯苓干姜甘草(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擘去核,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二三服。

  泻白散

  治肺实热盛,咳嗽气急痰喘。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炙甘草(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阿胶散

  (又名补肺散)治肺虚咳嗽,气粗喘促口渴。

  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炒)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曾氏《活幼心书》

  补肺散

  去黍粘子,加茯苓。

  地黄丸

  (又名六味丸)治肾怯失音,ht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虚证。

  熟地黄(八钱,酒洗)山萸肉山薯蓣(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钱,去皮)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二十丸。

  寇氏《全幼心鉴》去泽泻加人参鹿茸名参茸地黄丸,治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解颅语迟,齿生缓,行步多艰。

  生犀角汁

  治疮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乌犀角(磨汁)

  玉露散

  (又名甘露散)治伤热吐泻,汗退场门渴,脉浮洪大。

  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生甘草(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匙,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

  甘桔汤

  治小儿肺热。

  桔梗(二两)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加荆芥防风名如圣汤。

  董氏《斑诊备急方》加恶实麦门冬,亦名如圣汤。

  阎氏孝忠附方

  小儿耳冷kt冷,手足乍冷乍热,面赤,时嗽嚏惊悸,此疮疹欲发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消毒散,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柏膏;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痛或生疮与甘桔汤,甘露饮子。余根据钱氏说。

  大人同。

  升麻葛根汤

  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干葛芍药甘草(各半两,炙)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千金方》无甘草有黄芩,名

  四物解肌汤

  ,治少小伤寒。

  消毒散

  治疮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匀遍,又治一切疮。凉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两,炒)甘草(半两)荆芥穗(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活人书》

  鼠粘子汤

  有防风,治证同。

  黄柏膏

  治疮疹已出,用此涂面,用胡荽酒。

  黄柏(一两,去皮)甘草(四两)新绿豆(一两半)上为细末,生油调,从耳前至眼轮,并浓涂之,日三两次。如早用疮不上面,纵有亦少。

  胡荽酒

  胡荽(细切四两,以好酒二盏,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时,用物合定放冷)上每吸一二口,微喷从顶至足匀遍,勿喷头面。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辟去汗气,疮疹出快。

  疮疹忌外人及秽触之物,虽不可受风冷,然亦不可拥遏,常令衣服得中,并虚凉处坐卧。

  甘露饮子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又治热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

  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苗)枳壳(去穣麸炒)甘草(炙)山茵陈叶上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温服。牙齿动摇,牙龈肿热,含漱渫并服。《活人书》曰∶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此。《本事方》无麦冬犀角尖,治胃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一切疮疼。

  白虎汤

  解暑毒烦躁,身热,痰盛,头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两半,焙)甘草(半两,炒)石膏(四两)白粳米(八钱)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食后温冷随意服,气虚人加人参同煎。

  紫雪

  治惊痫百病,烦热涎厥,及伤寒胃热发斑,一切热毒喉痹肿痛,又治疮疹毒瓦斯上攻咽喉,水浆不下。

  黄金(十两)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各四两八钱,并捣碎)以上用水五升,煮至四升,去滓入下项药∶玄参(一两六钱,捣碎)木香(捣碎)羚羊角屑犀角屑沉香(各半两,捣碎)升麻(一两六钱,捣碎)丁香(一钱,捣碎)甘草(八钱,炙锉。)以上八味入前药汁中,再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入下项药∶硝石(三两一钱)芒硝亦得朴硝(一斤,精者)以上二味入前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搅不住手,候有七合,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药∶朱砂(三钱,研飞)麝香当门子(一钱一字,研)以上二味入前药中搅匀,寒之二日。

  上件成紫色霜雪,每服一字至五分,冷水调下,大小以意加减。咽喉危急病,捻少许,干咽立效,又治大人香港脚,毒遍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瘴疫毒疠,卒死,温疟,五尸,五疰,大能解诸药毒。每服一钱至二钱,冷水调下,并食后服。

  [卷二]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东平董汲及之论次)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序

  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全愈疾者,恐恐然惟虑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药之不神也,其亦陋矣。夫药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无夭横,各尽其天年以终,此亦仁术也。志友董及之,少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一日尽弃其学而从事于医。然医亦非鄙术矣,古之人未尝不能之,如张仲景、葛洪、陶隐居、孙思邈,皆名于后世。但昧者为之,至于异贵贱,别贫富,自鄙其学,君子不贵也。及之则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携《小儿斑疹方》一秩见过,求序于余。因为引其略,亦使见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疗疾者,不足贵也。

  如此,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平甫序。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自序

  夫上古之世,事质民淳,禀气全粹,邪不能干,纵有疾病,祝由而已,虽大人方论,尚或未备。下逮中古,始有巫妨氏者,着《小儿颅囟经》以卜寿夭,别死生,历世相援,于是小儿方论兴焉。然在襁褓之时,脏腑嫩弱,脉促未辨,痒不知处,痛亦难言,只能啼叫;至于变蒸惊风,客忤解颅,近世巢氏一一明之。然于斑疹欲出证候与伤风相类,而略无辨说,致多谬误。而复医者不致详慎,或乃虚者下之,实者益之,疹者汗之,风者温之,转生诸疾,遂致夭毙,嘘可叹也。今采摭经效秘方,详明证候,通为一卷,目之曰《斑疹备急方》,非敢谓有补于后世,意欲传诸好事者,庶几鞠育之义存焉。东平董汲及之序。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总论

  论曰∶夫生民之道,自微而着,由小而大,此物理灼然,不待经史,证据可知。然小儿气禀微弱,故《短剧方》云∶人生六岁以上为小,六岁以下,经不全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疾难治者,皆为无所根据。至如小儿斑疹一候,不惟脉理难辨,而治疗最比他病尤重。觉证与伤寒阴痫相近,通都辅郡,名医辈出,则犹能辨其一二。远地左邑,执病不精,失于详审,投药暴妄。加之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斑疹未出,往往疑为伤风,即以麻黄等药重发其汗,遂使表虚里实。若为阴痫治之,便用温惊药品,则热势愈盛。直至三四日证候已定,方得以斑疹药治之,则所失多矣。大率世俗医者,斑疹欲出,多以热药发之,遂使胃中热极。其初作时即斑疹见于皮下,其已出者变黑色而内陷,既见不快,尤用热药,熏蒸其疾,斑疹得热则出愈难。转生热证,大小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积药下之,则使儿脏腑内虚,热又不除,邪气益深,变为喘满便血,或为痈,身体裂破,遂使百年之寿一旦为俗医所误者,可不痛哉。大抵斑疹之候,始觉多咳嗽,身体温壮,面色与四肢俱赤,头痛腰疼,眼睛黄色,多睡中螈,手足厥,耳尖及尻冷,小便赤,大便秘,三部脉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其乳下儿可兼令乳母服药。其证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与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黄青黛等凉药下之,次即与白虎汤。如秋冬及春寒未用白虎汤之时,但加枣煎服,不必拘于常法。仲景云∶四月后天气大热,即可服白虎汤,特言其梗概耳,大率疹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足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与紫草散,救生散,玳瑁散之类,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或毒攻咽喉者,可少与紫雪及如圣汤,无不效也。其余热不解,身热烦渴及病疹儿母俱可与甘露饮。或便血者以牛黄散治之兼宜常平肝脏,解其败热,虑热毒攻肝,即冲于目,内生障翳,不遇医治,瞳人遂损,尤宜慎之。然已出未平,切忌见杂人,恐劳力之人,及狐臭熏触故也。未愈不可当风,即成疮痂。如脓出可烧黑丑粪灰,随疮贴之,则速愈而无瘢也。及左右不可阙胡荽,盖能御汗气辟恶气故也。如儿能食物,可时与少葡萄,盖能利小便,及取如穗出快之义也。小儿斑疹本以胎中积热,及将养温浓,偶胃中热,故乘时而作。《外台方》云∶胃烂即发斑。微者赤斑出,极者黑斑出。赤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其腑热即为疹,盖热浅也。脏热即为,盖热深也。故《证色论》云∶大者属阴,小者属阳。汲总角而来,以多病之故,因而业医。近年累出诸处治病。当壬申岁冬无大雪,天气盛温,逮春初,见小儿多病斑疹。医者颇如前说,如投以白虎汤之类,即窃笑云白虎汤本治大人。盖不知孙真人所论大人小儿为治不殊,但用药剂有多少为异耳。则是未知用药之法,故多失误。今博选诸家及亲经用有效者方,备录为书。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药方

  升麻散

  治疹未出,疑贰之间,身热与伤寒温疫相似,及疮子已出发热,并可服之方。

  升麻芍药葛根(锉炒)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二岁儿,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以时,日三夜一服。

  白虎汤

  治痘麸疹斑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并温热病,中暑气,烦躁热渴方。

  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锉)甘草(炙,三两)人参(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小儿减半服。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并乳母亦令服之。

  紫草散

  (阎氏名四圣散)治伏热在胃经,暴发痘疮疹,一切恶候,出不快,小便赤涩,心腹胀满方。

  紫草(去苗,一两)甘草(生用)木通(去根节锉)枳壳(去穣麸炒)黄(炙锉,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无时。阎氏治疮疹出不快,及倒,四圣散即此方也。然既名四圣散,何以有五味,疑黄当注云虚者加入。

  附钱氏紫草散

  发斑疹。

  钓藤钩子紫草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匙,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

  又附

  阎氏方蓝根散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

  板蓝根(一两)甘草(三钱,锉)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二方无证勿服。

  抱龙丸

  治一切风热,中暑,惊悸,疮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发温壮,睡中惊,搐搦不宁,脉洪数,头痛呕吐,小便赤黄方。

  天南星(锉开,里白者生为末,腊月内取黄牛胆汁和为剂,却入胆内阴干,再为末,半斤)天竺黄(二两,别研)朱砂(二钱,研水飞)雄黄(半两,研水飞)麝香当门子(一钱,别研)牛黄(一字,别研)上同研极细末,甘草水和丸,芡实大,窨干,竹叶或薄荷汤化下一丸,不拘时候。一方不用牛黄。

  救生散

  治疮疹脓、恶候危困、陷下黑色方。

  猪血(腊月内以新瓦罐子盛,挂于屋栋上,阴干取末一两)马牙硝(一两,研)硼砂(研)朱砂(研水飞)牛黄(研)龙脑(研)麝香(一钱,别研)上研极细,每二岁儿取一钱,新汲水调下,大便下恶物,疮红色为度,不过再服,神验无比。

  牛李膏

  (钱氏云∶一名必胜膏)治疮疹痘恶候见于皮肤下不出,或出而不长,及黑紫内陷,服之即顺,救危急候。愚小年病此,危恶殆极,父母已不忍视,遇今太医丞钱公乙下此药得安,因恳求真法。然此方得于世甚久,惟于收时不知早晚,故无全效。今并收时载之,学人宜根据此方。

  牛李子

  (一名乌罡子,一名楮李子,一名牛消子,一名鼠李子,一名禾镰子)好生道旁田畔,过秋结实成穗,垂叶间,味甘可食,色黑多汁。九月后采取,研细,绢滤汁不以多少,于银石器中熬成膏,可丸。每膏二两,好麝香半钱,细研和入。

  上每二岁儿服一丸,如桐子大,浆水煎杏胶汤化下。如疮紫黑内陷者不过再服,当下恶血及鱼子相似;其已黑陷于皮下者,即红大而出,神验。

  玳瑁散

  治疮疹热毒内攻,紫黑色,出不快方。

  生玳瑁甲(水磨浓汁一合,猪心一丸,从中取血一皂子大,同研),上以紫草嫩茸,浓汁煎汤调,都作一服。

  利毒丸

  治疮疹欲出前,胃热发温壮,气粗腹满,大小便赤涩,睡中烦渴,口舌干,手足微冷,多睡,时嗽涎实,脉沉大滑数,便宜服之方。

  大黄(半两)黄芩(去心)青黛(各一钱)腻粉(炒,一钱)槟榔生牵牛(取末,各一钱五分)大青(一钱)龙脑(研)朱砂(研飞,各五分)上杵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二岁儿服八丸,生姜蜜水下,不动再服,量儿大小、虚实加减。

  如圣汤

  治咽喉一切疼痛,及疮疹毒攻咽喉,肿痛有疮,不能下乳食方。

  桔梗(锉)甘草(生用)恶实(微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半两)上为细末,每二岁儿,服一钱,沸汤点,时时呷服,不以时。

  甘露饮

  解胃热及疮疹已发,余热温壮,龈齿宣肿牙痛,不能嚼物,饥而不欲食,烦热,身面黄,及病疮,乳母俱可服之方。

  生干地黄(切焙)熟干地黄(切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根苗锉)甘草(炙锉)枳壳(去穣麸炒)山茵陈叶(去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候,量力与服。

  苏恭紫雪

  治大人小儿一切热毒,胃热发斑,消痘麸疹,及伤寒热入胃发斑,并小儿惊痫涎厥,走马急疳,热疳,疳黄,疳瘦,喉痹肿痛,及疮疹毒攻咽喉,水浆不下方。

  黄金(百两)寒水石(三斤)石膏(三斤)磁石(三斤)滑石(三斤)犀角屑(五两)羚羊角屑(五两)玄参(一斤)沉香(五两)青木香(五两)丁子香(一两)甘草(八两)升麻一升(皆咀)上以水五斗,煮金至三斗,去金不用,入诸药,再煎至一斗,滤去滓,投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火煎,以柳木篦搅勿停手,候欲凝入木盆中,更下研朱砂真麝香各三两,急搅匀,候冷贮于密器中,勿令见风,每服一钱,温水化下,小儿半钱一字,咽喉危急病,捻少许,干咽之立效。

  附∶药味分两悉照《外台秘要》苏恭紫雪方更正。

  徐洄溪曰∶方中黄金百两,以飞金一万页代之尤炒。邪火毒火穿经入脏无药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调肝散

  败肝藏邪热,解散斑疹余毒,服之疮疹不入眼目方。

  犀角屑(一分)草龙胆(半钱)黄(半两,锉炙)大黄(一分,炒过)桑白皮(一分,炙)钓藤钩子(一分)麻黄(一分,去根节)石膏(别研)栝蒌实(各半两,去穣皮)甘草(一分,炙)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以时候。

  护目膏

  治疹痘出后,即须爱护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喷时,先以此药涂面上,然后方可以胡荽酒喷四肢。大人小儿有此,悉宜用之方。

  黄柏(一两,去皮锉)绿豆(一两半,拣净)甘草(四两,生锉)上为细末,以生油调为膏,从耳前眼眶并浓涂目三五遍。上涂面后,可用胡荽酒微喷,勿喷面也。早用此方涂面即面上不生疹痘,如用此方涂迟,纵出亦少。

  胡荽酒

  治斑痘麻疹,欲令速出,宜用此方。

  胡荽(四两)上细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顶已下喷背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头面。(仍将滓焙干,红绢袋子盛,缝合令乳母及儿佩带,余酒与乳母饮之)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节度,腹痛啼哭方。

  川郁金(一两)西牛黄(一钱)上研为末,每二岁儿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大小以此增减之。

  蛇蜕散

  治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方。

  马屁勃(一两)皂荚子(二十七个)蛇蜕皮(全者一条)上入小罐子内,盐泥固济,烧不得出烟,存性研为细末,温水(阎氏用温酒)调下一钱,食后服。

  真珠散

  治斑疮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方。

  栝蒌根(一两)蛇蜕皮(四钱一条,全炙)上为末,用羊子肝一枚,批开去筋膜,掺入药二钱,用麻缕缠定,以米泔内煮熟,任意与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为丸,如黄米大,以生米泔下十丸,乳头上与亦可,日三服。(儿小未能食肝,与乳母食之佳)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附阎氏方

  蝉壳末上用水煎羊子肝汤,调服一二钱。

  凡痘疮才欲着痂,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润之,可揭即揭去。若不润及,迟揭疮痂,硬即隐成瘢痕,终身受累。(附)凡小儿实热疏转后,如无虚证,不可妄温补。热必随生,(附)

  [卷二\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后序

  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盖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褪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故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因缘遭遇,供奉禁掖,累有薄效,误被恩宠。然小儿之疾,阴阳为痫最大,而医所覃思,经有备论;至于斑疹之候,蔑然危恶反惊搐,伤寒二痫大同,而用药甚异,投剂小差,悖谬难整,而医者恬不为虑。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秩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又惬素所愿以授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

  时元佑癸酉八年十月丙申日翰林医官太医丞赐紫金鱼袋钱乙题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全

  [卷二] 朱氏翼中《类证活人书》

  此一卷论小儿疮疹。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疼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缘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又云疮豆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或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毒瓦斯入里杀人,但与化毒汤,紫草木通汤,鼠粘子汤;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黄汤解之;若疮痘出不快,烦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活血散主之;黑疮倒厌,猪尾膏,无比散,龙脑膏子无不验也;若热毒攻咽喉痛,如圣汤;疮豆入眼,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疮疹法无出此矣。

  升麻汤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支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干葛(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若太假寒,即热服,若热即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小儿量度多少服,如老儿吃,去芍药加柴胡一两,人参半两,雪白芍药一分。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芍药(三分)生地黄(半斤)牡丹皮(去心,一两)犀角(一两,屑,如无以升麻代之)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更不用黄芩也。

  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恶寒,兼治天行热气,生豌豆疮,不快,益烦躁昏愦,或出尚身疼热者。

  麻黄(去节,一两)黄芩赤芍药(各半两)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一分)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调下日三服。

  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寒,若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钱五分)。

  升麻葛根黄芩芍药(各三钱)甘草(炙,一钱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化毒汤

  治小儿疮痘已出未出并皆服之。

  紫草嫩者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盏,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德按∶刘氏《幼幼新书》加木通二钱五分,名曰

  夺命散

  ,此疮疹之祖方也。

  紫草木通汤

  治小儿疮疹。

  紫草(去芦)木通人参茯苓(去皮)糯米(各等分)甘草(半之)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鼠粘子汤

  治疹痘欲出未能得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者。

  鼠粘子(四两,炒香)甘草(一两)防风(半两)荆芥穗(二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后临卧,逐日三服,大利咽膈,化痰涎止嗽。若春冬间,常服免生疮疖,老幼皆宜服。

  水解散

  治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兼治疮未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

  大黄黄芩桂心甘草(炙)芍药(各二两)麻黄(四两,去节汤泡焙)上捣罗为末,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调下二钱,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强实人服二方寸匕。此调风实之人,三伏中宜用。若去大黄,即春夏通用。

  活血散

  治疮子或出不快。

  用白芍药末一钱酒调,如欲止痛用温热水调下。

  猪尾膏

  治疮子倒厌黑陷。

  用小猪儿尾尖刺血三两点,入生龙脑少许,同研,新汲水调下立效,惟实热证,方可用此。

  无比散

  治疮疹恶候不快,及黑疮子,应一切恶候。

  牛黄麝香龙脑腻粉(各一分,研细)朱砂(一两,先研如粉)上为极细粉,小儿一字,大人五分,水银少许,同小猪尾上血三两滴,新汲水少许,同调服,先安稳得睡,然后取转,下如烂鱼肠蒲桃穗之类涎臭恶物便安,小儿用奶乳汁滴尤妙。

  龙脑膏子

  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或已发而陷伏,皆宜速治,不尔毒入脏必死。

  生龙脑(一钱)上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心烦狂躁者用紫草汤化下,若疮子陷伏者用温酒化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疹发透,根据常将息也。

  附阎氏方

  治伏热在心,昏瞀不省,或误服热药,搐热冒昧不知人,及疮疹倒厌黑陷。

  生梅花脑子研半字或一字,取新杀猪心一个,取心中血同研作大丸,用新汲水少许化下,未省再服;如疮疹陷伏者,温酒化下。

  如圣汤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一两)牛蒡子(炒,一两)生甘草(一两)麦门冬(去心,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点,细细呷服,入竹叶煎服尤妙。

  决明散

  治疹痘疮入眼。

  右决明子(一分)栝蒌根(半分)赤芍药(一分)甘草(一分,炙)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日进三服。

  拨云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翳。

  桑螵蛸(真者一两,炙令焦,细研)上捣罗为细末,入麝香少许,令匀,每服二钱,生米泔调下,临卧服之。

  密蒙花散

  治疹痘疮并诸毒瓦斯入眼。

  密蒙花(一钱半,净)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各半钱)上为细末,用羊肝一片,破开作三片,掺药令匀,却合作一片,以湿纸七重裹,塘灰火中煨熟,空心食。

  通望散

  治疹痘疮入眼及生翳。

  白菊花(一两),如无以甘菊花代之绿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用一大钱,干柿一个,生粟米泔一盏,共一处,煎后,米泔尽,只将干柿去核吃之,不拘时候,一日可吃三枚,日浅者五七日可效,远者半月愈矣。

  蛤粉散

  治小儿疮子入眼。

  谷精草蛤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匕,猪肝二两许,批开掺药,卷了青竹叶,裹麻缕缠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口瓷缸内,熏眼后,温取食,日作,不过十日退。

  [卷二] 许白沙先生论小儿病脉

  凡候小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十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一作胀)脉紧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腹痛多喘呕。而脉洪者为有虫,沉(一作浮)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予尝作歌以记之,歌曰∶小儿脉紧风痫候,沉缓伤食多吐呕,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虚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应秘久,腹痛之后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时脉必变,不治自然无过谬,单细疳劳洪有虫,大小不匀为恶候,脉沉(一作浮)而迟有潮热,此必胃寒来内寇,(内一作作)泻利浮大不可医,仔细斟量宜审究。凡婴儿未可脉者,俗医多看虎口中纹颜色,与四肢冷热,验之亦有可取。予又以二歌记之。虎口色歌曰∶紫热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冷热证歌曰∶鼻冷定知是疮疹,(一作痘症)耳冷应知风热证,通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若能以色脉参伍,验之所得亦过半矣。

  [卷二] 郭白云先生论痘疹三不宜

  凡盛出之际宜解肌,以托其出,不宜汗,汗则气弱而陷;宜和里以纾其壅,不宜下,下则毒反入内;宜化毒以济其阴,不宜凉折,凉折则毒闭不出。此通弊也,学人不可不知。

  [卷二] 王海藏先生论痘疹出不快

  身后出不快者,足太阳经也,用荆芥甘草防风汤;身前出不快者,手阳明经也,用升麻葛根汤;四肢出不快者,足阳明经也,用防风芍药甘草汤。此皆解毒升发之剂也,不可不知。

  右编曰述古上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