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文堂集验方 >卷一

《文堂集验方》·卷一

清朝 文堂集验方 何英 著

中风

(附类中)

〔总论〕凡卒然仆倒。昏不知人。痰涎壅塞。口眼斜。四肢不遂。概名中风。然中风症候。与中气相类。中气乃忿怒忽然昏仆。不可以中风一概治之。中风身温。中气身冷。

中风多痰涎。中气无痰涎。中风脉浮应左人迎。中气脉沉应右气口。以气药治风则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中风多痰。勿骤以人参补之。恐痰愈盛而气愈塞矣。慎之。阳中者面赤。

牙关紧闭。目上视。身强直。手拳掉眩。阴中者面青白。痰喘。手足冷。多汗。更有元气虚。

忽然昏仆似乎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开。与正中风不同。又宜温补药治之。(凡中脏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鼻声如鼾肺绝。五症齐犯。不治之症也。如只见一二症。用重参治之。或灸法救之。)更有气血偏枯。半身不遂者。如在左者血虚。宜四物汤。

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白芍(二钱酒炒)水煎服。如在右者气虚。宜四君子汤。人参(一钱)白术(土炒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五分)水煎服。二方中皆可加祛风活络之药。如防风(一二钱)桂枝(一钱)钩藤(三五钱)之类。如有痰加竹沥。姜汁。

佐之。(此二症尚须审视。左或死血。右或湿痰。)若类而推之。则又有中痰。中寒。中暑。

中食。中恶等症。分别症治。切勿误施。惟是中风一症最急而暴。历代名贤。各有发明。良法具在。所当深究。第一时卒倒。医药迫不及备。故节取古方之效捷而易办者。谨述于下。

庶几对症处方。稍为救急之一助云。

〔传心方〕治卒然仆倒。痰涎壅盛。难辨虚实。扶病患于避风室内。用炭火一盆。将米醋洒上。使醋气冲入口鼻。病轻者即苏。重者亦易治。勿遽服补药米汤之类。恐痰涎永系于心。致成终身痼疾。(此法即虚中亦可用。)

〔中风昏迷不省〕不论风寒。食痰邪祟。一时昏仆。用生姜汁半钟。童便一钟和匀。

荡温灌下即醒。牙皂荚(去皮弦二两。用生矾一两同入水中煮化。取出晒干为末。)北细辛(五钱去叶土净)共研细末。用少许吹入鼻中即醒。人手足指甲(炒黄酒煮服。)立醒。

〔中风口噤不能开〕白盐梅揩齿即能开。并不伤齿。不拘男妇小儿中风。口噤身直。

用〔中风口不语〕白明矾(二钱研末。)用生姜自然汁调化。斡开口灌服。其涎或吐或化下即醒。马料豆一升。煮浓汁如饴。含汁在口。即能言也。侧柏叶一握。去枝梗。

葱白一握。连根研如泥。无灰酒一斤。煎十余沸温服。(按柏叶能行血消风。葱白散气祛痰。

酒能通经助药力。如国中即服数杯。能使风退气和。一切易治。)

〔国中痰盛不省人事〕苏合丸一圆。用竹沥姜汁。调药灌下。醒后。用白术(土炒)

当归。天麻(各二钱)川芎、薄荷、桂枝、南星(姜汁制)陈皮(各一钱)水煎。临服加竹沥一酒盏。姜汁二茶匙。和匀服。

〔中风口眼斜〕生栝蒌绞汁。和大麦面炙热熨心头。一正便止。勿令过分。口用皂荚五两。(去皮为末)三年老醋和糊。左涂右。右涂左。干更上之。以正为度。用石灰一合。醋炒调如泥。于不患处涂之。立便牵正灸法最妙。听会、(耳珠前陷中。开口有空。)

〔中风灸法〕一时昏仆气塞。涎流不语。药物难施之际。灸法最善。百会、(头顶中。)

风池、(耳后一寸半。并治偏正头风。)大椎、(项背一节骨陷中。)曲池、(屈手陷中。)足三里、(膝眼下三寸。骨外廉陷中。)绝骨、(一名悬中。外踝上三寸。附飞阳之前。)间使。(手掌上横纹中后一寸。)以上七穴。凡人心中昏乱。或手足麻痹。不拘是风是气。用绿豆大艾丸。各灸三五壮。卒死不知何症。用此灸法即苏。

〔中风手足麻痒〕羌活煎汤洗。大肠燥闭不见虚症者。枳实浓朴大黄。羌活。(各二三钱)水煎服。自解。(即三化汤。)

〔太玄汤〕治中风痰塞不语。染布活靛缸水一盏。温灌下。即能言语。(按蓝汁解诸风热毒。散经络结气败血。染布活水。内有锻石能下痰水。取攸扬之义。)

〔丸〕专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亦能行大肠气。治三十六般风。或受寒湿而起。瘫痪年久不愈。服久神效。草。(法于五月五日。六月六日。

九月九日。采叶。洗净焙干。)用好酒白蜜和匀。洒在叶上。铺入甑中。上锅内蒸透。取出晒燥。再洒再蒸。晒共九次。碾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酒下。病五七年者。服至二千丸。病转盛者。乃药胜于病。服至四千丸仍如完人。

〔浮萍一粒丹〕治中风瘫痪。三十六种无名风疾。遍身癞癣香港脚。并治跌扑损伤。胎孕筋搐挛结。此药性寒而散。中风挟火者。功效至灵。服之百粒。乃为完人。紫背浮萍。(宜七月十五日采。捡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易燥。)研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粒。空心豆淋酒下。

〔史国公药酒方〕防风。秦艽。川萆。鳖甲。虎胫骨(炙酥)羌活。晚蚕砂。(炒黄)油松节。白术。(土炒各二两)杜仲。(姜汁拌炒)当归。(各三两)川牛膝。(一两)苍耳子。(四两)干茄根。(八两蒸)枸杞子。(五两)上切片盛夏布袋中。投大坛内。入好酒三十五斤。封口。浸十四日。将坛入汤锅内煮三个时辰。取坛入土埋三日。去火气。每日清晨午后。各服三五杯。大有效验。愈于服他药也。

〔中风拘挛〕中风昏仆省后。筋络挛结。肢节疼痛。或半身不遂。用八角刺树皮。(俗名老鼠刺。树高三五尺。冬季结红子。鲜者取皮。四两。)木莲叶。(似茶花叶而色老。生于土墙头上者。多一岁一片。)无灰酒二斤。煎至两碗。作二次服。大有奇功。三四服全效。

〔预防中风方〕凡人觉大指次指麻木。或眉棱骨痛。三年之内。定有风疾。宜服此方。

更以慎起居。远房帏。节浓味醇酒。为最要。草。(三片。制法如前。)制首乌。当归。

熟地黄。(各八分)牛膝。续断。秦艽。五加皮。川芎。赤芍。(各四两)俱为细末。炼蜜丸。

桐子大。空心淡酒下三钱。

卷一

附类中风

〔中气〕前已合辨。用苏合丸姜汤调灌醒后。次用人参。白术。(炒)茯苓。青皮。

陈皮。白芷。乌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温服。(或分二次服。)即是中风。去人参。

先进此方顺气。次进治风药。亦善法也。此即八味顺气散。

〔中痰〕寒痰迷闷心胸。僵仆卒倒。口角流涎。四肢厥冷。脉沉滑。姜汁调白矾二钱灌下。如不效。再用牙皂。(去皮弦。炙净末一钱。)藜芦。(五分)俱为细末。每服五分。

灯心汤下。吐去顽痰即醒。次服导痰汤。陈皮。姜半夏。茯苓。枳壳。(炒)南星。(姜汁制。

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生姜五七片。水煎服。端午日取白凤仙花。浸于烧酒内封固。

无论年月。遇此症温服一杯。其痰立时消化。

〔中寒〕身体僵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洒恶寒。脉浮紧。无汗。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即醒。或用生葱二斤。截去其根叶。用绳缚作两束。先用一束。入空锅内顿热。(不可用水。)乘热。置病患脐上熨之。再将次束置锅内。候前束冷则易之。如此数换。

病患鼻中闻葱气即醒。此法最善。或用豆大艾丸。隔大蒜片。灸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不拘壮数。以手暖为度。醒后。次服干姜。附子。(各一二钱以病之轻重增减。)佐以麻黄五分。水煎服。或服加味理中汤(人参。茯苓。姜半夏。干姜。北五味。白术。陈皮。炙甘草。细〔中食〕饮食过伤之后。或感风寒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脉紧盛。状似中风。或有半身不遂。手足抽搐等症。先以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吐。(此法即吐不尽。亦能下行。)或用食盐少许。于热锅中炒红色。入水。煮至将滚之际搅匀。淡盐汤徐饮徐吐。以去病为止。次用平胃散。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一钱)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切片。炒一钱半)炙甘草。(六分)或加减。水煎服。以风药治之则死。

〔中阴毒〕房劳后感中风寒。一时沉重。四肢逆冷。腹痛冷汗。爪甲面色青黑。六脉俱沉。两尺脉伏。乃阴毒也。用豆大艾丸。隔大蒜片灸气海、(脐下一寸半。)关元、(脐下三寸。)二穴。各灸百壮。以手足暖为度。更服羌附汤。羌活。附子。(制)干姜。(炮。)茴香。(各一钱)木香。(五分)加黑枣二枚。水煎服。

〔中恶〕多由暮夜登厕。或行人所不到之地。忽然眼见鬼物。卒然僵仆。四肢逆冷。

两手拳屈。甚者口鼻出血。惟心腹俱暖。凡遇此症。切勿移动。即令众人围绕。打鼓烧火。

或焚紫金锭、檀香、苏合香、樟木之类。直候省知人事。方可移归。用菖蒲根生捣绞汁。灌口鼻中即醒。或用紫金锭磨灌下。或用犀黄。(五钱锉细。)麝香。朱砂。(各二钱五分。)俱研细。水调服二钱。凡中鬼祟。一时不醒。用麦大艾丸。灸人中穴。一壮即醒。或于两脚大拇趾离甲一韭叶处。各灸七壮亦效。

卷一

风痫诸症

〔总论〕痫病有五。多属痰迷心窍。故一时病作。或类猪羊六畜之声者。皆应乎脏腑之所属。亦有得之大惊恐者。

〔风癫不识人〕伏龙肝。(即灶心土。)水调五分或一钱服。凡风痱卒然口噤。手足强直。俱可用此。

〔暗风痫症〕及痰涎晕闷欲绝者。芭蕉油饮之。得吐即愈。(取油如取漆法。削竹筒插蕉树上。)腊月乌鸦一只。盐泥固济。于瓦罐中过。出火性。为末。入朱砂末。五钱。

每〔痰迷〕风痰迷闷不识人。及肺热痰实。胸膈不利。其法用半夏。火硝。为末。糊丸绿豆大。姜汤下五十丸。风加南星。(汤泡七次。)热甚加黄芩。一方加朱砂。雄黄。各少许。小儿牛胆汁为丸。

〔风邪痫疾〕皂荚。(四两。存性。)苍耳。(四两。连根茎。)陀僧。(一两)为末。

蜜丸朱衣。每服二三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日二丸。

〔妇女郁气风痰〕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糊丸。白汤下五十丸。(亦治痫症。一妇人。病狂十年。遇异人授方。初服心间如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愈。)

〔心风痰迷颠痫〕甘遂。(二钱)为末。取猪心血和匀。入心内。纸裹煨熟。为末。

入朱砂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猪心煎汤送下。以泻下恶物为效。不泻再服。并治妇女心风血邪。

〔急救痰晕方〕生姜汁。(一小盏。)砂糖(四两)和匀。入盐少许。白汤调服。

〔化痰丸〕治风痰痫症。生白矾(一两)红茶。(五钱)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一岁十丸。茶汤下。大人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断病根。

〔痫病神方〕牙皂。(四两)陀僧。(一两)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二三钱。滚水下。终身忌食一切诸血。

〔失心疯〕闹杨花根。(竹刀掘取。勿犯铁器。去梗。用皮五钱。木杵捣碎。)金首饰。

(重五七钱)珍珠。(五分。豆腐煮数滚。布包槌碎。同灯心碾末。)将前二味。用水二碗。

煎砂子母。

神。当归分)用猪心一浸蒸饼为丸。杵极坚。丸如黍米大。食后灯心汤服二钱。狂邪发作无时。披头大叫。不避水火。惟苦参一味为末。蜜丸桐子大。薄荷汤服。

卷一

感冒伤风

〔总论〕凡人坐卧当风。或起居失于衣被。风邪之气。从毛孔鼻中而入。所感者浅。

在于经络腠理之间。故身体憎寒壮热。头痛面赤。或四肢逆冷。无汗恶寒。或咳嗽痰稠。鼻塞声重。左脉浮缓。口能知味者是也。宜用紫苏。陈皮。行气轻浮之药发散。若多服姜汤。

重被盖覆。风邪入里。反成热咳者有之。宜戒生冷。勿使风邪变成寒中。慎之。

〔鼻塞咳嗽胸胁吊痛发热口渴〕苏叶。广皮。前胡。葛根。薄荷。(各一钱)杏仁。

姜半夏。炙桑皮。桔梗。(各一钱半)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如上攻头痛。

鼻塞声重。防风。荆芥穗。(各一钱半)薄荷。川芎。白芷。细辛。(各一钱)甘草。(五分)加葱白三茎。水煎服。

〔四时感冒风寒〕初起。葱白(连须五茎)生捣。滚酒冲服。如身痛。头痛。腰脊强。

发热不散。不思饮食。羌活。(八分)川芎。白芷。苍术。生地。黄芩。防风。(各一钱)细辛。(八分)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如恶心。去(黄芩生地。)如有汗。(加白术。去苍术。)如口渴。加(知母。煨石膏)如两头角痛。及寒热胁痛。加柴胡。如鼻塞。

加苏叶葱白。周身连项脊疼痛。用羌活。能散肌表之寒邪。定痛。川芎。辛温。能散风寒。

治头苍术温散。发汗宽中。止呕吐。黄芩。苦寒。取其消痰利气。清上焦之火。(欲其上者酒炒。欲其下者生用。)防风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细辛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以病之轻重。加减服之。无不应手。

〔身热有汗脉浮咳嗽痰多〕广皮。姜半夏。苏叶。杏仁。(去皮尖)炙桑皮。象贝。(去心)白术。(土炒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风热发痒风疹块〕防风。荆芥。(各一钱半)黄芩。连翘。木通。桔梗。(各一钱)

钩煎汤

卷一

伤寒

〔总论〕伤寒传变。先哲已详。症候繁多。难于枚举。大抵自霜降后。春分前。寒邪所感者。为正伤寒。至春夏别感。俗谓之四时伤寒。或兼杂症。惟得病之初。宜加审辨。则调理自得其宜矣。如头痛。恶寒。发热。身足酸痛。昼夜不歇者。伤寒也。如胸膈胀满。

头痛发热。时有止歇者。劳役食积也。伤寒最为难治之症。其患一日病在皮。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初起即治。邪浅易为消散也。伤寒传经。一日在太阳。则头项痛。腰脊强。脉浮紧。或浮缓。二日在阳明。则为目痛。鼻干。脉浮长。

身热不得眠。三日在少阳。则为耳聋。胁痛。脉弦。寒热。口苦而呕。四日在太阴。则咽干。腹满。自利。脉沉细。五日在少阴。则舌干。口燥。脉浮缓。六日在厥阴。则烦满。囊缩。脉沉涩。此传经之大概也。所忌者。脉坚大急身汗如油。水浆不入。喘而不休。

环口黧黑。形如烟煤。直视摇头。唇吻青色。反目直视。溲便遗矢。有犯于斯。皆不治之症也。伤寒初起。疑似之际。无论四时阴阳虚实。用洁白糖五钱。阴症葱姜汤下。阳症百滚汤下。重者亦能减轻。不问阴阳二症。仓卒无药。用生姜。(一两)葱白。(十茎)好酒二大碗。

煎一碗。热服。盖被出汗即解。勿令汗太过。忌大荤五七日。春季根据此方。夏月减半。冬月加黑豆。(二合炒焦)同煎服。

〔神白散〕治一切时行伤寒。不问阴阳二症。老少男妇孕妇皆可服。白芷。(一两)

生甘草。(五钱)生姜(三片)葱头。(三寸)黑枣。(一枚)豆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余日。不得汗者。皆可服。(按白芷芳香之品。行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手太阴肺。三经。解利风寒之剂。味和平。不大峻烈。用至一两。取其力专。以解三经之邪。

诚〔头痛内热脉洪无汗〕葛根一两。豆豉一勺。水煎。临服。加生姜汁少许。顿服取汗。

(按葛根解利足阳明。伤寒头痛之圣药。味甘平。解表止渴。古方用至四两。以其味淡也。

用者审之。治时疫病更妙。)日久不得汗者。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隔汤顿热。服之即汗。(初起寒重者勿服。)

〔伤寒结胸停食〕初起胸中满闷。喉中有痰声。寸口浮滑。用(中风门中。食吐法治之。)如三四日后。不能吐。痛结不通。用陈香糟。(六两)生姜。(四两)水菖蒲根。(四两)食盐。(二两)共捣匀。炒热为饼。敷胸前痛处。如再不解。以熨斗火熨之。内响即去。如口渴任吃茶水。待大便利下恶物即愈。如胸膈不宽。疼痛。及一切寒热。痰食水结。用生姜。

(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徐徐揉熨心胸胁下。其效甚速。如姜冷。入汁再炒〔阴毒伤寒四肢逆冷〕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换熨足心。候气透即止。四时杂病呕吐。手足逆冷。橘红。(一两)生姜。(一两)水煎。徐徐饮下即止。

〔伤寒内伤〕食积畜血。小腹硬胀。不能言语。两目直视。手足强仆。神气欲脱。难以下药者。用紫苏。(五七两)煎汤。将手巾入汤内泡热。取起绞干。乘热摊病患肚上。令人以手在手巾上旋旋摩擦。冷即易之。待其宿食积血自下。即易医治。如肛门闭结。照大小便症导引方治之。

〔喉管伤寒〕凡喉中痒不可忍。用薄荷。(二分)麝香少许。研极细末。吹入喉中。

待其气通。吐出涎水碗许。然后吃陈米汤半茶杯即止。如误饮茶酒。水解痒则不可救。

〔伤寒发颐〕原受风寒。表邪未尽。日久身热不解。耳项前后结肿疼痛。身热口渴。

柴胡。天花粉。干葛。牛蒡子。黄芩。桔梗。连翘。石膏。(各一钱)甘草。(五分)升麻。

(三分)

〔邪热亢极〕黄连(二两)煎浓汁一盏。放井水上顿冷。浸青布。搭胸前。徐徐换之。

以热势稍退即止。

〔伤寒发黄〕五六日上。周身发黄。用麻油半盏。和水半盏。入鸡子清一枚。搅和服之即退。

〔舌黄烦躁狂言〕吞生鸡子清一二枚。即清爽。发热狂走。用鸡子壳。(出过小鸡者。)泡汤服即睡。

〔服药吐出不纳〕生姜自然汁。温服数匙。或半盏即进。

〔吐血不止〕陈京墨。用鸡子清磨服即止。鼻血不止。用冷水浸纸。搭于鼻冲。再用黑山栀研细吹入鼻中。

〔小便不通〕半夏。麝香。(各少许。研末。)填入病患脐中。再用葱白。田螺。(去壳。取肉。)共捣成饼。封脐上。

〔服附子过多身目发红者〕黄连。生甘草。(各五钱)用萝卜汁同煎服。其红自退。

如不急治。恐血从诸上窍出。则无救矣。(如无萝卜时。用子煎汤可代。)或以地浆水。(不种植洁净地上。掘深三尺许。入泉水搅和。澄清取饮。)服二三碗即解。如轻发附毒者。

用小黑豆煮汁。连豆吃数升效。

〔服麻黄汗出不止〕糯米粉。龙骨。牡蛎。防风。本。(各一两)共研细末。遍扑周身即止。并将病患头发披入水盆中。捷效。

〔护胎法〕妊妇伤寒。恐伤胎气。用伏龙肝。(即灶心土)青黛。井底泥。各等分为末。

涂脐中二寸许。不损胎。伤寒病初愈。勿过饱。勿劳动。忌食浓味。羊肉。饮酒。大忌房事百日。盖脾胃初复。犯之无救。

卷一

暑症

(附痧症)

〔总论〕深堂大厦得之为中暑。日中劳役得之为中热。有冒暑。有中暑。有伤暑。三者轻重之分耳。腹痛呕泻者。冒暑也。宜凉解清利。身热头痛。烦躁不宁。或面垢背寒。

昏不知人。为中暑。宜温散。不思饮食四肢困倦。汗出不止。为热伤元气。宜清暑益气。手足搐搦者。为暑风。不可以风治。宜清凉药。加通经药治之。夏月中热中暑。乃因时而感或有伤寒。亦类似中暑。但伤寒恶寒而身寒。伤暑恶热而身热。故脉紧恶寒。胁下无汗。为之伤寒。脉虚身热。胁下有汗。为之伤暑。盖伤暑气散。故脉弱而散。或弦细而迟也。是宜详审。

〔中暑〕中暑者静而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之故此寒为标。

热为本。先以辛温之药治其标。继以清凉之药治其本热。若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

烦热无汗。虽因暑而得。仍如伤寒症治之。用干姜。(炒一钱)甘草。(八分炒黄)杏仁。(去皮尖炒研)肉桂。(去皮各六分)水煎温服。如烦躁井水调服。凡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

此养身之道得时宜者也。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中热〕冒暑远行。初觉昏闷之时。急嚼大蒜头一枚。或生姜一块。捣烂。冷水送下即醒。如不能嚼。用水研灌之。牙皂荚。(刮去黑皮。取不蛀者佳。)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勿令透烟。每皂荚末一两。加甘草(焙研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温水调下。重者两服。即昏沉不省者。立能救之。(盖皂荚能通利去痰也。)途路之人。酷日之下。劳力过度。

猝然昏倒。切不可使冷及饮冷水。得冷则不救。仓猝无药。取路上微热黄土。堆于脐上。中空脐眼。使一二人撒尿于其中。再以大蒜捣烂。温汤灌之。内外通畅。立可回生。若得热汤徐徐浇于脐中更好。或以布蘸热汤。熨关元。(在脐下三寸。)皆能立醒。醒后吃冷无救。以上之症。若得紫金锭井水微温。杵化一钱。灌下。或急痧至宝丹五七粒。温水灌下立苏。好于他法也。

〔冒暑〕头痛腹痛昏愦。或吐或泻。香薷。(一钱)茯苓。(二钱)白扁豆。(二三钱炒)

水煎服。如热甚者。加黄连一钱。(姜汁炒)胸膈饱闷者。加浓朴一钱五分。(姜汁炒)脉虚者。

加〔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汗出不止。脚软无力。人参。麦冬。(各二钱)五味子。(一钱)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治气虚暑热烦躁。石膏。半夏。(制)麦冬。(各二钱)人参。甘草。

(各一钱)粳米。(一撮)竹叶二十片。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凡热症烦躁口渴。觉心胃热。

宜用石膏。

〔益元散〕治受暑。烦闷身热。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净)粉甘草。(一两研极细末)朱砂。(三钱)俱研细和匀。每服二三钱。新汲井水调下。或灯心汤调服。酷暑宜服。

〔中暑大小便不通〕田螺。(三个)青盐。(三分)同捣烂。贴脐下一寸即通。

〔解暑〕干葛。(二两)苏叶。乌梅肉。(各四两)青盐。(一两)白糖。(一斤)俱为末。和糖捣为丸。不时噙化。口中生津。途行不受暑。途行仓卒无水。渴甚。嚼生葱二寸。

和津同咽。可抵水饮二升。

〔太乙紫金锭〕(通治百病。功效甚速。寒热皆投。真能起死回生。仙传至宝。修制济人。奇效不可尽述。)山茨菇。(洗去毛皮切片焙研细末三两)五倍子。(槌破拣净研细二两两。)

净三钱)

山豆根。(晒燥研六钱)各药先期制就。宜端午七夕。或上吉日。净室修合。将各药秤准入大乳钵中。再研数百转。方入石臼中。加糯米粉糊。(如汤团浓者。)调和。燥湿得中。用木杵捣千二三百下。至光润为度。每锭。(三五分一钱不拘)

一治一切饮食药毒蛊毒。及吃自死牛马六畜等肉。恶菌河豚之类。人误食之。胀闷昏倒。

急一治山岚瘴气。途行触秽。实时呕吐。憎寒壮热者。用凉水磨服一钱。轻者五分。途行少许噙嚼。则邪不侵。

一治中风卒倒。用生姜汤磨服。

一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用无灰酒磨服。外用米醋磨涂患处。中留一孔日夜数次。已溃只涂勿服。

一治一切咽喉风闭。双蛾单蛾。汤水不进。无药可救者。用冷薄荷汤磨服。或口中噙化。

立一治中热中暑等症。温井水磨服。或吐或泻。生姜汤磨服。

一治一切水泻急痛。霍乱绞肠痧。赤白暑痢。用姜汤磨服。

一治男妇急中。癫邪。喝叫奔走。鬼气鬼压。用石菖蒲煎汤磨服。

一治一切毒虫恶蛇风犬咬伤。随即发肿。昏闷喊叫。命在须臾。用酒磨灌下。并涂患处。

再吃葱汤一碗。(盖被出汗立苏。)

一治小儿急慢惊风。一切寒暑疾病。用薄荷汤磨服。如膨胀噎膈。用麦芽汤磨服。

一治妇女经水不通。红花汤磨服。

一治暑疟邪疟。临发时。取东流水煎桃柳枝汤磨服。

一遇天行疫症传染者。用桃根煎汤。磨浓抹入鼻孔。次服少许。任入病家。再不沾染。

时常佩带。能祛诸邪。

以上诸邪。大人每服一钱。虚弱者减半。小儿未及周岁者。半分一分。一二岁者。每服二三分。或吐或利。即效。势重者。连进二服。孕妇忌服。凡服此丹。忌甜物。甘草。一二日。所列治法。指其大概。各病经验处。及焚烧可以辟鬼魅。一切蛇虫。焚之立去。真卫身济世之宝。居家出外。皆宜佩之。

〔急痧至宝丹〕蟾酥。(用活虾蟆取下晒干三钱临用切半烧酒化开)丁香。(二钱研细)

真西黄。(三分研)广木香。(二钱研细)沉香。(二钱研细)茅山苍术。(四钱土炒焦如不焦合好则易霉)朱砂。(水飞净一钱半)雄黄。(水飞净三钱)麝香。(捡净一钱)上药先期各研极细照合太乙丹法。上吉日。净室中和匀。同蟾酥加(糯米粽尖五个。)捣千余下。丸如椒子大。(晒干。盛于细瓷盖碗内。再用朱砂一钱五分。烧酒调涂碗内。盖好摇一二千下则光亮。)收贮瓷罐内。每服三粒。轻者一粒。至重者五粒。泉水吞下。(或口内含化津液咽下。)专治霍乱吐泻。腹痛昏溃。及一切痧气。暑气瘴气。途行触秽中暑热。绞肠痧。即已死途中。略有微息者。灌下即苏。止痛如神。孕妇少服。制之济人。功效不可尽述。(凡服药后。停烟、茶、酒、饭、一二时。)

〔人马平安散〕朱砂。(水飞净五钱)雄黄。(水飞净五钱)越石。(三钱)火硝。(萝卜子汁煮净五钱)冰片。(一钱)麝香。(捡净一钱)俱研极细末。择上吉日和匀后。再加明矾研细末三钱。再和匀。入瓷罐内。治一切中暑中热。腹痛头昏。及途行触秽等症。用少许入鼻中。眼角。或服少许。立效如神。

〔治绞肠痧法〕阴痧一时腹痛极。神气昏沉。手足冷。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淬之。(以灯近肉即提起。)即愈。如阳痧腹痛极。而手足暖。先将手臂捋下至手。令恶血聚于指头。以红绳扎住。以针刺其手指反面。近指甲一分许。出紫血即安。或以手蘸温水。

于病患膝腕处。用力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出恶血即安。如尿粪已出。垂危将死者。用生芋艿一片。放在病患口中。咽汁下喉即醒。醒后。再食二三片。亦可生。明矾研末。滚水调服三五钱。亦效。

〔黑痧〕俗名满痧。患者立时昏倒。微觉肚疼。面色黑胀。不呼不叫。甚者过两三时即不救。急用荞麦数合。焙燥研碎。去皮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再一服即愈。服药时。忌吃茶。日后设染别症。倘药内有皂矾合就者。忌服。凡此症食清油不觉油气如水者是。随灌一碗。得吐即愈。凡一切痧症。疑似之间。先煎艾汤试之。吐者是。

卷一

霍乱吐泻

(附转筋)

〔总论〕其症初因好饮冷物。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大惊。或乘舟车。动伤胃气。

外感内伤。阴阳乖隔。以致心腹卒痛上吐下泻。偏阳多热偏阴多寒。心痛则先吐。腹痛则先泻。初起宜用淡姜盐汤。令其徐饮徐吐。以尽为度。痛时即得吐泻者。其症轻。盖所伤之物尽出也。切勿与谷食米饮。吃入口即死。直至饥甚。吐泻过二三时辰。方可与稀粥食之。吐止后。勿妄用凉药。盖吐泻之后。脾胃更虚。宜以和胃健脾为主。

〔干霍乱〕胸腹搅痛。胀急闷乱。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即今所谓绞肠痧。最为危急之症。急以炒盐搅滚汤内。入皂荚末三分。候汤冷灌之。令其大吐。庶可得生。

或用生白矾末一钱。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将病患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紫红纹见。以针刺出紫血立愈。用手在脚弯内拍数十下。即有青麻突起。用针刺去黑血立愈。如手足厥冷。转筋入腹。并痰壅汗出。气冷欲绝。即用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待手足暖。再用丁香。白豆蔻。二味等分。

为末。姜汤调下一钱。如寒重数服不拘。吴茱萸。三四两。食盐数两。炒热熨脐下亦效。霍乱危急将死。用盐填脐中。艾灸二七壮。立愈。以脉气浮洪者易治。若脉微迟。加以气少。

昏沉不语。皆难治。吐后仍照前缓进米饮。吐泻止后口渴者。用白术。茯苓。猪苓。(各一钱半)泽泻。(二钱半)肉桂。(五七分体寒者加重)水煎服。如不渴者。用白术。人参。(各三钱)炙甘草。(一钱)干姜。(二三钱)水煎服。如泻不止。加橘红。茯苓。(各一钱)

肉豆蔻(面煨一钱)如呕吐不止。加丁香。姜半夏。(各一钱)二三剂后即安。

〔伤暑霍乱〕丝瓜叶。(一片)白霜梅。(一个同仁)二味。研极烂。用新汲水调服立愈。

〔中湿霍乱吐泻〕凡水泻而腹不甚痛者。湿也。夏秋多有之。用苍术。(炒)广皮。

姜半夏。(各一钱半)藿香。(二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三五片)枣二枚。水煎服。

一方加苏叶。桔梗。浓朴。

〔霍乱吐泻不止〕陈皮。藿香叶。(各三五钱)水煎服。或为末。热酒调服。有一点胃气存者。无不见效。泻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者。生姜三两捣烂。入酒二碗。煮三四沸顿服可解。或用艾一把。水三碗煎一碗顿服。亦效。

〔霍乱烦渴不止〕糯米三合。白蜜一合。同研。煮汁饮即止。如吐泻已愈。烦热多渴。小便不利。用麦冬。茯苓。半夏。陈皮。白术。(各一钱半)人参。小麦。(各一钱)生甘草。(六分)加生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服。

〔吐泻不已转筋〕白扁豆叶捣汁一碗。入米醋少许。温服。因暑而起者。服之立效。转筋十指挛急。不能屈伸者。灸足外踝骨尖上五壮。(麦大艾丸。)即止。转筋不止。用蓼一大握。水煎浓熏洗。或以帛蘸汤熨患处。

〔寻常转筋〕不因霍乱而发者。四时皆有。因血虚而转者。多以大蒜捣烂。涂足心即止。再服四物汤。(方见中风门。)加酒炒黄芩。红花。(各一二钱)水煎服。有筋动于足大趾。

至腰而住者。乃奉养过浓。因风寒湿而作。用威灵仙一两。窨酒每日服二杯。湿去自止。如睡中伸欠而转筋者。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近两边即止。

〔转筋遍身入腹不可忍者〕重盐汤浸患处。或浓煮蓼汤或白矾汤。皆效。或以盐擦痛处。三五十匝。即皮破亦无妨。可以断根。

〔肝虚转筋〕赤蓼茎叶三两。水一盏。酒一碗。煎六分服。

〔转筋疼痛挛急〕松节二两。锉如米粒。加乳香。一钱。以瓦器内慢火炒令焦。(出火性为末。)每服一钱。渐加至二钱。热木瓜酒调下。

〔转筋诸药不效〕雄猪肾。(二条全者。)薄切。香油煎熟。空心细嚼。盐汤送下三四次。如神效。

卷一

泄泻

〔湿泻〕肠鸣腹不痛。纯出清水。湿也。白术。(土炒)猪苓。茯苓。(各一钱半)泽泻。(二钱)水煎服。即四苓散。小水利而泻自止也。如兼湿热者。茯苓。白术。(土炒焦各三钱)白芍。(炒二钱)水煎服即效。如兼寒湿者。四苓加肉桂一钱。同煎服。

〔寒湿〕手足冷。口不渴。小便清。泻下清冷者。为寒泻。先以老姜。砂糖。煎浓服之。次以山药。(炒)白扁豆。(炒)炙甘草。焦干姜。(各二钱)白术。(土炒焦二三钱)吴茱萸。(〔食积泻〕或胀或痛。痛甚而泻。泻后痛减。得食又痛。粪色白者是。枳术丸。白术。

(面炒)赤芍。(酒炒各二两)枳实。(面炒一两)广皮。(一两)用新荷叶汤。煮老黄米为丸。桐〔热泻〕腹痛泻水如热汤。热渴喜冷。或泻黄垢。或赤粪如糜者。皆热也。益元散。

(方见暑症门)三钱。灯心汤调服二三次。即愈。或服茯苓。泽泻。木通。(各二钱)猪苓。

栀子。(各三钱)枳壳。车前子。(各一钱)水煎。食远温服。热泻如痢。用苦楝树根。(去粗皮。晒干为末。)米饮为丸。米汤下甚效。

〔中寒泄泻腹痛无度〕浓朴。(一两姜汁炒)肉豆蔻。(面裹煨)草豆蔻。(煨各五钱)

俱为末。每服二三钱。煨姜汤调服。

〔水泻〕夏秋初起。不拘寒暑湿。腹痛水泻。用紫金锭。(药真者效速。)冷滚水磨服五七分。重者两服。(忌食甜物。)冬月寒重者。蕲艾三钱。水煎空心服。不论男妇老少。

水泻垂危者。用诃子。(一枚。湿草纸包裹。煨熟去核。)肉果。(一枚。水调干面包裹。

微火黑色。)共研细。每服五分。米饮调下。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腹痛满胀。呕哕水泻。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各五两)

苍术。(去皮米泔浸炒八两)炙甘草。(三两)俱为末。每服二三钱。姜汤下。如小便不利。

(茯药。

〔久泻成痢〕不拘赤白。腹胀攻痛。川黄连。(二钱)肉豆蔻。木香。(各一钱)俱研细。米〔虚泻〕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或困倦自汗者。气虚也。人参。(一钱)黄。

(蜜炙透)白术。(土炒焦)茯苓。枣仁。(炒研各二三钱)归身。(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加煨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脾胃虚寒泻〕陈老米。(淘净炒香燥)磨为粉。每粉一两。加干姜。(炒燥研末)二分半。白糖二钱。拌匀。于饥时滚水调服一二两。气滞者。加炒广皮末。二分。或砂仁末。一分。能治食滞气滞。腹痛泄泻久不止。多服自效。

〔泻久饮食不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滤干。慢火炒熟。)磨为粉。入山药末一两。

川椒末少许。和匀。加砂糖。二三匙。空心滚水调服。老少皆宜。大有滋补。再加莲肉芡实皆可。

〔久泻不止〕猪肾一个。批开。糁入骨碎补末一钱。火内煨熟。食之。三四次即止。柿饼一个。开一孔入白矾末三分。湿纸包裹。灰火内煨熟。大人三个。小儿一个立效。

〔肾虚脾泄〕日泄三五次。如鸭粪稀溏。或五更早晨泄一二次。乃脾泄也。与泻不同。

最难治。补骨脂。(盐水炒五钱)白术。(炒焦二钱)杜仲。(盐水炒二钱)泽泻。(一钱)水煎。

空心服三十剂后。自愈。鲜稻根。(不拘多少。洗去泥。)熬成膏。早晚滚水冲浓入白糖一钱。调匀服。

〔灸法〕泄泻日久。诸药不效者。用豆大艾丸。灸天枢二穴。(脐旁各开二寸。)或气海穴。(在脐下一寸半。)隔蒜片灸二七壮。以得效为止。

瘟疫(仁人君子。倘遇此疾。或制药以济。或书方以救。功德最为无量。附救饥方)

〔总论〕众病一般者。即谓天行时疫。其治法有宜补、宜散、宜降之不同。甚者仍类似伤寒。察其传变。治之方能奏效。其病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止热而不憎寒也。其脉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乃时邪伏于脊之前。肠胃之后。不可认为伤寒表症。

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徒伤表气。即热不减。亦从缓下。恐伤胃气。宜用达原饮。

槟榔。(二钱)浓朴。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草果仁。甘草。(各五分)水煎。午前温服。如胁痛耳聋。寒热呕吐而口苦。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一钱)症之轻重。药之分两。临时增减。如舌上白胎薄。

热不甚。脉不数。症不致传里。照方一二剂。其病即解。盖疫病从口鼻而入。必先犯胃,上膈痞满者多。此方用破气之品三味。服之即效。若年老气弱之人。胸膈不满闷者。槟浓果。

不可全用。又或三四日后。舌上胎如粉积。脉洪而数者。又须或汗或下解之。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苏。汗出自然。是故瘟疫不必重加衣被发汗。四时头痛发热。初起用黑砂糖一盏。生姜汁二盏。化开。令病患多少服之。轻者即愈。重者减轻。

〔时疫不传人〕苍术。(三钱三分三厘米泔水浸一宿切片炒)生甘草。(一钱六分六厘)

抚芎。(八钱五分)干葛。(一钱三分六厘)加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三个。水煎空心服。已病者。一服即愈。未病者服一半不染。白粳米五合。连须葱头。二十根。水二十碗。煮成粥汤。加米醋一小碗。再煮一滚。各与一碗。热服得微汗即解。如有汗者勿服。初病之人。

衣服蒸过。则一家不染。

〔避疫法〕凡入病患家不宜空腹。饮雄黄酒一杯。再以香油调雄黄末苍术末。涂鼻孔则不染。出则以纸燃探鼻。得嚏更好。误触汗气入鼻。即觉头痛不快。急以水调芥菜子末填脐中。以热物隔衣一层熨之。汗出即愈。如觉胸次饱胀者。以淡盐汤探吐即解。

〔预避疫法〕青松毛切细为末。酒下二钱。常服大能避疫。每年四五月。用贯众一个。置食水缸内。不染时疾。五月五日。用艾扎一人形。悬挂门户上。避邪气。以五彩丝系于臂上。不染疫。正月初一日。将赤小豆二十一粒投井中避疫。十二月二十五日。煮赤豆粥合家食之。能祛疫。除夕以花椒二十一粒。赤小豆二十一粒。投井中。(勿使他人见。)一年不染疫。时疫之年。每日早晨。水缸内投黑大豆一握。全家无恙。五更时。投黑大豆二三合于井中。勿使人见。凡饮水家俱无染。

每日多焚降香。再随身佩带。祛疫。

凡时疫之年。能首忌房事即受病亦易解也。

〔瘟疫发狂〕天行时气热极。狂言不识人。即以地浆水。服一二碗。即解。(方见伤寒门。)或用童便浸白颈蚯蚓。捣烂。取新汲井水滤下清汁。任服一二碗。即清爽。并能即愈。如热甚无汗。用新青布以冷水浸过。略挤干。置病患胸上。以手按之。布热即易之。

少顷汗出如雨。或作战汗而解。(夏月用此法。他时勿用。)

病八九日后。已经汗下。热仍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以六一泥。(即蚯蚓屎。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饮之。即效。

〔三白饮〕治天行时疫。热极狂乱。及发热不退。或大便燥结不通。鸡子清一个。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钱。合一处泉水送下即愈。

〔瘟疫发斑〕病至困笃者。取大虾蟆一二个。去肠肚。生捣绞汁。服下可解。

〔虾蟆瘟〕其症项肿头大。用贯众。黑豆。(炒香各三钱)生甘草。白僵蚕。(各一钱半)葛根。(二钱)水煎服。外用井底泥。调大黄芒硝涂之。大黄。(四两)僵蚕(三两)

姜黄。(二钱半)蝉蜕。(六钱半)俱为末。姜汁糊丸。每丸重一钱。蜜水调服。(大人一丸。

小儿半丸。)外用靛青涂肿处。燥即再润之。亦效。

〔避瘟丹〕苍术。(一斤)降香。(锉末八两)雄黄朱砂。大黄。独活。藿香赤小豆。

(各二两)羌活。白芷。菖蒲根。桃头。(端午日收者佳各四两)柏叶。(八两)硫黄。火硝。

(各一两)俱为末。红枣糊为丸印方锭焚烧祛疫。即端午除夕。宜多焚之。

〔许真君救饥方〕黄豆七斗。芝麻三斗。水淘净。即蒸。不可浸多时。恐去元气。蒸过即晒。晒干去壳。再蒸再晒。共三次。捣极熟。丸如核桃大。每服一丸。可耐三日饥。此方所费不多。一料可济万人。夫仁人君子。义田储粟。利及后世。此仁德之大者。其或凶年荒岁。随力施赈。贵买贱卖。以救一方。能救千人者。名登仙录。仁人力行利济。天之报施。

未〔救饥方〕芝麻三升。糯米三升。(俱水淘晾干。悠火炒。)先将糯米磨成粉。和入芝麻。再磨一遍。另用红枣三斤。(煮烂。只留汁一碗。去皮核)同粉石臼内捣熟。丸如弹子大。(

卷一

咳嗽

(附哮喘痰症)

〔热嗽〕有痰面赤。烦热午前更甚。起于夏季者多。黄芩。知母。桑皮。杏仁。黑山栀。象贝。桔梗。(各一钱半)生甘草。(五分)水煎服。

〔秋月肺燥咳嗽〕嗽多痰少。午后至夜更甚。松子仁。(一两)胡桃肉。(二两)研膏。

加熟蜜。(五钱)和匀。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日久痰多者。加北五味二钱。屡效。

〔肺热久嗽〕痰少有声。肌瘦将成肺痨者。杷枇叶。(蜜炙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

桑皮。杏仁。(各等分)制大黄。(照分减半)各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

〔肺郁痰嗽胸膈疼痛夜卧不安者〕贝母。杏仁。(各等分)共捣。研入姜汁。白糖。

蒸饼为丸。夜卧含化。

〔痰嗽〕胡桃肉。(三枚)生姜。(三片)卧时嚼服。即饮汤二三呷。再食胡桃。(三枚)生姜。(三片)缓缓嚼下。数次即效。气壅痰盛者。用悉尼一个。开一窍。入白矾一钱。用纸封固。隔水蒸熟。食二三次愈。

〔食积痰嗽〕萝卜子半斤。焙燥炒为末。以糖和丸。如樱桃大。绵裹含化。汁下甚效。

〔膈中老痰〕不论男妇。久积老痰。或失音。或发喘。汤药不效者。密陀僧一二钱。

砂糖调白汤送下。痰与药从大便出无碍。(不宜多服。)

〔痰晕〕明矾。(火枯。)研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痰厥〕千年锻石一合。水一钟。煎滚。去水。再用清水一钟。煎至极滚。倾出澄清。

灌之痰下自愈。(即气绝心温者皆效。)

〔久嗽接连四五十声者〕(即名顿嗽。)姜半夏。(一两)贝母。(一两初时用象贝久嗽用川贝)为末。姜汁为丸。每服一二钱。(小儿减半。)即二仙丹。频服即效。生姜。(连皮捣汁。)入白蜜一二匙。滚汤点服亦效。

〔咳嗽吐脓〕乃肺伤也。知母。贝母。白芨。枯矾。(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泡汤。嚼服三五次愈。

〔久嗽不愈〕枇杷叶。(去毛净切碎)杏仁。(去皮尖研)等分。泡汤。多服即止。若无痰虚嗽。只用枇杷叶。去毛。蜜炙。泡汤饮。叭哒杏仁。(去皮尖四两)胡桃肉。(泡去衣四两)上白糖。(六两)共捣如饴。时时入口含化。如痰未尽。加川贝母五钱。同捣。能治一切久嗽。及体虚午后面赤气冲。至晚更盛者。屡效如神。

〔涤痰散〕陈广皮。先用泉水洗净。每一斤。入食盐四两。同入水浸过一指。锅内煮干。去筋膜。切作小片炒干。每陈皮一两。入粉甘草二钱。共为末。每日早晚服二匙。白汤调下。能清肺消痰。定嗽解酒毒。除一切痰火甚效。

〔痰火〕选老足西瓜一个。刮去青皮。钻一孔。入白蜜一碗。绳络挂于当风处。过冬。

春天取用。凡痰火者。只服半小钟立愈。天萝水。(霜降后三日。老丝瓜藤三四株。离地三四尺割断倒插入瓶中。取汁存用。)痰火者。以滚水冲服甚效。痰火面赤鼻红者。用青黛。(水飞晒二次。研极细。三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临卧时。口中噙化即效。

(二两)豆腐浆。(一碗)煮化。多服即愈。鸡蛋。(用豆腐浆冲服。久则自效。盖鸡蛋能去喉中之风也。)

〔痰喘咳嗽〕藕汁。梨汁。白果汁。萝卜汁。(各等分和匀)铜锅内熬成膏。随意服之。

白蚬壳。(多年陈者。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盖蚬蛤蚌粉。皆能清热行湿。湿热去。痰自消嗽自止也。)

〔喘急欲绝者〕韭菜汁服之可治。

〔老年痰喘〕秋白梨一个。去心。入燕窝一钱。(先用滚水泡。)再入冰糖。一钱。蒸熟。每日早晨服。勿间断。如气促坐卧不得。胡桃肉。(连衣)杏仁。(去皮尖)生姜(各一两)同捣成膏。入炼蜜少许。丸弹子大。卧时白汤含化一丸。

〔风寒郁结哮喘气逆〕麻黄。(去节二两)炙甘草。(二两)御米壳。(即罂粟壳去蒂炒黄四两)俱为末。每用二钱,白汤调下。以好为度。

〔虚喘〕喘无休歇。呼吸不接续。出多入少。乃不足也。用人参。(一钱半)胡桃肉。

(五个连衣)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劳症发热喘嗽〕鲜百部二斤。切细。用无灰酒浸坛内。灰火煨热熟每日五更。温饮一杯。以好为止。

〔口燥咽干有痰喘嗽〕栝蒌一个。入明矾枣大一块。同烧存性。研细。以熟萝卜蘸食。

一〔痰哮〕苎麻根。(火烧存性。研细。)用生豆腐蘸食三五钱。或以猪肉二三片。蘸食即效。

〔盐哮〕豆腐浆。每日早晚久服即效。如小儿。用芝麻秸瓦上炙焦存性。出火毒。

研细。以生豆腐蘸食即效。

卷一

疟疾

〔总论〕疟有内因外感之殊。有隔一日二日三日之不同。治法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

兼扶持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如邪疟及新发寒热者。服发散药三五剂后。

其势减轻。或可用截药治之。虚疟及病久者。宜补气血为主。若急用截药。致伤脾胃。则延绵不休矣。

〔治疟奇效三方〕(不论老少久近。一日二日三日。不用加减。次第服之。无不应手而愈。)

第一方。广皮。姜半夏。白茯苓。威灵仙。(各一钱)苍术。(米泔浸一日切炒净八分)

浓朴。(姜汁炒八分)柴胡梢。(八分)青皮。(六分)槟榔。(六分)炙甘草。(三分)生姜。

(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钟。煎七分。空心服。渣再煎服。如头痛。加白芷一钱。此方平胃消痰。理气除湿。有疏导开先之功。受病轻者。二服即愈。若三服后病势虽减而不愈者。即用第二方三五剂。

第二方。何首乌。(制过三钱如三剂后不效生用三钱)广皮。柴胡。白茯苓。黄芩。(各八分)白术。(土炒)当归。威灵仙。(各一钱)知母。(二钱)鳖甲。(醋炙二钱)炙甘草。

(三分)

再服。此方第三方。人参。(一钱)炙黄。(一钱二分)当归。(一钱二分)白术。(土炒一钱)

广皮。柴胡。(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煨姜。(一片)黑枣。(一枚)水煎。

半饥时服。三五剂后。元气充足。则不发矣。

〔治疟初起无汗〕苏叶。(二三钱)葱白。(三五个)扁豆叶。(五七片)浓煎。入生姜汁四五匙。乘疟发口渴时。热服取汗。无汗再服汗时勿受风。如现热象。无汗。进凉药润之。亦即汗。

〔暑疟〕单热少寒。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者。青蒿子。(童便浸焙干研细)头一日晚。

白汤调下三钱。临期早晨。淡酒调服三钱。暑重者井水调服。

〔脾寒疟疾〕石胡荽一把。(即鹅不食草。)捣汁半钟。入热酒和匀。服即效。良姜。

(麻油炒)干姜。(炮焦各一两)为末。每服五钱。用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时。热酒调服。

(或用胆汁为丸。酒下亦佳。大抵寒发于胆。用猪胆引。姜性入胆。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热。

阴阳相制。甚验。)多寒少热。饮食不进者服之即止。橘红。(生姜汁浸。一宿。石器内重汤煮。干焙研末。每服三钱。黑枣汤下。)

〔疟疾寒热〕萝卜子。(捡净炒至烟尽。存性研极细。)新疟用白汤调下三钱。只吃汤去渣。重者三服愈。如久病体虚者。加人参三分。同煎服。独头蒜。火上炙熟。酒服二钱。

数〔邪疟〕黑牛尾。(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酒下三服即效。

〔久疟阴疟效方〕荞麦面不拘多少。用鳖血和成丸。阴干。临发之日朝东白汤下三钱。

小〔老年疟劳疟久不愈〕鳖甲。(醋炙黄。研极细。)每服一钱。入雄黄一二分。酒调下。

隔〔止疟方〕归身。制首乌。荆芥。山楂。(炒各三钱)酒水各一碗。慢火煎至一碗。

露一宿。次日早晨温服。不论一日二日三日。及久病体虚者。皆可服。小儿减半。知母。生槟榔。象贝。(各二钱)常山。(一钱)水酒各一碗。煎至一碗。露一宿。早晨隔汤温服。体虚加人参三分。同服。凡服常山。忌食鸡肉三月。大枣肉二个。去皮核。斑蝥二个。焙研。

同入枣肉。研匀。加熟猪油少许。捣成饼子。指头大。贴在两眉中间印堂上。一周时即止。蛇蜕一条。完全者。用纸包固。男左女右。系臂上勿令患人知。忌四目见。愈。后送之野外。

勿开看。不论一日二日皆效。端午午时。取虾蟆。(以大为佳。倒挂阴干。)系臂上。勿令病患知即止。

〔三阴疟〕疟久饮食如常者。用何首乌。(二钱)人参。(一钱)桂圆肉。(十枚)甘草。(炙三分)水煎服即愈。大淡菜。(煮烂连汁。)陈酒下。久服即止。南天竺子。隔年陈者。

蒸熟。每岁一粒。每早晨白汤下。陈香圆一个。切开。入雄黄末三钱。原合好。用纸封固。火煨至烟尽。取出为末。每服二三钱。米饮下。此方初起者宜服。

〔三阴疟年久不愈〕野茄根。(一两)不沾水。不沾铁器。用无灰酒一斤。将根洗去泥。原酒澄清滤净。入根同煎一碗。临发日服之。即止。

〔疟痞〕(即病久胁下成块疼痛。名疟母。)核桃壳。(灰研细末三钱)木香。(研细八分)好酒调服。三五次即消。外用芒硝。(五钱)独头蒜肉。(一两)共捣烂。贴患处。上用布盖之。并治诸痞。

卷一

心腹痛。

(附胁痛闪痛)

〔总论〕心痛即胃脘痛。有寒有热。或气逆。或痰饮。或虫。或死血。皆能致痛。如真心痛。大寒直中中宫。手足青冷过节,随发随死。非药可治。(白杨花煎汤服。或可救治。

又〔胃脘食滞气逆胀痛〕凡宿食停滞上焦者。心与腹相连皆痛。兀兀欲吐。欲其速效。

用伤寒门吐法即止。陈皮。藿香。(各一钱半)香附。乌药。泽泻。(各二钱)木香。(七分)

浓朴。枳壳。(各一钱)水煎服。如食重者。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焦干姜。

(一二钱)如气逆之甚者。加沉香。青皮。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制半夏。丁香。之属。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二三钱)

〔寒滞痰饮痛〕胸腹胀满。呕哕。痛时手足厥冷。遍身冷汗。便清不渴。丁香。白豆蔻。等分。为末。姜汤调下五七分。日二三服。即愈。良姜。香附。(炒各等分)为末。

白汤调下二钱。即效。(因寒而起者。良姜多一倍。因气而起者。香附多一倍。)

〔通治心痛〕即胃脘痛初起。用淡豆豉五钱。煎汤半钟。服下即止。久痛屡发者。

荔枝核。(煨焦研碎一钱。)木香。(七分)为末。白汤调服。或酒神效。二蚕沙。(不拘多少)为末。滚水泡过。滤净晒燥。每服一二钱。白汤下。万灵膏贴当痛处。三五十日除根。

檀香孔内泥。冲酒服效。瓦棱子。(即蚶子壳。醋七次。)为末。每服三钱。白汤下。诸药不效者。用玄胡索三钱。酒煎服即止。牙皂角。(不拘多少。微火烧烟。甫尽取起。)为末。以烧酒调服五七分。即效。年久心痛。不可忍。醋煮小蒜头食饱。勿着盐。不拘十年五年。随手见效。

〔腹痛〕有寒、热、食、痰、死血、肠痈、虫、疝之不同。大要以甘温为主。惟夏秋卒然痛不可忍。照暑症治之。如热则大便燥闭。如阴症痛。四肢逆冷或冷汗。(如热宜凉散。

佐以甘温。如阴症宜服理中汤治之。方见黄胆症。)或巴豆。(三粒)红枣。(一枚)同捣烂。裹缚脐上立止。

〔一切男妇心腹痛不可忍〕葱头去根二斤。炒热,布裹作二包。脐上熨之。如冷则易次包。如无葱则韭菜。(或食盐俱可。)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不治之症。

〔心腹虫痛〕恶心吐水。痛极如咬。面清白少光彩。时痛时止。四肢微冷。痛定便能饮食者。是虫。干漆四两。慢火烟尽。醋糊为丸。绿豆大。食后。或酒或醋下十五丸。日进二服。草捣汁。醋调和服。即效。锻石二三钱。和鸡蛋煎饼。食前服之。少顷虫从大便出。虫咬如刺。生艾汁。(如无生艾。用熟艾二两。水三碗。煎汁一碗。)隔宿勿食。

早晨空心先食香味之物少许。咀嚼勿吞下。令虫闻香。然后饮艾汁。虫自出。(并治鬼击猝死。及中恶腹痛。)如痛时自上而下。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坐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不消。因火而动。不可认以为虫。而投以虫剂也。

〔心腹痰饮痛〕痛时嘈杂不宁。如饥如饱。怏怏欲吐。吐即稍宽。姜半夏。猪芩。(各二两)白芥子。干姜。(炒黄各一两)陈皮。(四两切碎入盐水中拌浸晒干)炙甘草。(五钱)

俱为末。水法为丸。每服一钱。淡姜汤下。

〔蛔厥心腹痛〕乌梅二个。川椒十四粒。煎汤服。即止。

〔瘀血心腹痛〕平日好食热物。致死血留于胃腕。山羊血。(一分)烧酒化下。即散。

胸〔郁火心腹痛〕有因病久。郁热生火。温散不效者。用山栀。(一两姜汁炒黑)木香。

(三分)水煎服。初起即觉热者。用锅脐煤三钱。热童便调服即愈。

〔气滞腹痛〕乌药。(水磨浓汁半钟)加陈皮。苏叶。(各一钱半)同煎服。

〔九种心痛〕千年锻石研。端午午时独蒜捣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三丸。烧酒下。

〔胁痛〕芥菜子研末。水调敷。韭菜炒热熨之。即止。有因肝火胁痛。或胁下如食积一条梗起者。黄连。(六两炒)吴茱萸。(一两汤泡四五次炒)俱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汤下。肝气平和。痛即止。

〔心气痛〕生芝麻半升。候痛时。不必看。随手取来。不拘多少。放铜锅内炒黑为末。

好〔七情交感丹〕治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瘦。胸膈痞闷疼痛。香附米。(一斤长流水浸三日砂锅炒干为末)白茯神。(四两)俱研细。炼〔闪痛〕凡闪挫打伤腰胁痛。或不出血。皮肉青紫色者。先用葱白炒热。捣烂罨伤处擦遍。再用生大黄。(研末)以生姜汁调敷。内服陈酒。以醉为度。即半年不愈者。立验。

卷一

脾胃

(附呃逆翻胃噎膈)

〔食伤脾胃〕陈火肉骨。或白酒酒药。(存性。)砂糖调服。皆效。

〔胃强脾弱〕饮食不能运化。胸膈胀闷不舒。白蒺藜。(去刺炒黄取净末十两)水法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如食积重者。加山楂肉。(饭上蒸三次晒干净末四两)如呕吐作酸。口苦舌烂。有痰加苍术。(去芦米泔水浸洗刮去黑皮切片晒干炒黄磨取头末十两)

川黄连。(酒炒净末二两)蜜丸。白汤下。老年血枯之人。宜酌用之。(恐苍术过于燥血也。)

〔胃脘嘈杂吐清水〕广橘红为末。五更坐起床上。安末五分于手心男左女右干舐下。

勿卧。服三四次愈。

〔饮食不住口仍易饥饿〕绿豆。糯米。黄麦。(各一升炒熟)共磨成粉。每服一酒杯。

以滚汤调服。三五日即效。

〔胸膈饱胀虚肿〕苍术。(制如前末四两)陈皮。浓朴。(各五分)川椒。(少许)

猪肚一具。去油净。入大蒜装满。线缝口。用冷热水各七碗。先烧滚入肚。煮至水干为度。

取出捣烂无丝。合前药末为丸。每日空心滚汤下二钱。最速效。

〔呃逆〕因寒而起者。良姜。(一钱五分)丁香。(一钱)柿蒂。(二钱)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柿蒂煎汤饮亦止。日久不愈。连四五十声者。生姜汁一杯。加蜜一二匙。温热服之即止。用纸燃刺鼻中。得嚏即止。诸药不效。用硫黄。乳香。各等分。以酒煎。令病患以鼻嗅之即止。(或单用雄黄。酒煎。嗅鼻即止。)

〔呃逆灸法〕妇人以乳头垂下到处是穴。男子以乳头下一指许为率。骨间动脉处是穴。

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炷如小麦大。着火即止。三壮不止者。不可治。此最神效。

〔噎膈翻胃〕凡人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罢即吐。谓之翻胃。饮食膈噎。咽吞不下。谓之膈食。二者名异。而症实同。盖翻胃未有不由于膈噎起。此症年老及血气枯槁者难治。惟痰火久郁。胃脘壅塞者。可渐次调治。

〔胃热呕噎〕芦根五两。切碎。水煎空心服即止。凡噎症。用糯米粉。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之即效。或水服牛口。涎二匙。终身不噎。(以水洗净老牛口。用盐涂之。以荷叶包牛口。使耕力乏即涎出。)

〔气噎不下饮〕枇杷叶。(去毛净蜜炙五钱)陈皮。(去白一钱半)生姜三片。水煎匀二次服。并治暴呕吐。

〔翻胃〕芦根。茅根。(各二两)水煎服。(凡用芦根。取不浮露在外者。)翻胃吐食初起。用树上黄香圆。粪内浸七日。再用童便浸七日。水洗风干。煎汤吃。干柿饼。每用三枚。连蒂捣烂。用酒服甚效。甘蔗汁一碗。入生姜汁半钟匀二次。服三次效。(甘蔗汁又治中酒毒干呕者)大鲫鱼。(自死者一个。活者不效。)剖去肠留鳞。用大蒜头去皮切薄。

填鳞骨俱去。用平胃散。(姜炒浓朴一钱陈皮一钱米泔浸过苍术一钱甘草六分共为末)杵丸桐子大。晒干收贮。勿令泄气。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日久不效。用韭汁。(二两)牛乳。(一盏)

生姜。(五钱取汁)竹沥。(半盏)童便。(一盏)和匀温服效。曾治一人。饮食一二日后。

一齐吐出。气味酸变。病久肌肉尽落。皮枯羊粪。诸药无效。用千金方。猪板油。(十两熬净去渣)白蜜。(八两炼净)二味再入铜锅内熬数沸。入生姜自然汁三两。和匀。取起成膏。

不时含服含化。初吃一服。尚吐一次。连吃三服全愈。(原孙真人治关隔不通神方也。)久吐枯燥有服人乳多吃燕窝而愈者。

〔冷涎翻胃〕其形发时先吐冷涎。次则吐食。因劳而起者。多。用大黄。(一两生姜自然汁半茶杯。炙大黄令燥。浸入姜汁内。再炙再浸。以汁尽为度。)切焙为末。每服二钱。

用〔膈食〕马子碱。(火透四两)研细。蜜水调服。

〔隔气〕沉香。(一钱磨汁)白汤徐下。凡噎膈症病久。已经血枯。肠结羊矢。口吐蟹沫。或年过五十岁者。勿服峻利之药。

卷一

腰痛

〔总论〕腰痛有湿、热、寒、滞、肾虚、之不同。然患者起于真阴不足者多。故宜培养肾气。其实邪腰痛者。十之二三耳。

〔湿热腰腿痛〕痛时腰骨如板。不能俯仰。遇阴雨或久坐而痛更盛者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焙燥切片三钱)防风。黄柏。(酒炒各一钱)水煎空心服。以好为度。

〔寒湿腰痛〕威灵仙。(五钱)好酒一斤。蒸出味。每日空心饮二杯。得微利下即效。

并治痰积腰痛。寒湿脚腿痛。

〔腰痛如刺〕面肿垢黑。气血虚惫。发落齿枯。唾涕痰涎。痛不能行立者。新鹿角。

(心黄者勿用。刮去黑皮。取白者锉屑。四两炒黄。)为末。加牛膝五钱为丸。每服空心酒下痛屈而难伸。山楂。(三钱研末。)盐汤下。

〔肾虚腰痛〕痛时悠悠戚戚。屡发不已。劳动即痛。杜仲。补骨脂。青盐。共为末。

入猪腰子内蒸熟。好酒下。连服数次即效。小茴香研末。煨猪腰子服亦效。羊肾为末。

每服酒下二钱。日三服。大能补肾气。益精髓。

〔跌扑瘀血腰痛〕橘核。(炒去皮二钱)为末。酒调下。日一服。

卷一

诸药食毒

〔解诸中毒〕一觉腹中不快。即以生豆试之。入口不觉豆腥气。乃是中毒。急以升麻煎汤连饮。以手探吐即解。白蜡。(一块研细)清水搅匀服下。得吐泻即解。

〔百药毒〕生甘草。或用绿豆煎浓饮之。能解百毒。甚至口眼已闭垂危而气未绝者。

急以上白糖。淡豆豉。靛花。甘草。(各等分研细)冷水调灌即醒。或服药过多。以致头面浮肿。唇裂流血。或心腹饱闷。脐下撮痛者。用马料豆。绿豆。(各三四合)煎汁。连豆服。

以好为度。服散风药过多。以致闷乱不省。用甘草同生姜。煎汁顿服。

〔中附子天雄毒〕绿豆。小黑豆。(水浸捣汁服)或煎汁服。

〔中巴豆毒〕口渴面赤。五心烦热。泄痢不止。川黄连。(二钱炒)干姜。(炮一钱)

煎服。芭蕉根叶捣汁饮之。利止即安。绿豆煮汁冷服之。皆效。

〔铅粉毒〕肥皂水灌下。得吐即解。砂糖水调服。亦效。

〔生半夏毒〕令人口哑。以生姜自然汁灌之。(即垂危者服之即解。)

〔中钩吻毒〕生池傍。与芹菜相似无他异。惟茎有毛别之。误食杀人。急取鸡蛋。(须抱未成雏者。研烂。)和麻油灌之。吐出毒物可生。或白鸭血。羊血灌之。或用荠。(即甜桔梗。)八两。水煎浓分二次温服。

〔野蕈毒〕忍冬藤生啖之。或煎浓汁饮。或煮黑豆汁饮。或饮地浆水(方见伤寒门。)

并〔闭口椒毒〕误食之。舌麻心开。口吐白沫。甚者身冷欲绝。地浆水灌之。或饮醋解之。如只气闭。饮井水可解。

〔升丹毒〕地浆水多服即效。口破烂者。先服绿豆汁。

〔误食桐油〕令人呕吐不止。急饮热酒即解。

〔解果毒〕麝香一分煎汤服。或猪骨烧灰。水调服。多吃白果成疯者。用白鲞骨煎汤服。小儿多食菱成病者。用龟肉煮食即愈。

〔解中蛊毒〕嚼白矾反甜。食黄豆不腥。吐唾于水内,沉下水底。乃是中蛊。或令含黑豆。豆胀皮脱者为蛊。国中在上膈者。急以白矾。建茶。(各三钱)新汲水调下。得吐出毒物即解不净再服。或服青油取吐。遇有蛊之处。见饮食上有蛛丝者勿食。先用炙甘草一寸。

嚼咽下。然后饮食即中蛊。仍吐出。再以炙甘草。生姜。(各二三两)水煎。日三服。

〔酒毒〕醉后经日不醒。用大黑豆。(一升)煮汁。温服。即至将死。服之即效。有因酒醉而气绝者。用尿桶洗去浮垢。急以滚水浇在桶内。片时取其清汁。缓缓灌入口中咽下。

鼻〔烧酒醉死〕锅盖上气水半盏灌下。再以冷污泥搭胸前。燥即再搭。直至泥湿即效。

〔解食自死六畜毒〕犀角磨浓汁。饮之即解。豆豉煎浓服。或雄鼠屎。(两头尖者是。)研末。和水服。或饮人乳二碗皆效。

〔食牛肉毒〕猪牙。(灰。)水调服。或甘草汁亦效。多食马肉毒。用芦根煎汁服。或多吃好酒亦解。皆忌饮水。误食牛马生疔肉。用生菖蒲擂酒服。菊叶(或花或根。)

捣〔食狗肉毒〕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忽发热妄语。用芦根汁煮服。凡食肉不消。

仍饮本畜汁或脑即消。

〔食猪肉伤〕杏仁煎汁饮。或韭菜汁煮服。或朴硝煎汤服皆效。食物中未知何毒。

用苦参煎汁饮。令吐出自安。

〔多食禽鸟毒〕生白扁豆。(研末。)冷水调服。误食鸟兽中药箭死者毒。用黑大豆煮汁。入盐少许服。

〔多食鸡蛋伤〕米醋饮三四口即消。

〔解河鱼毒〕香油一碗灌之。吐出即解。橄榄煎汁。或芦根。粪清。皆可救之。

〔如诸鱼毒〕只用橄榄煎汁饮。或用橘皮煎浓。冷服即消。(鱼无腮及腮大者有毒。

如鳖肚下有红藻文者有毒。)

〔解蟹毒〕紫苏生姜煎汁饮。大蒜汁。或黑豆煮汁。皆可解。误同柿吃。大吐泻不止者。磨木香汁灌之即止。

〔解食鳖毒〕饮蓝汁数碗即安。无蓝用靛青水亦可。

〔解食蚂蝗〕多吃芹菜者有此疾。空腹时食黄泥小圆数枚。即从大便中出。

〔误食水蛭〕食蜜即化为水。凡井中生蛭。以白马骨投之即消。误食诸虫。以香油灌之。取吐即消。

〔误食蜈蚣毒〕舌头肿胀。以鸡冠血生饮之。伤损则用血涂上即消。如误食毒物。

肚痛欲死者。用鸡蛋。(一枚)煮熟。连壳切开。将半入纹银一块。(或小银器。)于蛋黄内。

将蛋合在肚脐上缚定一时。银上有黑色。易换二三次止痛。如食久不能吐者。以熟鸡蛋入朴硝同捣为糊服下。肚泻后即安。凡饮食虑有毒者。入麻油多煮可解。

〔一切食毒〕不知中何毒。一时无药可解者。荠。生甘草。(各二两)水煎待冷。

入白蜜少许。分三次服。

〔解闷香〕触之昏迷不省者。饮冷水即醒。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