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卷七 济水
卷十四 湿余水、沽河、鲍丘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浿水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卷二十二 颍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沙水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汳水、获水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卷二十七 沔水
卷二十八 沔水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卷三十 淮水 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隐水、灈水、亲水、无水、溳水
卷三十二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 卷三十三 江水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卷三十七 淹水、叶榆水、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径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竹圃,北与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