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正月晦,日有食之。三月,<大祖大王>薨于别宫,年百十九岁。冬十月,椽那 衣<明临 夫>,因民不忍,弑王。号为<次大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五。
一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四。
<新大王><故国川王><山上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元年
○<新大王>,讳<伯固>[固,一作句。],<大祖大王>之季弟。仪表英特,性仁恕。初,<次大王>无道,臣民不亲附,恐有祸乱,害及于己,遂遯于山谷。及<次大王>被弑,左辅< 支留>与群公议,遣人迎致。及至,< 支留> 献国玺曰:"先君不幸弃国,虽有子,不克有国家。夫{天}人之心,归于至仁,谨拜稽首,请卽尊位。"于是,俯伏三让而后卽位。时年七十七岁。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下令曰:"寡人生 王亲,本非君德,向属友于之政,颇乖贻厥之谟。畏害难安,离群远遯, 闻凶计{讣},但极哀 。岂谓百姓乐推,群公劝进?谬以 未{末},据于崇高,不敢遑宁,如涉{渊}海。宜推恩而及远,遂与众而自新,可大赦国内。"国人旣闻赦令,无不欢呼庆 ,曰:"大哉,新大王之德泽也!"
初,<明临 天{明临答夫}>之难,<次大王>太子<邹安>逃窜,及闻嗣王赦令,卽诣王门,告曰:"向,国有灾祸,臣不能死,遯于山谷,今闻新政,敢以罪告。若大王据法定罪,弃之市朝,惟命是听,若赐以不死,放之远方,则生死肉骨之惠也,臣所愿也,非敢望也。"王卽赐<狗山濑><娄豆 {娄豆谷}>二所,仍封为<让国君>。拜< 夫{答夫}>为国相,加爵为沛者,令知内外兵马兼领<梁貊>部落。改左右辅为国相,始于此。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冬十月,王至自<卒本>。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四年
○四年,<汉><玄 郡>大守{太守}<耿临>来侵,杀我军数百人,王自降乞属<玄 >。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五年
○五年,王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将兵助<玄 >大守{太守}<公孙度>,讨<富山>贼。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一月,<汉>以大兵向我。王问群臣,战守孰便。众议曰:"<汉>兵恃众轻我,若不出战,彼以我为怯,数来。且我国山险而路隘,此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当者也。<汉>兵虽众,无如我何,请出师御之。"
< 夫{答夫}>曰:"不然。<汉>,国大民众。今以强兵远鬪,其锋不可当也。而又兵众者宜战,兵少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汉>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若我深沟高垒,淸野以待之,彼必不过旬月,饥困而归。我以劲卒薄之,可以得志。"王然之, 城固守。<汉>人攻之不克,士卒饥饿引还。< 夫{答夫}>帅数千骑追之,战于<坐原>,<汉>军大败,匹马不反。王大悦,赐< 夫{答夫}><坐原>及<质山>,为食邑。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正月,群臣请立太子。三月,立王子<男武>为王太子。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九月,国相<答夫>卒,年百十三岁。王自临恸,罢朝七日。乃以礼葬于<质山>,置守墓二十家。冬十二月,王薨,葬于<故国谷>,号为<新大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元年
○<故国川王>[或云<国襄>。],讳<男武>[或云<伊夷谟{伊夷模}>。],<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伯固>薨,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汉><献帝><建安>初,<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消奴加{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公孙康>降,还住<沸流水>上。王身长九尺,姿表雄伟,力能 鼎, 事听断,宽猛得中。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立妃<于>氏为王后。后,提那部{ 那部}<于素>之女也。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四年
四年,春三月甲寅夜,赤气贯于太微,如蛇。秋七月,星 于太微。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六年
○六年,<汉><辽东>太守兴师,伐我。王遣王子< 须>拒之,不克。王亲帅精骑往,与<汉>军战于<坐原>,败之。斩首山积。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八年
○八年,夏四月乙卯,荧惑守心。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九月,京都雪六尺。中畏大夫沛者<于 留>评者<左可虑>,皆以王后亲戚,执国权柄。其子弟幷恃势骄侈,掠人子女,夺人田宅,国人怨愤。王闻之,怒欲诛之。<左可虑>等与四椽那谋叛。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左可虑>等)聚众,攻王都。王征几{畿}内兵马,平之。遂下令日{曰}:"近者,官以宠授,位非德进,毒流百姓,动我王家,此寡人不明所致也。令汝四部{郡},各举贤良在下者!"于是,四部共举东部{都}<晏留>。王征之,委以国政。<晏留>言于王曰:"微臣庸愚,固不足以参大政。西<鸭 谷><左勿村><乙巴素>者,<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孙也,性质刚毅,智虑渊深,不见用于世,力田自给。大王若欲理国,非此人则不可。"
王遣使,以卑辞重礼聘之,拜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谓曰:"孤 承先业,处臣民之上,德薄才短,未济于理。先生藏用晦明,穷处草泽者久矣,今不我弃,幡然而来,非独孤之喜幸,社稷生民之福也。请安承敎,公其尽心!"<巴素>意虽许国,谓所受职不足以济事。乃对曰:"臣之驽蹇,不敢当严命,愿大王,选贤良,授高官,以成大业。"王知其意,乃除为国相,令知政事。于是,朝臣国戚,谓<素>以新闲旧,疾之。王有敎曰:"无贵贱,苟不从国相者,族之。"<素>退而告人曰:"不逢时则隐,逢时则仕,士之常也。今上待我以厚意,其可复念旧隐乎?"乃以至诚奉国,明政敎,愼赏罚,人民以安,内外无事。冬十月,王谓<晏留>曰:"若无子之一言,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今庶绩之疑{凝},子之功也。"乃拜为大使者。
○论曰:古先哲王之于贤者也,立之无方,用之不惑,若<殷><高宗>之<傅说>,<蜀>先主之<孔明>,<秦><符坚{ 坚}>之<王猛>,然后贤在位,能在职,政敎修明而国家可保。今王决然独断,拔<巴素>于海滨,不挠众口,置之百官之上,而又赏其举者,可谓得先王之法矣。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堕{陨}霜杀谷。民饥,开仓赈给。冬十月,王 于<质>阳,路见坐而哭者,问:"何以哭为?"对曰:"臣贫穷,常以佣力养母。今岁不登,无所佣作,不能得升斗之食,是以哭耳。"王曰:"嗟乎!孤为民父母,使民至于此极,孤之罪也。"给衣食以存抚之。仍命内外所司,博问鳏寡孤独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救恤之,命有司,每年自春三月至秋七月,出官谷,以百姓家口多小,赈贷有差,至冬十月还纳,以为恒式,内外大悦。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夏五月,王薨。葬于<故国川原>,号为<故国川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元年
○<山上王>,讳<延优>[一名<位宫>],<故国川王>之弟也。『魏书』云:"<朱蒙>裔孙<宫>,生而开目能视,是为<大祖{太祖}>。今王是<大祖{太祖}>曾孙,亦生而视人,似曾祖<宫>。<高句丽>呼'相似'为'位',故名<位宫>云。"<故国川王>无子,故<延优>嗣立。初,<故国川王>之薨也,王后<于>氏,秘不发丧,夜往王弟<发 >宅,曰:"王无后,子宜嗣之。"<发 >不知王薨,对曰:"天之历数有所归,不可轻议。 妇人而夜行,岂礼云乎?"
后惭,便往<延优>之宅。<优>起衣冠,迎门入座宴飮。王后曰:"大王薨,无子,<发 >作{年}长当嗣,而谓妾有异心,暴慢无礼。是以见叔。"于是,<延优>加礼,亲自操刀割肉,误伤其指。后解裙带 其伤指。将归,谓<延优>曰:"夜深恐有不虞,子其送我至宫。"<延优>从之,王后执手入宫。至翌日质明,矫先王命,令群臣,立<延优>为王。<发 >闻之大怒,以兵围王宫,呼曰:"兄死弟及,礼也。汝越次纂夺,大罪也,宜速出。不然则诛及妻 。"<延优>闭门三日。国人又无从<发 >者。<发 >知难,以妻子奔<辽东>。见大守{太守}<公孙度{公孙康}>,告曰:"某,<高句丽>王<男武>之母弟也。<男武>死,无子,某之弟<延优>与嫂<于>氏谋,卽位以废天伦之义。是用愤 ,来投上国,伏愿假兵三万,令击之,得以平乱。"<公孙度>从之。<延优>遣弟< 须>,将兵御之,<汉>兵大败。< 须>自为先锋追北,<发 >告< 须>曰:"汝今忍害老兄乎?"< 须>不能无情于兄弟,不敢害之,曰:"<延优>不以国让,虽非义也,尔以一时之愤,欲灭宗国,是何意耶?身没之后,何面目以见先人乎?"
<发 >闻之,不胜惭悔,奔至<裴川>,自刎死。< 须>哀哭,收其尸,草葬讫而还。王悲喜,引< 须>内中宴,见以家人之礼,且曰:"<发 >请兵异国,以侵国家,罪莫大焉。今子克之,纵而不杀,足矣,及其自死,哭甚哀,反谓寡人无道乎?"< 须> 然衔泪而对曰:"臣今请一言而死。"王曰:"何也?"< 须>曰:"王后虽以先王遗命立大王,大王不以礼让之,曾无兄弟友恭之义。臣欲成大王之美,故收尸殡之,岂图缘此,逢大王之怒乎?大王若以仁忘恶,以兄丧礼葬之,孰谓大王不义乎?臣旣以言之,虽死犹生。请出受诛有司。"王闻其言,前席而坐,温颜慰谕曰:"寡人不肖,不能无惑,今闻子之言,诚知过矣。愿子无责。"王子拜之,王亦拜之,尽欢而罢。秋九月,命有司,奉迎<发 >之丧,以王礼葬于<裴岭>。王本因<于>氏得位,不复更娶,立<于>氏为后。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筑<丸都城>。夏四月,赦国内二罪已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 于<质>阳。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王以无子,祷于山川,是月十五夜梦,天谓曰:"吾令汝少后生男,勿忧。"王觉语群臣曰:"梦天语我,谆谆如此,而无少后,奈何?"<巴素>对曰:"天命不可测,王其待之。"秋八月,国相<乙巴素>率{卒},国人哭之恸。王以<高优娄>为国相。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一)月,郊豕逸。掌者追之,至<酒桶村>, 不能捉{获}。有一女子,年二十许,色美而艶,笑而前执之,然后追者得之。王闻而异之,欲见其女,微行夜至女家。使侍人说之,其家知王来不敢拒。王入室,召其女,欲御之。女告曰:"大王之命,不敢避,若幸而有子,愿不见遗。"王诸{诺}之。至丙夜,王起还宫。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三月,王后知王幸<酒桶村>女,妬之,阴遣兵士杀之。其女闻知,衣男服逃走。追及欲害之,其女问曰:"尔等今来杀我,王命乎,王后命乎?今妾腹有子,实王之遗体也。杀妾身可也,亦杀王子乎?"兵士不敢害,来以女所言告之。王后怒,必欲杀之,而未果。王闻之,乃复幸女家,问曰:"汝今有娠,是谁之子?"对曰:"妾平生不与兄弟同席,况敢近异姓男子乎。今在腹之子,实大王之遗体也。"王慰籍赠与,甚厚。乃还告王后,竟不敢害。
秋九月,<酒桶>女生男。王喜曰:"此天赉予嗣胤也。"始自郊豕之事,得以幸其母,乃名其子曰<郊 >,立其母为小后。初,小后母孕未产,巫卜之曰:"必生王后。"母喜,及生,名曰<后女>。冬十月,王移都于<九都{丸都}>。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立<郊 >为王太子。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冬十月,雷,地震。星学{ }于东北。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四月,异鸟集于王庭。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孙<然弗>生。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夏五月,王薨。葬于<山上陵>,号为<山上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
一七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零零零零
高句丽国本纪第五。
<东川王><中川王><西川王><烽上王><美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元年
○<东川王>[或云<东襄>。],讳<忧位居>,少名<郊 >,<山上王>之子。母<酒桶村>人,入为<山上>小后,史失其族姓。前王十七年,立为太子,至是嗣位。王性宽仁,王后欲试王心,候王出游,使人截王路马 。王还曰:"马无 可怜!"又令侍者进食时,阳覆羹于王衣,亦不怒。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大赦。三月,封<于>氏为王太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国相<高优娄>卒,以于台<明临于漱>为国相。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八年
○八年,<魏>遣使和亲。秋九月,大后{太后}<于>氏薨。大后{太后}临终遗言日{曰}:"妾失行,将何面日{目}见<国壤>于地下?若群臣不忍 于沟壑,则请葬我于<山上王>陵之侧。"遂葬之如其言。
巫者曰:"<国壤>降于予曰:'昨见<于>氏归于<川上{山上}>,不胜愤 ,遂与之战。退而思之,颜厚不忍见国人。尔告于朝,遮我以物。'"是用植松七重于陵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零年
○十年,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至秋七月,斩之,传首于<魏>。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一年
○十一年,遣使如<魏>,贺改年号。是<景初>元年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魏>大傅{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千人助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立王子<然弗>为王太子,赦国囚{内}。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春三月,东海人献美女,王纳之后宫。冬十月,出师侵<新罗>北边。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零年
○二十年,秋八月,<魏>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将万人,出<玄 >来侵。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毋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 原>。
冬十月,<俭>攻陷<丸都城>,屠之。乃遣将军<王 >,追王。王奔<南沮{南沃沮}>,至于<竹岭>,军士分散殆尽,唯东部<密友>独在侧,谓王曰:"今追兵甚迫,势不可脱。臣请决死而御之,王可遯矣。"遂募死士,与之赴敌力战。王间行{仅得}脱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卫,谓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赏之。"下部<刘屋句>前对曰:"臣试往焉。"遂于战地,见<密友>伏地,乃负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乃苏。王间行转辗,至<南沮{南沃沮}>,<魏>军追不止。王计穷势屈,不知所为。东部人<纽由>进曰:"势甚危迫,不可徒死。臣有愚计,请以飮食往 <魏>军,因伺隙刺杀彼将。若臣计得成,则王可奋击决胜矣。"王曰:"诺。"<纽由>入<魏>军诈降曰:"寡君获罪于大国,逃至海滨,措躬无地,将以请降于阵前,归死司寇,先遣小臣,致不 之物,为从者羞。"<魏>将闻之,将受其降。<纽由>隐刀食器,进前,拔刀刺<魏>将胸,与之俱死,<魏>军遂乱。王分军为三道,急击之,<魏>军扰乱不能陈,遂自<乐浪>而退。王复国论功,以<密友><纽由>为第一,赐<密友><巨谷><靑木谷>,赐<屋句><鸭 ><杜讷河原>以为食邑。追赠<纽由>为九使者,又以其子<多优>为大使者。是役也,<魏>将到<肃愼>南界,刻石纪功,又到<丸都山>,铭<不耐城>而归。
初,其臣<得来>,见王侵叛中国,数谏,王不从。<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毋丘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括地志』云:"<不耐城>卽<国内城>也,城累石为之。"此卽<丸都山>与<国内城>相接。『梁书』:"以<司马懿>讨<公孙渊>,王遣将,袭<西安平>,<毋丘俭>来侵。"『通鉴』:"以<得来>谏王,为王<位宫>时事。"误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俭>。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二月,<新罗>遣使结和。秋九月,王薨。葬于<柴原>,号曰<东川王>。国人怀其恩德,莫不哀伤。近臣欲自杀以殉者众,嗣王以为非礼,禁之。至葬日,至墓自死者甚多。国人伐柴,以覆其尸,遂名其地曰<柴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元年
○<中川王>[或云<中壤>。],讳<然弗>,<东川王>之子。仪表俊爽,有智略。<东川>十七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二年,秋九月,王薨,太子卽位。冬十月,立< >氏为王后。十一月,王弟<预物><奢句>等,谋叛伏诛。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王命相<明临于漱>,兼知内外兵马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王以<贯那>夫人置革囊,投之西海。<贯那>夫人,颜色佳丽,发长九尺,王爱之,将立以为小后。王后<椽>氏,恐其专宠,乃言于王曰:"妾闻西<魏>求长发,购以千金。昔我先王,不致礼于<中国>,被兵出奔,殆丧社稷。今王顺其所欲,遣一个行李,以进长发美人,则彼必欣纳,无复侵伐之事。"王知其意,默不答。夫人闻之,恐其加害,反谗后于王曰:"王后常骂妾曰:'田舍之女,安得在此。若不自归,必有后悔。'意者后欲伺大王之出,以害于妾,如之何?"后,王猎于<箕丘>而还,夫人将革囊迎哭曰:"后欲以妾盛此,投诸海,幸大王赐妾微命,以返于家,何敢更望侍左右乎?"王问知其诈,怒谓夫人曰:"汝要入海乎?"使人投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七年
○七年,夏四月,国相<明临于漱>卒,以<沸流>沛者<阴友>为国相。秋七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八年
○八年,立王子<药卢>为王太子,赦国内。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九年
○九年,冬十一月,以 那<明临笏覩>,尙公主,为驸马都尉。十二月,无雪。大疫。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二月,王 于<杜讷>之谷。<魏>将<&尉迟{尉迟楷}>[名犯<长陵>讳。]将兵来伐。王简精骑五千,战于<梁貊>之谷,败之,斩首八千余级。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三年
○十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七月,王猎<箕丘>,获白獐。冬十一月,雷,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冬十月,王薨。葬于<中川>之原,号曰<中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元年
○<西川王>[或云<西壤>。],讳<药卢>[一云<若友>。],<中川王>第二子。性聪悟而仁,国人爱敬之。<中川王>八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冬十月,王薨,太子卽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立西部大使者<于 >之女,为王后。秋七月,国相<阴友>卒。九月,以<尙娄>为国相。<尙娄>,<阴友>子也。冬十二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陨霜害麦。六月,大旱。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民饥,发仓赈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七年
○七年,夏四月,王如<新城>[或云:<新城>,国之东北大鎭也。],猎获白鹿。
秋八月,王至自<新城>。九月,神雀集宫庭。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一年
○十一年,冬十月,<肃愼>来侵,屠害边民{氓}。王谓群臣曰:"寡人以 未{末}之躯,谬袭邦基,德不能绥,威不能震,致此 敌,猾我疆域。思得谋臣猛将,以折遐冲,咨尔群公,各举奇谋异略才堪将帅者。"群臣皆曰:"王弟<达贾>,勇而有智略,堪为大将。"王于是,遣<达贾>往伐之。<达贾>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王大悦,拜{封}<达贾>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肃愼>诸部落。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二月,王弟<逸友><素勃>等二人,谋叛,诈称病,往温汤,与党类,戱乐无节,出言悖逆。王召之,伪许拜相,及其至,令力士执而诛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夏四月,王幸<新城>。<海谷>太守献鲸鱼目,夜有光。秋八月,王东狩,获白鹿。九月,地震。冬十一月,王至自<新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王薨,葬于<西川>之原,号曰<西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元年
○<烽上王>[一云<雉葛>。],讳<相夫>[或云< 矢娄>。],<西川王>之太子也。幼骄逸多疑忌。<西川王>二十三年,薨,太子卽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一年
○元年,春三月,杀<安国君><达贾>。王以<贾>在诸父之行,有大功业,为百姓所瞻望,故疑之谋杀。国人曰:"微<安国君>,民不能免<梁貊><肃愼>之难。今其死矣,其将焉托?"无不挥涕相吊。秋九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二年
○二年,秋八月,<慕容 >来侵。王欲往<新城>避贼,行至<鹄林>,<慕容 >知王出,引兵追之。将及,王惧。时,<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逢贼奋击之,< >军败退。王喜,加<高奴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九月,王谓其弟< 固>有异心,赐死。国人以< 固>无罪哀恸之。< 固>子<乙弗>出遯于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国相<尙娄>卒。以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国相,进爵为大主簿。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五年
○五年,秋八月,<慕容 >来侵,至<故国原>,见<西川王>墓,使人发之,役者有暴死者,亦闻圹内有乐声,恐有神乃引退。王谓群臣曰:"<慕容>氏,兵马精强,屡犯我疆 ,为之奈何?"相国{国相}<仓助利>对曰:"北部大兄<高奴子>,贤且勇。大王若欲御寇安民,非<高奴子>,无可用者。"王以<高奴子>为<新城>大守{太守}。善政有威声,<慕容 >不复来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七年
○七年,秋九月,霜雹杀谷,民饥。冬十月,王增营宫室,颇极侈丽,民饥且困,群臣骤谏,不从。十(一)月,王使人索<乙弗>,杀之不得。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八年
○八年,秋九月,鬼哭于<烽山>。客星犯月。冬十二月,雷,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地震。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年饥,民相食。八月,王发国内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宫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仓助利>谏曰:"天灾 至,年谷不登,黎民失所,壮者流离四方,老幼转乎沟壑,此诚畏天忧民,恐惧修省之时也。大王曾是不思,驱饥饿之人,困木石之役,甚乖为民父母之意。而 比 有强梗之敌,若乘吾弊以来,其如社稷生民何?愿大王熟计之。"王 曰:"君者,百姓之所瞻望也。宫室不壮丽,无以示威重。今国相盖欲谤寡人,以干百姓之誉也。"<助利>曰:"君不恤民,非仁也;臣不谏君,非忠也。臣旣承乏国相,不敢不言,岂敢干誉乎?"王笑曰:"国相欲为百姓死耶?冀无后{复}言。"
<助利>知王之不悛,且畏及害,退与群臣同谋,废之,迎<乙弗>为王。王知不免,自经,二子亦从而死。葬于<烽山>之原,号曰<烽上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元年
○<美川王>[一云<好壤王>。],讳<乙弗>[或云<忧弗>。],<西川王>之子古邹加< 固>之子。初,<烽上王>疑弗{弟}< 固>有异心,杀之,子<乙弗>畏害出遁。始就<水室村>人<阴牟>家佣作。<阴牟>不知其何许人,使之甚苦。其家侧草泽,蛙鸣,使<乙弗>夜投瓦石,禁其声,昼日督之樵采,不许暂息,不胜艰苦,周年,乃去。与<东村>人<再牟>贩盐。乘舟抵<鸭 >,将盐下寄江东<思收村>人家。其家老 请盐,许之斗许,再请不与。其 恨 ,潜以 置之盐中。<乙弗>不知,负而上道。 追索之,诬以 ,告<鸭 >宰。宰以 直,取盐与 ,决笞放之。于是,形容枯槁,衣裳蓝缕,人见之,不知其为王孙也。是时,国相<仓助利>将废王,先遣北部<祖弗>东部<萧友>等,物色访<乙弗>于山野。至<沸流河>边,见一丈夫在舡上,虽形貌憔悴,而动止非常。<萧友>等疑是<乙弗>,就而拜之曰:"今国王无道,国相与群臣阴谋,废之。以王孙操行俭约,仁慈爱人,可以嗣祖业,故遣臣等奉迎。"<乙弗>疑曰:"予野人,非王孙也,请更审之。"<萧友>等曰:"今上,失人心 {久}英{矣},固不足为国主,故群臣望王孙甚勤,请无疑。"
遂奉引以归。<助利>喜,致于<鸟陌{乌陌}>南家,不令人知。秋九月,王猎于<侯山>之阴,国相<助利>从之。谓众人曰:"与我同心者, 我。"乃以芦业{叶}揷冠,众人皆揷之。<助利>知众心皆同,遂共废王,幽之别室,以兵周卫。遂迎王孙,上玺绶,卽王位。冬十月,黄雾四塞。十一月,风从西北来,飞砂走石六日。十二月,星 于东方。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 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八月,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立王子<斯由>为太子。秋九月,南侵<带方郡>。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二月,攻破<玄 城>,杀获甚众。秋八月,星 于东北。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二零年
○二十年,冬十二月,<晋><平州>刺史{刺使}<崔毖>来奔。初,<崔毖>阴说我及<段>氏<宇文>氏,使共攻<慕容 >,三国进攻<棘城>。< >闭门自守,独以牛酒, <宇文>氏。与国疑<宇文>氏与< >有谋,各引兵归。<宇文>大人<悉独官>曰:"二国虽归,吾当独取之。"
< >使其子< >与长史<裴 >,将精锐为前锋,自将大兵继之,<悉独官>大败,仅以身免。<崔毖>闻之,使其兄子<焘>诣<棘城>伪贺。< >临之以兵,<焘>惧首服,< > 遣<焘>归。谓<毖>曰:"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引兵随之。<毖>与数十骑,弃家来奔,其众悉降于< >。< >以其子<仁>,鎭<辽东>官府,市里案堵如故。我将<如 >据于<河城>,< >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 其众千余家,归于<棘城>。王数遣兵寇<辽东>,<慕容 >遣<慕容翰><慕容仁>,伐之,王求盟,<翰><仁>乃还。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二月,遣兵寇<辽东>,<慕容仁>拒战破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遣使<后赵><石勒>,致其 矢。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春二月,王薨,葬于<美川>之原,号曰<美川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
一八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十八。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六。
<故国原王><小兽林王><故国壤王><广开土王><长寿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元年
○<故国原王>[一云<国 上王>。],讳<斯由>[或云<刘{钊}>。]。<美川王>十五年,立为太子。三十二年,春,王薨,卽位。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巡问百姓,老病赈给。三月,至自<卒本>。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增筑<平壤城>。冬十二月,无雪。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零五年
○五年,春正月,筑国北<新城>。秋七月,陨霜杀谷。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零六年
○六年,春三月,大星流西北。遣使如<晋>,贡方物。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零九年
○九年,<燕>王< >来侵,兵及<新城>。王乞盟,乃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零年
○十年,王遣世子,朝于<燕>王< >。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修葺<瓦都城{丸都城}>,又筑<国内城>。秋八月,移居<丸都城>。冬十月,<燕>王< >迁都<龙城>。立威将军<翰>请:先取<高句丽>,后灭<宇文>,然后中原可图。<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众欲从北道。<翰>曰:"虏以常情料之,必谓大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北都{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师,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已溃,四支无能为也。"< >从之。十一月,< >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覇>为前锋,别遣长史<王 >等,将兵万五千,出北道以来侵。王遣弟<武>,帅精兵五万,拒北道,自帅羸兵,以备南道。<慕容翰>等先至战,< >以大众继之,我兵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我将<阿佛和度加>,诸军乘胜,遂入<丸都>。王单骑走入<断熊谷>,将军<慕舆 >,追获王母<周>氏及王妃而归。会,<王 >等战于北道,皆败没。由是,< >不复穷追,遣使招王,王不出。< >将还,<韩寿>曰:"<高句丽>之地,不可戍守。今,其主亡民散,潜伏山谷,大军旣去,必复鸠聚,收其余烬,犹足为患。请载其父尸,囚其生母而归,俟其束身自归,然后返之,抚以恩信,策之上也。"< >从之。发<美川王>庙{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王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燕>王< >乃还其父尸,犹留其母为质。秋七月,移居<平壤><东黄城>,城在今<西京>东<木觅山>中。遣使如<晋>朝贡。冬十一月,雪五尺。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冬十月,<燕>王< >使<慕容恪>来攻,拔<南苏>,置戍而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一九年
○十九年,王送前东夷护军<宋晃>于<燕>。<燕>王<隽>赦之,更名曰<活>,拜为中尉。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立王子<丘夫>为王太子。冬十二月,王遣使诣<燕>,纳质修贡,以请其母。<燕>王<隽>许之,遣殿中将军<刀龛{ 龛}>,送王母<周>氏归国。以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封<乐浪>公,王如故。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秋九月,王以兵二万,南伐<百济>,战于<雉壤>,败续{绩}。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四零年
○四十年,<秦>王<猛>,伐<燕>破之。<燕>大傅<慕容评>来奔,王执送于<秦>。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冬十月,<百济>王率{帅}兵三万,来攻<平壤城>。王出师拒之,为流矢所中。是月二十三日,薨。葬于<故国>之原。[<百济><盖卤王>表<魏>曰:"枭斩<钊>首。"过辞也。]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元年
○<小兽林王>[一云<小解朱留王>。],讳<丘夫>,<故国原王>之子也。身长大有雄略。<故国原王>二十五年,立为太子。四十一年,王薨,太子卽位。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二年
○二年,夏六月,<秦>王<符坚{ 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立大学,敎育子弟。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三年
○三年,始颁律令。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四年
○四年,僧<阿道>来。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始创<肖门寺{省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弗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秋七月,攻<百济><水谷城>。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六年
○六年,冬十一月,侵<百济>北鄙。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无雪,雷,民疫。<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城>。十一月,南伐<百济>。遣使入<符秦{ 秦}>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零八年
○八年,旱,民饥相食。秋九月,<契丹>犯北边,陷八部落。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一三年
○十三年,秋九月,星 于西北。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小兽林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一月,王薨。葬于<小兽林>,号为<小兽林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元年
○<故国壤王>,讳<伊连>[或云<于只支>。],<小兽林王>之弟也。<小兽林王>在位十四年,薨,无嗣,弟<伊连>卽位。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二年
○二年,夏六月,王出兵四万,袭<辽东>。先是,<燕>王<垂>命<带方>王<佐>,鎭<龙城>。<佐>闻我军袭<辽东>,遣司马< 景>,将兵救之,我军击败之,遂陷<辽东><玄 >,虏男女一万口而还。冬十(一)月,<燕><慕容农>将兵来侵,复<辽东><玄 >二郡。初,<幽><冀>流民,多来投,<农>以<范阳><庞渊>,为<辽东>太守,招抚之。十二月,地震。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立王子<谈德>为太子。秋八月,王发兵,南伐<百济>。冬十月,桃李华。牛生马,八足二尾。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五年
○五年,夏四月,大旱。秋八月,蝗。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六年
○六年,春,饥人相食,王发仓赈给。秋九月,<百济>来侵,掠南鄙部落而归。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七年
○七年,秋九月,<百济>遣达率<眞嘉谟>,攻破<都押城>,虏二百人以归。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壤王零九年
○九{八}年春,遣使<新罗>修好,<新罗>王遣侄<实圣>为质。
三月,下敎:崇信佛法求福。命有司,立国社,修宗庙。夏五月,王薨。葬于<故国壤>,号为<故国壤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元年
○<广开土王>,讳<谈德>,<故国壤王>之子。生而雄伟,有倜 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九{八}年,王薨,太子卽位。秋七月,南伐<百济>,拔十城。九月,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冬十月,攻陷<百济><关弥城>。其城四面 絶,海水环绕,王分军七道,攻击二十日,乃拔。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零二年
○二年,秋八月,<百济>侵南边,命将拒之。创九寺于<平壤>。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零三年
○三年,秋七月,<百济>来侵。王率精骑五千,逆击败之,余寇夜走。八月,筑国南七城,以备<百济>之寇。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王与<百济>,战于<浿水>之上,大败之,虏获八千余级。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王遣使入<燕>朝贡。二月,<燕>王<盛>,以我王礼慢,自将兵三万袭之。以骠骑大将军<慕容熙>,为前锋,拔<新城><南苏>二城,拓地七百余里,徙五千余户而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一年
○十一年,王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三年
○十三年,冬十一月,出师侵<燕>。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燕>王<熙>来攻<辽东城>。且陷,<熙>命将士:"毋得先登,俟 平其城,朕与皇后,乘轝而入。"由是,城中得严备,卒不克而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七月,蝗,旱。冬十二月,<燕>王<熙>袭<契丹>,至< 北>,畏<契丹>之众,欲还。遂弃辎重,轻兵袭我。<燕>军行三千余里,士马疲冻,死者属路。攻我<木底城>,不克而还。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二月,增修宫阙。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三月,遣使<北燕>,且 宗族,<北燕>王<云>,遣侍御史<李拔>报之。<云>祖父<高和>,<句丽>之支□{属},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焉。<慕容宝>之为太子,<云>以武艺,侍东宫,<宝>子之,赐姓<慕容>氏。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一八年
○十八年,夏四月,立王子<巨连>,为太子。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八月,王南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广开土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冬十月,王薨。号为<广开土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元年
○<长寿王>,讳<巨连>[一作<琏>。],<开土王>之元子也。体貌魁杰,志气豪迈。<开土王>十八年,立为太子。二十二年,王薨,卽位。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零一年
○元年,遣长史<高翼>,入<晋>奉表,献 白马。<安帝>封王<高句丽>王<乐安郡{乐浪郡}>}公。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零二年
○二年,秋八月,异鸟集王宫。冬十月,王 于<蛇川>之原,获白獐。十二月,王都,雪五尺。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国东大氷{水},王遣使存问。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新罗>遣使修聘,王劳慰之特厚。秋九月,大有年,王宴群臣于宫。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一三年
○十三年,遣使如<魏>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一五年
○十五年,移都<平壤>。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夏六月,王遣使入<魏>朝贡,且请国讳。<世祖>嘉其诚款,使录帝系及讳以与之。遣员外散骑侍郞<李敖>,拜王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郞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秋,王遣使入<魏>谢恩。<魏>人数伐<燕>,<燕>日危蹙。<燕>王<冯弘>曰:"若事急,且东依<高句丽>,以国{图}后举。"密遣尙书<阳伊>,请迎于我。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燕>王遣使入贡于<魏>,请送侍子。<魏>主不许,将举兵讨之,遣使来告谕。
夏四月,<魏>攻<燕><白狼城>,克之。王遣将<葛卢><孟光>,将众数万,随<阳伊>至<和龙>,迎<燕>王。<葛卢><孟光>入城,命军脱弊褐,取<燕>武库精仗,以给之,大掠城中。五月,<燕>王率<龙城>见户东徙,焚宫殿,火一旬不灭。令妇人被甲居中,<阳伊>等勒精兵居外,<葛卢><孟光>帅骑殿后,方轨而进,前后八十余里。<魏>主闻之,遣散骑常侍<封拨>来,令送<燕>王。王遣使入<魏>奉表,称当兴{与}<冯弘>,俱奉王化。<魏>主以王违诏,议击之,将发< 右>骑卒,<刘 ><乐平><王丕>等谏之,乃止。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三月,初,<燕>王<弘>至<辽东>。王遣使劳之曰:"<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弘>惭怒,称制让之。王处之<平郭>,寻徙<北豊>。<弘>素侮我,政刑赏罚,犹如其国。王乃夺其侍人,取其太子<王仁>为质。<弘>怨之,遣使如<宋>,上表求迎。<宋><太祖>遣使者<王白驹>等迎之,幷令我资送。王不欲使<弘>南来,遣将<孙漱><高仇>等,杀<弘>于<北豊>,幷其子孙十余人。<白驹>等帅所领七千余人,掩讨<漱><仇>,杀<仇>,生擒<漱>。王以<白驹>等专杀,遣使执送之。<太祖>以远国,不欲违其意,下<白驹>等狱,已而原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魏>朝贡。十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二八年
○二{三}十八年,<新罗>人袭杀边将。王怒,将举兵讨之,<罗>王遣使谢罪,乃止。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四二年
○四十二年,秋七月,遣兵侵<新罗>北边。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遣使入<宋>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零年
○五十年,春三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一年
○五十一年,<宋><世祖><孝武皇帝>策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三年
○五十三{二}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四年
○五十四年,春三月,遣使入<魏>朝贡。<魏><文明大后{太后}>,以<显祖>六宫未备,敎王令荐其女。王奉表云:"女已出嫁。"求以弟女应之,许焉,乃遣<安乐王><眞>尙书<李敷>等,至境送币。或劝王曰:"<魏>昔与<燕>婚姻,旣而伐之,由行人具知其夷险故也。殷鉴不远,宜以方便辞之。"王遂上书,称女死。<魏>疑其矫诈,又遣假散骑常侍<程骏>,切责之:"若女审死者,听更选宗淑。"王云:"若天子恕其前愆,谨当奉诏。"会,<显祖>崩,乃止。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五年
○五十五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六年
○五十六年,春二月,王以<靺鞨>兵一万,攻取<新罗><悉直州城>。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七年
○五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八月,<百济>兵侵入南鄙。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八年
○五十八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五九年
○五十九年,秋九月,<民奴各{民奴久}>等奔降于<魏>,各赐田宅。是<魏><高祖><延兴>元年也。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零年
○六十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七月,遣使入<魏>朝贡。自此已后,贡献倍前,其报赐,亦稍加焉。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一年
○六十一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八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二年
○六十二年,春三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七月,遣使入<魏>朝贡。遣使入<宋>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三年
○六十三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八月,遣使入<魏>朝贡。九月,王帅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四年
○六十四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七月,遣使入<魏>朝贡。九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五年
○六十五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九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六年
○六十六年,遣使入<宋>朝贡。<百济><燕信>来投。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七年
○六十七年,春三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九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八年
○六十八年,夏四月,<南齐><太祖><萧道成>,策王为骠骑大将军。王遣使<余奴>等,朝聘<南齐>,<魏><光州>人,于海中得<余奴>等,送阙。<魏><高祖>诏责王曰:"<道成>亲弑其君,窃位{号}江左。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絶世于<刘>氏,而卿越境外交,远通簒贼,岂是藩臣守节之义?今不以一过掩卿旧款,卽送还藩,其感恕{恩}思愆,祗承明宪,辑宁所部,勤{动}静以闻。"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六九年
○六十九年,遣使<南齐>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二年
○七十二年,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时,<魏>人谓我方强,置诸国使邸,齐使第一,我使者次之。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三年
○七十三年,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四年
○七十四年,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五年
○七十五年,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六年
○七十六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秋闰八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七年
○七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夏六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九月,遣兵侵<新罗>北边,陷<狐山城>。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八年
○七十八年,秋七月,遣使入<魏>朝贡。九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七九年
○七十九年,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九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二月,王薨。年九十八岁,号<长寿王>。<魏><孝文>闻之,制素委貌布深衣,举哀于东郊。遣谒者仆射<李安上>,策赠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谥曰<康>。
三国史记卷第十八。
一九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十九。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七。
<&文咨王{文咨明王}><安藏王><安原王><阳原王><平原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元年
○<文咨明王>[一云<明治好王>。],讳<罗云>,<长寿王>之孙。父,王子古邹大加<助多>,<助多>早死,<长寿王>养于宫中,以为太孙。<长寿>在位七十九年薨,继立。
元年,春(正月)三月,<魏><孝文帝>遣使拜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郞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服物车旗之饰。又诏王遣世子入朝,王辞以疾,遣从叔<升千>,随使者诣阙。夏六月,遣使入<魏>朝贡。秋八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二年
○二年,冬十月,地震。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魏>朝贡。二月,<扶余>王及妻 ,以国来降。秋七月,我军与<新罗>人,战于<萨水>之原。<罗>人败,保<犬牙城>,我兵围之,<百济>遣兵三千, {救/援}<新罗>,我兵引退。<齐>帝策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征东大将军<乐浪>公。
遣使入<魏>朝贡。冬十月,桃李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大旱。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七月,南巡狩,望海而还。八月,遣兵围<百济><雉壤城>,<百济>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德智>,率兵来援,我军退还。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五年
○五年,<齐>帝进王为车骑将军。遣使入<齐>朝贡。秋七月,遣兵攻<新罗><牛山城>,<新罗>兵出击<泥河>上,我军败北。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六年
○六年,秋八月,遣兵攻<新罗><牛山城>,取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立王子<兴安>为太子。秋七月,创<金刚寺>。八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八年
○八年,<百济>民饥,二千人来投。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零九年
○九年,秋八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八月,蝗。冬十月,地震,民屋倒堕,有死者。<梁><高祖>卽位。夏四月,进王为车骑大将军。冬十一月,<百济>犯境。
十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一月,<百济>遣达率<优永>,率兵五千,来侵<水谷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世宗>引见其使<芮悉弗>于东堂。<悉弗>进曰:"小国系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但黄金出自<扶余>,珂则<涉罗>所产。<扶余>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幷,二品所以不登王府,实两贼是为。"<世宗>曰:"<高句丽>世荷上奬{将},专制海外,九夷 虏,悉得征之,甁 ,谁之咎也?昔,方贡之愆,责在连率。卿宜宣朕志于卿主,务尽威怀之略, 披害群,辑宁东裔。使二邑,还复旧墟,土毛无失常贡也。"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八月,王猎于<龙山>之阳,五日而还。九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一月,遣将伐<百济>,大雪,士卒冻 而还。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六年
○十六年,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王遣将<高老>,兴{与}<靺鞨>谋,欲攻<百济><汉城>,进屯于<横岳>下,<百济>出师逆战,乃退。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七年
○十七年,<梁><高祖>下诏曰:"<高句丽>王<乐浪郡>公某,乃诚款着,贡驿相寻,宜豊{隆}秩命,式弘朝典,可抚军[一作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
冬十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八年
○十八年,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一九年
○十九年,夏闰六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一{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秋九月,侵<百济>,陷<加弗><圆山>二城,虏获(一)男女一千余口。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正月,遣使入<魏>朝贡。夏五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冬十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三月,暴风拔木,王宫南门自毁。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五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薨。号为<文咨明王>。<魏><灵大后{太后}>举哀于东堂,遣使策赠车骑大将军。
时,<魏><肃宗>年十岁,太后临朝称制。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元年
○<安臧王{安藏王}>,讳<兴安>,<文咨明王>之长子。<文咨>在位七年,立为太子。二十八年,王薨,太子卽位。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遣使入<梁>朝贡。二月,<梁><高祖>封王为宁东将军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高句丽>王,遣使者<江注盛{江法盛}>,赐王衣冠剑佩,<魏>兵就海中执之,送<洛阳>。<魏>封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秋九月,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王幸<卒{卒本}>,祀始祖庙。五月,王至自<卒本>,所经州邑贫乏者,赐{ 三斛/ 人一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五年
○五年春,旱。秋八月,遣兵侵<百济>。冬十月,饥,发仓赈救。十一月,遣使{如}{<魏>},进良马十匹。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八年
○八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九年
○九年,冬十一月,遣使入{如}{<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三月,王 于<城{黄城}>之东。冬十月,王与<百济>战于<五谷>,克之,杀获二千余级。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五月,王薨,号为<安臧王{安藏王}>。[是<梁><中大通>三年,<魏><普泰>元年也。『梁书』云:"<安臧王{安藏王}>在位第八年,<普通>七年卒。"误也。]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元年
○<安原王>,讳<宝延>,<安臧王{安藏王}>之弟也。身长七尺五寸,有大量,<安臧{安藏}>爱友之。<安臧{安藏}>在位十三年,薨,无嗣子,故卽位。<梁><高祖>下诏袭爵。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二年
○二年,春三月,<魏>帝诏策使持节散骑常侍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车旗之饰。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六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一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立王子<平成>为太子。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四年
○四年,<东魏>诏加王骠骑大将军,余悉如故。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遣使入<梁>朝贡。夏五月,国南大水,漂没民屋,死者二百余人。冬十月,地震。十二月,雷,大疫。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六年
○六年,春夏,大旱。发使抚恤饥民。秋八月,蝗。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民饥,王巡抚赈救。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九年
○九年,夏五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零年
○十年,秋九月,<百济>围<牛山城>,王遣精骑五千,击走之。冬十月,桃李华。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三月,大风拔木飞瓦。夏四月,雹。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冬十一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一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薨,号为<安原王>。[是<梁><大同>十一年,<东魏><武定>三年也。『梁书』云:"<安原>以<大淸>二年卒,以其子为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误也。]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元年
○<阳原王>[或云<阳岗上好王>。],讳<平成>,<安原王>长子。生而聪慧,及壮,雄豪过人,以<安原>在位三年,立为太子。至十五年,王薨,太子卽位。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二年
○一{二}年,春二月,王都梨树连理。夏四月,雹。冬十一{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三年
○三年,秋七月,改筑<白岩城>,葺<新城>。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以<濊>兵六千,攻<百济><独山城>,<新罗>将军<朱珍>来援,故不克而退。秋九月,<丸都>进嘉禾。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五年
○五年,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百济>来侵,陷<道萨城>。三月,攻<百济><金岘城>。<新罗>人乘间取二城。夏六月,遣使入<北齐>朝贡。秋九月,<北齐>封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遣使入<北齐>朝贡。秋九月,<突厥>来围<新城>,不克,移攻<白岩城>。王遣将军<高纥>,领兵一万,拒克之,杀获一千余级。<新罗>来攻,取十城{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八年
○八年,筑<长安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零年
○十年,冬,攻<百济><熊川城>,不克。十二月晦,日有食之。无氷。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一年
○十一年,冬十月,虎入王都,擒之。十一月,大白{太白}昼见。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立王子<阳成>为太子,遂宴群臣于内殿。冬十月,<丸都城><干朱理>叛,伏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薨,号为<阳原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元年
○<平原王>[或云<平岗上好王>。],讳<阳成>[『隋唐书』作<汤>。],<阳原王>长子。有胆力,善骑射。<阳原王>在位十三年,立为太子。十五年,王薨,太子卽位。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北齐><废帝>封王,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句丽>王。王幸<卒本>,祀始祖庙。三月,王至自<卒本>,所经州郡,狱囚除二死,皆原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异鸟集宫庭。六月,大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陈><文帝>诏授王宁东将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五年
○五年,夏,大旱,王减常膳,祈祷山川。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六年
○六年,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立王子<元>为太子。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二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遣使入<陈>朝贡。秋七月,王 于<浿河>之原,五旬而返。八月,重修宫室,蝗旱,罢役。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九年
○十九年,王遣使入<周>朝贡,<周><高祖>拜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晦,星陨如雨。秋七月,霜雹杀 。冬十月,民饥,王巡行抚恤。十二月,遣使入<隋>朝贡,<高祖>授王大将军<辽东郡>公。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冬十一月,遣使入<隋>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二月,下令: 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桑。夏四月,遣使入<隋>朝贡。冬,遣使入<隋>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遣使入<隋>朝贡。夏四月,<隋><文帝>宴我使者于<大兴殿>。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冬十二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移都<长安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王闻<陈>亡,大惧,理{治}兵积 ,为拒守之策。<隋><高祖>赐王玺书,责以:"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且曰:"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 心易行,率由宪章,卽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未{示},许王自新耳。"王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而未果,王在位三十二年,冬十月,薨。号曰<平原王>。[是<开皇>十年。『隋书』及『通鉴』书:"<高祖>赐玺书于<开皇>十七年。"误也。]
三国史记卷第十九。
二零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八。
< 阳王><建武王{荣留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元年
○< 阳王>[一云<平阳>。],讳<元>[一云<大元>。],<平原王>长子也。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平原王>在位七年,立为太子。三十二年,王薨,太子卽位。<隋><文帝>遣使拜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赐衣一袭。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遣使入<隋>,奉表谢恩进奉,因请封王,帝许之。三月,策封为<高句丽>王,仍赐车服。夏五月,遣使谢恩。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八年
○八年,夏五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九年
○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营州>摠管<韦 >击退之。<隋><文帝>闻而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绩{王世积}> 为元帅,将水陆三十万来伐。夏六月,帝下诏黜王官爵。<汉>王<谅>军出临< 关>,値水 , 转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
<周罗 >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舡多漂没。
秋九月,师还,死者十八九。王亦恐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某。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百济>王<昌>遣使奉表,请为军导。帝下诏:谕以<高句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王知其事,侵掠<百济>之境。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诏:太学博士<李文眞>,约古史为『新集』五卷。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删修。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四年
○十四年,王遣将军<高胜>,攻<新罗><北汉山城>,<罗>王率兵,过<汉水>。城中鼓 相应,<胜>以彼众我寡,恐不克而退。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八年
○十八年,初,<炀帝>之幸<启民>帐也,我使者在<启民>所。<启民>不敢隐,与之见帝。黄门侍郞<裴矩>说帝曰:"<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
帝从之, <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帐,明年当往< 郡>。尔还日语尔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王惧:藩礼颇阙,帝将讨之。<启民>,<突厥>可汗也。夏五月,遣师攻<百济><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还。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九年
○十九年,春二月,命将袭<新罗>北境,虏获八千人。夏四月,拔<新罗><牛鸣山城>。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二月,<炀帝>下诏,讨<高句丽>。夏四月,车盖至< 郡>之<临朔宫>,四方兵皆集< 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正月王午{壬午},帝下诏曰:"<高句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渤}><碣>之间, 食<辽><濊>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穴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萃川薮于往代,播寔繁以讫{ }今。 彼华壤, 为夷类,历年永久,恶稔旣盈。天道祸淫,亡征已兆。乱常败德,非可胜图,掩慝怀奸,唯曰{日}不足。移告之严,未尝面受;朝觐之礼,莫肯躬亲。诱纳亡叛,不知纪极;充斥边垂, 劳烽候。
关柝以之不静,生人为之废业。在昔薄伐,已漏天网,旣缓前禽之戮,未卽后服之诛,曾不怀恩, 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处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 <辽西>。又<靑丘>之表,咸修职贡,碧海之滨,同禀正朔,遂复 攘琛责{ }, 絶往来。虐及弗辜,诚而遇祸。 车奉使,爰 海东,旌节所次,途经藩境,而拥塞道路,拒絶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朋党比周,以之成俗。贿货如市,寃枉莫申。重以仍岁灾凶,比屋饥馑,兵戈不息, 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塡沟壑。百姓愁苦,爰谁适从?境内哀惶,不胜其弊。回首面内,各怀性命之图,黄发稚齿,咸兴酷毒之叹。省俗观风,爰 幽朔,吊人问罪,无俟再驾。于是,亲摠六师,用申九伐,拯厥 危, {协}从天意,殄兹逋秽,克嗣先谟。今宜授律启行,分麾 路,掩<渤海>而雷震,历<扶余>以电扫。比干{戈}按甲誓旅而后行,三令{先}五申必胜而后战。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 ><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 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踏顿><肃愼><碣石><东 >< 方{带方}><襄平>等道。络驿{绎}引途,摠集<平壤>。"凡一百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 输者倍之。宜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祭马祖于< 城>北。帝亲授节度,每军上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 ,每团异色。
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终四十日发,乃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御营内,合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次后发,又亘八十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二月,帝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摠会,临水为大阵。我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尙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旣成,引桥趣东岸,短不及岸丈余。我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我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钱士雄><&孟又{孟金叉}>等,皆战死,乃敛兵引桥,复就西岸。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我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则<汉>之<襄平城>也。车驾到{度}<辽>,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尙书<卫文升>等,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夏五月,初,<(+隋)>诸将之东下也,帝戒之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无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 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 诸将,<高句丽>若降,则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期{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隋{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旣而城久不下。
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尔,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我诸城坚守不下。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 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我军相遇,进击大破之。<护儿>欲乘胜趣其城,副摠管<周法尙>止之,请俟诸军至俱进。<护儿>不听,简精甲数万,直造城下。我将伏兵于罗郭内空寺中,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 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我军追至舡所,<周法尙>整阵待之,我军乃退。<护儿>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诸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大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 >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侯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 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郞将<卫文升>,出<增地>道,皆会于<鸭 水{鸭绿水}>西。<述>等兵,自<泸河><怀远>二鎭,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 幷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皆于幕下,掘坑埋之, 行及中路,粮已将尽。王遣大臣<乙支文德>,诣其营诈降,实欲观虚实。
<子仲文{于仲文}>先奉密旨:"若遇王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仲文>将执之,尙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仲文>遂听,<文德>还,旣而悔之,遣人 <文德>曰:"更欲有言,可复来。"<文德>不顾,济<鸭 水{鸭绿水}>而去。<仲文>与<述>等,旣失<文德>,内不自安。<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议以精锐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时,帝以<仲文>有计划,令诸军谘禀节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从之,与诸将,渡水追<文德>。<文德>见<述>军士有饥色,故欲疲之,每战辄走。<述>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旣恃骤胜,又逼群议,于是,遂进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文德>复遣使诈降,请于<述>曰:"若旋师者,当奉王,朝行在所。"<述>见士卒疲弊,不可复战,又<平壤城>险固,度难猝拔,遂因其诈而还。<述>等为方阵而行,我军四面 击,<述>等且战且行。秋七月,至<萨水>,军半济,我军自后击其后军,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 水{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将军<天水><王仁恭>为殿,击我军却之。<来护儿>闻<述>等败,亦引还。唯<卫文升>一军独全。初,九军到{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帝大怒,锁击{系}<述>等,癸卯引还。
初,<百济>王<璋>遣使,请讨<高句丽>。帝使之 我动静,<璋>内与我潜通。<隋>军将出,<璋>使其臣<国知牟{国智牟}>,入<唐{隋}>请师期。帝大悦,厚加赏赐,遣尙书起部郞<席律>,诣<百济>,告以期会。及<隋>军渡<辽>,<百济>亦严兵境上,声言助<隋>,实持两端。是行也,唯于<辽水>西,拔我<武 逻>,置<辽东郡>及<通定鎭>而已。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帝诏征天下兵,集< 郡>,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二月,帝谓侍臣曰:"<高句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 此虏乎?"乃复议代{伐}。左光禄大夫<郭荣>谏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千钧之弩,不为 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寇乎?"帝不听。夏四月,车驾度<辽>,遣<宇文述>与<杨义臣>,趣<平壤>。<王仁恭>出<扶余>道,进军至<新城>。我兵数万拒战,<仁恭>帅劲骑一千,击破之。我军 城固守。帝命诸将攻<辽东>,听以便宜从事。飞楼 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我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冲梯竿长十五丈,骁果<沈光>升其端,临城与我军战,短兵接杀十数人。我军竞击之,而坠未及地,适遇竿有垂 ,<光>接而复上。帝望见壮之,卽拜朝散大夫。<辽东城>久不下,帝遣造布囊百余万口,满贮士{土},欲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
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叛书至,帝大惧。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兵部侍郞<斛斯政>,素与<玄感>善,内不自安,来奔。帝夜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众心 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我军卽时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 。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 ,畏<隋>军之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度,乃敢逼后军。时,后军犹数万人,我军随而 击,杀略数千人。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帝诏百寮,议伐<高句丽>,数日无敢言者。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秋七月,车驾次<怀远鎭>。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吾国亦困弊。<来护儿>至<卑奢城>,我兵逆战。<护儿>击克之,将趣<平壤>。王惧,遣使乞降,因{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持节,召<护儿>还。八月,帝自<怀远鎭>班师。冬十月,帝还<西京>,以我使者及<斛斯政>,告大庙,仍征王入朝,王竟不从。 将帅严装,更图后举,竟不果行。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秋九月,王薨,号曰< 阳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元年
○<荣留王>,讳<建武>[一云成。],< 阳王>异母弟也。< 阳>在位二十九年薨,卽位。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遣使如<唐>朝贡。夏四月,王幸<卒本>,祀始祖庙。五月,王至自<卒本>。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遣使如<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五年
○五年,遣使如<唐>朝贡。<唐><高祖>感<隋>末战士多陷于此,赐王诏书曰:"朕恭膺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怀柔万国,普天之下,情均抚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统摄<辽>左,世居藩服,思禀正朔,远循职贡。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诚恳,朕甚嘉揖{焉}。方今,六合宁晏,四海淸平,玉帛旣通,道路无壅,方申缉{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 ,岂非盛美?但<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战之所,各失其泯{氓},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句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卽遣送,彼处所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绥{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于是,悉搜括华人以送之,数至万余。<高祖>大喜。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六年
○六年,冬十二月,遣使如<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王遣使如<唐>,请班历。遣刑部尙书<沈叔安>,策王为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命道士,以天尊像及道法,往为之讲『老子』,王及国人听之。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八年
○八年,王遣人入<唐>,求学佛老敎法,帝许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九年
○九年,<新罗><百济>遣使于<唐>,上言:"<高句丽>闭道,使不得朝,又屡相侵掠。"帝遣散骑侍郞<未子奢{朱子奢}>,持节谕和。王奉表谢罪,请与二国平。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九月,遣使入<唐>,贺<太宗>擒<突厥>< 利>可汗,兼上封域图。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八月,<新罗>将军<金庾信>,来侵东边,破<娘臂城>。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四年
○十四年,<唐>遣<广州>司马<长孙师>,临 <隋>战士骸骨,祭之,毁当时所立京观。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东{西}南至海千有余里,凡一十六年毕功。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月,侵<新罗>北边<七重城>。<新罗>将军<阏川>逆之,战于<七重城>外,我兵败 。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遣世子<桓权>,入<唐>朝贡。<太宗>劳尉{慰},赐 之特厚。王遣子弟入<唐>,请入国学。秋九月,日无光,经三日复明。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帝以我太子入朝,遣职方郞中<陈大德>答劳。<大德>入境,所至城邑,以绫绮厚饷官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守者喜导之,游历无所不至。由是,悉得其纤曲。见<华>人<隋>末从军没留者,为道亲戚存亡,人人垂涕,故所至士女夹道观之。王盛陈兵卫,引见使者。<大德>回{因}奉使 国虚实,吾人不知。<大德>还奏,帝悦。<大德>言于帝曰:"其国闻<高昌>亡,大惧,馆候之勤,加于常数。"帝曰:"<高句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 未复,吾不欲劳之耳。"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王命西{东}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冬十月,<盖苏文>弑王。十一月,<太宗>闻王死,举哀于苑中,诏赠物三百段,遣使持节吊祭。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
二一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一。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九。
<宝臧王{宝藏王}>上。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元年
○王,讳<臧{藏}>[或云<宝臧{宝藏}>。],以失国故无谥。<建武王>弟<大阳王>之子也。<建武王>在位第二十五年,<盖苏文{盖苏文}>弑之,立<臧>继位。<新罗>谋伐<百济>,遣<金春秋>乞师,不从。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封父为王。遣使入<唐>朝贡。三月,<苏文>告王曰:"三敎譬如鼎足,阙一不可。今儒释 兴,而道敎未盛,非所谓备天下之道术者也。伏请遣使于<唐>,求道敎以训国人。"大王深然之,奉表陈请。<太宗>遣道士<叔达>等八人,兼赐<老子>『道德经』。王喜,取僧寺馆之。闰六月,<唐><太宗>曰:"<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长孙无忌>曰:"<苏文>自知罪大,畏大国之讨,严设守备。
陛下姑为之隐忍,彼得以自安,必更骄惰,愈肆其恶,然后讨之,未晩也。"
帝曰:"善。"遣使持节备礼册命,诏曰:"怀远之规,前王令典,继世之义,列代旧章。<高句丽>国王<臧{藏}>,器怀韶{昭}敏,识宇详正,早习礼敎,德义有闻。肇承藩业,诚款先着,宜加爵命,允兹故实,可上柱国<辽东郡>公{王}<高句丽>王。"秋九月,<新罗>遣使于<唐>,言:<百济>攻取我四十余城,复与<高句丽>连兵,谋絶入朝之路。乞兵救援。十五日,夜明不见月,众星西流。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帝命司农丞<相里玄奬>, 玺书赐王曰:"<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 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玄奬>入境,<盖苏文>已将兵击<新罗>,破其两城。王使召之,乃还。<玄奬>谕以勿侵<新罗>,<盖苏文>谓<玄奬>曰:"我与<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人入寇,<新罗>乘 ,夺我地五百里,其城邑皆据有之。自非归我侵地,兵恐未能已。"<玄奬>曰:"旣往之事,焉可追论?今<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尙且不言,<高句丽>岂得必求故地?"莫离支竟不从。<玄奬>还,具言其状。<太宗>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 国)不可以不讨。"
秋七月,帝将出兵, <洪><饶><江>三州,造舡四百 ,以载军粮。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以大理乡{大理卿}<韦挺>,为 输使,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听以便宜从事。又命少卿<萧锐>,转<河南>诸州粮入海。九月,莫离支贡白金于<唐>。<楮遂良>曰:"莫离支弑其君,九夷所不容。今将讨之,而纳其金,此 鼎之类也,臣谓不可受。"帝从之。使者又言:"莫离支遣官五十,入宿卫。"帝怒谓使者曰:"汝曹皆事<高><武>,有官爵,莫离支弑逆,汝曹不能复 ,今更为之游说,以欺大国,罪孰大焉?"悉以属大理。冬十月,<平壤>雪{雨}色赤。帝欲自将讨之,召<长安>耆老,劳曰:"<辽东>,故<中国>地,而莫离支贼杀其主,朕将自行经略之。故与父老纳{约},子若孙从我行者,我能 循之,无容恤也。"则厚赐布粟。群臣皆劝帝毋行。帝曰:"吾知之矣,去本以趣末;舍高以取下;释近而之远,三者为不祥,伐<高句丽>,是也。然<盖苏文>弑君,又戮大臣以逞,一国之人,延颈待救,议者顾未亮耳。"于是,北输粟<营州>,东储粟<古大人城>。
十一月,帝至<洛阳>。前<宜州>刺史<郑天璹>,已致仕,帝以其尝从<隋><炀帝>伐<高句丽>,召诣行在问之。对曰:"<辽东>道远,粮转艰阻,东夷善守城,不可猝下。"帝曰:"今日非<隋>之比,公但听之。"以刑部尙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摠管,帅<江><淮><岭>< >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 ,自<&莱州{东莱州}>泛海,趣<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大集于<幽州>。遣行军摠管<江行本{姜行本}>少监<丘行淹>,先督众士,造梯冲于<安罗山{安萝山}>。时,远近勇士应募,及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帝皆亲加损益,取其便易。又手诏谕天下:"以<高句丽><盖苏文>,弑主虐民,情何可忍?今欲巡幸<幽>< >,问罪<辽><碣>,所过营顿,无为劳费。"且言:"昔,<隋><炀帝>残暴其下,<高句丽>王,仁爱其民。以思乱之军,击安和之众,故不能成功。今略言必胜之道有五: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理乘乱;四曰,以逸敌劳;五曰,以悦当怨,何忧不克?布告元元,勿为疑惧。"于是,凡顿舍供备之具, 者太半。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之。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李世绩>军,至<幽州>。三月,帝至<定州>,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 ,<高句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唯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帝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李世绩>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鎭>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我不意。夏四月,<世绩>自<通定>,济<辽水>,至<玄 >,我城邑大骇,皆闭门自守。副大摠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惧),无敢出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度<辽水>,趋<建安城>,破我兵,杀数千人。<李世绩>江夏王<道宗>,攻<盖牟城>,{拔}之,获一{二}万人粮十万石,以其地为<盖州>。<张亮>帅舟师,自<东莱>度海,袭<卑沙城>。城四面悬絶,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摠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城陷,男女八千口没焉。<李世绩>进至<辽东城>下。帝至<辽>泽,泥 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度泽东。王发<新城><国内城>步骑四万,救<辽东>。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之,军中皆以为众寡悬絶,不若深沟高垒,以待车驾之至。<道宗>曰:"贼恃众有轻我心,远来疲顿,击之必败。当淸路以待乘舆,乃更以贼遗君父乎?"
都尉<马文举>曰:"不遇勍敌,何以显壮士?"策马奔击,所向皆靡。众心稍安,旣合战,行军摠管<张君乂>退走,<唐>兵败 。<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见,我军阵乱,与骁骑数千冲之。<李世绩>引兵助之,我军大败,死者千余人。帝度<辽水>,撤桥以坚上{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劳赐江夏王<道宗>,超拜<马文举>中郞将,斩<张君乂>。帝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士卒负土塡堑,帝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争负土置城下。<李世绩>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帝引精兵会之,围其城数百重{里},鼓 声振天地。城有<朱蒙>祠,祠有锁甲 矛。妄言前<燕>世天所降。方围急,饰美女以妇神,巫言:"<朱蒙>悦,城必完。"<绩>列炮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吾人积木为楼,结 罔{网},不能拒,以冲车撞 屋碎之。时,<百济>上金 铠,丈{又}以玄金为文铠,士被以从。帝与<绩>会,甲光炫日。南风急,帝遣锐卒,登冲竿之未{末},热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挥将士登城。我军力战不克,死者万余人。见捉胜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粮五十万石,以其城为<辽州>。<李世绩>进攻<白岩城{白崖城}>西南,帝临其西北。城主<孙代音{孙伐音}>,潜遣腹心请降,临城捉{投}刀钺为信,{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帝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立之城上。"<代音>立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
帝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旣而中悔。帝怒其反复,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绩>见帝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帝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 ,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绩>乃退,得城中男女万余口,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已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先是,<辽东城>长史,为部下所杀,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岩>。帝怜其有义,赐帛五匹,为长史造灵舆,归之<平壤>。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初,莫离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李世绩>尽虏之。其人请从军自效。帝曰:"汝家皆在<加尸>,汝为我战,莫离支必杀汝妻子。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吾不忍也。"皆禀赐遣之。以<盖牟城>为<盖州>。
帝至<安市城>,进兵攻之。北部 萨<高延寿>南部 萨<高惠眞>,帅我军及<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帝谓侍臣曰:"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 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遯,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时,对卢<高正义>年老习事,谓<延寿>曰:"<秦>王内芟 雄,外服戎狄,独立为帝,此命世之才。今据{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为吾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奇兵,断其粮道。粮食旣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乃可胜。"<延寿>不从,引军直进,去<安市城>四十里。帝恐其低徊不至,命大将军<阿史那杜 {阿史那社 }>,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延寿>曰:"易与耳。"竞进乘之,至<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而阵。帝悉召诸将问计。<长孙无忌>对曰:"臣闻:'临敌将战,必先观士卒之情。'臣适行经诸营,见士卒闻<高句丽>至,皆拔刀结 ,喜形于色。此必胜之兵也。陛下未冠,身亲行阵。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 耳。今日之事,乞陛下指 。"
帝笑曰:"诸公以此见让,朕当为诸公商度。"乃与<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我军与<靺鞨>合兵为阵,长四十里。帝望之,有惧色。江夏王<道宗>曰:"<高句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遣使 <延寿>曰:"我以尔国强臣弑其主,故来问罪,至于交战,非吾本心。入尔境,刍粟不给,故取尔数城,俟尔国修臣礼,则所失必复矣。"<延寿>信之,不复设备。帝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牛进达>,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帝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山。帝 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是夜,流星坠<延寿>营。&日一{旦}曰{日},<延寿>等,独见<李世绩>军小,勒兵欲战。帝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 进。<延寿>等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阵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着奇服,大呼陷阵,所向无敌,我军披靡。大军乘之,我军大溃,死者三{二}万余人。帝望见<仁贵>,拜游击将军。<延寿>等将余众,依山自固。帝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延寿><惠眞>,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拜伏请命。
帝简 萨已下官长三千五百人,迁之内地,余皆纵之,使还<平壤>,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明光铠万领, 器械称是。更名所幸山,曰<驻 山>。以<高延寿>为鸿 卿,<高惠眞>为司农卿。帝之克<白岩>也,谓<李世绩>曰:"吾闻,<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村{材}勇,莫离支之乱,城守不服,莫离支击之,不能下,因而与之。<建安>兵弱而粮小,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对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丽>人断吾粮道,将若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则鼓行而取<建安>耳。"帝曰:"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勿误吾事!"<世绩>遂攻<安市>。<安市>人望见帝旗盖,辄乘城鼓 ,帝怒。<世绩>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高延寿><高惠眞>请于帝曰:"奴旣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句丽>十余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 萨老 ,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句丽> 惧,倂力拔<乌骨城>,度<鸭 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帝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 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回{向}<乌骨>,皆 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帝乃止。诸将急攻<安市>。帝闻城中 声,谓<世绩>曰:"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 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是夜,我军数百人, 城而下。帝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我军死者数十人,余军退走。江夏王<道宗>,督众第{筑}土山于城东南隅,侵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冲车 石,坏其楼堞,城中随立木栅,以塞其缺。<道宗>伤是{足},帝亲为之针。筑山,昼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万。山顶去城数丈,下临城中。<道宗>使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山顶,以备敌。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我军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帝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帝曰:"汝罪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盖牟><辽东>之功,故特赦汝耳。"
帝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 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度<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屛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帝嘉其固守,赐 百疋,以励事君。命<世绩><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至<辽东>度<辽水>。<辽>泽泥 ,车马不通。命<无忌>,将万人, 草塡道,水深处,以车为梁,帝自系薪于马 ,以助役。冬十月,帝至<蒲蒲{蒲沟}>驻马,督塡道。诸军度<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 燃火于道以待之。凡 <玄 ><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夹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高延寿>自降后,常愤叹,寻以忧死,<惠眞>竟至<长安>。<新城><建安><驻 >三大战,我军及<唐>兵马死亡者,甚众。帝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论曰:<唐><太宗>,圣明不世出之君。除乱比于<汤><武>,致理几于<成><康>。至于用兵之际,出奇无穷,所向无敌。而东征之功,败于<安市>,则其城主,可谓豪杰非常者矣。而史失其姓名,与<杨子>所云:"<齐><鲁>大臣,史失其名。"无异。甚可惜也。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太宗>还京师,谓<李靖>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帝顾问<道宗>,具陈:在<驻 >时,乘虚取<平壤>之言。帝 然曰:"当时悤悤,吾不忆也。"夏五月,王及莫离支<盖金>,遣使谢罪,幷献二美女。帝还之,谓使者曰:"色者人所重,然悯其去亲戚以伤乃心,我不取也。"<东明王>母塑像,泣血三日。初,帝将还,帝以弓服赐<盖苏文>,受之不谢,而又益骄恣。虽遣使奉表,其言率皆诡诞,又待<唐>使者倨傲,常窥伺边隙。屡 令不攻<新罗>,而侵凌不止。<太宗>诏勿受其朝贡,更议讨之。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一。
二二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二。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十。
<宝藏王>下。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零六年
○六年,<太宗>将复行师,朝议以为:"<高句丽>依山为城,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实收其 ,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 ,使彼疲于奔命,释 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 >之北,可不战而取矣。"帝从之,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靑丘>道行军大摠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副之,发兵万余人,乘楼舡,自<莱州>,泛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等副之,将兵三千人,因<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两军,皆选习水善战者,配之。<李世绩>军旣度<辽>,历<南苏>等数城,皆背城拒战,<世绩>击破之,焚其罗郭而还。秋七月,<牛进达><李海岸>入我境,凡百余战,攻<石城>拔之,进至<积利城>下。我兵万余人出战,<李海岸>击克之,我军死者三千人{二千级}。<太宗> <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舡数百 ,欲以伐我。冬十二月,王使第二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帝许之。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帝诏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靑丘>道行军大摠管,右卫将军<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余人,及楼舡战舰,自<莱州>,泛海来击。夏四月,<乌胡鎭>将<古神感>,将兵浮海来击,遇我步骑五千,战于<易山>,破之。其夜,我军万余人,袭<神感>舡,<神感>伏发,乃败。帝谓我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是{舟}舰,为水转。<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百姓富庶,宜使之造舟舰。帝从之。秋七月,王都女产子,一身两头。<大宗{太宗}>遣左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杨>,趣<莱州>。九月,群獐渡河西走,群狼向西行,三日不絶。<太宗>遣将军<薛万彻>等来伐。渡海入<鸭 >,至<泊灼城>南四十里,止营。<泊灼>城主<所夫孙>,帅步骑万余,拒之,<万彻>遣右卫将军<裴行方>,领步卒及诸军乘之,我兵溃。<行方>等进兵围之,<泊灼城>因山设险,阻<鸭 水>以为固,攻之不拔。我将<高文>,率<乌骨><安地>诸城兵三万余人,来援,分置两阵,<万彻>分军以当之,我军败溃。帝又诏<莱州>刺史<李道裕>,转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零八年
○八年,夏四月,<唐><太宗>崩。遗诏罢<辽东>之役。
○论曰:初,<太宗>有事于<辽东>也,谏者非一。又自<安市>旋军之后,自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若使<魏征>在,不使我有此行也。"及其将复伐也,司空<房玄龄>病中上表,谏以为:"『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威名功德,旣云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复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悯乎?向使<高句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 ,外为<新罗>报 ,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愿陛下许<高句丽>自新,焚凌波之舡,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梁公>将死之言,谆谆若此,而帝不从,思欲丘墟东域而自快,死而后已。史论曰:"好大喜功,勤{勒}兵于远者。"非此之谓乎?<柳公权>小说曰:"<住 {驻 }>之役,<高句丽>与<靺鞨>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又曰:"六军为<高句丽>所乘,殆将不振。候者告<英公>之麾,黑旗被围,帝大恐。"虽终于自脱,而危惧如彼,而『新旧书』及<司马公>『通鉴』,不言者,岂非为国讳之者乎?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零九年
○九年,夏六月,<盘龙寺><普德>和尙,以国家奉道,不信佛法,南移<完山><孤大山>。秋七月,霜雹害 ,民饥。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人或言:"于<马岭>上,见神人,曰:'汝君臣,奢侈无度,败亡无日(+矣)。'"冬十月,王遣将<安固>出师,及<靺鞨>兵,击<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大败我军于<新城>。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先是,我与<百济><靺鞨>,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于<唐>求援。二{三}月,<高宗>遣<营州>都督<名振>左(+右)卫中郞将<苏定方>,将兵来击。夏五月,<程名振>等,渡<辽水>。吾人见其兵少,开门度<贵湍水{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奋击,大克之,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归。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五年
○十五年,夏五月,王都雨铁。冬十二月,遣使入<唐>,贺册皇太子。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七年
○十七年,夏六月,<唐><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郞将<薛仁贵>,将兵来攻,不能克。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八年
○十八年,秋九月,九虎一时入城食人,捕之不获。冬十一月,<唐>右领军中郞将<薛仁贵>等,与我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一九年
○十九年,秋七月,<平壤>河水血色,凡三日。冬十一月,<唐>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摠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摠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摠管,将兵分道来击。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正月,<唐>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余人,诣<平壤><镂方>行营,又以鸿 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摠管,帅<回纥>等诸部兵,诣<平壤>。夏四月,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摠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摠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摠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凡三十五军,水陆分道 进。帝欲自将大军,<蔚州>刺史<李君球>立言:"<高句丽>小国,何至倾<中国>事之有?如<高句丽>旣灭,必发兵以守。小发则威不振,多发则人不安,是天下疲于转戍。臣谓:征之未如勿征,灭之未如勿灭。"亦会<武后>谏,帝乃止。夏五月,王遣将军<恼音信>,领<靺鞨>众,围<新罗><北汉山城>,浃旬不解,<新罗>饷道絶,城中危惧。忽有大星落于我营,又雷雨震击,<恼音信>等,疑骇别{引}退。秋八月,<苏定方>破我军于<浿江>,夺<马邑山>,遂围<平壤城>。
九月,<盖苏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数万,守<鸭 {鸭绿}>,诸军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値氷大合,<何力>引众乘氷度{渡}水,鼓 而进,我军溃奔。<何力>追数十里,杀三万人。余众悉降,<男生>仅以身免。会,有诏班师,乃还。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正月,(+<唐>)左骁卫将军<白州>刺史<沮{沃沮}>道摠管<庞孝泰>,与<盖苏文>战于<蛇水>之上,举军没,与其子十三人,皆战死。<苏定方>围<平壤>,会大雪,解而退。凡前后之行,皆无大功而退。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王遣太子<福男>[『新唐书』云<男福>。]入<唐>,侍祠<泰山>。<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留知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据<国内城>,使其子<献诚>,诣<唐>求哀。六月,<高宗>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帅兵应接之,<男生>脱身奔<唐>。秋八月,王以<男建>为莫离支,兼知内外兵马事。九月,帝诏<男生>,授特进<辽东>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 郡>公。
冬十二月,<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陆>< 处俊>副之。<庞同善><契苾何力>, 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摠管兼安抚大使。其水陆诸军摠管, 转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 受<绩>处分。<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九月,<李绩>拔<新城>,使<契苾何力>守之。<绩>初渡<辽>,谓诸将曰:"<新城>,<高句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绩>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庞同善><高侃>尙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袭其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破之。<侃>进至<金山>,与我军战败。我军乘胜逐北,<薛仁贵>引兵横击之,杀我军五万余人,拔<南苏><木 ><苍 >三城,与<泉男生>军合。<郭待封>以水军,自别道,趣<平壤>。<绩>遣别将<冯师本>,载粮仗以资之,<师本>舡破失期,<待封>军中饥窘。欲作书与<绩>,恐为他所得,知其虚实,乃作离合诗,以与<绩>。<绩>怒曰:"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为释其义,<绩>乃更遣粮仗赴之。<万顷>作檄文曰:"不知守<鸭 >之险?"<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卽移兵据<鸭 津>,<唐>兵不得度。<高宗>闻之,流<万顷>于<岭南>。< 处俊>在<安市城>下,未及成列,我军三万掩至,军中大骇。<处俊>据胡床,方食干 ,简精锐,击败之。
二二卷高句丽本纪一零宝藏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以右相<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摠管,< 处俊><金仁问>副之。二月,<李绩>等,拔我<扶余城>。<薛仁贵>旣破我军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余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必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我军战,胜之,杀获我军,遂拔<扶余城>,<扶余川{扶余州}>中四十余城,皆请服。侍御史<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帝问:"军中云何?"对曰:"必克。昔,先帝问罪,所以不得志者,虏未有 也。谚曰:'军无媒,中道回。'今<男生>元{兄}弟 ,为我向导,虏之情伪,我尽知之,将忠士力,臣故曰必克。且<高句丽>『秘记』曰:'不及九百年,当有八十大将,灭之。'<高>氏自<汉>有国,今九百年,<绩>年八十矣。虏仍 饥,人常{相}掠卖,地震裂,狼狐入城, 穴于门,人心危骇,是行不再举矣。"<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扶余城>,与<李绩>等,遇于<薛贺水>,合战败,死者三万余人。<绩>进攻<大行城>。夏四月,彗星见于毕昴之间。<唐><许宗{许敬宗}>曰:"彗见东北,<高句丽>将灭之兆也。"秋九月,<李绩>拔<平壤>。<绩>旣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绩>会,进至<鸭 >栅。我军拒战,<绩>等败之,追奔二百余里,拔<辱夷城>,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绩>军继之,围<平壤>月余。
王<臧{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绩>降,<绩>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浮图<信诚>。<信诚>与小将<乌沙><饶苗>等,密遣人诣<绩>,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绩>纵兵登城,鼓 焚城。<男建>自刺不死。执王及<男建>等。冬十月,<李绩>将还,<高宗>命:先以王等献于<昭陵>,具军容,奏凯歌,入京师,献于大庙。十二月,帝受 于<含元殿>。以王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以<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靑光禄大夫;<泉男生>为右卫大将军。<李绩>已下,封赏有差,<泉男建>流<黔州>。分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擢我将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 理。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摠兵二万人,以鎭抚之。是<高宗><摠章>元年戊辰岁也。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夏四月,<高宗>移三{二}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至<咸亨>元年庚午岁,夏四月,<剑牟岑>欲兴复国家,叛<唐>,立王外孙<安舜>[『罗纪』作<胜>。]为主。<唐><高宗>遣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摠管,发兵讨之。<安舜>杀<剑牟岑>,奔<新罗>。二年辛未岁,秋七月,<高侃>破余众于<安市城>。三年壬申岁,十二月,<高侃>与我余众,战于<白氷山{白水山}>,破之。<新罗>遣兵救我,<高侃>击克之,虏获二千人。四年癸酉岁,夏闰五月,<燕山道>摠管大将军<李谨行>,破我人于<瓠泸河>, 获数千人。余众皆奔<新罗>。
<仪凤>二年丁丑岁,春二月,以降王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余众。东人先在诸州者,皆遣与王俱归,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王至<辽东>,谋叛,潜与<靺鞨>通。<开曜{开耀}>元年,召还< 州>,以<永淳>初死。赠卫尉卿,诏送至京师,葬< 利>墓左,树碑其阡,散徙其人于<何南{河南}>< 右>诸州。贫者留<安东城>傍旧城,往往没于<新罗>,余众散入<靺鞨>及<突厥>。<高>氏君长遂絶。<垂拱>二年,以降王孙<宝元>,为<朝鲜郡>王,至<圣历>初,进左鹰扬卫大将军,更封忠诚国王,赐{使}统安东旧部,不行。明年,以降王子<德武>,为安东都督,后稍自国,至<元和>十三年,遣使入<唐>,献乐工。
○论曰:<玄 ><乐浪>,本<朝鲜>之地,<箕子>所封。<箕子>敎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设禁八条。是以其民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飮食以 豆,此仁贤之化也。而又天性柔顺,异于三方。故<孔子>悼道不行,欲浮 于海以居之,有以也夫。然而『易』之"爻,二多誉,四多惧,近也。"<高句丽>自<秦><汉>之后,介在<中国>东北隅,其北邻,皆天子有司,乱世则英雄特起,僭窃名位者也,可谓居多惧之地,而无谦巽之意,侵其封 以雠之,入其郡县以居之。是故兵连祸结,略无宁岁。及其东迁,値<隋><唐>之一统,而犹拒诏命以不顺,囚王人于土室。其顽然不畏如此,故屡致问罪之师。虽或有时设奇以陷大军,而终于王降,国灭而后止。
然观始末,当其上下和,众庶睦,虽大国,不能以取之,及其不义于国,不仁于民,以兴众怨,则崩溃而不自振。故<孟子>曰:"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左氏』曰:"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有味哉,斯言也!夫然则凡有国家者,纵暴吏之驱迫,强宗之聚敛,以失人心,虽欲理而不乱,存而不亡,又何异强酒而恶醉者乎?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二。
二三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三。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一。
始祖<温祚王><多娄王><己娄王><盖娄王><肖古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元年
○<百济>始祖<温祚王>,其父,<邹牟>,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或云:"<朱蒙>,到<卒本>,娶越郡女,生二子。"]及<朱蒙>在<北扶余>所生子,来为太子。<沸流><温祚>,恐为太子所不容,遂与<乌干><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从之者,多。遂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滨。十臣谏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其天险地利,难得之势,作都于斯,不亦宜乎?"<沸流>不听,分其民,归< 邹忽>以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是<前汉><成帝><鸿嘉>三年也。<沸流>以< 邹>,土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扶余>为氏。[一云:始祖<沸流王>,其父<优台>,<北扶余>王<解扶娄>庶孙。母<召西奴>,<卒本>人<延 勃>之女,始归于<优台>,生子二人,长曰<沸流>,次曰<温祚>。<优台>死,寡居于<卒本>。
后<朱蒙>不容于<扶余>,以<前汉><建昭>二年,春二月,南奔至<卒本>,立都号<高句丽>,娶<召西奴>为妃。
其于问{开}基创业, {颇}有内助,故<朱蒙>宠接之特厚,待<沸流>等如己子。及<朱蒙>在<扶余>所生<礼>氏子<孺留>来,立之为大子{太子},以至嗣位焉。于是,<沸流>谓弟<温祚>曰:"始,大王避<扶余>之难,逃归至此,我母氏倾家财,助成邦业,其勤劳多矣。及大王厌世,国家属于<孺留>,吾等徒在此,郁郁如 赘,不如奉母氏,南游卜地,别立国都。"遂与第{弟}率党类,渡<浿><带>二水,至< 邹忽{弥邹忽}>以居之。『北史』及『隋书』皆云:"<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初立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遂为东夷强国。"未知孰是。]
元年,夏五月,立<东明王>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谓群臣曰:"<靺 {靺鞨}>连我北境,其人勇而多诈,宜缮兵积 ,为拒守之计。"三月,王以族父<乙音>,有智识胆力,拜为右辅,委以兵马之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靺鞨>侵北境,王帅劲兵,急击大败之,贼生还者十一二。冬十月,雷。桃李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四年
○四年,春夏,旱,饥,疫。秋八月,遣使<乐浪>修好。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五年
○五年,冬十月,巡抚北边,猎获神鹿。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辛未{辛卯}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靺鞨>贼{兵}三千来围<慰礼城>,王闭城门不出。经旬,贼粮尽而归。王简锐卒,追及<大斧岘>,一战克之,杀虏五百余人。秋七月,筑<马首城>,竖<甁山>栅。<乐浪>太守使告曰:"顷者,聘问结好,意同一家,今逼我疆,造立城栅,或者其有蚕食之谋乎?若不 旧好, 城破栅,则无所猜疑。苟或不然,请一战以决胜负。"王报曰:"设险守国,古今常道,岂敢以此,有 于和好?宜若执事之所不疑也。若执事恃强出师,则小国亦有以待之耳。"由是,与<乐浪>失和。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零年
○十年,秋九月,王出猎,获神鹿,以送<马韩>。冬十月,<靺鞨>寇北境。王遣兵二百,拒战于<昆弥川>上。我军败绩,依<靑木山>自保。王亲帅精骑一百,出<烽岘>,救之。贼见之,卽退。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四月,<乐浪>使<靺鞨>袭破<甁山>栅,杀掠一百余人。秋七月,设<秃山><狗川>两栅,以塞<乐浪>之路。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王都老 化为男。五虎入城。王母薨,年六十一岁。
夏五月,王谓臣下曰:"国家东有<乐浪>,北有<靺鞨>。侵 疆境,少有宁日。 今妖祥屡见,国母弃养,势不自安,必将迁国。予昨出巡,观<汉水>之南,土壤膏 。宜都于彼,以图久安之计。"秋七月,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八月,遣使<马韩>,告迁都。遂畵定疆 ,北至<浿河>,南限<熊川>,西穷大海,东极<走壤>。九月,立城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来)迁(+<汉山>)都。二月,王巡抚部落,务劝农事。秋七月,筑城<汉江>西北,分<汉城>民。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作新宫室,俭而不陋,华而不侈。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乐浪>来侵,焚<慰礼城>。夏四月,立庙以祀国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八年
○十八年,冬十月,<靺鞨>掩至,王帅兵,逆战于<七重河>,虏获酋长<素牟>,送<马韩>,其余贼尽坑之。十一月,王欲袭<乐浪><牛头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还。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二月,王设大坛,亲祠{祀}天地,异鸟五来翔。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八月,筑<石头><高木>二城。九月,王帅骑兵一千,猎<斧岘>东,遇<靺鞨>贼,一战破之,虏获生口,分赐将士。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王作<熊川>栅。<马韩>王遣使责让曰:"王初渡河,无所容足,吾割东北一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为不厚。宜思有以报之,今以国完民聚,谓莫与我敌,大设城池,侵犯我封疆,其如义何?"王惭,遂坏其栅。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王宫井水暴溢。<汉城>人家马生牛,一首二身。日者曰:"井水暴溢者,大王勃兴之兆也,牛一首二身者,大王幷 国之应也。"王闻之喜,遂有幷呑<辰><马>之心。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七月,王曰:"<马韩>渐弱,上下离心,其势不能又{久}。 为他所幷,则唇亡齿寒,悔不可及。不如先人而取之,以免后艰。"冬十月,王出师,阳言田猎,潜袭<马韩>,遂幷其国邑,唯<圆山><锦岘>二城固守不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夏四月,二城降,移其民于<汉山>之北,<马韩>遂灭。秋七月,筑<大豆山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二月,立元子<多娄>为太子,委以内外兵事。夏四月,陨霜害麦。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分国内民户,为南北部。夏四月,雹。五月,地震。
六月,又震。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夏大旱。民饥相食,盗贼大起,王抚安之。秋八月,加置东西二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冬十月,<马韩>旧将<周勤>,据<牛谷城>叛。王躬帅兵五千,讨之,<周勤>自经。腰斩其尸,幷诛其妻子。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秋七月,筑<汤井城>,分<大豆城>民户,居之。八月,修葺<圆山><锦岘>二城,筑<古沙夫里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春三月,雹大如 子,鸟雀遇者死。夏四月,旱,至六月乃雨。<汉水>东北部落饥荒,亡入<高句丽>者一千余户,<浿><带>之间,空无居人。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王巡抚,东至<走壤>,北至<浿河>,五旬而返。三月,发使劝农桑,其以不急之事扰民者,皆除之。冬十月,王筑大坛,祠{祀}天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零年
○四十年,秋九月,<靺鞨>来攻<述川城>。冬十一月,又袭<斧岘城>,杀掠百余人,王命劲骑二百,拒击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春正月,右辅<乙音>卒,拜北部<解娄>为右辅。<解娄>,本<扶余>人也。神识渊与{奥},年过七十,旅{ }力不愆,故用之。
二月,发<汉水>东北诸部落人年十五岁以上,修营<慰礼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秋八月,王田<牙山>之原五日。九月,鸿 百余集王宫。日者曰:"鸿 ,民之象也,将有远人来投者乎!"冬十月,<南沃沮><仇颇解>等二十余家,至<斧壤>纳款。王纳之,安置<汉山>之西。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春夏大旱,草木焦枯。冬十月,地震,倾倒人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春二月,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元年
○<多娄王>,<温祚王>之元子。器宇宽厚,有威望。<温祚王>在位第二十八年,立为太子,至四十六年,王薨,继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谒始祖<东明>庙。二月,王祀天地于南坛。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三年
○三年,冬十月,东部<屹于>,与<靺鞨>战于<马首山>西,克之,杀获甚众。王喜,赏<屹于>马十匹租五百石。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高木城><昆优>,与<靺鞨>战,大克,斩首二百余级。九月,王田于<横岳>下,连中双鹿,众人叹美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立元子<己娄>为太子。大赦。二月,下令国南州郡,始作稻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右辅<解娄>卒,年九十岁。以东部<屹于>为右辅。夏四月,东方有赤气。秋九月,<靺鞨>攻陷<马首城>,放火,烧百姓庐屋。冬十月,又袭<甁山>栅。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一零年
○十年,冬十月,右辅<屹于>为左辅,北部<眞会>为右辅。十一月,地震声如雷。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谷不成,禁百姓私酿酒。冬十月,王巡抚东西两部,贫不能自存者,给谷人二石。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宫中太槐树自枯。三月,左辅<屹于>卒,王哭之哀。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夏旱。虑囚,赦死罪。秋八月,<靺鞨>侵北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二月,王命东部,筑<牛谷城>,以备<靺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冬十月,王拓地至<娘子谷城>。仍遣使<新罗>请会,不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秋八月)王遣兵攻<新罗><蛙山城>,不克,(+冬十月),移兵攻<狗壤城>。<新罗>发骑兵二千,逆击走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攻取<蛙山城>,留二百人,守之,寻为<新罗>所败。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遣兵侵<新罗>。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夏五月戊午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七年
○四十七年,秋八月,遣将侵<新罗>。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八年
○四十八年,冬十月,又攻<蛙山城>,拔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秋九月,<蛙山城>为<新罗>所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五零年
○五十年,秋九月,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元年
○<己娄王>,<多娄王>之元子。志识宏远,不留心细事。<多娄王>在位第六年,立为太子,至五十年,王薨,继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遣兵侵<新罗>边境。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微。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八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六月,地震,裂陷民屋,死者多。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大旱,无 {麦}。夏六月,大风拔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六年
○十六年,夏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七年
○十七年,秋八月,<横岳>大石五,一时陨落。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四月,二龙见<汉江>。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秋八月,陨霜杀菽。冬十月,雨雹。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王猎<汉山>,获神鹿。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遣使<新罗>请和。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冬,无氷。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春夏旱,年饥民相食。秋七月,<靺鞨>入<牛谷>,夺掠民口而归。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三五年
○三十五年,春三月,地震。冬十月,又震。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遣使聘<新罗>。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四零年
○四十年,夏四月, 巢于都城门上。六月,大雨浃旬,<汉江>水涨,漂毁民屋。秋七月,命有司,补水损之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新罗>为<靺鞨>所侵掠,移书请兵,王遣五将军,救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五二年
○五十二年,冬十一月,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元年
○<盖娄王>,<己娄王>之子,性恭顺,有操行。<己娄>在位五十二年薨,卽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王猎<汉山>。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筑<北汉山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一零年
○十年,秋八月庚子,荧惑犯南斗(一)。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晦,日有食之。冬十月,<新罗>阿 <吉宣>谋叛,事露来奔。<罗>王移书请之,不送。<罗>王怒,出师来伐。诸城坚壁,自守不出,<罗>兵絶粮而归。
○论曰:<春秋>时,< 仆>来奔<鲁>。<季文子>曰:'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 之逐鸟雀也。观< 仆>,不度于善而在于凶德,是以去之。'今<吉宣>亦奸贼之人,<百济>王纳而匿之,是谓掩贼为藏者也。由是,失 国之和,使民困于兵革之役,其不明,甚矣。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盖娄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元年
○<肖古王>[一云<素古>。],<盖娄王>之子。<盖娄>在位三十九年薨,嗣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零二年
○二年,秋七月,潜师袭破<新罗>西鄙二城,虏获男女一千而还。
八月,<罗>王遣一吉 <兴宣>,领兵二万,来侵国东诸城。<罗>王又亲帅精骑八千继之,掩至<汉水>。王度<罗>兵,众不可敌,乃还前所掠。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零五年
○五年,春三月丙寅晦,日有食之。冬十月,出兵侵<新罗>边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月,无云而雷。星 于西北,二十日而灭。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夏五月,王都井及<汉水>皆竭。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重修宫室。出师攻<新罗><母山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秋七月,我军与<新罗>战于<狗壤>,败北,死者五百余人。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秋八月,出兵袭<新罗>西境<圆山乡>,进围<缶谷城>。<新罗>将军<仇道>,帅马兵五百,拒之。我兵佯退,<仇道>追至<蛙山>,我兵反击之,大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九月,蚩尤旗见于角亢。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秋七月,地震。遣兵,侵<新罗>边境。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秋七月,出兵攻<新罗><腰车城>,拔之,杀其城主<薛夫>。<罗>王<奈解>怒,命伊伐 <利音>为将,帅六部精兵,来攻我<沙岘城>。
冬十月,星 于东井。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零年
○四十年,秋七月,太白犯月。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秋,蝗,旱, 不顺成,盗贼多起,王抚安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四年
○四十四年,冬十月,大风拔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春二月,筑<赤岘><沙道>二城,移东部民户。冬十月,<靺鞨>来攻<沙道城>,不克,焚烧城门而遁。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秋八月,国南,蝗害 ,民饥。冬十一月,无氷。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七年
○四十七年,夏六月庚寅晦,目{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八年
○四十八年,秋七月,西部人<茴会{荀会}>获白鹿,献之。王以为瑞,赐 一百石。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肖古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秋九月,命北部<眞果>,领兵一千,袭取<靺鞨><石门城>。冬十月,<靺鞨>以劲骑来侵。至于<述川>。王薨。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三。
二四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四。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二。
<仇首王><沙伴王><古 王><责稽王><汾西王><比流王><契王><近肖古王><近仇首王><枕流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元年
○<仇首王>[或云<贵须>。],<肖古王>之长子,身长七尺,威仪秀异。<肖古>在位四十九年薨,卽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三年
○三年,秋八月,<靺鞨>来围<赤岘城>,城主固拒,贼退归。王帅劲骑八百,追之,战<沙道城>下,破之,杀获甚众。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设二栅于<沙道城>侧,东西相去十里,分<赤岘城>卒,戍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五年
○五年,王遣兵围<新罗><獐山城>,<罗>王亲帅兵,击之,我军败绩。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王城西门火。<靺鞨>寇北边,遣兵拒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八年
○八年,夏五月,国东大水,山崩四十余所。六月戊辰晦,日有食之。秋八月,大阅于<汉水>之西。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命有司修 防。三月,下令劝农事。
夏六月,王都雨鱼。冬十月,遣兵入<新罗><牛头鎭>,抄掠民户。<罗>将<忠萱>领兵五千,逆战于<熊谷>,大败,单骑而遁。十一月,庚申晦,日有食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七月,<新罗>一吉 <连珍>来侵,我军逆战于<烽山>下,不克。冬十月,大白{太白}昼见。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雨雹。夏四月,大旱,王祈<东明>庙,乃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一六年
○十六年,冬十月,王田于<寒泉>。十一月,大疫。<靺鞨>入<牛谷>界,夺掠人物。王遣精兵三百,拒之。贼伏兵夹击,我军大败。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一八年
○十八年,夏四月,雨雹,大如栗,鸟雀中者死。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仇首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王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元年
○<古 王>,<盖娄王>之第二子也。<仇首王>在位二十一年薨,长子<沙伴>嗣位,而幼少不能为政,<肖古王>母第{弟}<古 >卽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零三年
○三年,冬十月,王猎西海大岛,手射四十鹿。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零五年
○五年,春正月,祭天地,用{鼓}吹。二月,田于<釜山>,五旬乃返。夏四月,震王宫门柱,黄龙自其门飞出。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不雨,至夏五月,乃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零七年
○七年,遣兵侵<新罗>。夏四月,拜<眞忠>为左将,委以内外兵马事。秋七月,大阅于<石川>。双 起于川上,王射之,皆中。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命国人,开稻田于南泽。夏四月,以叔父<质>为右辅。<质>性思{忠}毅,谋事无失。秋七月,出西门观射。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设大坛,祀天地山川。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大旱,无麦。秋八月,<魏><幽州>刺史< 丘俭>,与<乐浪>大守{太守}<刘茂><朔方{带方}>大守{太守}<王遵{弓遵}>,伐<高句丽>,王乘虚,遣左将<眞忠>,袭取<乐浪>边民,<茂>闻之怒,王恐见侵讨,还其民口。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祭天地于南坛。二月,拜<眞忠>为右辅,<眞勿>为左将,委以兵马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夏,旱。冬,民饥,发仓赈恤,又复一年租调。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大白{太白}袭月。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九月,出师侵<新罗>,与<罗>兵战于<槐谷>西,败之,杀其将<翊宗>。冬十月,遣兵攻<新罗><烽山城>,不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大旱,树木皆枯。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靺鞨>长<罗渴>献良马十匹,王优劳使者以还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九月,靑紫云起宫东,如楼阁。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置内臣佐平,掌宣纳事;内头佐平,掌库藏事;内法佐平,掌礼仪事;卫士佐平,掌宿卫兵事;朝廷佐平,掌刑狱事;兵官佐平,掌外兵马事。又置达率恩率德率 率奈率及将德施德固德季德对德文督武督佐军振武克虞。六佐平 一品,达率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 率五品,奈率六品,将德七品,施德八品,固德九品,季德十品,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二月,下令六品已上服紫,以银花饰冠,十一品已上服绯,十六品已上服靑。三月,以王弟<优寿>为内臣佐平。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初吉,王服紫大袖袍靑锦袴金花饰乌罗冠素皮带乌韦{革}履,坐南堂听事。二月,拜<眞可>为内头佐平;<优豆>为内法佐平;<高寿>为卫士佐平;<昆奴>为朝廷佐平;<惟巳{惟己}>为兵官佐平。
三月,遣使<新罗>请和,不从。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正月,下令:凡官人受财及盗者,三倍征赃,禁锢终身。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三三年
○二{三}十三年,秋八月,遣兵,攻<新罗><烽山城>。城主<直宣>率壮士二百人,出击败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秋九月,星 于紫宫。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冬十一月,遣兵侵<新罗>。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冬十月,出兵攻<新罗>,围<槐谷城>。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五零年
○五十年,秋九月,遣兵侵<新罗>边境。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古 王五三年
○五十三年,春正月,遣使<新罗>请和。冬十一月,王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责稽王元年
○<责稽王>[或云<靑稽>。],<古 王>子,身长大,志气雄杰,<古 >薨,卽位。王征发丁夫,葺<慰礼城>。<高句丽>伐<带方>,<带方>请救于我。先是,王娶<带方>王女<宝菓>,为夫人。故曰:"<带方>我舅甥之国,不可不副其请。"遂出师救之,<高句丽>怨。王虑其侵寇,修<阿旦城><蛇城>,备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责稽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谒<东明>庙。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责稽王一三年
○十三年,秋九月,<汉>与<貊>人来侵,王出御,为敌兵所害,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汾西王元年
○<汾西王>,<责稽王>长子。幼而聪惠,仪表英挺,王爱之,不离左右,及王薨,继而卽位。
冬十月,大赦。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汾西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谒<东明>庙。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汾西王零五年
○五年,夏四月,彗星昼见。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汾西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潜师袭取<乐浪>西县。冬十月,王为<乐浪>大守{太守}所遣刺客贼害,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元年
○<比流王>,<仇首王>第二子,性宽慈爱人,又强力善射。久在民间,令誉流闻。及<汾西>之终,虽有子,皆幼不得立,是以,为臣民推戴卽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零五年
○五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发使巡问百姓疾苦,其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 人三石。夏四月,谒<东明>庙。拜<解仇>为兵官佐平。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祀天地于南郊。王亲割牲。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旱,大星西流。夏四月,王都井水溢,黑龙见其中。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一七年
○十七年,秋八月,筑射台于宫西,每以朔望习射。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一八年
○十八年,春正月,以王庶弟<优福>为内臣佐平。秋七月,大白{太白}昼见。国南蝗害 。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冬十月,天有声,如风浪相激。十一月,王猎于<狗原>北,手射鹿。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有云如赤乌夹日。九月,内臣佐平<优福>,据<北汉城>叛,王发兵讨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夏大旱,草木枯,江水竭,至秋七月,乃雨。年饥人相食。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三零年
○三十年,夏五月,星陨。王宫火,连烧民户。秋十{七}月,修宫室。拜<眞义>为内臣佐平。冬十二月,雷。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正月辛巳,彗星见于奎。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春二月,<新罗>遣使来聘。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比流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冬十月,王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契王元年
○<契王>,<汾西王>之长子也。天资刚勇,善骑射。初<汾西>之薨也,<契王>幼不得立,<比流王>在位四十一年薨,卽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契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元年
○<近肖古王>,<比流王>第二子也,体貌奇伟,有远识,<契王>薨,继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祭天地神祇。拜<眞净>为朝廷佐平。<净>王后亲戚,性 戾不仁,临事苛细,恃势自用,国人疾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三月,遣使聘<新罗>。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三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遣使<新罗>,送良马二匹。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九月,<高句丽>王<斯由>帅步骑二万,来屯<雉壤>,分兵侵夺民户。王遣太子,以兵径至<雉壤>,急击破之,获五千余级,其虏获分赐将士。冬十一月,大阅于<汉水>南,旗帜皆用黄。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高句丽>举兵来。王闻之,伏兵于<浿河>上,俟其至,急击之,<高句丽>兵败北。冬,王与太子帅精兵三万,侵<高句丽>,攻<平壤城>。<丽>王<&斯由{钊}>,力战拒之,中流矢死,王引军退。
移都<汉山>。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遣使入<晋>朝贡。秋七月,地震。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二月,遣使入<晋>朝贡。秋七月,筑城于<靑木岭>。<秃山>城主率三百人,奔<新罗>。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肖古王三零年
○三十年,秋七月,<高句丽>来攻北鄙<水谷城>,陷之。王遣将拒之,不克。王又将大举兵报之,以年荒不果。冬十一月,王薨。古记云:"<百济>开国已来,未有以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始有『书记』。"然<高兴>未尝显于他书,不知其何许人也。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元年
○<近仇首王>[一云<讳须>。],<近肖古王>之子。先是,<高句丽><国冈王><斯由>亲来侵,<近肖古王>遣太子拒之。至<半乞壤>,将战。<高句丽>人<斯纪>,本<百济>人,误伤国马蹄,惧罪奔于彼。至是,还来,告太子曰:"彼师虽多,皆备数疑兵而已。其骁勇,唯赤旗,若先破之,其余不攻自溃。"太子从之,进击大败之,追奔逐北,至于<水谷城>之西北。将军<莫古解>谏曰:"尝闻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得多矣,何必求多。"太子善之,止焉。乃积石为表,登其上,顾左右曰:"今日之后,畴克再至于此手{乎}。"
其地有岩石, 若马蹄者,他人至今,
呼为太子马迹。<近肖古>在位三十年薨,卽位。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零二年
○二年,以王舅<眞高道>为内臣佐平,委以政事。冬十一月,<高句丽>来侵北鄙。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零三年
○三年,冬十月,王将兵三万,侵<高句丽><平壤城>。十一月,<高句丽>来侵。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零五年
○五年,春三月,遣使朝<晋>,其使海上遇恶风,不达而还。夏四月,雨土竟日。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零六年
○六年,大疫。夏五月,地裂,深五丈,横广三丈,三日乃合。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零八年
○八年,春不雨,至六月,民饥,至有 子者,王出官 ,赎之。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近仇首王一零年
○十年,春二月,日有晕三重。宫中大树自拔。夏四月,王薨。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枕流王元年
○<枕流王>,<近仇首王>之元子,母曰<阿 >夫人,继父卽位。秋七月,遣使入<晋>朝贡。九月,<胡>僧<摩罗难 >自<晋>至,王迎之,致宫内,礼敬焉。佛法始于此。
二四卷百济本纪二枕流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创佛寺于<汉山>,度僧十人。冬十一月,王薨。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四。
二五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三。
<辰斯王><阿莘王>< 支王><父木辛王{久 辛王}><毗有王><盖卤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元年
○<辰斯王>,<近仇首王>之仲子,<枕流>之弟。为人强勇,聪惠多智略。<枕流>之薨也,太子少,故叔父<辰斯>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二年
○二年,春,发国内人年十五岁已上,设关防,自<靑木岭>,北距<八坤城>,西至于海。秋七月,陨霜害 。八月,<高句丽>来侵。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拜<眞嘉谟>为达率,<豆知>为恩率。秋九月,与<靺鞨>战<关弥岭>,不捷。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五年
○五年,秋九月,王遣兵,侵掠<高句丽>南鄙。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星 于北河。九月,王命达率<眞嘉谟>,伐<高句丽>,拔<都坤城>,虏得二百人。王拜<嘉谟>为兵官佐平。冬十月,猎于<狗原>,七日乃返。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重修宫室,穿池造山,以养奇禽异卉。
夏四月,<靺鞨>攻陷北鄙<赤岘城>。秋七月,猎国西大岛,王亲射鹿。八月,又猎<横岳>之西。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辰斯王零八年
○八年,夏五月丁卯朔,日有食之。秋七月,<高句丽>王<谈德>,帅兵四万,来攻北鄙,陷<石岘>等十余城。王闻<谈德>能用兵,不得出拒,<汉水>北诸部落,多没焉。冬十月,<高句丽>攻拔<关弥城>。王田于<狗原>,经旬不返。十一月,薨于<狗原>行宫。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元年
○<阿莘王>[或云<阿芳>。],<枕流王>之元子。初,生于<汉城>别宫,神光照夜。及壮,志气豪迈,好鹰马。王薨时,年少,故叔父<辰斯>继位。八年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谒<东明>庙,又祭天地于南坛。拜<眞武>为左将,委以兵马事。<武>,王之亲舅,沈毅有大略,时人服之。秋八月,王谓<武>曰:"<关弥城>者,我北鄙之襟要也。今为<高句丽>所有。此寡人之所痛惜,而卿之所宜用心而雪耻也。"遂谋将兵一万,伐<高句丽>南鄙。<武>身先士卒,以冒矢石,意复<石岘>等五城,先围<关弥城>,<丽>人 城固守。<武>以粮道不继,引而归。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立元子< 支>为太子。大赦。拜庶弟<洪>为内臣佐平。秋七月,与<高句丽>战于<水谷城>下,败绩。大白{太白}昼见。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星 于西北,二十日而灭。秋八月,王命左将<眞武>等,伐<高句丽>,<丽>王<谈德>亲帅兵七千,阵于<浿水>之上,拒战。我军大败,死者八千人。冬十一月,王欲报<浿水>之役,亲帅兵七千人,过<汉水>,次于<靑木岭>下。会,大雪,士卒多冻死。回军至<汉山城>,劳军士。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六年
○六年,夏五月,王与<倭>国结好,以太子< 支>为质。秋七月,大阅于<汉水>之南。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以<眞武>为兵官佐平,<沙豆>为左将。三月,筑<双岘城>。秋八月,王将伐<高句丽>,出帅{师}至<汉山>北栅。其夜大星落,营中有声。王深恶之,乃止。九月,集都人,习射于<西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八年
○八年,秋八月,王欲侵<高句丽>,大征兵马,民苦于役,多奔<新罗>,户口衰灭{减}。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零九年
○九年,春二月,星 于奎娄。夏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大旱,禾苗焦枯,王亲祭<横岳>,乃雨。五月,遣使<倭>国求大珠。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倭>国使者至,王迎劳之,特厚。秋七月,遣兵侵<新罗>边境。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阿莘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白气自王宫西起,如匹练。秋九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元年
○< 支王>[或士{云}<直支>。],『梁书』名<映{暎/ }>,<阿莘>之元子。<阿莘>在位第三年,立为太子,六年出质于<倭>国。十四年,王薨,王仲弟<训解>摄政,以待太子还国,季弟< 礼>杀<训解>,自立为王。< 支>在<倭>闻讣,哭泣请归,<倭>王以兵士百人卫送。旣至国界,<汉城>人<解忠>来告曰:"大王弃世,王弟< 礼>杀兄自(+立)王,愿太子无轻入。"< 支>留<倭>人自卫,依海岛以待之,国人杀< 礼>,迎< 支>卽位。妃<八须>夫人,生子<久 辛>。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谒<东明>庙。祭天地于南坛。大赦。二月,遣使入<晋>朝贡。秋九月,以<解忠>为达率,赐<汉城>租一千石。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拜庶弟<余信>为内臣佐平,<解 {解须}>为内法佐平,<解丘>为兵官佐平,皆王戚也。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拜<余信>为上佐平,委以军国政事。上佐平之职,始于此,若今之 宰。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零五年
○五年,<倭>国遣使,送夜明珠,王优礼待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五月甲申,彗星见。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二年
○十二年,<东晋><安帝>遣使,册命王,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将军<百济>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夏四月,旱,民饥。秋七月,征东北二部人年十五已上,筑<沙口城>,使兵官佐平<解丘>监役。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四年
○十四年,夏,遣使<倭>国,送白绵{锦}十匹。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戊戌,星 于大微{太微}。冬十(一)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 支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三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久 辛王元年
○<久 辛王>,< 支王>长子。< 支王>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久 辛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二月,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元年
○<毗有王>,<久 辛王>之长子。[或云:< 支王>庶子。未知孰是。]美姿貌,有口辩,人所推重,<久 辛王>薨,卽位。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王巡抚四部,赐贫乏 有差。<倭>国使至,从者五十人。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三年
○三年,秋,遣使入<宋>朝贡。冬十月,上佐平<余信>卒,以<解 {解须}>为上佐平。十一月,地震,大风飞瓦。十二月,无氷。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宋><文皇帝>以王复修职贡,降使册授&先王<映>{前王< 支>}爵号。[< 支王>十二年,<东晋>册命,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将军<百济>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七年
○七年,春夏不雨。秋七月,遣使入<新罗>,请和。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遣使<新罗>,送良马二匹。秋九月,又送白鹰。冬十月,<新罗>报聘以良金明珠。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一四年
○十四年,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冬十月,遣使入<宋>朝贡。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五月,宫南池中有火,焰如车轮,终夜而灭。秋七月,旱, 不熟,民饥,流入<新罗>者多。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星陨如雨,星 于西北,长二丈许。秋八月,蝗害 ,年饥。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毗有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三月,王猎于<汉山>。秋九月,黑龙见<汉江>, {须}臾云雾晦冥飞去。王薨。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元年
○<盖卤王>[或云<近盖娄>。],讳<庆司>,<毗有王>之长子。<毗有>在位二十九年,薨,嗣。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八月,遣将侵<高句丽>南鄙。冬十月,葺<双岘城>,设大栅于<靑木岭>,分<北汉山城>士卒,戍之。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一八年
○十八年,遣使朝<魏>。上表曰:"臣立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 {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谨遣私署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 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投舫波阻,搜径玄津,托命自然之{运},遣进万一之诚。冀神祗{祇}垂感,皇灵洪覆,克达天庭,宣畅臣志,虽旦闻夕没,永无余恨。"又云:"臣与<高句丽>,源出<扶余{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 好,亲率士众,凌践臣境。臣祖< {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自尔已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凌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财 力竭,转自孱 。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 /扫}后宫,幷遣子弟,牧 外廐,尺坏{壤}匹夫,不敢自有。"
又云:"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马{冯}>族士马,有鸟畜之恋,<乐浪>诸郡,怀首丘之心,天威一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 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应。且<高句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 >藩卑之辞,内怀凶祸豕突之行。或南通<刘>氏,或北约< >,共相唇卤{齿},谋凌王略。昔<唐尧>至圣,致罚<丹水>,<孟尝>称仁,不舍涂 。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将贻后悔。去庚辰年后,臣西界<小石山>北国海中,见尸十余, 得衣器鞍勒,视之,非<高句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蛇隔路,以沈于海。虽未委当,深怀愤 。昔<宋>戮<申舟>,<楚><庄>徒跣, 撮放鸠,<信陵>不食。克敌立名,{美}隆无已,夫以区区偏鄙,犹慕万代之信, 陛下合气天地,势倾山海,岂令小竖,跨塞天达{逵}?今上所得鞍一以实验。"<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尤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其{甚}善{喜}。卿在东隅,处五服之外,不远山海,归诚<魏>阙,欣嘉至意,用 于怀。朕承万世之业,君临四海,统御群生。今宇内淸一,八表归义,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风俗之和,士马之盛,皆<余礼>等,亲所闻见。卿与<高句丽>不穆,屡致凌犯,苟能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 也?
前所遣使,浮海以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返,存亡达否,未能审悉。卿所送鞍,比校{较}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以具别旨。"又诏曰:"知:<高句丽>阻疆,侵 卿上{土},修先君之旧怨,弃息民之大德。兵交累载,难结荒边,使兼<申胥>之诚,国有<楚><越>之急。乃应展义扶微,乘机电举。但以<高句丽>称藩先朝,供职日久。于彼,虽有自昔之 ,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故往年遣<礼>等至<平壤>,欲验其由状,然<高句丽>奏请频烦,辞理俱诣,行人不能抑其请,司法无以成其责,故听其所启,诏<礼>等还。若今复违旨,则过各{咎}益露,后虽自陈,无所逃罪,然后兴师讨之,于义为得。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 则保境。故 着于前典, 贡旷于岁时。卿备陈强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俗殊事异,拟 { }乖衷。洪规大略,其致犹在。今中夏平一,宇内无虞。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服。良由<高句丽>卽 ,未及卜征。今若不从诏旨,则卿之来谋,载 {协}朕意,元戎启行,将不云远。便可豫率同兴,具以待事,时遣报使,速究彼情。师举之日,卿为乡导之首,大捷之后,又受元功之赏,不亦善乎?
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幅)。"又诏<琏>护送<安>等。<安>等至<高句丽>,<琏>称昔与<余庆>有 ,不令东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后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王以<丽>人屡犯边鄙,上表乞师于<魏>,不从。王怨之,遂絶朝贡。
二五卷百济本纪三盖卤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九月,<丽>王<巨琏>帅兵三万,来围王都<汉城>。王闭城门不能出战。<丽>人分兵为四道,夹攻,又乘风纵火,焚烧城门。人心危惧,或有欲出降者。王窘不知所图,领数十骑,出门西走。<丽>人追而害之。先是,<高句丽><长寿王>,阴谋<百济>,求可以间谍于彼者。时,浮屠<道琳>应募曰:"愚僧旣不能知道,思有以报国恩。愿大王不以臣不肖,指使之,期不辱命。"王悦,密使谲<百济>。于是,<道琳>佯逃罪,奔入<百济>。时,<百济>王<近盖娄>好博 。<道琳>诣王门,告曰:"臣少而学碁,颇入妙,愿有闻于左右。"王召入对碁,果国手也。遂尊之,为上客,甚亲 之,恨相见之晩。<道琳>一日侍坐,从容曰:"臣异国人也,上不我疎外,恩私甚渥,而惟一技之是效,未尝有分毫之益。今愿献一言,不知上意如何耳。"
王曰:"第言之,若有利于国,此所望于师也。"<道琳>曰:"大王之国,四方皆山丘河海,是天设之险,非人为之形也。是以,四 之国,莫敢有 心,但愿奉事之不暇。则王当以崇高之势,富有之业, 人之视听,而城郭不葺,宫室不修。先王之骸骨,权 于露地,百姓之屋庐,屡坏于河流,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王曰:"诺!吾将为之。"于是,尽发国人,烝土筑城,卽于其内,作宫楼阁台 ,无不壮丽。又取大石于<郁里河>,作椁以葬父骨,缘河树堰,自<蛇城>之东,至<崇山>之北。是以,仓庾虚竭,人民穷困,邦之 ,甚于累卵。于是,<道琳>逃还以告之。<长寿王>喜,将伐之,乃授兵于帅臣。<近盖娄>闻之,谓子<文周>曰:"予愚而不明,信用奸人之言,以至于此。民残而兵弱,虽有危事,谁肯为我力战?吾当死于社稷,汝在此俱死,无益也。 避难以续国系焉?"<文周>乃与<木 满致><祖弥桀取>[<木 ><祖弥>,皆复姓,『隋书』以<木 >为二姓,未知孰是。]南行焉。至是,<高句丽>对卢<齐于><再曾桀娄><古 万年>[<再曾><古 >,皆复姓。]等帅兵,来攻北城,七日而拔之,移攻南城,城中危恐,王出{逃}。<丽>将<桀娄>等见王下马拜,已向王面三唾之,乃数其罪,缚送于<阿且城{阿旦城}>下 之。<桀娄><万年>,本国人也,获罪逃窜<高句丽>。
○论曰:<楚>< 王{昭王}>之亡也,< 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
<辛>曰:"君讨臣,谁敢 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 ?"<桀娄>等,自以罪不见容于国,而导敌兵,缚前君而害之,其不义也,甚矣。曰:"然则<伍子胥>之入< >鞭尸,何也?"曰:"<杨子>『法言』评此以为不由德。所谓德者,仁与义而已矣,则<子胥>之 ,不如< 公>之仁。以此论之,<桀娄>等之为不义也,明矣。"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五。
二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四。
<文周王><三斤王><东城王><武宁王><圣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元年
○<文周王>[或作<汶洲>。],<盖卤王>之子也。初,<毗有王>薨,<盖卤>嗣位,<文周>辅之,位至上佐平。<盖卤>在位二十一年,<高句丽>来侵,围<汉城>。<盖卤> 城自固,使<文周>求救于<新罗>,得兵一万回。<丽>兵虽退,城破王死,遂卽位。性柔不断,而亦爱民,百姓爱之。冬十月,{移}都于<熊津>。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修葺<大豆山城>,移<汉>北民户。三月,遣使朝<宋>,<高句丽>塞路,不达而还。夏四月,<耽罗>国献方物,王喜,拜使者为恩率。秋八月,拜<解仇>为兵官佐平。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重修宫室。夏四月,拜王弟<昆支>为内臣佐平,封长子<三斤>为太子。五月,黑龙见<熊津>。秋七月,内臣佐平<昆支>卒。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文周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兵官佐平<解仇>,擅权乱法,有无君之心,王不能制。九月,王出猎,宿于外,<解仇>使盗害之,遂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元年
○<三斤王>[或云<壬乞>。],<文周王>之长子。王薨,继位,年十三岁,军国政事,一切委于佐平<解仇>。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零二年
○二年,春,佐平<解仇>与恩率<燕信>聚众,据<大豆城>叛。王命佐平<眞男>以兵二千讨之,不克。更命德率<眞老>,帅精兵五百,击杀<解仇>。<燕信>奔<高句丽>,收其妻子,斩于<熊建{熊津}>市。
○论曰:『春秋』之法,君弑而贼不讨,则深责之,以为无臣子也。<解仇>贼害<文周>,其子<三斤>继立,非徒不能诛之,又委之以国政,至于据一城以叛,然后再兴大兵以克之。所谓履霜不戒,驯致坚氷,荧荧不灭,至于炎炎,其所由来,渐矣。<唐><宪宗>之弑,三世而后,仅能杀其贼, 海隅之荒僻,<三斤>之童蒙,又乌足道哉!三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三斤王零三年
○三年,春夏大旱。秋九月,移<大豆城>于<斗谷>。冬十一月,王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元年
○<东城王>,讳<牟大>[或作<摩牟{摩帝}>。],<文周王>弟<昆支>之子。胆力过人,善射,百发百中。<三斤王>薨,卽位。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拜<眞老>为兵官佐平,兼知内外兵马事。秋九月,<靺鞨>袭破<汉山城>,虏三百余户以归。冬十月,大雪丈余。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五年
○五年,春,王以猎出至<汉山城>,抚问军民,浃旬乃还。夏四月,猎于<熊津>北,获神鹿。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六年
○六年,春二月,王闻<南齐>祖<道成>,册<高句丽><巨琏>,为骠骑大将军,遣使上表,请内属,许之。秋七月,遣内法佐平<沙若思>,如<南齐>朝贡,<若思>至西海中,遇<高句丽>兵,不进。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遣使聘<新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拜< 加{芍加}>为卫士佐平。三月,遣使<南齐>朝贡。秋七月,重修宫室,筑<牛头城>。冬十月,大阅于宫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零年
○十年,<魏>遣兵来伐,为我所败。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大有年。国南海村人献合颖禾。冬十月,王设坛祭天地。十一月,宴群臣于南堂。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七月,征北部人年十五岁已上,筑<沙岘><耳山>二城。
九月,王田于国西<泗 >原。拜<燕突>为达率。冬十一月,无氷。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六月,<熊川>水涨,漂没王都二百余家。秋七月,民饥,亡入<新罗>者,六百余家。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雪。夏四月,大风拔木。冬十月,王猎<牛鸣谷>,亲射鹿。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遣使<新罗>请婚,<罗>王以伊 <比智>女,归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高句丽>与<新罗>战<萨水>之原,<新罗>不克,退保<犬牙城>。<高句丽>围之,王遣兵三千救,解围。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七年
○十七年,夏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八月,<高句丽>来围<雉壤城>。王遣使<新罗>,请救,<罗>王命将军<德智>,帅兵救之,<丽>兵退归。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一九年
○十九年,夏五月,兵官佐平<眞老>卒,拜达率<燕突>为兵官佐平。夏六月,大雨,漂毁民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零年
○二十年,设<熊津桥>。秋七月,筑<沙井城>,以 率<毗 >鎭之。八月,王以<耽罗>不修贡赋,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之,遣使乞罪,乃止。[<耽罗>,卽<耽牟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大旱,民饥相食,盗贼多起。臣寮请发仓赈救,王不听。<汉山>人亡入<高句丽>者二千。冬十月,大疫。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起<临流阁>于宫东,高五丈,又穿池养奇禽。谏臣抗疏不报,恐有复谏者,闭宫门。
○论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以,古之明君,虚己问政,和颜受谏,犹恐人之不言,悬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而不已。今<牟大王>谏书上而不省,复闭门以拒之。『庄子』曰:"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 。"其<牟大王>之谓乎。
夏四月,田于<牛头城>,遇雨雹,乃止。五月,旱。王与左右宴<临流阁>,终夜极欢。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东城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正月,王都老 ,化狐而去。二虎鬪于南山,捕之不得。三月,降霜害麦。夏五月,不雨至秋。七月,设栅于<炭岘>,以备<新罗>。八月,筑<加林城>,以卫士佐平<苗加{芍加}>鎭之。冬十月,王猎于<泗 >东原。十一月,猎于<熊川>北原,又田于<泗 >西原,阻大雪,宿于<马浦村>。初,王以< 加{芍加}>鎭<加林城>,<加>不欲往,辞以疾。王不许。是以,怨王。至是,使人刺王,至十二月乃薨。谥曰<东城王>。[『册府元龟』云:<南济><建元>二年,<百济>王<牟都>,遣使贡献。
诏曰:"宝命惟新,泽被絶域,<牟都>世蕃东表,守职遐外,可卽授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
又<永明>八年,<百济>王<牟大>遣使上表。遣谒者仆射<孙副>,策命<大>袭亡祖父<牟都>,为<百济>王,曰:"于戱,惟尔世袭忠勤,诚着遐表,海路肃澄,要贡无替,式循彛典,用纂显命,往敬哉。其敬膺休业,可不愼欤。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百济>王。"而『三韩古记』无<牟都>为王之事。又按<牟大>,<盖卤王>之孙,<盖卤>第二子<昆支>之子,不言其祖<牟都>,则『齐书』所载,不可不疑。]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元年
○<武宁王>,讳<斯摩{斯麻}>[或云<&隆{余隆}>。],<牟大王>之第二子也。身长八尺,眉目如畵,仁慈宽厚,民心归附,<牟大>在位二十三年薨,卽位。春正月,佐平< 加{芍加}>据<加林城>叛,王帅兵马,至<牛头城>,命 率<解明>讨之。< 加{芍加}>出降,王斩之,投于<白江>。
○论日{曰}:『春秋』曰:"人臣无将,将而必诛。"若< 加>之元恶大 ,则天地所不容,不卽罪之,至是自知难免,谋叛而后诛之,晩也。冬十一月,遣达率<优永>,帅兵五千,袭<高句丽><水谷城>。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二年
○二年,春,民饥且疫。冬十一月,遣兵侵<高句丽>边境。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靺鞨>烧<马首>栅,进攻<高木城>。王遣兵五千,击退之。冬无氷。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六年
○六年,春大疫。三月至五月,不雨,川泽竭。民饥,发仓赈救。
秋七月,<靺鞨>来侵,破<高木城>,杀虏六百余人。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立二栅于<高木城>南,又筑<长岭城>,以备<靺鞨>。冬十月,<高句丽>将<高老>与<靺鞨>谋,欲攻<汉城>,进屯于<横岳>下,王出师,战退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下令:完固 防,驱内外游食者,归农。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二年
○十二年,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秋九月,<高句丽>袭取<加弗城>,移兵破<圆山城>,杀掠甚众。王帅勇骑三千,战于<苇川>之北。<丽>人见王军小{少},易之,不设阵。王出奇急击,大破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三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夏五月,大水。秋八月,蝗害 。民饥,亡入<新罗>者,九百户。冬十一月,遣使入<梁>朝贡。先是,为<高句丽>所破,衰弱累年。至是上表,称:"累破<高句丽>,始与通好,而更为强国。"十二月,<高祖>诏册王,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鎭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藩海外,远修贡职, 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九月,王猎于<狐山>之原。冬十月,地震。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武宁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王幸<汉城>,命佐平<因友{因支}>达率<沙乌>等,征<汉>北州郡民年十五岁已上,筑<双岘城>。三月,至自<汉城>。夏五月,王薨。谥曰<武宁>。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元年
○<圣王>,讳<明 >,<武宁王>之子也。智识英迈,能断事。<武宁>薨,继位,国人称为<圣王>。秋八月,<高句丽>兵至<浿水>,王命左将<志忠>,帅步骑一万,出战退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二年
○二年,<梁><高祖>诏册王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与<新罗>交聘。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四年
○四年,冬十月,修葺<熊津城>,立<沙井>栅。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高句丽>王<兴安>,躬帅兵马来侵,拔北鄙<穴城>。命佐平<燕谟>,领步骑三万,拒战于<五谷>之原,不克。死者二千余人。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零年
○十年,秋七月甲辰,星陨如雨。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夏四月丁卯,荧惑犯南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移都于<泗 >[一名<所夫里>。],国号<南扶余>。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八年
○十八年,秋九月,王命将军<燕会>,攻<高句丽><牛山城>,不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一九年
○十九年,王遣使入<梁>朝贡,兼表请『毛诗』博士涅盘等经义,幷工匠畵师等,从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正月,<高句丽>王<平成>与<濊>谋,攻<汉>北<独山城>。王遣使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朱珍>,领甲卒三千,发之。<朱珍>日夜兼程,至<独山城>下,与<丽>兵一战,大破之。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庚申,白虹贯日。冬十月,王不知<梁>京师有寇贼,遣使朝贡。使人旣至,见城阙荒毁, 号泣于端门外,行路见者,莫不洒泪。<侯景>闻之,大怒,执囚之。及<景>平,方得还国。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王遣将军<达己>,领兵一万,攻取<高句丽><道萨城>。三月,<高句丽>兵围<金岘城>。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秋七月,<新罗>取东北鄙,置<新州>。冬十月,王女归于<新罗>。
二六卷百济本纪四圣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秋七月,王欲袭<新罗>,亲帅步骑五十,夜至<狗川>,<新罗>伏兵发与战,为乱兵所害薨。谥曰<圣>。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六。
二七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五。
<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元年
○<威德王>,讳<昌>,<圣王>之元子也。<圣王>在位三十二年薨,继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一年
○元年,冬十月,<高句丽>大举兵来攻<熊川城>,败 而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六年
○六年,夏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零八年
○八年,秋七月,遣兵侵掠<新罗>边境,<罗>兵出击败之,死者一千余人。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四年
○十四年,秋九月,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七年
○十七年,<高齐>后主拜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八年
○十八年,<高齐>后主,又以王为使持节都督<东靑州>诸军事<东靑州>刺史。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一九年
○十九年,遣使入<齐>朝贡。秋九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遣使入<陈>朝贡。冬十月,侵<新罗>西边州郡,<新罗>伊 <世宗>帅兵,击破之。
十一月,遣使入<宇文周>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遣使入<宇文周>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冬十月,长星竟天,二十日而灭。地震。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遣使入<隋>朝贡,<隋><高祖>诏拜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遣使入<陈>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隋>平<陈>。有一战船,漂至<耽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国界,王资送之甚厚,幷遣使奉表,贺平<陈>。<高祖>善之,下诏曰:"<百济>王旣闻平<陈>,远令奉表。往复至难,若逢风浪,便致伤损。<百济>王心迹淳至,朕已委知。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自今已后,不须年别入贡,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秋七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冬十一月癸未,星 于角亢。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威德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秋九月,王使长史<王辩那>,入<隋>朝献。王闻<隋>兴<辽东>之役,遣使奉表,请为军{乡}道。帝下诏曰:"往岁,<高句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我使者而还之。<高句丽>颇知其事,以兵侵掠国境。冬十二月,王薨。群臣议谥曰<威德>。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惠王元年
○<惠王>,讳<季>,<明王>第二子。<昌王>薨,卽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惠王零二年
○二年,王薨。谥曰<惠>。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法王元年
○<法王>,讳<宣>[或云<孝顺>。],<惠王>之长子。<惠王>薨,子<宣>,继位。[『隋书』以<宣>为<昌王>之子。]
冬十二月,下令:禁杀生,收民家所养鹰 ,放之,渔猎之具焚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法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创<王兴寺>,度僧三十人。大旱,王幸<漆岳寺>,析雨{祈雨}。夏五月,薨。上谥曰<法>。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元年
○<武王>,讳<璋>,<法王>之子。风仪英伟,志气豪杰。<法王>卽位,翌年薨,子嗣位。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三年
○三年,秋八月,王出兵,围<新罗><阿莫山城>[一名<母山城>]。<罗>王<眞平>遣精骑数千,拒战之,我兵失利而还。<新罗>筑<小 ><畏石><泉山><瓮岑>四城,侵逼我疆境。
王怒,令佐平<解 >,帅步骑四万,进攻其四城。<新罗>将军<干品><武殷>,帅众拒战。<解 >不利,引军退于<泉山>西大泽中,伏兵以待之。<武殷>乘胜,领甲卒一千,追至大泽,伏兵发急击之。<武殷>坠马,士卒惊骇,不知所为。<武殷>子<贵山>大言曰:"吾尝受敎于师,曰:'士当军,无退。'岂敢奔退,以坠师敎乎?"以马授父,卽与小将< 项>,挥戈力鬪以死。余兵见此益奋,我军败绩,<解 >仅免,单马以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六年
○六年,春二月,筑<角山城>。秋八月,<新罗>侵东鄙。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王都雨土,昼暗。夏四月,大旱,年饥。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八年
○八年,春三月,遣杵率{ 率}<燕文进>,入<隋>朝贡。又遣佐平<王孝邻>入贡,兼请讨<高句丽>。<炀帝>许之,令 <高句丽>动静。夏五月,<高句丽>来攻<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归。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零九年
○九年,春三月,遣使入<隋>朝贡。<隋>文林郞<裴淸>奉使<倭>国,经我国南路。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遣使入<隋>朝贡。<隋><炀帝>将征<高句丽>,王使<国智牟>入请军期。帝悦,厚加赏锡,遣尙书起部郞<席律>来,与王相谋。秋八月,筑<赤 城>。冬十月,围<新罗>< 岑城>,杀城主<赞德>,灭其城。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三年
○十三年,<隋>六军度<辽>,王严兵于境,声言助<隋>,实持两端。
夏四月,震宫南门。五月,大水,漂没人家。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七年
○十七年,冬十月,命达率< 奇{芍奇}>领兵八千,攻<新罗><母山城>。十一月,王都地震。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一九年
○十九年,<新罗>将军<边品>等,来攻< 岑城>,复之,<奚论>战死。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冬十月,遣使入<唐>,献果下马。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遣兵侵<新罗><勒弩县>。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大臣入<唐>朝贡。<高祖>嘉其诚款,遣使就册为<带方郡>王{公}<百济>王。秋七月,遣使入<唐>朝贡。冬十月,攻<新罗><速含><樱岑>< 岑><烽岑><旗悬><冗栅>等六城,取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冬十一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遣使入<唐>,献明光铠,因讼<高句丽>梗道路,不许来朝上国。<高祖>遣散骑常侍<朱子奢>来,诏谕我及<高句丽>,平其怨。秋八月,遣兵,攻<新罗><王在城{主在城}>,执城主<东所>,杀之。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秋七月,王命将军<沙乞>,拔<新罗>西鄙二城,虏男女三百余口。王欲复<新罗>侵夺地分,大举兵,出屯于<熊津>。<罗>王<眞平>闻之,遣使告急于<唐>。王闻之,乃止。
秋八月,遣王侄<福信>,入<唐>朝贡,<太宗>谓与<新罗>世 ,数相侵伐,赐王玺书曰:"王世为君长,抚有东蕃,海隅遐旷,风涛艰阻,忠款之至,职贡相寻,尙想嘉猷,甚以欣慰。朕祗承宠命,君临区宇,思弘正道,爱育黎元,舟车所通,风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新罗>王<金眞平>,朕之蕃臣,王之 国,每闻遣师,征讨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对王侄<福信>及<高句丽><新罗>使人,具 通和,咸许辑睦。王必须忘彼前怨,识朕本怀,共笃 情,卽停兵革。"王因遣使,奉表陈谢。虽外称顺命,内实相仇如故。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二月,遣兵攻<新罗>< 峰城{ 岑城}>,不克而还。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零年
○三十年,秋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二月,重修<泗 >之宫。王幸<熊津城>。夏旱,停<泗 >之役。秋七月,王至自<熊津>。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秋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正月,封元子<义慈>为太子。二月,改筑<马川城>。秋七月,发兵伐<新罗>,不利。
王田于<生草>之原。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秋八月,遣将攻<新罗><西谷城>,十三日拔之。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五年
○三十五年,春二月,<王兴寺>成。其寺临水,彩饰壮丽。王每乘舟,入寺行香。三月,穿池于宫南,引水二十余里,四岸植以杨柳,水中筑岛屿,拟<方丈仙山>。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唐>朝贡。三月,王率左右臣寮,游燕于<泗 河>北浦。两岸奇岩怪石错立,间以奇花异草,如 图。王飮酒极欢,鼓琴自歌,从者屡舞。时人谓其地为<大王浦>。夏五月,王命将军<于召>,帅甲士五百,往袭<新罗><独山城>。<于召>至<玉门谷>,日暮,解鞍休士。<新罗>将军<阏川>将兵,掩至 击之。<于召>登大石上,弯弓拒战,矢尽,为所擒。六月,旱。秋八月,燕群臣于<望海楼>。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王都地震。三月,又震。冬十二月,遣使入<唐>,献铁甲雕斧。<太宗>优劳之,赐锦 {袍}幷彩帛三千段。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春三月,王与嫔御泛舟大池。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零年
○四十年,冬十月,又遣使于<唐>,献金甲雕斧。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春正月,星 于西北。二月,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
二七卷百济本纪五武王四二年
○四十二年,春三月,王薨。谥曰<武>。使者入<唐>,素服奉表曰:"君外臣<扶余璋>卒。"帝举哀<玄武门>,诏曰:"怀远之道,莫先于宠命,饰终之义,无隔于遐方。故柱国<带方郡>王{公}<百济>王<扶余璋>,栈山{航}海,远 正朔,献琛奉牍,克固始终,奄致薨殒,追深 悼。宜加常数,式表哀荣,赠光禄大夫。"赙赐甚厚。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
二八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六。
<义慈王>。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元年
○<义慈王>,<武王>之元子,雄勇有胆决。<武王>在位三十三年,立为太子。事亲以孝,与兄弟以友,时号<海东曾子>。<武王>薨,太子嗣位。<太宗>遣祠部郞中<郑文表>,册命为柱国<带方郡>王{公}<百济>王。秋八月,遣使入<唐>,表谢,兼献方物。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二月,王巡抚州郡。虑囚,除死罪皆原之。秋七月,王亲帅兵,侵<新罗>,下< >等四十余城。八月,遣将军<允忠>,领兵一万,攻<新罗><大耶城>。城主<品释>与妻子出降。<允忠>尽杀之,斩其首,传之王都,生获男女一千余人,分居国西州县,留兵守其城。王赏<允忠>功,马二十匹谷一千石。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冬十一月,王与<高句丽>和亲,谋欲取<新罗>< 项城>,以塞入朝之路,遂发兵攻之。<罗>王<德曼>遣使,请救于<唐>,王闻之罢兵。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太宗>遣司农丞<相里玄奬>,告谕两国,王奉表陈谢。立王子<隆>为太子。大赦。
秋九月,<新罗>将军<庾信>领兵来侵,取七城。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五年
○五年,夏五月,王闻<太宗>亲征<高句丽>,征兵<新罗>。乘其间,袭取<新罗>七城。<新罗>遣将军<庾信>,来侵。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七年
○七年,冬十月,将军<义直>,帅步骑三千,进屯<新罗><茂山城>下,分兵攻<甘勿><桐岑>二城,<新罗>将军<庾信>,亲励士卒,决死而战,大破之。<义直>匹马而还。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八年
○八年,春三月,<义直>袭取<新罗>西鄙<腰车>等一十余城。夏四月,进军于<玉门谷>,<新罗>将军<庾信>逆之,再战大败之。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零九年
○九年,秋八月,王遣左将<殷相>,帅精兵七千,攻取<新罗><石吐>等七城,<新罗>将<庾信><陈春><天存><竹旨>等,逆击之,不利,收散卒,屯于<道萨城>下,再战,我军败北。冬十一月,雷。无氷。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一年
○十一年,遣使入<唐>朝贡。使还,<高宗>降玺书,谕王曰:"海东三国,开基日久, 列疆界,地实犬牙。近代已来,遂构嫌隙,战争交起,略无宁岁。遂令三韩之氓,命悬刀 {俎},筑戈肆愤,朝夕相仍。朕代天理物,载深矜悯。去岁,<高句丽><新罗>等使, 来入朝,朕命释兹 怨,更敦款睦。
<新罗>使<金法敏>奏言:'<高句丽><百济>,唇齿相依,竟举干戈,侵逼交至,大城重鎭, 为<百济>所倂,疆宇日蹙,威力 谢,乞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若不奉诏,卽自兴兵打取,但得古地,卽请交和。'朕以其言旣顺,不可不许。昔,<齐><桓>列士{土}诸侯,尙存亡国, 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藩!王所兼<新罗>之城, 宜还其本国,<新罗>所获<百济> 虏,亦遣还王。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三蕃无战争之劳。比夫流血边亭,积尸疆 ,耕织 废,士女无聊,岂可同年而语哉?王若不从进止,朕已依<法敏>所请,任其与王决战,亦令约束<高句丽>,不许远相救恤。<高句丽>若不承命,卽令<契丹>诸藩,度<辽>,深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审图良策,无贻后悔。"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大旱。民饥。秋八月,王与<倭>国通好。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二月,修太子宫,极侈丽。立<望海亭>于王宫南。夏五月, 马入<北岳><乌含寺>,鸣 佛宇数日死。秋七月,重修<马川城>。八月,王与<高句丽><靺鞨>,攻破<新罗>三十余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朝<唐>,表称:"<百济>与<高句丽><靺鞨>,侵我北界,没三十余城。"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三月,王与宫人,淫荒耽乐,飮酒不止。佐平<成忠>[或云<净忠>。]极谏,王怒,囚之狱中,由是,无敢言者。<成忠> 死{不食}。临终上书曰:"忠臣死不忘君,愿一言而死。臣常观时察变,必有兵革之事。凡用兵,必审择其地,处上流以延敌,然后可以保全。若异国兵来,陆路不使过<沈岘>(+一云<炭岘>),水军不使入<伎伐浦>(+一云<白江>)之岸,举其险隘以御之,然后可也。"王不省焉。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拜王庶子四十一人为佐平,各赐食邑。夏四月,大早{旱},赤地。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一九年
○十九年,春二月,众狐入宫中,一白狐坐上佐平书案。夏四月,太子宫,雌 与小{黄}雀交。遣将侵攻<新罗><独山><桐岑>二城。五月,王都西南<泗 河>,大鱼出死,长三丈。秋八月,有女尸浮<生草津>,长十八尺。九月,宫中槐树鸣,如人哭声。夜,鬼哭于宫南路。
二八卷百济本纪六义慈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二月,王都井水血色。西海滨,小{群}鱼出死,百姓食之,不能尽。<泗 河>水,赤如血色。夏四月,虾 数万,集于树上。王都市人,无故惊走,如有捕提{逐}者, 而死百余人,立{亡}失财物,不可数。五月,风雨暴至,震<天王><道让>二寺塔,又震<白石寺>讲堂。玄云如龙,东西相鬪于空中。
六{五}月,<王兴寺>众僧皆见:若有船楫,随大水,入寺门。有一犬状如野鹿,自西至<泗 河>岸,向王宫吠之,俄而不知所去。王都群犬集于路上,或吠或哭,移时卽散。有一鬼入宫中,大呼:"<百济>亡,<百济>亡!"卽入地,
王怪之,使人掘地,深三尺许,有一龟。其背有文曰:"<百济>同月轮,<新罗>如月新。"王问之巫者,曰:"同月轮者满也,满则亏。如月新者未满也,未满则渐盈。"王怒杀之。或曰:"同月轮者盛也,如月新者微也。意者国家盛,而<新罗>寝{ }微者乎。"王喜。<高宗>诏: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摠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统兵十三万,以来征,兼以<新罗>王<金春秋>,为< 夷>道行军摠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苏定方>引军,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物岛>,<新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王闻之,会群臣,问战守之宜。佐平<义直>进曰:"<唐>兵远涉溟海,不习水者,在船必困。当其初下陆,士气未平,急击之,可以得志。<新罗>人恃大国之援,故有轻我之心,若见<唐>人失利,则必疑惧,而不敢锐进。故知先与<唐>人决战,可也。"达率<常永>等曰:"不然。<唐>兵远来,意欲速战,其锋不可当也。<新罗>人前屡见败于我军,今望我兵势,不得不恐。今日之计,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其师老。先使偏师,击<罗>军,折其锐气,然后,伺其便而合战,则可得以全军,而保国矣。"王犹豫,不知所从。时,佐平<兴首>得罪,流窜<古马弥知>之县,遣人问之曰:"事急矣,如之何而可乎?"
<兴首>曰:"<唐>兵旣众,师律严明, 与<新罗>共谋 角。若对阵于平原广野,胜败未可知也。<白江>[或云<伎伐浦>。]<炭岘>[或云<沈岘>。],我国之要路也。一夫单枪,万人莫当,宜简勇士,往守之。使<唐>兵不得入<白江>,<罗>人未得过<炭岘>。大王重闭固守,待其资粮尽,士卒疲,然后奋击之,破之必矣。"于时,大臣等不信曰:"<兴首>久在 之中,怨君而不爱国,其言不可用也。莫若使<唐>兵入<白江>,沿流而不得方舟,<罗>军升<炭岘>,由径而不得幷马。当此之时,纵兵击之,譬如杀在笼之 离网之鱼也。"王然之。又闻<唐><罗>兵已过<白江><炭岘>,遣将军< 伯>,帅死士五千,出<黄山>,与<罗>兵战,四合皆胜之,兵寡力屈,竟败,< 伯>死之。于是,合兵御<熊津>口,濒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阵。与之战,我军大败。王师乘潮, 衔尾进,鼓而 。<定方>将步骑,直 眞都城{其都城},一舍止。我军悉众拒之,又败,死者万余人。<唐>兵乘胜薄城。王知不免,叹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于此。"遂与太子<孝>,走北鄙。<定方>围其城。王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子<文思>,谓王子<隆>曰:"王与太子出,而叔擅为王,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遂率左右, 而出,民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超堞,立<唐>旗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王及太子<孝>与诸城皆降。
<定方>以王及太子<孝>王子<泰><隆><演>及大臣将士八十八人百姓一万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师。
国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至是,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擢渠长,为都督刺史县令以理之。命郞将<刘仁愿>守都城,又以左卫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余众。<定方>以所 见上,责而宥之。王病死,赠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许旧臣赴临。诏葬<孙皓><陈叔宝>墓侧,幷为竖碑。授<隆>司稼卿。<文度>济海卒,以<刘仁轨>代之。<武王>从子<福信>,尝将兵,乃与浮屠<道琛>,据<周留城>叛,迎古王子<扶余豊>,尝质于<倭>国者,立之为王。西北部皆应,引兵围<仁愿>于都城。诏起<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将<王文度>之众,便道发<新罗>兵,以救<仁愿>。<仁轨>喜曰:"天将富贵此翁矣。"请<唐>历及庙讳而行,曰:"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仁轨>御军严整,转鬪而前。<福信>等,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以拒之。<仁轨>与<新罗>兵合击之,我军退走入栅,阻水桥狭,堕溺及战死者万余人。<福信>等乃释都城之围,退保<任存城>,<新罗>人以粮尽引还。时,<龙朔>元年三月也。于是,<道琛>自称领车{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其势益张。使告<仁轨>曰:"闻大<唐>与<新罗>约誓,<百济>无问老少,一切杀之,然后,以国付<新罗>,与其受死,岂若战亡!所以聚结,自固守耳。"<仁轨>作书,具陈祸福,遣使谕之。<道琛>等,恃众骄倨,置<仁轨>之使于外馆, 报曰:"使人官小{卑},我是一国大将,不合参。"
不答书,徒遣之。<仁轨>以众小{少},与<仁愿>合军,休息士卒,上表,请合<新罗>图之。<罗>王<春秋>奉诏,遣其将<金钦>,将兵救<仁轨>等,至<古泗>。<福信>邀击,败之。<钦>自<葛岭道>遁还,<新罗>不敢复出。寻而<福信>杀<道琛>,幷其还{众}。<豊>不能制,但主祭而已。<福信>等,以<仁愿>等孤城无援,遣使慰之曰:"大使等,何时西还?当遣相送。"二年七月,<仁愿><仁轨>等,大破<福信>余众于<熊津>之东,拔<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获甚众,仍令分兵以鎭守之。<福信>等,以<眞岘城>临江高 ,当冲要,加兵守之。<仁轨>夜督<新罗>兵,薄城板堞,比明而入城,斩杀八百人,遂通<新罗> 道。<仁愿>奏请益兵,诏发<淄><靑><莱><海>之兵七千人,遣左威卫将军<孙仁师>,统众浮海,以益<仁愿>之众。时,<福信>旣专权,与<扶余豊>, 相猜忌。<福信>称疾,卧于窟室,欲俟<豊>问疾,执杀之。<豊>知之,帅亲信,掩杀<福信>。遣使<高句丽><倭>国,乞师以拒<唐>兵。<孙仁师>中路迎击破之,遂与<仁愿>之众相合,士气大振。于是,诸将议所向,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合先击之。"<仁轨>曰:"兵法'避实击虚。'<加林> 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百济>巢穴,群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及<罗>王<金法敏>,帅陆军进,<刘仁轨>及别帅<杜爽><扶余隆>,帅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会陆军,同 <周留城>。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其舟四百 ,烟炎灼天,海水为丹。王<扶余豊>脱身而走,不知所在,或云奔<高句丽>,获其宝剑。
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帅其众,与<倭>人 降。独<迟受信>据<任存城>,未下。初,<黑齿常之>啸聚亡散,旬日间,归附者三万余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败之,复取二百余城,<定方>不能克。<常之>与别部将<沙 相如>据 ,以应<福信>,至是皆降。<仁轨>以赤心示之, 取<任存>自效,卽给铠仗粮 。<仁师>曰:"野心难信。若受甲济粟,资寇便也。"<仁轨>曰:"吾观<相如><常之>,忠而谋,因机立功,尙何疑?"二人讫取其城,<迟受信>委妻子,奔<高句丽>,余党悉平,<仁师>等振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鎭守。兵火之余,比屋凋残, 尸如莽。<仁轨>始命, 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坡塘,课农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民皆悦,各安其所。帝以<扶余隆>为<熊津>都督, 归国,平<新罗>古憾,招还遗人。<麟德>二年,与<新罗>王会<熊津城>,刑白马以盟。<仁轨>为盟辞,乃作金书铁契,藏<新罗>庙中,盟辞见『新罗纪』中。<仁愿>等还,<隆>畏众携散,亦归京师。<仪凤>中,以<隆>为<熊津>都督<带方郡>王,遣归国,安辑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新罗>强,<隆>不敢入旧国,寄理{治}<高句丽>死。<武后>又以其孙<敬>袭王,而其地已为<新罗><渤海><靺鞨>所分,国系遂絶。
○论曰:<新罗>古事云:"天降金 ,故姓<金>氏。"其言可怪而不可信,臣修史,以其传之旧,不得删落其辞。然而又闻:"<新罗>人,自以<小昊金天>氏之后,故姓<金>氏[见<新罗>国子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及<朴居勿>撰<姚克一>书<三郞寺>碑文。],
<高句丽>亦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见『晋书』载记。]古史曰:"<百济>与<高句丽>,同出<扶余>。"又云:"<秦><汉>乱离之时,<中国>人多窜海东。"则三国祖先,岂其古圣人之苗裔耶?何其享国之长也?至于<百济>之季,所行多非道,又世仇<新罗>,与<高句丽>连和,以侵 之,因利乘便,割取<新罗>重城巨鎭,不已,非所谓亲仁善 ,国之宝也。于是,<唐>天子再下诏,平其怨,阳从而阴违之,以获罪于大国,其亡也亦宜矣。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
二九卷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九。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九卷年表上零一
年表上。
○海东有国家久矣。自<箕子>受封于<周>室,<卫满>僭号于<汉>初,年代绵邈,文字 略,固莫得而详马{焉}。至于三国鼎峙,则传世尤多。<新罗>五十六王,九百九十二年;<高句丽>二十八王,七百五年;<百济>三十一王,六百七十八年,其始终可得而考焉,作三国年表。[<唐><买言忠{贾言忠}>云:"<高且{高丽/高句丽}>自<汉>有国,今九百年。"误也。]
二九卷年表上零二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五七甲子前汉孝宣帝询十始祖朴赫居世居
七年五凤元年西干卽位年
从此至眞德为圣骨
BC五六乙丑五凤二年朴赫居世
二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五五丙寅五凤三年朴赫居世
三年
BC五四丁卯五凤四年朴赫居世
四年
BC五三戊辰甘露元年朴赫居世
五年
BC五二己巳甘露二年朴赫居世
六年
BC五一庚午甘露三年朴赫居世
七年
BC五零辛未甘露四年朴赫居世
八年
BC四九壬申黄龙元年朴赫居世
九年
BC四八癸酉孝元帝奭朴赫居世
初元元年十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三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四七甲戌初元二年朴赫居世
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四六乙亥初元三年朴赫居世
十二年
BC四五丙子初元四年朴赫居世
十三年
BC四四丁丑初元五年朴赫居世
十四年
BC四三戊寅永光元年朴赫居世
十五年
BC四二己卯永光二年朴赫居世
十六年
BC四一庚辰永光三年朴赫居世
十七年
BC四零辛巳永光四年朴赫居世
十八年
BC三九壬午永光五年朴赫居世
十九年
BC三八癸未建昭元年朴赫居世
二十年
BC三七甲申建昭二年朴赫居世始祖东明圣王姓
二十一年高氏讳朱蒙卽位
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三六乙酉建昭三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二年二年
BC三五丙戌建昭四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三年三年
BC三四丁亥建昭五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四年四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三三戊子竟宁{章宁}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元年成帝 二十五年五年
BC三二己丑律始{建始}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元年二十六年六年
BC三一庚寅建始二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七年七年
BC三零辛卯建始三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八年八年
BC二九壬辰建始四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二十九年九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二八癸巳河平元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年十年
BC二七甲午河平二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一年十一年
BC二六乙未河平三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二年十二年
BC二五丙申河平四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三年十三年
BC二四丁酉阳朔元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四年十四年
BC二三戊戌阳朔二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五年十五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五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二二己亥阳朔三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六年十六年
BC二一庚子阳朔四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七年十七年
BC二零辛丑鸿嘉元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八年十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一九壬寅鸿嘉二年朴赫居世东明圣王
三十九年十九年
东明王升遐
瑠璃明王类利
卽位年
BC一八癸卯鸿嘉三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始祖温祚王
四十年二年卽位年
BC一七甲辰鸿嘉四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一年三年二年
BC一六乙巳永始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二年四年三年
BC一五丙午永始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三年五年四年
BC一四丁未永始三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四年六年五年
BC一三戊申永始四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五年七年六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六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一二己酉元延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六年八年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一一庚戌元延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七年九年八年
BC一零辛亥元延三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八年十年九年
BC九壬子元延四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十九年十一年十年
BC八癸丑绥和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年十二年十一年
BC七甲寅绥和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孝哀帝欣五十一年十三年十二年
BC六乙卯建平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二年十四年十三年
BC五丙辰建平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三年十五年十四年
BC四丁巳建平三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四年十六年十五年
BC三戊午建平四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五年十七年十六年
BC二己未元寿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六年十八年十七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七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BC一庚申元寿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孝平帝 五十七年十九年十八年
公元一辛酉元始元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八年二十年十九年
公元二壬戌元始二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五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年
公元三癸亥元始三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六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一年
公元四甲子元始四年朴赫居世瑠璃明王温祚王
六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二年
始祖赫居世薨
南解次次雄卽位
元年
公元五乙丑元始五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二年二十四年二十三年
公元六丙寅孺子 王莽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居摄元年三年二十五年二十四年
公元七丁卯居摄二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四年二十六年二十五年
公元八戊辰居摄三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初始元年五年二十七年二十六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己巳新室,始建国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元年六年二十八年二十七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八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零庚午始建国二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七年二十九年二十八年
公元一一辛未始建国三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八年三十年二十九年
公元一二壬申始建国四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九年三十一年三十年
公元一三癸酉始建国五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年三十二年三十一年
公元一四甲戌天凤元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二年
公元一五乙亥天凤二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二年三十四年三十三年
公元一六丙子天凤三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三年三十五年三十四年
公元一七丁丑天凤四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四年三十六年三十五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八戊寅天凤五年南解次次雄瑠璃明王温祚王
十五年三十七年三十六年
瑠璃明王薨
大武神王无恤
卽位年
公元一九己卯天凤六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十六年二年三十七年
二九卷年表上零九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二零庚辰地皇元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十七年三年三十八年
公元二一辛巳地皇二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十八年四年三十九年
公元二二壬午地皇三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十九年五年四十年
公元二三癸未地皇四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刘圣公二十年六年四十一年
更始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二四甲申更始二年南解次次雄大武神王温祚王
二十一年七年四十二年
南解次次雄薨
儒理尼师今卽位
元年
公元二五乙酉后汉光武帝秀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温祚王
建武元年二年八年四十三年
公元二六丙戌建武二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温祚王
三年九年四十四年
公元二七丁亥建武三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温祚王
四年十年四十五年
公元二八戊子建武四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温祚王
五年十一年四十六年
温祚王薨
多娄王卽位
元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零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二九己丑建武五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六年十二年二年
公元三零庚寅建武六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七年十三年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三一辛卯建武七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八年十四年四年
公元三二壬辰建武八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九年十五年五年
公元三三癸巳建武九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年十六年六年
公元三四甲午建武十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一年十七年七年
公元三五乙未建武十一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二年十八年八年
公元三六丙申建武十二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三年十九年九年
公元三七丁酉建武十三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四年二十年十年
公元三八戊戌建武十四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五年二十一年十一年
公元三九己亥建武十五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十六年二十二年十二年
公元四零庚子建武十六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十七年二十三年十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四一辛丑建武十七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八年二十四年十四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一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四二壬寅建武十八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十九年二十五年十五年
公元四三癸卯建武十九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二十年二十六年十六年
公元四四甲辰建武二十年儒理尼师今大武神王多娄王
二十一年二十七年十七年
大武神王薨
闵中王解色朱
卽位年
公元四五乙巳建武二十一年儒理尼师今闵中王多娄王
二十二年二年十八年
公元四六丙午建武二十二年儒理尼师今闵中王多娄王
二十三年三年十九年
公元四七丁未建武二十三年儒理尼师今闵中王多娄王
二十四年四年二十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四八戊申建武二十四年儒理尼师今闵中王多娄王
二十五年五年二十一年
闵中王薨
慕本王解忧卽位
元年
公元四九己酉建武二十五年儒理尼师今慕本王多娄王
二十六年二年二十二年
公元五零庚戌建武二十六年儒理尼师今慕本王多娄王
二十七年三年二十三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二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五一辛亥建武二十七年儒理尼师今慕本王多娄王
二十八年四年二十四年
公元五二壬子建武二十八年儒理尼师今慕本王多娄王
二十九年五年二十五年
公元五三癸丑建武二十九年儒理尼师今慕本王多娄王
三十年六年二十六年
慕本王薨
国祖王宫卽位
元年
公元五四甲寅建武三十年儒理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三十一年二年二十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五五乙卯建武三十一年儒理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三十二年三年二十八年
公元五六丙辰建武中元元年儒理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三十三年四年二十九年
公元五七丁巳建武中元二年儒理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孝明帝庄三十四年五年三十年
儒理尼师今薨
脱解尼师今卽位
元年
公元五八戊午永平元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二年六年三十一年
公元五九己未永平二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三年七年三十二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三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零庚申永平三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四年八年三十三年
公元六一辛酉永平四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五年九年三十四年
公元六二壬戌永平五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六年十年三十五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三癸亥永平六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七年十一年三十六年
公元六四甲子永平七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八年十二年三十七年
公元六五乙丑永平八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九年十三年三十八年
公元六六丙寅永平九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年十四年三十九年
公元六七丁卯永平十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一年十五年四十年
公元六八戊辰永平十一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二年十六年四十一年
公元六九己巳永平十二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三年十七年四十二年
公元七零庚午永平十三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四年十八年四十三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一辛未永平十四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五年十九年四十四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二壬申永平十五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六年二十年四十五年
公元七三癸酉永平十六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七年二十一年四十六年
公元七四甲戌永平十七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十八年二十二年四十七年
公元七五乙亥永平十八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孝章皇帝 十九年二十三年四十八年
公元七六丙子律初{建初}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元年二十年二十四年四十九年
公元七七丁丑建初二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多娄王
二十一年二十五年五十年
多娄王薨
己娄王卽位
元年
公元七八戊寅建初三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二年二十六年二年
公元七九己卯建初四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五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零庚辰建初五年脱解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四年
脱解尼师今薨
婆娑尼师今卽位
元年
公元八一辛巳建初六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年二十九年五年
公元八二壬午建初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年三十年六年
公元八三癸未建初八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四年三十一年七年
公元八四甲申元和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五年三十二年八年
公元八五乙酉元和二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六年三十三年九年
公元八六丙戌元和三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七年三十四年十年
公元八七丁亥章和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八年三十五年十一年
公元八八戊子章和二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孝和皇帝肇九年三十六年十二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九己丑永元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年三十七年十三年
公元九零庚寅永元二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一年三十八年十四年
公元九一辛卯永元三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二年三十九年十五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六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二壬辰永元四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三年四十年十六年
公元九三癸巳永元五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四年四十一年十七年
公元九四甲午永元六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五年四十二年十八年
公元九五乙未永元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六年四十三年十九年
公元九六丙申永元八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七年四十四年二十年
公元九七丁酉永元九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八年四十五年二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八戊戌永元十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九年四十六年二十二年
公元九九己亥永元十一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年四十七年二十三年
公元一零零庚子永元十二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一年四十八年二十四年
公元一零一辛丑永元十三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二十五年
公元一零二壬寅永元十四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三年五十年二十六年
公元一零三癸卯永元十五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四年五十一年二十七年
公元一零四甲辰永元十六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五年五十二年二十八年
公元一零五乙巳元兴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孝 帝隆二十六年五十三年二十九年
公元一零六丙午延平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孝安帝佑二十七年五十四年三十年
公元一零七丁未永初元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八年五十五年三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零八戊申永初二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十九年五十六年三十二年
公元一零九己酉永初三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十年五十七年三十三年
公元一一零庚戌永初四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十一年五十八年三十四年
公元一一一辛亥永初五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十二年五十九年三十五年
公元一一二壬子永初六年婆娑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十三年六十年三十六年
婆娑尼师今薨
祗摩尼师今卽位
元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七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一三癸丑永初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二年六十一年三十七年
公元一一四甲寅元初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三年六十二年三十八年
公元一一五乙卯元初二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四年六十三年三十九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一六丙辰元初三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五年六十四年四十年
公元一一七丁巳元初四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六年六十五年四十一年
公元一一八戊午元初五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七年六十六年四十二年
公元一一九己未元初六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八年六十七年四十三年
公元一二零庚申永宁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九年六十八年四十四年
公元一二一辛酉建光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年六十九年四十五年
公元一二二壬戌延光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一年七十年四十六年
公元一二三癸亥延光二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二年七十一年四十七年
二九卷年表上一八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二四甲子延光三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三年七十二年四十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一二五乙丑孝顺帝保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四年七十三年四十九年
公元一二六丙寅永建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五年七十四年五十年
公元一二七丁卯永建二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六年七十五年五十一年
公元一二八戊辰永建三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己娄王
十七年七十六年五十二年
己娄王薨
盖娄王卽位
元年
公元一二九己巳永建四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盖娄王
十八年七十七年二年
公元一三零庚午永建五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盖娄王
十九年七十八年三年
公元一三一辛未永建六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盖娄王
二十年七十九年四年
公元一三二壬申阳嘉元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盖娄王
二十一年八十年五年
公元一三三癸酉阳嘉二年祗摩尼师今国祖王盖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