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1)地理知识的萌芽
  原始社会,当人们还依靠渔猎、采集为生时,他们就必须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地理情况有一定了解,必须知道去什么地方渔猎、采集食物,否则就难以生活下去。即使当人们进步到定居农耕时代,也必须了解居住区的地形、水文、气候,以及它们与栽培植物的关系等知识,然后才能确定定居地点与栽培植物的驯化、种植。因此,地理知识的萌芽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
  根据考古资料,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初民阶段,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遗址,到距今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众多的人类文化遗存中都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对岩石、地形等地理要素的认识已积累了不少知识。如他们制造工具一般都以坚硬的石英岩、燧石为主;居住地的选择,也一般选取近水的天然洞穴(如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等)或者河流阶地上(如丁村人等)。距今60万年的北京猿人当时至少已对周围五公里之内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例如,他们使用的石英和水晶等石料就是主要采取于遗址以北两公里以内的花岗岩区,少数石晶则是取于五公里以外的牛口峪,还有许多砾石则采取于遗址附近的河滩。
  到了定居农耕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地理观念有了显著扩大。首先,在居住地的选择上就表现了强烈的地理意识。从现在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来看,他们一般都选在便于取水、耕作、渔猎、采集,又可防止洪水灾害的河流二级阶地上。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都是这样。其次,在方位概念、土壤特性的认识上,也表现了明显的地理认识。如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存中,房屋大多朝南开门;一些墓葬排成间距大致相同的东西一线。甘肃永靖秦魏家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墓地为南北六排共100多座墓,死者的头向一律朝西北;而在这一墓地之东20多米的地方,又有东西三排129座墓,死者的头向却一律朝西。很显然,这清楚的表明当时人们已有了地理方位概念。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是当时土壤认识的一大标志。陶器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烧制的,只能是人们对不同土壤性能有了相当认识的情况下而出现的。此外,从北方文化遗址中耐旱作物(如粟、稷)的出现和南方水稻的出现,也说明当时人们已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环境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懂得因地制宜栽培适宜作物品种。正如山东大汶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