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三十六计 >第四套 混战计·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第四套 混战计·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明朝 佚名 著
cúnxíngwánshì yǒudòngxùnérzhǐ

按语

共友③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④。则金蝉脱壳者,非徒⑤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⑥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⑦卒于军,司马懿⑧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⑨,若向⑩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⑪而去。檀道济⑫被围,乃命军士悉甲⑬,身白服⑭乘舆徐出外围⑮。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注释

(1)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阵容,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2)巽而止,蛊:语出《周易蛊》。蛊卦为巽下艮上。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卦。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为静;巽为下,为谦逊,故又是“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蛊”有顺的意思。

(3)共友:与友军联合。

(4)存势:保存阵势。

(5)徒:仅仅、只是。

(6)俨然:很相像。

(7)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初为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后任丞相,总理军政;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封武乡侯。此处所引诸葛亮死后退兵之事,见前文“【计名源出】”。

(8)司马懿(公元(17)9—(25)1年):三国时军事家、魏国名将。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属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曾为曹操军司马;曹丕称帝后任抚军大将军。

(9)姜维令仪反旗鸣鼓:姜维(公元(20)2—(26)4年),三国时天水(今甘肃甘谷)人。蜀汉诸葛亮死后,为军权继承人,多次率兵伐中原,劳而无功。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后来后主刘禅降魏,才被迫向钟会投降。后企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仪,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东汉末年为荆州刺史主簿,后投关羽。刘备进位汉中王,拔擢杨仪为尚书。后主时,随诸葛亮出师北伐,任杨仪为长史、绥军将军。诸葛亮死后,因言行不检,被贬自杀。

(10)若向:好像是指向。若,如、像是。

(11)结营:安营扎寨;此处意为保持着完整的营寨,亦即保持了军队的完整。

(12)檀道济: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随刘裕从军,历任扬威将军、宁朔将军、冠军将军、镇南大将军,战功显赫。后因朝廷畏其兵权太重,被宋文帝刘义隆指使彭城王刘义康将他杀了。

(13)悉甲:全部披上盔甲。

(14)身白服:身,这里是指身上穿着;白服,便服。

(15)徐出外围:徐,从容地;外围,包围圈之外。

译文

保存阵地原形,保持原有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我方却暗中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这就是《周易蛊》卦中“巽而止,蛊”所说的道理。

按语译文

同友军联合对敌作战,要仔细察明敌、我、友三方面的态势。如果另外发现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势而分兵去迎击。“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事,它是一种分身的法术。因此,当我方大军转移后,依然要旗帜招展,锣鼓声喧,很逼真地保持原来的阵势,这就可以使敌人不敢妄动,友军也不致生疑。等到我已摧毁别处的敌人返回来,友军和敌人才发觉,或者还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计谋。比如: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时死于军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领兵追袭。姜维命令杨仪指挥部队擂鼓佯攻,其矛头好像是指向司马懿的魏军。司马懿见后便引军退走了。于是杨仪得以完军而归去。又如南北朝时,宋将檀道济被北魏军队围困。檀道济命令军士全戴盔披甲,而自己则身着便装、坐着车子,领军从容地走出敌军包围圈。北魏的军队害怕宋军有埋伏,因而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得以安全归去。

评析

计名解析
金蝉脱壳:金蝉,昆虫名,即黄色的知了。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军事上指用计脱身,暗中转移力量,完成突袭别处敌军的谋略。
运用此计一定要选好时机,“脱壳”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谋成于密,败于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都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出半点破绽。
【计名源出】
“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例如当敌方军力强大,我方无力对抗时,若勉强顽抗,损伤将会更严重,因此应以先撤退再行攻击为上策。但如毫无计策地撤退,必会因受到敌人的追击而有溃灭之虞。因此应先佯装,使对方以为己方无撤退之意,然后在敌方解除戒心之后,暗中组织撤退行动。这就是“金蝉脱壳”的策略。
【实例解读】
晋明帝掷鞭甩追兵
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用来指人在危急关头,能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出没走的假象,但其实人早已走了。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他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意图篡夺君位。明帝司马绍早收到消息,为了平灭叛乱,他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在鄱阳湖畔相遇,双方各扎营寨对垒。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前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忙令人备马前去捉拿。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营外之人。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土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看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脱离了险境。镶满了宝石、金银、翡翠的马鞭子就是他故意留下的“壳”。
毕再遇悬羊撤军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宋金关系非常紧张,金兵屡次侵犯南宋。宋将毕再遇是兖州人,以武艺高强闻名,其父是岳飞部将,受父辈的影响他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这次他也主动请战,前去抵御金兵。
毕再遇和金军交战,连胜数次,金兵恼羞成怒,调了数万精锐骑兵向他的军队直扑而来。而当时毕再遇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如果贸然应战,在快速推进的金军骑兵的冲击之下肯定会必败无疑。毕再遇审时度势,决定保存实力,于是下令撤退。可问题是,金军近在咫尺,如果宋军的撤退稍有不慎,被对方察觉,肯定会遭到对方骑兵的追杀。想要全身而退,行动就必须隐秘,到底该怎么办呢?毕再遇陷入了沉思。
一天晚上,金军正在营内休息,突然鼓声大作,他们下意识地以为宋军趁夜前来劫营,于是迅速集合准备迎战。可是等了半天,都只闻打雷不见下雨,鼓声虽然不断,但宋营那边却没有进攻的迹象。金军刚开始还疑惑不解,但仔细一想,认为这应该是宋军自知实力不济,采取的疲兵之计。
于是他们对宋军的鼓声置之不理,任凭其响了两天两夜。两天后,从宋营中传出的鼓声终于逐渐弱了下去。金军料想宋军自己也已疲惫不堪,决定分兵包抄宋营。可他们离宋营越近心中的疑惑就越大。因为宋营根本就未加防守,而且营内悄无声息,人声马声都没听到,等他们冲进去后才发现,原来宋营早就成了一座空营。他们只在营里找到了很多奄奄一息的羊。这些羊的后腿被捆在树上,每只羊的前腿上垫着一面鼓,由于后腿被绑,这些羊都痛苦地踢动前腿。响了两天两夜的宋营鼓声就是在羊群的踢动之下发出的,而金军所猜测的“宋军”,只不过是一群羊罢了。毕再遇就这样利用羊群来了一次金蝉脱壳,得以安全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