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许(左)天气温和,头晕辄剧,曾经见红,知系火风。甘凉频进,以胃药治肝,火风虽得稍杀,而脾阳为之暗损,旋运不及,遂致胃中之水湿停留,胃脘痞阻,甚则呕吐。脉象沉弦。停饮之兆,久恐延膈。
制南星赤白苓淡干姜制半夏煨天麻川雅连白蒺藜炒枳壳竹茹(姜汁炒)白金丸(三分先服)
薛(左)腹中漉漉,饮象也,口吐涎沫。良以胃气虚寒,津液不能约束,其来也渐,则其愈也难。拟以丸药缓调。
陈半六君丸,每晨服三钱,益智仁一钱,生姜三片,煎汤送下。
杨(左)停饮内阻,火被水抑,不能蒸变,以致谷食不化,涌吐而出。土为火子,命火不治,则脾土不运,大便频泄。脉沉细,右尺更甚。宜理中汤。
潞党参(一钱五分)炮姜(五分)制附片(五分)炒于术(二钱)炙甘草(三分)白茯苓(三钱)
煨木香(四分)
虞(左)水饮停留,控之不出,攻之不行,刻下食入倒饱,中脘痞胀,作酸,欲吐不吐,小溲短少,便不畅行。脉象濡软。良由久病脾胃气虚,不能运旋,水谷之气,不能变化,清浊不克分渗。用介宾先生五君子煎,以补脾胃而振中阳,参分化清浊,以观动静。
吉林参(一钱)云茯苓(四钱)炙甘草(七分)炒于术(二钱)淡干姜(七分)来复丹(一钱五分药汤送下)
二诊温运脾胃,而厘清浊痛胀不退,欲吐不吐,胸中有窒闷莫名之状,大便不行,小溲涩少。脉沉细微数,舌红前半少苔。停饮日聚于上,胃液日耗于下,攻之不行,执是之故。木为水子,用刚体柔,营液既虚,则木失涵养,横暴之气,挟痰攻冲。脾胃皆受其困。再养营液,参苦辛酸以制强肝,冀其气平而痰饮默化。
干苁蓉(三钱)炒萸肉(二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杞子(三钱)茯苓(三钱)白芍(土炒二钱)
安胃丸(三钱分二次服)
三诊痰饮结聚于上,肝气纵横于下,以手探吐,痰出略舒,而仍腹满作胀。经谓浊气在上,则生胀又谓在上者因而越之。姑再遵此立方。
炒于术(二钱)陈皮(二钱)石菖蒲(一钱五分)川朴(二钱)生熟草(各三分)广藿梗(四钱)
六味研末,每服三钱。甜瓜蒂一两,赤小豆一两,二味微炒黄色,研细,另服三钱。均开水调送下。
四诊肝气挟饮内阻,吐出痰涎甚多。所有痰涎,当从涌出,而胸膈仍然不舒,噫出腐气。脉象濡弱。良由屡次挖之使呕,胃中之气阴安得不亏,谷气不能变化,酿为腐气。未可漫投消导,用金匮大半夏汤,以通补阳明,而推扬谷气,参重以镇逆,咸以软痞。
吉林参(八分)代赭石(四钱)蜜炙干姜(三分)炙甘草(五分)制半夏(二钱)旋复花(三钱包)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橘白(一钱)南枣(三枚)白蜜(一钱五分入煎)
朱(左)停饮感寒复发,由脘痛而致呕吐,间日必发,发则脘中不舒,或觉作痛,呕出涎水,方得暂舒。胃无通降之权,饮食因而降序,股肉因而消瘦。脉象沉弦,舌苔白腻,中心浮浊。水饮不化,阳气不能旋运。
拟分化清浊,兼通胃阳。
制半夏(三钱)茯苓(五钱)大腹皮(二钱)广皮(一钱)干姜(盐水炒五分)白蔻仁(五分)
公丁香(三分)猪苓(二钱)来复丹(一钱五分开水先送下)
二诊分化清浊,药进之后,呕出涎水甚多,此病聚于中,不能不出者。既呕之后,至今三日,食未反出,药病不可谓不投。水饮之气,非温不化,再参马元仪法。
上徭桂(五分去粗皮药汁另煎)制半夏(二钱)云茯苓(五钱)公丁香(三分)淡干姜(七分)
大腹皮(二钱)建泽泻(一钱五分)淡吴萸(五分)来复丹(三钱开水先送下)
三诊呕吐暂定,而水气不化,中阳不旋,中脘作痛。脉沉细,苔白质腻。温理中阳,固是定局,然水饮盘踞,阳气何由得宣。再从温化之中,稍寓攻逐之意。
淡吴萸(五分)陈皮(一钱)茯苓(四钱)大腹皮(二钱)制半夏(二钱)公丁香(三分)
淡干姜(七分)白蔻仁(六分研后入)制香附(二钱)上沉香(三分)黑丑(四分二味研细末生姜汤分二次下)
四诊温理中阳,兼逐饮邪,阳气转旋,脘痛已止。然正气暗亏,气不得化,小溲不畅。再参扶持中气,以期气化则水湿亦化。
吉林参(另煎冲八分)茯苓(四钱)川桂枝(六分)白蔻仁(六分研后入)淡干姜(七分)泽泻(一钱五分)公丁香(五分)高良姜(五分)老姜(三片)
改方仍呕良姜(七分)广皮(一钱)公丁香(三分)制半夏(二钱)制香附(三钱打)干姜(七分)
白蔻仁(六分后入)茯苓(四钱)上沉香(三分)黑丑(三分二味同研细末先服)
五诊饮阻于中,复经吐下,脘痛已止。然小溲未畅,水难外泄。恐饮再停聚。宜分化清浊,再利膀胱以开支道。
制半夏(二钱)茯苓(四钱)干姜(六分)建泽泻(一钱五分)台白术(二钱)陈广皮(一钱)
薄官桂(六分)公丁香(三分)木猪苓(二钱)老姜(一钱)来复丹(一钱开水先服)
六诊呕吐未作,胃纳渐增。然中脘时仍作痛,大便六日不行。脉行沉细。脾为阴土,主健运而恶湿,今水久停,则脾土不能运旋,腐气因而阻痹。当再通阳。
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六分)制香附(二钱)泽泻(一钱五分)云茯苓(五钱)丁香(三分)
干姜(五分)猪苓(二钱)老姜(一钱五分)半硫丸(一钱五分先服)
七诊助阳气以资鼓舞旋运,大便通行。然水饮之气,旋去旋停,皆因脾胃之阳,久为困遏,不克转旋。
温中蠲饮,参以分利。
制半夏(三钱)丁香(三分)白蔻仁(五分)建泽泻(一钱五分)云茯苓(五钱)淡吴萸(八分)
广橘皮(一钱)木猪苓(二钱)老姜片(二钱)公丁香(二钱另研饭丸姜汤送下)
八诊水饮根蒂未除,旋去旋停,得呕始宽。燥土利湿,可以通阳,而不能撤水,乘元气未漓,而为攻逐。
叔涛先生所见相同,即行照用。
川桂枝(七分)茯苓(六钱)制半夏(二钱)橘皮(二钱)淡干姜(七分)白术(二钱)
大腹皮(二钱)生甘草(二分)控涎丹(一钱姜汤下)
九诊水饮既去,中气不足,旋运不及,去者自去,停者自停。病至则攻,病去则补。
川桂枝(七分)制半夏(二钱)大腹皮(二钱)公丁香(二分)茯苓(三钱)川朴(一钱)
老姜(一钱五分)控涎丹(五分姜汤先服)
又诊水行后,另服补方。
吉林参(一钱五分)炙上(二钱)桂枝(七分)川椒目(四分)木猪苓(二钱)炒于术(二钱)干姜(七分)茯苓(五钱)赤石脂(一钱研末饭糊为丸先服)
毛向有肝气旧恙,秋季肢厥,胸闷头晕,有似发痧,盖气道闭塞,阳气上升,即肝木勃动之先声也。平复未久,忽复身热腹痛,右半胸腹尤甚,当脐坚硬跳动,缠绵已久,咳嗽痰多,经日盈碗。今痛势虽定,而遍右尚觉不舒,所最甚者,中宫窒塞,谷食难容,大便不解。六脉濡软,沉候俱弦,右关尤甚,寸细尺沉,左尺小涩。此肝木纵横,挟内伏之痰饮,乘于土位,肝脏居左,而土位居右,木既乘土,所以痛甚于右也。中脘属胃,胃为戊土,脐居一身之中,亦土位也,金匮当脐动气,有水邪干土之例,正与痰饮一层吻合。夫土中之木,木即气也,气乃无形之物,饮为有质之邪,事楚事齐,则是有形者急,无形者缓。欲治有形,可攻可下,可燥可劫,但可施之于壮实之躯,断难施之于尺脉小涩之体。今食喜暖热,舌苔薄白,而色淡质腻。长沙云、饮家当以温药和之差。饮为阴邪,阴霾闭塞,非阳光煦照,安能雾散云收。况胃为阳土,水谷至此,顷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今气停于是,湿停于是,痰停于是,饮停于是,然则水谷之海,岂是停气停湿停痰停饮之所。特温以煦之,其气既虚,血亦不足,刚燥之品,未免伤阴。拟用长沙栝蒌薤白汤出入,取辛润滑利,以开胃阳。而辛温大热之品,另制为丸,飞渡上焦,免致伤液。药能应手,尚有可为,特气弱年高,胜负之数,不能预决耳。管窥所见,尚乞高正。
薤白头(三钱)制半夏(二钱)霞天曲(炒一钱五分)栝蒌仁(五钱姜汁炒研)广皮(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白螺蛳壳(二钱)生姜汁(两茶匙冲)上徭桂(三分研细末饭包丸姜汤送下)
服药前先服白酒一小杯,药后再服一杯。
二诊伐肝通阳,脐腹之痛大减,中脘痞胀略松,稍思纳谷,大便畅行,然每至食后,中州仍觉不舒。数日之间,先寒后热者再,以胆主开合,为肝之外府,藏病于内,府应于外,则开合为之失度,胆病实肝病也。高年久病,断无破泄之理。然食能知味,非无胃也,食入必胀,土中有木也,木在土中则有胃若无胃矣。胃府以通为用。又肝无补法,前人谓泻肝即所以补肝,则是破泄一层,未便过馁。今右关弦滑,尺脉较前稍起,左关仍弦,沉候尚觉有力。伐肝泻木,虽经病久,尚在急需。拟从辛通之中,参以化痰调气。正之。
半夏曲(二钱)炒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茯苓(五钱)白蒺藜(去刺炒三钱)白芍(土炒一钱五分)囫囵砂仁(四分盐水炒后入)野蔷薇花(七分)苏子(磨冲四分)薤白头(三钱)
上徭桂(五分研末饭丸姜汤分两次送下)
翁(媪)痰饮内阻,肺气失降,咳嗽痰多气逆,卧着尤甚,食入胀满。脉象沉弦,舌苔白腻。宜温开饮邪,用重药轻服法。
麻黄(蜜炙后入三分)淡干姜(三分)北细辛(二分)长牛膝(盐水炒三钱)白芍(酒炒一钱)桂枝(三分)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炙草(三分)茯苓(三钱)
二诊辛温以开太阳,喘咳稍轻,痰略见少。再用三子养亲汤以温肺蠲饮。
白芥子(五分研)生莱菔子(二钱)广橘红(一钱)炒于术(一钱五分)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
炒苏子(三钱)茯苓(三钱)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左)素体湿盛,日前感受风寒,致风在于上,湿袭于下,上为咳嗽,下为足肿。兹则寒湿之邪,蔓延及上中脘痞满,胸中作痛,中州格截,上焦之气,尽壅于上,不能下降。日来咳甚气升,不能着卧,痰多成块,肌肤带肿,面色黄浮。脉细沉弦,舌苔薄白。三焦升降之机,悉为寒痰所阻,深恐升降不通而喘甚致脱,不得不为预告也。勉拟开降上中,作背城之一战。
甜葶苈橘红苏子连皮苓枳实川朴制半夏连皮槟砂仁沉香(三分)黑丑(三分)皂荚子(一分后三味另研末调服)
陈(左)肺有伏寒,咳绵不止者已经两载,去秋复感凉燥,咳遂日剧,气逆不平,不能着枕。数日以来,更带中脘作痛,小腹胀满,大便六日不行。脉形弦滑,苔白口腻。此痰气交阻,土滞木郁,肝木从而不平。深恐元气难支。
薤白头制半夏新会皮白蒺藜缩砂仁制香附炒枳壳云茯苓栝蒌仁(姜汁炒研)上徭桂(四分饭丸分两次服)沉香化气丸(四钱绢包入煎)
朱(左)停饮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气,升多降少,五七日辄呕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脉象沉弦。夫痰之与津,木属同类,清气化、则随气布而上供,清气不化、则液滞为痰而中阻,气之化与不化,悉视脾阳之转运如何,所以金匮有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之例也。然刚燥之药,多服劫阴,攻逐之剂正虚难任,惟有分其清浊,使清津上升,浊液下降,虽难霍愈,或可减轻耳。
制半夏(二钱)云茯苓(八钱)老生姜(一钱)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二诊用半夏茯苓汤以行水降胃,兼进分利清浊之品,清升浊降,所以不治呕而呕自止,不攻荡而便自行。惟中脘时有上涌之意。痰气未能悉化,前治稍为扩充。
制半夏(三钱)云茯苓(一两)薤白头(三钱)老生姜(四钱)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王(左)昔肥今瘦,病发则吐呕痰水,倾盆而出,呕至竭尽,往往微呕而带出紫血。夫饮食不为肌肤,而凝聚痰水,及时而发,其为蓄饮略见一斑。惟是痰饮之证,都成于中气虚微,脾阳不运。夫既阳虚气弱,何至呕辄见红。若谓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呕动胃络,而血从络溢,亦顷刻间耳,何至随动随出之血,而辄变紫瘀哉。先哲有言,人受气于水谷,水谷之气,流则为津为液,滞则为饮为痰,盖流者气化之流,滞者气化之滞也。尊体丰伟,断非阳虚之比,参诸脉象,左部柔和,右部沉弦而滑。此由肝木之气,失于条达,木郁则土滞,土滞而水湿不行,渐成蓄饮,呕则胃逆,胃逆则肝藏郁勃之气,挟火冲胃,胃络之血溢出,已经火烁,色即变瘀,此实饮病而兼木郁者也。主治之法金匮云、心下有支饮,小半夏汤主之。又云、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盖取半夏散结除湿,茯苓益脾消水,生姜利气止呕,今以此方为君。以半夏浓朴汤分其浊气下出而为之臣。参入橘皮疏胃,合以上诸药即寓二陈之意,而为之佐。气降即火降,参入沉香调和中气降气平肝,而为之使。二十剂后则于晚间服本方,清晨服香砂六君子丸三钱,以微顾其本。当否正之。
制半夏(二钱)上川朴(四分)橘皮(一钱)云茯苓(四钱)磨苏梗(三分冲)磨沉香(二分)生姜汁(一茶匙冲)
钟(左)心下虚悸,脉细濡而右关滑,此由痰水聚于胸中,阴湿弥漫于下,则心阳浮越于上,长沙独得其旨,故玉函经中一则曰心下悸者为有水气,再则曰水停心下则心下悸。近医每以心营不足目之未知圣训耳。
制半夏(一钱五分)炒杏仁(三钱)云茯苓(四钱)橘皮(一钱五分)薤白头(三钱)栝蒌仁(炒研三钱)生姜汁(二匙冲)
某胃有停饮,胃阳不展,至暮辄作呕吐。脉象沉弦。恐延反胃之证。
制半夏淡吴萸猪茯苓橘红老生姜白蔻仁太乙丹伏龙肝(煎汤代水)
某中脘漉漉,不为呕吐,即为泄泻。饮停胃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制半夏(三钱)广陈皮(一钱)公丁香(三分)大腹皮(二钱)淡吴萸(四分)上徭桂(四分)
云茯苓(三钱)控涎丹(一钱姜汤送下)
二诊泻水甚多,中州稍舒。然仍食入嗳气。再温中助阳。
上安桂(五分)橘皮(一钱)制半夏(一钱)茯苓(四钱)猪苓(二钱)淡干姜(炒黄五分)
吴萸(四分)公丁香(三分)泽泻(二钱)大腹皮(二钱)
丁(左)停饮虽未复发,然胃失通降,上焦之气火不能下行,以致痰红鼻衄。欲化其在上之热,当祛其在下之寒。
制半夏(一钱五分)公丁香(三分)炒枳实(一钱)白蔻仁(研后入七分)云茯苓(四钱)陈广皮(一钱)大腹皮(二钱)姜汁炒竹茹(一钱)伏龙肝(一两煎汤代水)
李(右)中脘不舒,按之漉漉,于结聚之处自觉寒冷,肢厥头面畏风。脉象沉弦。此由寒饮停于胃府,阳气窒塞不宣,阳气所不到之处,即畏风厥逆之处也。症属停饮,饮家当以温药和之。
川桂枝广皮木猪苓炙黑草白蒺藜制半夏茯苓淡干姜焦白术大腹皮刘(左)痰饮根深,脾阳不运,津液凝滞酿痰,阻于肺下发,则喘咳。肺气不降甲木上逆,眉棱骨痛。脉象沉细濡软。饮家本当以温药和之,但本质既亏,未便过投猛剂,疏理痰气,取其减轻,勿期霍愈可耳。
制半夏(三钱)炒苏子(三钱)陈胆星(四分)炒枳壳(一钱)白金丸(三分)广橘皮(一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白前胡(一钱五分)旋复花(包一钱五分)
江(左)三疟之后,脾阳损伤,以致运旋不及,酿湿生痰,蕴于胃府,水火交通之道阻,而为脘痞不寐。肺气欲降不得,时易气逆,肢体疲软少力。治宜化痰和中。
制半夏(三钱)枳实(八分)泽泻(一钱五分)杏仁泥(三钱)白蒺藜(三钱)野于术(一钱五分)
茯苓(四钱)广陈皮(一钱)姜汁炒竹茹(一钱二分)
王(左)久咳痰多,数日来中脘结聚有形,食入痞阻,痰喘气逆。脉象沉弦,舌苔淡白。此带病感寒。寒湿痰交阻肺胃。大节在迩,有喘脱之虞。用金匮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川桂枝(五分)川朴(一钱)海蛤壳(一两)炒苏子(三钱)橘红(一钱)白芥子(三分)
砂仁(四粒)磨沉香(四分)白茯苓(四钱)枳壳(四分)杏仁泥(三钱)杭白芍(一钱炙草二分炒入)
薛(左)迭经温化痰饮,咳逆已止,然脉象尚带沉弦。脾为生痰之源,以阳为运。再补其气而助其鼓舞运旋。
制半夏(一钱五分)川桂枝(四分)茯苓(四钱)野于术(一钱五分)人参须(六分)泽泻(一钱五分)猪苓(二钱)淡干姜(炒黄四分)广橘红(一钱)炙黑草(三分)
某痰饮而致咯血,中州痞满不舒,噫出腐气。脉象沉弦。此脾土为湿痰困乏,不能统血。恐损而难复。
川雅连茯苓橘皮焦白术广郁金制半夏炮姜枳实炒竹茹沉香曲某痰饮已久,向则每发必喘,兹则不时呕吐,吐后神始清爽。脉象沉弦。此饮邪泛逆,驾熟走轻,势难杜截,惟有相机行事而已。
制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旋复花(一钱五分)控涎丹(八分)白芥子(三分研)橘皮(一钱)
老生姜(一钱五分)野于术煨牡蛎赤石脂(上三味为末蜜丸服三钱)
陆(左)痰饮化燥,经治渐愈。而屡饮蔗汁甘寒,胃阳阻遏,以致痰湿阻肺气,逆而痰不易出,湿痰蒙蔽,气火郁而不宣,自觉胸腹之间,炽热难受。是谁之过,试细思之。
冬瓜子杏仁泥栝蒌霜蜜炙橘红黑山栀炒竹茹生薏仁海蛤粉炒黄川贝枇杷叶某六腑以通为用,胃有湿痰,则阳气痞塞。辛温以开其痰之结,如鼓应桴,再从前法进治。
人参须(七分)浓杜仲(三钱)茯苓(三钱)野于术(一钱)制香附(二钱)川断肉(三钱)
广皮(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砂仁(七分后入)上徭桂(二分研末饭为丸)
胡(左)脉缓有力,颇得充和,惟右关部稍见滑象,是得天独浓,痰湿亦属有余。大便常带溏行,是中气足以鼓舞,不能僭踞,与火衰脾泄迥殊。至于阳道不与,花甲之年,已不为病,而况古稀者乎。津液二字,俗每并称,殊不知浊中之清者,上升而为津,清中之浊者,下行而为液。寐醒辄觉口渴,然并不引饮,片刻即回,若以清津有亏,何以不饮而渴自解,亦何以除寐醒之余,并无燥渴之见象。盖湿随气化,卧则气闭而湿聚,阻遏清气,不能上升,虽有清津,无从供给,醒则气行湿散,浊者不阻,清者自得上行矣。宜补气运湿,以杜其湿盛生痰。痰热生风之渐,然古稀之年,阴分亦不能不预为之地。仿古匮药法上下分治。即请指正。
龟板胶(一两蛤粉拌炒松)大生地(三两姜汁拌炒松)鹿角胶(一两牡蛎粉炒)炒杞子(一两)炒白芍(七钱)真阿胶(一两蛤粉拌炒松)
上药研极细蜜水泛作小丸,如痧药大候干,用制半夏(三两)野山别直参(三两)枳实(一两五钱)炒于术(一两五钱)云茯苓(三两)
广皮(一两五钱)泽泻(一两五钱)猪苓(一两五钱)
共研为细末,蜜水将小丸洒湿,照泛丸法,以后项药渐渐包上,如梧子大为度,每日服二三钱,清晨开水送下。
王(左)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于后天生化之机,宛然如绘者也。脉象濡细,而右部软滑。其平时伏有痰饮,发必致喘,投金匮苓桂术甘汤,屡如鼓桴,是内饮治脾之主方,自必投之辄效。特辛温之品,久恐伤阴,则必有和平中正之方,为先事预防之计。窃维精神气血,所以奉生,其次则津与液焉。何为津,浊中之清而上升者也,何为液,清中之浊而下降者也。然津不自生,得气化而口鼻濡润,液不自降,得气化而水道宣通,气化者,足太阴脾气、手太阴肺气也。体丰则中虚,中虚则气弱,气弱则脾土少鼓旋之力,肺金乏清肃之权,于是而向之流布为津为液者,遂凝滞而酿湿为痰,隐匿于中,乘机而发。虽喘咳不过偶作,未必为目前之累,实足为后日之忧也。调理之策,维有补脾降胃,鼓动气机,使气得流化,则不治痰而痰默消,不理湿而湿胥化,经旨之上输于脾而归于肺者,即此意也。兹从外台茯苓汤六君资生等参合丸剂,当否政之。
野山别直参(另研一两五钱)白蔻仁(另研八钱)盐水炒枣仁(一两五钱)制半夏(三两)盐水炙大有黄(二两)木猪苓(一两五钱)盐水炒菟丝子(二两)远志肉(六钱生甘草三钱煎汁收入)
炒范志曲(二两)枳实(一两五钱)广藿香(二两)甜杏仁霜(二两)杜仲(三两)泽泻(一两五钱)
广皮(一两五钱)广木香(七钱)浙茯苓(三两)土炒野于术(二两)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用生姜五钱,焦谷芽四两,煎浓汤泛丸,如小梧桐子大,上午半饥时用橘红汤过下,每服二钱。
卷七
痰湿痰气
左湿盛多痰之体,感冒风邪,袭于肺胃,以致由咳而引动伏饮,咳日以剧,右胁肋作痛,浊痰弥漫,神机不运,神识迷糊。叠化浊痰,神情转慧。至于痰湿之变态,如阻塞营卫而为寒为热,郁蒸中气而苔起灰霉,困乏脾阳、脾土不能运旋鼓舞而大便燥结,清中之浊不降、浊中之清不升而转干燥,传变种种。
虽肌表之风,化疹外达,而湿痰究仍内困。所以病退之后,而疲惫自若,渐至气阻湿坠,少腹之满,顿从上僭,不特入腹过脐,而且上及胸脘,食入攻撑。右寸细涩,关部弦滑,尺部沉弱,左部俱见小弱。都由脾为湿困,阳气不能营运,土滞而木不扶疏,遂令湿之流于下者,随左升之气而逆从上行,肠胃流行之机,悉为之阻,为撑为胀之所由来也。下病过中,图治非易。拟条达肝木,泄府浊而运脾阳,冀得小溲渐畅,湿流气宣,方是好音耳。
淡吴萸(三分蜜水浸后取出候干盐水炒)霞天曲(二钱炒)麸炒枳壳(一钱)广陈皮(一钱蜜水浸后陈壁土炒)川楝子(一钱五分)连皮茯苓(五钱)盐水炒香附(一钱五分)木猪苓(二钱)泽泻(一钱五分)不落水鸡内金(一个炙研调服)小温中丸(三钱开水先调服)
沈(左)向有痰饮,兹于春夏之交,神情委顿,形体恶寒,胃呆少纳。右脉濡滑,舌苔滑润。此由湿痰蕴阻,脾阳不能鼓舞,所以阳气敷布不周。以六君加味。
小兼条参(另煎冲八分)上广皮(一钱)茯苓(三钱)淡干姜(四分)炒于术(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
炙草(三分)焦麦芽(一钱)
二诊中虚湿痰内阻,缠绵日久,胃气既虚,胃阴亦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固非阳不运,阳土则非阴不和。今不纳不饥,恶心欲吐,痰粘而稠。脉细弦,右部较大于左,左部略觉细软,且有数意,舌少苔,中心光红。良由病久胃气不复,胃阴连类而虚,遂致阳明不和,失于通降。拟甘凉益胃法。
西洋参(一钱五分元米炒)甜杏仁(三钱)茯神(三钱)半夏曲(盐水炒二钱)金石斛(三钱)生扁豆衣(三钱)盐水炒竹茹(一钱)活水芦根(七钱)
师云、若浅视之,似人参益智半夏泻心橘皮竹茹之证,今舌见光红脉见弦数,胃阴之虚显然,故宜甘凉养胃矣。(正蒙志)
徐(右)阴分不足于下,虚火浮越于上,单声呛咳,痰带青绿。宜育阴以制伏阳气,阳气平则眩晕自定也。
细生地(四钱)粉丹皮(二钱)川贝母(二钱)黑豆衣(三钱)白蒺藜(三钱)淡天冬(三钱)
海蛤粉(三钱)池菊花(一钱五分)陈关蛰(六钱)
左相火行令之时,虚火时降时升,升则炼液成痰,熏蒸肺胃,咽痛时作,痰多牵腻。深入重地,恐难图治。勉拟化痰以衰其熏蒸之势。
北沙参(四钱)海蛤粉(三钱)生牡蛎(五钱)茯苓(三钱)陈关蛰(一两)川石斛(四钱)
川贝母(三钱)天花粉(二钱)竹沥(一两)大荸荠(四枚)
吕(左)癖染紫霞,日久伤气,气弱不能输运,聚饮生痰,上阻肺降,咳嗽痰多盈碗。脉象沉弦。虽属饮象,每先干咳,然后痰多。肺金渐燥,将成痰火之症。
川贝母(三钱)桔梗(二钱)苏子(三钱)竹沥半夏(一钱五分)枳壳(七分)肥玉竹(三钱)
茯苓(三钱)白蜜(一钱五分)橘红(一钱)老姜(一钱五分后二味少冲水炒干入煎)
二诊用石顽老人法,咳嗽痰多,尚复如是,寅卯为甚,甚则心烦汗出。脉象甚弦,而带微数。阴精不足于下,痰气凭凌于上,冲阳挟痰上升,所以寅卯为甚。然腻药难投,宜上下分治。
玉竹(三钱)车前子(一钱五分)冬瓜子(三钱)炒苏子(一钱五分)贝母(一钱)怀牛膝(盐水炒三钱)白茯苓(三钱)海蛤粉(三钱)济生肾气丸(三钱淡盐汤送下)
三诊补水中之阴,助水中之火,利水中之滞,寅卯咳嗽已减,痰亦渐少。再上下分治。
制半夏(一钱五分)炒苏子(一钱)怀牛膝(三钱酒炒)车前子(盐水炒二钱)薄橘红(一钱)白茯苓(三钱)紫蛤壳(五钱)炒香甜杏仁(三钱)济生肾气丸(三钱淡盐汤送下)
四诊痰嗽渐轻,的属肾虚不能仰吸肺气下行。介宾先生谓熟地为化痰之圣药,其说虽偏,不为无意也。
炒萸肉(二钱)白茯苓(三钱)车前子(盐水炒三钱)炒香甜杏仁(三钱)淮山药(三钱)
紫蛤壳(五钱)怀牛膝(盐水炒三钱)七味都气丸(三钱)济生肾气丸(二钱二丸和合分二次服)
陈(右)一阳将复,阳气上升,木来克土。便痢之后,气分不和,有时杂神糊,痰多稠腻。肝木之余威未平,痰气之迷蒙不化。拟平肝化痰。
金铃子(一钱五分切)广皮(一钱)炒竹茹(一钱)海蛤粉(三钱包)制香附(二钱研)云茯苓(三钱)陈胆星(五分)竹沥半夏(一钱五分)淡吴萸(二分)川雅连(五分二味同炒)
二诊肝热上腾,时仍杂。清旷之地,为痰热弥漫,所以甚觉迷沉。再泄热化痰。
青盐半夏(一钱五分)广橘红(一钱)黑山栀(三钱)炒竹茹(一钱)炒栝蒌皮(三钱)粉丹皮(二钱)白茯苓(三钱)淮小麦(三钱)炒香甜杏仁(三钱)冬桑叶(一钱)川雅连(四分)谷芽(二钱)
某痰气交阻阳明,纳食中脘痞胀,每至病发,诸气闭郁,上不得吐,下不得便。脉象弦滑。口燥烦渴,火从气化,气由痰阻。宜化痰开郁。
豆豉(三钱)广郁金(一钱五分)杏仁泥(三钱)枳实(一钱)黑山栀(二钱)茯苓(四钱)
盐水炒竹茹(一钱)白金丸(五分)蒌皮(四钱)枇杷叶(四片)
病发时用当归龙荟丸一钱,礞石滚痰丸二钱,开水送下。
某肝肾空虚,不能藏纳,阴精未复,中气复虚,以致旋运无权。湿痰难运,阻于肺下,气逆短促。痰阻于上,湿趋于下,两胫为之肿胀。频进补肾镇纳之方,病不少退。良以归纳之药,不能化痰,肾欲纳而肺不降,殊多掣肘之处。如竟改投降肺化痰之剂,深恐开其上者,更虚其下。脉象虚弦,右部濡滑。正与石顽先生所云痰火之症吻合,深恐介于两大,不克制其滋蔓耳。
炒玉竹(三钱)生甘草(七分)云茯苓(四钱)广橘红(二钱)生米仁(七钱)川贝母(去心三钱)
苦桔梗(一钱)紫菀肉(蜜炙二钱)鲜生姜(蜜炙三钱)冬瓜皮(一两炒二味煎汤代水)
邱(左)感风渐解,停饮宿痰,陆续而出。然气不足不能推送,液不足不能滑利,张介宾谓熟地乃化痰之圣药,即此意也,不然安有地黄而化痰者乎。前法小有出入,未便更张。
上党参(元米炒三钱)炙生地(五钱)茯苓神(各二钱)车前子(一钱五分)生于术(二钱)炙鳖甲(五钱)海蛤粉(三钱)浓杜仲(三钱)粉丹皮(二钱)
李(左)据述病恙,起初乏力,渐至失音。经云、脾病则四肢不用,不用者无力也,由乏力而渐渐失音,似非脾病矣。殊不知湿困于脾、蕴于胃,湿热之气上蒸于肺,肺热则音不能扬,其时似宜与金被火烁则不鸣之例相比。足又软弱,似宜与脾胃湿热上蒸,肺热叶焦。则生痿之例相比。虽非的症,然亦可以意会。阅方中一用白芍,音即低微,为其收守也。肺脾同病,肺为燥金,故湿热者当进燥烈,当此之际,似宜流化气机,清化湿热,扩清其上蒸之炎。而参叠进,冬地频投,湿热之气,滞而不行,渐至一身之营卫皆郁,七八天一更衣,胸腹绊结,少腹成块,摩则无形,囊足皆肿,呼吸不利,变变奇奇,皆卫气郁结之所为,盖郁则气滞,气滞则不行,能无所见如上乎。麻黄开肺气,故小效,然无清理脾胃湿热之功,故始效而终不效。星半祛痰湿,又有耗伤肺阴之弊,故服之觉燥。吾人肝合脾升,胆合胃降,卫气既郁,胃土安能通降,胃土不降,则胆经之气,不能独向下行,于是但有肝木之升,而无胆木之降,所以目昏头晕,肝阳大动也。后用金匮等法,似觉心思渐入角尖,恐有暴厥暴绝之患。不如且行停药,半月之后,将拙拟方进七八剂,观其动静何如。总之,与其错服一剂,不如停服一剂,有切当万稳之法则用,无切当之法则已,问病付药,殊觉渺茫,未识知己以为何如。抗直不讳之处,必为同道所恶,不得已借一纸之书,以当面谈。
土贝母(三钱)天花粉(二钱)真建曲(二钱)川抚芎(一钱)桑霜叶(一钱)广玉金(三钱)
制香附(三钱)粉丹皮(二钱)盐水炒广橘红(一钱五分)
卷七
气郁
金(右)抑郁伤肝,肝强土弱,胃失通降。食入胀满,漾漾欲吐,腹中偏右聚形,月事不行,往来寒热。脉细弦而数。胆为肝之外府,木旺太过,则少阳之机杼不转。宜平肝调气,参以散郁。
柴胡(五分醋炒)白芍(一钱五分酒炒)制香附(二钱)白茯苓(三钱)陈香橼皮(一钱)当归(二钱酒炒)金铃子(一钱五分)粉丹皮(二钱)延胡(酒炒一钱五分)炒枳壳(一钱)干橘叶(一钱五分)
二诊两和肝胃,参以开郁,便行稍畅。而中院气滞,胃失通降。食入胀满。开合失度,寒热往来。再和肝胃以舒木郁。
香附(二钱)豆蔻花(五分)炒枳壳(一钱)女贞子(三钱酒炒)焦麦芽(二钱)广皮(一钱)
佛手花(六分)沉香曲(一钱五分炒)当归(一钱五分酒炒)逍遥丸(四钱分二次服)
金(左)先自木郁土中,中脘有形作胀。脾与胃以膜相连,胃土受侮,脾土亦虚,渐致腹笥胀大,肢肿面浮,目带黄,如是者已经数月,兹交立冬节令,忽然下利,不爽,脓血相杂,上则恶心呕吐,呕出亦带黑色,四肢厥逆。脉沉如伏。肝强土弱已极,肝为藏血之海,肝经之气纵横逆扰,则肝经之血,不克归藏有发厥之虞。金匮厥阴篇中每以苦辛酸合方,即师其法,能否应手,非敢知也。
乌梅(五分)川雅连(五分淡吴萸七粒同炒)白芍(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干姜(四分)
甘草(四分)茯苓(三钱)佛手花(四分)干橘叶(一钱五分)
再诊前用金匮苦辛酸法,脓血已退,便利大减,卧得安眠,胃亦略起,胀势稍得宽松。而气仍下坠,呕痰仍黑,目畏火光,小溲红赤,舌干口燥,两手稍温,两足仍厥。脉稍起而细弦无力。阴虚木旺,气火尽越于外,经谓热胜则肿也。虽见转机,尚未足恃。拟养肝柔肝,以平气火,气行火平,治肿治胀之道,寓乎其中矣。
陈阿胶(二钱)炒天冬(三钱)生甘草(七分)当归(炒黑二钱)泽泻(一钱五分)生地炭(四钱)
生白芍(三钱)云茯苓(三钱)木瓜皮(二钱炒)车前子(三钱)佛手花(四分)
三诊四肢转温,面肿大退,胀势亦减,上冲之气亦平,小溲渐畅。然便利仍然不止。昨日停药一天,今又脓血相杂。脉象细弦。肝强土弱,营不收摄,湿热蹈暇乘隙,更复伤营。再养血和营,兼清湿热。
当归(炒黑二钱)杭白芍(三钱甘草二分同炒)生地炭(四钱)车前子(二钱)茯苓(三钱)木瓜皮(三钱)大腹皮(三钱)淡芩(一钱五分)丹皮(炒黑二钱)驻车丸(三钱)
酌改方淡芩(一钱五分)甘草(三分)干姜(二分)丹皮(二钱炒)木瓜皮(一钱炒)白头翁(二钱)川连(五分)白芍(三钱与甘草同炒)秦皮(一钱五分)黄柏炭(三钱)
四诊改方参用白头翁汤,脓血大为减少,便利较疏,胀松呕退,痰色转白,略能进谷。然利仍不止,两足肿胀尤甚,有时恶心。脉象细弦。肝强土弱,湿热伤营,虽屡见转机,而于大局终无所济,不得不预告也。再泄脾胃湿热,参以分化。
制半夏(二钱)川雅连(六分)淡芩(一钱五分)广橘红(一钱)淡干姜(三分)猪苓(二钱)
茯苓(三钱)滑石(三钱)木通(八分)生熟薏仁(各五分)泽泻(二钱)白头翁(三钱)陈胆星(一钱)
左情志久郁,肝木失疏。冲脉为肝之属,冲脉起于气街,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以致气冲脘痞咽阻。
姑舒郁结而苦辛降开。
老川朴(一钱)老山檀(三分磨冲)川雅连(五分)茯苓(三钱)炒竹茹(一钱)磨苏梗(四分)
郁金(一钱五分)淡干姜(四分)橘皮(一钱)
左痛抱西河,肝气抑郁,腹中痛肌热口苦舌干。急宜开展襟怀,以靖气火。
桑叶(一钱五分)金铃子(一钱五分)川石斛(四钱)半夏曲(一钱五分炒)丹皮(二钱)蜜炙香附(一钱五分)大麦冬(二钱)山栀皮(三钱炒)枇杷叶(二钱去毛)
陈(右)肝气抑郁不舒,左胁下又复作痛,牵引胸膈,口鼻烙热,目涩头胀。肝气不舒,肝火内亢,肝阳上旋。平肝熄肝,兼开气郁。
郁金金铃子制香附炒枳壳丹皮木香延胡索干橘叶冬桑叶池菊徐(右)情怀郁结,胸中之阳气,郁痹不舒,胸次窒塞不开,不纳不饥,耳胀头巅烙热,大便不行。脉细弦微滑。仿胸痹例治。
光杏仁(三钱)郁金(一钱五分)生香附(二钱)白茯苓(三钱)栝蒌皮(三钱)川贝母(一钱五分)
山栀(二钱)鲜竹茹(一钱五分)炒枳壳(一钱)枇杷叶(去毛一两)
金(右)情怀郁结,肝木失疏,以致肝阳冲侮胃土,中脘有形,不时呕吐,眩晕不寐。脉细弦,苔白质红。全是风木干土之象。拟两和肝胃法。
金铃子(一钱五分切)制半夏(一钱五分炒)炒枳壳(一钱)川雅连(五分)白芍(一钱五分土炒)制香附(二钱研)延胡(一钱五分酒炒)代赭石(四钱)白蒺藜(去刺炒三钱)淡吴萸(二分与雅连同炒)旋覆花(二钱绢包)
转方去川连吴萸,加茯苓竹茹。
再诊气分攻撑稍平,中脘聚形亦化,呕吐亦减,寐亦渐安,略能安谷。但胸中有时微痛,所进水谷,顷刻作酸,眩晕带下,脉两关俱弦。肝胃欲和未和。再从厥阴阳明主治。
制半夏(一钱五分)广皮(一钱)青皮(四分醋炒)白芍(一钱五分土炒)茯苓(三钱)制香附(二钱研)川楝子(一钱五分切)白蒺藜(去刺炒三钱)干姜(二分)川雅连(五分)代赭石(四钱)炒竹茹(一钱)
三诊呕吐已定,攻撑亦平,渐能安谷,肝胃渐和之象也。但少腹仍觉有形攻撑,心悸眩晕,小溲之后,辄觉酸胀。肾气已虚,不能涵养肝木。再从肝肾主治。
制半夏(一钱五分)青陈皮(各一钱)白归身(一钱五分酒炒)白蒺藜(三钱)决明(四钱)金铃子(一钱五分)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阿胶珠(一钱五分)朱茯神(三钱)牡蛎(四钱)炒枣仁(一钱)
四诊呕吐已定,而少腹攻撑,似觉有形,每至溲便,气觉酸坠,眩晕汗出。肝体渐虚。再平肝熄肝。
金铃子(一钱五分)香附(二钱醋炒)朱茯神(三钱)生牡蛎(五钱)白芍(二钱)甘杞子(三钱)当归炭(二钱)炒枣仁(二钱)阿胶珠(二钱)淮小麦(五钱)
毕(左)抑郁伤肝,肝气纵横,木来克土,上吐下泻,有似痧气。如此严寒,何来痧秽,其为木土相仇,显然可见。匝月以来,腹中有形,不时攻筑肝脏郁怒冲突之气也。此时极宜舒郁,而失于调治,以致气滞腹满,脾土不能运旋,浊痰因而难化,遂令弥漫神机,神情呆钝。脉象沉郁,重取带弦,而尺中无力。深入险地不能言治。勉拟化痰以通神机,木旺正虚,无暇过问矣。
制半夏(二钱)栝蒌仁(五钱蜜汁炒研)炒枳壳(一钱五分)九节菖蒲(五分)远志肉(五分)
薤白头(三钱)陈胆星(一钱)桔梗(一钱)生姜汁(三茶匙)白金丸(七分开水先送下)
改方去白金丸,加白蜜。
曹(右)咳不甚盛,而咽中梗阻,痰出成粒。此气郁痰滞,所谓郁痰是也。
老川朴(一钱)磨苏梗(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炒姜皮(三钱)茯苓(四钱)光杏仁(三钱打)
香豆豉(一钱五分)生香附(二钱打)炒竹茹(一钱)郁金(一钱五分)炒枳壳(一钱)枇杷叶(四片去毛)
再诊痰多咳嗽如昨。痰在胸中,气火上逼,故口碎而痛。
制半夏(三钱)甜葶苈(五分)云茯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竹茹(水炒一钱)苏子(炒研三钱)
冬瓜子(四钱)炒枳壳(一钱)生薏仁(四钱)苇茎(八钱)
王(右)营阴不足,厥气有余。腹中有形,发则嗳噫痛胀,阳气上旋,耳鸣眩晕。经事不调。气为血帅,调血当先调气也。
全当归朱茯神天麻整砂仁上广皮制香附白蒺藜枳壳香橼皮金铃子张(右)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胃为戊土,脾为己土,五行之中,木本土之所胜,人身内景,胆附于肝叶之内。惊动胆木,又以年迈正虚,不能制伏,遂致肝脏之气,亦随之而动。抑而下者为气,气克己土,则撑满不和,甚至便溏欲泄。浮而上者为阳,阳犯戊土,则呕吐痰涎,甚至有气逆行至巅,为酸为胀。脉象弦滑,按之少力,苔白质腻。此皆厥阳犯脾胃致病,胃中之浊,悉行泛动。若久缠不已,恐入衰惫之途。治之之法,补则恐滞而气壅,平肝又恐迂阔而远于事情,惟有先降其胃府,和其中气,能得呕止安谷再商。正之。
制半夏(二钱)煨天麻(一钱五分)制香附(一钱五分)白茯苓(四钱)新会皮(一钱)白蒺藜(三钱炒)煨生姜(一钱五分)白粳米(一合)姜汁炒竹茹(一钱五分二味煎汤代水)
陈(右)肝气不和,横逆入络,腹痛牵引腰际,心悸耳鸣。再平肝泄肝。
金铃子(切一钱五分)橘红络(各一钱)制香附(二钱打)浓杜仲(三钱)白芍(一钱五分)春砂仁(七分后入)杞子(三钱炒)甘菊花(一钱五分)
左心中热辣,少腹有气上冲,至胸而散则尤甚。经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龙相不潜,冲脉不和,良有以也。
金铃子杭白芍广皮盐水炒竹茹白茯苓炒杏仁木香大补阴丸姚(左)禀先不足,木失涵濡,冲气逆行,上干肺脏,单声作呛,腹中有气攻冲,头巅体震。拟滋水养肝清肺。
丹皮(二钱)阿胶珠(二钱)生白芍(二钱)青蛤散(三钱)川贝母(二钱)磁石(三钱)
白蒺藜(三钱)炙生地(四钱)酒炒女贞子(三钱)枇杷叶(去毛四片)
二诊腹中有气攻冲,则头巅体震,单声作呛。日来寒热兼作,此兼新感。先治其表,再治其本。
霜桑叶(一钱五分)青蒿(二钱)黛蛤散(四钱)女贞子(三钱)代赭石(三钱)茯神(三钱)
丹皮(二钱)川贝母(二钱)炙龟甲(五钱)枇杷叶(四片去毛)
孙(左)血虚不复,木燥生风,经络不时抽掣,腹胀带下,冲气不平,气冲至脘,则中脘胀满。宜养血熄肝,参以和胃。
阿胶珠牡蛎金铃子桑螵蛸砂仁炒白芍佛手潼沙苑枇杷叶二诊脉症相安,然中脘不时痞满,经络抽掣。脉细关弦。营血不足,肝阳冲侮胃土。再育阴熄肝,参以调气。
阿胶珠(三钱)白归身(二钱)香附(一钱五分蜜水炒)茯苓神(各一钱五分)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半夏曲(二钱炒)金铃子(一钱五分)炒山药(三钱)潼白蒺藜(盐水炒各一钱五分)
另备服方川楝子(一钱五分)广玉金(一钱五分)干橘叶(一钱五分)炒蒌皮(三钱)延胡索(一钱)
制香附(三钱)白蒺藜(三钱)光杏仁(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枇杷叶(四片去毛)
倪(右)肝胃不和,挟痰内阻。中脘不舒,甚则呕吐痰涎。脉形弦滑,重按空虚。血虚胆火犯中。姑和中而泄胆木。
桑叶金石斛制半夏海蛤粉炒杞子丹皮白蒺藜云茯苓钩钩水炒竹茹二诊和中气,泄少阳,脉象相安。舌苔薄白,底质带红。痰多中脘不舒,迷沉欲寐,甚则呕吐,其痰更觉胶腻。胃为水谷之海,胃受谷气,则化津化气,以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也。西河抱痛,则木郁生火,木火扰中,则脘痞不舒,水谷之气,为火所炼,则不能化津化气,而反凝浊成痰,阳明遂失其通降之常,太阴亦失其清肃之令,所以呛咳痰多,咽中干毛也。伤寒六经中惟少阴有欲寐之条,既非肾阳虚而浊阴弥漫胸中,即是肾阴虚而真阴不能上潮于心矣,所以一则主以四逆,一则主以复脉也。姑循序进之。
金石斛(四钱)制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广皮(一钱)桑叶(一钱五分)丹皮(二钱)
白蒺藜(三钱)磨枳实(二分)钩钩(三钱)远志肉(五分)炒竹茹(一钱五分)姜汁(二匙)
张(左)身热已退,而咽次仍然哽阻。脉象弦滑。还是痰气交滞。再为清化。
香豆豉(三钱)枳实(一钱)云茯苓(四钱)白檀香(一钱五分)炒竹茹(一钱)光杏仁(三钱)
川朴(一钱)制半夏(二钱)磨苏梗(五分冲)枇杷叶(四片)
另附噙化丸方栝蒌(二钱)黑山栀(三钱)风化硝(一钱五分)杏仁霜(三钱)桔梗(三钱)广玉金(三钱)
上药六味,研细末,用淡姜汁白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细细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