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女科经纶 >卷七

《女科经纶》·卷七

清朝 女科经纶 肖埙 著

崩带门

经论血崩属悲哀阳气内动

《素问》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

经论血崩属悲哀热气在中

《素问》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经论血崩属阴虚阳搏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经论血溢属劳力伤肠胃络脉

《灵枢》曰:猝然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外。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内伤为病也。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伤心之崩也。有得之劳力者,此内伤劳倦之崩也。

经论血崩属于热

《运气》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血泄。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便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

《纲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

经论血崩属于寒

《运气》曰:太阴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血泄。太阳之胜,血脉凝泣,感为血泄。阳明司天之气,民病便血,治以诸热。

《纲目》曰:是寒攻心,血虚而下血也。

经论血崩属于风

《运气》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盛乃摇,候乃大温,民病血崩。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火热风寒,外感为病也。血崩固属内伤不足证,而火热风寒客邪之感,亦间有之。但血崩为妇人前阴病,属于内因。《运气》血泄、便血,是言大肠下血,属于外因,《纲目》列之血崩证内,则误矣。序书之讹,在于全善且然,而况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

《金匮》论血崩属三焦绝经

张仲景曰: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弱不实,则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金匮》论崩漏属虚寒相搏

张仲景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慎斋按:以上《金匮》二条,序妇人崩漏本于三焦绝经,而芤减之脉,为虚寒相搏之病也。

崩漏属败血脓积

王海藏曰:或因胎产,或因酒色,前后脱血,带漏不已。先由子脏,俱入赤肠,滓液恶秽,前行太过,滓粪燥结,后滞不通,此胎肠俱病,治宜推去败血脓积,益血致新也。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不藏,此三焦经绝也。宿虽为病,亦有浅深新久,治亦从轻重之。

血崩有瘀属恶血未尽

戴元礼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势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血崩属涎郁胸膈

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

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以开胸膈间之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而不崩矣。其证或腹满如孕,或脐腹痛,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治宜开结痰,行滞气,消污血。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污血痰涎,实邪为病也。凡病先明虚实寒热,如崩漏证,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者主于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实者主于污瘀恶血,痰涎郁滞。虚则为寒为冷,实则为火为热。此证之不可不先辨者也。

崩漏属冲任血虚不能约制

《圣济总录》曰:妇人崩漏病,经血淋沥不断是也。冲任之脉,所至有时。若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名曰漏下,盖由血虚气衰,不能约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热不调,使血败,其色或赤如豆汁,黄如烂瓜,黑如,青如蓝,血如脓,五色随五脏,虚损而漏应焉。

崩下属冲任气虚不能制

朱丹溪曰:崩下,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二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治当大补气血,升举脾胃之气,微加镇坠心火之药以治心,补阴泻阳而崩自止。东垣有治法,但不言热,其主在寒,学人宜细思之。

血崩属阳虚不足

赵养葵曰:血崩之疾,当分阴阳而治。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足,则降者胜,血出下窍。总之,血随阳气而升降。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故用助风益气汤。凡气虚不能摄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脉虚大,食饮无味,久病者有之。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血虚气虚、阳虚不足也。血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气亦脱也。阴阳相维,互为其根。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固,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也。

血崩属热为阳脉有余病

张子和曰:妇人天癸尽,本不当下血,血得热而流散,非寒也。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则肺叶布,心系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脉不足,阳脉有余,数则内崩,血下流。世有以虚损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剂黄连解毒汤。

血崩属阳乘于阴为阳邪有余病

许学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不效,以霹雷酒治之。此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是也。

经云,阴虚者,尺脉虚浮。阳搏者,寸脉弦急也。是为阴血不足,阳邪有余,故为失血内崩证。用奇效四物加胶、艾,再入黄芩。医曰,心主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故漏下属热兼虚者,四物加黄连。凡妇人感热,血脉妄行,病曰热崩,以抑气散倍加生地。

血崩属热不可作寒论

王海藏曰: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岂可作寒论。治宜清补兼升提,不可骤止。

经血暴崩属火热为喜怒惊恐所致

张子和曰: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急惊恐所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热之药则死。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于上,更用莲房壳灰、棕灰,以渗于下,后用四物加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

血崩属阴虚火逼妄行关心肾二经

马玄台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盖尺脉既虚,虚则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由火逼而妄行也。妇人血崩,是从胞络宫来,血久下行,已为熟径,则本宫血乏,十二经之血,皆从此渗漏矣。然胞络下系于肾,上通于心。故此证实关心肾二经,宜有阴虚阳搏之脉也。东垣用十二经引经之药,使血归十二经,然后用黑药止之。若徒用黑药,不先服领血归经药,病亦难愈也。

血崩属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

张洁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漓不断也。将息失宜,劳役过度,喜怒不常,大伤于肝,肝为血府,伤则不藏血,而为崩中漏下。或悲思忧恐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宜养血安神为主。或因脾胃气虚下陷,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而致,宜调脾养血为主。或大小新产,遽触房事,皆作崩漏。或经水未绝,欲炽而伤血海,亦致崩漏,皆宜养血镇守为上。

崩漏属脾胃虚火乘心包

李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夫脾土滋荣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脉。脉,血之府也。心,脉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络代之。心系者,包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生孕。因脾胃虚,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当除湿去热,用升阳除湿汤。此药乃从权衡之法,以风药胜湿,为胃气下陷而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愈,经血恶物已尽,主病虽除,后必须以黄、人参、甘草、当归之类,数服以补之。若经血恶物下之不绝,尤宜救根本,当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崩漏属心火亢甚肝实不纳血

虞天民曰:妇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纳血,出纳之道遂废。经曰,子能令母实,是肝肾之相火,挟心火之势,从而相煽,所以月水错经妄行无时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渐而崩中,甚则为血枯发热劳极证,不可治矣。

慎斋按:以上八条,序崩漏之属火热为病也。血崩漏下,《内经》、《运气》均主于火,然火亦有虚实之分。唯子和、学士、海藏三家,则以阳邪有余立论,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说。至洁古、东垣,虽言包络相火,心火乘脾,而曰真阴虚、曰脾胃虚,则又不可纯以火热为治矣。玄台、天民亦从张、李,以发明其未尽。临是证者,毋竟从火治,必兼洁古、东垣之论,为不易也。

血崩属寒在下焦

陈良甫曰:妇人冲任二脉,为经脉之海,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阴阳和平,则经下根据时。如劳伤不能约制,忽然暴下,甚则昏闷。若寸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衄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法当调补脾胃为主。

崩漏日久化寒主升举论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经漏不止,是前阴之气血以下脱。水泻不止,是后阴之气血又下陷。后阴者,主有形之物。前阴者,精气之门户。前后二阴俱下,是病患周身之气,常行秋冬之令,主肃杀收藏。人身中阳气升浮,谷气上行,则阳生阴长,春夏是也。既病则周身气血皆不生长,谷气不升,前虽属热,下焦久脱,已化为寒,久沉久降,寒湿大胜,当急救之。泻寒以热,除湿以燥,大升大举,以助生长,补养气血,不致偏枯。圣人立治法云:湿气大胜,以所胜助之,用风木上升是也。经云,风胜湿,是以所胜平之,当和调胃气而滋元气。如不止,用风药以胜湿,此之谓也。

血崩服寒药变寒用热治法

薛立斋曰:有妇人患崩,过服寒药,脾胃久虚,中病未已,寒病复起,烦渴引饮,粒米不进,昏愦时作,脉洪大,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虚寒而外假热也。十全大补加附子,崩减,日服八味丸,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凉血剂,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如腹痛,手足俱冷,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汤,次用济生归脾、补中益气二汤,崩顿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虚寒为病也。血崩属火热致病者多,崩中日久,则热变为寒。亦有服寒凉过甚,中寒内生者,东垣、立斋之案治,不可不留意也。崩漏有实有虚,有热有寒,寒热虚实之辨明,而治法可以不忒矣。

崩漏有五色之分

王叔和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

崩有阴阳以五色分五脏属虚冷所致

齐仲甫曰: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受冷而色白者,谓之阴崩。五脏皆虚,五色随崩俱下。一脏虚,随脏见色而下。其色白如涕,知肺脏之虚冷也。其色青如蓝,知肝脏之虚冷也。其色黄如烂瓜,知脾脏之虚冷也。

其色赤如绛,知心脏之虚冷也。其色黑形如肝血,知肾脏之虚冷也。五脏俱虚,五色相杂,谓之五崩。

崩漏有阴证阳证之分

龚云林曰:崩漏之证,有阴阳。若妇人年五十后,经止数年,忽然又行,兼腹痛,或身热口渴者曰崩,此阴证也。若妇人年三十四十后,经行三十日,涌暴不止者曰漏,此阳证也。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崩漏有阴阳、五色、五脏之见证也。

血崩心痛名杀血心痛

陈良甫曰:妇人血崩心痛,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者,亦虚也。用乌贼骨炒末,醋汤下失笑散。

血崩心痛属血虚心无所养

薛立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十全汤倍参、术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阴血耗散者,乌贼丸收敛之。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血崩有兼心痛之证也。

治崩漏先调其气

许叔微曰:治下血不止,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妇人仙药,醋炒为末,久服为佳。又曰:女人以气血为主,不知因气不先理,然后血脉不顺,即生崩带诸证。抑气散、异香四神散,大有奥理。

慎斋按:香附味辛气温,能行十二经八脉,为血中耗气之药。妇人虚寒,气郁不舒,用之固宜。若阴虚血热,有口干燥渴,骨蒸,五心烦热等证,而必谓妇人之仙药以用之,未免抱薪救火矣。慎之。

崩与漏有分证治法

李太素曰:崩为急证,漏为缓病。崩必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滋阴、养气、养血,或兼制火。

治血崩有国中末之三法

方约之曰: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阳之浮无以上,不可不审也。

慎斋按: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有寒凉降火,有收涩固脱,有大升大举,有扶脾健胃,有补气补血,有温暖下焦,种种不一。方氏三法,分国中末,有倒行逆施之弊。予谓中法当为初法,初法当为末法,末法当为中法,庶无差治也。

治崩漏宜调脾胃为主

薛立斋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微。清者入荣,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橐龠。人得土以养百骸,失土则枯四肢。东垣以饮食自伤,医多妄下,清气下陷,浊气不降,乃生胀。所以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其气,陷入中焦,当用补中汤,使浊气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饱食后致崩漏,是伤脾气,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所致。宜甘温之剂,调补脾胃,则血自归经。若误用寒凉,损伤胃气,则不能摄血归经。东垣曰: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汤收功,厥有旨哉。此皆从脾胃本源病治,不可不知也。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治崩漏之大略也。

妇人血崩服四物汤问

王海藏曰:妇人月事不至,是为胞闭,为血不足,宜服四物汤。妇人崩者,是为血有余,亦服四物汤何也?

曰:妇人月事不至者,内损其原,不能生血,故胞闭不通,是血不足,宜服四物汤,是益原和血之药也。崩中者,是血多也。暴损其原,是火逼妄行,涸竭为根,亦宜四物汤,乃润燥益原之药也。

崩漏属虚热用药之法

朱丹溪曰: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宣通,气虚血虚,皆以四物加参、。因劳力者加升麻,热加黄芩,寒加干姜。又曰:漏下乃热而虚,四物加黄连。崩过多者,先用五灵一服。紫色成块者,血热也,四物加柴胡、黄连,后用四物加黑姜。急则治标,用白芷汤下百草霜。

崩漏分诸证用药之法

薛立斋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

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经。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加芎、归、柴胡。脾胃虚陷者,补中汤加白芍、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加山栀、白芍、丹皮。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悲伤胞络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栀。故丹溪、东垣云,凡下血证,须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也。若大去血后,毋以脉诊,急用独参汤。其发热潮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人参。此等证,无不由脾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设用寒凉,复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血崩用药有三治

《医垒元戎》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治血崩用药之大法也。

血热崩漏用荆芥四物汤论

武叔卿曰:血藏于肝,肝气不升,则热迫于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况厥阴之经环阴器,廷孔、前阴皆属之。

荆芥升肝气,香附理肝气,条芩除内热,四物养血凉血,故能收功也。

血热崩漏用河间生地黄散论

武叔卿曰:河间生地黄散,治经漏不止,脉虚洪,经水紫黑。夫脉虚洪者,气不足也。紫黑者,热之甚也。

黄所以补气,气盛则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气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凉。尤虑妄行,故以生地、黄连凉心,芍药、甘草缓肝益脾,柴胡升举,枸杞、地黄,又肝肾同归者也。

热崩用凉血地黄汤论

武叔卿曰:凉血地黄汤,治妇人血崩不止,肾水阴虚,镇守包络相火,血走而崩。夫阴者,从阳而亟起也。

血属阴,阴不自升。故诸经之血,必随诸经之气而后升。若气有所陷,则热迫血而内崩矣,故用黄柏以清下焦胞络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以生地、黄连,治火之原;知母、黄芩,滋水之母;归尾破瘀,红花生血,所谓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余,蔓荆凉诸经之血,升、柴、防、羌、本、细辛诸风药,皆所以升诸经之气也。

诸经气行,则阴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故曰从阳亟起也,有是证者法之。

慎斋按:血崩不止,则去血过多矣。方中风药,大半不敌生地一味,独不虑风药燥血乎。虽云升举,而血之耗者已多,用方者酌之。

虚寒崩漏用丁香胶艾汤论

武叔卿曰:丁香胶艾汤,治妇人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其脉两尺俱弦紧而洪,按之无力。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脉,为寒多。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胞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漏水之状也。以四物汤加丁香、阿胶、生艾。

虚寒崩下用鹿茸丸论

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如雨,两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胞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夫丹溪以紫黑为热,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气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气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温而后气升血行。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气而长,血随气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又以附子、艾叶佐而温之,以赤石脂、禹余粮镇而固之,柏叶清之,归、地、续断补之,诚下元虚寒之全方也。不加人参,岂无意焉,而灸关元之意可想矣。

虚寒崩漏用伏龙肝散论

武叔卿曰:伏龙肝散,治劳伤冲任脉虚,非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夫五色者,五脏之色,崩久则五脏气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见焉。盖血生于气,而化于中焦,气生于下元,而培于脾胃。如脐腹疼痛者,下元气寒也,以艾叶温之。黄瘦食减无力者,中焦之寒也,以干姜暖之。伏龙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浊之能,肉桂、甘草和荣卫而通调血脉,麦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虚烦口干,石脂、当归补血以固脱。通之、涩之、温之、濡之,诚治久脱脏寒之良方也。

劳伤崩漏用当归芍药汤论

武叔卿曰:当归芍药汤,治妇人经脉漏下不止,其色鲜红,先因劳役,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四肢倦怠,大便时溏。东垣制此方一服后,诸证悉去。大抵因劳役下血,若拘血热之说,用四物加黄芩则不愈矣。盖血虚须兼补气,譬之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不妄行,自然之理也。黄最多,白术次之,四物兼生熟地,以陈皮、甘草、柴胡佐之。俗医不达此理,专用凉药,不知凉药伤胃,服久则正气愈弱,血安得固,故特表而出之。

气陷崩漏用益胃升阳汤论

武叔卿曰:东垣云,血脱益气,古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长,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故先理胃气。人之一身,内谷为宝,补中益气方加神曲、黄芩,名益胃升阳汤,以起妇人崩血之属气下陷者。

火郁崩漏用升阳除湿汤论

武叔卿曰:升阳除湿汤,治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夫土陷则湿,故怠惰嗜卧。木郁则热,故气上冲。

缓为湿之微,弦为木之象,郁而不伸则热,此心火乘脾也。脉之洪大者,火在下也。胞络为相火,寄于命门,为多血之经。病从火,心火以藏德为神,相火听命于心。三焦主气,胞络主血,故血分之火专主胞络,气分之火专主三焦。郁则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于血分,故阴络伤也。方以苍术、升麻,发太阳阳明之湿;柴胡、防风,达厥阴少阳之木;羌活、本,以升举少阴太阳下部之郁,所谓下者举之也。但升散之物,过则耗气而伤金,故又以黄保肺,当归引血,使各有所归。甘草和气,蔓荆凉血。此四种者,又制亢害之法也。

气虚崩漏用断下汤论

武叔卿曰:断下汤治冲任气虚,崩中漏下,脐腹痛,渐减饮食,四肢无力。此胶艾四物之变例也。彼有芍药,此有人参、干姜、艾。大概血虚而不敛者,宜芍药酸寒以收之。气脱而不温者,宜参、姜、乌贼之类,温补而涩之。阿胶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故以此主之。而腹痛一证,人皆以为瘀血者多,此以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礼所谓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血瘀崩漏用五灵脂

武叔卿曰:五灵脂散,治血崩不止,不拘多少,炒令烟尽,研末,加当归酒,或童便调下三钱,一名抽刀散,治产后恶血,心腹痛不可忍,其效如神,真救急之良方也。人家不可不备。并治蛇、蝎、蜈蚣咬,涂伤处立愈。

崩漏丸论

《济阴纲目》曰: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乎阴,阴根乎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之患。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从上窍而出;阳不足,则降者胜,血从下窍而出。是丸也,肉桂、人参、、术、甘草,壮阳益气之品也;二活、柴、防、、细、川芎,升阳举经之品也;归、地、白芍、桃仁、红花,滋阴入血之品也。壮阳则气不虚,举经则血不陷,滋阴则血不燥,如是则血为气之守,气为血之卫,血荣于中,气卫于外,升降上下,一循乎经,胡自而崩哉。

崩漏用灰药主治

《医学纲目》曰:气陷者,用升气药灰止之,如夏枯草、荆芥之类。血热者,凉血药灰止之,如槐花、黄芩之类。气滞者,用行气药灰止之,如醋炒黑香附之类。血污者,炒熟失笑散之类。血寒者,用热药灰,如桂心、干姜之类。血脱者,用涩药,如白矾、百草霜、棕灰之类。

慎斋按:以上十三条,序治崩漏用药之方论也。《济阴纲目》载方立论,不止于此,数方详说,简要切用,故采录之。

崩漏之脉

《脉诀举要》曰:崩漏下血,脉迟小虚滑者生,疾急大实紧数者死。尺寸虚者漏血,脉浮者死不治。

卷七

带下证

经论带下属任脉为病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王注曰:任脉起于胞中,上过带脉,贯于脐上,起于季胁章门,似束带状,故曰带下。

经论带下属小肠冤结

《素问》曰:脾传之肾,名曰疝瘕。小肠冤结而痛,出白,名曰白蛊,出白溲。又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

经论带下属思想无穷所致

《素问》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白淫。

王注曰: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中绵绵下也。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带下为任脉、小肠经之病。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经文白蛊、白液、白淫,即是男子白浊之属。妇人带下,亦属白物。王太仆以为阴中绵绵下,即是白带之物也。若思想无穷,入房太甚,乃梦遗证也,与带下证有别。因前贤论带下,必引经文数条为证,故载之。

考妇人带下属任脉之病

刘河间曰: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上颐循面。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上,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脉之分,淋沥,故曰带。

慎斋按:以上一条,序带病本于任脉之考也。

带下属于风冷入脬

《圣惠方》曰:妇人带下者,由劳神过度,损动经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带下属风邪乘虚入于脬中

巢元方曰:任脉为经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为带下。手太阳为小肠经,手少阴为心经。心为脏主里,小肠为腑主表。二经之血,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所统也。冲任脉起于脬内,阴阳过度,则伤脬络,故风邪乘虚,入于脬中,损冲任之经,伤太阳少阳之血,致令脬络之间,秽与血相兼带而下,冷则白,热则赤。

带下属风冷伤于胞络

严用和曰:妇人赤白带下,此由劳伤冲任,风冷据于胞络,妇人平居,血欲常多,气欲常少,而疾不生。或气倍于血,气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带。若气平血少,血少生热,血不化红,遂成赤带。寒热交并,赤白俱下,其脉右尺浮,浮为阳,阳绝者无子。若足冷带下,轻则漏下,甚则崩中,皆心不荣血,肝不藏血所致。

带下出于风冷停宿

杨仁斋曰:带之为患,由于风冷停宿,官桂、干姜、细辛、白芷,先与散其寒邪,然后为封固,用二术、人参以补气。

带下属下元虚冷

戴复庵曰: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带多,间有下赤带者,并宜顺气散,吞镇灵丹,佐艾附丸。带下不止,成羸者,四物加牡蛎,下固肠丸。

带下属虚寒精气蕴积而成

李氏曰:带下有虚寒,带腥臭者,因小水淋沥不已,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泣,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黄建中汤去桂,加当归。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妇人带下属风冷寒邪为病也。妇人带下,不止风冷邪干。自《圣惠方》以风冷入脬络立论,巢氏以下诸家,遂无异议。岂知病邪之感不一,故以张子和湿热之论序后,当令湿热诸论参治,庶无偏失也。

室女带下有三病所致

《产宝百问》曰:未嫁女子有三病,何也?曰:女子一病经水初下,阴中必热,或当风卧,或乘凉饮冷;二病太冲脉盛则内热,以冷水浇洗之;三病或见丹下惊怖,或因郁怒悲哀之气击搏。三者一有所犯,后必有带下之疾。

妇人带下分三证所感俱属风冷客邪

娄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经初下,止而即浴以冷水,或热而当风,此室女病带下之由也。有家之妇,阴阳过多,即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络触冷,遂成秽液,与血水相混而下也。产后带下,由亡血过多则气脱,伤动胞络,玉门未闭,外风袭体虚,风冷乘之,冷与热搏,则成液而下。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室女与妇人带下之病,所感有三证之分,不外风冷客邪之伤也。

带下属湿热冤郁不可主风冷论

张子和曰:妇人带下,《圣惠方》与巢氏二家之说皆非也。夫治病,当先识经络。人身大经有十二,奇经有八脉。十二经与八脉,通身往来,经络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环周,昼夜不息。然此十二经上下周流者,止十九道耳。唯带脉起少腹季胁之端,乃章门穴也。环周一身,络腰而过,如束带之于身。《难经》云,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冲任者,是经脉之海也,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督脉者,起于关元穴。任脉者,女子养胎孕之所。督脉乃是督领妇人经脉之海也。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于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循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所郁,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而为白,乘少腹冤热,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碍而成也。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郁而成此疾。皆从湿热治之。遗热于小肠,从金化而为白,与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邪热传于小肠。故治二证,不可骤用峻热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便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起。治法:先以导水、禹功泻之,次以淡剂降心火,益肾水,下小溲,利水道,则愈矣。

带下属任脉湿热郁结不可用辛热治

刘河间曰:带下,由下部任脉湿热甚,津液溢而为带下也。如以火炼金,热极反兼水化。如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林木流津。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则出汗,脾热则出涎,肺热则出涕,肾热则出唾。犹煎汤热甚则沸溢,及热气熏蒸于物而生津也。俗医治白带用辛热药,病微者或令郁结开通,流湿润燥,重者反加病剧。莫若以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郁结开通,湿去燥除而愈也。

带下属任脉经虚湿热冤结

张洁古曰:带下证,皆任脉经虚也。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皆湿热结于任脉,故津液涌溢,为赤白带下。本不病结,缘任经脉虚,结热滞于带脉,故脐下痛,阴中绵绵而下,此湿热冤结不散为病也。先以十枣汤下之,后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热去湿除,病自愈矣。

带下属浊水热乘太阳经

张戴人曰:有病白带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臭秽不可近,诸医皆云积冷,以阳起石、硫黄、姜、附燥补之,污水转多。此带本浊水,热乘太阳经,寒水不禁故也。经云,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带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带必从湿热,治宜逐水利小便。夫水自高而趋下,宜先绝其上源,乃涌痰二三升,次用寒凉之剂。

带下属中焦湿热浊气渗入膀胱

罗周彦曰:带下者,荣卫滞气所成也。皆因喜怒忧思,产育房劳,伤其荣卫,或素有湿热,使浊气渗入膀胱,故秽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无光,腰腿酸疼,精神短少。世徒知中焦之虚寒,不知中焦之湿热,反用燥热温补之剂,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阴血渐烁。譬如猪膏,烹之则熔,冷则凝。中焦湿热,淫气不清,则为白带。所以火升水降,则上热下寒,下焦虚冷,凝结浊物。若热气熏蒸,则为腥腐之气,安得独言虚寒乎。

法当清上实下,清浊自分;理脾养血,湿热自解也。

带下属湿热郁下焦带脉

汪石山曰:带证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气血之异,与痢相似,尽由中气亏败,运动失常,致湿热郁结于下焦带脉之分,渗流而下,故名带下。治先清湿为主,必须却浓味,以防湿热之气。故丹溪论赤白带下,由七情内伤,使下元虚惫,致湿热痰积,乘虚下流。叔和谓崩中日久为白带。崩中日久者,下元虚惫之意。治法:罗太无谓十枣汤、神佑丸、玉烛散皆可用。但虚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谛也。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带下之属湿热为病也。带下自《圣惠》、元方以下,主于风冷之邪,子和非之,断为湿热冤郁,不可作风冷治。故河间、洁古,均从湿热立论。但湿热有主于任脉经虚者,有主于热乘太阳者,有主于中焦浊气者,有主于下焦郁滞者。无非明湿热下乘,有各经不同。总不若子和据经考证带脉受病原委,为详悉也。

带下属瘀血在于少腹

张仲景曰:问妇人年五十,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主之。

带下属肠中有脓血败浊

王叔和曰:妇人带下,肠中有脓,为荣卫相干,血为败浊,有可下不可下之异。

《准绳》按:带下,有败脓淋沥不已,腥秽之甚,遂至脐腹冷痛,此盖败脓所致。用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药、白矾各五钱,为末,蜡丸米饮,候脓尽,以补药佐之。

带下属胃中湿痰渗入膀胱

朱丹溪曰:赤属血,白属气、属痰,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用升举,无人知此。肥人多属湿痰,瘦人带病少,如有,属热痰,用半夏、南星、苍术、海石、炒黄柏、青黛、川芎、椿树皮之属。

《济阴纲目》按:立斋云,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轻用燥湿泻火之法。夫肥痰瘦火之说,为丹溪认病总诀,何尝教人泥定一方。虽不可轻治,而火湿终莫能逃。若以稳当之言,犹不可轻治,则洁古之十枣,子和之吐下,太无之神佑、玉烛,与小胃丹之类,可轻用欤?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带下之属瘀血、败脓、湿痰为病也。带下有风冷、有湿热,是外感有余之病。有瘀血、有败脓、有湿痰,是内伤有余之病。病机不一,不可不审。

带下属血海枯津液内竭

李东垣曰:有病白带,常下漏、久服诸药不止。诊得心包尺脉微,下流不止。叔和曰: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水枯。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则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是本经血海将枯,津液复亡,枯干不能滋养筋骨,以本部行经药为引使,以大辛甘油腻之药,润其枯燥,滋养精液。以大辛热气味之药,补其阳道,生其血脉。以苦寒之药,泻肺而救上热。气伤者,以人参补之,以苦温之药为佐,名补经固真汤。

带下属脾虚气陷

缪仲淳曰:妇人多忧思郁怒,损伤心脾,肺火时发,血走不归经,此多患赤白带也。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当开提肝气,补助脾元。盖以白带多属气虚,故健脾补气要法也。若有带下如米泔水,腥秽臭者,湿热胜也。亦有脾胃气虚,不能约制其水,而湿痰下坠者,宜二术、茯苓、芩、柏、车前主之,佐以升提。若带下如鸡子清者,脾肾虚极也。面色必不华,足胫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间用开脾养心之剂,如归脾汤之类。阴虚有火,宜六味丸,如菟丝、五味、车前、黄柏。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水枯。言崩久气血虚耗,白滑之物下不止耳。此证虽有气血寒热之分,总属气虚下陷。

带下属于下焦肾气虚损

赵养葵曰:女人带下之疾,带者,奇经八脉之一也,腰脐间围身一周,如束带焉。八脉俱属肾经,人身带脉,统摄一身无形之水。下焦肾气损虚,带脉漏下,白为气虚,赤为有火,治法俱以补肾为主。白者多,赤者少,有脾虚者,六君子加升麻;有气虚者,补中汤;肝虚者,逍遥散兼六味丸。

赤带属心肝二火阴血渐虚

缪仲淳曰:赤带多因心肝二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遂下赤带,治宜养心为主,兼和肝缓中,凉血清气。赤带久不止则血虚,宜胶艾四物汤,加便牡蛎粉、枣仁、麦冬。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带下属于血枯、脾虚、肾虚为病也。带证自外邪风冷湿热,内伤瘀血、湿痰,皆有余之病。若东垣,以血海将枯,津液复亡,是原其病在血虚也。仲淳以脾精不守,元气下陷,是原其病在气虚也。

养葵更推原带脉为病,下焦肾气虚损所致,尤为探本之要。此吴梅坡以十六味保元汤、六龙固本丸,治妇人带下证,盖有自来矣。

治带下同治湿之法

张子和曰:赤白痢者,是邪热传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者,传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证,皆可同治湿之法治之。

治带下有先攻后补之法

娄全善曰:洁古治带下,少腹冤结而痛者,先以十枣汤下之,次服苦楝丸、大延胡散,是先攻后补法也。

丹溪治结痰白带,先于半饥时,津下小胃丹十余粒,至郁积行,用白术、四物诸药补之,亦先攻后补法也。

治带下用药之法

朱丹溪曰:赤白带,罗先生法,或十枣汤、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但虚者不可峻攻,实者可行也。

血虚加减四物,气虚以参、术、陈皮间用之。赤属血,白属气。主治以燥湿为先,甚者固肠丸。若有相火动者,诸药中加炒黄柏,滑脱加龙骨、赤石脂。妇人带下,与男子梦遗同治之。

治带下分寒热用药之法

方约之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也。妇人多郁怒伤肝,肝属木,脾属土。肝邪乘脾,则土受伤而有湿,湿生热,热则流通,故滑浊之物渗入膀胱,从小便而出。古人作湿寒,用辛温药则非矣。丹溪作湿热,用苦寒药为是。不知用苦寒正治也,用辛温从治也。如湿热怫郁于内,腹痛带下,非辛温从治,能开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带者,虽有湿热,而气不郁结,用苦寒治之为当也。

治带下分诸因有虚实之法

刘宗浓曰:带证多本阴虚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泣,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下焦奇经之分,蕴积而成。其病或醉饱房劳,服燥剂所致。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肾肝阴淫之湿胜,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想无穷而为筋痿,或余经湿热屈滞少腹而下。是皆气血虚损,荣卫之精气累滞而成也。前人立论,已尽病机,治无定法。如戴人以带下得两手俱滑大有力,上用宣去痰饮,下以导水丸泄热去湿,继以淡剂渗之,此泻实法也。

若诸脉微细,或沉紧而涩,按之空虚,或洪大而涩,按之无力,正元气不足,阴虚中寒,东垣有补阳调经之剂。

丹溪治湿痰下注,用海石、南星、半夏之类,并加升提之法。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益气兼收涩。其例不一,正以病机有轻重浅深之异耳。

治带下属卫胃俱虚以固卫浓脾为主

杨仁斋曰:下崩出血不止,谓之崩中;秽液常流,谓之带下。崩中失血,多因冲任虚损,荣卫受伤得之。

冷带杂下,多因下焦不固,内挟风冷得之,是固然矣。然崩中者,投以芎、归、香附,诸黑药之属,则血暂止而终不止。带下者,投以熟艾、禹粮、桑螵、牡蛎之类,则带暂歇而终不歇,何哉?经曰:卫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卫气若虚,则分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肥,而开合失其司矣。况胃为血海,水液会焉。胃者,中央之土,又主肌肉而约血水。卫气与胃气俱虚,则肌弱而肤空,血与水不能约制,是以休作无时,不暂停也。然则封之止之,可不加意于固卫浓脾之剂乎?此桂枝附子汤,以之固卫,人参、白术、茯苓、草果、丁香、木香,以之浓脾,二者俱不可缺,使气血自循故道,不专收涩以劫夺之也。

治带下不可作湿痰治以补养固本为主

吴梅坡曰:妇女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与男子白浊同系于相火,如龙雷之扰而不澄清也。属足少阴、足太阴,治当清补为主。如有滑白稠粘者,谓之带下,属心包手厥阴、少阳。即如男子自遗之精,甚如沙石之淋,原乎心包,系乎脊,络于带脉,通于任脉,下抵涌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剂以培之。此穷源探本之论,时人皆泥于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蛎、龙骨、地榆、胶、艾之类涩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殊不知根本损伤,以致腐败而来。彼寒滞不清之物,则益加其滞。升提不正之气,则愈增其郁。唯以六龙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汤主之。证属于虚,宜当补养。其他书以痰以湿,俗谓五内冷。又云,白属气,赤属血,皆泛而不切之言也。明于斯道者,必有神悟焉。十六味保元汤,治赤白带下。骨碎补、贯众,去毛三钱;杜仲、小茴香,盐酒炒一钱五分;人参二钱,黄一钱,巴戟二钱,当归一钱,石斛七分,升麻七分,山药一钱,生草六分,独活一钱,茯苓七分,莲须一钱,黄柏八分,圆肉三枚。六龙固本丸,山药四两,巴戟肉四两,小茱萸四两,川楝子二两,小茴香一两,补骨脂二两,青盐三钱,汤拌人参二两,莲肉二两,黄二两,川芎一两,木瓜一两。

治带下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

薛主斋曰:徐用诚云,带下白属气,赤属血。东垣云,血崩久则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带脉。

窃谓前证,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粱浓味,或燥剂所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凡此皆当壮脾胃升阳为主,佐以各经见证之药。色青属肝,小柴胡加山栀、防风。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六味丸。色赤属心,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妙香散。色白属肺,补中汤加山栀。色黄属脾,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用归脾汤。色黑属肾,六味丸。气血俱虚,八珍汤。阳气下陷,补中汤。湿痰下注,补中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气虚痰饮下注,四七汤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湿泻火之药轻治之也。

慎斋按:以上七条,序治带下之大法也。带下有寒冷湿热虚实之不同,故诸家治法,有攻下温补之不一。如子和、太无、洁古,用攻下之法也。丹溪、约之、宗浓,用攻补兼施之法也。至杨仁斋、薛立斋,以浓脾壮胃立论,与东垣、仲淳之旨,为共贯矣。吴梅坡以补肾固本为治,与养葵之旨,有先得矣。此皆探本穷源之学,与张、刘之燥湿清热,丹溪之消痰升涩,又有标本内外之殊。读者当会通之。

带下伤五脏有五色之分

《妇人良方》曰: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白涕。伤足厥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