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脉双弦者。寒饮也。其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喘短气。经云。脉浮而细滑。
伤饮。脉弦数。有寒饮。春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四肢历节走痛脉沉者有留饮。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涩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客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
胁肋胀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则呕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肠。漉漉有声。散于胸背。则揪触一点疼痛。或塞于手足。或背痹一边。散则有声。聚则不利。一身上下。变化百病。治当各从所因。是以虚宜补之。火宜降之。气宜顺之郁宜开之。食宜导之。风寒湿热。宜发散清燥以除之。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一论有湿痰。
热痰。风痰。老痰。寒痰。食积痰。宜后方加减。
二陈汤
陈皮(去白一钱)半夏(汤泡二钱)白茯苓(去皮一钱)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湿痰盛者。身软而重。加苍白二术。
一热痰。加黄连、黄芩。痰因火盛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黄芩、软石膏、黄连。
一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亦加山栀、黄连、黄芩。
一风痰。加天麻、枳壳、南星、白附子、僵蚕、牙皂之类。气虚者。加竹沥。气实者。
加荆沥。俱用姜汁。
一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蒌、香附、连翘之类。五倍子佐此药。大治顽痰。宜丸药。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用药化之。加咸药软坚之类。宜栝蒌、杏仁、海石、桔梗、连翘、香附。少佐朴硝、姜汁。炼蜜和丸。噙服之。脉涩者。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气实痰热结者。吐难得出。或成块吐咯不出。气滞者。难治。
一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头之类。痰厥头痛。加半夏。
一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炒黄连、枳实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药。兼血虚者。用补血药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积也。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
噫气吞酸。此系食积而郁。有热。火气动上。加黄芩、南星。
一血虚有痰。加天门冬、知母、栝蒌仁、香附米、竹沥、姜汁。带血者。更加黄芩、白芍、桑皮。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者。取竹沥加生姜汁、韭汁。饮三五盏。必胸中烦躁不宁后愈。
一气虚有痰。加人参、白术。脾虚者。宜补中气以运痰。降下加白术、白芍、神曲、麦芽。兼用升麻提起。内伤夹痰。加人参、黄、白术之类。姜汁传送。或加竹沥尤妙。
一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之不去。胶固稠浊者。必用吐。脉浮者。宜吐。痰在经络间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加防风、川芎、桔梗、茶芽、生姜、齑汁之类。或瓜蒂散。凡吐。用布紧勒肚。于不通风处行之。
一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枳实、甘遂、巴豆、大黄、芒硝之类。凡痰用利药过多。脾气易虚。则痰易生而多。
一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一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及。在四肢非竹沥不开。在经络亦用竹沥。必佐以生姜、韭汁。膈间有痰。或颠狂。或健忘。或风痰。俱用竹沥。与荆沥同功。气虚少食。用竹沥气实能食。用荆沥。
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也。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用药。
一凡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宜随处用药消之。
一凡痰之为物。无处不到。为随气升降故也。
一论竹沥。大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遂苏。诚起死回生妙药也。
用水竹早姜竹。截长二尺许。小者每段劈作二片。大者劈作四片。入井水浸一时许。以薄砖两块排定。将竹片排于砖上。两头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两头以盆盛沥。每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热甚者。只可加半分耳。以竹沥加入汤药内服之尤妙。取荆沥亦治热痰。亦照此法取之。
一论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故曰痰因火动。降火为先。火因气逆。顺气为要。
加减二陈汤
橘红(去白一钱)半夏(制一钱半)白茯苓(去皮一钱)贝母(一钱半)枳实(炒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二分)连翘(五分)黄芩(酒炒一钱)防风(去芦五分)天花粉(七分)
香附(童便炒一钱)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论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吐咯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曰痰结。
开结化痰汤
陈皮(一钱)半夏(制二钱)茯苓(二钱)桔梗(八分)枳壳(七分)贝母(一钱)
栝蒌仁(二钱)黄连(五分)黄芩(二钱)栀子(二钱)苏子(二钱)桑皮(三钱)
朴硝(八分)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入姜汁磨木香服。
一论遍身四肢骨节走注疼痛。牵引胸背。亦作寒热。喘咳烦闷。或作肿块。痛难转侧。
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点如冰冷。脉来沉滑。乃是湿痰流注。经络关节不利故也。
清湿化痰汤
南星(泡二钱)半夏(制二钱)陈皮(一钱五分去白)茯苓(三钱去皮)苍术(一钱五分米泔炒)羌活(二钱)白芥子(三钱)白芷(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温服。骨节痛甚。及有种块作痛者。名曰痰块。
加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海石三钱。朴硝五分。头顶痛。加川芎一钱五分。威灵仙三钱。
手臂膊痛。加薄桂引南星至痛处。
一论内伤七情。痰迷心窍。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则痰生。以致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症类伤寒。兼治中风痰厥气厥。不省人事者。
清热导痰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茯苓(三钱去皮)陈皮(二钱去白)半夏(二钱姜制)南星(二钱姜制)枳实(三钱麸炒)桔梗(八分)黄连(五分)黄芩(二钱)
栝蒌仁(三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入竹沥、姜汁同服。
家传清气化痰丸
(制造甚得法。化痰清火。开膈顺气。消痞除胀。醒酒消食殊效。)
天南星(四两)大半夏(四两)
二味先用米泔水。各浸三五日。以透为度。洗净切片。
以碗一个。盛贮晒干。先姜汁。次皂汁。又次矾汁。又次硝水晒干。一用生姜汁。浸一旦夕晒干一用皂角煎水去渣。浸一旦夕晒干。一用白矾一两煎水。浸一旦夕晒干。一用朴硝一两煎水。浸一旦夕晒干。)青皮(去穣)陈皮(去白)枳壳(去穣麸炒)
枳实(麸炒)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苏子(炒)白芥子(炒)萝卜子(炒)香附(盐水炒)栝蒌仁干葛桔梗(去芦)苦杏仁(去皮)黄芩(酒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蒸去子)白豆蔻(去壳)前胡(去芦)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前浸四味药水。加竹沥一碗。泡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或茶或姜汤送下。
一论健脾胃。清火化痰。顽痰能软。结痰能开。疏风养血。清上焦之火。除胸膈之痰。
清头目。止眩晕。
千金化痰丸
胆星(四两)半夏(姜矾牙皂同煮半日用四两)陈皮(去白三两)白茯苓(去皮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海石(火一两)天花粉(二两)片芩(酒炒二两)黄柏(酒炒二两)知母(酒炒一两)当归(酒炒四两)天麻(火煨三两)防风(去芦二两)白附子(炮二两)甘草(生三两)大黄(酒蒸九次五两)白术(米泔浸炒四两)气虚。加人参八钱。
上为细末。神曲二两。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茶水送下。
一秤金
一名金珠化痰丸。治痰嗽如神。又治劳嗽。
用半夏十斤。米泔水浸十日。换水三次。取出。切作两半晒干。用白矾五斤。水一桶。
入铁锅内化开。将半夏入矾水内。浸二十日取出。切作四瓣晒干。用生姜十斤。另研取汁。再入半夏浸二十日取出。晒干为细末。听用。粉草十斤。去皮。为粗末。入锅内。添水煮数沸取出。以布滤去渣。将净水仍入锅内。熬成膏子。和成剂。每病重者。用药二钱半。轻者二钱。金箔十张。和一大丸。与病患噙化。忌房事。此药神效。不可轻忽。
一治痰壅方梨汁(一钱)生姜汁(半钟)蜜(半钟)南薄荷末(三两)
上为匀。重汤煮十余沸。任意食。降痰。验如奔马。
一论痰饮为病。或狂或眩晕等症。无不奏效。
白丸子
中州传明岐传。
川南星(四两)半夏(十两)白附子(五两)小川乌(三两)
上俱切片。春七夏三。秋八冬十日。水浸。一日一换。日晒夜露。南星、半夏放瓷器内少加姜汁同浸。去麻性。次将前药磨。又将绢巾滤去渣。澄白粉晒干。白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滚水任下。其药放舌上不麻为度方妙。
钓痰仙方
鲁府秘方硼砂(一钱)白矾(半生半焙一钱)瓷青(上细瓷器打下青研细一钱)甜瓜蒂(五分)
青礞石(红浸姜汁内一钱)
上共研细末。每用二厘。薄荷浓汤调入鼻内即愈。
一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气丸补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气虚有饮。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诚开后学之蒙。济无穷之夭枉。肾气丸即六味丸也。
一儒者体肥善饮。仲秋痰喘。用二陈、芩、连。益甚。加桑皮、杏仁。盗汗气促。加知母、枳壳。不时发热。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补中益气以安中气而愈。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
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余以为郁怒伤肝脾。气血复损而然。遂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治。喜其谨疾。年余悉愈。形体康健。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六味丸
八味丸
(俱见补益)
卷三
咳嗽
脉辨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虚涩。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夫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须分六气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声出也。戴云。因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者是也。因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因劳者盗汗出。兼痰者多作恶热。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痰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当明其是否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痰涎则化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降之。则治虚之法也。
一论四时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宽中快膈。不致伤脾。此药大解肌热。将欲成劳。痰嗽喘热并效用。
参苏饮
紫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去穣)干葛陈皮半夏(汤泡)白茯苓(去皮各一钱)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木香(三分初病热嗽去之)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若天寒感冒。恶寒无汗。咳嗽喘急。或伤风无汗。鼻塞声重。
加麻黄一钱、杏仁一钱、金沸草一钱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多有热。加杏仁、桑皮、黄芩、乌梅。胸满痰多。加栝蒌仁。气促喘嗽。加知母、贝母。肺寒咳嗽。加五味、干姜。心下痞闷。烦热嘈杂恶心。停酒不散。加姜炒黄连。枳实、干葛、陈皮倍用之。鼻衄。加乌梅、麦门冬、白茅根。火盛发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细辛。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心热咳嗽久不愈。加知母、麦门冬。见血。加阿胶、生地黄、乌梅、赤芍、牡丹皮。吐血痰嗽。加四物汤。名茯苓补心汤。妊娠伤寒。去半夏。加香附。
一论上气喘逆。咽喉不利。痰滞咳嗽。口舌干渴。
二母清顺汤
天门冬(去心一钱)麦门冬(去心一钱)知母(姜汤浸二钱)贝母(甘草汤洗二钱)人参(五分)当归身(一钱)枯芩(一钱)元参(一钱)山栀子(炒一钱)桔梗(一钱)天花粉(一钱)薄荷(七分)生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服。
清热宁嗽化痰定喘丸
橘红(五钱)青黛(三钱)贝母(七钱)胆星(一两)天花粉(七钱)桑白皮(七钱)
杏仁(去皮尖七钱)桔梗(七钱)黄芩(五钱)前胡(七钱)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淡姜汤化下。
一论痰嗽。服前方不效者。多属气血虚弱。四肢沉困。宜八物汤。加黄柏、知母、贝母、门冬、五味、栝蒌、紫苏、陈皮等分。姜枣煎服。
一论咳嗽。早间吐痰甚多。夜间喘急不寐。然早间多痰。乃脾虚饮食所化。夜间喘急。乃肺虚阴火上冲。以后方服之。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六味地黄丸
(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论伤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一论咳嗽面白。鼻流清涕。此肺气虚而兼外邪。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五味而愈。
一论咳嗽吐痰。失音声哑。此元气虚弱而致也。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天门冬、麦门冬、五味、杏仁、黄芩、栝蒌仁。
一论咳嗽吐痰。手足时冷。此脾肺虚寒。以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半夏。
一论声音不出。用新槐花不拘多少。瓦上慢火炒焦。置怀中袖中。时时将一二粒。口中咀嚼咽之。使喉中常有味。久声自出。
一治言语不出。用诃子(三个)真苏子(二钱)杏仁(二十个)百药煎(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
一治久嗽。语音不出。
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
上锉。每服四钱。煨姜五片。水煎。食后温服。
一论年老人。日久咳嗽。不能卧者。多年不愈。用猪板油(四两)蜂蜜(四两)米糖(四两)
上三味。熬化成膏。时刻挑一匙。口中噙化。三五日其嗽自止。
一论久年咳嗽吐痰。
银杏膏
陈细茶(四两略焙为细末)白果肉(四两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红膜擂烂)核桃肉(四两擂)
家蜜(半斤)
上药。入锅内炼成膏。不拘时服。
一治久咳不瘥。并虚劳喘嗽。
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二两)百部(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卧睡时各一服。
一论久嗽。并连嗽四五十声者。用连皮生姜自然汁一勺。加白蜜二茶匙。同放茶碗内。
煎一滚。温服三四次即止。
一切咳嗽上气者。一道士专卖此药。不拘新久皆效。
干姜桂心(紫色辛辣者去皮)皂荚(泡去皮子肥大无孔者)
上三味。并另捣。下筛了。各秤分两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搜和。又捣一二千杵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进三五服。忌葱蒜油腻面食。
一论年久近日咳嗽哮吼喘急等症。
神吸散
国子博士颜心吾传。
鹅管石(火醋淬七次一钱)余粮石(火醋淬七次一钱)粉草(三分)枯白矾(五分)
石膏(五分)款冬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二厘。准秤。至夜食后。静坐片时。将药放纸上。以竹筒五寸长。
直插喉内。用力吸药。速亦不怕。吸药令尽为度。以细茶一口。漱而咽之。忌鸡鱼羊鹅一切动风发物。并生冷诸物。惟食白煮猪肉鸡子。戒三七日。宜用公猪肺一副。加肉半斤。栀子一岁多少用之。同炒至熟烂。去药。至五更。病患不要开口言。
语。令人将汤肺喂之。病患嚼吃任用。余者过时再食效。
一论久嗽痰喘。百药不效。并年久不瘥者。或能饮酒人。久嗽尤效。
清金膏
曲阜令孔桂窗传。
天门冬(去心八两)麦门冬(去心四两)贝母(四两)杏仁(去皮四两)半夏(姜制四两)
上五味切片。水熬去渣。取汁五碗。入白粉葛末四两。蜜一斤。共煎汁入坛内。重汤煮一日。成膏取出。每日无时。频频服之。
一人时唾痰涎。内热作渴。肢体倦怠。劳而足热。用清气化痰。益甚。余曰。此肾水泛而为痰。法当补肾。不信。另进滚痰丸一服。吐泻不上。饮食不入。头晕眼闭。始信余。用六君子汤数剂。胃气渐复。却用六味丸。月余诸症悉愈。
一人咳嗽气喘。鼻塞流涕。余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以实腠理而愈后因劳怒。仍作。自用前饮。益甚。加黄连、枳实。腹胀不食。小便短少。二陈四苓。前症愈剧小便不通。余曰。腹胀不食。脾胃虚。小便短少。肺肾虚也。悉因攻伐所致。投以六君子加黄、炮姜、五味二剂。诸症顿退。再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五味。数剂全愈。
一治咳嗽秘方款冬花(三钱)石膏(三钱)硼砂(七厘)甘草(三钱)
上为末。吹入喉内。用细茶漱下。即好。
卷三
喘急
脉滑而手足温者生。脉沉涩而四肢寒者死。数者亦死。为其形损故也。肺受邪则喘。手太阴肺专主外感。无汗而喘属表实。有汗而喘属表虚。凡久喘未发。扶正气为要。已发。攻邪为主。大概喘急甚者。不可便用苦药。火气盛故也。
一论外邪在表。无汗而喘者。
五虎汤
麻黄(三钱)杏仁(去皮三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细茶(一钱)有痰。加二陈汤。
上锉一剂。生姜、葱。水煎热服。加桑白皮一钱。尤良。
一论在里。邪实不便。脉实而喘者。
三一承气汤
大黄芒硝浓朴枳实甘草加木香槟榔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论痰盛而喘者。此治痰喘不能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
千缗导痰汤
南星(一钱)半夏(七个水泡破皮分四片)赤茯苓枳壳(麸炒各一钱)皂角(一寸炙去皮一钱)甘草(一寸炙)
上锉。生姜一指大。水煎服。
一论七情郁上气而喘者。用
四磨汤
人参槟榔沉香乌药上四味。各用水磨汁。合一处。温服之。
三子汤
治气喘如神。
苏子白芥子萝卜子水煎服。立愈。
一论腹胀气喘。坐卧不得者。宜服
沉香散
沉香(二钱半)木香(二钱半)枳壳(麸炒三钱)萝卜子(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论喘急。因内伤元气。气不接续而喘者。宜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阴虚火动。火炎上攻而喘者。宜此清离滋坎汤。(方见劳瘵)一用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亦效。
一论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促短气。咳嗽而喘者。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三钱)陈皮浓朴(姜汁炒各一钱)前胡肉桂(各二钱)半夏(姜汁炒五钱)
当归(三钱)甘草(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凡人痰嗽气喘。宜服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研八分)萝卜子(研八分)南星(水泡八分)半夏(水泡八分)陈皮(去白六分)枳实(炒六分)片芩(去朽八分)赤茯苓(去皮八分)苏子(研八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人体肥善饮。仲秋痰喘。用二陈、芩、连。益甚。加桑皮、杏仁。盗汗气促。加贝母、枳壳。不时发热。予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丸(见补血)以补土母。补中益气汤接补中气。
卷三
哮吼
脉大抵浮而滑。易治。脉微而涩。难治。
夫哮吼以声响名。喉中如水鸡声者是也。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治之有以紫金丹导痰。小胃丹劫之而愈者。有以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兼进而愈者。必须量虚实而治之也。
千金定喘汤
治哮吼如神。
麻黄(二钱)桑白皮(蜜制三钱)杏仁(一钱五分)苏子(二钱)白果(二十一个炒)
款冬花(三钱)黄芩(一钱五分炒)半夏(甘草水泡)甘草(各一钱)
上锉。白水煎。食远服。
诸病原来有药方。唯愁喘最难当。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须姜。病患遇此仙方药。服后方知定喘汤。
一论人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发则哮吼不已。夜不能睡者。用此
苏沈九宝汤
紫苏薄荷麻黄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腹皮官桂甘草上锉。用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一碗。煎至八分。食后服。即效且住服。惟慎劳碌。
戒浓味。节欲。日间常服些顺气化痰丸。夜卧时服抑火润下丸。如除根。须合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人参、紫菀、五味子、百合各二两。浮小麦粉、熟蜜四两。糊为丸。每服百丸。空心。柿饼汤送下。饼随食之。
二母丸
治哮喘。
知母(去皮毛二两)贝母(去心二两)百药煎(一两)
上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或食后。连皮姜汤送下。
一论喘气哮吼。上喘不休。或者盐戗水戗肺窍。俗谓之喘气病。用此秘方。
小蓟草一把。用精猪肉四两。入水同煮令熟。食肉并汤立已。其草三月生。七八月有四棱。茎叶尖。杪有花子。
一论凡遇天气欲作雨者。便发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
乘天阴寒气从背自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作者。每发时即服。不过七八次。觉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绝其根也。用此方。
紫金丹
白砒(一钱生用)枯白矾(三钱另研)淡豆豉(出江西者一两水浸去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匀)
上捻作丸。如绿豆大。但觉举发。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为愈。再发。勿多增丸数。慎之。小儿服一二丸。
导痰小胃丹
(方见痰气)治哮吼经年不愈。宜久久服之。断根。
一论哮喘气急而不息者。宜用
均气八仙汤
麻黄(二钱)杏仁(二钱)石膏(三钱)桔梗(一钱)片芩(二钱)贝母(一钱用北细辛三分煎汤拌炒三次为末)生甘草(一钱)知母(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治上气喘急。经年咳嗽。久不愈。遇发即服三五次。永不再发。
夺命丹
人言(一钱)白矾(二钱)白附子(二钱)南星(四钱)半夏(泡五钱)
上先用人言与白矾一处。于石器内火红。出火。黄色为度。切不可犯铁器。却和半夏、南星、白附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小儿三丸。井水化下。忌食热物。
哮吼灵秘丹
海上异人传。
胆南星(二两)大半夏(二两用白矾五钱牙皂五钱同一夜不见白星)赤茯苓(去皮二两)苦葶苈(二两)大贝母(二两)沉香(一两)青礞石(硝五钱)天竺黄(二钱)珍珠(三钱豆腐煮)羚羊角(一支锉末)乌犀角(三钱)白矾(一两)硼砂(一两)风化硝(五钱)花蕊石(火五钱)孩儿茶(五钱)款冬花(一两)铅白霜(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姜汤送下。外制六味地黄丸。空心服。百发百中。真仙方也。
一治素患哮吼之病。发则喘急。痰涎上壅。不时举发。令慎劳役。戒浓味。节欲。早服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人参、紫菀、五味、百合各二两。浮小麦粉、熟蜜四两。打糊为丸。每服百丸。空心。柿饼汤下。饼随食之。夜卧时服后方。各一料而愈。
千金定吼丸
南星半夏(各四两用生姜牙皂各三两煎汤浸星半一宿切片再加白矾二两入汤内同星半煮至汤干去姜皂只用星半)贝母枳实(麸炒)黄连(姜炒)黄芩(酒炒)连翘(去心)白附子天麻僵蚕(炒)桔梗栝蒌(各一两)锦纹大黄(酒拌九蒸九晒一两)青礞石(用硝如金色者五钱)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竹沥、姜汁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口噙化下。或丸如黍米大姜汤送下亦可。一人哮吼十数年。发则上气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发冷。六脉沉细。此气虚脾弱。用黄(二钱蜜水炒)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去芦)白茯苓(二钱去皮)半夏(二钱)
杏仁(三钱)五味子(三分)麦门冬(二钱去心)陈皮(一钱五分)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人自幼患哮吼之病。每逢寒即发。发则上气喘急。咳嗽。痰涎上壅。年久不愈。已成痼疾。百药罔效。予制此方。一料全愈。
清上补下丸
怀生地黄(炒锅内酒拌蒸黑四两)南枣(酒蒸去核二两)怀山药(一两五钱)白茯苓(去皮一两五钱)牡丹皮(一两五钱)泽泻(一两五钱)辽五味子(一两五钱)天门冬(去心一两五钱)枳实(麸炒一两五钱)贝母(一两五钱)麦门冬(去心一两五钱)桔梗(去芦一两五钱)黄连(姜炒一两五钱)杏仁(去皮一两五钱)半夏(姜炒一两五钱)栝蒌仁(去油一两五钱)枯芩(酒炒一两五钱)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姜汤送下。
卷三
疟疾
脉弦数滑实者顺。沉细虚微为逆。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疟症皆因先伤于暑。后感于风。客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并行。昼行于阳。夜地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按本经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而紧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迟者宜温。
此治疟之大法。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睡者属心。名曰温疟。用柴芩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二陈汤。
先寒而后大热咳嗽者属肺。名曰瘅疟。用参苏饮。热长寒短。筋脉拘缩者属肝。名曰风疟。
用小柴胡汤。加乌药、香附。寒热相停。呕吐痰沫者属脾。名曰食疟。用清脾饮。疟愈之后阴阳两虚。梦遗咳嗽。不善保养。遂成劳瘵。若能清心养体。节食避风。如此调治。无不愈矣。
一论疟疾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大凡疟疾初起。宜服此发散。出汗立愈。用此方。
散邪方
川芎白芷麻黄白芍防风荆芥紫苏羌活甘草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露一宿。次早温服。有痰。加陈皮。有湿。加苍术。
夹食。加香附。
一论疟疾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宜用
正气汤
柴胡(八分)前胡(二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芷(一钱五分)半夏(二钱)麦门冬(二钱)槟榔(一钱)草果(一钱)青皮(二钱)茯苓(三钱)桂枝(六分)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预先热服。
一论疟疾。不论先寒后热。先热后寒。诸疟通用。
清脾饮
青皮(去穣二钱)浓朴(姜炒八分)白术(一钱五分)半夏(二钱姜炒)柴胡(八分)黄芩(二钱)茯苓(三钱)草果(一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温服。
一论诸疟。寒热交作。阴阳不分。口干发渴。小便赤涩。或作吐泻。用
加减柴芩汤
柴胡(八分)黄芩(三钱)半夏(姜制二钱)猪苓(二钱)苍术(一钱五分)青皮(二钱)浓朴(姜炒八分)槟榔(一钱)草果(一钱)乌梅(二钱)甘草(八分)泽泻(二钱)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五脏气虚。喜怒不节。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并治诸疟
四兽饮
人参(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三钱)橘红(一钱)半夏(姜制二钱)
草果仁(三钱)乌梅(去核二钱)甘草(八分)生姜(二片)枣子(四个)
上锉。以盐少许食顷。用皮纸包裹甚浓。以水湿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一两。
水一碗。煎半碗。温服。未发前。连进数服。神效。
一论人平素不足。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寒暑。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或疟发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名曰疟。此方主之。
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蜜炒二钱)人参(八分)白术(去芦八分)陈皮(六分)当归(八分)柴胡(一钱)升麻(三分)白芍(八分)黄芩(一钱)半夏(制八分)甘草(五分)
上锉。姜、枣煎。空心服。有汗。加桂枝五分。倍黄。热甚。倍柴、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一治伤暑发疟。宜服
香薷散
香薷(四钱)浓朴(姜汁炒)扁豆(各一钱)乌梅(一钱)
上水煎。临熟。入姜汁一匙。温服。
一论热药火盛。舌卷焦黑。鼻如烟色。六脉弦洪而紧。此乃阳毒内深。先以青布折叠数重。
新汲水浸之。搭于胸上。须臾更易。如此三次。热势稍退。即服此药。
龙虎汤
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七分)半夏(七分)石膏(二钱五分)知母(一钱)黄连(一钱五分)黄柏(八分)栀子(八分)粳米(五十粒)
上锉。姜、枣煎服。
一治瘴疟。大热烦躁。宜用
地龙饮子
生地龙三条研。入生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许。新汲水调和服。如热。加龙脑少许。
一治虚弱之人。患疟初起感寒者。宜五积散。根据本方用姜、葱煎服。(方见中寒)
一论体虚之人。患疟寒多。久不愈者。不可用截药。宜用
分利顺元散
川乌(一两去皮半生半熟)附子(一两去皮半生半熟)南星(二两半生半熟)木香(五钱不见火)
上锉。每服四钱。生姜十片。枣七枚。水一碗。煎七分。当发早晨。速进二三服。半生半熟。能分解阴阳也。
一论诸疟。不问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并发。或间日一发。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咽干。诸药不效者。宜服此截之。
常山饮子
常山(二钱)草果(不去皮二钱)知母(二钱)良姜(一钱五分)乌梅(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两一剂。枣五个。未发之前。连进二服。
一论疟疾夜发者。乃阴经有邪。宜散血中之风寒也。用此
麻黄桂枝汤
麻黄(一钱去节)桂枝(二钱)黄芩(一钱)桃仁(去皮三十个)甘草(炙三钱)
上锉。水煎服。桃仁散血缓肝之药。
一久疟腹中有癖。用水磨沉香。下雄黄解毒丸。打下黑血如泥。极臭。是其验也。(方见通治)
一海外高僧。传于周少峰。治疟疾。不问新久虚实寒热。诸般鬼疟、邪疟、温疟、瘴疟一服立愈。其效如神。
番木鳖(即马钱子去壳荚炒至黑色一两)黄雄(一钱)朱砂(一钱)甘草(一钱)
上共为细末。每服四分。其疟将发。预先吃饭一碗。将药水酒调服。盖被卧即愈。
一治疟先寒后热。热多寒少。或单热不寒者。
桂枝(五钱)石膏(一两半)知母(一两五钱)黄芩(一两)
上锉。水煎服。
一治疟疾服药。转加寒热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桂枝。水煎服。
一治久疟不能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吐。以此吐之。
雄黄甜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一论久疟积成瘕。癖在胸胁之间。诸药不愈者。宜
咳疟饮
苍术(米泔浸)草果(去皮)桔梗青皮陈皮良姜(各五钱)白芷白茯苓半夏(汤泡姜炒)枳壳(麸炒)桂心苏叶干姜(炮各三钱)川芎(二钱)甘草(炙三钱)
上每服一两。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服。
一治久疟腹中痞块。用
阿魏丸
鳖甲(醋炙五钱)三棱(醋浸炒)
莪术(醋浸炒)
香附子(米泔浸各一两)陈皮(五钱)真阿魏(五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汤送下。
一论疟疾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或经三两月。或半年一载。或误用止截太过。久不能愈者。此元气脾胃大虚。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常山、知母、槟榔、贝母。一二剂自效。已愈后。去四味。只用本方调理。多服自然正气盛。邪气自退矣。
一论患疟寒热。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神思昏倦。脉或浮洪。或微细。此阳气虚寒。
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参、、归、术各用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炒干姜、炮附子各一钱。一剂。寒热止。数剂。元气复。
一论经年久疟。气血俱虚。而三日五日一发者。以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盖邪气在阳分。浅而易治。邪气在阴分。深而难治。宜多服为良。
一治三年久疟不瘥。用参、干生姜各五钱。酒调服。汗出立止。
一凡疟后。形体骨立。发热恶寒。食少体虚。补中益气内。参、、归、术各加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炮姜二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
一妇人疟久不已。发后口干。倦甚。用七味白术散加麦门冬、五味。作大剂煎与恣饮。
再发稍可。乃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十余剂而愈。凡截疟。余常以参、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服即愈。或以大剂补中益气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
一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
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战栗泄泻。手足厥冷。皆脾胃虚弱。宜补中益气。诸症悉愈。
若手足厥冷。加大附子。
一妇人久患疟。疟作则经不行。形虚脉大。头痛懒食。大便泄泻。小便林沥。口干唇裂内热腹胀。盖由久疟。正气已虚。阴火独旺。以益气汤治之即愈。惟不时头痛。加蔓荆子而止又兼六味丸而经行。
卷三
痢疾
脉宜微小。不宜浮滑大。不宜弦急。身寒则生。身热则死。
痢者。古之滞下是也。多由感受风寒暑湿之气。及饮食不节。有伤脾胃。宿积郁结而成者也其症大便窘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杂。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脓血相杂。或如屋漏水。此为感之有轻重。积之有深浅也。其湿热滞积于血分则赤。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也。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之。但分新久。更量元气用药。凡痢初患。元气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不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丹溪曰。痢赤属血。自小肠来。白属气。自大肠来。
卷三痢疾
下痢不治症
下如鱼脑。半生半死。下若屋漏水者。必亡。
下若尘腐色者。必死。下纯黑者。死。
下如竹筒直出者死。下纯红者难治。
身热脉大者。死。是亦大概言之耳。小便绝不通。为胃绝
镇国将军丸
治痢之总司也。
锦纹好大黄一斤。切薄片。分作四分。听用。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
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一分用童便浸大黄。炒干为度。
上四分共合一处。为细末。酒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将一半三蒸三晒。将一半晒干。
各包听用。如白痢。用吴茱萸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痢。用黄连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白痢。用吴茱萸黄连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
一论赤白痢疾初起。积滞不行。里急后重。频登圊而去少。腹痛等症。宜先用此下之。
香连化滞汤
当归尾(一钱)白芍(一钱半)黄连(一钱去毛)黄芩(一钱去皮)黄柏(一钱去皮)
枳壳(去穣麸炒一钱五分)槟榔(一钱)木香(一钱)大黄(三钱虚人用半)滑石(二钱)甘草(二分)
上锉。水煎。空心服下。
一论下痢白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药。复未愈者。用此和之。
白术和中汤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白芍(土炒一钱)白术(去芦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二钱)陈皮(一钱)黄芩(炒一钱)黄连(炒八分红者多加)甘草(五分)木香(少许)
上锉。水煎。食前服。
一论下痢红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药下后未愈者。用此调之。
当归调血汤
当归(二钱五分)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黄连(一钱)黄芩(一钱)桃仁(去皮另研一钱)升麻(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如白痢。加吴茱萸炒一钱。芩、连用酒炒赤白痢。加白术、茯苓、陈皮、香附各一钱。
一治赤痢血痢。痛不可忍。又治血痔。其效如神。病虽垂殆。一服即愈。
逐瘀汤
阿胶(炒)枳壳(麸炒)茯神茯苓白芷川芎生地黄莪术木通五灵脂(炒尽烟)赤芍生甘草桃仁(去皮尖)大黄上锉一剂。水一盅半。入蜜三匙再煎。温服。
一治素有积热。下痢白脓。腹痛膨胀。昼夜无度。渐至大便闭结。小便不通。此三焦有实热也。服此即愈。或下痢纯红。或赤白相杂。皆效。
清脏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连翘滑石木通车前子海金沙枳实莪术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脾疳泄泻痢疾。属气虚。宜此
加味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黄(各一钱)怀山药(二钱)砂仁(研一钱)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枣三枚。水煎。空心服。如腹痛。加炒黑干姜、木香各五分。乌梅一个。
一论下痢赤白。脓血相杂。服痛里急后重。昼夜无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食疲倦之甚。或服寒凉峻利太过者。宜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去柴胡。加白芍炒、泽泻、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壳。(醋炒三分)
一论曾经服推涤药过多。又服攻击克伐等他药所不效者。以致形气极弱。去无休息。积久恶候出者。并与救之。
养脏复元汤
人参(三钱)白术(去芦炒一钱半)白茯苓(去皮一钱)白豆蔻(去壳研一钱)干姜(炒黑一钱)粟壳(去芦炒一钱半)制附子(五分)乌梅(二个)木香(一钱)甘草(炒五分)
上锉一剂。北枣三枚。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谨节饮食。
一论噤口痢。其疾有冷有热。有冷热不调。皆须先发散表邪。如手心热目赤。是热。宜败毒散加陈米煎服。如手心冷。及纯下白痢者。是寒。宜用莲肉不去心为末。用米饮调服三钱。
败毒散
(方见感冒)
(又治疫痢发热。合境皆然者。神效。加白芍、黄连。尤效。)
一治虚弱之人噤口痢。饮食不下。参苓白术散。(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石莲肉、石菖蒲各一两或有气加木香五钱。共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噤口痢。粳米汤下。休息痢。砂糖送下。
一治下痢诸药不效者。以好醇酒半盏。姜汁半盏。仓米汤半盏。三味合一处。入陈干松菜一撮。揉烂。一并食之。胃口立开。如口不开。用铁箸拨开牙齿。灌下立已。
一治噤口。药食俱不受。用田螺数枚。连壳捣烂。入麝香少许。调匀。填满脐内。引热下降。服药再不吐矣。
一治噤口痢食不下。老仓米炒香熟。为末。淮盐火。每米粉三四匙。盐少许。白滚水下。
一治下痢噤口点眼方。(黄宾江传)用首胎粪炙干。每一钱加雄黄一分。胡黄连四分。片脑少许。共为细末。筛点眼两角。
一治下痢噤口。(傅明坡传)用首胎粪。瓷器收入。水银养住。入麝少许点眼角。即能食一治下痢噤口。(胡养恒传)用鸡一只。去毛粪。切片。入罐内。用胡椒末五钱。入水同煎。用皮纸重重密封。待熟。用簪子刺孔。令患痢人鼻孔闻之。即立时思食。
一治下痢噤口。饮食不下。多是胃气热甚。
用黄连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一方。加石莲肉一钱。
上用水煎。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又方。以秤锤烧红。用好醋淋。令病患开口吸气吞之。即效。
一治痢疾发呃。益元散。有人参、白术煎汤送下。频服即止。
一治年老久痢不止。肌瘦如柴。昼夜苦楚。命已垂危。用人参一两。水煎服之。鼻有微汗而苏。后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安。
一治久痢休息不止。百方不效。用黄连末、木香末十分之一。猪肠头去油。入药。水煮烂。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人下痢。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此脾胃气虚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送八味丸。
二剂而愈。此等症候。因利药致损元气。肢体肿胀而死者。不可枚举。
一人停食患痢。腹痛下坠。或用疏导之剂。两足肿胀。食少体倦。烦热作渴。脉洪数。
按之微细。予以六君子加姜、桂各二钱。吴茱萸、五味各一钱。煎熟。冷服之。即睡。觉而诸症退。再剂全安。此假热而治以假寒也。
一人呕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黄等药。一剂腹痛益甚。自汗。发热昏。脉大。予用参、术各一两。炙甘草、炮干姜各三钱。升麻一钱。水煎。一服而苏。又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干姜。二剂而愈。
一人痢后两足浮肿。胸腹胀满。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剂。遍身肿。兼气喘。予曰。两足浮肿脾气下陷也。胸腹胀满。脾虚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肾也。身肿气喘。脾不能生肺也。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而愈。半载后。因饮食劳倦。两足浮肿。小便短少。仍服前药。
顿愈。
一人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余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一剂而愈。
一人血痢。及下血不止。以六味丸加地榆、阿胶、炒黄连、黄芩、生地黄。一剂即效。
一人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急。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三剂而愈。
卷三
泄泻
脉多沉。伤于风则浮。伤于寒则沉细。伤于暑则沉微。伤于湿则沉缓。泄而腹胀。脉弦者死。又云。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
夫泄泻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有寒。有脾泄。有肾泄。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肚腹痛四肢冷者。寒也。
常常泄泻者。脾泄也。五更泄者。肾泄也。宜分别而治也。大概泄泻因湿伤其脾者居多。以胃苓汤加减主之。
一论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作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阴阳不分者湿也。
胃苓汤
主方苍术(米泔浸)浓朴(姜汁炒)陈皮猪苓泽泻(各一钱)白术(去芦炒二钱)白茯苓(一钱五分)白芍(炒一钱五分)肉桂甘草(炙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泄泻稍久。加升麻、防风。有热者。加酒炒黄连。有寒者。加炒干姜。暴泄水泻。加滑石。食积。加山楂、神曲。有痰。加半夏、乌梅。气虚。加人参、白术。气恼。加木香。久泄。加干姜、肉蔻。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肉桂。加槟榔、木香、黄连。水煎服。
一论泄泻。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
益气健脾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土炒)白茯苓(去皮三钱)陈皮(二钱)白芍(炒三钱)
苍术(一钱五分米泔浸)干姜(炒黑八分)诃子(煨二钱)肉蔻(面裹煨六分)升麻(酒洗四分)甘草(炙八分)
上锉。枣、姜煎服。腹痛。加桂。忌油腻。
一论泄泻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泄一阵者。火也。宜
加味四苓散
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二钱)猪苓(二钱)泽泻(二钱)木通(二钱)栀子(三钱)黄芩(二钱)白芍(三钱)甘草(八分)
上锉。灯心十茎。水煎。空心服。
一论泄泻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者。痰也。宜
加味二陈汤
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苍术(一钱五分)浓朴(姜汁炒八分)
砂仁(八分)山药(炒一钱半)车前子(二钱)木通(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心十茎。水煎。温服。
一论泄泻。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用
香砂平胃散
苍术(一钱五分)陈皮(二钱)浓朴(姜炒八分)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三钱)
半夏(姜炒二钱)砂仁(一钱)香附(炒二钱)神曲(炒三钱)白芍(二钱)甘草(炙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刘草窗痛泻要方。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白术(三钱炒)白芍(一钱炒)陈皮(炒钱半)防风(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
一论泄泻肚腹痛疼。四肢厥冷者。寒也。宜
附子理中汤
白术(一钱五分)干姜(八分)人参(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砂仁(一钱)浓朴(姜汁炒八分)苍术(一钱五分米泔浸炒)熟附子(八分)甘草(炙八分)
上锉。生姜水煎服。
一论泄。气弱易饱。常便稀溏者。此脾泄也。用
扶脾散
莲肉(去心不去皮一两半)陈皮(一两)白茯苓(一两)白术(东壁土炒二两)麦芽(炒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砂糖二钱。白滚水送下。补脾助元气。令人能食止渴。
一论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宜服
八柱散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肉蔻(煨二钱)干姜(炒八分)诃子(煨二钱)大附子(八分面裹煨去皮脐)粟壳(蜜水炒二钱)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温服。
补脾丸
症治同前白术(去芦十两分四分一肉蔻二五味三故纸四吴茱萸各二两拌炒去四味只用白术)莲肉(去心炒)人参(各一两)甘草白芍(炒各五钱)木香(煨四钱)山药(炒)陈皮(各七钱)
干姜(三钱炒)
上为细末。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姜汤下。不专治老人。弱人脾泄飧泄俱中。
一论泄泻。脾肾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者。此肾泄也凡饭后随即大便者。盖脾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故饮食下咽而大腑为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主之。
二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肉豆蔻(二两生用)
上为末。用大红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碎。同枣用水煮熟。去姜。取枣肉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加吴茱萸泡炒一两。五味子一两。名四神丸。治经年久泄不止者神效。
一人善饮便滑。溺涩食减。胸满。腿足渐肿。症属脾肾虚寒。以金匮肾气丸治之。食进肿消更用八味丸。胃强脾健而愈。一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瘥。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泻即止。食渐进。东垣云。脾胃之气盛。则能食而肥。虚则不能食而瘦。全赖命门火为生化之源。滋养之根也。故用八味丸奏效。只用六味丸亦可。
一论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
(方见补益)送下四神丸。
一论肾虚久泻不止。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吴茱萸。(方见补益)
大抵久泻。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泻。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涩。多致不起。
一人患泄泻。日久不止。以致元气下陷。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肌肉消削。肢体沉困。
面目两足肿满。上气喘急。此元气脾胃虚之甚也。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减当归加酒炒白芍、茯苓、泽泻、山药、莲肉、木香、干姜炒黑。止泄泻之良方也。
一泄泻因内伤劳倦。饮食化迟而泻。及脾胃素蕴湿热。但遇饮食劳倦即发。而肢体酸软沉困泄泻者。以益气汤去当归。加炒芍、茯苓、苍术、猪苓、泽泻。姜、枣煎服。
按上诸方治泄泻。有湿泻。有气虚泻。有火泻。有痰泻。有食积泻。有土败木贼泻。有寒泻有脾泻。有脾胃泻。有元气下脱泻。有肾泻。有虚寒滑脱。久泻不止者。宜根据病对方而用也。
一人食下即响。响而即泻。不敢食一些。食之即泻。诸药不效。以生红柿核。纸包水湿灰火烧熟食之。不三四个即止。
一秘方。治泄泻。用鸡子一个。将小头破开。入胡椒七粒。纸糊顶。煨熟。好酒送下。
烧酒更好。将胡椒完吞下。
一泄泻二三日。或腹疼痛。生姜、豆豉、胡椒煎汤。热服即止。
一治暴泄不止。小便不通。车前子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其根叶亦可捣汁服。
此药利水道。而不动元气。
一治泄泻。用猪肚一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以水煮烂捣膏。入苍术泔制、陈皮、浓朴姜炒、甘草炙。各等分为末。
同杵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汤下。盐汤亦可。
一治许州黄太守患泄泻。二三年不愈。每饮烧酒三盅则止二三日以为常。畏药不治。召余诊之。六脉弦数。先服此药。以解酒毒。后服理气健脾丸。加泽泻而愈。(方见伤寒门)
宣黄连(一两)生姜(四两)
上为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色。去姜取连。捣末。每服二钱。空心。腊茶清下。甚者不过二服。专治久患脾泄。
一大便溏泄。米谷不化。用黄连(酒炒)白芍(煨)吴茱萸(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小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治泄泻手足冷。不渴腹痛。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水煎。热服。中寒重者。加附子。
一治久泻。大肠滑泄。五倍子炒五两为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米饮下。
日三服。
六味丸
金匮肾气丸
八味丸
十全大补汤
(俱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卷三泄泻
补遗
三白散
治一切泄泻如神。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白芍(炒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一钱)泽泻(一钱)浓朴(姜炒)黄连(炒各一钱)干姜(炒五分)乌梅肉(煎用三钱丸用二钱)
如兼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为末。神曲为丸服。尤效。
卷三
霍乱
脉大者生。脉微弱而迟者死。脉代者。霍乱。气少不语。舌卷囊缩者。皆不治。
夫霍乱者。挥霍变乱也。其症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发热憎寒。头痛眩晕。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俱作。甚则转筋颓顿。手足厥冷。死生反掌间耳。治宜藿香正气散。加生姜为上。不惟可以温散风邪。抑亦可以调理吐泻盖有吐有泻。名湿霍乱。死者少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而死者多也。治之急须以盐汤灌之。令其大吐。庶有可生者。切莫与谷食。虽米饮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泻过二三时。直至饥甚。方可与稀粥。慢慢调理可也。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近肱两边。此千金妙法也。
一论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泻。中暑冒风吐泻。
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呕逆恶心。胸膈痞闷。
或发热无汗者并治。
藿香正气散
藿香(二钱)紫苏陈皮浓朴(姜汁炒)半夏(姜汁炒)白术(炒去芦)白茯苓(去皮)桔梗大腹皮白芷(各一钱)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服。霍乱转筋。加木瓜二钱。腹痛。加炒白芍二钱。寒痛。
加官桂八分。冷甚。加干姜八分。饮食不化。心下痞闷。加香附、砂仁一钱。米谷不化。加神曲二钱。中暑冒风。加香薷一钱。扁豆二钱。时发憎寒壮热。加柴胡一钱。干葛二钱。发热。加麦门冬二钱。淡竹叶三钱。口渴作泻。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热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散。心腹绞痛。加木香一钱。若频欲登圊不通利者。加枳壳一钱。
一论霍乱之疾。未有不由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而致也。余用藿香正气散治之。百发百中一岁之内。常治百人。未有不效者。但有热者。须加姜炒黄连六分。寒甚者。加干姜八分。万无一失。又腹痛。加桂五分。痛甚。去藿香。加吴茱萸四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如干霍乱。加枳壳一钱。白茯苓三钱。官桂五分最佳。
一治虚弱之人。上吐下泻。霍乱。手足厥冷。腹痛。脉微者。乃阴症也。
理中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
干姜(炒八分)
甘草(炙八分)
若为寒气湿气所感者。加附子一钱。名附子理中汤。若霍乱吐泻。加青皮二钱。陈皮一钱。名治中汤。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频服。候吐出。即进此药。若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五分。半夏二钱。生姜二片。若泄泻。加橘皮、茯苓名补中汤。若溏泻不已。于补中内加附子一钱。若不喜饮食。米谷不化。加砂仁八分。附子八分。陈皮二钱。茯苓三钱。若霍乱吐泻。心腹作痛。手足厥冷。去白术加附子八分。名四顺汤。若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汤。再不愈。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
心膈高起。急紧痛手不可近。加枳实二钱。茯苓三钱。名枳实理中汤。若渴者。再于枳实理中汤。加天花粉三钱。渴欲饮水。加白术一钱五分。若霍乱转筋。理中汤加火石膏三钱。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五分。肾恶燥。故去白术。恐欲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加茯苓三钱。若腹满。去白术。加附子八分。若饮酒过多。或啖炙爆热食。发为鼻衄。加川芎一钱五分。若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一论转筋霍乱。上吐下泻。腹内疼痛。及干霍乱。俗名绞肠痧。真阴症。手足厥冷。宜服
理中丸
人参(二钱)干姜(炮八分)白术(三钱)甘草(炙八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重一钱。细嚼。淡姜汤下。忌食米汤。此即理中汤改为丸。取土能塞水之义。若仍煎汤。则不效矣。一论干霍乱者。俗名绞肠痧。其症因宿食不消。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挥霍撩乱。所伤之物。不得泄出故也。死在须臾。急宜多灌盐汤探吐之。令物出尽。却服理中汤。或理中丸亦可。更刺十指出血。并委中出血。
一霍乱身热口渴。此热暑中也。
加减薷苓汤
猪苓(二钱)泽泻(二钱)香薷(一钱)干葛(二钱)赤茯苓(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热极。加石膏二钱。知母二钱。泄极。加升麻五分。滑石三钱腹痛。加炒芍药二钱。桂三分。寒痛亦如此。
一霍乱吐泻。用生姜细切。以新汲水调益元散。炖热服之即止。
一论霍乱吐泻。因饮冷。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或乘车舟。伤动胃气。令人上吐下泻不止。头晕眼花。手足转筋。四肢厥冷。用药迟缓。须臾不救。
百沸汤
吴茱萸(五钱)木瓜(五钱)食盐(五钱)
上三味同炒焦。用沸汤煎之。随病患意。冷热服之。
一方。用枯白矾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煎。点服。
一治伤食吐泻腹胀。
顺逆丹
白术(去芦土炒)白茯苓(去皮)陈皮川浓朴(去皮姜炒)泽泻(各一两)猪苓(八钱)
苍术(米泔浸炒两半)神曲(炒七钱)麦芽(炒七钱)砂仁(三钱)木香(三钱)甘草(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米汤研化下。
一治脾虚气陷。吐泻烦渴。用
参术散
人参白术(炒用)白茯苓(去皮)山药藿香葛根升麻上为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
一论霍乱已愈。烦热多渴。小便不利。宜
麦门冬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三钱)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麦门冬(三钱去心)甘草(八分)小茴香(八分)乌梅(二钱)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出冷汗欲绝者。盐一大把。炒令黄。入童便一碗。
温和服之。少顷。吐下即愈。
一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两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肚腹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
一治霍乱转筋。用皂角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吐即愈。
一霍乱转筋。用大蓼一握。煎汤荡洗。北人以麦糖代之。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河间云。热气燥灼于筋。则挛螈而痛也。
一转筋入腹欲死者。生姜一两捣烂。以酒五杯煎服。
一霍乱上吐下泻。(邓对峰传)用韭菜捣汁一盏。重汤煮熟。热服之。立止。
一霍乱吐泻腹痛。服药即吐。无法可施。用百沸汤半碗。井泉水半碗。合而服之即安。
名阴阳汤。极效。
一治霍乱吐泻。樟树皮一把煎汤。温服立止。
一霍乱不拘寒暑。吐泻不出。腹痛烦躁。谓之干霍乱。死在旦夕。急将病患腿腕黄纹上蘸温水拍打。紫红脉见。以布针或瓷瓦刺破。出紫血即愈。
一治霍乱吐泻。霍香梗一味。水煎服。立效。一方。加陈皮尤妙。
卷三
呕吐
脉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者凶断。
呕吐者。饮食入胃而复逆出也。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无声谓之吐。呕吐谓有声有物。
胃气有所伤。中气不足所致也。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俱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加减二陈汤。
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之也。
藿香正气散
(方见霍乱)治诸呕吐。照后加减。
一论外感寒邪呕吐者。(根据前方)
一论内伤饮食呕吐者。(根据前方)加砂仁八分。山楂二钱。神曲二钱。
一论有气逆呕吐者。(根据前方)加木香八分。砂仁八分。白豆蔻八分。
一论胃虚有热呕吐者。宜后方。
清胃保中汤
藿香(一钱)白术(土炒一钱)陈皮(八分)半夏(姜炒八分)砂仁(五分)黄连(土炒一钱)白茯苓(三钱)黄芩(土炒一钱)栀子(姜炒二钱)甘草(四分)加枇杷叶(去毛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长流水和黄泥搅澄清二盅。入药煮至一盅。稍冷服。气逆吐甚。
加伏龙肝一块。因气。加香附炒一钱。枳实麸炒八分。白术一钱。心烦不寐。加竹茹二钱。
酒伤脾胃。加干葛八分。天花粉三钱。白豆蔻八分。一论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
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甘草(八分)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竹茹(二钱)砂仁(八分)山栀(三钱)麦门冬(去心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徐徐温服。
一论水寒停胃作呕吐者。
茯苓半夏汤
白茯苓(去皮)半夏(姜炒)陈皮苍术(米泔浸)浓朴(姜炒各一钱)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乌梅(一个)干姜(炒三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徐徐服。
一论阴症呕吐。或手足厥冷。腹痛。属虚寒。冷甚者。附子理中汤。(方见中寒门)
一论久病胃虚呕吐。月余不纳水谷。闻食即呕。闻药亦呕者。
比和饮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藿香(五分)陈皮(五分)砂仁(五分)
神曲(炒一钱)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用陈仓米一合。顺流水二盅。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澄清。取一钟。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别以陈仓米煎汤啜之。日进药二三服即止。
一论卒暴呕吐。虚弱困乏无力。及久病患呕吐。饮食入口即吐者。人参一两切片水煮。
徐徐而服之立止。
一治胃气冷。饮食即欲吐。白豆蔻五钱为末。以好酒一盏。微温调服。日三盏。
一治冷涎呕吐。阴症干呕。
吴茱萸(汤泡炒一钱半)生姜(二片)人参(三分)大枣(五个)
上锉。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呕吐。闻药即呕。百方不效。以伏龙肝为末。水丸。塞两鼻孔。却服对症药。遂不再吐。如神。
一治热症呕吐。或憎寒发热口苦。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人参。或加乌梅。
一治胃热而呕吐。欲知胃热。手足心皆热者是。
竹茹汤
半夏(姜汁炒二钱)干葛(二钱)青竹茹(四钱)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或加前胡三分。
一治呕吐属热者。
黄连(姜炒一钱)石膏(二钱火)
上为末。白滚水送下。
一治热吐不止。
栀子(炒黑)朴硝(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滚水送下。
一论大肠结燥。呕吐不止。汤药不入。老人虚人。多有此症。幽门不通。上冲窍门。呕吐泛满之症。法须先以蜜导煎。通其幽门。然后服药。盖人身之气。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浓朴(姜炒)陈皮白术(去芦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钱)砂仁(炒五分)枇杷叶(擦去白毛三片)甘草(三分)生姜(一钱)
上锉。水煎服。
一治呕吐宿滞。脐腹痛甚。手足俱冷。脉微细。用附子理中汤一服。益甚。脉浮大。按之而细。用参附汤一剂而愈。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多呕者。乃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喘。以六味地黄丸盐汤送下。
一呕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黄等药一剂。腹痛益甚。自汗。发热昏愦。脉大。予用参、术各一两。炙甘草、煨姜各三钱。升麻一钱。水煎服而苏。又用益气汤加炮姜。一剂而愈。
卷三
翻胃
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夫翻胃之症。其来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忧思劳役。惊恐无时。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血气留于咽嗌。五噎结于胸膈者为五膈。法当顺气化痰。温脾养胃。如阳脉紧而涩者。为难治之症。夫翻胃即膈噎。膈噎即翻胃之渐大法有四。血虚气虚。有痰有热。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必数而有力。有痰者。脉必滑数。
二者可治。血虚者。则以四物汤为主。左手脉无力。气虚者。则以四君子为主。右手脉无力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痰以二陈汤为主。寸关脉沉。或伏或大。有气结滞。通气之药皆可用。寸关脉沉而涩大。不可用香燥热剂。宜薄滋味。又曰。膈噎翻胃之疾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热炎上之作。多升少降。又有外为阴火上炎翻胃者。作阴火治之。
大便必结。用童便、竹沥、韭汁、姜汁、牛羊乳。分别而用。
一论膈有十般之病。其实同出一源。皆因动性不能发泄。则郁于肝。人之膈膜。属肝木否则木乘土位。木曰曲直作酸。然酸则能收塞。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碍。乃作膈症。宜用此汤。
当归活血润膈汤
当归(酒洗一钱半)桃仁(去皮尖一钱)广陈皮(青色者八分)川浓朴(姜炒一钱)黄连(吴茱萸煎汤炒一钱)大腹皮(甘草汤洗一钱)片白术(盐水炒一钱)红花(七分)炙甘草(三分)善饮酒者。加葛根。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按五噎名虽有五。原其要在于气弱血枯之人。思虑劳欲而成者也。气弱则运化不开。血枯则道路闭塞。盖心生血。肾生气。任脉乃阴之母。枯则精涸。任脉不润矣。任脉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一直而下。肾虚则丹田清气不升。故中焦失顺下之化。脾虽思味而爱食。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宜绝欲以后精血。须节顺志以和心脾。用当归活血润膈汤。去白术。加人参一钱。白豆蔻七个。黄柏酒炒七分。知母七分。栀子炒一钱。栝蒌仁炒一钱。远志(甘草汤泡去心)八分。红枣三个。水煎服。
一论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此能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人参利膈丸
人参(三钱)当归(二钱)藿香(一钱五分)浓朴(姜汁炒一两)枳实(麸炒一两)大黄(酒蒸一两)木香(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五分)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一论噎食转食。宜
加减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陈皮(去白二钱)浓朴(姜汁炒八分)藿香(三钱)半夏(姜汁炒二钱)枳实(麸炒二钱)白术(去芦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三钱)白豆蔻(去壳八分)甘草(八分)黄连(土炒六分)
上锉。生姜三片煎服。
一论噎膈翻胃之症。皆由七情之气太过。郁则生火生痰而致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
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血虚不能滋润而生火。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日久不愈。误投香燥攻克之药过多。以致危殆。宜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去柴胡、升麻。加半夏二钱。白茯苓三钱。白芍酒炒三钱。枳实麸炒一钱。神曲炒二钱。
黄连姜炒六分。
一翻胃不食。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宜
人仓丸
丁香(一两)砂仁(一两)白豆蔻(去壳一两)陈仓米(六两黄土炒米熟去土不用)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有怒气。加香附子姜汁炒一两。
一论五噎者。气忧劳食思也。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得。胸胁苦痛。忧噎者。
天际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厥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厥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常痛。不能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善忘。目视KTKT。
皆忧恚嗔怒。寒气上攻胸膈。
五噎丸
治胸中虚寒。日久咽喉气逆。饮食不下。结气不消用。
人参(五分)白术(去芦四分)白茯苓(四分)陈皮(四分)细辛(四分)川椒(五分)
吴茱萸(五分)大附子(煨去皮脐四分)桂心(五分)干姜(炒五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酒送下。日服三次。
保和丸
治实热翻胃。
陈皮半夏(姜汁炒)白茯苓(去皮)连翘神曲山楂肉萝卜子(炒各三钱)黄连(姜炒二钱)
上为末。稀米糊为丸。胭脂为衣。粟米大。每服六七十丸。人参煎汤。入竹沥同下。
一论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出。
人参(二两)白术(去芦一两)半夏(汤泡三两)生姜(三两)白蜜(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和蜜搅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之。
一论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人参二两。咀片。水煎顿服立效。再用人参汁稀粥与服。
一治翻胃。用六君子汤加炮姜、白豆蔻、黄连。(用吴茱萸酒拌过宿炒去茱萸)
一治转食方。反翅鸡一只。煮熟去骨。入人参、当归、盐各五钱为末。再煮取与食之。
勿令人共食。
一人年过五十。得噎症。胃脘作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结燥。人黑瘦甚。
诊其脉。右关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二部俱沉弦带芤。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结燥。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汤以生血。四君子汤以补气。二陈汤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麸炒枳实。栝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百余剂全安。(润肠丸方见大便秘方)
一治翻胃。用大附子一个最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淬入生姜自然汁。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为末。每服一钱。用粟米汤下。不过三服立效。
一治噎膈大便燥结。
橘杏麻仁丸
陈皮(为末)杏仁(去皮尖)火麻仁(去壳各三两)郁李仁(去壳五钱)
上三仁俱捣为膏。用枣肉和入石臼杵为丸。每服五十丸。枳实煎汤送下。
卷三
呃逆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按之而不鼓者。难治。脉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一名呃逆。因气逆奔急上行作呃发声。有数者不同。不可不辨。有胃虚膈热者。宜桔皮竹茹汤。有胃虚寒者。宜丁香柿蒂汤。有肾气虚损。阴火上冲者。宜六味地黄丸。有中气不足者。脉虚数。气不相续而发呃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生姜、炒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者。宜六一顺气汤下之。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又发呃者。宜小陷胸汤。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治水寒相搏发呃。大妙。有传经伤寒热症。误用姜、桂等药料。
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一论呃逆。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汤
陈皮(去白三分)人参(二钱)甘草(一钱炙)竹茹(一钱)柿蒂(一钱)丁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一论吐利后大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柿蒂汤
人参(二钱)白茯苓(二钱)陈皮(二钱)良姜(二钱)丁香(二钱)柿蒂(二钱)甘草(五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呃逆而无脉者。用
人参复脉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麦门冬(去心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五味子(四分)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竹茹(四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人因饱食后得气。发呃逆。连声不止者。宜
顺气消滞汤
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丁香(三分)柿蒂(二个)黄连(姜炒二分)神曲(炒二钱)香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竹茹(四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肾气虚损。虚火上冲而作呃逆者。(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难治)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作汤。加柿蒂二个。沉香八分。木香一钱。砂仁八分。
一论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接续而作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二钱。五味子四分。黄柏酒炒三钱。少加附子六分制。
一论伤寒阳明内实失下。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顺气汤。(方见伤寒)
一论伤寒发热而作呃逆者。用蔓荆子炒。不拘多少。水煎服。
一论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者。用
小陷胸汤
黄连(三钱)半夏(姜炒二钱)栝蒌实(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伤寒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咳逆。又治受寒喘嗽。宜以
小青龙汤
桂枝(八分)干姜(八分)细辛(八分)半夏(二钱)芍药(二钱)五味子(四分)麻黄(八分)甘草(八分)上锉。水煎服。
一论伤寒阳症呃逆。潮热。小柴胡汤加生姜二片。竹茹四钱。橘皮二钱。
一论有传经伤寒。误用姜、桂等热药。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黄连解毒汤。(方见感冒)白虎汤。(方见伤寒)
一论因服攻病药。致伤胃气。下陷而元气将离。以致胃气共丹田之气疲敝。或久病患而至于呃者。乃三焦元气。与胃气惫矣。乃危急之兆也。宜用
大补元汤
嫩黄(蜜水炒一钱半)参(去芦一钱五分)白术(炒二钱)怀山药(一钱)广陈皮(七分)石斛(七分)白豆蔻(研六分)沉香(二分)广木香(三分)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粳米一撮。水煎。不拘时温服。
一论一切呃逆。用柿蒂烧存性为末。酒调服。立止。一方。每服用柿蒂七个。焙为末。
用黄酒调下。
一法。治呃逆服药无效者。用硫黄、乳香各等分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之。
一方。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其热气。即止。
一灸呃逆法(见灸法)
一治哕逆欲死者。其肺脉弱者不治。用半夏、生姜各一两。每服五钱。水煎服。
一治咳逆。连咳四五十声者。用姜汁半合。蜜一匙。共煎令熟。温服。如此三服瘥。
卷三
嗳气
嗳气嘈杂。审右寸关。紧滑可治。弦急则难。两寸弦滑。留饮胸间。脉横在寸。有积上拦。
夫嗳气者。胃虚火郁之所成也。因胃中有火。治疗之法。虚则补之。热则清之。气则顺之。气顺则痰消也。
一论嗳气者。胃中有火痰也。宜用
星半汤
南星(姜制二钱)半夏(姜制二钱)石膏(二钱)香附(二钱)栀子(炒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或以姜捣汁亦可。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一论嗳气声闻于外。因气胸膈闷。有痰。舌黑。乃痰之症也。宜服
导痰汤
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香附(二钱)
青皮(去穣二钱)黄芩(炒二钱)栝蒌仁(三钱)砂仁(八分)黄连(姜炒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妇人嗳气。胸紧。连嗳十余声不尽。嗳出气。心头略宽。不嗳即紧。宜
破郁丹
香附(四两)栀子仁(炒四两)黄连(姜汁炒二两)枳实(麸炒一两)槟榔(二两)莪术(制二两)青皮(去穣一两)苏子(一两)
栝蒌仁(一两)
上共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滚水送下。或以分心气饮服之。立效。
一上舍饮食失宜。胸膈膨胀。嗳气吞酸。以自知医。用二陈、枳、连、苍、柏之类。前症益甚。更加足指肿痛。指缝出水。余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肿。或肿寒热呕吐。亦用前药。
卷三
吞酸
脉弦而滑。两手或浮或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有寒饮。洪数者。痰热在胸膈。时吐酸水。欲成翻胃也。
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乃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如谷肉覆盖在器。湿则易于为酸也。必用吴茱萸。顺其性折之。方为得法。
一论吞酸嘈杂。酸水刺心者。乃痰火郁气也。宜
清郁二陈汤
陈皮半夏(姜炒)茯苓香附黄连(姜炒)栀子(炒各一钱)苍术(米泔浸)川芎枳实(炒各八分)神曲(炒三钱)白芍(炒七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郁结吐酸者。用
茱连丸
苍术(米泔浸一两)陈皮(一两)半夏(姜炒一两)白茯苓(去皮一两)黄连(一两半姜炒夏月倍用)吴茱萸(炒一两冬月倍用)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白滚水送下。
一论噫气吞酸嘈杂。有痰有热。有气有食。胸膈不宽。饮食不化。以
香蔻和中丸
白术(去芦炒)山楂肉连翘(各四两)莱菔子(炒五钱)白茯苓(去皮)枳实(去穣麸炒)陈皮(去白)半夏(姜汁炒)神曲(炒各二两)干生姜(一两)白豆蔻(炒五钱)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滚汤送下。
一论妇人心酸。乃痰饮积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用
吴茱萸丸
大麦芽(炒五钱)肉桂(五钱)吴萸(一两盐水洗)苍术(米泔浸一两)陈皮(去白五钱)神曲(炒五钱)
上为细末。稀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饮送下。
一论酸心。每酸气上攻如酽醋不可当者。用吴茱萸一合。水一盅。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饮。曾有人心如螫破。服此方立效。
一治口吐清水。用苍术(二钱壁土炒)白术(一钱半去芦炒)陈皮(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滑石(炒三钱)
水煎服。
一儒者。四时喜极热饮食。或吞酸嗳腐。或大便不实。足指缝湿痒。此脾气虚寒下陷。
用六君子汤。加姜桂治之而愈。稍为失宜。诸疾仍作。用前药更加附子钱许。数剂则不再发。
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
全愈。
一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吴茱萸各二两为末。每服方寸匙。酒调服。日二服。胃冷者服之立效。
卷三
嘈杂
夫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不调。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症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症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或兼痞满。渐至胃脘作痛。实痰火之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
以健脾利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一论嘈杂。乃痰因火动也。宜
化痰清火汤
南星(姜炒二钱)半夏(姜炒二钱)陈皮(二钱)黄连(六分)黄芩(二钱)栀子(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石膏(二钱)苍术(一钱半米泔浸)白术(一钱五分)白芍(炒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嘈杂。因血虚而作者。宜
养血四物汤
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炒二钱)熟地黄(姜炒四钱)人参(二钱)白术(去芦一钱五分)白茯苓(去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黄连(姜炒六分)栀子(三钱)甘草(八分)
一方。去人参。加香附二钱。贝母二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多是痰症。或云是血嘈。而用猪余血炒食之则愈。此以血导血归原耳。
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杂。口出清水。胁肋急。腹满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脉沉迟弦细。宜此
旋复花汤
陈皮半夏(姜炒)赤茯苓旋复花(去皮)人参白芍(炒)细辛桔梗官桂甘草上锉。生姜七片。水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用
茯苓补心汤
即四物汤。合参苏饮是也。
一治心中嘈杂。坐卧不宁。蔡完体传。
陈皮(一钱)半夏(八分)白茯苓(钱半)赤茯神(八分)酸枣仁(炒八分)益智仁(三分)麦门冬(去心一钱)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半空心温服。
一人多思虑。以致血虚。五更时嘈杂是也。宜以四物汤加香附、山栀、黄连、贝母。
一肥人嘈杂。宜用二陈汤。少加川芎、苍术、炒栀子。水煎服。
一论嘈杂者。痰水内动。如阻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用
痰火越鞠丸
海石(研水飞三两)胆星(二两)栝蒌仁(三两)山栀(炒黑三两)青黛(水飞过八分)
香附(童便浸二两)苍术(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二两)抚芎(二两)
上各等分。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临卧。白汤送下。
一论嘈杂属郁火者。宜
加味三黄丸
黄芩(二两去朽酒炒)黄连(六钱去毛姜炒)黄柏(一两五钱去皮童便炒)香附(二两米醋浸透炒)苍术(一两五钱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
卷三
诸气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中。以成其象。形神俱备。乃为之全人。故气阳而血阴。能溉周身。而无一毫之间断也。血则随气而行。气载乎血者也。有是气必有是血。有是血必乘乎是气。二者行则俱行。一息有间。则病矣。今之人不知忿怒惊恐悲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以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而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于气也。
一论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嗳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舌干枯。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肠虚闭。或内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分心气饮
青皮(去穣二钱)陈皮(二钱)半夏(二钱姜炒)白茯苓(去皮二钱)木通(二钱)官桂(五分)赤芍(二钱)桑白皮(三钱)大腹皮(三钱)紫苏(一钱)羌活(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温服。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萝卜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加黄芩。下焦热。加栀子。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一方。去赤芍、羌活。加枳壳、桔梗、木香、槟榔、香附、莪术、藿香。治忧思郁怒诸气。
一论七情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恶心呕吐等症。
加味四七汤
半夏(汤泡五两)白茯苓(去皮四两)川浓朴(姜炒三两)紫苏(二两)桔梗(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甘草(一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一方。治梅核气。加槟榔。
一论一切气滞。心腹饱闷疼痛。胁肋胀满难消。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破结散郁。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宜此
利气丸
大黄(生用六两)黑丑(头末六两)木香(一两)槟榔(一两)枳壳(麸炒一两)香附(末炒四两)青皮(去穣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莪术(煨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临卧。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如不利。加丸数。通利则愈。
瑞竹堂加黄芩、当归各一两。
一论脾胃不和。过食生冷油腻。面粉湿面。停滞不化。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腹胁膨胀心脾疼痛。憎寒壮热。或面目四肢浮肿。甚至脏腑闷涩。上气喘息。卧睡不安。俱是因气所伤寒气、咽气、膈气、滞气、气痞、气癖、气块、一切气并治。用此
沉香化气丹
香附子(一斤炒内四两生用)黑牵牛(头末八两)苍术(米泔浸炒四两)青皮(去穣炒五两)陈皮(五两)山药(二两)枳壳(麸炒二两)枳实(麸炒二两)川浓朴(姜汁炒一两)三棱(煨二两)莪术(煨二两)紫苏(煨二两)木香(一两)沉香(七钱半)
丁香(三两)丁皮(二钱二分)官桂(五钱)干姜(一两)砂仁(一两)良姜(一两)白豆蔻(去壳一两)南星(泡一两)半夏(泡一两)人参(五钱)草果(去壳一两五钱)槟榔(一两)白茯苓(去皮一两)石菖蒲(二两)萝卜子(炒一两)神曲(炒二两)山楂(去子二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淡姜汤送下。膀胱疝气。空心。
盐汤下。如要大便通利。渐加至百丸。仍看老幼盛衰。增减丸数。此药蠲积聚。化滞气。逐利病原。立见神效。药性温平。不损元气。常服三五丸。疏风顺气。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宽中快膈。消磨痞块。孕妇不宜服。
一论男妇中风中气。牙关紧闭。口眼斜。不省人事。并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疼。毒厉瘴疟。小儿急慢惊搐。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急暴之症。最能顺气化痰。神效。
苏合香丸
沉香木香丁香白檀香安息香(酒熬膏各一两)麝香(三钱)香附末白术(去芦)
诃子肉荜茇(各一两)犀角(锉屑二钱)朱砂(一两)片脑苏合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五钱)
上将各味切片。研为细末。入脑麝、安息香、苏合油。同药拌匀。炼蜜为丸。每丸秤过一钱用蜡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去蜡皮。以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关。另用姜汤少许调药。灌下。
一人饮酒大醉后。气往外。仰头出不尽。有出气无收气。此乃气不归元。死在须臾。诸药不效。余以韭菜根捶烂。入陈酽醋炒热。绢包熨脐下。此一包冷了。又另换一包。熨至脐下温暖。气渐降而归元矣。妙不可言。
卷三
痞满
脉来坚实者顺。虚弱者逆。
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是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之中。腹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耳。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积。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湿热太甚。上来心下而为痞者。治之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生姜、半夏、浓朴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
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论按之坚而软。无块为痞。多是痰气郁结。或饮食停滞者。
加味二陈汤
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枳实(麸炒一钱)黄连(姜炒六分)山楂(去子二钱)
木香(八分)青皮(去穣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砂仁(八分)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痞满。宜调中补气血。清痞清热。攻补兼施。简而当也。
平补枳术丸
白术(去芦土炒三两)白芍(酒炒一两)陈皮枳实(麸炒)黄连(酒炒各一两)人参木香(各五钱)
上为细末。荷叶煎汤。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下。渐加至六七十丸。一论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
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干姜或官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
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夏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三钱。黄连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术丸而愈一论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
大消痞丸
黄连(土炒六钱)黄芩(土炒六钱)枳实(麸炒五钱)半夏(泡四钱)陈皮(四钱)浓朴(姜炒四钱)猪苓(四钱)泽泻(四钱)姜黄(二两)干生姜(三钱)人参(四钱)神曲(五钱炒)砂仁(三钱)甘草(三钱炙)白术(去芦土炒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百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症悉退。唯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相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变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涩等症。急用加减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闷气结食积。宜服
内消丸
青皮陈皮三棱(煨)莪术(煨)神曲(炒)麦芽香附(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茶送下。
一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注脏腑。气不升降。燥饮。
用苍术、香附行气。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一论心下坚如盘者。
枳实(麸炒一钱)白术(去芦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八味丸
(方见补益)
卷三
鼓胀
经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关上脉浮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胀脉浮大者易治。虚小者难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脉洪者生。微细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
丹溪云。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云鼓胀者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蛊侵蚀之义。
阴阳愆伏。荣卫凝滞。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传布。胀满之所由生也。曰谷胀。曰水胀。
曰气胀。曰血胀。谓之四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又不可以无别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胀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痢频数。百方调治。未见一愈者矣。
朝宽暮急者为血虚。暮宽朝急者为气虚。朝暮俱急者。气血俱虚。
脉经曰。胃中寒则胀满。此论内伤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阳虚之义故用参、术以补脾为君。苍术、茯苓、陈皮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
以消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四物汤。有痰。加半夏。
经云塞因塞用者是也。病胀久。脾胃虚者。虽有大小便不利之症。乃气不运血不润也。当大补气血为主。慎不可用下药也。鼓胀为病多端。宜照后方加减调治。毋得执泥以误人也。
一论病患初起。心腹胀满。因于食伤脾胃。湿痰气郁。食积而作胀也。用此通治之剂。
宜
香砂和中汤
藿香(一钱二分)砂仁(一钱二分)苍术(炒一钱半)浓朴(姜汁炒)广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白茯苓(去皮)神曲(炒)枳实(麸炒)青皮(去穣)山楂肉(各一钱)白术(去芦炒一钱半)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脾虚鼓胀。手足倦怠。短气溏泄者。此调治胀满王道之药。久病虚弱之人。宜服
六君子汤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炒)白茯苓(去皮三钱)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一方。加当归、白豆蔻、苏梗。尤妙。
按经曰。塞因塞用。故用补剂以治胀初服则胀。久服则通。此唯精达经旨者知之。庸医未足道也。若朝宽暮急为血虚。加当归、川芎。暮宽朝急为气虚。根据本方。朝暮俱急。亦加芎、归。
一论男妇因于气恼。而心腹胀满。或痰嗽喘急者。予常见因气而作胀满者甚多。用此方甚效。分心气饮。(方见诸气)根据本方。加槟榔、枳壳、香附、乌药。
木香消胀丸
治症同前。
木香(二钱半)槟榔(五钱)陈皮(一两)大腹皮(一两洗)枳壳(麸炒一两)桑白皮(一两)苏子(一两)香附子(一两炒)萝卜子(五钱炒)
上为细末。水煮稀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淡姜汤送下。
一论腹胀发热。以阳并阴。则阳实而阴虚。阳盛则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因致胀满者。谓之热胀。宜用
枳实分消汤
川浓朴(去皮姜汁炒五分)枳实(麸炒一钱半)大黄(酒蒸一钱半)官桂(一钱二分)
甘草(炙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呕吐。加半夏。自利。去大黄。寒多。加干姜。
一论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宜
中满分消丸
人参(二钱半)白术(去芦炒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猪苓(去黑皮二钱)甘草(炙二钱)
砂仁(二钱)干生姜(二钱)泽泻(三钱)陈皮(三钱)知母(去毛酒炒三钱)白茯苓(去皮三钱)枳实(麸炒三钱)半夏(姜炒三钱)黄连(姜汁炒二钱)黄芩(酒炒三钱)川浓朴(姜炒五钱)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远。白汤送下。
一论老人虚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此名寒胀。宜
朴香丸
川浓朴(姜汁炒五钱)大附子(泡去皮脐三钱八分)木香(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七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一论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胀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宜
中满分消汤
益智(五分)半夏(姜炒五分)升麻(二分)茯苓(五分)木香(三分)黄(炒五分)
吴茱萸(炒五分)川乌(二分)川朴(姜炒五分)草豆蔻(五分)人参(三分)泽泻(三分)
青皮(去穣三分)当归(五分)柴胡(二分)黄连(二分)澄茄(二分)黄柏(酒炒三分)
干姜(三分)生姜(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房劳酒湿面生硬冷物等。一切忌之。
一论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如石坚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宜
广术溃坚汤
川浓朴(姜炒五分)黄芩(炒五分)黄连(五分)益智仁(五分)草豆蔻(五分)当归(五分)半夏(姜炒七分)蓬莪术(三分)升麻(二分)红花(二分)吴茱萸(二分)生甘草(二分)柴胡(二分)泽泻(三分)神曲(五分)陈皮(五发)青皮(去穣二分)口干。加葛根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食远。温服。忌酒醋湿面。
一论浊气在上。则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宜
木香顺气汤
木香(三分)浓朴(姜炒四分)青皮(去穣五分)陈皮(五分)益智仁(五分)泽泻(五分)干生姜(五分)
茯苓(五分)半夏(姜炒五分)吴茱萸(五分)当归(五分)苍术(米泔炒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草豆蔻(三分)白术(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忌生冷硬物。
一治蛊胀。
黑丑(头末)木香甘遂(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猪腰一对。俱分破。将药撒在腰子内合住。纸包。炭火烧熟。空心或食一个。或食二个。大便行脓血见效。一论血蛊。腹如盆胀。积聚痞块。宜
化蛊丸
三棱(煨)莪术(煨)干漆(炒尽烟)砂虻虫(糯米炒)水蛭(锻石炒)琥珀肉桂牛膝(去芦酒炒)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服下童便亦可。
四炒枳壳丸
治脾胃不和。血气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切作两指面大块。分四处。一两用萝卜子一两炒。去萝卜子不用。一两用苍术四两炒。去苍术不用。一两用干漆一两炒。去干漆不用。一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去小茴香不用。
上用炒枳壳四两。研末。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汤下。
卷三
水肿
水肿之症。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症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
蛊症大要有二。曰单腹胀。曰双腹胀。喘急气满。肿而不安。四肢微肿。此单腹胀。因内伤七情所致。取效微迟。四肢浮肿。肚大身重。此双腹胀。因外感风湿所致。取效甚速。又有水肿气肿之分。以指按肿处。有陷随起。随起者气肿。先须理气。陷指起迟者水肿也。只须导水立愈。凡人年四十以上。气血壮盛者。得效之后。善自调理。终身不发。五十以后。气血稍衰。调理不谨。时或再复。此药尚能治之。但屡复屡治。而元气耗。则难为矣。脉浮洪易治。沉细难治。浮洪者。只用金不换木香丸。沉细者兼用沉香快脾丸。先服木香流气饮一论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不食。或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小便闭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香港脚风湿。聚结肿痛。喘满胀急。此药调顺营卫。流通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凡治蛊胀。宜先用此。
木香流气饮
木香(七钱五分)丁皮(七钱五分)藿香(七钱五分)半夏(汤泡五钱五分)人参(五钱)
白术(去芦五钱)赤茯苓(五钱)浓朴(姜炒一两)青皮(去穣二两)陈皮(四两)草果(七钱五分)槟榔(七钱五分)香附(二两)紫苏(二两)大腹皮(七钱五分)木瓜(五钱)白芷(五钱)麦冬(去心五钱)莪术(煨七钱五分)肉桂(七钱半)木通(一两)石菖蒲(五钱)甘草(一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碗半。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本方加沉香、枳壳、大黄。去藿香、石菖蒲。名二十四味流气饮。蛊肿。加白豆蔻。肿满。加黑牵牛。头面肿。加葱白。肚腹肿。加枳实。倍青陈皮。脐至脚肿。加桑白皮。
一论金不换木香丸。治蛊肿之神药也。先服木香流气饮三五剂。通加白豆蔻。次用金不换木香丸。至收功后。用沉香化气丸调理。或心头烦热者。竹叶石膏汤。热甚。加黄芩。前贤论蛊肿之症。有五不治者。面黑如炭。肚大青筋。掌中无纹。脚肿无坑。脐中凸起。此五症亦能治之间有得生者。如败下黑水者不治。阳事不举者不治。其余青黄红紫。皆能治之。又一症或肿或消。或作泄泻。知脾弱即泻。名曰洪水横流。服此宜之。其肿自消。其泻自止。忌一切生冷毒物。油盐酱醋。鱼鹅鸭。房事等件。无有不效者。
金不换木香丸
大戟(五钱)芫花(炒五钱)甘遂(五钱)黑丑(头末二钱)生大黄(五钱)青皮(五钱)
陈皮(五钱)南木香(五钱)青木香(五钱)胡椒(一钱病合倍用)川椒(去目五钱)槟榔(五钱)益智仁(五钱)射干(三钱)桑白皮(五钱)苦葶苈(五钱炒)大腹皮(五钱)泽泻(五钱)木通(去皮五钱)连翘(五钱)砂仁(五钱)巴豆(去壳半生半熟五钱)
上二十二味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壮盛人加七八十丸。第一消头而肿。五更初。用葱白酒送下。第二消中膈胸腹肿。五更初。用陈皮汤送下。第三消脐以下脚肿五更初。用桑白皮汤送下。
沉香快脾丸
青皮(四钱)陈皮(四钱)三棱(煨四钱)莪术(煨四钱)苍术(米泔浸炒四钱)白术(去芦四钱)白茯苓(四钱)砂仁(四钱)草果仁(四钱)木香(四钱)沉香(二钱)丁香(二钱)藿香(四钱)良姜(四钱)大腹皮(洗用四钱)肉桂(四钱)连翘(四钱)商陆(白的四钱)黑丑(头末四钱)僵蚕(三钱)神曲(四钱)麦芽(四钱)益智仁(四钱)雄附子(五钱看病虚实实者不用)
上二十四味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仍照前用之。第一。五更葱白汤下。第二。五更陈皮汤下。第三。五更桑白皮汤下。
沉香化气丸
治蛊常服调理。
青皮陈皮三棱莪术(煨)人参白术(去芦)白茯苓山药砂仁丁香木香沉香槟榔白豆蔻石菖蒲(以上各用六钱)官桂(一两)萝卜子(二两)黑丑(头末二两八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下。
一治前症服药忌盐醋。一百日之后。用药开盐法。
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肉桂盐(各等分)
上锉。每用七钱。用鲫鱼一个。破肚去净肠杂。将前药入鱼肚内。加麝香少许。入瓦内火焙黄色。存性为末。姜、枣汤调服。
一论腹胀紧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钟。热服之后。即用此药敷之。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药涂肿处。一加椒目。尤效。
按上诸方。治诸鼓胀肿满殊效。其中有病患气血虚。不敢服者。又有服之而不效者。此皆得病日久。或误投攻击药太过。以致脾胃元气虚损之极。宜服后诸方。实有起死回生之功也一凡看蛊识症。一、朝肿暮消是阳蛊。二、朝消暮肿是阴蛊。三、腹上青筋起。气喘潮热是气蛊。四、四肢不收。无肉肚大。是食蛊。五、遍体肿。肚不胀。是翳油蛊。六、遍身潮热是脾蛊。七、房室过多是肾蛊。八、泄泻潮热是肠蛊。九、衄望上下。大小便不通。是胃蛊一论水肿。四肢头面皆浮。面肿或单腹鼓胀。皆属脾虚不能制水。气虚不能运化。治之补元气。养心血。健脾胃。以培其本。清湿热。平肝木。利水道。以治其标。此药主之。
行湿补气养血汤
人参(二钱去芦)陈皮(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酒炒二钱)白茯苓(三钱)苏梗(一钱)不油白术(一钱五分去芦)川浓朴(姜炒八分)大腹皮(三钱洗)萝卜子(三钱炒)海金沙(三钱)木香(八钱)木通(二钱)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气虚。倍参、苓、术。血虚。倍芎、归芍。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滑石。以消其肿也。服后。肿胀俱退。惟面足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一论单腹蛊胀。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宜用
行湿补中汤
人参(二钱)白术(麸炒二钱)白茯苓(三钱)苍术(米泔浸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浓朴(姜炒一钱)黄芩(二钱)麦冬(去心二钱)泽泻(二钱)
气不运。加木香八分。木通二钱。气下陷。加柴胡八分。升麻四分。朝宽暮急血虚。加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炒二钱。香附二钱。黄连姜炒六分。去人参。朝急暮宽气虚。倍参、术。朝暮急者。气血俱虚。宜双补之。
一论肿胀之症。因内伤而得者。或误服攻击克伐之剂。以致元气虚惫。脾胃伤损。肿胀尤甚于前。此气血两虚。肾水干涸。用此方。以金匮肾气丸兼进。
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炒二钱)人参(一钱)白术(去芦炒二钱)白茯苓(二钱)陈皮(八分)柴胡(四分)升麻(三分)白芍(酒炒一钱五分)当归(酒炒三钱)萝卜子(炒三钱)浓朴(姜炒一钱)甘草(炙八分)枳实(麸炒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脾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
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肾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也。必以补中益气汤。早晚兼济。可收全功矣。
金匮肾气丸
怀熟地黄(四两)白茯苓(三两)牛膝(去芦酒炒一两)肉桂(一两)泽泻(一两)车前子(一两)山萸肉(酒蒸去核一两)山药(一两)牡丹皮(一两)大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饮送下。临卧时。服补中益气汤。
一论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间闭塞。或胃口作痛。此补中有消之意也。
调中健脾丸
黄(蜜炙二两)人参(去芦二两)白术(黄土拌炒六两)白茯苓(二两)陈皮(盐水炒二两)半夏(泡七次三两半)苍术(米泔浸炒二两)黄连(吴茱萸浸水炒去茱萸二两半)香附(童便浸炒三两)白芍(炒三两半)苏子(炒一两五钱)萝卜子(炒一两半)山楂肉(炒三两)
薏苡仁(炒三两)沉香(六两另研)泽泻(炒一两半)五加皮(炒二两)草豆蔻(酒炒一两)法制栝蒌(一两用大栝蒌二个镶一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粪二钱敲米粒大外用棉纸糊再加纸筋盐泥封固晒干炭火煨通红取出去泥要黑色一并入药)
上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汤。打黄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进三服。白滚汤送下。
上方法制栝蒌。多不便制。予每不用此味。亦护奇功。如有更妙。
按上诸方。治肿胀属虚。皆宜用此王道之剂。病者苦其肿胀难堪。予令朝服丸药。夕服汤药或三朝五日。间服蟠桃丸。或石干散一服。谓之下棋打劫而治。病者暂抒一时之宽。医者一补一攻。亦善治之良法也。
一人脾胃虚弱。肚腹膨胀。遍身肿。按之成窠。其脉沉细。右寸为甚。此脾胃虚寒之症治以八味丸。或金匮肾气丸。以补肾阳。行生化之源。至暮服之。小便通。又数剂。肿消。即止前药。复与六君子汤。加木香、官桂、炮姜。以燥脾导气而瘥。后因不戒慎。病作。但有气恼。或饮食稍多。即泄泻。仍用八味丸。倍附子。
一儒者失于调养。饮食难化。胸膈不利。或用行气消导药。咳嗽喘促。服行气消导药。肚腹渐胀。服行气分利药。睡卧不能。两足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脉浮大。按之微细。两寸皆短。此脾胃亏损。朝用补中益气加姜附。夕用金匮肾气加骨脂、肉果。各数剂。诸症渐愈。再佐以八味丸。两月乃能步履。却服补中益气。半载而康。
卷三水肿
补遗
蟠桃丸
(益国主秘传)
治男妇浑身头面手足浮肿。肚腹胀满疼痛。上气喘急。千金不传之妙。
沉香(三钱)木香(三钱)乳香(三钱箬上炙)没药(三钱箸上炙)琥珀(一钱或五分)
白丑(生用头末八钱)黑丑(用牙皂煎浓汁浸半日铺锅底焙一半生一半熟取出研末八钱)槟榔(一两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透焙熟)
上为细末。牙皂水打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七分。五更晨。砂糖煎汤送下。
石干散
张静虚道人治蛊胀神方薛兵巡传。
石干(一钱)黑丑(一钱头末)沉香(五分)木香(五分)槟榔(一钱)葶苈(八分)
琥珀(五分)海金沙(一钱)
上共为末。听用。患者先服五皮饮一二帖。然后服此末药。实者一钱。虚者九分。空心葱白汤下。隔一日一服。轻者二帖。重者不过三帖。全愈后。服健脾养胃之药。永不发也。服药要忌盐荤腥二七。则肠胃清。病根拔。
一治肿胀仙方。名金枣儿。
红芽大戟一斤。红枣三斤。水煮一日夜。去大戟。用枣晒食之。立消。
一治水胀。黑豆煮去皮。焙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一治肿胀仙方。名天命饮。
白商陆根似人形者。捣取汁一合。生姜自然汁二合。点黄酒一盏和匀。空心服。三日服一次。元气浓者服五次。薄者三次。忌盐酱。凡人年五十以里者可服。五十以外者不必用。
一治肿病。用粟米、绿豆各一抄。猪肝一叶。切碎。三味煮作粥食之。至重者不过五次其肿自消。忌气恼生冷之物。
一治十种水病。不瘥垂死者。用青头雄鸭一只。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极熟化粥食之。
一方用鲤鱼一尾。重一斤。和葱白冬瓜煮食之。
一方用癞虾蟆一个。入猪肚内煮食。去虾蟆。将猪肚一日俱食尽。
一治蛊肿。用田螺不拘多少。水漂。加香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然吐出。取其涎。晒干为末每服不过三分。酒调下。其水自小便而下。其气自大便而出。其肿即消。即服养脾胃之药为妙。
一治水气肿满腹胀者。用黑白牵牛头末。每服二钱。大麦面三钱。水和为饼。以火煨熟取食之。茶汤送下。
一治十肿蛊胀。轻者服此效。苦丁香去梗。微焙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行水。日进二服。
一治十肿水气。五蛊胀气。其效如神。一人患腹胀。阴囊肿大。不一剂而病愈。真仙方也。
甘遂赤皮细花不蛀者。不拘多少。用荞麦面水和作浓饼。内掺神曲末。将浓纸包甘遂在内。
炭火中烧熟。取出。晒干为末。每服一钱二分。以细面约一两许。合和水调干。作面片。次用商陆二钱半。巴豆一个去壳。水一碗半。砂锅内煎至一碗。去渣。再入铁锅内。入前面片。煮熟食之。其商陆汤。任其意。服与不服。不在其限。服不一二时。水从大便出。如是血蛊则下血。气蛊即下气。当时肿消。若有喘嗽。尽皆妥贴。若腹中块渐消散。只一服见效忌盐酱冬瓜香油荤腥之物。半月后用盐。亦须炒过用之。若蛊症。加胡椒一钱。与巴豆同煮。其巴豆须看虚实加减。其壮者加至一二个。无不效。
卷三
积聚
脉来大强者生。沉小者死。脉来附骨者积也。在寸口。积在胸中。在关上。积在脐旁。
在尺部。积在气冲。脉在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脉来小沉而实者。脾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积者。生于五脏之阴也。其发有根。其痛有常处。脉必结伏。聚者。成于六腑之阳也。
其发无根。其痛无常处。脉必浮结。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四气七情失常。所以为积聚也。久则为瘕成块。不能移动者是。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气不能成块。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在中为痰饮。右为食积。左为死血。治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要。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其气。病亦不去。当消导。使之熔化其死血块。去须大补。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药。宜六君子汤加香附、枳实开之。
一论五积六聚。瘕癖。痰饮食积。死血成块者。
化坚汤
白术(去芦二钱)白茯苓(去皮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香附(炒二钱)
山楂(二钱)枳实(一钱)陈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桃仁(去皮尖十粒)红花(八分)莪术(一钱)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肉积。
加黄连六分。面积。加神曲二钱。左有块。倍川芎一钱。右有块。加青皮二钱。饱胀。加萝卜子三钱。壮人。加三棱一钱。弱人。加人参二钱。
一论五积六聚。痰积血积。食积气积。一切积块。或中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久不愈者用之。
消积保中丸
陈皮(去白一两)半夏(汤浸切片一两)白茯苓(去皮二两)白术(去芦炒二两)香附(醋炒一两)青皮(去肉四钱)木香(三钱不见火)槟榔(七钱)莪术(醋炒八钱)三棱(醋炒八钱)莱菔子(炒一两)砂仁(炒四两)神曲(炒一两)麦芽(炒六钱)白芥子(炒一两)
川芎(八钱)黄连(姜炒一两)桃仁(去皮尖一两)栀子仁(姜汁炒一两)红花(五钱)
当归(酒炒一两)干漆(炒黄五钱)真阿魏(醋浸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送下。体虚人。加人参一两。外宜化铁膏贴之。一论五积六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宜以
大七气汤
三棱(一钱)莪术(一钱)青皮(二钱)陈皮(二钱)桔梗(八分)藿香(三钱)益智仁(一钱五分)香附(二钱)肉桂(八分)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渣再煎服。心脾痛。加乌药、枳壳。
一论心腹坚胀。胁下紧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瘕积块。化痰饮。宽胸腹。顺气进食。消胀软硬。用此
三棱煎丸
三棱(生细锉半斤捣为末以酒三升于砂锅内慢火熬成膏)青皮(去穣二两)萝卜子(炒二两)神曲(炒二两)麦芽(炒三两)干漆(炒令烟尽三两)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黄色三两)砂(用瓷盏细研入水调和坐于炭火上候水干取出为末)
上为细末。三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食远。米饮送下。
一论男妇五积六聚。七八瘕。破一切血。下一切气。宜
消破积丸
三棱(煨)干漆(炒去烟)大黄(煨)砂(入醋煎干)巴豆(去油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七丸。空心。米汤送下。量虚实加减服之。
不可过服。损人之真气。
一论积。心腹内结一块如拳。渐上撞心。及腹胀痛。
保安丸
大黄(三两酒浸一宿蒸焙)干姜(炮一两)大附子(炮去皮脐用五钱)鳖甲(醋煮一伏时炙黄色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
陈米醋一升。煮取四五合。和药为丸。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醋汤下。天明时。再服五丸。去积如鱼肠脓血烂泥而下一论虚弱之人。腹内积聚癖块。胀满疼痛。面黄肌瘦。肚大青筋。不思饮食。此药消痰利气。扶脾助胃。开胸快膈。消痞除胀。清热消食。久服积块渐消。大效。
加味保和丸
白术(去芦炒五两)枳实(麸炒一两)陈皮(去白三两)半夏(泡姜炒二两)白茯苓(去皮三两)苍术(米泔浸炒一两)川浓朴(姜炒二两)香附(酒炒一两)神曲(炒三两)
连翘(二两)黄连(酒炒一两)黄芩(酒炒一两)山楂肉(三两)麦芽(炒一两)萝卜子(二两)木香(五钱)三棱(醋炒一两)莪术(醋炒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白滚汤送下。
一论五积六聚。七八瘕。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腹中有时攻作疼痛。诸医误治。以攻击太过。以致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等症。宜以此方久服。则元气渐复。脾胃健壮盖养正积自除。譬如满坐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此洁古之言。岂欺我哉。
加减补中益气汤
黄(蜜水炒一钱半)人参(一钱)白术(去芦炒一钱半)白茯苓(去皮一钱)陈皮(七分)
柴胡(五分)当归(酒炒一钱)半夏(泡姜汁炒七分)山楂肉(五分)枳实(麸炒五分)浓朴(姜汁炒七分)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与前加味保和丸兼而服之。久则病根自拔按上诸方。虚弱人患积块久不愈者。宜用
化铁膏
肥皂四两熬膏。生姜四两。葱半斤。蒜半斤。皮硝半斤化水。大黄末四两。入膏再熬。
贴块上。内服前方保中丸。
一治痞块。心下坚硬。状若覆杯者。服此一料即愈。
三棱(二两)莪术(二两)槟榔(二两)草果(二两)陈皮(二两)枳壳(二两)山楂(二两)小茴(一两)甘草(一两)砂仁(五钱)木香(五钱)浮铁皮(五钱)浓朴(姜炒四两)沉香(三钱)枳实(一两)神曲(酒炒二两)麦芽(炒二两)青皮(二两)苍术(米泔浸四两)
收贮。
一男子腹内有痞者。先以烫热好醋。将痞上洗净。量所患大小。用面圈圈定。用皮硝一升。
放入面圈内铺定。用纸盖硝上。熨斗盛火。不住手熨。俟硝化尽。再用热醋洗去。用红绢摊膏。贴于患处。用旧鞋底炙热。熨两三次。每七日一换贴药。重者不过三七。肿血化去。
一小儿幼女患痞者。酽醋熬硝洗之。用红绢摊膏贴患处。一人将小儿双手抱住肩上。却用木鳖子捣烂。搽于双肾上。后用膏贴。炙鞋底熨之。觉腹内大热为度。
一戴雷门夫人。年近三旬。患腹左有一大块。坚硬如石。
有时作痛。肚腹膨闷。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闭而不通。白带频下。夜间发热。脉急数。予以
千金化铁丸
当归(酒炒一两半)白芍(酒炒一两半)川芎(七钱)怀生地(酒洗一两半)白术(去芦炒一两半)白茯苓(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
青皮(七钱半)半夏(姜汁炒一两)枳实(麸炒七钱五分)木香(炒七钱五分)香附(炒一两)槟榔(五钱)萝卜子(炒五钱)三棱(炒五钱)红花(五钱)干漆(炒令烟尽五钱)桃仁(去皮尖五钱)莪术(醋炒一两五钱)砂(为末瓷器内煨过五钱)琥珀(五钱)
上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送下。早晚各进一服。服尽药其块潜消。经水即调。而后孕生一女也。
卷三
五疸
脉经曰。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黑色。并不可治。大抵脉大者死。微细者生。
无脉鼻气冷者。不治也。凡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
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而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
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曰黄胆。曰酒疸。曰谷疸。曰女痨疸。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如曲相似。故曰。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也。一论治肾疸目黄。甚至浑身俱黄。小便赤涩者。宜
肾疸汤
羌活防风本独活柴胡(各五分)白茯苓(一钱)泽泻(三分)猪苓(四分)
白术(五分)神曲(炒六分)苍术(一钱)黄柏(二钱)人参(三分)葛根(五分)升麻(二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一论湿热发黄。汗黄尿赤。及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用
茯苓渗湿汤
猪苓泽泻苍术(米泔浸)白茯苓陈皮枳实(麸炒)黄连(炒)黄芩栀子防己茵陈木通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如饮食不思。乃伤食。加砂仁、神曲、麦芽炒各三分。
一论黄胆专属湿热。饮症相似。
茵陈五苓散
茵陈(三钱)白术赤茯苓(各一钱半)猪苓泽泻(各一钱)苍术山栀滑石(各一钱二分)官桂甘草(各二分)
上锉。灯心水煎服。
一论五疸。俱是脾胃湿热相蒸。以致遍身发黄如栀子水染者。是病延日久。医误以寒凉之过。损伤元气脾胃。以致身体黑瘦。四肢沉困。憎寒发热。不思饮食等症。宜以
加味益气汤
黄(蜜炒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白术(去芦炒二钱)陈皮(八分)当归(一钱)
柴胡(五分)升麻(五分)茵陈(四分)苍术(米泔浸炒四分)栀子(炒四分)猪苓(四分)赤茯苓(一钱)泽泻(四分)黄连(四分)滑石(四分)甘草(炙四分)
上锉。生姜煎服。以六味地黄丸。加苍术、白术、茵陈、黄柏各二两。蜜丸。相兼而进之。
一治发黄症。身口俱发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诸药不效。用
加味解毒汤
黄芩(二钱)黄连(六分)黄柏(一钱五分)栀子(三钱)柴胡(八分)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木通(二钱)滑石(三钱)升麻(五分)甘草(八分)
上锉。灯心煎服。大便实。加大黄二钱。目睛黄。倍龙胆草。
一治发黄。脉沉细而迟。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宜以
加味姜附汤
茵陈(二两)大附子(一枚麸炒去皮脐)干姜(炮一两五钱)甘草(炙一两)
上锉四剂。水煎服。
一治黄胆。(安陵马进觉传极效)
露珠饮
露珠即土豆。形如姜。捣烂。取汁半碗。温服立效。
一治黄肿妙方王少川传。
苍术(一斤)广陈皮(半斤)川浓朴(五两)草果(一两)砂仁(一两)青矾(四两)
茵陈穗(半斤)香附米(一斤)
上青矾同香附米炒烧过。俱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姜汤亦可一治黄肿病最捷。用此
绿矾丸
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神曲(半斤炒黄)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红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汤下。终身忌食荞面。
一论黄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行步倦怠。脉涩而迟。或腹有积块胀满。
加减胃苓汤
苍术(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浓朴(姜炒八分)猪苓泽泻(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藿香(三钱)半夏(姜炒二钱)大腹皮(三钱)山楂(三钱)萝卜子(三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青皮(一钱)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治黄胆倦怠。脾胃不和。食少。小便赤。宜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滑石。
一治黄肿。腹中有积块胀满者。
退金丹
山东李西岭传。
苍术(酒炒八两)香附(八两)青皮(去穣三两)陈皮(四两)良姜(一两)浓朴(姜炒三两)乌药(四两)三棱(煨三两)莪术(煨一两)青矾(八两用百草霜同炒)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治酒疸食疸。五积六聚。七八瘕。心腹疼痛。潮热等症。不问大人小儿。皆可用此
紫金丸
血竭(二两)沉香(一两)青皮(二两)陈皮(二两)枳壳(去穣麸炒二两五钱)浓朴(姜炒二两)百草霜(一两)皂矾(四两用醋煮过)蓬术(醋炒三两)香附(去毛一两)
针砂(醋炒一两)干漆(炒过性二两)槟榔(二两)黄石榴矾(二两即金丝矾是也)蓁艽(一两)三棱(醋炒三两)甘草(五钱)一方。加苍术、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烂。去皮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送下。
米饮亦可。
一治遍身发黄。妄言如狂。苦于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为患。宜用桃仁承气汤。
打下瘀血即愈。
一治黄病爱吃茶者。用白术(去芦炒三两)苍术(米泔浸三两)软石膏(煨一两)白芍(炒一两)黄芩(一两)
薄荷叶(一钱)胆星(一两)陈皮(一两)
上为细末。砂糖水调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糖水下。
一治黄病爱吃壁泥者。用黄泥(一斤)砂糖(四两同泥炒干)
上为细末。黄连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糖汤下。
一治黄病爱吃生米者。
陈皮白芍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白茯苓(去皮)石膏(各一钱)浓朴(七分)
苍术(一钱二分)藿香(五分)白术(一钱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熟。入砂糖一蛤蜊壳。食前服。
一治黄胆秘方大虾蟆一个。黑矾三钱。猪肚一个。上二味装入肚内煮烂。虾蟆去骨。用煮汤洗令肚净吃之即愈。
一治五劳疸方四苓散合四物汤。去川芎。加茵陈、麦门冬、滑石、甘草。
一治诸黄胆。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恶寒发热。小便白浊。此为虚症。用八味丸。(方见补益)用四君子汤吞下。
一治黄胆病。医不愈。耳目悉黄。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盖胃中有干粪为病。用煎猪脂一小升。温热。顿服之。日三次。燥粪下去。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