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玲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是以诗赋、文章胜出,即是文状元,与此同时,试以刀、弓、石的武举进士的一甲第一名,我们就称武状元。
状元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汉代,不过与科举制无关。当时辟召贤才,有时需要举状,但被辟召者情况各不相同,无法排列名次。所谓状元,只表示状中有名,取得举荐之意,每个被征辟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进士科的佼佼者。到了明代,政府才正式明文规定,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普通的读书人要想独占鳌头中状元,必须要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考试,并从中脱颖而出,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