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白术(陈壁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一两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卷三祛寒之剂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甘草(炙)二两冷服。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呕吐生姜二两。
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症。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盖阴惨之气深入于里,真阳几几欲绝,非此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过于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立方之法,尽美尽善。后人分传经为热厥,直中为寒厥,程郊倩讥之。然亦有未可尽非者。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应下之。”此明明说厥逆在前,发热在后,及至发热则不复厥冷,乃伤寒失下之症,故荡涤邪滞,则发热自退,本非为厥而不热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遇发热则可下,遇厥则万不可下。”此数语最为明白了当,可见传经之邪亦自有当下者,但不可概谓之热厥耳。四逆者,必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卷三祛寒之剂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甘草(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厥阴为藏血之经,故当归四逆汤以和营为主,加桂枝、细辛以和卫,营卫和则厥自解矣。
虽有寒而不加姜附者,恐燥烈太过,劫阴耗血也。
卷三祛寒之剂
四逆散
柴胡芍药(炒)枳实(麸炒)甘草(炙)
等分为末,水调饮。
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
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
卷三祛寒之剂
真武汤
附子(炮)一枚白术(炒)三两茯苓白芍(炒)生姜三两北方曰幽都,乃阴寒湿浊之地,赖真武之神,运用水火以镇摄之,浊阴方渐得解散。此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水中之火,是为真火,此火一衰,则肾水泛滥。停于下焦,则腹痛自利;水气犯中焦,则作哕,欲吐不吐;水气犯上焦,则咳嗽、心悸、头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阳,用苓、术以制二阴,水气一收,则上中下三焦俱无病矣。
卷三祛寒之剂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炮)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不止,厥逆无脉,此为阴寒过甚,阳气将绝之候。
加人尿、猪胆汁者,以类相从之义也。服后脉暴出,则阳气尽泄,孤立无根据,故随脱而死。
脉微续者,阳气渐回,以次可复,故得生。外用葱艾熨灸气海、关元。表里通阳,亦为善策。
卷三祛寒之剂
吴茱萸汤
吴茱萸(泡)一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乾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卷三祛寒之剂
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煎,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卷三祛寒之剂
十四味建中汤
黄(蜜炙)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姜制)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熟地川芎麦冬肉苁蓉附子肉桂加姜枣煎。
于十全大补中又加四味,究竟阳药太多,若以治阴虚之劳瘠,非抱薪救火乎?至乐令建中汤,加柴胡、细辛之开透善走,欲其创建中气,不亦难乎!
卷三祛寒之剂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一两大枣十二枚入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强,则脾土受制。脾阳不运,虚则寒生,阴气日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腹痛等症。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卷三祛寒之剂
白术附子汤
白术二两甘草一两附子(炮)一枚每服五钱。姜五片、枣一枚煎。
此为治肾风之药,肾为水脏,得火则平,而浊阴退所矣。若肝风头眩,则当用养血之剂。
误用此方,则风火相搏,而病益剧,不可不知也。
卷三祛寒之剂
益元汤
附子(炮)干姜艾叶黄连知母人参麦冬五味子甘草加姜、枣、葱白煎,入童便一匙,冷服。
戴阳者,阴不抱阳、虚阳上浮,几几欲绝。若误作热症治,立见败坏。此方用姜、附、艾叶
卷三祛寒之剂
回阳救急汤
附子(炮)干姜肉桂人参五分白术茯苓一钱半夏陈皮七分甘草二分五味子九粒加姜煎,入麝三厘调服。无脉加猪胆汁,泄泻加升麻、黄,呕吐加姜汁,吐涎沫加盐炒吴茱萸。
此方治中寒之缓症则可。若云救急,则姜附中又合六君、五味子,反令姜、附之性多所牵制,不如四逆汤,为能斩关夺门也。
卷三祛寒之剂
四神丸
破故纸(酒浸一宿,炒)四两五味子(炒)三两肉豆蔻(面裹煨)二两吴茱萸(盐汤泡)一两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片同煮烂,去姜,取枣肉捣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
命门为日用之火,所以薰蒸脾胃,运化谷食。若肾泻者,宜二神丸。脾泻者,若由木旺克土,则吴茱萸能散厥阴之气,用以抑木则可;非此则不如去五味子,吴萸,加茴香,木香者之为佳也。
卷三祛寒之剂
感应丸
木香肉豆蔻丁香一两五钱干姜(炮)百草霜一两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巴豆七十粒(去心、皮、膜、油)
巴豆、杏仁另研,同前药末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重绢滤去渣,好酒一升,于砂锅内煮数沸,候酒冷蜡浮,用清油一两,铫内熬熟,取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和前药末乘热拌匀,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制方之法,极有巧思,然走者太走,而涩者太涩,偏师陷阵,终不如堂堂正正之为得也。
誉之者叹为虽有巴豆,服之不泻,此不过藉蜡性为之封固耳,吾不敢以为神妙也。
卷三祛寒之剂
导气汤
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
长流水煎。
此为治疝之通剂,有川楝子苦寒,济以茴香、木香、吴萸之辛温,肝肾并顾,寒湿尽祛,至为妥善。
卷三祛寒之剂
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茴香(盐炒)良姜(炒)青皮五钱槟榔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一粒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同余药为末,酒下一钱。
治疝大法,当温肾柔肝,兼治寒湿,何至用巴豆之峻攻,不及导气汤远矣。
卷三祛寒之剂
疝气方
吴茱萸枳壳栀子山楂(炒)荔枝核()
等分为末。空心,长流水下二钱。
此方亦平易近人,虽无近效,然较之乌药散要稳妥多矣。
卷三祛寒之剂
橘核丸
橘核川楝子海藻海带昆布桃仁二两延胡索浓朴枳实木通桂心木香五钱酒糊丸盐汤或酒下。
此乃治疝之专剂。理气、破血、软坚、行水之法俱备,其知痛楚者不可误用。
卷三清暑之剂
四味香薷饮
香薷一两浓朴(姜汁炒)扁豆(炒)五钱黄连(姜炒)三钱冷服。
暑湿三气,初学不能分别,多致错误,今为明白言之。时当夏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处其中。暑上侵而湿下袭,暑为天之气,湿乃地之气,其热之甚者则为,此三气之分也。今就暑病门中,先论暑症,虽有冒暑、伤暑、中暑、伏暑等名,不过略分轻重,其为阳邪则一也,其因暑而贪凉受风者便是伤风,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伤寒,但与冬月之伤风、伤寒治法不同。因暑伤风,当辛凉表散;因暑伤寒当于清解中参用温药,此为正法。四味香薷饮,乃治感冒暑气、阳邪遏抑之剂,即冬月伤风中用桂枝、荆、防之例。今人误以香薷为凉药,不论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叹。
卷三清暑之剂
清暑益气汤
黄一钱人参一钱白术(炒)五分苍术一钱神曲五分(炒)陈皮青皮(麸炒)甘草(炙)麦冬五味子当归(酒洗)黄柏(酒炒)泽泻各二分升麻一钱葛根三分姜枣煎。
清暑益气汤,药味庞杂,补者补而消者消,升者升而泻者泻,将何所适从乎?且主治下,有胸满气促一条,则黄、升麻在所当禁。予谓此等症,但须清心养胃,健脾利湿足矣,何必如此小题大做。东垣先生,予最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卷三清暑之剂
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分五味子七粒肝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散之气,止汗定咳。虚人无外感者,暑月宜之。
卷三清暑之剂
六一散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浓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脾而滑伤肾,反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至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卷三清暑之剂
缩脾饮
砂仁草果(煨去皮)乌梅甘草(炙)四两扁豆(炒研)干葛二两。
方中辛燥太过,用以健脾去湿则可。若谓清暑、除烦、止渴,吾不谓然。
卷三清暑之剂
消暑丸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茯苓甘草半斤(生用)
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湿,使湿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须兼清解之药一、二味为得。
卷三清暑之剂
大顺散
干姜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
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合桂为末。每服二钱。
此即治暑月之伤寒也。因暑伤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卷三利湿之剂
五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炒)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半桂五钱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盒饭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
卷三利湿之剂
猪苓汤
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各一两五苓散治湿浊不化,故用术桂,以通阳而化浊;猪苓汤治阳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胶,以降热而存津。至于统治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乃借泻膀胱以清肾脏,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卷三利湿之剂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二两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卷三利湿之剂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茯苓三两生姜半斤古人立方,有药味少而分两重者,专走一门,为功甚巨,如半夏等汤是也。痰去,则眩悸自
卷三利湿之剂
加味肾气丸
熟地四两茯苓三两(乳拌)山药(炒)丹皮(酒炒)山萸肉(酒润)泽泻(酒浸)川牛膝(酒浸)车前子(炒)肉桂一两附子(制)五钱蜜丸。
此方之妙,全在导龙归海。命肾之火衰微,浊阴日渐凝结,始则小便不利,继则水气泛溢,腹胀肢肿。但用分利之剂,徒然耗正劫阴,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达命肾,使命门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肾中之真阳发越,则肾气通畅,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则泛滥之水如众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发阳光以消阴翳,此类是也。
卷三利湿之剂
越婢汤
麻黄六两石膏八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风与水在皮肤之间,故但肿而胀,变小青龙之制,使风、水俱从毛窍而出,故名越婢。
越婢者,悦脾也。
卷三利湿之剂
防己黄汤
防己黄一两白术七钱五分甘草五钱(炙)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风与水相乘,非血虚生风之比。故但用治风逐水健脾之药,而不必加血药。但得水气去而腠理实,则风水亦不能独留矣。
卷三利湿之剂
肾着汤
干姜(炮)茯苓四两甘草(炙)白术(炒)二两方中但燥湿健脾,而不用温肾之药。缘此症乃积湿下注于肾,非肾之寒水为病也。若虚寒之体,即少加附子、杜仲亦可。
卷三利湿之剂
舟车丸
黑牵牛四两(炒)大黄二两(酒浸)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净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红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水丸。
仲景十枣汤,已极峻厉,此更厉而加厉,纵形气俱实,岂能堪此。予谓此等症全是阴结,非阳不通,宜用附桂兼疏肝逐水之剂。此等方法万不可用。
卷三利湿之剂
疏凿饮子
羌活秦艽槟榔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木通泽泻赤小豆商陆等分加姜皮煎疏凿饮,名色甚佳,用药亦较舟车丸已轻一等,然吾见服商陆者,必然大泻,胸腹骤宽,不超时而复胀,万无生理。盖逐水自前阴而出者得生,自后阴而出者必死,学人慎之哉!
卷三利湿之剂
实脾饮
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浓朴(姜炒)木香附子大腹皮草豆蔻木瓜片黑姜加姜枣煎主治条下,有色悴声短、口不渴、二便利数语,则此症乃脾肾虚寒。当用香砂六君,合温肾渗湿之剂。若徒事破气利湿,色悴者不更加憔悴乎。
卷三利湿之剂
五皮饮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此亦为水邪客于皮肤而设。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发汗逐水之法,而但利小便也。
卷三利湿之剂
麦门冬汤
麦门冬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麦门冬汤,解之者多谈玄理,予则谓初起便见喘满,则明是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水溢高原也。拟以桑白皮、栝蒌皮、苡仁米等代之,亦未为不可。
卷三利湿之剂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一钱川芎本防风甘草(炙)五分蔓荆子三分此为治在表之湿,故独用风药。关节利则湿除矣,且属外来之浅恙,本不在健运分消之例。
卷三利湿之剂
中满分消丸
浓朴(炒)一两枳实(炒)黄连(炒)黄芩(炒)半夏(姜制)五钱陈皮知母(炒)四钱泽泻三钱茯苓砂仁二钱干姜二钱姜黄人参白术(炒)甘草(炙)
猪苓一钱蒸饼丸,焙热服。
中满分消丸,解者谓治热胀,此不过脾胃失职,积湿所化之热耳,并非实火也。若有实火,则水气安得横行,浊阴岂得复盛乎?惟其寓补脾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不伤元气,极为正法。
卷三利湿之剂
中满分消汤
川乌干姜生姜黄连人参当归泽泻青皮麻黄荜澄茄柴胡二钱吴茱萸草蔻仁浓朴黄黄柏五分益智仁木香半夏茯苓升麻三分热服。
此方于大队温补中,用黄连、黄,所谓从权以寒热药下之也。于中又升散,又分利,虽属开鬼门,洁净府之法,究竟歧路太多矣。
卷三利湿之剂
大橘皮汤
滑石六钱甘草一钱赤茯苓一钱猪苓白术(土炒)泽泻桂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木香槟榔三分加姜煎,每服五钱利小便,即所以实大肠,使小肠之水渗入膀胱,而不入大肠,则五苓散中肉桂一味尤为得力也。
卷三利湿之剂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大黄二两(酒浸)栀子十四枚(炒)
凡发黄症,二便不利者,用大黄;若二便如常,当去大黄用黄连;至寒湿阴黄,则又当于分利中用热药矣。
卷三利湿之剂
八正散
车前子木通瞿麦蓄甘草梢栀子(炒黑)滑石大黄加灯草煎。
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盒饭去大黄,加天冬、丹参、丹皮
卷三利湿之剂
萆厘清饮
川萆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等分甘草梢减半入盐,食前服。
凡淋症,皆由于湿热,小便频数,其为肾虚夹热可知,但当于滋肾中加清利之药。若乌药、益智仁之温涩,是反行禁锢而非厘清。解者谓此以疏泄为禁止,吾不谓然。
卷三利湿之剂
琥珀散
滑石二钱琥珀木通蓄木香当归郁金(炒)一钱为末服。
上焦之热下注小肠、膀胱,精道与溺道混淆,故成淋症。此于清利中少加气药,以厘清浊,
卷三利湿之剂
防己饮
防己木通槟榔生地(酒炒)川芎(炒)白术(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甘草梢犀角食前服。
湿热为病,不宜调补,亦不宜攻下。此方于健脾燥湿中,寓滋阴凉血之法,最为合度。
卷三利湿之剂
当归拈痛方
茵陈(酒炒)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甘草(炙)黄芩(酒炒)苦参(酒炒)知母(酒炒)当归猪苓泽泻空心服疏风所以胜湿,健脾所以渗湿,通小便所以利湿。上下中三焦之湿尽去,则热亦解散,而遍身之痛止矣。此不治痛,而痛自止之法也。
卷三利湿之剂
禹功散
黑牵牛四两茴香一两(炒)
为末,每一钱姜汁调下。
此方峻猛,不可轻用。
卷三利湿之剂
升阳除湿防风汤
苍术(泔浸)四钱防风二钱茯苓白术芍药一钱姜枣煎。
但升阳实脾,而浊阴自化,尤妙在不用升麻,最为的当。
卷三润燥之剂
琼玉膏
地黄四斤茯苓十二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汤化服。
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润也。喻嘉言作凉字解,予于《医醇剩义》中已详论之。如琼玉膏之润燥亦善策也,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
卷三润燥之剂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蛤粉炒)二两生地黄一斤麦冬(去心)麻仁半斤(研)大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温,恐不可以润燥,不知此方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
卷三润燥之剂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半夏之性,用入温燥药中则燥,用入清润药中,则下气而化痰。胃气开通,逆火自降,与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别。
卷三润燥之剂
活血润燥生津汤
当归白芍熟地一钱天冬麦冬栝蒌各八分桃仁(研)红花五分生津养血,本润燥之正法。但桃仁、红花虽云活血,恐其破血耳。
卷三润燥之剂
清燥汤
黄一钱五分苍术(炒)一钱白术(炒)陈皮泽泻五分人参茯苓升麻三分当归(酒洗)生地麦冬甘草(炙)神曲(炒)黄柏(酒炒)猪苓二分柴胡黄连(炒)一分五味子九粒每服五钱方名清燥汤,而所用之药,乃有二术、陈皮、黄柏、神曲等。以此清燥,非抱薪救火乎?不知此症之要,全在肺金受湿热之邪一语。盖热为积湿所化,湿不去则热不清,徒用清滋,留湿即以留热,故毅然用燥湿之品,使湿去而热亦清,此其所以为清燥乎?
卷三润燥之剂
滋燥养荣汤
当归(酒洗)一钱生地熟地芍药(炒)黄芩(酒炒)秦艽一钱防风甘草五分若大便风秘,便可用秦艽、防风;若大便如常,盒饭减去。风药善走与火铄肺金不宜。
卷三润燥之剂
搜风顺气丸
大黄(九蒸九晒)五两火麻仁郁李仁(去皮)山药(酒蒸)山茱肉车前子牛膝(酒蒸)二两菟丝子(酒洗)独活防风槟榔枳壳(麸炒)一两蜜丸。
此不过因大肠秘结,以之润肠通气耳,乃本方自注:“久服则可百病皆除。”安有大黄、槟榔之峻下,而可以常服者乎?
卷三润燥之剂
润肠丸
大黄归尾羌活五钱桃仁(研)火麻仁(去壳)一两蜜丸。
此以通为润,非专于清润也。伏火燥结,得涤荡而始清,不待润而燥自除矣。
卷三润燥之剂
通幽汤
当归身升麻桃仁(研)红花甘草(炙)一钱生地黄熟地五分虽云病在幽门,亦无专治幽门之药,不外调和气血,开通胃府,清升浊降,而上下自安。
惟不用香燥攻下,最为有识。
卷三润燥之剂
韭汁牛乳饮
韭菜汁牛乳等分,时时呷之。
韭汁祛瘀生新,又能开通胃气;牛乳补血润燥,兼通大肠。不用辛热,劫阴伤津,洵为良法。
卷三润燥之剂
黄汤
黄熟地芍药五味子麦冬三两天冬人参甘草三钱茯苓一两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气血并补,敛阴生津,极为有力。惟方既有五味,不必再加乌梅。
卷三润燥之剂
消渴方
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将黄连、花粉为末调服。
治胃热消渴,无花粉宜重用,黄连当用胡连,盖川连但能泻心火,生津止渴不如胡连之为佳也。
卷三润燥之剂
地黄饮子
人参黄(蜜炙)甘草(炙)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枇杷叶(蜜炙)石斛泽泻枳壳(麸炒)
等分,每服三钱。
此方妙处在清金润肺,以益水之源;又有泽泻、枳壳以泄郁热。斯渴止而烦躁亦除矣。
卷三润燥之剂
白茯苓丸
茯苓黄连花粉萆熟地人参覆盆子玄参一两石斛蛇床子七钱五分鸡三十具蜜丸,磁石汤送下。
金水俱伤,方成下消。蛇床子燥烈如火,万不可用,即鸡之消导、磁石之镇坠,皆非此症所宜。
卷三润燥之剂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桑白皮一斤地骨皮三斤(合煎)生地汁五升麦冬汁二升生葛根汁竹沥三升生姜汁白蜜一升枣膏一升牛酥三合颇有清肺化痰、除热止咳之力。但久虚者恐其滑肠。或再加茯苓、怀药、苡仁等,培土正以生金也。
卷三润燥之剂
治久嗽方
白蜜二斤生姜二斤(取汁)
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则止,每含如枣大一丸,日三服。
肺有伏寒,久咳不止者可用。若阴虚者不宜。
卷三润燥之剂
猪膏酒
猪脂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酒五合分三服。
不过有此一法耳,若欲以此取效,吾恐其不能也。
卷三润燥之剂
麻仁苏子粥
火麻仁紫苏子等分洗净,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气血亏虚,不可通利,惟此润导之法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