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曰:“下政攻城③。”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④,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⑤,羌⑥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⑦。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⑧,须到乃发⑨。羌闻之,乃分抄旁县⑩。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⑪。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⑫也。
(1)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
(2)往蹇来连:语出《周易蹇》“往蹇,来连。”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艮象山,坎象水。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指行道不易。
(3)下政攻城:下政,下策。语出《孙子谋攻第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说,凡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以智取胜,次策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再次策是以兵对兵取胜,最下策才是攻打城池。强攻城池,是不得已才采取的办法。所以说,攻城是“下政”。
(4)有主:主,主动。有主,处于主动地位。
(5)汉末:东汉末年,此处具体指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
(6)羌:中国西部地区古代民族。
(7)遮虞诩于陈仓、崤谷:遮,阻挡、围困;虞诩,东汉安帝时曾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郡太守;陈仓、崤谷,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
(8)宣言上书请兵:宣言,扬言;请兵,向朝廷请求援兵。
(9)须到乃发:一定要等候援兵来到后,方可进军。
(10)分抄旁县:分散到近旁各县抄掠财物。
(11)日倍增之:每日以翻倍的数目增加。
(12)惑之以人事:用人为的假象迷惑对方。
等到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出击,用人为的假象去欺骗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强攻坚城,就可能自招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据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来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力量上占优势,除非我方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否则难以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将武都太军虞诩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抢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又令军士在驻军做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追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扬言要等候援军到后再进军,就是故意让羌人误以为可以利用援军到来之前的空隙分兵抢掠,用利诱的办法将其调开;他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就是要争取时间,出其不意,置敌于困境;而加倍修灶,就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使之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