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类证治裁 >卷之七 淋浊

《类证治裁》·卷之七 淋浊

清朝 类证治裁 林佩琴 著

编号114〔诸淋〕----294页2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皆肾虚膀胱生热. 故小水濇而 不利也. 治法初起.宜清解结热. 疏利水道. (通用五淋散加藕汁)不用补濇. 淋而渴.属 上焦气分. 宜淡渗轻药. (如茯苓、通草、灯 心、瞿麦、泽泻、琥珀、车前子之类)清肺 气以滋水之上源. 淋而不渴. 属下焦血分.宜 味厚阴品. (如知蘗滋肾丸)滋肾阴以泄水之 下流.如肺燥不能生水者. (生脉散加减)心 火及小肠热者. (导赤散) 肺脾积热. 移于 膀胱者. (黄芩清肺饮)肾水亏. 小便赤濇者. (加减一阴煎)沙淋膀胱濇痛者. (牛膝汤加 秋石)劳淋脾肾不足者.(朝用补中益气汤. 夕 用六味丸)血淋茎中热痛者. (淡秋石泡汤) 溺濇不痛者. (一味琥珀末. 薄荷、灯心汤调 服)气淋脐下妨闷.(木香、沉香、枳壳、甘 草梢、滑石、木通)膏淋乃精溺并出.精塞溺 隧. 故小便濇痛. 初用(海金沙散. 加茯苓) 若不痛. 须摄固其精. 勿与通利. (宜鹿角霜、 菟丝子、莲须、山药、芡实.后以六味丸. 合 聚精丸调补)冷淋寒客胞中. 欲溺先发寒栗. (肾气丸加鹿胶、沉香)热淋溺赤如血而少. 时烦渴者. (导赤散) 伏暑成淋. (六一散) 虚者. (生脉散)因怒致淋. (宜青皮、山栀、 沉香、木通等)因思虑成淋. (归脾汤)暑月 汗多. 津液不降.(参泽汤)妊妇病淋. (葵 子汤)

编号115〔赤白浊〕----295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茎中热痛. 如火灼刀割. 溺浊或 赤或白. 赤伤血分.白伤气分也. 赤浊有溺赤. 有血赤. 其纯见鲜血. 当从溺血条治.(法见 前论)若溺色黄赤. 固多火症. 然必赤而痛濇. 兼见火脉. 方可清利. 若劳倦伤中气. 酒色伤 肾阴. 溺短欠而无痛濇等症.则系水亏液涸. 不可清利. 经所谓中气不足. 溲溺为之变.但 滋补下元. 气化则水自清. (加减六味丸. 鹿 茸地黄丸) 白浊有浊在溺者. 白如泔浆. 此 湿热内生. 有浊在精者. 由相火妄动.精离其 位. 不能闭藏. 与溺并出. 或移热膀胱. 溺孔 濇痛.皆白浊之因于热也. 久之则有脾气下陷. 土不制湿. 而水道不清者. 有相火已杀. 心肾 不交. 精滑不固. 而遗浊不止者.皆白浊之因 于虚也. 热者当辨心肾而清之.虚者常求脾肾 而固之举之

编号116〔溺浊〕----295页2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如泔. 为胃中湿热下流. (二陈 汤加萆薢、黄蘗、泽泻、姜汁)精浊如膏. 乃 精溺并出. 濇痛甚者. 先清火.(抽薪饮)久 则濇痛去. 精浊未止. 宜固摄. (固阴煎. 元 菟丹. 胃中湿热浊痰. 下渗膀胱. 为溺浊. 与 肾无干. 若牵腻如膏.心动即遗. 或溺后遗出. 皆精病. 与浊无干)肥人多白浊. 系湿痰.(二 朮二陈汤)瘦人多赤浊. 系肝火. (龙胆泻肝 汤)心虚遗浊者. (金锁玉关丸)脾虚下陷者. (补中益气汤)心脾两虚者.(菟丝煎)虚寒 带浊者. (五味丸)淋沥湿浊者. (威喜丸) 浊久足膝痿弱. 漩脚澄下如糊者. (六味丸加 萆薢、麦冬)茎中大痛. 溺赤. 脉滑数. 宜清 热利水. (生地、麦冬、山栀、知母.加六一 散)肾虚淫火易动. 精滑粘腻如膏. (九龙丹 收摄之)若忍精不泄而成白浊者. (四苓散) 丹方治白浊. (杞子钱半. 菟丝子、车前子、 韭子各一钱. 莲子廿粒. 共入猪尿脬内煮.加 葱酒啜汁. 并食猪脬莲子. 连服二三次效)赤 浊者. (猪苓汤)并加(麝香、杜牛膝)以通 瘀腐之在隧窍者. 有溺时结块. 阻窍作痛. 块 中蓄水泡者. 必醉酒使内. 酒湿乘虚袭入精窍 也. (治同上)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