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画像砖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才子,为“竹林七贤”之一。历官郎中,拜中散大夫。司马氏父子控制了曹魏政权后,大量诛杀异己,嵇康亦遭杀害。
嵇康是魏晋玄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为了有力地批驳“名教”,嵇康对“名教”的起源及其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一一进行了分析,瞄准其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嵇康认为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人顺其自然发展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教育。由于人们道德的堕落才产生教育,才产生封建社会的“名教”教育及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就是根据统治者的旨意,用六经所宣传的仁、义、礼、智等思想,给人的自然属性加上外在的束缚,对人的言行、思想进行规范、干涉、钳制,使人不能纵欲为欢,这是违反自然的,是损害人的本性的。世人勤学六经,讲求礼义道德,不过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躲避稼穑之苦,不但本人殚精以求,束缚身心,破坏本性,而且造成社会种种虚伪和罪恶。所以“名教”教育应该彻底抛弃。他针对传统儒家将六经比作太阳,如果不学就会处于长夜的黑暗中的吹捧,公开宣称:“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
嵇康在痛斥了“名教”压抑、破坏人性自然发展的严重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其根本原则是:摆脱“名教”的束缚,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让人象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嵇康认为人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本来就不应该进行什么教育,让其循着人性自然发展,才能保持“全性”,才能“养真”。
嵇康“任自然”的教育主张与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对儒家名教的批判,可以说是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最为尖锐的,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也是正中要害的。但是,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嵇康主张彻底抛弃人为的教育,让人绝对地顺应其自然属性发展,也过于极端。不过,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来源:《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