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台湾文献丛刊061 新竹县志初稿 >卷五

《台湾文献丛刊061 新竹县志初稿》·卷五

台湾文献丛刊061 新竹县志初稿 佚名 著

考一 風俗

  考二 古蹟

  考三 兵燹

  ·考一風俗·

  風俗云者,蓋俗所尚,相習成風。苟無大戾乎政教,盡可俯聽諸民情。新竹前隸淡水,富饒雖不如,而醇美則過焉。其間土著者,有閩俗、粵俗、番俗之分。謹將嗜啫、習尚逐一臚陳,他日輶軒到此採風問俗,諒不廢斯篇。作風俗考。

  一、士習為風化之原,故教先膠庠而後民庶。守斯土者,類皆尊儒重道,設塾延師。百餘年間,人文蔚起,饒有海濱鄒魯風(「舊志」稱為全臺之冠)。四方結社,會文院課之外,復加私課。至後生小子就學數年,縉紳先生加設小講會,朔、望考試,榜列甲、乙,獎賞有差;栽培之意厚矣!其俗,尤敬惜字紙。僱工沿途收拾,付火焚灰;遇子、午、卯、酉年,裝貯竹箱,盛陳香花,鼓樂護送大海。亦一時盛事也。

  一、農事為粒食之本,古先王貴粟重農,親耕以勸,實為政要著也。新竹田多、園少,築陂、築圳,水利畢通。田則播插粳稻、糯稻,一年二獲;園則雜種地瓜為多(晚季田亦兼種地瓜)。其餘如麻、菽、麥、黍、稷、菁以及甘蔗、落花生等物,其栽培也渥、其耘鋤也厚。歲時祈報,里中鳩資祭社(土神);祭畢會飲,俗呼食福(春二月二日、秋八月十五)。有佃戶等自備工本,向田主贌田耕種。先納無利銀於田主,名曰「磧地」(亦有不用「磧地」銀者,並不立契約),定租立限;滿則起耕別贌,田主以「磧地」銀如數交還。每年早稻登場,田主所收曰「小租」、陂長所收曰「水租」,皆佃戶供納;田納榖、園則納銀。亦有先納租銀而後受耕者,不立贌耕字,並無「磧地」銀。凡田器、牛、種,皆佃自備。其或荒地未墾、溪邊浮復者,贌佃開墾成田,須三、五年田主方勘界定租。墾費佃人自備者,則限年多而納租少;田主給與者,則限年少而納租多。田中有廬,編茅為之,外植莿竹;各莊皆然。

  一、女紅為布帛所繫。而新竹蠶桑不事、紡織無聞,婦人多學刺繡;花卉、禽鳥皆鍼線繡成,精緻如繪。他若衣裳鍼綻,不假外人;甚有刀尺精良,為裁縫所不及者。富家,雖中饋亦僱人代理;貧則代人浣衣、代人裁縫,或織小帛(婦人纏足所用)、或織帶,大小花紋俱工。

  竹南大甲,善織嘉紋草蓆;近山一帶,兼事採茶。鄉下秋季,兼拾落花生(俗呼擺塗豆);或制麻、制苧,皆以女工為之。

  一、工役:民僱曰工、官雇曰役,皆萬事所必需。土工、木工,俗呼「司阜」,又曰「大工」;其次供役,曰「小工」(工資,「大工」值倍於「小工」)。受僱於商者,曰「掌櫃」(主帳目)、曰「辛勞」(供使令);受僱於農者,曰「年工」(又名長工,一年一週)、曰「日工」(一日一週)、曰「牧工」(主飼牛羊)。其餘肩挑、背負,曰「苦力」。別有游手無賴閒散街衢者,曰「羅漢腳」;亦有時為人所傭僱者。

  一、商賈:行貨曰商、居貨曰賈。貨之大者,以布帛、油、米為最,次糖、菁,又次麻、豆。內山則以樟腦、茶葉為最,次苧及枋料,又次茄藤、薯榔、通草、粗麻之屬。以上各件,皆屬土產;擇地所宜,僱船裝販。船中有名「出海」者,主攬收貨物;有名「押載」者,所以監視「出海」也;有「柁工」焉,主開駛;有「倉口」焉,主帳目;其餘如「水手」供使令,「廚子」主三餐。近則運於福、漳、泉、廈,遠則寧波、上海、乍浦、天津以及汕頭、香港各地往來貿易。所售之值轉易他貨,滿載而還;搬運入棧,各商到棧販售。每月逢三,到各商店舖徵收貨值,名曰「收期帳」。以上皆現貨售賣。至所謂「青」者,乃榖未熟而先糶、物未收而先售也;有粟青、糖青、油青之類。先時給銀完價,俟熟、收而還之;古諺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榖』,即此意也。各郊戶共祀水仙王;建立爐主,按年輪流辦理商務。竹屬米價頗廉,常多運販他處。倘遇歲歉防饑,有禁港焉,或官禁、或商禁;既禁,則米不得出口。有傳幫焉,外船到港運販,視船先到、後到,限以若干日以次出口也。

  一、飲食:從前俗尚儉樸,愛惜物力,鄉下尤甚。日用以三餐為度,炊米為粥、為飯,或雜以地瓜;殽則蔬菜等類。富者夜加一餐,以雞、豚、魚、鱉等肉佐殽。有粉團焉,喜慶相贈,曰「紅龜」;喪弔相贈,曰「饅頭」。市中向無多旨店(取多且旨之義),邇來沿街多設,食單齊備,如郇廚然;宴客者乘便到店(店即酒樓),皆飽飫而還。至人家宴客,一食費金十餘圓、少亦八九圓。是俗尚漸變而為奢華矣。酒則蒸米拌麴以釀之,有雙料、有單料;兼有他港運販來竹者,各色名目難以盡紀。茶則用土產,性寒味苦,不及武彝之甘;富者皆用武彝、福甯諸種。至檳榔一物,嗜食者齒常黑,謂可避煙瘴;嘉、彰尤盛。每詣人,則獻以示敬;遇小詬誶,一盤呼來,彼此釋憾。但邇來嗜食者漸少。

  一、衣服:竹屬蠶桑未興,章身之具皆從他省販來。分寒、暑二季,有禮服、常服之不同,男服、女服之各異。男多純色,女多間色。男禮冠,寒用大帽(俗呼紅帽)、暑用涼帽(俗呼圍笠)。足穿曰靴(以緞為之)。禮服內外各一襲,內長至跗、外長至膝(俗呼為袍褂)。寒用狐貉為里,外裼以緞;或夾以里,不用狐貉。暑用紗羅,不夾以里。女禮冠曰髻(以銀、銅為之,均染以金;前有垂琉),下裳曰裙(五色皆可用;前後二幅,繡以龍鳳);身著曰襖,色紅(繡以花鳥),長至跗。足穿亦曰靴。至如常便衣服,男冠曰小帽(俗呼椀帽),或以縐巾纏頭。裘用布,內夾以棉;富者兼用狐貉、羔皮、綢緞、嗶嘰之類。長至跗(俗呼長袍、長衫之類)、短蔽半身(俗呼短裘、短衫之類),外著背身(俗呼■〈示甲〉仔)或短裘(俗呼馬褂)。內施兜肚下垂,繡成花鳥。下裳曰褲,足穿曰襪、曰鞋;束住襪與褲者,曰褲褪。女服僅蔽半身,長不至脛;下裳則有褲與夾褲之分。暑用紗羅輕細等物,貧者祇用粗葛。他如農家,則短衣、短褲(又名水褲),荷蓑、荷笠,赤腳耕鋤,其情狀如繪;尤為守塹者所宜留心也。

  一、歲時:風土既紀,月令必書;亦「禮經」之一事也。春秋時,每年必書「春王正月」。其朔日為元旦,曉起各整衣冠、備嘉果、焚名香禮神明、祀祖先,向吉方出拜親長師友(吉方如喜神、財神、貴人之方),曰「賀正」。家家用盤盛四果以供賓客,曰「食甜」;口祝以吉語。四日,備牲醴、焚紙馬,曰「接神」。九日相傳為玉皇誕,以牲醴致祭,並演劇酬謝。十五日為上元,兒女張燈嬉游,好事者或放煙火。自上元前後數日,設席款客,曰「請春酒」;互相酬答。二月二日,農工商賈以牲醴祀福神,曰「頭牙」;鳩資合祭,祭畢會飲,曰「食福」。三月三日暨清明日,士女持紙錢、設盛饌以祭先塋,曰「掃墓」;祭畢,給牧童以粿品,曰「給墓粿」。是日也,結伴郊游,踏青之風尚在焉。二十有三日為天后誕,有積款為媽祖會者,設值年爐主、頭家,輪流掌理;陳犧牲、演雜劇。四月八日,世傳釋迦佛誕,持齋者備蔬品、香楮,誦經禮拜。五月五日,門懸蒲艾;並以黃紙硃書貼之,曰「午時聯」;以瓶貯水,曰「午時水」,積至經年不臭。家製繡囊實以香屑或香珠,令兒女佩之於襟;又以苦草煎水浴兒,用雄黃和酒飲之,謂可辟邪。先一日,以竹葉裹糯米炊熟,曰「粽」,即古之角黍也;投遺所親,曰「送節」。富家則兼以暑服衣料,餽遺其女。濱海作競渡戲;郊舖送標到港,奪標者以標所繫玉環、銀鍊、繡帕等物獎之,觀者冠蓋如堵云。六月七日,訛傳為天門開。十五日,以米粉搔成小丸(取合家團圓之義),祀神明、祖先,曰「半年丸」。七月一日,俗傳為開地獄;家家設饌致祭無主孤魂。是日,各廟壇皆植竹竿高三、四丈,夜燃以燈高照四方,名曰「燈篙」;先後延請僧道坐座化食,並演雜劇,曰「普渡」。至三十日止,曰閉地獄。凡普渡,例集一所,犧牲、殽饌排列成行,又編竹為圓形,上小下大,懸掛雞、豚、鵝、鴨等肉,曰「淺」;雖古之肉林,亦不過是。徹饌,曰「收孤」;文武官長到場彈壓。先一夜,城莊各結小燈成排,編姓為隊;金鼓喧闐,燈光如晝。其首事各以紙為燈,送之江上,曰「放水燈」。七日夜,陳瓜果、花粉,拜祝七娘神,曰「乞巧」;士子則虔祭魁星,徹夜會飲。又相傳:是夕為牛女會合之期。十五日,城莊各陳金鼓、旂幟,恭迎城隍神;祈禱有效者著紙枷相隨,俗取解厄之意。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親朋各以月餅相餽;家備牲醴,演劇祀福神,與二月二日例同。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學校生徒放學一日,令登高游覽;文人或結伴攜酒肉於山寺,痛飲至晚乃歸(倣桓景避災之意)。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家備牲醴祀三官大帝。城莊揚旗擊鼓,弦歌載道,恭迎東嶽神像;其著紙枷相隨者,與七月十五例同。十有一月冬至日,家家以米粉搔丸祀神明、祖先,並以丸塗黏門窗戶扇之上。先一夜少婦用炭炙丸。視丸形開闔、凸凹,卜生男、生女之兆。十有二月三日,俗傳烏龜誕;是日下雨,則此日(?)多雨。十六日,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二十有四日,焚紙馬、備酒果,曰「送神」;家家掃清廬舍。二十有五日,俗傳為天神下降;士女皆焚香禮拜。此數日間,親朋以物互相餽遺,曰「送年」。除夕,煮芥菜一盂、米飯一盂插紅花及棗置案頭,曰「隔年菜」、「隔年飯」。是夕,張燈設饌祀神及祖先,焚金紙、放爆竹,曰「辭年」。合家會飲,置一爐於筵席之下,曰「圍爐」。

  一、氣候:臺在閩海東南隅,地勢最下,多暑少寒;花卉早開,木葉晚脫,瓜蒲蔬茹,雖窮冬尚青,比他省大相懸殊。然竹邑屬北路,尤不如南路之燠暖;南路一、二月便著輕紗,竹邑二、三月常多陰雨。故天氣乍寒乍燠,披身不離薄裘;諺云:『未食端午粽,破裘不肯放』。五、六、七月盛暑鬱結,東南雲蒸,雷聲震厲,滂沱立至,俗謂之「西北雨」;遇南風則雨多,遇東風則雨少。此雨不久便晴,連發三午;或此疆有雨而彼界無雨,諺云:『西北雨,不過田岸』。八、九月後,雨少風多,掃葉捲籜,沙塵蔽天,常經旬不止,天氣漸寒。十一、二月,風愈厲,則寒愈烈,間有無風而凍者;寒風過後,夜有隕霜,見晛即消。諺云:『三日風、三日霜、三日大日光』。至若蔬果,則竹邑比南路遲一、二月始成實。稻則彰化播種在立春前,至四月間新榖已成;竹邑播種在清明前後,早稻成於六月。可見地氣自南而北相去祗百餘里間,其先後不同已如此。

  一、占驗:其法皆從故老流傳,歷試屢驗者,逐件查出。正月十五,是夜月明天朗,早稻必豐;若陰雲布合、星月無光,則早稻必歉。八月十五夜,占驗晚稻,例亦相同。臺地少霜雪;若嚴冬霜多雪厚,則來年五穀豐登。立春後,未驚蟄先聞雷,則陰雨四十九天;俗呼「四十九日烏」。昧爽時雷發,則上午必雨;諺云:『早晨雷,不過午時雨』。凡虹霓朝見西方,則是日必雨;暮見東方,則是夜必晴。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仍雨。凡日色被體如灼,三日內必雨。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雲漸散,必大晴。日初出黃色開朗,是日不晴;久晴則不拘。日落時,西方有雲橫亙天上,或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見紅色者,是謂「金烏點睛」,亦主晴。日落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隙,來日主雨;若雲色濃厚,當夜必雨。東北雲植如樹、重疊數十丈,日炎雲走,忽雨忽止,曰「放雨白」;主颱。但夏天聞雷,則颱止;秋天即雷,則臺亦至;諺云:『夏來一雷止九颱,秋來一雷起九颱』。六、七、八月間有此機兆,農家皆預為提防。凡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必晴。初雨如霧,天雖沈晦,至午必晴;久雨暫輟,猶見細雨如霧,天縱開朗,旋即雨至;諺云:『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雨後,夜忽開霧、星月朗潔,來日主大雨。久雨後夕陽倒照,遍天紅色,來日主大晴;諺云:『火燒薄暮天』。凡日輪外暈氣如環,主雨;月輪外暈氣如環,主晴;諺云:『日圍圈,受雨渥;月圍圈,受日曝』。又云:月暈有缺者,主三日內雨。凡海吼,俗呼「海叫」。小吼如催花羯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大吼如萬馬奔馳,鉦鼓響震,近日自有風雨。冬月吼,常不雨,主風。又吼於南者,多主晴;吼於北者,多主雨。久晴而吼,必風雨;久雨而吼,必晴。凡內山終歲不離雲,或羃於頂、或橫於腰,侵晨望之如洗,須臾雲合;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必不日而雨。夏秋紅日當空,片雲乍起,傾盆立至。一日之內,陰晴屢變。煙靄蒼茫之中,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徵;又饑鳶高唳、海鳥驚飛,踰日必風。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云:『冬看山頭、春看海口』。凡久雨地微震,翌日晴;久晴而地震,翌日雨,不雨則旱。又春多南風、夏多北風,皆主旱;諺云:『春南夏北,旱至無水可磨墨』。

  一、冠婚(古人自十六歲至二十歲皆可行冠禮;今則與婚並行):一曰「問名」。媒氏以女庚帖送男家,書其生年、月、日、時;如三日內家無別故,然後訂盟。若有別故,則改卜。二曰「訂盟」。俗於「問名」後,男家母姆、親屬造女家覘媳;若媳稱姑意,則與以指環,然後諏吉成盟,令媒送銀鍼繫綵絲,俗呼「插簪」。三曰「納采」。男家備聘金、禮物及蔬盒送女家,女家亦以禮物報之;各用「婚啟」相往復。四曰「納幣」。用禮盤盛物送女家,俗呼「穚前盤」。五曰「請期」。古用禮柬;今用星家諏擇吉課,送於女家。六曰「親迎」。是日新婿浴畢更衣,擇親戚中具慶者為賓,倣古「筮吉、筮賓」也。置茭藶於堂上,復置方椅於茭藶中,令新婿面堂而坐,賓三梳婿髮畢,祝以吉語,然後加冠於首;倣「三加」之義也。既冠,用米粉搔丸祀祖先,四拜、讀祝,即古之「告廟」也;次拜父母並拜諸父兄長。是謂之「冠」,俗呼「上頭」。禮畢,父母分立左右,子向上跪;父舉杯面外一揖,三灌於地,持杯再揖,轉身面堂,易杯斟酒醮子;子持杯在手,子再揖,父同揖,命以訓詞;子答之曰:『諾』;飲畢四拜,興。備彩輿二(今用簥代),一以迎婦,一婿自乘,父取竹篩蓋其首(篩畫太極八卦,取「相生」之義)。婿登輿,侍僕持雁(今用鵝代)一雙從行。執事前導,鼓樂喧闐。至女家門外,停輿;主人出迎,三拱至堂。婿由東作揖,侍僕以雁付婿,婿置雁於地,俯伏,興,二拜;主人不答拜。婿曰:『某受命於父,謹以嘉禮,敬聽成命』;主人答曰:『某願從命』。又行二拜禮;主人答拜,請婿坐席。女家預先置椅茭藶中,令新婦面外而坐,女眷執燈代婦三梳結髮,簪以笄。先繫訶子(俗呼肚裙),次戴髻,艷服向祖先四拜,祝以嘉言。其醮酒禮,與男家同;母申訓戒,女跪飲之曰:「諾」。父以帕蒙女面,引女見婿,婿揖女行,女降西階,主人不送。女從婿出,拱其手;各登輿,婿先、婦後。至家,婿立門外,揖婦出輿,升堂交拜而後歸房。今親迎者少,僅以彩簥及鼓樂迎婦歸;至門前,停簥,婿至簥前,足輕三踢,扇輕輕一扣,命幼弟或幼侄以小盤盛果品,揖新婦出簥,婦贈以禮物;擇福壽婦人為儐,婿左手持篩蓋,右手牽婦入房;即掀起蒙面之帕,齊向床前四拜,行合巹禮,婿、婦交杯合飲,儐祝以嘉言。三朝「廟見」,向祖先四拜;以鞋襪為贄,拜見舅姑;並獻茶於諸父、諸母及卑幼親屬;受之者,各以禮儀還報。獻茶畢,舅姑宴新婦,諸姑、伯姊與焉。酒數巡,徹饌。是日,婦家命弟姪以茶餅、花粉及食物餪女,名「探房」,亦曰「換花」;姑引新婦入廚,理井臼蘋藻。此後旋車日期無定,必待婦家致請。婿同婦旋歸,拜謁祖先,奉贄於岳父母及伯叔尊長;皆返璧,加贈以禮儀。是日宴婿於外堂、宴女於內堂,酒數巡,徹饌,婿、婦辭歸;俗謂「雙人返」。若平民家,則婦自旋歸,而婿不與焉。

  一、喪祭:凡人病篤、氣息奄奄,另設床於堂之左右,扶病者於床;取「易簀」之義。氣既絕,出綴衣於庭,其子孫著「斬衰」(以麻為之)披髮,擗踴痛哭。以錢乞水沐浴畢,用梳理髮,前三後四;身殮以深衣,口含以美珠,重衾疊褥。殉有僕婢,翦紙為之。又用白布一幅,圖死者之形以覆之,謂之「遮神幡」。殯之於棺(用杉木為之,厚七寸),備物致祭,俗呼「辭生」;親屬皆憑棺而哭。貧者是日即葬;富者多停柩於堂,卜地、卜日而後葬。堂設靈座,立魂帛,朝夕致祭,以百日為止(或四十九日、或十四日不等);親朋常服向柩前四拜,謂之「問喪」。葬時,乃更用木主,轉柩於庭;女眷賻以銘旌、親朋賻以輓軸,兼備牲醴、冥資,致祭柩前。富者延請官紳題主及祀后土,皆用吉服。鼓樂、執事前行,次用死者之爵排列執事,以僧道為引導;送喪者均載白帽、衣白袍,親屬用麻苧為衣帽(以喪服分輕重),扶杖哭泣(考用竹、妣用桐)葬之。於墓前陳筵席,跪請題主官以硃筆點木主;旁建土神牌位,祭以犧牲,跪請祀后土官祀之。四拜讀祝畢,長孫奉木主乘魂簥歸,即古所云「迎尸」也(以子弟為之)。除去舊設靈座,曰「除靈」,服變「齊衰」;更設一座於堂,以祀木主。期年致祭,曰「小祥」;至三年服闋,移木主於龕(即祀祖先之龕),曰「合爐」。自此以後,遇壽終之日(曰「忌辰」)以及四季、年節,皆設饌致祭;取「慎終追遠」之意也。

  一、雜俗:凡誕子酬神、生辰賽願,各演雜劇;賓朋慶賀,酒席連宵,花費無既。居喪者,延請僧、道誦經拜讖,求為考妣超升,相習為風;間有守道不為者,群罪以不孝。而又信鬼、尚巫,遇病群相禱禳,曰「進錢補運」;金鼓喧騰,晝夜不息。有為乩童者,披髮露臂,手持刀劍剖額、刺膚以示神靈,妄示方藥;又有扶乩出字,謂神下降,指示方藥,並能作詩作文,事尤靈怪,不可深知。至於吃齋者多建菜堂,朝夕誦經禮佛,以求善果。有紅姨焉,託名女佛,為人問鬼探神;雖遠代祖先,能勾其魂附紅姨以傳言。大抵皆乘便取利,婦女尤為酷信,其心牢不可破。蓋蠻貊之風猶存焉。

  一、粵人雜俗:閩與粵大同小異,閩女多纏腳,粵女則纏腳者少。貧寒之家,採樵汲水及種蔬圃,多以女工為之。凡遇喜慶及喪弔,貧者勿論,若家資稍有贏餘,親朋結伴相邀,數家合備一薄禮,以為慶弔之儀;群率妻子移榻於主人家,主人必備酒殽,供慶弔賓客聚飲連日而後已。夫以一主而供眾賓,中財者多至破家蕩產;其陋俗正難以盡言。至如建醮酬神,鳩資致祭,首事者沐浴更衣居齋宮七日,封海(不許取魚)、封山(不許耕作)。臨祭之日,陳犧牲、設盛饌、演雜劇,延僧拜讖,達旦連宵;其風較閩人尤盛。每年七月二十日,於義民亭致祭孤魂。設值年爐主,辦理祭品,搬演雜劇;富家爭選羊、豚重大者以為犧牲。是日,四方聚觀,人山人海;其爐主預備白米數十石,炊飯以供遊客。各款費用。由義民會積項公租支給。倘逢氣候不順,皆盛陳金鼓、旗幟,恭迎義民爺遶境鎮壓,每日以三餐祀之。其酷信有如此。

  番俗

  生番社土官兵額(下山番):內山生番或數十家為一社,或百十家為一社;各社皆有土官、有壯丁。除婦女而外,其壯丁皆備鳥銃,聽土官呼召,兼習強弩短刀。凡有「出草」(殺人曰「出草」)及戰鬥,長於埋伏掩襲,不知步伐止齊之法,出沒茂林豐樹中;若戰於平原曠野,則其技立窮矣。謹將南勢、北勢各社土官、兵額,眉列於左:

  南勢

  一、大南勢社:土官武踏武揚,管下壯丁五十餘名。

  一、鳶嘴腳社:土官薜布服,管下壯丁四十餘名。

  一、埋白鱟社:屬鳶嘴腳社,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圍社:土官拔罵役,管下壯丁四十餘名。

  一、噠彌力社:土官踏滾留拔,管下壯丁四十餘名。

  北勢

  一、沙哪甲社:土官阿四仔,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麻凹社:土官薜哪辦,管下壯丁四十餘名。

  一、八里社:土官洙吻,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大漠懷社:土官牛栳,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大彌桌社:土官薜阿賣,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沙武落社:土官偕老阿每,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八卦壢社:土官埋崖吻,管下壯丁三十餘名。

  一、嗄鬧番社:土官爺末哮灣,管下壯丁三十餘名。

  一、城仔桌社:土官摸乃,管下壯丁二十餘名。

  一、狀貌:醜怪髹黑,額頦俱以鍼刺文,用醋和銅青敷之;女刺兩頰,曰「烏嘴」,繼世相傳。更以鹿脂塗手足,使皮膚堅厚,不畏籐刺。斷髮鬅鬠,下垂至額。性悍好殺,分生、熟二類:未歸化者,曰生番;歸化者,曰熟番。熟番以紅絲結辮,生番則否。男女鮮出痘;偶有出痘者,群相驚駭,攜到溪澗剔破其痘,以水灑淨,常致斃命。病不服藥,聽其自癒。

  一、居處:豎木為牆、剖竹為蓋;亦有編茅蓋屋者。廬舍卑狹,合家一室;惟娶婦、贅婿,乃別建分居。

  一、音語:天曰加淵,地曰落腳淵。日曰理卓,月曰賣阿珍,星曰蟹阿雅,雲曰夏屢,雷曰彌徙,電曰彌徙露褒■〈口尓〉,雨曰窪落,霜、雪均曰佛仔靉。山曰藍域,水曰夕。火曰褒■〈口尓〉食罵■〈口尓〉。飯曰彌污■〈口尓〉,菜曰藍■〈口尓〉。衣曰抹蟧等。男曰膽仔朗,女曰干哀咱。嫁曰墩彌,娶曰末絲那。生子曰合貓閣。死曰毛鶴引。土目曰目葛一,社曰于卓阿籠。番歌:■〈士上黽下〉微哪加役(言記念老母),哪劉裔(平聲;言記念好朋友);咿衛活(語佐詞),咿衛活!

  一、飲食:每年所登埔早,連穗儲積。舂粟備飯,雜以薯芋或兼用黍稷,日用三餐。酒用粳蒸置罌中俟發變晒乾為麴,藏數日,投以水再蒸,取其液曰酒;亦有用黍或米嚼碎而為酒者。以魚蝦為鮭、鹿獐為脯,皆醃之;餘物皆鮮食。好酒嗜煙。和番者以水和薑汁為酒,宰牡豚或牡牛,煮米及熟,肉帶血痕會飲生番。並備土煙,以資吹吸。則歡喜跳躍,男婦皆飽飫而歸;則數日,不敢妄出殺人。

  一、衣服:冠用籐製成,高二寸許;纏以紅絲、縛以烏絲,取白螺為圓形,達圍於頂;又用瑪瑙珠串或螺殼翦裁成串,繫頸為飾。兩耳穿孔,實以竹圈;圈漸舒,則耳漸大;垂至肩,乃實以木板、嵌以螺錢。衣曰「抹蟧等」,頂山番曰「几轆」;長至腰。下體圍布二幅,曰「遮陰」。間有衣鹿皮者。會飲,土官多用優衣、皂靴、漢人絨帽,番婦披「抹蟧頂」、圍「遮陰」,耳穿五孔,飾以珠,曰「鶴老卜」,頸繫瑪瑙珠,曰「璽忽因耶那」。數十人連手頓足,歌唱為舞(節錄「廳志」)。

  一、工用:以耒耜起土,無犁耙之器。深山多陰雨,粳稻皆種於旱園;或雜種地瓜、苧麻、稷。有「番割」焉,學習番語,以鐵鍋、鹽布及硝、藥諸物,入山斗換鹿茸、鹿筋、鹿脯、鹿角、金線蓮、蓪草、水籐、薯榔、番布(以苧或樹皮織成,堅厚有紅紋)出售,其利倍蓰;生番咸相引重,以女妻之,俗呼「牽番婆」。但番不知書,結繩計數;久而混淆,則思殺之。蓋為「番割」者,未有不死於生番之手者也。

  一、嫁娶:女嫁曰「墩彌靉」,男娶曰「末絲那」;以鐮刀、短刀、鳥鎗及腳底珠等物為聘。上聘鐮刀鳥鎗值銀二百圓、腳底珠值銀二百圓,合計四百圓;中聘二百,下聘一百以下不等。女嫁十八歲至二十歲,而男娶歲亦相當。女未嫁而先與男通者,則嫁所通之人;嫁後通姦者,社番公懲:或將姦夫、姦婦殺死。女人妍醜,以所刺「烏嘴」為分。單女則贅婿,單男則娶婦。男多者聽人招贅,惟幼男則娶婦終養;女多者聽人聘娶,惟幼女則贅婿為嗣。

  一、喪葬:凡下山番,男女老幼身亡,不用棺殮;祗就著身衣服或製以新衣穿之,床下開一穴以埋其尸。居喪七日,翦其髮,用烏布巾蒙頭,仍與死者同居一室;週一月而後,移居別處。葬後不設木主、不致祭。又有頂山番,死後皆以藤捆縛其身,作危坐之形;外包鹿皮蒙面及身。又用藤二條,自下而上結束鞏固,另結一圈於頂,以木棍橫穿於圈;親屬四人舁至山,開一穴深四、五尺,坐而埋之。不封、不樹,並死者財物衣服棄置墓側。

  一、下山番歲時會飲,曰「做田」;每年三次:播種後一次、耘耡後一次、收穫後一次。是日宰殺牛豕、盛陳酒殽,少長咸集、男女畢至,聚飲竟日,不醉無歸。而頂山番「做田」,每年四次:番麥熟,曰麥田;稷仔熟,曰稷仔田;七月為大田,豎竹高二丈餘,以白布為幡長三丈,與漢民豎燈篙一般;八月為尾田。每「田」以稷炊熟為飯,再舂之為糍,盛酒於甕,兼備魚乾及烏魚等物,奠祭祖先;各整衣冠,男女互相牽手,連接百十人歌舞為樂。祭畢,乃群聚會飲。又是日「做田」,以奔走角逐勝負,曰「走田」;奔馳十餘里方回。其善走者曰「雄麻達」,又曰「老甲」;獎以布疋。

  謹按道光十六年縣城外十里地方,尚有生番出而殺人;蓋以地近番界也。七十年來,土地日闢日廣,自縣而東,拓地五十餘里,社番之歸化良多。墾其地而為田園、化其人而習耕鑿。未歸化者臨之以威,使知所畏;其優化者撫之以信,俾有所依藉。熟番以和生番互相援引,數十年間,內山一帶當更增數十萬食毛踐土之良民。是所望於撫墾各大憲恩威並濟而已。

  附錄他書,以備參考:

  鄭森時,上淡水通事李滄願取金自效,希受一職;監紀陳福,率宣毅鎮兵並附近土著偕行。未至卑南覓社,土番伏莽以待;曰:『吾儕以此為活;唐人來取,必決死戰』!福不敢進。回至半途,遇彼地土番泛舟引販,福率兵攻之,獲金二百餘;並繫其魁令引路,刀踞臨之,終不從。按出金乃臺灣山後,其地土番皆傀儡種類,未入聲教,人跡稀到。自上淡水乘蟒甲從西徂東,返而自北而南。溯溪而進,匝月方到。其出金之水,流從山後之東海,與此溪無異。其地山枯水冷、巉巖■〈山犮〉峭,洩水下溪,直至反流之處聚有金沙。土番善泅者,從水底取之,如小豆粒鉅細;藏之竹簏或秘之瓿,間出交易。彼他人雖能到,不服水土,生還者無幾(「海上事略」)。

  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瓜子金相似。番人鎔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近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番境補遺」)。

  斗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文身,而狀同魔鬼。出則焚掠、殺人;土番聞其出,皆呼哭走避。阿蘭番近斗尾龍岸,狀貌相似。雞距番足趾楂■〈木丫〉如雞距,性善緣木;樹上往來跳躑,捷同猴狖。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下平地。其巢與雞籠山相近,常深夜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餘力。蓋其足趾楂■〈木丫〉,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既登樹則穿枝度棘,不可復制矣(「番境補遺」)。

  ·考二古蹟·

  竹塹堡古蹟

  井井泉在縣治北城外鄭氏別業。

  巡司埔井在南城外竹蓮寺邊,味甘冽。

  龍王池在縣治龍王祠前,近填為平地。

  墨水即■〈隙,氵代阝〉溪;在西城外,距縣治一里許。曲而清,水若深至三尺即墨。

  仰天湖在南城外。俗名出粟湖。距縣治七里。有草結子如粟,其水不溢不竭。

  土地公坑在南城外,距縣治四里許。有古樹,殆百餘年物。

  合水合潮在縣南十里許。「廳志」載:每午未時,水突發湧,有聲如潮漲;逾時,退。光緒二十年「縣志」告成,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靈泉試茗在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許。有水一泓,清可沁脾。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樹杞林堡古蹟

  石壁潭距縣東二十餘里。中有泉窽坎鞺■〈革答〉,如聞鐘鼓之聲。

  十八兒山在五子山,距縣東五十里。其地山水靈秀。相傳為生番發跡之所,九胎連生十八子;故名。

  苗栗堡古蹟

  澹雲湖「廳志」載:在中港溪南。

  石磴瀉泉在苗栗照西牌山(一名四牙石)中。有泉自石中出,中祀古佛,造化天然。寺僧擬創建寺觀,不果。

  磺油窟在苗栗溪頭牛鬥口山,距縣南七十五里。番割邱苟地。水色黃,嗅之有磺氣;以瓢淺挹,即成油。

  苑裏堡古蹟

  馬龍潭在苑裏堡東,距縣南八十里。大旱不涸。

  大甲堡古蹟

  國姓井在大甲堡鐵砧山巔,距縣南九十五里。相傳鄭成功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鐫此三字。光緒初年,巡檢泐碑記之。

  鯉魚潭在大甲堡,距縣南八十八里。中有鯉魚,長三尺餘。

  竹北二堡古蹟

  六角潭在竹北二堡鹹菜甕溪,距縣東四十五、六里。中有鯉魚、鰻魚,長均數尺。

  大潭在石觀音大潭莊。「廳志」載:多產魚。近沙泥壅塞,秋冬之交水多涸。

  竹塹堡園亭

  潛園在縣治西門內林氏別業。道光二十九年,林占梅建。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爽吟閣、涵鏡軒、著花庵、掏月弄香之榭、留客處。創建縻金錢十餘萬。

  北郭園在縣治北城外水田街鄭氏別業。咸豐元年,鄭用錫建。中有小樓聽雨、歐亭鳴竹、陌田觀稼、浣花居、環翠山房、帶草堂諸景。創業費近十餘萬金。

  ·考三兵燹`

  明萬曆二十年,日本兵侵淡水、雞籠(謝金鑾「蛤仔難記略」)。

  清康熙二十有二年六月癸巳,水師提督、內大臣伯施琅進兵雞籠嶼,斬鄭將林陞。

  林陞在雞籠嶼,沿岸築壘,環二十餘里。琅申嚴號令,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嶼為奇兵。酣戰竟日,清軍裹創力戰,陣斬林陞等,獲大、小戰艦三百餘艘(徐鼒「小腆紀年」)。

  三十有八年二月,吞霄社土官卓個、卓霧、亞生亂。

  五月,內北投社土官冰冷殺主帳金賢,與卓個等通。秋、七月,水師把總襲執之。

  八月,署北路參將常泰率岸里社番擊吞霄,擒卓個、卓霧、亞生歸,斬於市。

  初,通事黃申贌社於吞霄,征派無虛日;社番苦之。土官卓個、卓霧、亞生鷙而驍,謀作亂。會番當捕鹿,申約令先納錢米而後出;卓個、卓霧、亞生等鼓眾畾,殺申及其夥數十人。鎮道遣使招諭,不得入;乃發兩標官兵,委署北路參將常泰進勦,令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番為前部。個、霧等阻拒四社番,死傷頗眾。既而有獻計者曰:『岸里社番穿林越澗如飛,擒亞生,非此不可』。時岸里社番尚未內附,乃遣譯者入,說其魁,多致糖、煙、銀、布;番大喜,自以收捕為功,繞出吞霄山後,日有擒獲。官軍攻其前,個、霧等大窘,將逃入山內,岸里社番設伏擒之;至郡,尸諸市,傳首以示諸番。是役也,勞師七閱月,官軍瘴死者數百人(新修「通志」參鄭稿)。

  冰冷者,麻里郎吼之姻黨也。麻里郎吼,有女字主帳金賢;賢將娶之,父以女幼弗與,告賢曰:『俟長歸汝』。賢怒,縛丈人於樹,撻之。麻里郎吼泣愬於冰冷;冰冷故兇悍,率眾射殺賢。凡與賢善者,皆殺之。時吞霄土官個、霧等方亂,冷遣使與通。適水師把總巡哨至,聞變,潛泊海口,冷未之覺;把總遣他社番誘以貨物交易,伏壯士水次縛之,亟發舟。比諸番出,已掛帆矣。吞霄平。諸番以首惡既誅,乃因通事求撫(新修「通志」參鄭稿)。

  六十年四月乙酉,臺灣奸民朱一貴亂。

  一貴,長泰人;游手無賴,渡臺灣充臺廈道轅役被革,飼鴨為生。其鴨旦暮編隊出入,愚民異焉。奸匪過者,一貴輒烹鴨具饌,款延盡歡。時承平日久,守土官恬熙,防範疏闊,一貴心易之。是年,鳳山令缺,郡守王珍攝縣篆,委政次子,徵收苛刻。以風聞捕治盟歃及違禁入山斫竹木者,囚繫百餘人;奸匪藉為口實,搖惑人心。有黃殿者,居羅漢門,約惡少李勇、吳外、鄭定瑞等見一貴曰:『今地方官但知沈湎樗蒱耳,兵民瓦解;欲舉大事,此其時乎』!一貴曰:『然!我姓朱,若以明裔聳鄉村,從者必眾』。皆曰:『可』;推一貴為渠首。立賊幟,書「大元帥朱」;夜出岡山,襲劫塘汛。先是,粵民高永壽在笨港負販為生,有病者棲破廟中,病且死,永壽活之。偶至南路,遇前所活人;欷歔感泣,引入見一貴,言倡亂謀甚悉。邀永壽入夥,佯許之;乘間逃回,赴南路營告變,弗信。至府,復告之鎮道,以為狂疾,坐妖言惑眾,將論死;從寬遞回原籍(新修「通志」)。

  五月乙亥,總督覺羅滿保馳至廈門,檄召南澳總兵藍廷珍會水師提督施世驃於澎湖,刻期進兵討賊。

  臺中各官逃至澎湖,喘息稍定,乃始具文申報。滿保聞變,以廈門為控制臺灣咽喉,親行彈壓;巡撫呂猶龍綏緝省城,令布政使沙木哈督買延、建上游之米,復移檄浙江、廣東兩省運米,並赴廈門平糶。庚午,滿保發福州;乙亥,至廈門,則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初,民間聞臺灣全郡俱陷,疑賊且長驅澎、廈,加以各路徵兵皆集,米價騰貴,市井驚惶。滿保募丁壯、籍游手,潛消伏莽;所徵各鎮協標營兵,多從海舟赴廈,陸行至者,處之舟中,止許一人登岸買辦,所需悉依民價,街巷寂然,不見兵革。未幾,諸路運載米石數萬俱至,米價頓平,民益歡慶忘亂(新修「通志」)。

  淡水營守備陳策遣人至廈門請援,總督滿保發兵救之;復率淡水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固守要害,斬賊數萬。

  策聞臺郡陷,督弁兵堅守;招集鄉壯,分布要害。遣隊目鄭明、蔡武赴廈請援,滿保令金門守備李燕、北路營守備劉錫、千總李郡帶兵星赴淡水應援。策復團練義勇,固守要害;率淡水莊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以鄉兵破一貴賊數萬,斬賊萬計(新修「通志」參「武聖記」)。

  六月,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等復臺灣,檄游擊張駥會淡水營守備陳策夾攻於上淡水。閏六月丙寅,擒朱一貴於溝尾;械送京師,磔之。游擊謝希賢復引兵與陳策下半線,北路平。

  一貴既獲,游擊朱文率兵收復諸羅,擒賊目萬和尚等;希賢與策復合兵下半線,於是北路千餘里悉平(節新修「通志」)。

  雍正四年、秋,水沙連社番骨宗等戕民;總督高其倬檄巡道吳昌祚進攻之,調淡水同知王汧協征。

  昌祚遣北路參將何勉率兵直抵水沙連北港之蛤仔難社,諸番震懾就撫;復入南港,擒骨宗父子三人及黨阿密氏麻薯等二十餘番,解省伏誅(節「彰化縣志」)。

  九年十二月,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亂;臺灣鎮總兵呂瑞麟討之,弗克。淡水同知張宏章道經阿束社,逆番圍之,莊佃救免。

  瑞麟既敗,村落為番焚殺。宏章適帶勇巡莊,路經阿束社,逆番突圍,鎗矢齊發,勇潰;莊佃負耒出,聞官長至,急呼眾與戰,逆番退,乃免。陣亡者,黃仕遠、黃展期、陳世英、陳世亮、湯邦連、湯仕麟、李伯壽、李任淑、賴得旺、劉志瑞、吳伴雲、謝仕德、江運德、廖時尚、盧俊德、張啟寧、周潮德、林東伯等;大憲以其事聞,上賜祭、予卹,飭建祠,春秋致祭。鄉人題其塚曰:「十八義民之墓」;

  在彰化城西(節「彰化縣志」)。

  十年八月,陸路提督王郡等率兵討大甲西社番;平之。

  先是,五月間,番賊復結沙轆、吞霄等十餘社同反,圍彰化縣;百姓奔逃,絡繹於道。六月,總督郝玉麟赴廈門,調呂瑞麟回臺灣府彈壓,檄新授陸路提督王郡等討之。七月四日,郡同巡察覺羅柏修至鹿仔港,遣參將李應越、游擊黃貴、林榮茂、守備蔡彬等圍於束社,番賊潛逸;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守備林世正等扼隘口,絕其去路。八月,渡大甲溪,遣金門鎮李之棟、游擊高得志、李科、守備呂九如、林如錦等分路追殺;歷大甲溪,登大坪山,直抵悠吾生番界。賊大窘,走南日內山,峭壁峻絕。〔鄉民探知巢徑〕僅一線,魚貫攀緣而上。番據高嶺、下矢石如雨;我師奮勇爭進,鎗砲交攻,聲震山榖,番負創四竄,官軍搗其巢,縱火焚所積。番計窮,於是各社相繼獻渠兇林武力、學生等來降。凡四閱月,北路平(新修「通志」)。

  乾隆五十有一年十一月丁酉,彰化奸民林爽文亂;城陷,臺灣知府孫景燧、北路理番同知長庚等皆遇害。

  爽文,漳州平和人;徙居彰化大里杙。少充縣捕;尋棄去,與匪徒潛行劫掠。大里杙去縣二十里,逼近內山,資為盜賊囊橐;吏不敢問。先是,閩、廣間奸徒結黨,名目有所謂「天地會」者。四十有八年,漳州人嚴煙渡海傳會,爽文與劉升、陳泮、王芬及淡水之王作、林小文、諸羅之楊光勳、黃鍾、張烈、葉省、蔡福、鳳山之莊大田、莊大韭等均入會。光勳為楊文麟養子;文麟幼子楊媽世與光勳不睦,創雷公會與之敵。是年七月,臺灣道永福、知府孫景燧聞其事,密飭文武員弁嚴緝。石榴班汛把總陳和獲黃鍾,解郡;攝諸羅縣臺防同知董啟埏獲文麟及子楊狗,狗以賄釋,謀殺和。適和又獲張烈,械之,夜宿斗六門;狗與眾焚劫奪烈而去,和被殺。永福與總兵柴大紀率兵馳赴諸羅,擒數十人,搜得姓名會簿。首犯楊光勳逃逸,旋為攝彰化縣臺防同知劉亨基所獲,永福、大紀審鞠光勳等十八人,皆斬諸市。然彰化匪類根株未拔也,烈等餘黨遂竄入大里杙嘯聚。是月初旬,大紀巡視彰化;賊方豎旗起事,北路理番同知長庚請大紀駐鎮,不許。即日旋府,令中軍游擊耿世文領兵三百人,同景燧赴彰化。景燧至,促新縣令俞峻、副將赫昇額與世文率兵往捕;駐營於二十里外之大墩,諭各擒獻,焚數小莊以怵之。賊遂鼓煽,會於茹老山;眾怨官兵以無辜焚其莊,皆從亂。因林氏之族不肯令爽文主名,乃暫推劉昇為首。是夜,賊目陳泮、王芬等從爽文倡攻大墩營,陷之,殺赫昇額、耿世文、俞峻及千、把總兵役等數百人。時彰化守兵僅八十人,景燧、長庚糾集番眾掘濠插竹,同都司王宗武、原任知縣張貞生、署典史馮啟宗、丁艱典史李爾和分門戒嚴。二十八日戊戌,大雷雨,賊抵城下,鎗砲莫施。二十九日己亥,城中有與賊通者,開門納之。賊入城,拘景燧,不害;褫亨基衣冠,叢刃斃之。其女滿姑尚幼,賊扶之出。姑切齒痛罵,賊以刀割其舌,嘖血大慟而絕;劉氏一門死者十三人。啟宗守監門,為監犯楊牛所害。長庚有膂力,與賊戰,手刃二賊;賊礫之,沈其首於濠。宗武及其子,死於署前。賊擁景燧至演武廳,迫降;景燧以大義斥之,遂與亨基、幕友孫南容、范琪輝同死焉(節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十二月朔庚子,賊陷淡水;護淡水同知、臺灣知縣程峻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死之。丁未,賊黨林小文等攻淡水。

  先是,峻與守備董得魁馳赴中港守禦。賊黨盤山踰嶺而入,糾結貓盂莊李同、貓里社黃阿寧、何添等直至新莊;所過附逆者甚眾。峻聞彰化陷,退回塹城;至山頂,伏起,峻自殺(或云中傷馳回死)。賊乘機進攻,塹城陷;巡檢張芝馨、把總高茂、尹貴、尹仰舟、外委虞文光等俱死之。峻長子必大,懷印從八里坌內渡。賊共擁林爽文為盟主,偽號「順天」,以彰化縣署為盟主府;胥吏劉懷清為偽彰化知縣、劉士賢為偽北路海防廳,王作為偽征北大元帥、王芬為偽平海大將軍。爽文用烏緞作笠,蟠金龍二;以黃線結蕤自頂垂背,掠取官幕袍服衣之。其眾以烏布帕纏頭。同時,賊黨林小文等亦於初八日毀新莊巡檢署,巡檢王增錞奔艋舺,免;賊困同知程峻、巡檢李國楷眷屬於滬尾。初十日己酉,遍豎偽旗,踞新莊、擺接、八芝蘭、滬尾、八里岔等處,焚害良民。署都司易□□招募義民;十二日辛亥,率千總席榮、把總蘇陞、守備董得魁,同義民首黃朝陽等先擣新莊殺賊,獲劉長芳;十三日壬子,擊滬尾,救程、李兩眷,駐守港口。十四日癸丑,署都司易□□同千總張正耀、把總譚朝亮率義民夾攻八芝蘭,賊並眾力拒;官軍火砲齊發,殺傷甚眾,賊潰逃入金包里。是夜林小文、賴欲、黃祖成、葉山林等從擺接潛攻艋舺,不克。十五日甲寅,署都司易□□復率官軍、義民合圍擺接;四面殺入,群逆不能當,皆奔,獲賴欲、鄭昌盛、蔡江等。逆散,復糾黨踞險自守。署都司易□□悉心征戰,日無寧晷(節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十三日壬子,淡水同知幕賓壽同春偕原任竹塹巡檢李生椿、書院掌教原任榆林知縣孫讓復淡水廳。

  先是,淡水賊王作、林小文等劫奪淡水倉庫,遂居廳事,偽號「天運」。以賊五千屯踞後壟,拘樹林頭莊把總吳洪;不屈,死。同春被執,賊素重其名,不殺;請受計。同春詭許之,潛使人揚言;內地大兵已到,賊眾疑散。是月十三日壬子,同春約生椿、讓糾合義民一萬三千餘人,收復塹城;擒作及餘黨許律、陳覺、鄭加等,斬之(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五十有二年春、正月十九日戊子,獲賊黨蔡綱。二十四日癸亥,閩安協副將徐鼎士等領兵渡海抵淡水,駐艋舺。

  是月,既獲蔡綱;旋鼎士同游擊吳琇、都司朱龍章舟師到淡,駐劄艋舺,環繞大河。有義民萬餘人,協同守護。乃安撫良民,攻捕逆賊。賊通塹南逆黨萬計,合聚甘林陂(節「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三月十二日庚辰,賊攻三角湧;游擊吳琇救之,追賊甘林陂。二十五月癸巳,進勦白石湖;同知徐夢麟招安降眾,獲林小文械省誅之。

  是月十二日至十六日甲申,〔賊〕連攻三角湧,義民黃日勉調眾併力堵禦;游擊吳琇率師救之,大戰於甘林陂。十七日乙酉,賊焚殺三重埔、錫口,署都司易□□率義民擊之,賊退。二十二日庚寅,賊分擊艋舺、和尚洲、三角湧、錫口等處,鼎士遣琇、龍章、易□□同義民首黃朝陽、日勉等分路追殺,賊奔踞甘林陂、白石湖。二十三日辛卯,琇與易□□乘銳攻甘林陂;二十四日壬辰,火攻克之,賊負傷溺死殆盡,焚其巢,逸竄白石湖。二十五日癸丑,進兵攻之;賊踞高巔,下矢石如雨。師退劄山麓,數攻之;賊大窘,並眾力拒。同知徐夢麟招安之,於是先後來降;獲小文,解省伏誅(節鄭稿)。

  五月八日甲戌,新任淡水同知徐夢麟會副將徐鼎士、都司朱龍章、幕賓壽同春抵白石湖山下,安撫居民。

  時大甲溪逼近賊巢,同春謁提督任承恩,意圖合攻;以兵少辭,歸塹城。而白石湖等處之漳、泉、粵人分莊互殺,故同春撫之(節「彰化縣志」)。

  六月八日甲辰,同知徐夢麟進兵屯大甲。

  大甲溪兩山對峙,南彰、北淡,中隔一溪;迫近牛罵頭、蘆葫墩、紅圳頭,與大里杙唇齒相依。時溪南皆賊,惟千總袁良糦率兵二百餘人,同義民共禦;力疲糧匱,各懷去志。夢麟招集義民倚溪扼險,請參贊藍元枚發兵協守;元枚委守備潘國材以兵六百赴之。鼎士亦領兵千八百人同龍章會於大甲溪,與夢麟及番兵數千結營溪口。復令工鑄大、小砲二百餘位,屢用攻賊;賊多敗潰,淡北恃以無恐(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冬、十月六日庚子,副將徐鼎士、同知徐夢麟、都司敏祿、守備潘國材進兵勦賊。時官兵分為六路進勦,至山頂遇賊,賈勇逐殺,獲賊及軍械無算(「彰化縣志」)。

  十日甲辰,淡水幕賓壽同春勦賊被擄,不屈死。

  同春率義民勦賊,駐烏牛欄追殺。賊眾抵三十張犁,馬蹶被擄;罵賊不屈,賊支解之(「彰化縣志」)。

  十二日丙午,淡水官兵、義民次大肚,克之。

  先是,淡北兵民出紮大甲;守禦日久,謀歸。徐夢麟乃與廣東右翼總鎮李□□議分兵進攻,李約以是日赴大肚應援。同日,徐鼎士、敏祿、潘國材等分兵進攻大肚,先於蛇仔崙焚何有志巢穴,賊越山逃;鹿港官兵不至,遂收軍鼉頭,距大里杙三十餘里,鼎士等紮營以待;遣貢生張鳳華及淡水役王松密結生番,伏內山險隘截其衝突。社番踴躍力戰,殺賊無算。

  二十九日癸亥,大學士嘉勇侯福康安統兵抵鹿港(「彰化縣志」)。

  五十有三年春、正月四日丁亥,獲賊首林爽文於老衢崎;檻送京師,伏誅。北路平。

  先是,爽文既遁入番社,福康安令通事黃彥率番丁防守阿里山。參贊恆瑞、總兵許駐小半天,總兵普駐科仔坑口,領隊普駐科仔坑,仍率兵由內木柵橫截;將軍鄂輝同穆克登阿駐大半天,副將格繃額駐清水溝,福康安及海蘭察駐東埔蠟,仍率兵由龜仔頭入山搜捕;參贊張奉廷防潦水莊,參贊舒駐龜仔頭,參將琢靈阿駐集集埔,游擊葉有光駐盧厝莊,翼長六十七及吳琇分防大里墩,潘國材防東大墩,敏祿防軍工寮,徐鼎士防沙里巴來,游擊裴起鼉防犁頭店,徐夢麟由三貂至內山率生番橫截蛤仔難;知府楊廷理督運各路軍餉。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戊午,進搜拺社、麻薯社;二十七日庚申,至獅仔頭,遂由打鐵寮、蝦骨社、合歡社、炭窖搜捕。爽文自知不免,乃投於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之以獻,遂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目何有志,悉檻致京師伏誅。北路平(「彰化縣志」)。

  十日癸酉,巡撫徐嗣曾抵臺灣(「彰化縣志」)。

  嘉慶二年十一月,楊兆亂;知府遇昌、同知李明心捕誅之(鄭稿)。

  九年十二月三日戊午,海寇蔡牽亂;水師提督李長庚追勦至淡水圍攻,淹斃逆匪數十,遂南竄。

  牽,同安人。初,傭工自食;繼為寇出沒海上,遂成巨憝,為閩、浙、粵大患。其入鹿耳門,始嘉慶五年;越九年四月又至,乘雨登岸,北汕砲不得發;戕游擊武克勤,奪商船所有而去。牽船凡六十餘艘。十二月,李長庚追至淡水門圍攻,落海多淹斃。至十年二月,乃去(節「彰化縣志」參阮元「瀛舟筆談」)。

  十年四月,蔡牽再至淡水。

  是月,牽擁百餘艘停泊淡水;原結山賊洪四老等輾轉招致,乃偽造「光明元年」逆示,自稱鎮海威武王(節新修「通志」)。

  五月十四日丁酉,蔡牽盜船復駛至竹塹、鹿耳門等處游奕(「瀛舟筆談」)。

  六月四日丙辰,蔡牽竄淡水滬尾港。七日己未,水師提督李長庚抵臺灣(「瀛舟筆談」)。

  十一月十四日癸亥,蔡牽復竄八里坌。十六日乙丑,焚殺艋舺官軍,都司陳廷梅戰死、同知胡應魁傷免;北路副將金殿安統兵堵捕。二十四日癸酉,蔡牽由滬尾入踞鹿耳門;鳳山賊吳淮泗、彰化賊洪四老等應之。十二月,賊陷鳳山,郡城戒嚴。

  是月,在滬尾起事。陳廷梅與戰不利,死之;胡應魁被傷,走免。金殿安統兵堵截,郡城戒嚴;知府馬廿陞同總鎮愛新泰率兵往援。牽自至滬尾即遣其黨逕至鳳山、東港等處,賊首吳淮泗應之。巡道慶保檄臺防廳錢■〈雨上澍下〉,率把總曾瑞、王正華等領鄉勇、屯番往援;繼命陳名聲假三品頂戴以行。未至。而鳳山已失守;■〈雨上澍下〉與鳳山令吳兆麟遁入粵莊。名聲收兵,共謀回埤頭。粵兵送至淡水溪南遇賊,官軍後隊藥桶火發,隊亂,賊截殺兆麟於磚窯莊;■〈雨上澍下〉以身免,與名聲入處粵之內埔莊。南路賊陳棒、葉豹、黃灶、李璉、盧章平等攻游擊吉凌阿於楠梓坑;凌阿以援鳳山,屯兵在此僅三百人,屢敗賊。會糧盡,以計拔營歸;比賊覺,已入郡城矣(節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十有一年二月十六日甲午,蔡牽復泊鹿耳門;水師提督李長庚擊走之。南路賊陳棒等敗走桃仔園,仍回生番界;吳淮泗遁入逆船(節「彰化縣志」)。

  三月,蔡牽攻噶瑪蘭;土民陳奠邦、吳化等率眾禦,卻之。

  噶瑪蘭,在淡水東北三貂、雞籠大山之後,社番地也。乾隆末,有漳浦吳沙者,久居三貂,好俠;通番市有信,番悅之。沙招三籍流民入墾,以嘉慶元年於烏石港南築土圍墾之,即頭圍也。二年,沙死;侄吳化代理其事,復有吳養、劉胎先、蔡添福等附之。牽至烏石港,欲取其地,眾患之;賊揚言且滅頭圍,眾益懼。吳化與陳奠邦等謀拒賊,乃夜定計,集鄉勇並各社番伏岸上為備;賊猶未覺,晨入市貨物,眾縛之,得十三人並賊目。牽怒,進攻;眾斷大樹塞港,賊不得進。敵久之,賊敗去;化等以所擒獻將軍賽沖阿軍前(新修「通志」)。

  三月,漳、泉分類械鬥;巡道慶保平之(鄭稿)。

  六月朔丁丑,澎湖協副將王得祿追擊蔡牽於鹿耳門,盜船衝浪出,多溺死。

  自是,蔡牽不復犯臺灣矣(節「彰化縣志」)。

  十有二年七月,南澳鎮總兵王得祿擊敗海賊朱濆於大雞籠港內,濆竄入噶瑪蘭之蘇澳。九月二十日戊午,得祿會臺灣知府楊廷理率兵大破之,濆遯。

  閩海巨盜,自蔡牽外,朱濆最熾;而與牽不相能。濆嘗挾洋窺金、廈,漳、泉為之戒嚴。是時,濆在廣東大萊蕪外洋,為澄海協副將孫全謀所追,竄入鹿港、淡水一帶伺劫。得祿自銅山放舟渡臺,夜至大雞籠澳,見濆船潛匿港內,率兵前攻;濆逃至噶瑪蘭,大載農具泊蘇澳,謀奪溪南地為巢穴。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廷理乃與得祿會同水陸赴援。有潘賢文者,岸里社之番通事,處東勢羅東社;濆思結之,漳人李祐陰與通焉。廷理偵得其實,曉以大義,並賚眾番嗶吱十板、紅布五百疋、番銀千餅;賢文大悅,眾番亦皆鼓舞。乃設木柵於海口,捕通賊者;祐懼,挈妻孥入賊舟。九月九日丁未,廷理自艋舺入山;至五圍,集耆老撫慰之。義首林永福、翁清和等,願率精壯效用。時濆踞蘇澳,得祿以舟師追至港口,賊以巨纜纏鐵鍫橫沉港口;廷理令永福等領番勇穿山闢路達蘇澳,與得祿舟師合,賢文率眾斷賊樵汲。二十日戊午,夾攻之;凡焚賊舟三、沈其大舟一,賊以十六艘順流東遁(節新修「通志」)。

  十有四年五月,漳、粵與泉分類械鬥;知府楊廷理平之(鄭稿)。

  八月十八日丙午,水師提督王得祿、邱良功追擊蔡牽至外洋,落海死;海寇平(「彰化縣志」)。

  十有六年六月,淡北高夔亂;伏誅。

  夔,內港人也。有賣卜者以先知之術惑夔,遂與高姣等在柑園謀不軌。事覺,六月十六日壬戌,新莊縣丞弓清瀚、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捕之。夔潛匿八連港之午子山,知府汪楠、同知查廷華搜夔、姣等,礫之(節鄭稿)。

  道光六年五月,閩、粵分類械鬥,內山賊匪黃斗奶、黃武二等乘機率生番亂中港。

  總督孫爾准統兵駐塹城,遣金門總鎮陳化成領官軍入山勦之;斗奶、武二等伏誅(鄭稿)。

  十有四年,閩、粵分類械鬥。

  釀事,鳳山縣蠻蠻大莊(廳案)。

  二十有一年八月十六日丁酉,洋船至雞籠;砲臺參將邱鎮功調守備許長明、歐陽寶等在雞籠防所堵守,淡水同知曹謹、協防澎湖通判范學恆委巡海口,知縣王廷幹督同艋舺縣丞宓惟康在三沙灣砲臺應之。洋船折桅沖礁碎。

  九月,洋船再至雞籠;參將邱鎮功、淡水同知曹謹、協防澎湖通判范學恆禦之。

  二十有二年二月三十日己酉,洋船復至大安官軍偵探入口;淡水同知曹謹、署鹿港同知魏瀛、澎湖通判范學恆、彰化知縣黃開基,護北路副將關桂、游擊安定邦督同守備何必捷、千總何建忠、李青雲、把總翁標桂、林飛鵬等禦之。洋船破。

  三月,草鳥匪船擾塹南各港口。

  二十有四年,漳、泉分類械鬥。

  紳士有捐卹難民者,分別奏獎(見「斯未信齋文稿」)。

  咸豐三年八月,漳、泉四縣分類械鬥。

  三角湧匪徒倡亂,燬八甲、新莊。

  四年春、正月,閩、粵分類械鬥。

  初,田寮莊匪徒羅慶二、賴得六等在中港搶牛肇釁,釀及中壢閩、粵互鬥。

  會首黃得美率黨黃位陷同安、海澄、廈門,得美誅;位竄大雞籠口,逸竹塹港。同知丁曰健平之。

  九年九月七日癸酉,漳、同分類械鬥。

  是日,枋寮街火,漳、同互鬥,並燒港仔嘴、瓦窖、加蠟仔等莊;旋而擺接、芝蘭一二堡亦鬥,縱火焚房屋。

  十年九月十五日乙巳,漳、泉分類械鬥。十八日戊申,漳匪攻南勢、矼束板等莊,破之。

  桃仔園漳人與大坪頂泉人鬥,焚燬十餘里。

  同治元年三月十八日庚子,彰化會匪戴萬生亂;十九日辛丑,勇首林戇晟叛。淡水同知秋日覲死之,彰化縣城、斗六門、大甲城堡均陷。臺南戒嚴。

  先是,內山三■〈氵义〉河、蕉坑一帶,向為盜藪。有劉阿妹招致戴萬生、林晟等逆既破彰化縣、斗六門,遂攻陷淡屬之大甲城堡(節「治臺必告錄」)。

  五月,中港逆黨王江龍伏誅,大甲城堡復;艋舺縣丞郭志煒捕土匪楊貢,誅之。

  復大甲者,通判張世英、知縣王楨等(節「治臺必告錄」)。奉諭旨:以北路〔張世英〕一軍防勦尚為得力。

  六月,桃仔園逆首楊升聞亂,斬之。

  二年春、正月,林晟等復犯大甲;十八日乙丑,獲戇晟斬之。

  十一月三日丙午,彰化城復;十八日辛酉,克斗六門。

  復彰化者,都司陳捷元、鄭榮等。紳士林占梅前同官軍攻克大甲,此次亦自備資斧募勇千餘名,越境助勦。克斗六門者,參將關鎮國等軍(節「治臺必告錄」)。

  十二月十八日庚寅,生擒戴萬生等;斬之。

  光緒二年,貓里新雞籠吳阿萊亂;同知陳星聚會游擊□□□統兵擒斬之,餘黨散。

  阿萊,粵人;居貓里新雞籠。其祖、父,世為農夫;阿萊生不事生業,好弄兵器。初,邱仔九墾內牛鬥口山,有磺窟,生磺油;英人過此,持千金購此磺窟。英人旋歸,磺窟無人管理;阿萊踞而有之。汛兵聞知,以為侵佔禁地,往捕;阿萊拒之,斃汛兵二名。同知陳星聚飭總理謝海二、彭繼生率土勇夜往捕之,阿萊前門堅閉,土勇破門而入;匪黨鎗砲齊發,斃土勇二名。阿萊遂號集其黨圍之,海二、繼生均逃免。同知陳星聚會游擊□□□統兵擊殺,並檄中路汛兵合攻。阿萊逃竄,無所容身,自知不免;夜投謝阿伸家,阿伸擒阿萊,送官在地正法。

  光緒十年六月十二日乙酉,法軍入寇基隆;兵輸停泊港外。

  初,法國搆釁,欽命巡撫劉銘傳為帥,統兵巡臺。閏五月二十八日到臺,駐兵臺北府城;飭軍門曹志忠領兵屯紮二重橋,軍門劉朝祜及提鎮蘇得勝、章高元領兵分紮獅毬嶺及基隆山等處,副帥孫開花統兵駐艋舺,飭軍門龔佔鰲領兵屯紮滬尾,營務處李彤恩及營弁張李成亦分紮滬尾。

  十五日己丑,大戰基隆港;法軍開砲擊壞口岸砲臺。

  先是,上命各軍謹守各口,不許預先起釁。是日早晨,法軍輪船開火起錠,八點鐘開砲,首發已將砲臺擊壞,斃砲兵三名;清軍始開砲應之。

  十六日庚寅,法軍潛登基隆口岸;巡撫劉銘傳命軍門曹志忠、劉朝祜、提鎮蘇得勝、章高元率兵截擊,法軍敗績。

  是日早晨,法軍潛登基隆口岸。劉銘傳在望樓上遙見,即飭曹志忠、劉朝祜及蘇得勝、章高元等伏兵以待。法軍上陸前進,遙見清之苦力數十人,疑以為兵,心怯少駐;而伏兵齊起擊殺,砲如雨下,斬酋長一員、斃砲兵百有奇,獲軍械無算。法軍潰,退守軍艦。

  八月十四日丁亥,法軍戰艦犯滬尾港;副帥孫開花飭各營嚴禦。自卯刻開砲,戰至午刻,兩軍各退。巡撫劉銘傳傳令移營援滬尾,退守獅毬嶺。

  十七日己丑,法軍乘虛上陸,侵踞基隆;巡撫劉銘傳退守臺北府城。

  二十日壬辰,法軍潛登滬尾口岸;副帥孫開花命軍門龔占鰲、將弁胡□□、張達斌、汪□□、營務處李彤恩、張李成、黃宗河等率兵擊之,法軍敗績。

  是日未刻,法軍各酋長率兵千餘名潛登滬尾口岸。有巡海兵遇之,馳報;孫開花乃傳令各營布陣相當。兩軍鎗砲齊發,清軍陣勢漸怯;將弁胡□□奮勇爭先,手刃法兵數人,中砲斃命。張李成在口岸外塗宑中揚旂突起,兵皆披髮赤身,橫擊於後;法軍陣亡甚眾,驚惶急退,爭下小布船,船有不堪重載而沈者。法大將在兵輪望樓上見其兵敗,開大砲以擊追兵;誤傷其兵並小布船,擊沈港口。是役也,法軍陣亡過半。自是,不敢再犯滬尾。

  九月廿五日丙申,法軍由基隆攻暖暖莊;時在地團練勇效力擊戰,斃法兵十餘名,兵始退。

  十月□□,巡撫劉銘傳調統領林朝棟統臺勇與軍門曹志忠分段紮守。

  十一月朔辛丑,林朝棟與法軍大戰大水窟;法軍敗績。

  二十三日癸亥,法兵輪停泊竹塹舊港口,開大砲擊燬商船。

  十二月□□,法軍攻暖暖莊,士勇營弁張仁貴死之。

  十有一年春、正月朔己酉,統領林朝棟被困□□;營務處陳明志、王詩正往援,圍解。

  三月朔庚子,清、法和議始成。

  五月初十日戊申,法軍自基隆港撤兵回國。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