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九 经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 经部九

清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永瑢 著

○易类存目三

△《读易蒐》·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郑赓唐撰。赓唐,缙云人。前明天启丁卯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是书《序》称丁亥,盖成於顺治四年。《经》文全用注疏本,每卦之末附《论》一篇,多经生之常义。至《系辞》旧虽分章,然自汉、晋以来未有标目。赓唐直加以“天尊章”、“设位章”诸名,则是自造篇题,殊乖古式。又《说卦》章次亦加删并而不言所以改定之故,更不免变乱之讥。盖犹明季诸人轻改古经之馀习也。

△《大易则通》·十五卷、《闰》·一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世安撰。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井研人。前明崇祯戊辰进士,历任少詹事。入国朝,官至大学士。是书专主阐明图学,汇萃诸家之图,各为之说。虽亦及於辞变象占,而总以数为主。其《闰》卷则续采明罗喻义《读易珊瑚箸》及刘养贞《易遗象义》之说也。

△《周易感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此书为未刻稿本,中多朱墨涂乙。其撰人姓名,墨笔题“东海衲民岳岚墨山氏述”,盖所自书。朱笔题“江西兵宪岳虞峦衡山氏述”,为其同里鲁钊所书。考《太学题名碑》录前明崇祯辛未科有岳虞峦,南直隶武进人。又《江南通志·儒林传》称:“虞峦字舜牧,官至江西按察使。晚尤好《易》,撰有《周易感》及《春秋平义》二书。”书中云幼时及见熹庙初年,时代亦复相合。然则所谓《周易感》者,当即此书,特刻板误脱“义”字耳。书中又云“丙申五月著稿”,则成於国朝顺治十三年。疑其明亡以后,变服为僧,改名岳岚,故自号东海衲民也。是书惟解六十四卦,分作八巨册,而朱笔又间有标“二编第几卷”者。殆本有初编、二编,经钊删并为今本耶?其说详於取象,近钱一本之学。然皆参以佛氏,如称“西域之有迦文,犹中国之羲、文、周、孔”云云,谬妄非一。钊虽多所刊削,欲灭其迹,而能润饰其字句,究不能改易其宗旨。盖於王宗传、沈作喆之说又变本加厉矣。

△《易学筮贞》·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赵世对撰。世对字襄臣,衢州人。兹编论《易》为卜筮之书,故经秦火而独存。命之曰《筮贞》,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也。不载《经》文,惟采先儒议论,分类编辑。一卷曰《缀集本旨》,曰《易学源流》,曰《图书节要》。二卷曰《蓍法指南》。三卷曰《占变详考》。四卷曰《易道同归》。论筮法与占变,条理颇为详明,盖纯以数言易者也。

△《周易明善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继发撰。继发字绳武,贵溪人。其书专以后天诸图为主,由占筮卦气而蔓衍於律吕等韵。前有《自序》,谓:“后天之道以致用为主,而造化之流行有常有变。常者宰之於帝,变者藏之於神。履其常者以卦为体,通其变者以筮为用。是故帝者流行一定之极,而神者造化不测之机也。”其推阐亦颇极苦心。然与讲先天之图者亦同一关纽,总为《易》外之别传而已。

△《丽奇轩易经讲义》(无卷数,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纪克扬撰。克扬字武维,号六息,文安人。是编用注疏本,不录经文,但每卦约诂数条,皆略象数而谈义理。详其文义,盖标识於《经》、《传》之上,而其后人录之成帙者也。

△《羲画愤参》·二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位时撰。位时字与偕,钱塘人。在前明尝官鄞县训导。是书成於顺治丙戌。前有位时《自序》,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之云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故云‘愤参’。”其书专阐《河》、《洛》之数而附益以先天之时令、后天之节序。首列卦爻《象》《彖》诸解、图书诸说。每条之首,设卦难数条。卦画之下,列卦旨数条。卦后列《六爻总论》一篇,而以字义诸说别标题目,参错於经文之中。体例颇为庞杂。前又有黄道周《序》,不署年月,中有“时值《鼎》、《革》”语。考顺治乙酉、丙戌之间,黄道周方从朱聿键称兵闽中,势不暇为位时作《序》。况方辅聿键僣号改元,亦决不肯自称“鼎革”。其为依托无疑。盖以道周喜谈象数,与此书宗旨相近,故假借之以为重耳。

△《周易辨疑》(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开先撰。开先字传一,长寿人。与嘉靖中太常寺卿李开先名姓偶同,非一人也。其《易》学受於乡人来知德。(案知德虽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其授待诏则在万历三十年,下距明亡仅四十年,故其门人能至顺治初尚在。)故其书诠解象数,多推阐其师错综之例,惟卦变之说与知德不合。其中驳《本义》者颇多。如九三“重刚而不中”、九四“重刚而不中”,《本义》谓九四“重”字疑衍。开先则谓三画卦重为六画,自四画始,卦重则刚亦重。其说近凿。又如《坤》六二“直方大”,《本义》:“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开先谓方即径一围四,伏羲方图之方。尤为不伦。至所自立之新义,如《说卦》“《乾》为马”而爻词取象於龙,朱子以为理会不得,开先则谓“伏羲时龙马负图,《乾》虽为马而非马,乃龙马也。周公略去马字而止言龙,非拟之以马,又拟之以龙也”云云。案《乾》与《震》合德,龙与马同性,故《说卦传》《乾》《震》皆取马象。至《震》之为龙亦以一索得男,体从《乾》化,故二卦皆取龙象。圣人系《易》,偶举一端,不得胶此以疑彼,而委曲以迁合之也。且爻词“潜”、“见”、“飞”、“跃”诸义,岂能施之龙马耶?亦好异而不顾其安矣。

△《易存》(无卷数,大理寺卿王昶家藏本)

国朝萧云从撰。云从字尺木,芜湖人。前明崇祯己卯副榜贡生。是书乃云从年八十时所撰。以数言《易》,而其数乃以律吕、历算为宗,旁及於三命、六壬之术。前列《易存四学》一条,称学者先读《易》卦爻词、《大传》蓍法,次学卦气以及支干阴阳、五行生克、气运衰旺,次学算归、除、因、乘,次学音律、词曲、声调、管弦以及翻切诸法方得。其说颇属支离。夫奇偶阴阳为万事万物之根本,故《易》道广大,推之无所不通。律吕为《易》中之一理,非因律吕作《易》,亦非因《易》作律吕也。历算亦《易》中之一理,非因历算作《易》,亦非因《易》作历算也。即以医术而论,荣卫者阴阳也,七窍者奇偶也,心肾者《坎》、《离》之宅也,其消长则《姤》、《复》之机,其升降则《既济》、《未济》之象也。至於五运六气、司天在泉,无一不与《易》理通。亦将曰因医有《易》,因《易》有医乎哉!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记云从作《杜律细》一书,凡吴体拗句,俱强使协於平仄。如“盘涡浴鹭底心性”句,则读“底”为高低之“低”。“江草日日唤愁生”句,则读“草”为《离骚》之“骚”。此书言《易》,殆亦类斯与?连江童能灵作《律吕古义》二卷,纯以《河图》、《洛书》为声音之本者,均可谓误用其心矣。

△《周易说略》·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尔岐撰。尔岐字稷若,济阳人。笃守朱子之学,因作此书以发明《本义》之旨。内惟第四卷分为二,故亦作五卷。李焕章作《尔岐传》云“八卷”者,误也。

△《周易纂解正宗》·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谢复茪撰。复茪字菁来,吉水人。其书先列朱子《本义》,以《直解》、《大全》、《蒙引》诸家之说各系於其下。其子能立以图说未备,重加纂订,别为一编,附之於后。盖里塾讲授之本也。

△《周易麈谈》(无卷数,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朱彝尊《经义考》载孙应龙有《周易麈谈》十二卷,疑此本是也。应龙字海门,馀杭人。顺治丁亥进士,官隰州知州。其书多引先儒语录,排比成文,或标曰“注”,或标曰“解”,或标曰“传”,每章之中三名叠见,竟莫得而详其例也。

△《周易纂注》(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奇颖撰。奇颖字九愚,嘉定人。顺治辛卯拔贡生,官平遥县知县。此书大概依附朱子《本义》而稍参以己说。后有《附录》一卷,则其子所刻墓志、行状也。

△《易史参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叶矫然撰。矫然字思菴,闽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乐亭县知县。是书於每卦象爻各证以史事,盖仿李光、杨万里二家《易传》之意,而所举不免於偏枯。夫《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而不胶滞於一二事。文王、箕子偶引以明卦义,无所不可。至於每象、每爻必求其事以实之,则挂漏牵合,固其所矣。

△《大易疏义》·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芝藻撰。芝藻字淇瞻,溧水人。顺治甲午举人。其书论《九畴》本於《洛书》,谓万物之生始於五行,故五行居一。皇建有极为天地人物之主,故皇极居中。天时人事之应尽於五福六极,故福极居九。三八政,王者所以治明。七稽疑,王者所以合幽。此中央四正所以立其干也。五事尽乎人事,五纪考乎天时,故居肩之左右。三德以辅皇极,庶徵以验五行,故居足之左右。宋人《九畴》自《九畴》、《洛书》自《洛书》之说,未足以窥《易》书之奥。盖芝藻并主象数,故立论如此。然《系辞》虽有《洛书》之名,而所为《洛书》者其文实不可考。后人影附太乙九宫之法以造《洛书》,因而牵《洛书》以解《易》。是徒借《洛书》之名而非孔子所谓《洛书》也。夫《连山》、《归藏》,名见《周礼》,可以刘炫之书当之乎?芝藻亦眩於旧文,未之深考耳。

△《周易滴露集》(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张完臣撰。完臣字良哉,平原人。顺治乙未进士。是书皆训释文句,不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於吴琏《订疑》、蔡清《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

△《周易疏略》·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沐撰。沐字仲诚,上蔡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资县知县。沐於《五经》、《四书》皆有《疏略》。其解《周易》,自谓悉本孔子《十翼》之义。所注多取旧文,融以己意,不复标古人名氏。书中力排京房、陈抟、邵康节之学,而抟等所造《河图》、《洛书》及伏羲、文王诸图仍列於卷首。其《洛书》条下注曰:“圣人因之,以明吉凶,著於《易》之首”。是竟以今本九图为孔子所定也。又揲蓍求卦必自内而外,由初而上,故古本相传卦画之下所注皆先下后上。沐独用朱睦之例,改为先上后下,於卦爻之始初终上,《系辞》之小成大成,俱无一可通。前有康熙庚申赵御众《序》,称“韦编以来,《易》学久晦,得此书乃明。”又有王渭《序》,称:“孔子之说有不可易,则张先生之说亦不可易。”沐自谓朱子所不能解者,绎诸孔训,恍然来告,敢曰独信,亦谈何容易乎!

△《加年堂讲易》·十二卷(编修戈岱家藏本)

国朝周渔撰。渔字大西,兴化人。顺治己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前有《自序》,称与朱子《本义》、程子《传》及古今来言《易》之家大相乖戾。谓:“直接加年寡过之学,渔不敢当也。谓四圣人觉世明道之旨,不欲终晦於天下,赖四圣人之灵,窍吾之聪,凿吾之明,假吾之心虑口宣,以代为发之也,是则何能辞?”其自命甚高。今观其书,非惟尽反汉、宋诸家之说,并《系辞》、《文言》亦指为非孔子之说,横加排诋。即《彖传》亦有所去取。末附一卷,辟《洛书》之伪。首弁一卷,别衍《河图》之奇偶,而深斥《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文。所解六十四卦,亦多创论。如谓乾卦以龙喻性,六爻皆言见性尽性。“见群龙无首”,犹言见性而实无所见。要之性亦强名,见亦落见,故增此以扫六爻名象之迹。谓《复卦》言贤人之去就,先儒作复善解,不知何所见而云然。其翻新出奇,大率类此,亦可谓好怪矣。

△《读易近解》·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汤秀琦撰。秀琦号弓菴,临川人。顺治中以岁贡生官鄱阳县训导。是编取《周易图说》为之发明,使浅显易解。旧有图者,因图而推衍之。旧有说而无图者,补图以证佐之。盖於《易》专主数,於数专主宋学者也。

△《周易郁溪记》·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郁文初撰。文初号郁溪,蕲州人。官至肇庆府知府。此书为河间贾棠所刊。凡《总论》一卷,《上、下经》九卷,《系辞上传》三卷,而《系辞下传》至《杂卦传》则皆标卷下以统之,不复分析卷目。盖编次者之失也。书中首推《河》、《洛》,纵横曼衍,不出常谈。至於各卦《彖》爻,立论尤多僻异。大率以五行生克、精气骨肉为言。如解“需于血,出自穴”,则云:“《乾》者精气之极,而血脉之生通之,中行《需》是已。《坤》为血脉之极,而精气之生通之,中行《晋》是已。出自穴者,谓人自有生以来,耳穴已有,而今则天地通,水自穴中出也。目苞之启亦犹是也。”解“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则云:“明之入也,自右腹而下,自左腹而上,意巽也。火复则风生,心开则意随。”盖愈凿而障碍愈多矣。

△《周易起元》·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图撰。图字寄严,永丰人。是书以《太极》、《先天》、《河》、《洛》诸图合而演之,支离曼衍,不可究诘。如周子《太极图》以无极作一空圈,此则变为一纯黑圈形,以为阳含於阴。至于《太极图》乃为半黑半白圈,是先生阴而后生阳,非太极生阴阳也。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之阴阳,尤为牵合。昔林至《水村易镜》以卦配星,以为“仰观天文”。此更以卦配地,以为“俯察地理”。此非惟圣人作《易》,虑不及此。即邵子、周子传陈抟之图,岂料其末流至此耶?其诠释《经》文,每句皆随意叶韵,如《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以“天行”为一句,“健”为一句,“君子以自强”为一句,“不息”为一句,而注曰“行叶杭,息叶襄”。《坤卦》初爻则注曰:“六叶翕,至叶室”,殆不知其何据。他如“云行雨施”、“飞龙在天”之类,必破为二字一句,虽嫌烦碎,理尚可通。至於《乾卦》三爻以“君子终日”为一句,“乾乾夕惕”为一句,“若厉”为一句,“无咎”为一句,则“君子终日”四字,不知是何文义矣。又《经》文之中多间以图,其图皆奇形怪状。如《文言传》“见龙在田”节下,附一物欲所蔽图,作纯黑壶卢形。上段分布五小白圈,中书“人欲一萌,血自攻心”云云四言诗十二句。下段则书“欲海茫茫不计深,其中灼灼产黄金”云云七言诗八句。左右注“致知格物”四字。下注云:“此亦黑体用阴文。”其图大抵皆类此,真不知意欲何为也。

△《易赘》·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艮撰。艮字无闷,号不菴,歙县人。是书每条皆泛论《易》理,不标经文。凡与人问答书中有论及《易》者,亦节录附入。自序云:“汉儒乱其数,宋儒凿其理,其有合於《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然大旨仍主义理而不言象数。《经义考》作一卷,称其友始安吴怀、鄱阳史白序之。今二《序》并存,而卷分为二,题曰“王炜”,盖艮之初名也。

△《易大象说录》·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吴舒凫撰。舒凫一名逸,字吴山,吴县人。是书惟释《大象》,盖因杭人施相《周易大象颂》而作,每条附以赞语。其中改“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之类。其子向荣《跋语》述其父言,称不阙疑而改《经》文,获罪千古,盖已自知之矣。前有《施相传》,谓崇祯乙卯相年十七。明崇祯无乙卯,当是己卯之讹也。

△《周易惜阴录》·四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世沐字尔瀚,江阴人。《江南通志》列之《儒林传》中,称其与陆陇其相契。考陇其《三鱼堂集》中有世沐《四书惜阴录跋》,盖亦讲学家也。其解《经》皆以变爻为主,盖宋都絜之绪论。其法为太卜旧法。其说则空谈义理,不出语录之窠臼。

△《周易存义录》·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其文与《周易惜阴录》并同。盖自觉其冗杂,删为此本,非别一书也。

△《周易惜阴诗集》·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是书取经传字义,分题赋咏,或为四言赞,或为五言、七言诗,多至一千馀首。盖本张九成《论语诗例》而益曼衍之。其《惜阴录》用吕祖谦本。此集所列《彖》、《爻》、《象传》次第,则仍用王弼本。其文皆体近歌括,不可入於诗集,今仍附之《易类》焉。

△《图易定本》·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邵嗣尧撰。嗣尧,郇阳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江南提学副使。其言《易》,以《河》、《洛》之数一乘一除之。小圆图即小横图之顺往逆来,大横图即小横图之因重成爻,大圆图即小圆图之运行寒暑,方图即大圆图之《乾》君《坤》藏,文王二图实由此变而通之。盖本於《皇极经世》者为多。末附以揲蓍之法。《自序》谓一刻於都门,再刻於上谷,三刻於襄阳,屡有改易。此本刻於康熙甲戌,凡四易稿始为定本云。

△《易经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诜撰。诜字叔大,号实斋,海宁人。康熙壬子举人。由中书科中书官至礼部尚书。谥清恪。其书取六十四卦每两卦为一篇,前列《经》文而缀《总论》於其后。前无序文,亦无凡例。观其两卦合并之意,有以阴阳相反言者,《乾》、《坤》、《剥》、《夬》、《复》、《姤》、《坎》、《离》、《震》、《巽》、《艮》、《兑》、《临》、《遯》是也;有以上下反对言者,《屯》、《解》、《蒙》、《蹇》、《需》、《讼》、《师》、《比》、《泰》、《否》、《未济》、《既济》、《同人》、《大有》、《随》、《归妹》、《无妄》、《大壮》、《晋》、《明夷》是也;有以卦名比合言者,《小畜》、《大畜》、《小过》、《大过》、《损》、《益》是也;有以杂卦连合言者,《咸》、《恒》、《家人》、《睽》、《丰》、《旅》、《涣》、《节》、《萃》、《升》是也。至於《履》与《谦》、《豫》与《渐》、《蛊》与《困》、《观》与《颐》、《噬嗑》与《中孚》、《贲》与《革》、《井》与《鼎》,则未审其所以合并之意矣。

△《周易广义》·六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潘元懋撰。元懋字友硕,鄞县人。是书成於康熙壬子。以朱子《本义》为主,逐句发明,如注之有疏。又以章旨、节旨及敷衍语气者冠於上方。所谓坊刻高头讲章也。

△《大易蓄疑》·七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荫枢撰。荫枢字乔南,韩城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贵州巡抚。是编用王弼之本,但有六十四卦而无《系辞》以下。其说多用朱子《本义》而小变之。然措语蹇滞,多格格不能自达其意。

△《易论》(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国朝徐善撰。书首有沈廷劢《序》,称为南州徐敬可,则当为南昌人,而善自署曰嘉禾。考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徐敬可《左传地名考序》,又阎若璩《潜邱札记》亦称“秀水徐胜敬可为人作《左传地名考》”云云。其字与里贯皆合,惟名有异,未知为一人二人也。其书成於康熙丙辰。不载《经》文,亦不及《十翼》,惟六十四卦各为一篇,条举其义而论之。才辨纵横,而颇浸淫於佛老。

△《周易应氏集解》·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应捴谦撰。捴谦字嗣寅,钱塘人。康熙己未尝举博学鸿词。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作十七卷。此本仅十三卷,然首尾完具,不似有所佚脱,或彝尊偶误耶?其注杂采诸说,故名《集解》。所取多依文训诂之说,未为精密。首列诸图,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乃创为《上经》三十六卦往来之图,《下经》三十六卦往来之图。一往一来,共成七十二卦,尤为枝节。

△《易原》(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赵振芳撰。振芳字香山,山阴人。是书列《古本图书》、《古本易经》为首卷,列诸图与说为次卷。其《古本周易》,集诸家旧本而考其异同,於章句文字颇有厘订。惟所载图、说自《河》、《洛》、蓍法、五行、卦气而外,并及天行地势之类,则不免曼衍支离。夫《易》为象数之总,推而衍之,三才万物无不贯通。故任举一端,皆能巧合,然於圣人立象设教之旨则究为旁义也。

△《易或》·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在汉撰。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乃易今名,字寒泉。歙县人。初与赵振芳同著《易原》,后复自作是编。曰“或”者,疑不自信之意也。书中不载《经》文,止按其节次,自为解义。复兼采诸儒之说,皆未见精要。卷首列《观玩要领》一篇,其第二条谓“爻辞”系於文王,而非周公。然文王作《彖辞》、周公作爻辞,自马融、陆绩以来,相沿无异。在汉乃欲去周公而存三圣,亦过於臆断矣。

△《易经辨疑》·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问达撰。问达字天民,江都人。前有康熙己未广平冀如锡《序》,称其得力於阳明良知之学。故其书黜数崇理,而谈理一归之心,力扫卜筮之说,未免主持太过。问达《自序》,首推王弼,又引王守仁“个个人心有仲尼”及“求诸我心之是”诸语。是即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也,宜有取於弼之虚无矣。

△《周易通》·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浦龙渊撰。龙渊字潜夫,吴县人。尝佐洪承畴幕,以承畴荐,授城步县知县。其书名《易通》者,谓六爻之义本一理,四圣之旨本一贯,自说《易》者解以己意,遂致卦辞不通於《象》辞,下卦之辞或不通於上卦之辞。故六十四卦各立论发挥,於卦义、爻义或逐条剖析,或连类推阐,务使相通而后已。其说不为无见。然卦爻之义宛转相通,亦犹一人之身,脉络孔穴宛转相通也。必从一脉以通百脉,由一穴以通百穴,则必有所隔碍於其际。故龙渊所说,有时而融洽,亦不免有时而穿凿。至既欲牵合於理学,又欲比附於史事,纵横曼衍,辨而太华,是又作论之才,非诂经之体也。

△《周易辨》·二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浦龙渊撰。兹编因《系辞》“包犠氏王天下”之文,遂谓六十四卦无一非帝王师相之事,乃明主良臣所以致太平之书。因《乾卦》“六位时成”之文,谓六爻中君臣上下各有攸司。周公分位系辞,正名定分,皆取诸此。历来一切图书、象数、卦变等说,皆略而不论。夫人事准乎天道,治法固《易》理之所包。然谓帝王师相之学当求於《易》则可,谓《易》专为帝王师相作则主持太过矣。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作二十八卷。此本少四卷,疑亦《经义考》传写之误也。

△《周易义参》·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于琳撰。琳,平湖人。兹编皆因仍旧说,依文训释,罕所发明。末列三十三图,亦皆剿袭旧图而小变其貌。其自作者,如《在天成象图》,以日星霞露虹左列为阳,以月汉风霜雪右列为阴,而以云雨雷电雹雾居中为兼阴阳,殊为无理。《在地成形图》,以水金山右列为柔,土火石左列为刚,木丝穀盐并列於中为兼柔刚,尤不可解。而《成男成女图》作⊙○之形,《一阴一阳谓之道图》又作○=●形,益怪诞矣。

△《身易实义》·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廷劢撰。廷劢字克斋,嘉兴人。康熙中由副贡生授栾城县知县,官至商州知州。是书一以程朱为宗,凡宋明诸儒称引程朱之说者,摭拾无遗,其别有发明者,概屏弗录。前有《自序》云:“以心言《易》,未若以身体《易》之为实。以身体《易》,又必以《易》见诸用之为实。”故名其书为《身易实义》云。

△《河图洛书原舛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河图》、《洛书》,辨者既非一家,驳者亦非一说。奇龄谓今之《河图》即大衍之数,当名《大衍图》,而非古所谓《河图》。今之《洛书》则太乙行九宫之法,亦非《洪范九畴》。既著其说於前,更列其图於后。其排击异学,殊有功於经义。顾其所列之图又复自生名例,转起葛藤。左右佩剑,相笑无休。是仍以斗解斗,转益其斗而已矣。

△《易宗集注》·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宗彝撰。宗彝,高邮人。是书成於康熙庚申。以象、数、理各有宗,因象而测其数,因数而测其理,而所宗者以中为主。故卷首冠以《中论》三篇。其说谓《河图》、《洛书》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也。五,数之中也。中,理之宗也。故名《易宗》。案《易》所言“中”,皆指中画,过与不及,皆因象示戒,则谓《易》为用中,未始不可。然必执《河图》、《洛书》之五位以为用中之本,则横生枝节,附会经义矣。注中於变爻、变卦及反对、互体之义独详,而卷首兼论岁运。其学盖出於黄道周而参以他说小变之。中间诋斥先儒,殊为已甚。又每节之下必注“宗彝曰”,云以拟《象传》,尤无谓也。

△《周易清解》(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见龙撰。见龙字寿水,杭州人。康熙中诸生。其说《易》,主象与理而略於数。如解《屯》六四四止而初动,有“班如”之象。《大壮》九三“用壮”、“用罔”之故。《旅》六二“得童仆”为得三爻。此类凡数十条,皆於《经》、《传》有裨。惟《经》前《传》后,次序昭然。汉晋以来,或亦析《传》以附《经》,从无后《经》而先《传》。见龙乃移《系辞》、《说卦》、《杂卦》、《序卦》於《上、下经》之前,分为二卷,名曰《孔子读易传》。则欲尊孔子而不知所以尊矣。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修官。是书取名《述蕴》者,盖取《通书》“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之义。大旨恪遵朱子《本义》,如解《屯卦》六二“匪寇婚媾”句,解《否卦》“否之匪人”句。舍《本义》而从程《传》、孔疏者,亦偶有之,非其通例也。其《经》、《传》之次第,则於卦画之后继以《彖辞》、《彖传》,於《彖辞》、《彖传》之后继以《象辞》、《象传》,而《乾》、《坤》二卦则又割《文言传》为二段,分缀於《彖》、《象》二传之下。其以《大、小象传》列《彖传》后者,自谓用今本《乾卦》之例。列《彖传》於《彖辞》后者,自谓用今本《坤卦》之例也。然割裂《文言》,又用何例乎?既非今本,又非古本,殊为进退无据。又既解《本义》之九图,而《卦变》一图其说与《本义》互异者,置不一言,亦为疏漏。至订定《杂卦》《大过》以下八卦,本蔡渊之说而小变之,以《渐》、《归妹》、《既济》、《未济》四卦相次为隔句韵体,亦殊勇於改《经》也。

△《周易蕴义图考》·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是编主先天之学,皆根柢图书,演错综互变之旨,大抵推阐旧说也。

△《砚北易钞》·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黄叔琳撰。叔琳字昆圃,大兴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乾隆辛未恩加吏部侍郎衔。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杂采诸说附益之。中多朱墨校正商榷之处,盖犹未定之稿也。

△《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录》(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署养素堂纂本。又有黄叔琳名字二私印,盖即叔琳所录也。其书盖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但裒诸说,不加论断。然所采录颇简,且书名既题“宋元”,而书中复录《子夏易传》语十数条,未免失于断限。又宋时说《易》者如王湜《易学》、林至《易裨传》、郑汝谐《易翼传》、赵汝梅《易叙丛书》、林光世《水村易镜》之类,传于世者尚多,兹皆未录。而元人说《易》者竟未采一家。其书未分卷帙,亦无序目,殆犹未成之本也。后附《易解别录》一册,盖旁采异说,亦仅有宋而无元云。

△《周易浅解》·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步瀛撰。步瀛字翰仙,河南新安人。康熙辛未进士。是编题其父含命意而步瀛笔受者,昔房融译《楞严经》称为笔受。此注经而袭佛氏之称,盖偶未检。其《凡例》称“家传《易》学已历六世,自其曾祖至其父与伯叔及其弟侄,均以《易》得科名。又称《易》家自明嘉、隆以后,穿凿附会,置《本义》、程《传》不顾,惟喜新奇异说。见之文者,蒙混支离。《大象传》孔子所著,庚辰房书竟认作周公语”云云。盖其家传科举之学也。

△《易经详说》(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中牟人。康熙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是书兼用程《传》、《本义》,谓朱子分象占,程《传》说理,二书不可偏废。故兼取二家之说,低一格以别於经。又采诸儒之说互相发明者,再低一格以别於二家,觐祖时有所见亦附著焉。其中亦间有与朱子异者。如朱子谓《左传》穆姜筮遇《艮》之八法,宜以系小子失丈夫为占,而史妄引《彖辞》为非。觐祖则谓《艮卦》只二不变,当为随。既以二为八,则非六二矣,当以《彖辞》为是,史非妄也。又谓文王八卦方位未必分配父母男女,较量卦画阴阳。朱子从后推论,未必是文王当日之意。又不取卦变之说。盖大旨虽出程朱,而小节则兼采诸论也。至所论卦变,谓来知德为姚江之支派馀裔,创立异说,以翻程朱《传》、《义》之案。考王守仁未尝讲《易》,知德亦不传姚江之学。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之诸儒案中,谓其与阳明相异,而惜其独学无朋,师心自用,可为明证。觐祖以门户馀习,见近似者而咻之,亦考之未审耳。

△《易学参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冯昌临撰。昌临字与肩,嘉兴人。是书分内、外二编。内编为说六篇,自《先天八卦图》以至《八卦纳甲》。外编亦六篇,自天干化气五行以至七政四馀。盖欲从汉学而不究古法,遂以后世斗首化曜之说参杂而敷演之,可谓逐影而失形矣。

△《易象》·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明弼撰。明弼字亭二,陕西人。康熙间官凤翔府教授。是编取六十四卦《大象》列《本义》於前,而各敷衍数语於后,殊无所发明。

△《易宫》·三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隆元号易斋,归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其书前后无序跋,末阙《杂卦传》,其中亦多阙文、阙卷,又颇有涂乙,或注“未定本”字,或注“非先生手授本”字。则隆元草创未竟之书,其门人追录之也。大旨取来知德之说,以不反对之卦为错,反对之卦为综。错者一卦自为一宫,综者两卦合为一宫。《上经》三十卦不反对者六,合之为十八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反对者二,合之亦十八卦。总二篇分配之数,适符邵子三十六宫之义,故以名书。中多从吴澄《纂言》,改易《经》文,颇伤于轻信。

△《读易管窥》·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是编卷一为《考略》,次列《河图》、《洛书》诸图。其《河图旋毛》、《洛书坼甲》二图云,得之朱升《易经旁注》。然升洪武时人,非伏羲时人,不知何自而见之(案《旋毛》、《坼甲》二图乃吴澄所传,非始于朱升)。卷二为《先天后天卦图》。卷三为《蓍数太极图》、《卦象太极图》、《性理太极图》。《性理》即周子之图也,馀二图,隆元所造也。卷四为《参伍错综图》,为《纳甲》,为《卦变》。卷五为《启蒙三十二图》,而附以《占例私言》。大抵力阐陈抟之学。其辨归有光《先天图》晚出一条,谓《舜典》首二十八字齐建武时始出,学者未尝疑之,岂先天四图不可出於太平兴国时?是又未考《经典释文》之语矣。

△《读易约编》·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朱江撰。江字东注,江都人。是书成於康熙丁丑。其《凡例》有云:“是编原为便举子业,凡可备大小试题者,著其精意,馀止存《经》文。”盖乡塾课蒙之本也。

△《孔门易绪》·十六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德纯撰。德纯字能一,号松南,长洲人。康熙庚辰进士,官常山县知县。是书专以《十翼》解经。其说谓经本无阴阳、刚柔之名及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象,皆夫子所显示以阐经,故曰《孔门易绪》,为目凡三:曰《经绪》,说《上、下经》也。曰《传绪》,说《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也。曰《绪馀》,则以诸家《易》图为未善而以己意推衍,自立新图、新谱也。别以《引绪》冠於首,则总论也。其说与诸家迥异。盖《易》道广大,随引一端推衍之,皆可成理耳。

△《易韦》·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朱襄撰。襄,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庚辰。卷首为《易图说》,凡十二图。其以九数为《河图》,宗刘牧之说。而以《洛书》为八卦,又与牧异。其《尚占》一图,独有图而无说,殆传写佚之欤?次为《读易字义》,凡十四篇。其说无一不与前人相反。盖不究圣人立教之本,而惟黑白奇偶之是求,其势必至於此,不足异也。其《读易字义序》称命之曰《易韦》,而撮取《大传》中之字,推明其义凡十四则,冠於《易韦》之前。然则《易韦》别有全书,此特其卷首《图说》及《字义》耳。

△《周易阐理》·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戴虞皋撰。虞皋号遯轩,昆山人。是编原稿凡三四百纸。虞皋自以为太繁,删存十之一二。其子孙贻又以为太简,复采原稿补其遗阙,即此本也。书成於康熙壬午。前有孙贻《序》,后有虞皋从子鉴《跋》。大旨黜象数而明义理,故名曰《阐理》。首冠《授易源流》一篇,分言数、言理二宗,於汉以来诸儒之学皆有所排击,惟推尊郝敬之书,持论颇偏。其述数学,以为老子传鬼谷子,后焦延寿得之以传京房,陈抟得之以授穆修、李之才以及邵子。按老子与孔子同时,鬼谷子与苏秦同时,相距百有馀年,邈乎无涉,不知老子之《易》何以得传鬼谷子。又《汉书》载焦赣之学莫知所出,自称出於孟喜,而喜弟子施雠等力攻其非,无所谓得之鬼谷子者。至焦、京乃占候之术,而陈抟所传《先天》诸图,则以道家炉火之说推衍阴阳奇偶,其法截然不同,亦无所谓得之焦、京者。虞皋所云,均不知其何本。其述理学,以为孔子授商瞿后,分田何、费直二家。田何学传晁说之、吕祖谦。费直学传郑玄,玄传王弼。至宋而为周、程、朱三家之学。至明而为胡广之《大全》、蔡清之《蒙引》、林希元之《存疑》、陈深之《通典》,而郝敬之书独能脱尽陈腐。案郑玄、王弼,截然两派,一汉一魏,时代又殊,无玄传於弼之事,所考尤疏矣。

△《易荡》·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鲲撰。鲲字羽南,桐城人。其书不载经文,不依《周易》卦次。惟据《大传》“八卦相荡”之义,纵横图之,八卦相重,一卦荡为八卦,故名曰《易荡》。每卦各为之说,说后附以《自注》、《集注》及《补遗》。卷首有《自序》二,一在康熙癸未,一在戊戌。盖成书之后又十六年,复加订定云。

△《易说要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寅撰。寅字东崖,吴江人。是书用王弼本,仅解《上经》、《下经》。前有康熙甲申《自序》,云法紫阳《本义》。然语多庞杂,往往并《本义》原旨而失之。

△《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文炳撰。文炳字明德,绛州人。康熙中以实录馆供事议叙,授高唐州州判,终於泗州知州。近世胥吏之能著书者,文炳及泰安聂鈫而已。是编称本之成氏《五经讲义》,而不著其名。考通志堂所刻经解,皆冠以纳兰成德之《序》。其中如刘牧《易数钩隐图》、张理《易象图说》、雷思齐《易图通变》,皆发明数学。文炳盖薈萃诸书以成一编,以其不明纂述体例,故误以宋元经解统名曰《五经讲义》,又不著成氏之名。不知满洲氏族源流,故误以纳兰为其自号,成德为其姓名,而称为成氏也。其书由割裂而成,颇为庞杂。间有文炳所附论,亦皆捃拾之学。

△《周易象义合参》·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德信撰。德信字成友,九江人。是书以《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自为篇,而以《彖传》、《象传》仍散附《经》文之内,盖用宋人所传郑氏之本。其例以《本义》大书,而发明《本义》者夹注句下。每节之末又随文衍说,如举业家之讲章。前有康熙丙戌《自序》,称“淮安舟次,中宵假寐,忽因‘刚柔相摩’句,恍悟《河图》本有八卦,特假伏羲画出”云云。是其学本从图书而入,真以为先有此五十五点黑白之图,伏羲乃因之作《易》。又卷首《伏羲八卦次序图》后附注云“按《说卦传》是,故《易》逆数也。在《天地定位章》末,似承上通解圆图之辞”云云,是又真以为方圆二图为在孔子之前,孔子作《传》以解之。故根本先已轇轕,枝叶从而曼衍。卷首所列新旧图说至於四十有二。其《河》、《洛》二图,各有本文,各有朱子之本,其奇偶阴阳方位并同。惟朱子本则作黑白圈,本文则《河图》作旋毛,《洛书》作坼裂之状。考《河图》字始见於《书》,古注不言其质。似不应以马革一片从伏羲流传至周,久而不腐,始以此五十五圈画於尺简之上,即传为重宝。似又於事理不然。至於龟文之说,仅见后周卢辩《大戴礼注》,为经典之所不载。果有其物,不应周人弃之,专宝《河图》。果无其物,则古书别无绘象,何由睹其文理。朱谋等摭拾吴澄伪作,造为宣和内府秘本之说,凿空无证,德信乃摹而传之。至所列《太极自然图》,如今工匠刻镂器物所画,盖即来知德所作。德信不能言其授受,但以“相传”二字注於其下,足知其罕所考证矣。

△《周易通义》·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葇如撰。葇如字药房,淳安人。是书悉取《四书》成语以证《周易》。古无此体,徒标新异而已,於《经》义无关也。

△《周易本义晰》(无卷数,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良显撰。良显字忠遂,别号得岑,汉阳人。康熙辛卯举人,官武城县知县。是编皆推衍朱子《本义》之旨,而《经》、《传》次序仍用王弼之本。至於《经》文字句,如《坤卦》初六《小象》“履霜坚冰”句上增“初六”字,《文言传》后“得主而有常”句中增入“利”字,《渐卦》《彖传》“渐之进也”句,刊除“之”字。虽其说本於朱子,然《本义》但注於句下,未敢迳改。良显乃据以笔削,亦可谓信《传》不信《经》矣。

△《易说》·十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田嘉穀撰。嘉穀字树滋,阳城人。康熙壬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以《本义》为主,而取程《传》辅之。凡他说之羽翼《本义》者,乃采缉汇编。然所见未广,引用之语不外永乐《周易大全》一书。《自序》谓学者应举,由是求之,庶乎不迷所往。则本不为发明《经》义作矣。

△《先天易贯》·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刘元龙撰。元龙字凝焉,饶阳人。是编前有康熙壬辰《自序》,又有雍正癸卯《补序》。盖其书先成三卷,刊於江南,后又续增二卷,故两序也。元龙自称历三十年乃成书。其首卷即数以言理,首《河图》、次《洛书》,附以《妙合而凝》之图。次卷即象以言理,首《画卦图》,次《太极图》,次《仪象卦爻错变图》,附以《易贯图》。三卷即气以言理,首《变卦图》,次《八卦图》、《综卦图》,附以《致知格物图》。四卷、五卷即六十四卦以言理,标举伏羲《大象》、孔子《大象传》,附以错卦、互卦之解。盖惟讲陈、邵之学者也。其谓《易》不为卜筮而作,所言似高,而实不然。夫圣人立教,随时寓义,初不遗於一事一物。三代以上,无鄙弃一切,空谈理气之学问也。故《诗》之教,理性情,明劝戒,其道至大,而谓《诗》非乐则不可。《春秋》之教,存天理,明王政,其道亦至大,而谓《春秋》非史则不可。圣人准天道以明人事,乃作《易》以牖民。理无迹,寓以象。象无定,准以数。数至博而不可纪,求其端於卜筮,而吉凶悔吝、进退存亡於是见之,用以垂训示戒。曰蓍曰龟,《经》有明文。曰揲曰扐,《传》亦有成法。岂取尽性至命之书而亵而玩之哉。俗儒但见抛珓掷钱之为卜筮,又见夫方技之流置义理而谈趋避,遂以为侮我圣经,乃务恢其说,欲离卜筮而谈《易》。然则四圣人中,周公居一,公作《周官》,以三《易》掌之太卜,无乃先不知《易》乎?是犹观优伶歌曲,而谓圣人必不作《乐》;观小说传奇,而谓圣人必不作史也。

△《易经纂言》(无卷数,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王士陵撰。士陵字阿瞻,武邑人。康熙癸巳举人,官翁源县知县。是编用注疏本,大旨以《本义》为宗而杂引众说以相印证。盖乡塾讲章也。

△《周易本义拾遗》·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文炤撰。文炤字朗轩,长沙人。康熙癸巳举人。其书用朱子古本并为六卷。《自序》谓《本义》於辞多得之,而於象未深考,因为补葺。释《经》则以象数为主,释《传》则以义理为归。各条载《本义》全文,而以己说附於后。於变爻互体,言之特详,而所释诸象则大抵随文傅会。至於爻辞之首各冠以本卦六画,而以所值之画阳作○、阴作×以别之,如世传钱卜动爻之式。其法虽见贾公彦《周礼疏》中,乃卜筮者临时之所记,用以诂经则非矣。

△《易经释义》·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昌基撰。昌基字儒珍,乌程人。其书删节《本义》,敷衍成文,前列拟题三页。其《自序》云,先世多以《易》发解成名。盖所讲乃科举之术也。

△《易镜》(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戴天章撰。天章字汉文,湖州人。所解仅《上经》、《下经》,惟言卜筮。其解释甚略,而皆杂以互变、纳甲、五行之说,盖言数而流於术矣。又沿汉学而失之者也。

△《心易》·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戴天恩撰。天恩字福承,萧山人。是书成於康熙癸巳。自太极至八卦变六十四卦,为图十五,而各为说於其后。卷末为《象说》、《字义》、《统义》三篇。其所图所说,皆前人所有。所附三论,亦无所发明。

△《易经粹言》·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应麟撰。麟字囿呈,宜黄人。康熙丁酉举人。是编不载《经》文。首卷总论卦图,上、下二卷依《上、下经》卦次解之,《十翼》则略焉。《河图》、《洛书》,数学也,邵子之传也;吉凶、法戒,理学也,程子之传也;兼而言之,是朱子之传也。麟讲图书与所说卦爻不相关,其讲卦爻与所说图书又不相关。兼而取之,又分而治之,亦足见先天之说与爻象为两事矣。

△《易互》·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陆荣撰。陆荣字采南,青浦人。是书卷一曰《卦互》,若《乾》《坤》反对是也。卷二曰《爻互》,若《小畜》、《大有》、《大畜》、《需》、《大壮》、《夬》、《泰》,下卦皆三画,阳则相互;《姤》、《同人》、《履》、《遯》、《讼》、《无妄》、《否》,上卦皆三画,阳则相互,而皆统以《乾》。推之《巽》、《离》、《兑》、《艮》、《坎》、《震》、《坤》七卦皆然。卷三曰《卦爻互》,若《姤》初爻阴与《复》初爻阳互,《夬》上爻阴与《剥》上爻阳互是也。卷四、五曰《杂说》上、下。卷六曰《辑参》,乃经文及句读异同者。大抵本何楷、黄道周之馀论也。

△《成均课讲周易》(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崔纪撰。纪原名珺,字君玉,后更今名,字南有。永济人。康熙戊戌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此书乃乾隆辛酉纪官国子监祭酒时所著。其说以《本义》为主,而亦间有异同。至其以《经》文专主卜筮,《十翼》专言义理,谓孔子恐人惑於吉凶祸福之说,要求趋避之术,故专以义理言。则似《传》非以解《经》,惟以补救夫《经》矣。

△《索易臆说》·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吴启昆撰。启昆字宥函,江宁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书惟总论《易》之大旨,不复为章解句释。如《上、下经》之分篇,诸卦之命名,以及《先天》、《后天》、《圆图》、《方图》等类,各为一篇,以阐其义。其《卦变》一篇,谓《彖传》所云“刚来柔进”之类,必本卦贞悔二体实有此象而云然,非本卦所无,外卦所有,而必假之以得解也。在《本义》逐爻细推,以为此自某卦而来,不过兼此一说,欲使《经》无剩义,非真先有彼卦而后方有此卦也。后人尊信《本义》,遂误以馀意为正意。又如《分宫卦象次序》一篇,谓天地之造化不离五行,八卦率领诸卦,分掌五行以用事。术家以父子、才官、兄弟论生克制化,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刚柔者,立本者也,纲领之八卦是也。变通者,趋时者也,所属之诸卦是也。一切往来屈伸之理无一不在此六十四卦变通之中。其发明象数皆为有见。然所言皆宋以来之象数,非汉以来之象数,故不离乎图书之说焉。

△《陆堂易学》·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奎勋撰。奎勋字坡星,平湖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是编讲《易》,宗朱子者十之六,宗诸儒者十之四。间以己意训释,於前人亦无大异同。惟谓伏羲但画八卦而无卦名;黄帝始立蓍数,乃名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尧舜始增加《屯》、《蒙》诸卦名,更定方图卦位;文王始定《序卦》之错综与夫揲蓍用九用六。於是首列《伏羲方图》、《黄帝方图》、《唐虞方图》、《连山圆图》、《归藏圆图》《周易卦序图》。其说新异,所引据亦皆未确。

△《周易录疑》(无卷数,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绰撰。绰字文裕,福安人。是编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上、下经》但标卦名,《系辞》、《说卦》标章次,《序卦》、《杂卦》则但标篇名而已。所解皆循文生义,罕所考证。每条之下多有标“湜附”二字者。湜字亦徵,绰之子也。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