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医学发明 >卷八

《医学发明》·卷八

金朝 医学发明 李杲 著

双和散。

补益血气,治虚劳少力。

黄耆,熟地黄,当归,川芎(各一两),白芍药(三两半),官桂,甘草(各三分),人参(三钱)。

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肥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大疾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皆验温而有补。

附子温中丸。

治脾胃,顺气化痰,呕吐,噎膈留饮,肠鸣,湿冷泄注,辟寒,养正气。

附子,干姜,白朮(各一两),肉桂,炙甘草(各半两),良姜(七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橘皮汤送下,米饮亦得,食前。

五邪相干(谓贼实微虚正也)。

假令肝病实邪,风热相合,风性急,火摇动焰而旋转,其脉弦而紧洪,风热发狂,宜

芎黄汤。

羌活,川芎,大黄(各一两),甘草(半两)。

右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虚邪,风寒相合,木虑肾,恐拘急,自汗,其脉弦紧而沉,仲景云:风感太阳,移证在太阳经中,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贼邪,风燥相合,血虚筋缩,皮肤皴揭,脉弦浮而濇,仲景云:血虚筋急,桂枝加括蒌汤主之。

微邪,风湿相合,体重节痛,藏府洞泄,脉弦长而缓,仲景云: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四逆汤主之。

正邪,中风目眩,头重,叫怒不出,脉弦紧而长。仲景云:甚则如痫,为痓真,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主痓主痫,防风黄芩为佐,小儿为痫,大人为痓。

假令心病,实邪热湿相合,愦愦心烦,热蒸不眠,脾经络于心经,起于心,心脾二经相接,故为湿热,脉浮大而缓,足太阴寄证在手太阳,宜栀豉汤,若痞加厚朴枳实。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胆与三焦之经同出于耳,铜人云:刺关冲出血,泻支沟,脉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汤,后大柴胡汤,此证是太阳与少阳为病,前客后主也。贼邪,热寒相合,胆惕心悬如饥,神怯恐怖,足少阴与手厥阴相接水中,心经守邪,故神怯怖耳,脉大而沉濡,亦在太阳经中。内经曰:心虚则热收于内,黄连附子泻心汤主之,法云:热多寒少以为佐矣。如寒多热少,加附子干姜佐之。微邪,热燥相合,过饮歌乐,实为热燥,俗言畅饮也。病人曰:快活快活,是有声于歌乐也。以意思浆,是无声歌乐也。脉洪大而濇,白虎汤主之。喘则加人参。正邪,热也,脱阳见鬼,躁扰狂起,脉洪实,一呼四至,是八至脉也,小承气汤主之,谓腹不坚大也。

假令脾病,实邪湿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满坚痛,其脉缓而长濇,是正阳阳明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虚邪,湿热相合,热陷胃中,肠癖下血,脉中缓,大黄黄连解毒汤主之。贼邪,湿风相合,呕逆胁痛,往来寒热,脉缓而弦长,小柴胡汤主之。微邪,湿寒相合,湿与寒交,寒来求湿,身黄而不热,体重而不渴,谓之寒湿,其脉缓沉而滑,朮附汤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湿自病,腹满时痛,手足自温,其脉沉濇而长,虚痛。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实痛,桂枝加大黄汤。

假令肺病,实邪燥寒相合,毛耸皮凉,溲多而清,其脉短濇而沉,此证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黄丸。虚邪,燥湿相合,微喘而痞,便难而痰,其脉浮濇而缓,枳实理中丸主之。如喘甚加人参,若便难加木香槟榔各半钱,为极细末,煎下理中丸。贼邪,燥热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脉濇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气汤,微者犀角地黄汤,极者抵当汤,微极抵当丸。微邪,燥风相合,皮着甲枯,血虚气虚,二藏俱虚,先血后气,其脉浮濇而弦,久养气血药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气奔郁,皆属于肺,诸燥有声,其脉浮濇而短,列诸嗽药选而用之。

假令肾病,实邪寒风相合,藏不藏散,下利纯清,其脉沉滑而弦,仲景云:少阴证,口燥咽干,下利纯清,大承气汤主之。脉沉弦而迟,四肢逆冷者,宜四逆汤等。虚邪,寒清相合,肾唾多呻,洒浙寒清,无寐,经言:燥化清,其脉沉实而濇,酸枣仁汤主之。贼邪,寒湿相合,肾为胃关,关闭水溢,关闭不利,水在胃为肿,水在肺为喘,及变诸证。其脉沉缓而大。仲景云:大病差后,腰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汤主之。微邪,寒热相合,膀胱热郁,津液枯少,其脉沉濡而大,内经曰:水少,干涸也,猪苓汤主之。正邪,寒自病,寒忿用藏,黑痹经沉,其脉沉濡而滑,黑痹天麻丸,如证同脉异微者,府病也。甚者,藏病也。

淹疾疟病。

肝病,面青脉弦,皮急多青,则痛形盛,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已上是形盛,当和之以小柴胡汤也。如形衰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为君也,疟证取以少阳,如久者发为瘅疟,宜以镵针刺绝骨穴,复以小柴胡汤治之。

心病,面赤脉洪,身热,赤多则热,暴病,壮热恶寒,麻黄加知母石膏黄芩汤主之。此证如不发汗,久不愈为疟也。淹疾肿,面赤身热,脉洪紧而消瘦,妇人则亡血,男子则失精。

脾病,面黄脉缓,皮肤亦缓,黄多则热,形盛,依伤寒说是为湿温,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湿温,自汗,白虎汤加苍朮主之,如久不愈为温疟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无力。故曰热消肌肉。宜以养血凉药。内经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脉亦濇,多白则寒,暴病濇痒,气虚,麻黄加桂枝,令少汗出也。伤寒论曰:夏伤于暑,汗不得出,为痒,若久不痊为风疟,形衰面白,脉濇皮肤亦濇,形羸气弱,淹疾,卫气不足。

肾病,面黑身凉,脉沉而滑,多黑则痹,暴病,形冷恶寒,三焦伤也。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暴气冲上,吐食,夜发,俗呼谓之夜疟,太阳经桂枝证,形衰,淹疾,黑瘅羸瘦,风痹,痿厥不能行也。

百病在气在血。

夫百病昼则增剧,遇夜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然,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燥,夜亦发热烦燥,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夫五藏有邪,各有身热,其状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按之不热,重加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此为三法。以三黄丸通治之,细分之为五等。

肺热者,轻手乃得,但微按全无,是瞥瞥然见于皮毛之上,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嗽,洒浙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宜凉膈散,白虎汤,地骨皮散。

心热者,心主血脉,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日中太甚,乃心之热也。其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宜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清凉饮子。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遇夜尤甚,证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宜泻黄散。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宜泻青丸,柴胡饮子。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宜滋肾丸,六味地黄丸。

治病必须求责。

假令治病无问伤寒畜血结胸发黄等诸证,并一切杂证等,各当于六经中求责之,谓如黄证,或头痛腰脊强,恶寒,即有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即有阳明证也,余皆仿此。

医学发明卷终。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