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补可扶弱
逍遥散
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逍遥散用芍当归。术草柴苓慎勿违。(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散郁除蒸功最捷。(医贯曰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盖木喜风摇。寒即摧萎。
温即发生。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
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丹栀加入有元机。(如丹皮栀子。名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经枯)赵羽皇曰。此治肝郁之病。而肝之所以郁者。其说有二。一为土虚。
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
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
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平。独柴胡一味。
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
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
○通可行滞(火气郁滞。宜从小便利之。通为轻。泄为重也。)
卷上补可扶弱
导赤散
治心热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痛热急不通。
导赤原来地与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茎痛兼淋沥。泻火功归补水中。(等分煎。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气。木通泻心火而入小肠。草梢达肾茎而止痛。)
季楚重曰。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制火也。
卷上补可扶弱
五淋散
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涩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为膏汁或热怫便血。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赤茯苓三钱。芍药山栀仁各二钱。当归细甘草各一钱四分。加灯心水煎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柯韵伯曰。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申其旨曰。气化则能出。何也。盖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纳而不出惟气为水母。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无形之气化。不专责有形之州都矣。夫五脏之水火。皆生于气。气平则为少火。少火生气。
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气有余则为壮火。壮火食气。则化源无藉。为癃闭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之不清。非决渎之失职。若以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化绝矣。故急用栀苓治心肺。
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
而阴阳厘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洁矣。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卷上补可扶弱
通关丸
又名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点滴不通。以致腹闷欲吐。
溺癃不渴下焦疏。(病在下焦。故不渴。宜清下焦之热。疏通水道。)知柏同行肉桂扶。
(黄柏知母俱酒炒各二两。肉桂二钱。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名通关丸。)丸号通关能利水。又名滋肾补阴虚。(原方为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而设东垣借用以治癃闭喘胀。)
陈修园曰。溺窍一名气门。以溺由气化而出也。气者阳也。阳得阴则化。若热结下焦。
上无口渴之症。以此丸清下焦之热。则小便如涌矣。此证若口渴。宜济生肾气丸。金匮瞿麦丸主之。然又有巧法焉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去其上窍之闭。则水自流矣。
用补中益气汤或吐法。甚妙。又于利水药中。入麻黄之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配杏仁之降。俾肺气下达州都。此从高原以导之。其应如响。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亦妙。
夏月以苏叶防风杏仁各三钱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亦妙。
卷上补可扶弱
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
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
六一散中滑石甘。热邪表里可兼探。(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灯心汤下。亦有用新汲水下者。)益元(散。)再入朱砂研。(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泻北元机在补南。
柯韵伯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参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苓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使丧人元气。善补虚者。
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冲和之气。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矣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
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补心之阳。寒亦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症。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元之名矣。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可也。
○泄可去闭(邪盛则闭塞不通。必以泄剂。从大便逐之。)
卷上补可扶弱
备急丸
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满痛。大便不通者。
姜豆大黄备急丸。(干姜大黄各二两。巴豆一两。去皮研如脂。和蜜丸如豆大。密藏勿泄气候用。每服三四丸。滚水或酒下。)专攻闭痛及停寒。兼疗中恶人昏倒。阴结垂危得此安。
柯韵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白散之方。
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
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然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两解法。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干姜巴豆。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之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法。所以但讲虚寒。而不议及寒实也。
卷上补可扶弱
三一承气汤
即大承气汤(方见真方歌括上卷阳明编。)加甘草二钱。
陈修园曰。仲景三承气汤。尽美尽善。无可加减。刘河间于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然意在调胃。于外科杂症等颇亦相宜。视陶节庵六一顺气汤。更高一格。
又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统于天。形以承气。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类也。气。阳也。干之属也。胃为十二经之长。化糟粕。运精微。转味出入。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气耳。汤名承气。确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故余既录于真方歌括后。而又重录之。愈读愈觉其有味也。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古吴人也。
卷上补可扶弱
温脾汤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桂附与干姜。朴草同行佐大黄。泄泻流连知痼冷。温通并用效非常。(附子干姜甘草桂心浓朴各二钱。大黄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方中大黄一味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温药不能制。而洞泄或至转剧。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卷上补可扶弱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发表攻里并用法。
防风通圣(散。河间。)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大黄酒蒸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黄芩石膏各一钱。
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姜葱煎。)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
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
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
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
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
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寒春温。夏热秋燥。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下法。弃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鲜者。非法之未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也。
卷上补可扶弱
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叶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焚一服消。(连翘一钱五分。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钱。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
加竹叶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庵曰。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荡涤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张洁古减硝黄加桔梗。使诸药缓缓而下。留连膈上。颇妙。
卷上补可扶弱
失笑散
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省人事。或胞衣不下。○并治心痛血滞作痛。
卷上补可扶弱
独圣散
失笑(散)。蒲黄及五灵。(蒲黄五灵脂等分。生研。每服三钱。酒煎服。名失笑散。)
晕平痛止积无停。山楂二两便糖入。独圣功同更守经。(山楂二两。水煎。用童便砂糖调服。
名独圣散。)
吴于宣曰。五灵脂甘温走肝。生用则生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则瘀痛恶寒发热昏晕胸膈满闷等症悉除。直可一笑置之矣。至于独圣散独用山楂一味。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儿枕痛。更益以砂糖之甘。温中而兼逐恶。童便之咸。入胞而不凉下。相得而相须。功力甚伟。
卷下
滑可去着
滑者。润泽之谓也。从大便降之。视泄剂较轻些。
卷下滑可去着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芍药三钱。黄芩黄连当归各八分。肉桂三分。甘草槟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自尔康。
痢不陈修园曰。此方原无深义。不过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方中当归白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
芩连必有所制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