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外科启玄 >卷之十八

《外科启玄》·卷之十八

明朝 外科启玄 申斗垣 著

首疽

首疽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脉翳风二穴。此疮多憎寒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黑色稀水者太恶。若发渴者即死。左右相同。双疽者亦死。大抵毒之甚也。

眉疽

眉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阳白二穴之分。从眉至额。赤肿高。坚硬如石。刺之无脓。

黄水自出。痛甚。闷乱吐逆。治之渐减者生。甚者死。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慎之。

杼疽

杼疽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天牖翳风二穴之旁两耳下。六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渐长大。蚀肉溃脓。先从脚后跟。如玳瑁斑点。名羡疮。又名化骨疮。有骨出乃肺败也。甚恶。

鬓疽

鬓疽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头维穴。初如疖子。后渐大。硬如石。皮似猪皮。棕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者万死一生。

九疽

九疽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

肺疽

肺疽是任脉之经。紫宫玉堂之穴。一名天火疮。当胸而生。肿十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无脓水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脓不出。精神短少。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死。

蠹疽

蠹疽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缺盆二穴之分。一名发历疽。十日可刺。如无浓者名曰石疽。如他再生四五头。子母大小者。又名历疮。甚恶。毒入心者死。有白脓赤肿。饮食知味者生。

腕疽

腕疽是手厥阴心胞络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天池之穴。及足三阴三阳之所发。起初胁肋下及两腿足生。赤肿痒。二十五日不溃者死。九日刺脓赤者可治。内罨周遭。赤干。疮口内见脂膜黑者不治。多因打扑而生。

腰疽

腰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胃俞胃仓二穴。托之得溃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即死。如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亦死。

敦疽

敦疽是手三阴三阳之经。亦有血气多少不同。生于手之十指。名疽疮。生此四五日即溃。有脓可刺者生也。如不溃无脓。黑色过节者死。不可治也。

伏鼠疽

伏鼠疽是手足指上丫间。在背外历历三五疽如球。在于皮中。痛相应者。名伏鼠疽。若不早治。恐毒瓦斯攻心即死。如肿硬急服内托散治之。外用敷点药则安。

勇疽

勇疽是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生于冲门穴。赤肿作硬。八日得溃可刺。如脓黄白色者可治。其疮孔如鸡子大者。俗称鱼口是也。有单有双口者。年久而不收口。是沾阴也。宜蒸之补托之。

托疽

托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阳关阳陵泉二穴。肿作痛。半月有脓。黄白色者可治。不痛或出鲜血者死。出脓青黑及长出头渐多者。或无定处者不治。

筋疽

筋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两足外后跟昆仑二穴。初起三五日。皮如虫蚀。过一年有虫为痿。脂肿骨粗。脓多时节落虫似筋头。黄赤色内食其骨。经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流脓水不止。名冷疽。多死。

痨疽

痨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气少血。生于足小指后趺京骨等穴。五七日得溃。有脓黄白色不多者安。如黑色不溃痒甚者不可治也。

啮疽

啮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足跟申脉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肿有头可刺。有脓黄白色者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烂大恶。久则令人足落。若不早治。此人不能生也。

臀疽

臀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承扶二穴者名曰臀疽。最痛。宜托之。三五日脓出瘥。如近大小便处难治。生于实处易治。

中庭疽

中庭疽此疮乃任脉之经。是奇经脉也。在乳之中央。宜内托千金汤治之。外宜敷贴。随症加减为妙。

传心疽

传心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胁下京门带脉二穴之次。痛痒彻心。如针刺之痛渐溃至脐者死。

初肿胁痛不能转动。面垢。百节骨痛。痛则连心。故名传心疽是也。

井疽

井疽是任脉之经。在于鸠尾穴所生者名曰井疽。状如大豆。三四日间。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发出者易痊。内发伤膜主死。无疑也。

合阳疽

合阳疽是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之毒所生。初宜托里除湿清热之药。内以羌活汤汗之则愈。如已成形。再加排脓止痛则溃。外宜敷贴之则已。

脱疽

脱疽是足之大指次指。或足溃而脱。故名脱疽。是脾经积毒下注而然。赤色。先肿痛及不痛。俱以蒜灸之。人参败毒托里之剂治之。若色紫黑者急斩去之。如黑上至踝骨不治。

疔疮

疔疮

凡手指名蛀节疔圣则腐去本节轻则拳挛

凡疔疮始发。原无定处。皆因荣卫迟遏所生。又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东垣分二十三疔。

余今分三十四种疔。俱在前论。初发时遍身拘急口噤如症。宜针疮顶出血。蟾酥定内服药。如黑了眼必死。

骨羡疮

骨羡疮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神堂二穴及膈关膈俞穴。初发作痒不可忍。如燎浆水。抓破内见骨。过十日如遍身俱痒不可治也。

骨痿疮

骨痿疮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疮生于两胯骨上。渐大筋骨俱痛。开流水尽即死。如胯相对并有疮肿者。十无一生。用大马屁勃垫睡。不令磨著。内服补中益气药治之。

骨毒滞疮

骨毒滞疮是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生于腿上箕门穴。如痛可治。不痛难治。一名腿发。十二日可刺。如脓黄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疮赤白色。是骨毒瓦斯发于外。十日内未脓必死。

陈肝疮

陈肝疮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左右臂上三五处。如疖肿痛不可忍。不可擦挨。如有头二七可刺。无脓身热虚硬面赤者二八日死。又名蚤疽。彻手生疮。变生于手三阴三阳经。三年而死。痒甚者一月而死。

赤炎疮

赤炎疮是手太阴肺经。受风热。肺主皮毛。其经多气少血。故发于遍身。红疮点子。又名赤炎风。乃心火盛血热也。有赤点或有或无。久而不愈。变为厉风。宜消风退热。防风通圣散类治之。

血胤疮

血胤疮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渊腋胁肋旁。赤色有头。无头如肥皂子大。在肉中。如针刺痛。

忽长大至胸。兼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发于期门。名曰腋。女子患此走诸处。二三年变名结。

三五年出黑水死。

天疮

天疮是手太阴肺经受暑热湿蒸之气所生。肺主皮毛。故遍身燎浆白。疼之难忍。皮破赤沾。用定粉赤。丝瓜叶汁调擦即愈。多服香茹饮。

卷之七

瘰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延及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因气郁浓味而生曰风热。拓引变换。须分虚实。虚则难治。实则易治。妇人多此作寒热之类。俱以立效散栝蒌散相间服效。更宜灸之。断欲茹淡妙。

里疮

里疮此疮在里骨上。是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如生于蠡沟中都二穴上下。皆因湿毒。或因打扑抓磕虫犬破伤。日久不愈。亦由沾阴致令黑肉瘀血腐坏。流水不止。治法在后。

外疮

外疮此疮在外骨上。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或上下二穴。乃温毒之所生也。年月深远。久占房事致。令疮黑腐臭。如骨不腐可治。内服补中解毒。外以艾火。次以药上之即愈。方见后。

人面疮

人面疮此疮似人面。有口鼻眼二种。多生肘膝。一种治者能食。口眼能动。一种死者口眼俱不能动。此皆怪异之疮。出自天谴冤业之所作。当有省察以谢之后治方解也。

血风疮

血风疮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

马刀疮

马刀疮是手足少阳二经中。皆多气少血。初则结硬如石。或肩下及缺盆穴。未破时动之无根。或生两胁。

已流脓水。或生身后下。须至肩上。以救苦化坚汤治之。若不早治。延挨日久。气血衰败。岂不伤生乎。

杖疮

杖疮受刑被责。非气不足及荣气不从之所作也。乃因罪所罚也。叫号伤气。忍痛伤血。亦有血奔心而死者。皆人之壮弱。罪之轻重所致。宜破血调中。大补为妙。亦有棒毒因血凝滞也。

秃疮

秃疮是足太阳膀胱督脉二经。受湿热生虫作痒。疮痂高堆是也。沾风则起白屑。热则成秃。久则伤孔不生发也。治宜消风除湿。杀虫止痒。养血药服之。外以熊油膏涂之甚妙。

鱼脐疮

鱼脐疮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少海灵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承山飞扬二穴上下是也。又名鱼脐疔。最痛。宜托表加引经药。亦先灸妙。

阴包毒

阴包毒此是足厥阴肝经。风热之毒。其经多血少气。最痛。宜内托黄柴胡汤。亦能治腿内近股或痈或疽或疖等疮如神。未溃即散。已溃即痊。外宜敷贴之药更妙。

燕窝疮羊胡疮

燕窝疮羊胡疮脑后项窝有疮。名曰燕窝疮。是足太阳兼督脉经。乃湿热所生也。下唇下吧骨有疮。名曰羊胡疮。

是任脉经湿热所生也。在承浆穴地阁边。宜除湿清热之药掺之。方见于后。

胎毒疮恋眉疮

胎毒疮恋眉疮在腹胎之中。其母过食五辛酒肉浓味。遗毒于胎。则生子故有是疮。宜清热消风祛毒之剂治之。

外宜搽药。仍忌发物及母欲乳。不然。恐难愈也。

肺风疮鼻疮

肺风疮鼻疮鼻乃肺之窍。因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结于面所有。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搽药消之。方在后。

粉花疮裙边疮

粉花疮裙边疮妇女面生窠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内外足踝骨生疮。名曰裙边疮。是受裙边风所致。久治不痊。盖因不禁房事故也。方见于后。

脏毒痔疮漏疮

脏毒痔疮漏疮谷道生疽曰脏毒。最痛。初则内疏。次则内托。排脓溃后。慎房事。戒浓味气怒。若不谨守。恐生漏毒。亦有丧生者。黑者难治。

痔疮形图

痔疮多种。形状不一。故列二十四症图于下。当分轻重治之可也。

痔疮形图

痔疮形图

歌曰

痔症分三八。凭君仔细看。莫教年远见。言之不一般。菱角形之怪。莲花不可观。穿肠并鼠奶。

酒色两相干。休道莲花结。蜂窝亦不宽。雌雄同气血。子母一般般。最苦悬珠者。钩肠痛似攒。核桃与流气。见者亦心酸。栗子于中大。鸡心在外安。珊瑚形可恶。脱取最为难。内痔浑无出。担肠里外盘。垂珠更宜治。日久是鸡冠。切莫经刀火。令君性命残。成全医自易。戒忌守无难。吾今除怪毒。此药即灵丹。用功不半月。痔漏总皆安。

八漏形论

夫漏症有八。其形不一。但有孔窍出水不止者是也。一曰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二曰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四曰冷漏。孔内出白脓黄水不止者是也。五曰痔漏。乃痔疮日久不忌房事。破而流脓不收口者是也。六曰血漏。时时下鲜血不止者是也。

又名热漏。七曰漏。是平肉上生孔窍出脓血是也。八曰痿腮漏。因疮忽黑烂出黄黑水者是也。凡此各有治法。熏洗点搽内服等方。皆出海上异人秘授。不可轻忽视之。后验方知余之用心切矣。方见于后。

阴囊破裂漏疮

阴囊破裂漏疮外囊破裂漏水腥臭。久治不痊。盖因生梅疮毒结于此。宜内服土茯苓汤加人参等补药。外以黄粉霜药上之自安。忌行房。戒发物。

雌雄狐刺疮

雌雄狐刺疮凡狐刺疮多因竹木签伤破手足而成。痛不可忍。仍有雌雄二种。当分治之。雄者只生一个。雌者生有五七个。疮内皆有乱丝。疮外必然有刺者是也。治宜桑柴炭灰入轻粉干罨患处。以米醋浇之频换立效。

胞漏疮

胞漏疮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

水流麻根疮

水流麻根疮此疮多生于足后跟下。赤烂内有肉丝。缕缕如麻根相似。故名之。是足太阳经。多血少气。又沾房事。况在下。最难痊。宜用红粉霜加苎麻根灰干罨之。必先蒸洗。去阴染死肉臭气方妙。不然多死。

肥粘疮

肥粘疮小儿头上多生肥粘疮。黄脓显暴。皆因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有剃刀所过。先用槐条煎水洗净。再以烟胶入轻粉枯矾为细末熟油调搽如神效。

千日疮

千日疮一名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鸡胫皮搽之自愈。一法将蕲艾在初生第一个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矣。

时毒暑疖

时毒暑疖是夏月受暑热而生。大者为毒。小者为疖。令人发热作脓而痛。别无七恶之症。宜清暑香茹饮。

内加芩连大黄之类治之而愈。外加敷贴之药为妙。

齿踞

齿踞有齿上长出如鸡足距。长一二寸不痛。误触之则痛连心。乃足阳明胃经之毒。即以芫花线系之。

二日自落。如下是手阳明大肠经。用药当分经泄毒。线系一同妙。

白壳疮

白壳疮白壳疮者即癣也。而有四种。曰风癣。杨梅癣。花癣。牛皮癣。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外。小儿一种因吃湿奶名曰湿奶癣。久则有虫。宜粉霜滓搽之立效。

鼻鼻痔

鼻鼻痔皆因肺气不清。孔内生肉塞满。名曰鼻。又有如樱桃枸杞子类。名曰鼻痔。治宜清肺降火除湿。

外用贴药。去其黄水。消尽肉。再以苦丁香类治之立效。

嵌指

嵌指嵌指者。非气不和而生。乃因靴短或因踢蹙故甲内长于肉内。时时流水。痛不可忍。百治不痊。

庸医不识。误认指疳。上药不效。须令修脚人修去肉甲。上生肌散即愈。

鹅掌风

鹅掌风皆因生杨梅食鹅肉而生。亦有沾露而生在手足心背。乃心肾二经受毒所致。治宜熊脂膏搽之。火烘不三次而全愈。虽十数年者亦效。

疥疮

疥疮干疙瘩作痒作疼名曰疥疮。皆因血热所生。又有脓窠疮肿痛。是肺受风热。治宜消风败毒。外用搽药杀虫痒。以一上散治之。疥亦用熏拈子。恐毒内罨。先服汤剂数贴后熏方妙。

坐板疮

坐板疮此疮乃脾经湿热湿毒郁久。以致生于臀部。最痛最痒。况至阴之所。血亦罕来。药力少至。治宜内疏脾经湿热。外宜火拈油布触之更妙。方见后。

癞风疮

癞风疮近称大风是也。初受杀物之风而五脏乘虚而入。日久气血俱病。上下体俱有疮。手足指脱。眼瞎鼻崩毛落。身紫烂臭流脓。当求仙方治之。昔孙真人治四百人止愈一贫妇人也即此。

喉闭

喉闭未破者名曰喉痹。一曰单。二曰双。已破者名曰乳蛾。亦有单双。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乃火郁之症。已破未破。俱可用喉针针之。以泄其毒。如救焚如救拯之急。内服消毒。外用吹药。迟则恐伤生命也。

蛇窠疮

蛇窠疮此疮因衣服被蛇游过。或饮食内受沾蛇毒。入于皮毛。致生疮且痛。可用艾灸之疮头上。或以松针刺血。取蜈蚣浸油搽之。或酒调雄黄搽之即安。

蜘蛛疮

蜘蛛疮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可用苎麻在疮上揉搓水出。

即以苎麻烧灰为末。掺在疮上即愈。

阳湿痰破疮

阳湿痰破疮此疮多因伤寒在阳经。发汗不透所致。汗不透必痛。痛久则肿。肿久则赤而热。热久则破坏。此为阳湿痰破疮。治宜除湿化痰止痛。外以艾火蒸灸。去其死肉以活肌。冲和膏收功。

阴湿痰破疮

阴湿痰破疮原因伤寒在阴经失汗。汗郁而成痰则痛。痛久则肿。肿亦不变色。夜痛甚。其痛处冰冷。脉亦沉细。日久气血凝注则肌死。肌死则破坏腐臭。名曰阴湿痰。内服回阳之剂。外以玉龙膏敷之。再加艾火则安。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