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全生指迷方 >卷四
  • 目录

    作品目录(4章)

    书签

    没有书签
  • 手机
    手机扫一扫即可阅读
  • 书架
  • 书页
  • 顶部

《全生指迷方》·卷四

宋朝 全生指迷方 王贶 著

咳嗽

论曰: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以咳嗽兼言之者,盖其声响亮。不因痰涎而发,谓之咳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谓之嗽,如水之漱荡,能漱其气也。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其气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固因脏气虚弱,抑或五行之气,内相克制。病作治,无使传注,不即治之,传注他脏,遂至不起。然有因寒者,因风者,因热者。风寒从至,热则从内起。风寒则诸经自受其邪,热则脏腑熏蒸,乘而为病,风则散之,寒则温之热则调之、泻之。因风者恶风,出风中则咳甚;因寒者,遇寒则剧;因热者,得热则发。

因外感风寒,不即治之,邪气留淫日深,攻伤脏气,一脏受极,遂传其所不胜。如肺经受久而不去,咳则右胁痛,不可转侧,遂传之肝。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咳引左胁,卧,卧则咳剧,遂传之脾。脾,土也,为木来克,则大便鸭溏,甚则螈如痫状,肾属水,为土所克则骨痿,不能起于床,手足浮肿,次传之心则死。若因脏气自心乘于肺,急补肺而泻心,补肺宜辛甘,泻心宜苦。若脾热熏蒸,但泻其脾,治肺以辛温,谓之间传,学宜知此。

若肺咳,恶风脉浮,小青龙汤主之。恶寒脉紧,杏子汤主之。微弱者,钟乳丸主之。恶热喉燥,脉数甚则咯血,天门冬汤、杏子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之状,喘息有音,甚则咯血。

小青龙汤(见前寒证门。)

杏子汤杏仁(去皮尖)干姜细辛(去苗)甘草(炙,各半两)五味子桂心(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痰多者,加半夏半两,汤洗七遍。

钟乳丸钟乳(银石器内煮一时,研一伏时,一两)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半两)桑白皮(一分,锉,微炒)款冬花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门冬汤天门冬(去心)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知母(焙,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咳血者,阿胶半两,炒燥。大便涩而喘,加葶苈半两。

若心咳,脉浮恶风,桂心汤主之。恶寒,时口噤,脉紧大,附子细辛汤主之。恶热脉疾小便赤涩,茯苓汤主之。

桂心汤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之状,上引心痛,喉介介然如梗,甚则咽喉肿痛,脉浮恶风,宜桂心汤。

人参桂(取心)白茯苓(各一两)麻黄贝母(炒,各半两)远志(去心)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附子细辛汤附子(炮,去皮脐)细辛(去苗,各半两)人参菖蒲(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五味子(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茯苓汤茯苓麦门冬(去心)黄芩(各一两)秦艽(去土)柴胡(去苗,各半两)杏仁(去皮尖,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肝咳,恶风脉浮弦,射干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两胁下满。恶寒脉浮紧,五味子煎主之。恶热脉疾,目赤头眩,百部丸主之。

射干汤射干麻黄(去根节,各半两)五味子半夏(汤泡七遍,各一两)款冬花(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五味子煎五味子(五两)桂(取心,一两)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绞取汁,用好蜜二两,再熬成膏。温酒化弹子大,食前服百部丸百部(八两,为细末)生地黄(五斤,取汁,熬成膏)

上将地黄膏和百部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脾咳恶风脉浮缓,麻黄浓朴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冷,恶寒脉紧弱,温中丸主之。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茯苓丸主之。

麻黄浓朴汤浓朴(去皮,姜汁涂,炙)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橘皮(洗,各一两)甘草(炙)半夏(汤洗七遍,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温中丸干姜半夏(汤洗七遍,各一两)白术(二两)细辛(去苗)胡椒(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茯苓黄芩(各一两)五味子(半两)半夏(汤洗七遍,切,姜汁浸,焙,半两)橘皮(洗,一两)桔梗(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肾咳恶风脉浮,白前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疼痛。恶寒,唾冷沫,小便数,脉紧,椒红丸主之。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汤主之。

白前汤白前细辛(去苗)川芎五味子(各一两)麻黄(去根节)芍药桂(取心,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椒红丸椒(去目,炒出汗,半两)款冬花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干姜(各一两)矾石(火一伏时)附子(炮,去皮脐)细辛(去苗)皂荚(去子,酥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汤地骨皮百部(各二两)芍药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颧骨赤,大如钱,日晡发热者死。若潮热有时,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

青蒿煎青蒿(汁,一升)人参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上将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后服。

柴胡芍药汤柴胡(去苗)芍药(各一两)地骨皮石膏(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但嗜卧,饮食不荣肌肤,或不能食,心腹虚胀滑泄,背膂牵急,劳倦不能动止,或因大病后,或因下利后不复常,得之于脾。脉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亦谓之肉极,炙肝散、白术丸主之。

炙肝散(见前气证门)。

白术丸白术橘皮(洗,各一两)浓朴(去皮,姜汁涂,炙焦)人参(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若咳嗽如脓涕,或微喘急,短气,胁下痛,皮肤干燥,动则咳极,由形寒饮冷伤于肺经久嗽不已则肺枯燥,令人先寒后热,脉弱者可治,或紧或弦者不可治。

卷四

喘证

论曰:凡人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肾肝,呼吸之间,脾受其气,则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气,无过不及。若藏气乘并,则荣卫不能循常,气过周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诸气并上于肺,肺管隘,则气争而喘也。

其始或因坠堕恐惧,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而气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渡水跌仆,肾气暴伤,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流行,脾气逆而乘肺,此喘出于脾也,团参散主之。

若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治属骨蒸,小建中汤、天门冬汤主之团参散人参(一两)桑白皮(锉,炒,二两)大腹皮(锉,炒,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

橘皮(洗,一两)吴茱萸(炒)槟榔(锉,炒)芫花(炒)附子(炮,去皮脐)泽泻(各半两实(麸炒,去瓤,半两)白术(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粒,食前服。

小建中汤芍药(六两)桂心(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天门冬汤天门冬(去心,一两)马兜铃百部(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喘嗽时血出,四肢懈怠,脉浮大而沉,由肾气上并于胃,气道壅塞,血无所行而散溢于脾,精不化,上不胜下,脾之络脉外绝,去胃外归阳明,白术丸主之。

白术丸麦门冬(去心)人参茯苓白术泽泻生地黄(焙)大豆卷(各一两)桑白皮(炒,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病患不卧,卧而有所不安则喘者,脏有所伤,精有所寄,故不得卧而喘,肺气盛,脉满大也,牡蛎散主之。

牡蛎散用左顾牡蛎,文片色白正者二两,先杵为粗末,以干锅子盛,火烧通赤,放冷,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鲫鱼汤调下,不拘时。鲫鱼重四两者一个,去鳞肚,浓煎,煎时不许动。

若咳嗽逆,倚息喘急,鼻张,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鸡声,时发时止,由惊忧之气蓄而不散,肺气郁,或因过饱劳伤,气上行而不能出于肺,复遇寒邪,肺寒则诸气收聚,气缓则息,有所触则发,经久则不能治,杏子散主之,及灸肾百壮。

杏子散杏仁(去皮尖,麸炒黄色,研成膏)麻黄(为末,等分)

上研和。煎橘皮汤,调二钱匕。

玉腋散人参川芎茯苓桂心(各一两)马兜铃(半两)知母贝母(炒)杏仁(去皮尖)

葶苈(炒)

二两)橘皮(洗,一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喘息肺鸣而痿蹶,由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气郁而肺热叶焦上举,是谓肺痿,阿胶丸主之。

阿胶丸天门冬(去心)桔梗生干地黄(焙)阿胶(锉,炒燥)桑白皮(锉,炒)麦冬(去心)

柏子仁(炒,研,各半两)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卷四

呕吐

论曰:呕吐者,由清浊不分,中焦气痞。若心下牢大如杯,或时寒时热,朝食则暮吐,暮食则朝吐,关脉弦紧,弦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此名为格,与关格同也,是谓反胃,青金丹、朴附丸主之。

青金丹硫黄水银木香(末)

上将硫黄水银二味同研,令不见水银星子为度,合木香再研,用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后服。

朴附丸浓朴(去皮,锉作小块子)附子(炮,去皮脐,锉作小块子,各一两)生姜(八两,去皮取汁)

上将二味,以姜汁同煮,尽汁为度,焙干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前服。

若心中温温常欲呕,闻食吐酸,由宿寒在胃,不能运水谷,中腕成痰,其关弦,脉小而短,白术丸、大半夏汤主之。

白术丸白术(三两)半夏(汤洗七遍,二两)橘皮(洗)干姜(各三两)丁香(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前服。史氏《指南方》无橘皮。

大半夏汤半夏(一升)人参(一两)白蜜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加白蜜少许,食前服。

若心上汪洋嘈烦,头目时痛,胸中不利,或呕胆汁,大便或利或秘,喜渴,此中脘伏痰旋复丸主之。

旋复花丸(见前热证门。)

若心下虚满,不入饮食,时时欲呕,呕无所出,短气,由他病瘥后,复为寒邪伤气气寒则不能食,胃无谷气以养,其脉微弱,大藿香散主之。

大藿香散藿香叶人参茯苓桔梗木香桂(取心)白术(各半两)半夏(汤洗七遍,为末半两,姜汁和成饼子,阴干)枇杷叶(十片,刷去毛)

上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炒姜丝一分,与药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刘孟容《琐碎录》名藿香汤。

若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由胃受邪热,胃热则气浊,阴阳浑乱,其脉虚数,或细而疾,竹茹汤主之。

竹茹汤竹茹橘皮甘草半夏赤茯苓麦冬人参枇杷叶上加姜枣煎,胃寒去竹茹麦冬,加丁香,实火去人参。

若心下闷乱,呕吐不止,卧起不安,手足躁扰,水浆不下,由冷热不和,邪正相干,清浊不分,阴阳错乱,喜冷者因热,恶冷者因寒,名曰霍乱。其脉弦大者,寒也,大理中汤、半硫丸主之。其脉数疾者,热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

大理中汤(方缺。)

半硫丸半夏(汤洗七遍,焙,为末)硫黄(研,等分)

上研细,生姜汁煮糊为丸。米饮下三十丸。

小藿香散丁香枇杷叶(去毛)干葛赤茯苓藿香叶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青金散(方缺。)

若卒然呕吐,胸中痞闷,气不下行,由饮食过伤,胸气滞而不转,胃中为浊,逆行则吐其脉沉疾,金汁丸主之。

金汁丸(方缺。)

若痛而呕者,此寒气客于肠胃,肠胃得寒则聚沫,聚沫则痛,痛则气逆,逆则津液反出而呕,其脉紧细而滑,粳米汤主之。

粳米汤附子(炮,去皮脐,切片子,半两)半夏(汤浸七遍,切片子,二两半)甘草(炙,锉碎,一两)陈粳米(二两半)

上拌和,分作十二服。每服用水三盏,姜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因呕而哕者,吴茱萸丸主之。

吴茱萸丸吴茱萸(炒,一两)橘皮(洗,二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前服。

卷四

小便

附大便

论曰:小肠为受盛之腑,传导水液,若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由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小肠热,则渗于脬中,脬辟而系转,诊心脉大而牢,用叶散,或石苇汤主之。

叶散裹茶叶(一两,烧灰)滑石(半两,研)

上为细末,沸汤浸服。或小便暴不通,点好茶一杯,入生油三两,点饮之。

石苇汤石苇(去毛,锉)车前子(锉,车前叶亦可,等分)

上浓煮汁饮之。若腹胀,溺溲不得,好卧屈膝,阴缩肿,此厥阴之厥,加赤茯苓、黄芩分两如前。

若卒暴小便不通,脐腹膨急,气上冲心,闷绝欲死,由忍尿劳役,或从惊恐,气无所伸乘并膀胱,气冲脬系不正。诊其脉,右手急大,葱白汤葱白汤橘皮(洗,三两,切)葵子(一两)葱白(三茎,切)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固脬丸茴香(炒,一两)桑螵蛸(炒,半两)菟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焙干,二两)戎盐(炒一分)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若小便纯血,血下则凝,亦无痛处,短气,由阳气不固,阴无所守,五液注下脉散涩欲绝而身冷者死,苁蓉丸主之。

苁蓉丸史载之《指南方》:治虚劳溺血,加桑螵蛸半两,炙焦,酒糊为丸,盐汤下。

菟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再焙)肉苁蓉(洗,切,焙)鹿茸(去毛,截片酥炙)干地黄(等分)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若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大便不通者,津液燥也。慎无以烈药,宜紫苏丸主之紫苏丸紫苏子(去皮,研)橘皮(洗,各二两)知母(一两)

上为末,用生姜汁调成稀膏,于重汤上煮,不住手搅,候可,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三十粒。

卷四

妇人科

四物加桂汤治忽然寒热。

川芎当归(洗,焙)芍药地黄(焙)桂心(等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史载之《指南方》内无川芎。

葶苈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后身面浮肿,致经血不行,此水乘于血,名曰水分。

甜葶苈(炒)续随子(去皮,研,各半两)干笋(一两)

上为细末,熟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煎扁竹汤下七粒。如大便利者,减葶苈、续随子各一分,加白术半两,食后服。

牡丹丸治经候时行时止,或淋漓不断,腹中时痛,其脉沉涩,由寒热邪气客于胞中,留而为血滞,当有所去乃愈。

大黄(蒸)附子(炮,去皮脐)茯苓牡蒙牡丹皮桔梗(各二两)芎人参浓朴(去皮,姜汁涂,炙)当归(焙,各半两)甜葶苈(炒,各二两)椒(去目,炒出汗,半两)虻虫(去头足翅,五十个)吴茱萸(炒)柴胡(去苗)干姜桂(去心,各半两)

细辛(去苗,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二十粒,食后服。

小蓟汤治经候过多,遂至崩漏,色鲜明如水下,得温则烦,至于昏闷,其脉数疾微小为顺,大者逆,由阴虚阳搏,为热所乘,伤于冲任,血得热则流散,冲任不能收也。

小蓟茎叶(洗、切、研,服汁,一盏)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细锉)

上以水一盏同煎。取一半,去滓,分二服。

人参白术散治妇人经候不来,身如病而无病,脉滑大而六位俱匀,谓之阴搏阳,有子也。精神如故,恶闻食臭,但嗜一物,或大吐,时吐清水,此名恶阻,毋作他病治之。

白术(一两)人参(半两)丁香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秦艽散治胎动不安。

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糯米百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白术散治妊娠面目肿,如水状。

橘皮(洗)大腹皮茯苓生姜(各半两)白术(一两)

上为末。饮调方寸匕,食前服。

兔血散治难产最要,临产服之。

腊兔血上用蒸饼,切片子,蘸血阴干为末。煎乳香汤,调服二钱。

半夏散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舌青者是。

半夏(汤洗七遍,薄切片,姜汁浸三日,炒干)

上为末。温酒调下一钱。不能酒,用汤。亦治横生逆产。

桃仁汤治恶露顿绝或渐少,腰重痛,下注两股,刺痛如锥刀刺,此留血于经络,不即通之,大有痛处必作痈肿。

苏木地黄桃仁(去皮尖,炒,各半两)虻虫(去头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恶露行即住服。

五香汤治同前。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麝香升麻独活连翘桑寄生木通(各二两)大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没药丸治恶露方行,忽然断绝,骤作寒热,脐腹大痛,胸中如以针刺,此大有蓄血留于经络。

当归(焙,一两)桂心芍药(各半两)没药(一分)桃仁(去皮尖,炒,一分)

虻虫(去头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醋汤下三丸。

皂角散治乳妇吹奶,由哺儿时,鼻气冲乳中,忽然肿硬痛急,手揉,服皂角散、栝蒌散及敷药。不即治之,结痈脓,能杀人。

皂角(烧,细研)蛤粉(研,等分)

上研细,热酒调一匙或半钱,急以手揉之,取软为度。

瓜子汤治肠头如以针刺,连谷道。又因痔痛,小便如淋状,时寒时热,此由产时用力气并肠间。亦由阴虚,邪热乘客留聚肠间,热结恐成肠痈。

袁当时《大方》云:崔左丞屡用有效。

薏苡仁(炒,四两)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各三两)瓜子(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皇清嘉庆十有三年岁在着雍执徐阳月照文张海鹏较梓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