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影响古代中国政治、教育、文化、群众心理
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图。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
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
第一个中举的外国人———日本人阿倍仲麻侣之碑,科举不但影响中国,在世界范围也产生重要影响。
科举对中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与教育层面,它对文化、民俗、群众心理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
徐勇:科举的问题是不鼓励人的多样化
唐朝以声誉取人,老百姓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少,宋代录取的人数多,导致庸官也很多,但对全社会都有激励作用。很多著名的大臣写劝学文章,用高官厚禄来吸引读书人,包括宋真宗写的诗都特别露骨:“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屋,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事,六经勤向窗前读。”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好像是从西方引进,其实它的根子是在中国。中国科举考试不仅面向国内,还面向现在的朝鲜、韩国。这些国家的人也到元朝来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他们本国内也举行科举考试,但就好像现在中国博士不如美国博士吃香一样。它带来的结果是,汉文化圈内都很好学和重学。
科举一方面引导全社会爱学重学,一方面也把社会引向歧途,使学习变得太功利。蒲松龄很早就成了秀才,但他考进士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这说明有很高天分的人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他要适应八股文的气质和规范才行。
这种不良影响延续到现在,科举和高考最大的问题就是并非鼓励人的多样化,我们全社会都希望孩子成为神童,经过教育变成同样的产品。但不能简单地把科举看做应试教育,现在看来,科举是一种人文教育,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才能应付。
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元代书院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主编之一)等
杨齐福:科举制养成“考试情结”
一种制度的形成,并非你把它废除就能废除,它会渗透到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风俗方面。科举养成了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风气,这对我们影响很大,在中国养成浓厚的考试情结。好处是,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必然是考试的社会,有标准总比没有好,如果废除了考试,社会必然会走入混乱无序。
尽管包括科举在内的考试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没有比考试制度更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废除科举100年,科举的影响仍然很深刻,一方面中国仍然是官本位社会,另外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的官员队伍素质不断地反复。因为在废除科举后就失去了衡量标准,从国民党时期的任人唯亲,到改革开放前的任人唯出身的政治标准,这都是倒退。这100年里,官员队伍没有随着废除科举而马上提高,反而有些官员还不如那些读过圣贤书、知道为官之道的七品芝麻官。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
杨齐福: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张亚群:科举有很多正面影响
多年来,人们对于科举的负面影响谈得较多,容易忽视科举的正面影响,对此我们应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科举在政治、社会结构、士习民风、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科举影响无所不在。
首先,科举考试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唐代科举盛行后,就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
第二,科举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和国家统一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唐代科举考试开始从中原地区向南方扩展。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实行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文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继续向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增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第三,科举考试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科举是书面考试,用字是否规范、书法是否美观直接影响到成绩评定,因此产生了众多的书法家。即使是宋代开始执行誊录制度,书法也一直为传统读书人所重视,因为在乡、会试之外,书法仍为考官衡文的重要标准。
第四,科举对民俗文化有重大影响。现在科举虽然废除了,但中国人仍然保持了对读书人的尊敬。值得指出的是,科举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习俗可以转化为新的民俗,如流行于厦门、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社会的中秋“博饼”习俗就是一例。
第五,科举对世界的影响。在长期实行科举考试的越南、朝鲜、韩国以及一度采用科举制的日本,中文媒介和中文典籍在其学校教育、人才选拔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琉球国多次派遣士子赴北京国子监读书,返国后带动当地儒学教育、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的东传,推动并巩固了“汉字文化圈”(或称“儒学文化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