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 (1600~1682),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朝末年,贡生出身的朱之瑜痛心国难,曾辗转参加海上的义师,反抗民族压迫。后来迫于形势,从61 岁起至逝世为止,定居日本,他在日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他的著作,见于《舜水遗书》。
朱之瑜服膺孔孟儒家,并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但能自抒己见,批评程朱。朱熹高谈性理而抨击陈亮的事功观点,朱之瑜则主张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格物致知要与事功统一起来,不应专在研究理学方面下功夫。他重视那些能够“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堪作表率的“巨儒鸿士”,而鄙视那些只会注经释传、无补时艰的腐儒,更贬斥那些溺于科举制义,奔兢利禄的文人。
朱之瑜在教育方面的特点是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侨居日本20多年,接受的弟子不断增加,并曾公开讲学。他向日本弟子表示,“不佞于中夏四国,本来一体为亲,凡遇英才,乐于奖进。”门弟子今井弘济和安积觉所撰《舜水先生行实》,记载了日本的硕儒和学生,时常登门求教,以及朱之瑜相与“讨论讲习,善诱以道”的情景。在讲学中他一方面肯定日本“才贤秀出”,可以为孔、颜,为尧舜;另一方面,他指出日本崇信佛教,圣(儒)教未兴,存在问题。依他看来,日本建国的大本在于敬教劝学,施政方面当务之急在于兴贤育才。他所提倡的忠君爱国思想,对于日本后来“尊王一统”的事业有一定的影响。朱之瑜“自幼食贫”,多能“鄙事”。他传艺传道,诲人不倦,又以“开物成务,经邦弘化”勉励日本弟子,表达了他的育才观点。
关于教人之道,他认为有一定不易者,有因人而施者。“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立志当如山,求师当如海”;这是一定不易者。因弟子“资性” 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不同的启示,这是因人而施者。他重躬行实践,却不废读书,因为书能益人神智。
对于读书之法,他则认为读史应先于读经;史书文义较浅,于事情又近,于事理吻合,读之易懂。这些都表现了他着重实功、实用的精神。
朱之瑜一生将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传播于海内外,对后来的反抗清王朝运动,有所启示;他的学和艺也有益于中日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石原道博:《朱舜水》,吉川宏文馆,东京,1969。梁启超:《朱舜水先生年谱》,中华书局,北京,1957。(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