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白话《辽史 >萧韩家奴传

《白话《辽史》·萧韩家奴传

元朝 白话《辽史 脱脱等 著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

  “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

  “当今最重之役,无过于西戍。如果没有西戍,即使遇上不好的年成,百姓之贫困凋敝也不至于如此。如果能将西戍驻所稍稍移近,那么往来不再劳顿,百姓也就没有过于深重的痛苦。有人说迁西戍不方便:一是自损威名,二是招致侵凌侮辱,三是得放弃农耕放牧之地。我认为不是这样。阻卜各部,自古就有。早先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众人多是散居,未能统一,只是往来抢劫。待到太祖西征,直到流沙,阻卜见势纷纷降附,西域各国也愿意前来朝贡。于是离散其种群部落,于内置三部,以增益我国,不造城邑,不设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侵扰。统和年间,皇太妃出师西域,开拓疆土甚远,降附的人也多。这以后如果一部反叛,邻部讨伐之,使得互相制约,正得驾驭远人之良法。及至建可敦城,开拓疆土数千里,西北的百姓,徭役一天比一天增多,生计产业日益穷乏。有警报急事已不能相救,叛服不常的现象就出现了。空有土地广漠之名,而没有得地之实惠。如果贪恋土地而无止境,渐渐便会空耗人力物力,其危害真是不敢想象。况且边关之实情不值得过分仰赖,又不能一下子飞渡至彼。得到它算不上得到了好处,舍弃它也说不上损失了什么。国家之大敌,独在于南方。现在尽管与之讲和,难保将来。如果南方有变故,屯戍之所过于遥远,仓猝间难以赶去增援。我进则敌退,我收兵则敌又来,不可不虑。现下太平已久,正可以恩义交结诸部,释免其罪,退还其地,将戍兵内徙以增强堡垒屏障,对外申明规约以稳定疆界。每部各立一酋长,使每年修治职贡。反叛则讨伐之,顺服则慰抚之。诸部安定之后,必然不会生事。这样的话,则我尽管不能保证他们长期不出变乱,然而知道他们一定不会深入我内地来侵扰掠夺。有人说,弃地就会损威。殊不知耗尽钱财,贪求得到无用之土地,造成对方一个小部落就能与我大国相抗衡,万一作战获败,那损威还会浅吗?又有人说,肥沃之土不可轻易放弃,臣以为土地尽管肥沃,而百姓不能长期居住,一旦敌人来了,则免不了还要向内迁徙,怎么能就把它定为我国的土地而怜惜不舍呢?

  “大凡金库粮仓,尽管各部都有,这只不过是在有限范围内权且周济部民的小恩惠,并不能同时救济天下。如要同时周济天下,那么应该了解百姓困苦之原由,从而堵塞这些漏洞。节制娱乐游逸,简省驿传数目,减轻赋敛,力戒奢侈。以数年相期,则困苦无赖之人可望过得顺当,贫穷的人可望变富。大抵百姓乃是国之根本,军队乃是国之卫士。兵不加征发则荒废了军役,征发则又有损国本。况且各部均有补役之法。从前补役法初行时,居家者、出征者一样都能富贵,所以累世从军戍守,易于加以替换。近年边境发生变乱,百姓大多贫乏,已不能忍受役事,则随时补员随时逃役以致最终缺员。假如没有上等户,则由中等户承担之。旷日持久,经年累月,剩下的人是越来越贫穷,所以取贫代富十分困难。不仅补役如此,在边之戍兵也是这样。好比一捧土,岂能填平寻丈之深壑!要想做到长久的便利,不如使在远方戍守的疲兵都回到故乡,减轻其徭役,使人人自给自足,则补役之法可以恢复如常。

  “我又听说,自古以来统治国家的人,都不能做到国中没有盗贼。近年以来,众生凋敝,行抢劫偷盗之事却很方便,良民往往变为凶人暴徒。更有甚者杀人无忌,甚至亡命于山泽之中,倡导肇乱,祸及百姓。所谓百姓因为穷困,都变成了盗贼,这正如皇上所担心的。现在要想铲除盗根,希望陛下轻徭省役,使百姓专事农耕。衣食既已充足,安适、习惯于礼义教化,从而不轻于犯法,那么百姓对于礼义趋之若鹜,刑罚很少有机会动用了。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之方,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

  “现在应该迁可敦城于近地,与西南副都部署乌古敌烈、隗乌古等部互相声援、连接。撤销黑岭二军,合并开、保二州,使一概隶于东京;增加东北戍军及南京总管兵。增修壁垒,使..望台与尉所相望,修缮楼橹,整治城隍,以为边防之用。以上乃是当今之急务,请陛下裁定。”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儒,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十三年(1044)春,上疏请依照唐之旧制,追尊夷离堇湖烈以下四代祖先为皇帝,奏疏上达,皇上加以采纳,开始实行追册玄、德二祖之礼。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诏令与耶律庶成一道编撰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之史事,合为二十卷,进呈之。十五年(1046),又下诏说:“古时治天下者,申明礼仪,肃正法度。我朝兴国以来,世世有完美之德,尽管国内外仰慕归化,然而礼书未成,无法垂示后代。你可跟庶成一道参照古今加以斟酌取舍,制定礼典。事理如果有疑问,就与北院、南院一同探讨。”韩家奴受诏之后,广泛考证经书典籍,自天子以至于常人,质朴或者典雅之制度可流行于世,又不与古制相违背者,撰成为三卷,进呈之。又诏令翻译诸书,韩家奴希望皇上能了解古今成败之迹,译出《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当时皇帝因他年老,不能胜任朝拜之事,拜为归德军节度使。以善于治理著称。皇上派使者慰问他,韩家奴上表称谢。召修国史,卒,年七十二岁。有《六义集》十二卷行于世。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