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后汉纪校注 >附 錄 四 : 序 跋

《后汉纪校注》·附 錄 四 : 序 跋

晉朝 后汉纪校注 周天游校注 著

(一)宋王銍兩漢紀後序右荀悅前漢紀三十卷,袁宏後漢紀三十卷,祥符中刊版於錢塘。版廢幾百年,今始合二書,用諸家傳本校其異同,撥其訛誤,稍條然可讀,遂再刻之。  夫兩漢之事最備者,繇司馬遷、班固、范曄與夫荀悅、袁宏之書俱存故也。其事咸萃於編年,故曰紀;其事分於傳、表、紀、志,故曰書。讀荀袁之紀,如未嘗有班范之書;讀班范之書,亦如未嘗有荀袁之紀也。各以所存,自達於後世。荀悅之作,後於班固;而袁宏之作,先於范曄。或先或後,或略或詳,其體製凡例,則猶黑白之不相亂,河漢之不相涉也。荀袁二紀,於朝廷紀綱、禮樂刑政、治亂成敗、忠邪是非之際,指陳論著,每致意焉。故其詞縱橫放肆,反復辯達,明白條暢,既啟告當代,而垂訓無窮,其為書卓矣。然比班范二史,缺裂不傳,僅存篇目,蓋因緣世故自有次第,而顯晦若有時也。  編修王公,敦閱古訓,博極群書。其出使浙東也,既刻劉氏外紀,以足資治通鑑,又重刻舊唐書。至刻此兩漢紀,其艱其勤,尤為盡力。諸書咸備,然後綢繹上下數千載間,侵尋相接矣。其發揮興廢,用心高遠,以加惠學者,非異時刻一書集之比。僕嘗謂校讎是正文字,固儒者先務,然執一而意改者,所當慎也。蓋一字之疑,後或得善本正之,若率以意改,即疑成實,傳世行後,此字繇我而廢,故學者貴於弛張變通也。公聞僕語,欣然有取,輒敢載之篇末,因論公覃思。此二紀謂與漢書不同,使並傳于後,未易以彼廢此,而一字不可相雜之本意,其不苟如此,抑以見瑰奇偉麗之觀,必待人而後彰也。

  紹興十二年六月甲子日汝陰王銍序。

  (二)明黃姬水刻兩漢紀序夫史以述王道,辨人紀,彰厥軌跡,以昭法戒,蓋聖人之耳目,來世之龜鏡也。苟是非善惡不足以示懲勸,觀廢興,則雖侈聞淫綴雕琢稱匠者,無所取焉。史官之設,肇自軒后,虞夏商周,載在詩書。王跡熄而人倫廢,孔子乃遵周公之制,立百王之法,而作春秋。春秋者,經之標的也。慨夫惇史邈而行漓,素文沒而言絕,後有作者,罕臻茲理。故號良史之才者,議論頗繆于聖人,近通人之作者,甄明或闕于前史,又況情文不類,出二家下者乎?  若乃漢侍中悅,晉太守宏,性靜詞華,圖書掌七閣之秘;學該才逸,文章擅一時之宗。潁川托疾,文若禮敬于微年;牛渚高情,謝尚晤譚于申旦,憤操攬權明哲,炳幾先之見;當溫厚遇不阿,秉亮直之貞。著申鑒,則本仁義以獻替;賦北征,則溯尼父之風流。抱結遐志,洩而為文。故其書也,要在達道義,章法式,篤名教之本,發帝王之蘊。如論災沴,則本疇之休咎,陳天人之際也;如論夷狄,則本謨之即敘,嚴夏夷之防也;文臣三諫,惋遇主之難也;三遊四弊,悼養士之失也;典經儒家,斯文教化之任也;井田封建,中正協和之思也;忠邪著消長之幾,王霸折德刑之辨,禮究承天立政之端,樂契穆倫導俗之本;作營玩好,迪鏤彤貴異之懲;內嬖外戚,述倖佞亢龍之戒。言多準經,議不悖聖,其于作者,亦云庶幾矣。且書有二體:曰書曰紀。書之體創自馬遷,紀之體沿於左氏。閎衍周贍,區分條燦,一家之言,固不可少。而平易質直,綜括簡要,辭約而事詳,則紀為得焉。故杜預有曰:紀事者以日繫月,月繫時,時繫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兩漢紀者,則左氏體也。品擬其文,並為嘉藻。荀則典麗婉通,緬嗣西京之絕響;袁則渾深爾雅,一湔江左之靡風,誠藝林之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