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伤寒论 >卷四

《伤寒论》·卷四

汉朝 伤寒论 张仲景 著

方二十一。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碎,一斤)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二十五。

桂枝(别切,四两)甘草(炙,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方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方三十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方三十四。

黄芩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