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四诊抉微 >第四部分

《四诊抉微》·第四部分

清朝 四诊抉微 林之翰 著

残贼脉

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程郊倩曰:残贼,乃炎威之名,脉中有此,当属实邪,然亦有辩。残则明伤,作病于暴,属实者多;贼则暗袭,作病于渐,属虚者半。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不论何部,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凡伤寒疟痢之类,种种皆是,在虚人尤为可虑。

厥脉

张仲景曰: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脉,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成无己曰:此太阳少阴俱感邪也。

此节,脉书多不见收,岂其不当有邪,附此以俟讲究。

损至脉法

《十四难经》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上下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马氏曰:损脉之病,自肺而之肾。至脉之病,自肾而之肺也。

又曰:言治损之法,而治至之法可推。

邹丹源曰:损至之脉,即迟数之甚者也。《难经》此节,既详明矣。乃其后,又有伤热中雾露之说,而且极之五至六至,而且曰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虽困可治。滑伯仁释之云: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得之于内者言。后之损至,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自外得之者言,然均一损至也,岂内伤则五至曰死,而外感则五至可治乎?此必后人窜入之言,夫一呼四至,合之一吸,加之太息,且九至矣。外感虽多数,宁有逾此者?五至曰死,犹宽言之也。

考之《内经》曰: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内经》又有大损、中损、下损,盖以人形之长短,合脉之长短言,又言春得脾肺之脉,秋得肝心之脉,为损。其言至,有魂至、魄至、神至、志至、意至,又以病形言矣。

妇人妊娠诊分男女脉法

《阴阳别论篇》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王启玄注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脉殊别,阳气挺

《陈自明良方》曰:搏者,近也,谓阴脉逼近于下,阳脉别出于上,阳中见阳,乃阳施。阴戴同父《刊误》谓:寸微尺数也。

《脉指南》曰:脉动于产门者,有胎也。谓脉出尺外,名曰产门。

又曰:尺中脉数而旺者,胎脉也,为血盛也。

王宏翰曰:细释《内经》,并诸家之论,谓阴搏阳别,则尺脉搏击于手者,乃数滑有力,而寸脉中见阳,或是寸数,与《内经》之言有异矣。但孕子之脉,原有寸关尺俱数之脉,而此节之经文,乃寸微尺数之旨也。

《平人气象篇》曰: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全元起注:作足少阴。

王启玄注:作手少阴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脉阴阳相搏,名曰动也。

王叔和《脉经》曰:心主血脉,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王宏翰曰:按:全元起王冰二家之注,各执一见,而叔和合而同论,细释其义,但手少阴心也,心主血脉,足少阴肾也,肾主藏精,精血调和,交会,孕子之征也,言心肾二部之脉动甚,或一部之脉动甚者,皆妇人怀娠之象也。

《腹中篇》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按:身有病者,谓经闭也。夫脉来而断绝者经闭,月水不利也。今病经闭而脉来如常,有神不断绝者,是妊娠也。

《脉经》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王宏翰曰:按脉浮沉正等者,即仲景所谓寸关尺三处之脉,大小浮沉迟数同等也。

仲景以同等,谓阴阳平和之脉,病虽剧当愈,此大概论病患之脉也。叔和谓妇人之脉,三部浮沉正等,又按之无绝者,谓阴阳和洽,有娠之兆也。

又曰: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曰:得太阴脉为男,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曰: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戴同父曰:《脉经》虽曰太阴脉沉为男,太阳脉浮为女,亦不明言以何部为太阳、太阴,不若后条浮大为女,沉实为男之明白也。

《脉经》曰: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又曰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戴同父曰:前云右浮大为女,左沉实为男,是独以左右脉各异立言,今左右俱浮为二男,俱沉为二女,是并左右两尺脉一同,以其于诸阳男、诸阴女,未常有差也。左沉实,左疾,左偏大与俱浮,或以脉,或以位,皆阳也。右浮大,右疾,右偏大与俱沉,或以脉

《脉经》曰:遣娠妇而南行,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又曰: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

娄全善曰:按:朱丹溪言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斯言大契,是说也。盖男胎在左,则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则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推之于脉,其义亦然,胎在左,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左,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亦犹《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受胎处,在脐腹之下,则血气护胎,而盛于下,故阴之尺脉鼓搏有力,而与阳之寸脉殊别也。又如痈疽发上,则血气从上而寸脉盛;发下,则血气从下,而尺脉盛。发左,则血气从左,而左脉盛;发右,则血气从右,而右脉盛也。丹溪以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以医人之左右手言,盖智者之一失也。

《脉经》曰: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宏翰按:此言妻孕而夫乳有核,其言似谬,恐衍文,多一夫字,但女孕则女乳有核,其理可通,学人宜审之。

《脉经》曰: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

又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离经者,离乎经常之脉也。)

王子亨云:妊娠,其脉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则男,在右则女。

《脉指南》曰:关上一动一止者一月,二动二止者二月,余仿此。

《脉诀刊误》云:滑疾按微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若怀胎五月,是以数足胎成就而结聚,必母体壮热。尝见脉息躁乱,非病苦之症,乃五月胎已成,受火精,故身热脉乱,原无他病也。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散而离经。新产之脉,沉细缓为吉;实大弦牢,其凶可明。

预辨男女阴阳算法诀

若须男女预知生,阴阳算法最分明,男系单岁双月受,双岁单月亦男形。若在单岁单月受,双岁双月女胎成。依此产来多育寿,若还反此命难存。

如娠妇二十一岁,在二、四、六等月受胎者,必男。在正、三、五等月受者,必女。倘应男而产女,应女而产男者,后皆不育,或寿夭也。

卷之六

切诊二十九道脉析脉体象主病

提纲挈领说

《经》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盖谓六者,足以定诸脉之纲领也。

又曰:小大滑涩浮沉。《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仲景曰:弦紧浮沉滑涩。此六者,名为残亦为其足统表里阴阳虚实,冷热风寒湿燥,脏腑血气之病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涩为气独滞。凡诸说者,词虽稍异,义实相通也。

邹丹源曰:脉之提纲,当以浮沉迟数滑涩大缓,八脉为经,以虚实二脉为纬,此十种脉,入德之门也。病之枢机,不过气血痰郁寒热而已,治病之法,表里邪正虚实而已。是故浮沉者,表里之定位也;迟数者,寒热之定准也;非滑涩,无以明气血痰郁;非缓大,无以别邪正盛衰。八脉之中,必须参看有力无力,为实为虚,则病之所居所变,可尽窥矣。

脉分纲目说

卢子由曰:脉状多端,全凭诊法。十则为提纲,而众目摄焉。如举形体之则,大小为纲,曰肥、曰洪、曰散、曰横、曰弦、曰革,皆大目矣;曰弱、曰瘦、曰细、曰微、曰萦萦如蜘蛛丝,皆小目矣。如举至数之则,迟数为纲,曰急、曰疾、曰击、曰搏、曰躁、曰喘、曰促、曰动、曰奔越无伦,皆数目矣;曰缓、曰脱、曰少气、曰不前、曰止、曰歇、曰停、曰代、曰结、曰如泻漆之绝者,皆迟目矣。如举往来之则,滑涩为纲,曰利、曰营、曰啄、曰翕、曰章、曰连珠、曰替替然,皆滑目矣;曰紧、曰滞、曰行迟、曰为不应指、曰参伍不齐、曰往来难且散、曰如雨轮沙、曰如轻刀刮竹、皆涩目矣。如举部位之则,长短为纲,曰、曰高、曰涌、曰端直、曰条达、曰上鱼为溢,皆长目矣;曰抑、曰卑、曰不及指、、曰肉上行、曰时一浮、曰如水中漂木、曰瞥瞥如羹上肥,皆浮目矣;曰潜、曰坚、曰伏、曰过、曰减、曰陷、曰独沉、曰时一沉、曰如绵裹砂、曰如石投水,皆沉目矣。盖纲之大者阳也,滑者阳也,数者阳也,长者阳也,浮者阳也;纲之小者阴也,迟者阴也,涩者阴也,短

浮(阳)

体状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如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总释:吹毛者,轻浮也。厌厌者,和调不变乱也。聂聂者,连续不止代也。榆荚,轻柔和软也。漂木,轻浮在上也。捻葱,上有力而下软。皆形容浮脉之状,诊者当心领而

主病诗

伯仁曰:为风为虚,为痞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分部诗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水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左寸风眩鼻塞壅,虚迟气少心烦忡,关中腹胀促胸满,怒气伤肝尺溺红。肺浮风痰体倦劳,汪子良曰:浮实为邪,浮虚少气,浮有按无,无根之喻,平人寿夭,患者不起,肝肾并浮,滑曰:右尺浮虚,元气不足。

兼脉主病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滑风痰,又主宿食。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浮涩伤血(

《脉鉴》作气癖者是)。浮濡阴虚,浮短气病。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数不热

诸脉兼浮

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弦芤为革,浮而无根为散,浮而中空为芤。

抉微

罗赤城曰:浮兼数为风热,有力为实邪,宜清凉解散;不数及无力,属不足,虽有外邪,补散兼之。

张路玉曰:邪袭三阳经中,故脉浮,然必人迎浮盛,乃为确候。若气口反盛,又为痰气逆满之征,否则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病不浮,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反见虚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渐衰,不能无假象之虞。

沉(阴)

体状诗

沉行筋骨,重手乃得,按之有余,举之不足,如水投石,必极其底,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汪石山曰:肺脉见于皮毛为浮,见血脉肌肉为沉,仿此推之。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沉虽属里,为阴,有阳虚阴盛,有阳郁内伏,有热极似阴,其要在有力无力大小之别。如阳气衰弱,则阴盛生寒,脉沉而迟,按久衰小无力者,为虚、为寒、为厥逆、为洞泄、为少气而痼冷。如阳气郁伏,故脉沉,按之有力不衰者,为实、为水、为气、为停饮、为癖、为胁胀,为瘀积也。

分部诗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

分部主病

徐春甫曰:左寸沉无力,内虚,悸怖,恶人声,精神恍惚,夜不寐;有力里实,烦气壅。左关沉,无力里虚,惊恐;有力里邪实,多怒,肥气,筋急。右关无力里虚,胃寒恶食,恶心呕吐;有力里邪盛,宿食陈积。左尺沉,无力里虚,足寒腰冷腰重;有力里实,肾气盛,疝痛,左睪丸偏大,腰痛。右尺沉,无力里虚,腰重如带数千钱,腰痹不能转摇;有力里实汪子良曰:寸沉气郁,尺沉本位,喘嗽肺浮,转陷不吉。肝肾并沉,则为石水。右寸阳沉

兼脉主病

沉脉主里,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沉伏霍乱,沉细少气,沉弦癖痛。

抉微

张路玉曰:阳气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郁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于纤微之辨。

辨似

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不似实脉之举指逼逼。伏脉之沉于筋下也,沉为脏腑筋骨之应。

正误

《脉诀》谓缓度三关,状如丝绵者,非也,此弱脉也。但沉有缓数,及各部之诊,岂止在关乎?

迟(阴)

体状诗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三至为迟,二至为败,一息一止,阳气将绝,不可救也。有止为结,迟甚为散,浮大迟软,四合为虚。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人迎主寒湿外袭,气口主积冷内滞,在寸为气不足,在尺为血不足,气寒则缩,血寒则凝也。

分部诗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病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分部主病

(左寸)迟寒惨少精神;(关)肢冷筋拘肝胁疼,左尺虚兼便浊,女人月信亦无音;(右肺)迟气短涕清痰,冷积伤脾在右关,少腹寒疼腰脚重,溲便不禁尺中寒。

兼脉主病

《汇辨》云: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病,迟滑气病,迟盛而阳亏。沉则或须攻散,迟则未有不大行温补者也。

或问

或问曰:三部本一气而动,迟则俱迟,数则俱数,又乌能分部以主病乎?曰:本一气而动之说甚善,但俱数之中,何部独有力,归重此部作热论;俱迟之中,何部独无力,

诸脉兼迟

迟而不流利为涩,迟而有歇止为结。迟濡浮大且缓,为虚脉。至于缓脉,绝不相类,夫缓以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以李濒湖之通达。亦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也。

小快二字,《脉鉴》改作四至,于迟作缓持。

辨妄

《汇辨》云:迟脉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数缓慢。《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脉矣。又云:状且难,是涩脉,而非迟脉矣。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云隐隐,是微脉,而非迟脉矣。

数(阳)

体状诗

《脉经》:一息六至。《素问》:脉流薄疾。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小儿纯阳之体,脉以六至为平脉,故云。)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六至为数,七至为极,滑氏谓疾,热极之脉。八至为脱,阳极阴衰,急泻其阳,峻补其阴。一息九至,阳气已绝,不可救也。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湿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细数阴虚,兼涩阴竭。(寸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分部诗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左寸)数咽干口舌疮,关中目赤泪汪汪,耳鸣口苦皆肝热,左尺阴虚溺赤黄。(右寸)吐红咳嗽肺痈疡,关部吞酸胃火伤,右尺数来大便涩,肠风热病见红殃。(从《脉鉴》补。)

兼脉主病吉凶

汪子良曰:数为阳盛,气血燔灼。数实为热,数虚为燥。浮数有力,寒伤经络;浮数无力,伤风痰嗽。沉数有力,实火内烁;沉数无力,虚劳为恶。病退数存,未足为乐;数退症危,真元已脱。数按不鼓,虚寒相搏。乍疏乍数,魂归岱岳。细数而虚,虚劳阴弱。

兼沉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恶。数候多凶,匀健犹可。

数脉分新久肥瘦主病

《诊宗三昧》云:凡乍病脉数,而按之缓者,为邪退;久病脉数,为阴虚之象,瘦人多火,其阴本虚,若形充色泽之人脉数,皆痰湿郁滞,经络不畅而蕴热,其可责之于阴乎?若无故脉数,必生痈疽。

抉微

数为阴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脉数,及久病脉数者,皆阴虚火烁血少也。丹溪曰:脉数盛大,按之涩而外有热症,名曰中寒,乃寒留血脉,外症热而脉亦数也。凡虚劳失血,喘嗽上气者,多有数脉,但以数大软弱为阳虚,细小弱数为阴虚。非若伤寒衄血脉大,为邪伏于经,合用发散之比。然血证脉宜细小微数者,为顺;若脉数有热,及实大弦劲急疾者,为逆也。

迟数配脏腑难拘说

《难经?九难》曰: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者为热,迟者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也。此以迟数分阴阳,故即以配脏腑,亦不过言其大概耳。至若错综互见,在腑有迟,在脏有数,在表有迟,在里有数,又安可以脏腑二字拘定耶?

附:迟数败脉歌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

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脾受谷气,其脉在中,五脏各得一至,亦为平脉。太,过也,故虽过无。一云:如阴阳有余而置闰,同一义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三至为迟一二败(此盖重出以启下文),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

滑(阳中之阴)

体状相类诗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汇辨体象》云:以盘珠荷露为喻,曲尽其流利旋转之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部尺看。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故滑而冲和,此血来养胎之兆。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妊脉宜之。

兼脉主病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分部主病

左寸滑者,心经痰热。滑在左关,头目为患;左尺得滑,茎中尿赤;右寸滑者,痰饮呕逆。滑在右关,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经郁。

抉微

《汇辨》曰:凡痰饮吐逆,伤食等症,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为水物兼有之象。

设所吐之物,非痰与食,是为呕逆,脉必见涩也,溺血经闭,或生淋痢者,或内有所蓄,血积类液,瘀凝类痰,须以意求之耳。

吴鹤皋曰:滑而收敛,脉形清者,曰血有余。滑而三五不调,脉形浊者为痰。

盛启东曰:滑主气分病,滑大无力者,属元气虚,莫作痰论;有力为血实,气壅之候。

张路玉曰:滑脉无无力之象,盖血由气生,若果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耶?滑脉之病,无虚寒之理。

又曰:平人肢体丰盛,而按之绵软,六脉软滑,此痰湿渐渍于中外,终日劳役,不知倦怠,若安息,则重着疼矣。夫脉之滑而不甚有力者,皆浮滑、缓滑、濡滑、微滑之类,终非无力之比。滑为血实气壅之脉,悉属有余。

正伪

《汇辨》云:当脉气合聚而盛之时,奄忽之间,即以沉去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伪诀》云: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矣。仲景恐人误认滑脉为沉,下文又曰:滑者,紧之浮名也。则知沉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沉也。而《伪诀》云经终篇》曰:滑者,阴气有余,阴气有余,故多汗身寒。《伪诀》云: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脐下如冰,与经旨未全违背,第不知变通。禅家所谓死于句下,然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背谬。

离经脉

临产脉滑疾者,曰离经。

绝脉

《诊宗三昧》云:若滑而急强,擘擘如弹石,谓之肾绝。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为大肠气予不足。以其绝无和缓胃气,故《经》予之短期。

涩(阴)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漫而难。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

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分部主病诗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胁满肋胀心疼;尺涩,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有孕,主胎漏。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滑伯仁。)

抉微

《汇辨》云:一脉涩也,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肠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在诊者自为灵通耳。

刘河间曰: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甚耗液而成燥,则虽热而反涩也。

丹溪曰:涩脉为寒、为湿、为血虚、为污血、为气多,然亦有病热与实者。涩细而迟,又散因过服补剂,或因表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凝血,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有力且数,验有实证,当作实热,可也。又伤寒脉涩为无汗,以阴邪在表盛启东曰:如有痛处,是气逆血滞,或痰挟瘀血;无痛症者,为血虚水竭。

潘邓材曰:涩有血虚气滞之分,寒湿之涩,气分滞也。

张路玉曰:涩主阴血消亡,而身热无汗之病,又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皆脉涩,但兼浮数沉又云:妇人因胎病而脉涩者,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四月胎血成形之后,必无虚涩之理。平人无过脉涩,为贫窘之兆,尺中蹇涩,则艰于嗣。《金匮》云:男子脉浮弱而涩,则无子,

《汇辨》云: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审疑似

《诊家正眼》曰: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虚(阴)

体状相类诗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崔紫虚曰: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迟大如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芤散二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分部诗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尺部也)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分部主病

左寸虚者,心亏惊悸。虚在左关,血不营筋;左尺得虚,腰膝痿痹;右寸虚者,自汗喘促;虚在右关,脾寒食滞;右尺得虚,寒证蜂起。汪子良曰:尺虚寸搏,血崩可决。

肝肾并虚,则不可治。虚候宜补,右气左血,浮阳沉阴,寸尺仿例。

抉微

李士材曰,《经》云: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虚脉愈按愈软,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虚脉兼迟,迟为寒象,症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故虚脉行于指下,则益火之原,可划然决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数,重按之,而豁然如无,此内真寒,而外假热,治以热药冷服,内真热而外假寒之剂张路玉曰:叔和以虚脉迟大,每见气虚喘乏,往往有虚大而数者,且言血虚脉虚。东垣以气口脉大而虚者,为内伤于气;若虚大而时显一涩,为内伤于血。凡血虚之病,非显涩弱,则弦细芤迟。如伤暑脉,虚为气虚,弦细芤为血虚,气血之分了然矣。慎斋有云:脉洪大而虚者防作写,可知虚脉多脾家气分之病,大则气血不敛之故。

正讹

《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非虚脉矣。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有余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杨仁斋曰:状如柳絮,散慢而迟。滑伯仁曰:散大而软。

二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虚脉矣。

审疑似

虚脉者,指下虚大而软,如循鸡羽之状,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脉之豁然中空,按久渐出;涩脉之软弱无力,举指即来;散脉之散漫无根,重按久

宜忌

仲景云:脉虚不可吐。腹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惟癫疾而脉虚者可治者,以其神出舍空,可行峻补。若脉实大,为顽痰固结,搜涤不应为难耳。

实(阳)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幅幅,坚实貌。)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分部诗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实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分部主病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实者,舌强气壅,口疮咽痛;实在左关,肝火胁痛;左尺得实,便秘腹疼。右寸实者,呕逆咽痛,喘嗽气壅;实在右关,伏阳蒸内,中满气滞;右尺得实,脐痛便难,相火亢逆。

抉微

李士材曰:脉实,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故《经》曰:血实脉实。

又曰张路玉曰:邪气盛则实,非正气充也,热邪亢极而暴绝者有之。

宜忌

《诊宗三昧》云:伤寒,阳明病,不大便而脉实,则宜下,下后脉实大。或暴微欲绝,热不止者死。厥阴病,下利脉实者,下之,死。其消瘅鼓胀坚积等病,皆以脉实为可治,若泄而脱血,及新产骤虚,久病虚羸,而得实大之脉,良不易治也。

正伪

《汇辨》云:实主邪气有余,所以叔和有尺实则小便难之说。《伪诀》谬以尺实为小便不禁,何相反?又妄谓如绳应指来,则是紧脉之形,而非实脉之象矣。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实脉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也。

实主虚寒之误

张洁古惑于《伪诀》实主虚寒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为训。或实脉而

长(阳)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反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汪子良曰:浮洪而长,癫狂热深。伤寒脉长,阳明热伏。沉细而长为积。

分部主病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长者,君火为病;长在左关,木实之殃;左尺见长,奔豚冲竞。右寸长者,满逆为定;长在右关,土郁胀闷;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抉微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肝脉来软弱招招,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长脉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经》曰: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若病患脉长,病虽甚而可治也。

李士材曰: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由是察之,长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凡实牢弦紧四脉,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病,非无本之说也。

短(阴)

体状相类诗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汪子良曰:或前有后无,或前无后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伏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涩微动结,皆兼短脉。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分部主病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心不隆。

滑伯仁曰: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杨仁斋曰:无力为气虚,有力为壅,阳气伏郁不伸之象。(下之则愈。)

抉微

按:风邪脉多弦长,见于左寸及气口外侧。短则气病,故虚劳脉必于内侧见之。脉之短长,可以参内伤外感之候。

李士材曰:戴同父云:关不诊短。以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故短脉只见于尺寸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

朱改之先生曰:愚谓一指单按见短,是病脉。若三指齐按,仍上下贯通,非阴阳绝脉比也,张路玉曰:短脉由胃气塞,不能条畅百脉。

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亦有阳气不充而脉短。《经》谓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是也。

短脉宜于肺说

《汇辨》云:《经》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何也?《经》曰:平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是气不治而病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洪(阳)

体状诗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经》曰:大则病进,以其血气方张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

分部诗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分部主病

汪子良曰:洪转细兮,病退气弱。暮洪朝细,老人六脉。浮洪两寸,洪盛俱逆。

盛启东曰:服凉药而脉反洪大无力,法宜温补。或曰:危症从阳散而绝,脉必先见洪大滑盛,乃真气尽脱于外也,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脉。《经》云: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可见形证不与脉合,均非吉兆。

论钩之义

《汇辨》云:按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得气之先,故应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

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

论脉平贼虚实微邪

《脉经》曰: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

审疑似

《诊家正眼》云:《经》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经》又云: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

脉洪坏病

有屡下而热势不解,脉洪不减,谓之坏病,不可救治。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脉,故霭霭然如车盖者,为阳结。

附:论大脉

丹溪曰:大,洪之别名。病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以邪胜治之,皆病方长之势也。

《素问》云: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伯仁曰:大脉浮取若洪而浮,沉取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

徐春甫曰:脉为血气之精华,无邪气相干,则自雍容和缓,今病虽未形,而邪已形于脉,恣其盛大之势,所以逆知病之必进也。

微(阴)

体状相类诗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素问》谓之小,气血微,则脉微也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带下血医。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