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第七
(是经起于睛明穴,终于至阴穴。)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下膀胱经第七
经络解
头顶上为巅,脑后为项,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膝后屈处为,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腓肠为。
足太阳之脉,受手太阳之交,起目内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顶上之百会。其支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以上一经脉、一络脉,上行于头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内,挟脊两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于大杼、风门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循腰髋,下挟脊,历上、次、中、下、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委阳,入中之委中穴。其支别者,为挟脊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又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下贯内,历承筋、承山、飞扬、跗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
卷下膀胱经第七
膀胱经诸穴歌
足太阳,六十三。睛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却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椎膏肓。神堂兮膈关,魂门兮阳纲,意舍兮胃仓。肓门志室,秩边胞肓。承扶浮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跗阳昆仑至仆参。申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
卷下膀胱经第七
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角始晴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发际上五分,五处发上一寸是,承光发上二寸半,通天络却玉枕穴,相去寸五调匀看,玉枕挟脑一寸三,入发二寸枕骨现,天柱陷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之下椎,小肠十八膀十九,中膂内俞二十椎,白环二十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一二三四腰空好,会阳阴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诸穴了。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二十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又从臀下阴文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扶下方六分,委阳扶下寸六数,殷门扶下六寸长,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骨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肠之中央,承山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卷下膀胱经第七
病证解
气冲头痛,脉上额络脑也。目似脱,脉起内也。项如拔,脉下项也。脊痛,脉挟脊也。腰似折,脉抵腰中也。髀不可曲。脉过髀枢也。如结,脉入中也。如裂,脉贯内也。以上皆太阳经络中病也。痔,脉贯臀也。疟,兼少阳证也。狂癫,合阳维、阳跷两经病也。头项痛,脉上额入脑下项也。目黄泪出,脉起内也。鼽衄,内近鼻,合阳明病也。项背腰尻以下至小趾不用,皆经脉所过之地。以上或本经,或合他经,皆经病,未及腑病也,腑病载本草中。
卷下膀胱经第七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脏腑之病)
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膀胱主小便,诸病皆本腑病。)或气痛。(本腑病。)
标病(经络之病)
发热恶寒,(太阳主表。)头痛腰脊强,(同经。)鼻塞,(内近鼻。)足小趾不用。(同经。)
卷下膀胱经第七
治法解
实热泻之膀胱主津液,实热则津液耗散,泻之所以救液也,下一法。
泄火:水不利则火无由泄,行水所以泄火。
滑石(淡渗湿。寒泻热。下走膀胱而行水。)猪苓(除湿泻热,下通膀胱。)
下虚补之膀胱气化乃出,或热或寒皆能伤气,气虚则下焦不固,故用补,下分二法。
热:热在下焦,乃真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宜滋肾与膀胱之阴。
知母(润肾燥而滋阴,为气分药。)黄柏(泻膀胱火,补肾水不足,为血分药。)
寒:虚寒则气结于下,或升或散,皆所以通其气;虚寒则元气不固,或温或涩,皆所以固其气。
桔梗(开提气血,载药上浮。)升麻(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益智仁(涩精固气缩小便。)乌药(辛温顺气,治膀胱冷气。)萸肉(固精秘气,缩小便。)
本热利之不言本寒者,已见补虚条中,省文也。
降火:水在高源,上焦有火则化源绝。清金泻火,亦补母之义。前虚热条中所载,乃正治法。此乃隔一治法,互文也。至行水泄火,惟实者宜之,已见前泻实条中,与此条有别。
地黄(苦寒泻火,入手足少阴。)栀子(泻心肺邪热,从小便出。)茵陈(寒胜热,苦燥湿,入足太阴经。)
黄柏(泻相火,补肾水。)丹皮(入手足少阴,泻血中伏火。)地骨皮(降肺中伏火。)
标寒发之不言标热者,寒邪中下,初入太阳,犹未变为热也。
发表:太阳主表,寒邪入表,急宜驱之使出,故发汗之法,较解表尤重。
麻黄(辛温发汗,去营中寒邪。)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羌活(搜风胜湿,入足太阳经。)防己(通腠理,疗风水,太阳经药。)黄(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木贼草(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苍术(发汗除湿。)
卷下
肾经第八
(是经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KT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下肾经第八
经络解
足少阴肾之脉,受足太阳膀胱之交,起足小趾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转出内踝前,起大骨下之然骨,下循内踝后之太溪,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钟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两经之后,经本经复溜、交信穴,过脾经之三阴交,上内,循筑宾,出内廉,抵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任脉之关元、中极,而络膀胱焉。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其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也。
卷下肾经第八
肾经诸穴歌
足少阴兮二十七,涌泉流于然谷,太溪大钟兮水泉绿,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上阴谷,掩横骨兮大赫麓,气穴四满兮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安,闭通谷兮幽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中而俞府足。
卷下肾经第八
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骨踝下一寸前,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中边,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寸安,复溜跟上前二寸,交信踝上二寸联,二穴止隔筋前后,太阳之后少阴前,筑宾内踝上分,阴谷膝下曲膝间,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各开中行止半寸,上下相去一寸便,上膈肓俞亦一寸,肓俞脐旁半寸边,肓俞商曲石关来,阴都通谷幽门肃,各开中行五分侠,六穴上下一寸裁,步廊神封灵墟存,神藏中俞府尊,各开中行计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分,俞府璇玑旁二寸,取之得法自然真。
卷下肾经第八
病证解
饥不欲食,盖虚火盛则饥,而不欲食者,脾气弱也。乃木火侮土之故,以肾虚不能养肝,且脉贯肝上膈也。
面如漆柴,水枯而肾之色黑者见于外,肾之主骨者瘦于形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以脉入肺中,皆火盛水亏之疾也。坐而欲起,皆阴虚不能安静也。目无所见,水亏肝弱也。心如悬,脉络心包也。善恐如人将捕,恐,伤肾也。骨厥,肾主骨也。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痛,脉循喉咙、挟舌本也。烦心心痛,脉络心也。黄胆,身体面目皆变黄也,有急黄、劳黄、脑黄、阴黄、癖黄、噤黄、五色黄、黄汗、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名目不可不辨。肠即滞下,滞下即痢疾,痢疾本于肾,肾司二阴也。脊股内后廉痛,脉所经也。痿,骨痿,肾主骨也。厥,肾虚气上逆也。嗜卧,即《伤寒论》中所谓但欲寐,盖热邪入肾,则神昏而嗜卧也。足下热痛,脉起涌泉也。
以上或脏病、或经病,而合他脏病居多,以肾脉入肝、入肺、络心,一脏而连诸脏,与他脏异也。
卷下肾经第八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肾藏智,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脏腑之病)
诸寒厥逆,骨痿,(同经。)腰痛,腰冷如水,(脏病及腑。)足肿寒,(水气下注。)少腹满急,疝瘕,(肾主下焦,少腹肾所治也。)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肾主二阴。)消渴引饮。
火旺伤水。
标病(经络之病)
发热不恶热,(真寒假热。)头眩头痛,(太阳经病,肾络所通。)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同经。)
命门(右肾为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精化于气)生血(阳能生阴。)降则为漏,升则为铅,(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诚,守而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不言标病者,两肾经络皆同也。)
前后癃闭,(肾主二阴,左肾病便闭,右肾病癃闭,有寒热之分。)气逆里急,疝痛奔豚,(病同左肾,满急疝瘕而有寒热之别。)消渴,(亦同左肾,而水虚、火虚不同。)膏淋,(淋病属小便,而膏淋则伤精。)精漏精寒,(命门主藏精。)赤白浊,(亦精道病。)溺血崩中带漏。(命门主生血。)
卷下肾经第八
治法解
水强泻之真水无所谓强也,膀胱之邪气旺则为水强,泻膀胱乃以泻水也,下分二法。
泻子:木为水之子,水湿壅滞,得风火以助之,结为痰涎,控去痰涎,正所以疏肝而泄水也。
牵牛(逐水消痰,泻气分之湿热。)大戟(去脏腑水湿,泻肝经风火之毒。)
泻腑:膀胱为肾之腑,泻腑则脏自不实。
泽泻(利湿行水。)猪苓(利湿利水。)车前子(渗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防己(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茯苓(除湿泻热,下通膀胱。)
水弱补之肾为水脏,而真阳居于其中,水亏则真阳失其窟宅,无所根据附,故固阳必先补水。
补母:肺为肾之母,补肺金所以生肾水也。
人参(大补肺中元气。)山药(色白入肺,益肾强阴。)
气:火强则气热,火弱则气寒,寒热皆能伤气。补气之法亦不外泻火、补火二端。《内经》肾脏不分左右,本草虽分,究竟命门治法已该左肾中。
知母(泻火补水润燥,为肾经气分药。)元参(色黑入肾,能壮水以制火。)破故纸(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砂仁(辛温益肾,通行结滞。)苦参(泻火燥湿,补阴益精。)
血:血属阴,阴与阳相配,阳强则阴亏,无阳亦无以生阴,故滋阴温肾,皆所以益精而补血也,亦兼命门治法在内。
黄柏(泻火补水,肾经血分药。)枸杞(生精助阳,清肝滋肾。)熟地黄(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锁阳(益精兴阳,补阴润燥。)肉苁蓉(入肾经血分,补命门相火。)萸肉(补肾温肝,强阴助阳。)
阿胶(养肝滋肾,和血补阴。)五味子(敛肺滋肾,强阴涩精。)
本热攻之邪热入里,直攻肾脏,非如前补气条中用清热之法可以缓图者也,惟有急攻一法。
下:热入肾脏,真水已亏,岂可攻下。而伤寒少阴条中,有用大承气汤下之者,以有口燥咽干之证,故属之少阴,其实乃少阴阳明也。热结于足阳明,则土燥耗水;热结于手阳明,则金燥不能生水。攻阳明之热,正所以救肾水也。况肾主二阴,泻腑所以通小便,攻下所以通大便,此亦泻实之法,补前条所未备。
本寒温之北方水脏,加以寒邪,恐真阳易至消亡,故有急温一法。
温里:温里亦不外下条益阳之法,但本非真阳不足,以寒邪犯本,急用温法,故所用皆猛烈之药,与下补火法大同小异。
附子(大热纯阳,逐风寒湿。)干姜(生逐寒邪而发表,炮除胃冷而守中。)官桂(益阳补气,治沉寒痼冷之病)。白术(苦燥湿,温和中。)蜀椒(发汗散寒,入命门补火。)
标寒解之寒邪直入阴分,然尚在经络,未入脏腑,故曰标寒。
解表:寒邪入于少阴经络,虽在表未入于里,已与太阳之表不同,第可引之从太阳而出,不可过汗以泄肾经,故不言发表而言解表也。
麻黄(发表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邪。)细辛(辛温散风邪,乃足少阴本药。)独活(搜风去湿,入足少阴气分。)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标热凉之寒邪入于骨髓,久之变而为热,以邪犹在表,故为标热。
清热:热自内出,发热而不恶寒,不可发汗,故用清热之法。
元参(入肾补水,散无根浮游之火。)连翘(入心泻火,除三焦湿热。)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火。)猪肤(治少阴下利咽痛。)
火强泻之火强非火实也,水弱故火强,火强则水愈弱,故泻法仍是补法。
泻相火:肾火与水并处,水不足火乃有余,滋阴即以泻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黄柏(泻相火,补肾水不足。)知母(润肾燥而滋阴。)丹皮(入足少阴泻伏火,凉血而生血。)地骨皮(泻肝肾虚热,凉血而补正气。)生地黄(滋阴退阳,入足少阴。)茯苓(行水泻热。)元参(色黑入肾,壮水以制火。)寒水石(除三焦火热。)
火弱补之火居水内,即坎中一画之阳,先天之本是也。弱则肾虚而真阳衰败,故宜补。
益阳:肾中元阳不足,无以藏精而生血,故补火而不失之燥,则阳能配阴而火不耗水。即用燥药亦必以滋肾之药佐之,益阳与温里所以不同,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附子(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阳。)肉桂(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不足。)
益智仁(补命门之不足。涩精固气。)破故纸(暖丹田,壮元阳。)沉香(入右肾命门,能暖精壮阳。)川乌(功同附子而稍暖,寒宜附子,风宜乌头。)硫黄(补命门真火不足,性虽热而能通。)天雄(补下焦命门阳虚。)乌药(治厥逆之气。)阳起石(补右肾命门。)茴香(暖丹田,补命门不足。)胡桃(属水入肾,佐破故纸大补下焦。)巴戟(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丹砂(同地黄、枸杞之类养肾。)当归(和血养血,治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蛤蜊(补肺润肾,益精助阳。)覆盆(益肾脏而固肾,起阳痿,缩小便。)
精脱固之血生于阴,而精化于阳,阳不能固,则精不能藏,故固精属之右肾。
涩滑:涩以止脱,涩之所以固之也。
牡蛎(涩以收脱,治遗精。)芡实(固肾涩精。)金樱子(固精气,入肾经。)五味子(收耗散之气,强阴涩精。)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治梦泄。)萸肉(固精秘气。)蛤蚧(与牡蛎同功。)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是经起于天池穴,终于中冲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经络解
小指次指,即手小指之次指,乃无名指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脉,受足少阴肾经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下之包络,由是下膈,历络于三焦。其支者,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循内之天泉,以界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穴,又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穴。其支别者,从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心包络经诸穴歌
手厥阴心包之络。计有九穴而终。自天池天泉为始,逐曲泽门而通,间使通乎内关,大陵近于劳宫,既由掌握,抵于中冲。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央,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量,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良。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病证解
手心热,脉行于掌中也。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支满,皆脉所过之地也。大动,心宜静而反动,本脏病也。面赤目黄。手少阴经病,心包络脉所通也。喜笑不休,心在声为笑,本脏病也。脉所生病,心主脉也。
烦心心痛,本脏病也。掌中热,即手心热也。
以上经病多与心经相同,以经脉相近也。至于脏病,心经则无,而心包络则有,以心脏不可受邪,凡病皆包络相火受之也。《内经》分心与心主为两经,本草言证治则合而为一。今遵《内经》,仍分为二,至本草所载,则附于心主条下,以本病属于心主,标病两经略同,治法亦两经无异也。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心包之病)
诸热瞀,(心主火,火胜则目眩筋急。)惊惑谵妄,烦乱,(心藏神,心病则神乱。)啼笑骂詈,(与经言喜笑不休略同。)怔忡,(即心火病。)健忘,(心藏神。)自汗,(心主汗。)诸痛痒疮疡。(心主血,热伤血也。)
标病(经络之病)
肌热,(热在血分。)畏寒战栗,(热极似寒。)舌不能言,(心主言。)面赤目黄,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同经。)
卷下心包络经第九
治法解
火实泻之心属火,邪气有余则为火实,故用泻,下分四法。
泻子:土为火之子,泻脾胃之热,而心火自清。
黄连(苦寒泻心火。王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大黄(大泻血分实热,入足太阴、足阳明。)
气:火入上焦,则肺气受伤,甘温以益元气,而热自退,虽以补气,亦谓之泻火。火入下焦,则小肠与膀胱气化不行,通水道、泻肾火,正以导赤也。
甘草(生用泻火,入凉剂则泻邪热。)人参(大补元气,生亦泻火。)赤茯苓(泻热行水,入小肠气分。)
木通(通小肠、膀胱,导湿热从小便出。)黄柏(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
血:火入血分则血热,凉血所以泻火。
丹参(色赤入心,破宿血,生新血。)丹皮(泻血中伏火,凉血而生血。)生地黄(泻心火,凉血而生血。)元参(壮水以制火。)
镇惊:心藏神,邪入心包则神不安。化痰清热,兼以重坠,亦镇惊之义也。
朱砂(泻心经邪热,镇心定惊。)牛黄(清心解热,利痰凉惊。)紫石英(重以去怯,入心肝血分。)
神虚补之心藏神,正气不足则为神虚,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木为火之母,肝虚则无以生火,故补心必先补肝。
细辛(辛温肝胆。)乌梅(味酸入肝。)枣仁(甘酸而润,专补肝胆。)生姜(肝欲散,辛散所以补肝。)
陈皮(辛能散,入厥阴行肝气。)
气:膻中为气海,膻中清阳之气不足,当温以补之,即降浊升清,亦所以为补也。
桂心(苦入心,补阳活血。)泽泻(利湿热,湿热既降,则清气上行。)白茯苓(安心益气,定魄安魂。)茯神(开心益智,安魂养神。)远志(苦泻热,温壮气,能通肾气上达于心。)石菖蒲(辛苦而温,通窍补心。)
血:心主血,补心必先补血,生新去滞,皆所以为补也。
当归(苦温助心,为血中气药。)熟地黄(入手少阴、厥阴,生精血。)乳香(香窜入心,调气和血。)
没药(通滞血,补心虚。)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心虚则寒,上补虚条中已载,省文也。
泻火:虚用甘寒,实用苦寒,泻火之法,不外二端。
黄芩(苦入心,寒胜热,泻实火。)竹叶(甘寒泻上焦烦热。)麦冬(清心火,润肺燥。)芒硝(苦寒除热。)炒盐(泻热润燥补心。)
凉血:凉血亦不外泻火,但泻血中之火,则为凉血。
生地黄(入心泻火,平诸血逆。)栀子(色赤入心,泻心经邪热。)天竺黄(入心经泻热豁痰。)
标热发之不言标寒者,心经在上,非寒邪所能干,且心主血脉,邪入于脉,已非在表,有热无寒可知。
散火:火郁则发之,升散之药,所以顺其性而发之,与解表、发表之义不同。
甘草(入汗剂则解肌。)独活(搜风去湿。)麻黄(发汗解肌,兼走手少阴。)柴胡(发表升阳,平少阴、厥阴邪热。)龙脑(辛温散热。)
卷下
三焦经第十
(是经起于关冲穴,终于耳门穴。)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颊肿,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下三焦经第十
经络解
三焦手少阳之脉,受手厥阴之交,起于第四指之端关冲穴,上出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历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至天井穴,从天井上行,循臂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手太阴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臂,会肩、天,交出足少阳之后,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乃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附右肾而止。其支行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经翳风、脉、颅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耳颊至,会颧之分。其又支者,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却出至目锐,会瞳子,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卷下三焦经第十
三焦经诸穴歌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通连,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会肩相联,天处天牖之下,翳风让脉居先,颅囟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接焉,耳门既辟,经穴已全。
卷下三焦经第十
分寸歌
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间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渊,消泺对腋臂外落,会肩前三寸量,肩上陷中央,天缺盆陷处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风耳后尖角陷,脉耳后青脉现,颅囟亦在青络脉,角孙耳廓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禾耳前动脉张,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
卷下三焦经第十
病证解
耳聋浑,脉入耳中也。嗌肿喉痹,脉上项也。汗出,汗为心液,三焦为心包之表也。目锐痛,脉至锐也。耳后肩肘臂外痛,小指次指不用,脉所经之地也。以上皆经病,未及腑病也。
卷下三焦经第十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脏腑之病)
诸热瞀,(腑脏同病。)暴病暴卒暴喑,(火性急烈也。)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腑脏同病,)诸血溢血泄,(火盛则血热妄行。)诸气逆冲上,(火性炎上。)诸疮疡,(同脏病。)痘疹瘤核。(亦疮疡之类。)
三焦本病,上已详叙。以下六条,皆他脏他腑之病,诸经已载,此复详叙三焦条下者,以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无所不贯故也。
上(上谓心肺胸膈上脘诸经)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汗出。
中(中谓脾胃两经)热则善饥而瘦,解,(尺脉缓涩谓之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下谓肝肾大小肠膀胱诸经)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三焦属火,火实则热,火虚则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前,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仅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经络之病)
恶寒战栗,如丧神守,(同本脏病。)耳鸣耳聋,嗌干喉痹,(同经。)
诸病肿疼酸,(本经在手,但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不行,下注而为肿。)惊骇,(惊必兼搐,证见手足,故属标病。)手小指次指不用。(同经。)
卷下三焦经第十
治法解
实火泻之三焦属火,邪气有余则实,故用泻,下分三法。
汗:实在表则发汗,亦兼诸经解表之法。
麻黄(足太阳,手少阴、阳明汗药。)柴胡(少阳汗药。)葛根(手足阳明汗药。)荆芥(足厥阴经汗药。
)升麻(阳明、太阴汗药。)薄荷(足厥阴经汗药。)羌活(足太阳,足少阴、厥阴汗药。)石膏(足阳明、手太阴、三焦汗药。)
吐:实在上焦,则用吐法。
瓜蒂(吐风热痰涎,上膈宿食。)食盐(辛温能涌吐。)齑汁(酸咸吐痰饮宿食。)
下:实在中焦、下焦,则用下法。
大黄(大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芒硝(荡涤三焦肠胃实热。)
虚火补之虚火谓火不足之证,即寒也,故温之所以为补。
上焦人参(甘温补肺。)天雄(补下焦以益上焦。)桂心(苦入心。)
中焦人参(益土生金。)黄(补中益气。)丁香(温胃。)木香(和脾气。)草果(健脾暖胃。)
下焦附子(补命门相火。)肉桂(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硫黄(补命门真火不足。)人参(得下焦引药补三焦。)沉香(入命门,暖精壮阳。)乌药(治膀胱冷气。)破故纸(入命门,补相火。)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虚火即寒,省文也。实火亦热,但前言泻法,此不用泻而用寒,则本热不必皆实火,泻热亦不止汗、吐、下三法也,参看具有精义。
上焦黄芩(酒炒,上行泻肺火。)连翘(泻心火与心包火。)栀子(泻心肺热。)知母(上清肺金而泻火。)
元参(散浮游之火。)石膏(色白入肺。)生地黄(泻心火。)
中焦黄连(为中部之使。)连翘(兼除手足少阳、手阳明湿热。)生(随他药能治诸经血热。)石膏(足阳明大寒之药。)
下焦黄柏(泻膀胱相火。)知母(泻肾火。)生(入手太阳、阳明,治溺血、便血。)石膏(兼入三焦。)
丹皮(泻肝肾火。)骨皮(泻肝肾虚热。)
标热散之三焦经脉在上,且少阳居表里之间,无所谓寒也,故不言标寒。
解表:解表亦是汗法,但前通言诸经汗法,此则专指本经言,故前条首言麻黄,而此条首言柴胡,不用麻黄也。
柴胡(少阳表药。)细辛(少阴本药,辛益肝胆,可通少阳。)荆芥(肝经表药,可通少阳。)羌活(肝经表药,可通少阳。)葛根(阳明表药,能升阳散火。)石膏(三焦表药。)
卷下
胆经第十一
(是经起于瞳子穴,终于窍阴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下胆经第十一
经络解
胁,又名。曲骨之外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为气冲。髀厌,髀枢也。胁骨之下为季胁。骨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足大趾本节后为歧骨。大趾爪甲后为三毛。
足少阳胆经之脉,受手少阳三焦之交,起于目锐之瞳子,由听会、客主人上行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至颈,行手少阳之脉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外。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过听宫至目锐瞳子之分。其支者,别自瞳子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属于胆,自属胆处循胁里至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之环跳穴。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过季胁,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循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下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五会、侠溪,乃上入小趾次趾之间,至窍阴而终。其支别者,自足面临泣别行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卷下胆经第十一
胆经诸穴歌
足少阳兮四十三,瞳子近听会间,客主人在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前。由率谷天冲而下,见浮白窍阴之妍。完骨露兮本神阳白,临泣见兮目窗与连。正营承灵居其后,脑空穴继灵而安。风池肩井兮渊液,辄筋日月兮京门辟。带脉五枢,由维道居而续。环跳风市抵中渎,饮阳关之阳陵泉。至阳交之外丘间,光明阳辅悬钟可瞻。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而胆经全。
卷下胆经第十一
分寸歌
足少阳兮四十三,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风池,积数陈之次序说,瞳子近五分,耳前陷中听会穴,客主人名上关同,耳前起骨开口空,颔厌悬颅之二穴,脑空下廉曲角中,悬厘之穴异于兹,脑空下廉曲角上,曲鬓耳上发际隅,率谷耳上寸半安,天冲耳后入发二,浮白入发一寸间,窍阴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有空连,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二寸,入发一寸耳上系,阳白眉上方一寸,发上五分临泣是,发上一寸当阳穴,发上寸半目窗至,正营发上二寸半,承灵发上四寸谛,脑空发上五寸半,风池耳后发陷寄,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渊液腋下方三寸,辄筋期下五分判,期门却是肝经穴,相去巨阙四寸半,日月期门下五分,京骨监骨下腰绊,带脉章门下寸八,五枢章下寸八贯,维道章下五寸三,居章下八寸三,章门缘是肝经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环跳髀枢宛宛中,屈上伸下取穴同,风市垂手中指尽,膝上五寸中渎逢,阳关阳陵上三寸,阳陵膝下一寸从,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踝上六寸容,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阳辅通,踝上三寸悬钟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侠溪四寸五,却是胆经原穴功,临泣侠溪后寸半,五会去溪一寸穷,侠溪在趾歧骨内,窍阴四五二趾中。
卷下胆经第十一
病证解
口苦,胆汁味苦也。善太息,胆气不舒也,腑病也。心胁痛,不能转侧,脉循胁里也。面尘,体无膏泽,脉所过处气郁为病也。足外反热,脉循外踝也。头痛,脉行于头也。颔痛,脉加颊车也。锐痛,脉起于目也。
缺盆肿痛,脉入缺盆也。腋肿,脉下腋也。马刀侠瘿。脉循颈项腋胁也。汗出、振寒、疟,少阳居半表半里也。
胸胁以下诸节痛,皆脉所经也。小趾次趾不用,脉所络也。
卷下胆经第十一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脏腑之病)
口苦,呕苦汁,善太息,(同经。)如人将捕状,(胆气虚。)目昏,(肝主目。)不眠,(魂藏于肝,少阳与肝为表里。)
标病(经络之病)
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马刀,足小趾次趾不用。(俱同经。)
卷下胆经第十一
治法解
实火泻之木旺生火,火有余则为实,故用泻。
泻胆:相火有余则胆实,泻火所以泻胆也。
龙胆草(益肝胆而泻火。)牛膝(泻胆,除脑中热。)猪胆(泻肝胆之火。)生蕤仁(消火散热,治目赤肿痛。)生酸枣仁(生用酸平,疗胆热。)黄连(泻火益肝胆,猪胆汁炒。)苦茶(泻热消痰。)
虚火补之肝肾亏弱,相火易虚,故用补。
温胆:胆虚则寒,故宜温补,补气补血,所以温之也。
人参(甘温补气,正气旺则心肝静。)细辛(辛益肝胆。)半夏(补肝润肾,除湿化痰。)当归(和血养血。
)炒蕤仁(补肝明目。)炒枣仁(专补肝胆,炒熟疗胆虚不眠。)地黄(补阴生血。)
本热平之不言本寒者,已具温胆条中,省文也。
除火:泻胆条中亦多降火之药,但火兼虚实,前言其实,此兼言其虚。
黄芩(泻实火,仲景柴胡汤用为少阳里药。)黄连(解见前条。)芍药(泻肝火,能于土中泻木。)连翘(除少阳气分实热。)甘草(入凉剂则泻邪火。)
镇惊:肝藏魂,有热则魂不安而胆怯,重以止怯,所以镇之也。
黑铅(镇心安神。)水银(主天行热疾,安神镇心。)
标热和之不言标寒者,少阳半表,所主在筋,邪入于筋,较肌肉更深,则寒变为热。
和解:和法较解肌更轻。
柴胡(足少阳表药。)芍药(泻肝火,入肝经血分。)黄芩(足少阳里药。)半夏(发表开郁。)甘草(入汗剂则解肌。)
卷下
肝经第十二
(是经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仅小于人迎也。
卷下肝经第十二
经络解
三毛后横纹为丛毛。目内深处为系。颃颡,咽颡也。
足厥阴脉受足少阳胆之交,起于大趾丛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前一寸之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至膝关、曲泉,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上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络于胆,又自期门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行颊里,交环于唇口之内。其又支者,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上注肺,下行至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
卷下肝经第十二
肝经诸穴歌
足厥阴,一十三穴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阳曲泉之宫。袭阴包于五里,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期门可攻。
卷下肝经第十二
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间大趾缝中存,太冲本节后二寸,跟前一寸号中封,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踝后七寸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阴包膝上方四寸,气冲三寸下五里,阴廉冲下有二寸,羊矢冲下一寸许,气冲却是胃经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横骨端尽处,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门下脘旁九寸,肘尖尽处侧卧取,期门又在巨阙旁,四寸五分无差矣。
卷下肝经第十二
病证解
腰痛,肝与肾通,乙癸同源也。疝,脉绕阴器也。小腹肿,脉抵小腹也。嗌干,脉循喉咙也。面尘脱色,肝胆同病也。胸满,脉贯膈也。呕逆,脉挟胃也。飧泄,风火性急,不及消化也。狐疝,脉过阴器也。
卷下肝经第十二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脏腑之病)
诸风(肝主风木)眩运,(风火之象。)僵卧强直,惊痫,(诸风火上炎,筋脉受伤之证。)两胁肿痛,胸肋满痛,(肝脉贯膈布胁肋,肿痛、满痛似属标病,但肝为雷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则胸胁作痛皆火逆为之也,况经脉伏行之地,在内不在外,故属之本病之类。)疝痛,(标病中有疝、小腹肿痛,而此列之本病,以腹中作痛,皆得名之为疝,非必下连睾丸也。)瘕,(血积为,气聚为瘕。)女人经病。(血室属于肝经。)
标病(经络之病)
寒热疟,(同经。)头痛吐涎,(脉上额,会于巅。)目赤,(脉上连目系。)面青,(脉行颊里。)多怒,(怒必外见辞色,故为标病。)耳闭,(少阳脉入耳中,肝之表也。)颊肿,(脉行颊里。)筋挛,(肝主筋。)卵缩,丈夫疝,(脉绕阴器。)女人少腹肿痛,阴病。(脉抵小腹。)
卷下肝经第十二
治法解
有余泻之肝实则为有余,故用泻,下分五法。
泻子:心为肝之子,泻心火所以泻子也。
甘草(泻丙火。)
行气:肝主血,而气者所以行乎血,气滞则血凝,行血中之气,正以行血也。
香附(血中气药,调气开郁。)川芎(行气散瘀,血中气药。)瞿麦(破血利窍。)牵牛(泻气分湿热,通下焦郁遏。)青皮(入肝胆气分,破气散血。)
行血:血凝滞不行则为实,旧血不去则新血不流,破血乃所以行血也。
红花(入肝经,破瘀活血。)鳖甲(色青入肝,治血瘕经阻。)桃仁(厥阴血分药,泄血滞,生新血。)
莪术(入肝经血分,破血消积。)三棱(入肝经血分,破血消积。)穿山甲(专能行散,入厥阴通经。)大黄(大泻血分实热,下积通经。)水蛭(逐恶血、瘀血,破血、积聚。)虻虫(破血积坚痞瘕。)苏木(入三阴血分,破瘀血。)丹皮(破积血,通经脉。)
镇惊:邪入肝经,则魂不安而善惊。逐风热、坠痰涎,皆所以镇之也。
雄黄,(得正阳之气,入肝经气分,泻肝风。)金箔(金制木,重镇怯,治肝胆风热之病。)铁落(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珍珠(泻热定惊,镇心安神。)代赭石(镇虚逆,治血热。)夜明砂(泻热散结。)胡粉(坠痰消胀。)银箔(镇心明目,主风热癫痫。)铅丹(坠痰去怯。)龙骨(收敛浮越之正气,安神镇惊。)石决明(除肝经风热。)
搜风:肝主风木,故诸风属肝,搜风之法,于肝经独详。
羌活(搜肝风。)荆芥(入肝经,散风热。)薄荷(搜肝风,散风热。)槐子(入肝经气分,疏导风热。)
蔓荆子(散上部风邪。)白花蛇(透骨搜风。)独活(搜肝去风。)皂荚(搜风泄热。)乌头(大燥去风。)
防风(搜肝去风。)白附子(去头面游风。)僵蚕(治风化痰。)蝉蜕(除风热,治皮肤。)
不足补之肝虚则为不足,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肾为肝之母,故云肝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也。
枸杞(清肝滋肾,益气生精。)杜仲(甘温补肾。)狗脊(平补肝肾。)熟地黄(滋肾水,补真阴。)苦参(燥湿胜热,补阴益精。)萆(固下焦,补肝虚。)阿胶(养肝滋肾,和血补阴。)菟丝子(强阴益精,平补三阴。)
补血:血宜流通而恶壅滞,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
当归(和血补血,为血中气药。)牛膝(益肝肾,生用破恶气。)续断(补肝肾,宣通血脉)。白芍药(补血泻肝。)血竭(散瘀生新,和血圣药。)没药(通滞血,补肝胆。)川芎(补血润燥,散瘀通经。)
补气:木性条达,郁遏之则其气不扬,辛以补之,所以达其气。
天麻(辛温入肝经气分,益气强阴。)柏子仁(滋肝明目,肝经气分药。)苍术(升气散瘀。)菊花(去风热,明目。)细辛(辛散风热,补益肝胆。)密蒙花(润肝明目。)决明(入肝经,除风热。)谷精草(辛温去风热,入厥阴肝经。)生姜(辛温散寒,宣气解郁。)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不足即为虚寒,温补之法,已见上条,省文也。
泻木:木中有火,泻木亦不外泻火。但酸以泻木,咸以泻火,泻中有补,与下泻火攻里,有虚实之分;与上补母补气血,又有寒温之辨。
芍药(酸泻肝,大补肝血。)乌梅(酸敛肺,补金以制木。)泽泻(咸泻肾火,起阴气。)
泻火:苦寒泻火,亦是泻其有余,但不用攻伐,止用寒凉,亦是和解之法。
黄连(泻肝胆火,猪胆汁炒。)龙胆草(益肝胆而泻火,除下焦湿热。)黄芩(泻少阳相火。)苦茶(泻热下气。)猪胆(泻肝胆火。)
攻里:行血亦用大黄,是行血亦攻里,但攻里不必行血,故另立攻里一条,皆所以泻实火也。
大黄(入肝经血分,下燥结而去瘀热。)
标热发之肝主筋,在肌肉之内,邪入肝经,寒变为热,故不言标病。
和解:肝之表,少阳也,故用少阳和解之法。
柴胡(少阳表药。)半夏(辛散发表开郁。)
解肌:邪入筋而用解肌法,解肌而用太阳发表药,盖邪已深入,引之从肌肉而达皮毛也。
桂枝(发汗解肌。)麻黄(发汗解肌。)
附
奇经八脉歌
督脉起自下极,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
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
阳跷起自足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
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金门穴。
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附
穴同名异类
一穴二名后顶(一名交冲)强间(一名大羽)
窍阴(一名枕骨)脑户(一名合颅)
曲鬓(一名曲发)脑空(一名颞)
颅囟(一名颅息)听宫(一名多所闻)
脉(一名资脉)素(一名面正)
水沟(一名人中)承浆(一名悬浆)
廉泉(一名舌本)风府(一名舌本)
上星(一名神堂)丝竹空(一名目)
睛明(一名泪孔)巨(一名巨)
肩井(一名膊井)渊液(一名泉液)
会(一名)大椎(一名百劳)
命门(一名属累)风门(一名热府)
巨阙(一名心募)期门(一名肝募)
肾俞(一名高盖)中膂内俞(一名脊内俞)
天窗(一名窗笼)天鼎(一名天顶)
天突(一名天瞿)扶突(一名水穴)
天池(一名天会)人迎(一名五会)
缺盆(一名天盖)俞府(一名输府)
玉堂(一名玉英)神关(一名气舍)
四满(一名髓府)腹结(一名肠窟)
冲门(一名上慈宫)气冲(一名气街)
横骨(一名曲骨端)辄筋(一名曲骨端)
阴都(一名食宫)阳辅(一名分肉)
水分(一名分水)水突(一名水门)
会阳(一名利机)会阴(一名屏翳)
商阳(一名纯阳)太渊(一名太泉)
三间(一名少谷)二间(一名间谷)
阳溪(一名中魁)合谷(一名虎口)
少冲(一名经始)三里(一名手三里)
少泽(一名小吉)少海(一名曲节)
阳池(一名别阳)天泉(一名天湿)
蠡沟(一名交仪)支沟(一名飞虎)
中都(一名中)中封(一名悬泉)
阴包(一名阴胞)三阳络(一名通门)
委中(一名血)阴交(一名横户)
漏谷(一名太阴络)悬钟(一名绝骨)
血海(一名百虫窠)地机(一名脾舍)
下廉(一名下巨虚)上廉(一名上巨虚)
伏兔(一名外句)阴市(一名阴鼎)
照海(一名阴跷)太溪(一名吕细)
昆仑(一名下昆仑)金门(一名梁关)
附阳(一名付阳)飞扬(一名厥阳)
环跳(一名膑骨)仆参(一名安邪)
涌泉(一名地冲)申脉(一名阳跷)
一穴三名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禾(一名长HT,一名禾。)
客主人(一名上关,一名客主。)
瞳子(一名前关,一名太阳)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
听会(一名听河,一名后关。)
肩(一名中肩井,一名遍肩。)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膻中(一名中,一名元见。)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KT。)
上脘(一名上管,一名胃脘。)
中脘(一名太仓,一名胃募。)
气海(一名脖,一名下肓。)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
中府(一名府中俞,一名肺募。)
劳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
长强(一名气,一名橛骨。)
日月(一名神光,一名胆募。)
承筋(一名肠,一名直肠。)
温溜(一名池头,一名逆注。)
复溜(一名昌肠,一名伏白。)
阳关(一名阳陵,一名关陵。)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
然谷(一名然骨,一名龙渊。)
一穴四名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
关元(一名丹田,一名大中极,一名小肠募。)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一名膀胱募。)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一名大肠募。)
京门(一名气俞,一名气府,一名肾募。)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承扶(一名肉,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一穴五名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章门(一名长平,一名季胁,一名胁,一名脾募。)
一穴六名腰俞(一名背解,一名腰户。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髓府。)
石门(一名利机,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命门,一名三焦募。)
附
名同穴异类
头临泣足临泣,头窍阴足窍阴,腹通谷足通谷,背阳关足阳关,手三里足三里,手五里足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