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幼科指南 >卷三

《幼科指南》·卷三

明朝 幼科指南 周震 著

惊风门

总括

心藏神,心病主惊,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受风,则风火相搏,必作急惊之证。若素禀既虚,或因急惊用药过峻,暴伤元气,每变成慢惊之症。更有因吐泻既久,中气大虚,脾土衰弱,肝木乘虚,而内生惊风者,名曰慢脾风。三者致病之因不同,而所见之证亦各异。急惊属阳证,必有阳热有余等实象;慢脾属阴证,必有阴冷不足虚形也。至于慢惊初得之时,阴阳尚未过损,或因急惊传变而成,其中尚有夹痰夹热等证,故属半阴半阳之证,不比慢脾纯阴之病也。治者当分寒热虚实,要详明也。

惊风八侯

惊风八候者,乃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之名是也。如肘臂伸缩,名之为搐。十指开合,搦状已成。势若肩头相扑,谓之掣。颤则头首四肢动摇如铃,反则身仰头向后,引者两手若开弓,窜候则目直常似怒形,视则睹物不转,睛露。其搐以男子左手,女右手,女大指在内,男大指在外,为顺,反是为逆。须识急惊慢惊之证,所见皆同,此候虚实,无所异焉。

通关急救法

惊风搐搦,必神气昏愦,皆由痰壅气塞在胸中所致,急用通关散吹入鼻内,无嚏则死,有嚏者则生也。审其表里虚实治之。

急惊风

急惊一证,因目触异物,耳闻异声,心惊有热,神散气乱而生者。或由心肝火盛,外为风寒郁闭,不得宣通,而火生风者。有因痰盛热极,而内动风者。然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赤唇红,痰壅气促,牙关噤急不开,二便秘涩,脉数而洪,皆主阳热也。触异致惊者,用清热镇惊汤、安神镇惊丸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痰盛生惊者,牛黄丸攻下之。热极生风者,凉膈散清解之。病不甚者,则用平治之法。风热者,羌活散主之。肝热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共凉惊丸主之。

急惊后调理法

急惊多用寒凉,亦急则治标之法。但痰火稍退,即当调理脾胃。若过用寒凉,必致转成慢惊等证。故惊邪一退之后,尚有痰热未清,当用琥珀抱龙丸最灵。若神气虚弱,痰兼热者,用清心涤痰汤,大有功效也。

慢惊风

慢惊一证,多缘禀赋虚弱,土虚木盛者有之;或因急惊过用峻利之药,以致损而成此证者有之。发时缓缓搐搦,时作时止,面色淡黄,或清白相兼,身则温和,昏睡眼合,睛则或露,脉来迟缓,神气惨惨,大便青色。此乃脾胃虚弱,治宜培补元气为主。气虚夹痰者,用醒脾汤最效。脾虚肝旺者,用缓肝理脾汤最灵。

慢惊夹热夹痰

慢惊之证,本无热可言。但脾虚,虚热内生,热生痰,故有夹热或夹痰。其证身热心烦,口溢痰涎,咽喉气粗。如痰热相兼者,宜用清心涤痰汤治之。如脾虚肝旺痰盛者,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子汤煎服。

慢脾风

慢脾一证,多因吐泻既久,以致脾虚不能生金,金必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以克脾土,故曰脾风。其症摇头闭目,面唇青暗,额汗昏眼,四肢身体如冰,声哑舌短,频呕清水也。此乃纯阴无阳之证,惟宜大补脾土为真,生胃回阳为主。如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为主治。大病后成者,固真汤。四肢厥冷者,理中汤从用。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