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卷二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卷二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郑炳林 著

P.3720号

莫高窟记

右在州东南廿五里三危山上(1)。秦建元年中,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已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2)。又至此(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卌尺。又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开皇年/中,僧善喜造讲堂(3)。从初量窟至大历三年/戊申,即四百四年。又至今大唐庚午(辰)年四百九/十六年。(4)

时咸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5)。/

[题解]

P.3721号,本卷题名“莫高窟记”,首尾俱全,共十三行。

[校注]

(1)S.5448号《敦煌录》:莫高窟在宕泉谷中,东即三危山,西即鸣沙山,谷西壁南北二里并是高大沙窟。本卷述为在三危山上,与事不合。

(2)罗振玉《西陲石刻录》收《周李君修佛龛碑》曰:“莫高窟者,厥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界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静域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仙禽瑞兽育其阿,斑羽毛而百綵,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尔其镌崿开基,植端□□□□□□□塔构层台以簉天,刻石穷阿育之工,彤檀极优阗之妙,每至景鲤(待查)丹陛,节启朱明,四海士人,八方缁素,云趋今超,□□□□□□□归鸡足之山,似赴鹫头之岭,陞其栏槛,疑绝累于人间,窥其宫阙,似游神手天上。……大周圣历之辰,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余龛。今见置僧徒广,……”。

P.2511号与此同。

(3)P.3721号《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记为开元九年。

(4)又至今大唐庚午(申)年四百九十六年:自大历三年戊申后推九十二年,此年应是庚申年。

(5)敦煌莫高窟第156号窟(晚唐)前室北壁题有此记:“莫高窟记:右在州南廿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巡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己后,镌□□不绝,可有五百余龛。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廿尺。开皇时中,僧善喜造讲堂。从初□□至大历三载戊申,□四百四年;又至今大唐庚午即四百九十六□。□□□□□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供养人有张公、窟主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张议潮、张淮深等,又有“河西节制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本卷此记写于悟真告身及京城大德赠悟真诗背面,疑为当时之副都僧统悟真所作,为第156号窟“莫高窟记”之底稿。

沙州地志

P.5034号

(前缺)

百一十二里,西北去五百

烽,置栅以押贼

东西廿步,

内,在县北十步处。

宇文保定四年废,唐上元

□,寺名依旧,置立度僧(1)。今

□□寺,东西卅步,南北

同前魏明帝时置,至宇文

□□□龛

右在县东六十里,《耆旧图》云:汉

□□□佛龛,百姓渐更修营,见

一所县学(2)

右在县城内,在西南五十步,其

堂,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

一所社稷坛,周回各廿四步,[高四尺](3)。

右在县西南一里卅步,唐乾封二年口□

四所山:

黑鼻山(4)

右在县西南五十里,东接□□,□北具沙,山东/至山阙烽即绝,其黑鼻山连延西至紫金,即/名紫金山,至五亭,即名五亭山,又西出一百余/里即绝。/

□(姚)阅山(5)

右在县东南一百八十一里(6),东接敦煌县界□/□山,西接龙勒山,南北二十五里,高七里,其山□/□(因启)为名(7)。/

□(龙)勒山(8)

右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东接姚阅山,西接西子亭/山,南北廿五里,高四里,其山因泉为名。/

西子亭山

右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东接龙勒山,西经/樊石戍西出,连延接石城镇、南山,汉开鄯□(善)/南路(9),因山置亭,其山石紫色,故号紫亭,时/人语讹名曰子亭。/

二所泽:

大泽,东西十里,南北十五里。右在县南(东)七里(10),水草滋茂,百姓放牧,并在其中,因□(名)/大泽(11)。/

曲泽,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五里。

右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因号曲泽(12)。/

二所泉:

龙勒泉,周回三步,深□□。

[右在县]南一百八十里(13),按《□□志》(14),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归,愍而放之(15),来/至此泉,饮水鸣喷辔(16)/

龙堆泉,周回五步,[深□□]。/

右在县南五里,耆旧云:昔有骏马,□□□□,□(来至此泉,饮)/水而鸣(17),婉转回旋而去,因以为号,今检其/□□(南有)塠(18),有似龙头,故号龙塠。/

一[所]海水:

右出寿昌县东南十里(19),去州一百廿里。方圆可一里,□(其)/深浅不测,地多芦(),其水分流二道,一道入寿□(昌)/县南溉田(20),一道向寿昌东溉田。旧名渥洼水,□(按)《□(汉)/书·孝武本纪》(21):“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天)/马之歌(22)。”李斐云:“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23),屯田敦煌□,□□□□□□□□/马中有奇异者(24),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作土人(25),将绊勒于水傍,后马玩习久,人代土人/持绊勒收得其马,献之。神异此马(26),云从水口(中)/出(27)。”渥洼水,即此海也。/

二所渠:

大渠(常支渠),长一十五里,宽八尺,深五尺。/

右在县南十里,从渥洼海畔穿渠,用溉县东/田苗,其水派流支散,因以为名。/

长支渠(大渠)(28)

右在县南十里,从海畔穿渠,用溉县东田苗。/县界渠中最大,因以为号。/

□□(二所)涧(29):

石门涧,阔七十三步,崖深一丈五尺,水深三尺。右源出县东南三里(30),于县城南五步向西出,/入石门谷,众水合口,可□卅里,百姓堰水/以溉田,因山为号。/

无卤涧,阔五十步,崖[深]一丈五尺,水阔八尺,深三尺。右源出古阳关城西南,至县西南十里,/北流至石门烽西(31),正西入寿昌古城界下/廿里(32),百姓用溉田苗,其水无卤,故以为号。/

二古关:

阳关,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

右在县西十里,今见破坏,基趾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

玉门关,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

(中缺)

□□□,东西一百五里,阔一丈五尺,高八尺。

烽,西至紫金北口烽,旧

[凉]王李暠建,高十一

二年废,基趾见存(33)。

武帝后元[□]年置都□(尉)

存,以居玉门[关]之南,因以

废弃,隋大业五年,大将

从此路西出,已后更无人行(34)。

步,高三丈。

[武]德六年置,今见破坏。

汉破羌将军辛武贤败羌戎

[破]羌亭(35)。

[《汉书·]西域传》曰,去长安六千一百(36)

聊、胡桐、白草,人随畜牧,逐(37)

通大宛,使者相望于道。

从骠侯赵破奴击之,虏(38)

凶(匈)奴,发兵击之,于是楼兰(39)

[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

不便与汉通,后为匈奴反间(40),

[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

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

之,王喜,与介子欲(饮),醉,介子将其(41)

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

其山连延,东接沙州

播仙镇南山。

西北,东北并是沙碛,更无所至(42)。

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

十里,立鄯善质子尉屠耆

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

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

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卅人,

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名为

名屯城(43)。

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八尺。

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汉

二百卅里,去播仙镇城六百一(44)

□见有百姓居住。

丈,下阔一丈,上阔四尺。

四里(45),艳典种蒲桃于城中,

其川,东西阔三百七十步,长

住(46)。

二丈。

其城康艳典造,近萨毗泽,

四百八十里,山险(47),恒有吐蕃、吐

田(?)九千二百九十五。

□□不识顷亩多少,其

衣服多以裘褐,商旅往来(48),

粟。

驴、羊、狗。

(中缺行数不明)

野狐、兔。

兽。

以□其食。

一所僧寺:

右在镇城中。

六所道路:

一道南路,其□□□□(镇东去屯)城一百八十里(49),从屯城取碛路,/由西关向沙州二千四百里,总有泉七所,更无水草。/其镇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50)。/

一道南路,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其路由古阳/关向沙州,多缘险隘,泉有八所,皆有草,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涤,道闭不通(51)。/

一道从镇西去新城二百卌里,从新城西出取傍河/路向播仙镇六百一十里。从石城至播仙八百五十/里,有水草。从新城西南向蒲桃城二百四十里,中间/三处有水草,每所相去七十余里(52)。从蒲桃城西北/去播仙镇四百余里,并碛,路不通(53)。/

一道南去山八十里,已南山险,即是吐谷浑及吐蕃境(54)。/

一道北去焉耆一千六百里,有水草,路当蒲昌海(55)。/西度(渡)计戍河。/

一道东南去萨毗城四百八十里(56)。/

步,高二丈,下阔九步,

无人居住,在石城镇东二十步(57)。

高二丈五尺,下阔二丈五尺,/上阔八尺。/右见破坏,无人居住,在屯城西北五十步(58)。/

二所蒲桃故城,并破坏,无人居止(59)。/

一城周回二百五十步,高五尺已下。右在山头,垒石为城,去平川七百步,其山无水/草树木,北去艳典新造城四里。/

一城周回一百卌步,高五尺已下。/右在平川,北去艳典新造城四里。/

一所蒲昌海:

右在石城镇东北三百廿里。据《汉书·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焉(60)。/

一所袄舍

存。

(中缺)

□□□

□□且末国,王都且末城(61)

□□土地草木畜产与石城(62)

□□同,自汉已后,其名不改,隋

□□□吐谷浑,置且末郡(63),管

□□凉州兵士等弃镇归敦煌

□□年。

□□都尉即令□且末城。

(后缺)

(题解)

P.5034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曰:“P.5034,若干残卷残片(内有:1.□州志;2.春秋后语残奉文等)。”向达名为《沙州图经》。黄永武《敦煌宝藏》定名为“沙州附近关山泉泽等地志”。卷子内容主要记沙州寿昌县、石城镇、播仙镇的地理,与其它地志无异,故定名为《沙州地志》。卷子首尾俱残,中部及上下均有残缺,记事首起寿昌县寺院,末尾至播仙镇,残存二百余行,记事较敦煌所出其它地志更详尽,是研究唐代敦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校注]

(1)《寿昌县地境》(以下称《地境》)寿昌县“宇文保定四年省入敦煌县”,是时县废,寺院随即废。寿昌县有“寺一,永安。”当即此寺。

(2)县学:沙州寿昌县亦设有县学,县学的方位及规制与敦煌县相同,参考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州学和县学条。

(3)一所社稷坛周回各二十四步:据P.2005号州社稷坛和县社稷坛皆周回各二十四步,高四尺,可证所缺为“高四尺”。三字。

(4)黑鼻山:《地境》、S.788号《沙州图经》及P.2691号《沙州城土境》皆有记载。

(5)□阅山:据《地境》,S.788号,应作“姚阅山”,据以补正。

(6)一百八十一里:《地境》、S.376号,P.2691号皆作“一百八十里”。

(7)其山□□为名:《地境》作“其山因启为名”。

(8)□勒山,应作“龙勒山”。龙勒山,《元和郡县图志》、S.367号、P.691号及《地境》等皆有载。

(9)汉开鄯□南路:应作“汉开鄯善南路”。

(10)县南七里:《地境》及P.2691号并作“县东七里”。寿昌县南十里有寿昌海,故大泽不应在县南,“南”,疑为“东”之误。

(11)因□大泽:应作“因名大泽”。关于大泽,《地境》记载:“水草滋茂,放牧六畜,并在其中”。

(12)□□□□因号曲泽:《地境》曰:“其泽迂曲,故以为号。”曲泽,P.2691号亦有载。

(13)□□□南一百八十里:《地境》及P.2691号作“县南一百八十里”,此句应作“右在县南一百八十里。

(14)按《□□志》:《地境》作“按《西域志》”,S.367号作“……物志”。

(15)□□□归,愍而放之:《地境》作“得骏马,愍而放之。”S.367号作“……购以归,愍而放之。”

(16)饮水鸣喷辔:《地境》:“鸣(饮)[水]鸣喷辔衔落地,因以为名。”S.367号“来至……以为龙勒泉。”龙勒泉,P.2691号、《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并有记载。

(17)昔有骏马□□□□□水而鸣:S.367号曰:“……饮此水鸣喷”,《地境》曰:“昔有骏马,来至此泉,饮水嘶鸣”,据以补正。

(18)今检其□□塠:《地境》作“今验池南有土堆”,据以补正。塠,“堆”之俗字。

(19)寿昌海,右出寿昌县东南十里:县东南,《地境》,P.2691号俱作“县南”。又据S.367号及本卷大渠,长支渠皆源于县南十里寿昌海,可证“东”为衍字。

(20)寿□县:应作“寿昌县”。

(21)□□书孝武本纪:缺字应作“按汉”。《汉书》作“武帝纪”。

(22)作□马之歌:《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秋,马生涯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据以补正。

(23)南阳新野有暴利□□□帝时遭刑:《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据以补正。

(24)屯田敦煌□□□□□□□□□马中有奇异者:《武帝纪》颜注曰:“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

(25)利□□作土人:《武帝纪》颜注:“利长先作土人”。

(26)神异此马:《武帝纪》颜注作“欲神异此马”。

(27)《武帝纪》颜注云:“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长先作土人,持勒绊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绊收得其马,献之,欲神此马,云从水中出。’”。据本卷足证今本《汉书》颜注“有奇(异)者”及“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传抄有误,应作“有奇异者”及“后马玩习久,人代土人……,句读明显易懂。

(28)常支渠:据其文意揆之,“常支渠”与“大渠”二渠之名,当在抄写过程中颠倒。

(29)□□涧:据本卷内容揆之,应作“二所涧”。

(30)县东南:《地境》,P.2691号同。S.367号作“县南。

(31)石门烽,当在寿昌县西石门谷一带。

(32)寿昌古城,当即西寿昌城,P.2691号“西寿昌城,县西二十五里。”《地境》作“县西北五里”,误。据无卤涧水条,西寿昌城当在寿昌县正西微北二十五里左右。

(33)据P.2005号,长城“东至阶亭驿一百八十里,……西至曲泽烽二百一十二里,正西入碛,接石城界。”本卷黑鼻山在县南五十里,“其黑鼻山连延西至紫金,即名紫金山。”紫金北口烽当此;曲泽烽当在寿昌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之曲泽,本卷“……烽,西至紫金北口烽”当指曲泽烽至紫金北□烽段。初建于西汉,再建于西凉李暠,唐代废。

(34)《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寿昌县:“阳关,……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五年击吐谷浑,“卫尉卿刘权出伊吾道,击吐谷浑,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追击,至伏俟城。”伊吾道指大业四年薛世雄出玉门关击伊吾之道,《隋书·刘权传》:“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隋书·赵才传》作“合河道。”此次击吐谷浑师出敦煌西阳关,沿南道至鄯善入青海,非取伊吾道.本卷鄯善六所道其中二条,一条东至寿昌,一条东入阳关。

(35)口羌亭:即破羌亭,《地境》、S.788、P.2691号并有记载。

(36)西域传曰去长安六千一百:《汉书·西域传》:“鄯善……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37)《汉书·西域传》:“……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P.2672号《胡桐诗》:“张骞何处识胡桐,元出姑臧赤岸东,条异乌桑阴攘攘,枝生杏叶密蒙笼,徒劳大夏看筇节,漫向楼兰种一藂(丛),为恨玉门关路□,泪痕长滴怨秋风。”《法显传》:“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蚝褐为异。”

(38)……通大宛,使者相望于道,…从骠侯赵破奴击之,虏:《汉书·西域传》“骠”作“票”。同书曰:“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于是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与轻骑七百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

(39)凶奴发兵击之于是楼兰:《汉书·西域传》:“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40)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不便与汉通后为匈奴反间:《汉书·西域传》:“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魏书·西域传》:“鄯善国,……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

(41)介子将其:《汉书·西域传》无“介子”二字,作“将其屏语”。

(42)……西北东北并是沙碛更无所至:S.367号作“西面皆是沙碛”,《地境》同。

(43)屯城:《地境》、S.367号并有详载,唯城周及城墙高阔未记。本卷引文见《汉书·西域传》。

(44)二百卅里去播仙镇六百一:S.367号,新城“东去石城镇二百四十里”;据《新唐书·地理志),新城至播仙镇五百里。本卷六所道路中有石城经新城沿且末河至播仙镇之道,与此处里程相同。新城,《地境》亦有载。

(45)四里:《地境》:“在石城北四里”,S.367号:“南去石城镇四里。”

(46)本卷二所蒲桃城条有详载。

(47)山险:S.367号作“山险阻”。

(48)《汉书·西域传》:“鄯善当汉道冲,西通且末二百二十里。”《魏书·西域传》:“凉州既平,鄯善国以为‘唇亡齿寒,自然之道也,今武威为魏所灭,次及我也。若通其使人,知我国事,取亡必近,不如绝之,可以支久。’乃断塞行路,西域贡献,历年不入。后平鄯善,行人复通。”又曰:“出自玉门,度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隋书·裴矩传》:“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度葱岭,……”自汉至唐五代,鄯善一直是中西交通贸易的必经之地。

(49)一道南路□□□□城一百八十里:屯城西至石城镇一百八十里,缺字当作:“镇东去屯”。

(50)《新唐书.地理志》:“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S.367号、《地境》皆记石城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当指此道路。

(5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西至石城镇一千五百里”,当指此道。《法显传》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

(52)本卷新城条所记新城西播仙镇,东至石城镇里程与此合。《新唐书·地理志》:“(石城镇)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播仙镇,故且末国也。”路线相合,但里程有异。《洛阳伽蓝记》卷五:“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且末城。”《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从此(且末)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里程与本卷相去更远。

(53)蒲桃城西北去播仙镇四百里,当直线穿碛,缺水草难行,故不通。

(54)即吐谷浑道,此道从鄯善东过索尔库里,经柴达木盆地至西宁,基本上沿着今天青海至新疆的公路。《洛阳伽蓝记》卷五“从吐谷浑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即此道.《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五年炀帝“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扞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

(55)北魏灭北凉,沮渠无讳率部由鄯善迁高昌由此道;北魏大将万度击焉耆、龟兹亦由此道。《法显传》:从鄯替“复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国。”

(56)《地境》、S.367号及本卷萨毗城条有:“山险阻,恒有吐蕃,吐谷浑往来不绝。”拙作《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第十期)对此道亦有详考。

(57)S.367号“鄯善城,周回一千六百四十步,西去石城二十步。汉鄯善城,见今墔(摧)坏。”《地境》同。

(58)S.367号“古屯城,在屯城西北。”《地境》作“故屯城,在石城西北。”

(59)《地境》、S.367号蒲桃城为几城不记,此卷足补二志不足。

(60)去玉口阳关三百里及冬夏口增减:《汉书·西域传》作“去玉门,阳关三百里”,“冬夏不增减”,据以补正。

(61)《汉书·西域传》:“且末国,王治且末城”。据《地境》,S.367号播仙镇条,此句应作“播仙镇,右在且末国王都且末城”。

(62)《汉书·西域传》:“自且未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

(63)《隋书·吐谷浑传》:隋大业五年击败吐谷浑,“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六月“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隋书·薜道衡传》:炀帝杀道衡,“……妻子徙且末。”

沙州都督府图经

P.2695号

(前缺)

甘露

右武德六年六月己酉甘露□(降),□□(弥漫)十五日(1)。/

木连理

右唐调露元年于敦煌乡董行端园内木生/连理。/

甘露

右唐垂拱四年董行端(2)园内,[甘]露降于树上(3),垂流于

池(地)(4)/,昼夜不绝。/

野谷

右唐神圣皇帝垂拱四年,野谷生于武兴川,其苗/高二尺已上,四□(散)似蓬(5),其子如葵子色黄赤,似葵子/肥而有脂,抄(炒)之作□(麨),□(甘)而不热(6),收得数百石,以充军粮。/

瑞石

右唐乾封元年有□□(百姓)严洪爽于城西李先王庙侧/得上件石(7),其色翠碧,上有赤文作古字云:下代卅卜年/七百。其表奏为上瑞,当为封岳并天,咸置寺观,号为/万寿,此州以得此瑞石,遂寺观自号灵图。/

白雀

右咸亨二年有百姓□(王)会昌于平康乡界获白/雀一双(8),驯善不惊,当即进上。/

黄龙/

右唐弘道元年腊月为高宗大帝行道,其夜崇教/寺僧徒都集及直官等,同见空中[有]一黄龙见(9),可长三/丈以上,髯须光丽,头目精明,首向北升,尾[垂]南下(10),当/即表奏,制为上瑞。/

五色鸟

右大周天授二年一月百姓阴嗣鉴于平康乡界武/孝通园内见五色鸟,头上有冠,翅尾五色,丹嘴赤足,/合州官人百姓并往看,见群鸟随之,青、黄、赤、白、黑/五白色具备,头上有冠,性甚驯善。刺史李无亏表/奏:“谨检《瑞应图》曰:‘代乐鸟者,天下有则见也。’/正(止)于武孝通园内(11),又阴嗣鉴得之。臣以为:阴者,/母道;鉴者,明也,天显。”/日扬光庆云

右大周天授二年冬至日,支度崔撝等状称:“今/日冬至卯时有五色云扶日,阔一丈已上,其时大明,/大校一倍以上。北(比)至辰时(12),复有五色云在日四边抱[日](13),光彩甚/鲜。见在官人百姓等同见,咸以为圣神皇帝陛下/受命之符。”刺史李无亏表奏:“谨检《瑞应图》曰:/‘圣人在上,日有天光,天下和平。’又曰:‘天子孝则景云出游。’/有人从己西巳北己东来者咸云:诸处/赦日,亦总见五色云抱日。”/

蒲昌海五色

右大周天授二年腊月,得石城镇康拂耽延弟地舍拨状/称:“其蒲昌海旧来浊黑混杂,自从八月已来,水清/明彻(澈)底,其水五色。得老人及天竺婆罗门云:‘中国有圣/天子,海水即清,无波。奴身等欢乐,望请奏圣人知/者。’”刺史李无亏奏云:“淮海水五色,大瑞。谨检《瑞/应图·礼升威仪》曰:‘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傔/[海]夷也(14)。’天应魏国当涂之兆,明土德之昌也。”/

白狼

右大周天授二年,得百姓阴守忠状称:白狼频到守/忠庄边,见小儿及畜生皆不伤,其色如雪者。刺史李/无亏表奏:“谨检《瑞应图》云:‘王者,仁智明悊,即至;动准/法度,则见。’又云:‘周宣王时白狼见,天禾戈(犬戎)服者(15)。’天显陛下/仁智明悊,动[准]法度,四[夷]宾服之征也(16)。又见于阴守忠之庄/边者,阴者,臣道,天告臣子并守忠于陛下也。前件四瑞,诸/州皆见,并是天应陛下开天统殊征号,易服色,延/圣寿。是以阳鸟叠暎(映),澄海以通辉;瑞鸟摛祥,对景/云而共色;胡戎唱和,议中国之有圣君;遐迩讴谣,嘉大周/之应宝命。”/

歌谣:

神皇圣氏,生于文王之祖也(17)。于武昭王,承天剪商;谁其下/武,圣母神皇;穆S.九族,绥彼四方;遵以礼仪,调以阴阳,三/农五谷,万庚千箱;载兴文教,载构明堂,八窻(窗)四闼,上圆/下方;多士济济,流水洋洋;明堂之兴,百工时揆;庶人子来,皴[鼓]不朦(18),/肃肃在上,无幽不察,无远不相。千龄所种(19),万国攸向;俗被仁/礼,家怀孝让;帝德广运,圣寿遐延,明明在下,于昭干天,本枝百代,福祚万年。惟彼浴(洛)邑(20),/圣母营之;惟彼河水,神皇清之,穆穆帝子,/圣母生之,浩浩海渎,神皇平之;福兮祐兮,在/圣母兮;盛兮昌兮,在神皇兮。/

圣母皇皇,抚临四方;东西南北,无思不服,秃发狂瞽,侵/我西土;皇赫S.怒,爰整其旅;荒徼之外,各安其所;/穆穆圣君,受天之祐;圣皇为谁,神皇圣母,于万S.年,受天之祜。/永淳之季,皇升王京;如丧其考,人不聊生,裴徐/作舋(釁)(21),淮海波惊;皇皇圣母,定从服横;绥以/大德,威以往(佳)兵;神谋独运,天鉴孔明;危邦再静,乱/俗还平;河图洛书,龟皆(背)龙胸;/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既营大室,爰构明堂,如天之堰,如/地之方;包含五色,吐纳三光,傍洞八牖,中制九房,百/神荐趾,膺乾之统,得神之经,子来之作,不日而成,不/得有得非名。如天之寿,于万S.龄,黄山海[水,蒲昌]沙场(22);地/邻蕃服,家接浑乡;昔年寇盗,禾麦调(凋)伤;四人扰扰,/百姓遑遑;圣人哀念,赐以惟良;[既抚]既育,或引[或]将(23),昔/靡单袴,今日重裳,春兰秋菊,无绝S.芳。/

右唐载初元年四月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具件如上讫。/

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

[题解]

P.2691号,卷末题“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卷首残缺,仅存敦煌十一祥瑞及一首歌谣,共七十八行,与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第四百零二行至五百一十行内容完全相同,又与S.2593号《沙州图经卷第一》所述卷“第二,第三,第四敦煌县”相符合。

[校注]

(1)甘露□□□十五日: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作“甘露降,弥漫十五里。”

(2)董行端:P.2005号作“董行靖”,误。

(3)露降于树上:“露”前有夺字,P.2005号作“甘露降于树上”,据补正。

(4)垂流于池:池,P.2005号作“地”。

(5)四□似蓬:P.2005号作“四散似蓬”。

(6)钞之作□□而不热:P.2005号作“炒之作麨,甘而不热”。

(7)有□□严洪爽:P.2005号作“有百姓严洪爽”。

(8)□会昌:P.2005号作“王会昌”。

(9)见空中一黄龙:“中”后有夺字,P.2005号作“见空中有一黄龙,据补。

(10)尾南下:P.2005号作“尾垂南下”,据补正。

(11)正:P.2005号作“止”,据正之。

(12)北至辰时:北,误。P.2005号作“比至辰时”,据以正之。

(13)在日四边抱:“抱”后有夺字,P.2005号作“在日四边抱日”。

(14)则河傔夷也。“夷”,前有夺字,P.2005号作“则河傔海夷也”,据补

正。

(15)天禾戈服者:P.2005号作“犬戎服者”,据正之。

(16)动法度:四宾服之征也。P.200S.号作“动准法度,四夷宾服之征也”,据补正。

(17)生于文王之祖也:此处有夺文,P.2005号作:“生于文王之祖,生于后稷,故诗人所谓生人尊祖也。”罗振玉《沙州志残卷校录札记》(《敦煌石室遗书》)认为“文王”之后又夺“文王”二字。

(18)皴不朦:P.2005号作:“皴鼓不朦”,据补正。

(19)千龄所种:种,P.2005号作“钟”。

(20)惟彼浴邑:浴,误。P.2005号作“惟彼洛邑”,据正之。

(21)裴徐作舋:舋应作“釁”。

(22)黄山海沙场,此句有夺文,P.2005号作“黄山海水,蒲昌自沙场”,据补正。

(23)既育或引将:此处有夺文,P.2005号作“既抚既育,或引或将”,据补正。

沙州城土境

P.2691号

(前残)

今时窟家并已置直(?)新,从永和八年癸丑(壬子)岁(1)□建窟,至今大汉/乾祐二年己酉岁,算得伍佰玖拾陆年记。沙州城,案从前汉弟六武/帝元鼎六年甲子(庚午)岁(2),将军赵破奴奉命领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至/今大汉乾祐六年己酉岁,算得一千五十十年记(3)。

沙州城土境:/

东去京师三千七百五十九里,去洛阳四千六百九里(4)。四至:东西(至)瓜州/三百一十九里(5),西至石城一千五百八十里(6)。西北至西州一千三百八十里(7)。甘泉,州西/五百里。贰师泉,州东一百三十里。东盐池,州东五十里。西盐池,州西/一百七十里(8)。北盐池,州西北卅五里(9)。玉女泉,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10)。兴胡泊,州西北/一百一十里(11)。阚冢,州东廿里(12)。河仓城,州西北二百四十里(13)。长城,州北西六十三里(14)。/塞城,州东四十五里。效谷城,州东北四十里(15)土地神,州南一里。雨师神,州东二里。风P.神,州西北一里(16)。李先王庙,州西八里。张芝池,北水池是。鸣沙山,州/南七里。三危山,州东南三十里(17)。黄釜山,州东一百七十里。全犭盖水山,州东/南一百七十五里。南口山,州南二百五十里。硖石山,州南二百卅里。会/道山,州东南二百五十里。石泉山,州东三百八十六里。大鸟山,州北一百/九里。石槽山,州西北三百卅里。望山,州西北三百三十七[里]。寿昌县,西北去州/一百廿里。里(黑)鼻山,县西南五十里。姚阅山,县东南一百八十里。龙/勒山,县南一百八十里(18)。西紫亭山,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大泽,县东/七里。曲泽,县西北一百九十里。龙勒泉,县南一百八十里(19)。龙堆泉,县/南五里。寿昌海,县南十里,方圆一里。大渠,县南十里。石门涧,县东/南三里。无卤涧,县西南十里。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破羌亭,县/东六十五里。西寿昌城,县西廿五里(20)。□□湖,说别有本。常乐县,东/去瓜州一百十五里(21)。沙州先是瓜州,宜种美瓜,故号瓜州,后始改名为/沙州(22)。

(以下非土境内容,故不录)

[题解]

S.2691号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2691,……背为沙州地志,未抄完。”《敦煌宝藏》亦定名为《沙州地志》。文书中提到《沙州城土境》,故据此取名为《沙州城土境》。文书卷首残,尾未抄完,为沙州土境内容者,共二十三行,第二十三行之后与沙州土境无涉,故不校录。

[校注]

(1)永和八年癸丑岁:永和,东晋穆帝年号,永和八年岁次壬子,文书误,故正之。

(2)前汉弟六武帝:“第六”为衍文。元鼎六年甲子岁:元鼎六年岁次庚午,文书有误,故正之。

(3)至今大汉乾祜六年乙酉岁算得一千五十十年记:“五十”后衍一“十”字。

(4)《通典》卷一七四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东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五百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沙州“在京师西北三千六百五十里,至东都四千三百九里。”

(5)东西瓜州三百一十九里:西,应作至。《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作“东至瓜州三百里”。据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苦水条,瓜州至鱼泉驿一百五十里,至常乐一百二十里,据鱼泉驿条,鱼泉驿至沙州一百八十五里,至常乐四十五里;故沙州至瓜州里程有三百三十五、三百五十里两种记载。瓜、沙州之间道路有几条,各有差异。

(6)西至石城一千五百八十里: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寿昌县地境》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西至右城镇一千五百里。”

(7)《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P.2009号《西州图经》大海道:“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

(8)州西一百七十里:S.788、P.2005号并作一百一十七里。唯方位稍异,P.2005号作“州北”,S.788号作“县西北”。

(9)州西北三十五里:S.788,P.2005号作四十五里。

(10)S.788号作“县西北七十里”,S.5448号作“城西八十五里”。

(11)P.2005号同,S.788号作“一百五十里”。

(12)州东:P.2005,S.788号作“县东北”。

(13)河仓城:S.5448号同,P.2005号作“阿仓城”。二百四十里,P.2005号同,S.5448号作“二百三十里”。

(14)州北西:S.5448、P.2005号并作“州北”,“西”"为衍字。

(15)四十里:P.2005号作“三十里”。

(16)P.2005号作“州西北五十步”。

(17)《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敦煌县:“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危。”P.3608号《陇西李氏修功德记》:“敦煌之东南,有山曰三危,结积阴之气,坤为德成,凝质之形良为象,崚嶒千峰,磅礴万里。”

(18)《寿昌县地境》同。

(19)《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龙勒水,在县南一百八十里龙勒山上。”

(20)县西廿五里:《寿昌县境》作“县西北五里”。

(2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同。P.2005号苦水条作“一百廿里。”

(22)《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后魏“明帝罢镇立瓜州,以地为名,寻又改为义州,庄帝又改为瓜州,……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为沙州。”

沙州都督府图经

P.2005号

(前缺)

美草,更□□□

水又西流八十里,与硖(1)

美草。又西北流入硖谷,

流曝(瀑)布桂鹤

蔽亏日月,深谷

里,不生草木,中有(2)

春之后,仲夏之(3)

秋后即下,向人

无杂鸟,水无

者,不过数寸(4),

曲多野马,犛(5)

狼虫豹窟穴,其

里至子亭镇(6),西三

烽。又西北流六十里至山阙烽(7),水东亦是/鸣沙流山(8),其山流动无定,峰岫不恒。俄然/深谷为陵,高崖为谷,或峰危似削,孤岫如/画;夕疑无地,朝已干霄。中有井泉(9),沙至不掩,/马驰人践,其声若雷(10)。其水西有石山,亦/无草木。又东北流八十里,百姓造大堰,号为/马圈口(11)。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阔廿步,高二/丈,总开五门分水以灌田园。荷锸成云,决/渠降雨,其腴如泾,其浊如河(12)。加以节气/少雨,山谷多雪,立夏之后,山暖雪消,雪/水入河,朝减夕涨。其水又东北流卌里至/沙州城(13),分派溉灌。北流者名北府(14);东流者/名东河水(15);东南流者二道:一名神农渠,一名阳开渠(16);州/西北又分一渠,北名都乡渠(17);又从马圈口分/一渠,于州西北流,名宜秋渠(18)。州城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号;五谷皆/饶,唯无稻黍。其水溉田即尽,更无流/派。/

苦水(19)

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20),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21),号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东界故鱼泉驿/南(22),/西北流十五里入常乐山,又北流至沙州阶亭驿/南,即向西北流至廉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磠)。/

独利河水

右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县/东南界。雨多即流(24),无雨竭涸。/

悬泉水

右在州东一百卅里(25)。出于石崖腹中(26),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西凉录·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利]乃以掌/拓山(27),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28)。/

七所渠:

宜秋渠,长廿里。/右源在州西南廿五里,引甘泉水。两岸修堰十里,/高一丈,下阔一丈五尺;其渠下地宜晚禾,因号为宜/秋渠(29)。/

孟授渠,长廿里(30)。/右据《西凉录》,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于州西南十/八里于甘泉

都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百姓蒙赖,/因以为号(31)。/

阳开渠,长一十五里(32)。

右源在州南十里,引甘泉。旧名中渠。据《西凉/录》,刺史杨宣移向上流造五石斗门(33),堰水溉/田,人赖其利,因以为号。/

都乡渠,长廿里(34)。

右源在州西南一十八里甘泉水马圈堰下流,/造堰拥水七里(35),高八尺,阔四尺,诸乡共造,/因号都乡渠。/

北府渠,长卌五里。

右源在州东三里甘泉上,中河斗门,为其渠/北地下,每年破坏,前凉时刺史杨宣以家粟万斛,/买石修理,于今不坏。其斗门垒石作,长卌步,阔三丈,/高三丈。昔敦煌置南府、北府,因府以为渠名(36)。/

三丈渠,长五里。

右源在州东三里甘泉水上,于河斗门南向东修/堰,穿渠一十三里,其渠阔三丈,因以为号(37)。/

阴安渠,长七里(38)。

右在州西南六里甘泉水上。据《西凉录》,敦煌太守/阴澹于都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百姓蒙利而安,/因以为号(39)。

一所壕堑水,阔(四十)五尺,深九尺,壕绕城四面。右其壕西南角有一大泉,分为两道,流绕城四面/周匝,至东北隅,合流北出,去城七里,投入大河(40)。/

三所泽:

东泉泽

右在州东卌七里。泽内有泉,因以为号。/

卌里泽,东西十五里,南北五里。/右在州北卌里,中有池水,周回二百步,堪沤麻,众/人往还,因以里数为号。/

大井泽,东西卅里,南北廿里。右在州北十五里。《汉书·西域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昆弥,至敦煌,遣使者按行,悉穿/大井,因号其泽曰大井泽(41)。/

二所堰:

马圈口堰

右在州西南廿五里,汉元鼎六年造,依马圈山造,/因山名焉。其山周回五十步,自西凉已后,甘水湍/激(42),无复此山。/

长城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

右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堰苦水以溉田,承前造/堰不成,百姓不得溉灌,刺史李无亏造成,百/姓欣庆。无亏,汉丞相蔡(43)之后,自陇西徙居/幽州之范阳。五代P.祖司空诉,尚后魏太(世)祖/舅阳平王杜起(超)女(44),后为公主,忆长安城,太(世)祖/于范阳为公主筑长安城,俗号长安城李。随(隋)时定/氏族,去其安字,直为长城李氏(45)。/大周圣神皇帝赐无亏长城县开国子,故时/人名此堰为长城堰。/

一所故堤,高三丈,阔三丈五尺。

右在州东北一百廿步。按《十六国春秋》,嘉兴四年,西/凉王李歆为且[沮]渠蒙逊战败于酒泉东怀/城(46),歆死国灭。其弟恂为敦煌太守,与诸子弃/敦煌奔于北山。蒙逊以索元绪行敦煌太守,绪/行险恶,失于人心,郡人宋承义(47)、张弘以恂在郡有/惠政,密遣招恂,九月率数千骑入于敦煌(48),索(元)绪/东奔,宋承义等推恂冠军将军、凉州刺史。蒙/逊遣子德政率众一万攻恂,恂闭门不战。至五年/春,蒙逊率众二万攻敦煌,遗恂书,论以兴亡/之运(49)。恂不答。二月,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使/壮土千人,连板为桥,潜欲决堤,悉为蒙逊所擒,/将佐等劝恂曰:“今水弥盛,东军来者相继,虽/有熊武之士,决战无所,宜遣使降,因以击之。”/恂遣使请降,逊不许。左长史宋承义、武卫/将军张弘等开门降逊,恂自杀(50)。其堤多毁/灭,唯东面其趾步存。/

一所殿,六门,五架,高四尺,东西十七步,南北八步。

右在子城中,近城南门。据《西凉录》,凉王李暠庚子/年建造此殿以听政,至今见在,州司以为馆(51)。/

咸卤

右州界辽阔,沙碛至多,咸卤,盐泽约余/大半(52)。/

三所盐池水:

东盐池水

右在州东五十里(53),东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其盐/在水中自为块片,人就水里漉出曝干,并是/颗盐,其味淡于河东盐,东印形相似(54)。/

西盐池水

右俗号沙泉盐,在州北一百一十七里(55),总有四陂,每/陂二亩已下。时人于水中漉出,大者有马牙,/其味极美,其色如雪,取者既众,用之/无穷。/

北盐池水

右在州西北卌五里,东西九里,南北四里。其盐不如/西池,与州东盐味同。

—所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

右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57)。其水咸苦,唯泉堪食,商/胡从玉门关道往还居止,因以为号。/

一十九所驿并废:

州城驿

右在州东二百步,因州为名,东北去清泉驿卌里。/

清泉驿

右在州东北(四十)里,去横涧驿廿里,承前驿路在/瓜州常乐县西南,刺史李无亏以旧路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近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置在神泉观/庄侧(58),故名神泉驿。今为清泉戍,置在驿傍,/因改为清泉驿。/

横涧驿

右在州东北六十里,北去白亭驿廿里,刺史陈玄/珪为中间迂曲(59),奏请,奉证圣元年十二月卅日/敕置,驿侧有涧,因以为名。/

白亭驿

右在州东北八十里,东北[去]长亭驿卌里(60),同前奉/敕移,为置白亭烽下,因烽为号。/

长亭驿

右在州东北一百廿里,东去甘草驿廿五里,同前/奉敕移,为置在长亭烽下,因烽为号。/

甘草驿

右在州东北一百卌五里,东南去阶亭驿廿五/里。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置,驿侧有甘草,因以为号。/

阶亭驿

右在州东一百七十里,东去瓜州常乐驿/卅里。同前奉敕移,为置在阶亭烽/侧,因烽为号。/

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61),已上驿瓜州捉。

右在州东北二百廿七里二百步,瓜州常乐县界。/同前奉敕移置,遣沙州百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62)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少草,运转极难,矟竿道/停,改于第五道来往。又奉今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道中总置十驿,拟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审/更检问,/令瓜州捉三驿,沙州捉四驿,件/检瓜州驿数如前。

双泉驿(63)

右在州东北四百七十七里—百六十步,瓜/州常乐县界。唐仪凤三年闰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贺延碛/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证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为沙州/遭贼,改第五道来往。南去瓜州常乐/县界乌山驿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北去/第五驿六十里八十步。/

第五驿(64)

右在州东北五百一十一里卌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双泉/驿六十四里八十步,北去冷泉驿六十八里/卅步。/

冷泉驿(65)

右在州东北五百七十九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第/五驿六十八里卅步,北去胡桐驿八十四里。/

胡桐驿

右在州东北六百六十三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冷泉驿八十四/里,北去伊州柔远县界赤崖驿八十里(66)。/

东泉驿

右在州东卌里,东去其头驿廿五里。刺史/李无亏为其路山险迂曲,奏请就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遂废。

其头驿

右在州东六十五里,西去东泉驿廿五里,东去/悬泉驿八十里,同前奉敕移废。/

悬泉驿

右在州东一百卌五里。旧是山南空谷驿,唐/永淳三年录奏奉敕移就山北悬/泉谷置(67)。西去其头驿八十里,东去鱼泉/驿卌里,同前奉敕移废。/

鱼泉驿

右唐咸亨四年刺史李祖奏奉/敕置(68),去州东一百八十五里,东去瓜州常乐/卌五里,西去悬泉驿卌里,同前奉/敕移废。/

无穷驿

右在州东一百里,在无穷山置,西去其头驿卅/五里,东去空谷驿卅里,唐永淳二年奏移就/北行,其驿遂废。/

空谷驿

右去州东一百卅里,在空谷山南置,西去无穷/驿卅里,东去黄谷驿卌里,为同前移道,其/驿遂废。/

黄谷驿

右去州东一百七十里,东去鱼泉驿廿五里,为/同前移道,其驿遂废。/

州学

右在城内,在州西三百步,其学院内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县学

右在州学西,连院,其院中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医学

右在州学院内,于北墙别构房宇安置。/

二所社稷坛:

州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右在州城南六十步,春秋二时奠祭。/

敦煌县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右在州城西一里,春秋二时奠祭。/

四所杂神:

土地神

右在州南一里,立舍画神主,境内有灾患/不安,因以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风P.神

右在州西北五十步,立舍画神主,境内风不调,/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雨师神

右在州东二里,立舍画神主,境内亢旱,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袄神(69)

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