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东至山西黄河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山西吉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六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四百五十里,北至榆林卫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七百四十里。《禹贡》雍州地。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初属翟国,寻属上郡。后汉亦为上郡地。晋为雍州塞外地。后魏延昌二年,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取延水为名。隋初因之。大业初,改为延安郡。唐复为延州。天宝初,亦曰延安郡。乾元初,复为延州。中和三年,置保塞军节度。光化初,改曰宁塞军。朱梁改为忠义军。后唐曰彰武军。宋仍曰延州亦曰延安郡彰武军。元?四年,升为延安府。金因之亦曰彰武军。元改延安路。明初复曰延安府,领州三,县十六。今仍曰延安府。
府东带黄河,北控灵夏,为形胜之地。战国时,魏人入上郡于秦,而秦益强《史记》:梁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正义》:丹、坊、?、延北至┯阴,魏上郡地也。秦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八年纳河西地,十年又纳上郡十五县,而河西滨河之地尽矣。汉逐匈奴,开朔方,恒自上郡而北。盖其地外控︹索,内藩畿辅。上郡惊,则关中之患已在肩背间矣。晋失其驭,并、雍之间,遂成戎薮,历数百年而患未息。唐自贞观以后,开拓益广,延州之患绝少。及党项蠢动于前,回鹘、吐蕃猖蹶于后,延绥尝岌岌多事矣。广明召变,四方幅裂,藩镇交讧,延及五季,延绥尝为争遂之也《五代史》:梁开平四年,李茂贞合?、泾二镇兵,攻夏州帅李仁福,请兵于晋。晋遣周德威自振武将兵会之。朱全忠西援仁福,闻晋兵在绥银碛中,遣将李遇等自?延趣银夏,邀其归路。宋以西夏凭陵,置重镇于延州,往往选将屯兵,与诸路相声援。王庶曰:延安,五路襟喉也。金人之窥关陕也,恒自山西渡河,亟犯延安,延安陷则南侵三辅,如建瓴而下矣。呜呼!涓涓不绝,将成江河。以延绥之境,密迩雄边,控临秦晋,一旦有事,此国家救焚拯溺之时,乃犹以泄泄处之,安得不为滔天之祸哉!
肤施县附郭。战国时为赵地。赵惠文王二年,主父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即此。秦置县,属上郡。汉为上郡治。曹魏时废。后魏复置,属襄乐郡。西魏时废。隋大业三年,复置县,为延安郡治。唐、宋时,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二十七里。○延安城在府东五里。《宋志》:延安有东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渊。五代汉天福十二年,彰武军乱,攻其帅周密。密保东城,众推州将高允权为留后,据西城,是也。宋嘉定十四年,蒙古将木华黎攻金延安。延安将合达军于城东,木华黎潜令军士伏于城东两谷中,诱金兵来追,伏发,大败之。合达入城固守。木华黎以城池坚深,猝不可拔,乃南攻?坊,留军围之。沈括曰:延安有五城。说者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按杜甫诗: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是天宝中已有五城也。今旧址已废。城周九里有奇,有东南北三门,即故城改筑。
金明城府西北百里。杜佑曰:古高奴也。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为县,属上郡。文帝三年,匈奴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遣丞相灌婴发车骑诣高奴,击之。匈奴走出塞,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后汉亦为高奴县。晋废。后魏太平真君十年,置广洛县于此。十二年,置金明郡治焉。隋初,郡废,改县曰金明,属延州。隋末废。唐武德二年,置北武州,领开远、金义、崇德、永定、安义凡五县。旋复析肤施地置金明县。贞观二年,废北武州,以开远等五县俱省入,仍属延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金明寨。又永丰废县,在府西。后魏太平真君十三年,置永丰、启明二县,属金明郡。隋俱废入金明县。
丰林城在府东三十五里。亦汉肤施县地。后魏侨置广武县于此。太和初,兼置遍城郡。西魏末,柔然寇广武,李弼击却之。隋初郡废。开皇十八年,改为丰林县,属延州。唐武德四年,侨置云州,又析置云中、榆林、龙泉三县。八年,废州,以龙泉县并入临真,以云中、榆林并入丰林,仍属延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省为丰林镇,属肤施县。杜佑曰:丰林,汉朔方临河县地。似误。延水城府东北百十里。西魏置安人县,属安宁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县,属绥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分延川县地置西和州,领安人、修文、桑原三县。贞观二年,废州及修文、桑原二县,入安人县,属北基州。八年,又废北基州入延川县。二十三年,改安人县为弘风县。神龙元年,又改为延水县,属延州。宋初因之。熙宁八年,省入延川县,为延水镇。
门山城府东南百八十里。《志》云:宇文周时,分云岩、汾川二县地,置门山县。隋大业初,省入汾川县,属延州。唐武德三年,复置门山县,治宋斯保,属丹州。总章二年,移治库利川。宋仍属延州。金因之。元废入宜川县。旧《志》:门山废县在宜川县西七十里。云岩、汾川,今俱见宜川县。
三城在府东南。《志》云:魏晋间所置,为戍守处。晋咸和九年,北羌王薄勾大等侵扰北地、冯翊。石虎使其将郭敖、石斌等击破之。勾大奔马兰山,郭敖乘胜逐北,为羌所败。斌收军保三城。又元兴中,姚兴欲以三城朔方杂裔配赫连勃勃守高平,不果。义熙三年,时勃勃以朔方叛秦,攻秦三城以北诸戍,悉拔之。既而勃勃取关中,置朔州牧,镇三城,即此。魏收《志》:遍城郡广武县有三城。是也。马兰山,见耀州同官县。
○嘉岭山在府城东南,形势高峻。又城东北有清凉山。上有尸毗岩及万佛、石仙等洞,又有鹫峰、定甲等泉。《寰宇记》:郡城据山,四面甚险。谓此也。元木华黎伏兵于城东两谷,即此二山云。
伏龙山府北五里。《郡国志》:上郡之名山也。又五龙山,在府北十里,山下有帝原水。《汉志》:宣帝从方士言,祠五龙山帝原水。即此。山北又有一峰,高数百丈,峭如碧簪,名碧簪山,一名虎头山。
重覆山在县东南,近废门山县,以山形重叠而名。杜佑曰:门山县有门山。《名胜志》云:山形如门,略容车马,东至宜川县仅十里。○牡丹山,在府南四十里,多产牡丹,名曰花原头。
○延水在府城东门外。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东南流经此,又流经延长县,入黄河,一名濯筋水。《志》云:府南门外有南河,流入濯筋水。
清化水府东四十里地有嘉泉,水源出焉,东流入延水。又清水,在府西北废金明县境,流经老人谷,俗呼老人水,下流亦合于延水。○乌耶水,《志》云:出府东北乌耶谷。又龙尾水,出府北之龙尾溪,下流俱入于延水。
延利渠在府城南。旧时灌注城市,复穿城而出,溢为柳湖,入于延水。○五龙泉,在府城东北,从石罅中涌出,汇而为池。《水经注》:五龙山有牧龙川,多产骏马。即此池也。
○金明寨在府西北。本金明县地。宋天圣中,置寨于此,以御西夏。庆历初,赵元昊寇金明寨,转破宁夏寨,进陷丰州。宁夏寨,盖在夏州境内。《宋志》:金明县有金明寨。《通志》云:今府治西有金明驿,又有榆林、鱼河二驿。
安塞县府西北四十里。东至青涧县二百四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后魏为广洛县地。唐为金明县地。宋置安塞堡。元升为县,属延安府。明因之。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敷政城县西南百二十里。后魏置因城县,属上郡。后周废,寻复置,属延州。隋因之。《旧唐书》:武德二年,移因城县,治金城镇,改为金城县。又于界内置永州,领金城、洛盘、新昌、土?追四县。贞观四年,移永州于洛源县。八年,废洛盘等三县入金城,属延州。天宝元年,改金城为敷政县。宋因之。元废。今为敷政巡司。○石门城,在县西。后魏置,属上郡。魏收《志》:上郡领石门、因城二县,后周废入因城。
○天泽山在县东五里。上有天泽泉。又龙安山,在县西一里。状如卧龙,因名。○灵台山,在县北五里。巨石高险,旧建云台观于其上。又三?追山,在废敷政县北一里。土石相杂,上有三冢,遥望如?追,因名。
○洛水在县西七十里。上流自庆阳府流入府境,经保安县西南,流入县界。至城下又南流入甘泉县境。详大川洛水。○延水,在县北百里,东南流,入肤施县界。西川水在县东南。自保安县境流入界,至县东南二十里,会小平川,入肤施县境,合于延水。又县西北九十里有洧水及背水,皆东流注于延水。○金明川,在县北五十里。《寰宇记》:自蕃界来入县境,西过而南流,至肤施县界,合于延水。
○芦关在县北百七十里。有东西二城基址,亦曰芦子关。唐杜甫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驱疾塞芦子。谓此也。蔡梦弼云:去延州百八十里有土门山,两崖峙立如门,形若葫芦,故谓之芦子。后唐长兴四年,李彝超以夏州拒命。诏乐彦稠等讨之,进屯芦关。彝超遣党项抄掠粮运及攻具,官军自芦关退保金明。赵?《聚米图经》曰:芦关在延州塞门寨北十五里,自芦关南入塞门,谓之金明路。旧有芦关寨,宋至道中,废。元丰四年,复为戍守之所。
塞门寨在县北百五十里。本蕃部旧寨。宋至道中,废。元丰四年,复置。其东五十里为殄羌寨。北九十里为乌延口寨。陈执中曰:塞门至金明二百里。宋时与安远、承明等寨,屡为夏人所陷。熙宁二年,夏人请纳安远、塞门二寨以易绥州。二寨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以长城岭为界。时诏边臣定二寨地界,夏人不从,遂不果易。元丰二年,收复塞门寨,始为内地。《宋志》云:塞门寨,南至安塞堡四十里。似谬。○招安寨,县西北五十里。宋庞籍知延州,命部将狄青筑招安寨于桥子谷旁,以断夏寇出入之路,即此。后为招安驿。
万安寨在县北。亦谓之万安镇。又东有三川口,《旧志》以为宜川、延川、洛川之口也。宋康定初,赵元昊寇延州之保安军,破金明寨。又破安远、寨门、永平诸寨,乘胜至延州城下。诸将刘平、石元孙等自庆州趣土门,复倍道而前,至万安镇。又进至三川口西十里止营,与延州相闻。复东行五里,与贼遇。贼涉水为陈,击却之,转战三日,贼退还水东。平保西南山,立七栅自固。贼自山四出合击,平等败没。即此处也。土门,即芦子关矣。○平羌寨,县东三十五里。宋置。本名克胡山寨。绍圣四年,更名。金废。甘泉县府西南九十里。北至安塞县百二十里,南至?州九十五里。汉上郡雕阴县地。隋为洛交县地。唐武德初,析置伏陆县。天宝初,改为甘泉县,属?州。宋改属延安府。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雕阴城县南四十里。战国时魏地。周显王三十六年,秦犀首伐魏,取雕阴。《史记》:梁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是也。汉置县。三国魏时县废。旧《志》云:雕阴城在?州北三十里。《括地志》:雕阴故城在洛交县北三十里。
临真城在县东北百七十里。汉高奴县地。或云即汉上郡之定阳县。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大安中,置临真县,属定阳郡。西魏又置神水郡及真川县。后周废郡。隋大业初,又以真川县并入临真。唐初,属东夏州。贞观二年,改属延州。宋因之。元废。其南又有龙泉废县,唐武德四年析置,八年并入临真县。
黑城县东百七十里,当库利川口。相传赫连勃勃所置。缘山坡为城,崎岖不正,俗名黑城。后魏孝昌二年,源子邕奉诏讨贼,自东夏州进平黑城,遂率众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棠桥。子邕击破之。又破契官斤于杨氏堡,复破贼于赤沃堡,遂解白水之围。锯谷及杨氏等堡,应在今洛川、宜川等境。
○伏陆山在县治东北。唐以此山名县。又雕阴山,在县南二十里。山多土穴,雕鹰所居。汉以此名县。○劳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大小二山。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士卒疲困,尝憩于此,因名。
野猪峡在县北四十五里。山峡险窄,为戍守重地。《志》云:甘泉当?、延二州之中,为咽喉之所,而野猪峡尤当其要。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议筑堡于此,以遏虏南入之冲。
○洛河在县治西。自安塞县流经此,又南入?州境。○伏陆水,在县南二十里。亦名阿伏斤水。阿伏斤,夷名也。《志》云:以水源隐伏川陆,故兼有伏陆之名。下流入于洛河。
库利川在县东北。川侧土田沃衍,五谷丰饶,羌人称贮旧谷为库利,因以名川。○甘泉,在县南五里。出岩谷中,飞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炀帝尝经此,饮而甘之,唐因以名县。
○抚安驿《通志》云:在县治西北,明初置。
安定县府北百九十里。南至安塞县百六十里。本唐延川县地。宋康定五年,于延州城马蹄川筑安定堡。金因之。元改置县。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丹头城在县东南。宋置丹头寨于此。金因之。元至元初,改置丹头县,属延安府。四年,仍并入安定。○御谋城,在县西北百里。宋崇宁三年,赐名御谋。金废。又县北有制戎城,宋崇宁中置。本名天降山新城。政和八年,赐名制戎。《通志》:县西北八十里有洛城,洪武中所筑。
○二郎山在县南一里。双峰并立,因名。又鸦鸽山,在县南四十里,林木蔚然。又南二十里曰神木山。山中有古树千株,樵采不敢入。○滴溜山,在县北百里。泉出岩石间,因名。黑水出于此。
○潘陵川县南八十里。源出鸦鸽山,南流入于延水。○黑水,在县北百里。旧置黑水堡,因水以名。宋元丰五年,种谔遣曲珍攻黑水安定堡,与夏人遇,败之。又金人以李显忠为苏尾九族都巡司使,驻兵黑水堡,是也。又白水亦在县北,源出分水岭。宋置白水堡于此。下流合于黑水。又东至延川县境,合于吐延川。
○威羌寨在县北七十里。宋元符初筑。又北七十里曰芦移堡。《宋志》:芦移堡西南至御谋城三十五里,元丰中置。○龙安寨,在县西南八十里。宋庆历初,庞籍知延州,命狄青筑招安寨,周美取承平寨,王信筑龙安寨,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是也。宣和二年,改龙安曰德安寨。
保安县府西北百八十里。本名栲栳城,以旁有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间,尝置禁军于此。贞元中,改为永康镇。宋升为保安军。金改军为县,复置州治焉。元州废,以县属延安府。县城周九里有奇,今八里有奇,编户八里。
○金汤城在县西北百里。宋置金汤寨。元丰五年,?延将曲珍败夏人于金汤,是也。元符二年,改为金汤城,为控御夏人之所。明成化中,套贼入犯,此亦为戍守要地。其西四十里曰白豹城,入庆阳府境。○通庆城,在县西北百六十里。亦宋置,为?延戍守要地。其西三十里,即庆阳府境之镇安城也。又铁鞭城,在县西北百余里。《志》云:宋时所筑,为榆林之之险。又北有锁地、五谷等城,亦宋置。
○九吾山县西五十里。上有湫,岁旱不竭。《志》云:县西一里有候雨山。旁有石室。天将雨,则此山烟雾四塞,人以为候。○唐毛山,在县西北,近榆林之宁塞营。近代官军败贼于此。又石楼台山,在县南七十里。以山岩层叠而名。
艾蒿岭在县东六十里。即子午岭之异名也。绵亘于延庆两郡间,几数百里云。
○洛河在县西南。自庆阳府废洛源县流经此,又东南入安塞县境。○吃莫河,源出蕃部吃莫川。东南流,至城西十六里,又南入于洛河。其水浅隘,不胜船筏。
三岔沟县北九十里。又县西南四十里有紫马沟,涸溢不时,水涨则注于吃莫河,通于洛河。
○石堡塞在县北。本蕃寨。宋初置城于此。至道中废。《宋志》:寨旁有γ流,一名臧底河。夏人近河筑城,为要害必争之所。政和五年,知庆州姚古克其城,建威德军,寻复为寨。金废。
顺宁寨县北四十里。西至金汤城九十里。宋为戍守要地。绍兴四年,夏赵乾顺入寇?延,西自顺宁、招安寨,东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门、龙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间相继不绝。至延州北五里,陷金明寨而去。盖诸寨皆延州要冲也。《通志》:洪武中,尝设顺宁巡司于此。○德靖寨,在县西八十里。亦宋置。宝元初,赵元昊入寇,与诸酋约,先攻?延,欲自德靖、塞门寨、赤城路三道并入,是也。赤城,见平凉府崇信县。
园林堡县东四十里。宋置。今县东九十里有园林驿,因旧堡以名也。又县东北有平戎堡。《宋志》云:堡南去园林堡五十里。本名杏子河东山。绍圣四年,赐名平戎。亦曰平戎寨。金废。○镰刀寨,在县南。宋庆历四年,赵元昊请以栲栳、镰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边境蕃汉所居,乞画中为界处也。栲栳,即今县城矣。石门镇在县西。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保安县西河川有石门镇及石门子,北接榆林、宁塞、静边诸营堡,为戎羌阑入之路,宜各筑一城,增兵戍守,是也。○圣人道,在县东七里。《志》云:从番界末?家族来,经县境一百五里,入废敷政县界。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芟平山谷所开道也。俗讹为圣人道。宜川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至?州百七十五里,东至山西吉州百六十五里。古孟门河西之地。苻秦时为三堡镇。西魏置义川县,又置汾州及义川郡,寻改州为丹州。后周改县为丹阳郡。开皇初,郡废,复改县曰义川。大业初,州废,县属延安郡。义宁初,复置丹阳郡。唐武德元年,改为丹州。天宝初,改为咸宁郡。乾元初,复为丹州。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宜川,而丹州如故。元废州,以县属延安路。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丹阳城在县东北二十九里。亦曰丹州城。《志》云:苻秦时三堡镇也。西魏大统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唐永徽中,移县于赤石川口,其城遂废。汾川城在县东七十里。西魏置安平县。后周改曰汾川。隋蜀延州。唐属丹州。刘?句曰:隋县治土壁堡,唐开元二十二年移今治云。宋熙宁三年,省入宜川。○咸宁城,在县东百里。后魏置永宁县。西魏改为太平县。隋开皇中,改曰咸宁,属延州。唐属丹州。刘?句《志》:隋县治白水川,唐景龙二年移治长松川云。宋太平兴国中,废入宜川。
云岩城在县西北七十里。西魏置,兼置乐川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丹州。大业初,县废。唐武德初,复置云岩县,属丹州,理回城堡。咸亨四年,复移治于此。宋熙宁七年,又废为云岩镇。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志》云:昔人尝屯军于此。又晋师山,在县西南百里,与?州分界。○云岩山,在县北八十里。山形重叠如云,旧云岩县以此名。又库利山,在县西百里,与甘泉县之废临真县接界。
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势绵延,与吉州孟门山参差相接。《志》云:山当黄河中流,有石扼束,俗谓之石?。相传即《禹贡》凿石导流处也。○盘古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山势纡回,翼带河滨。
○黄河在县东八十里。其上流自榆林卫而南流,经葭州、绥德二州之境,又南历青涧、延川及延长县而入县境,与山西平阳府吉州分界,又南流入同州韩城县界,府境东面之险也。详见大川黄河及川渎异同。
银川水在县西南十里。流绕县城,又东注于黄河。又汾川水,在县北八十里,自甘泉县流入境。又泽径河,在县北百里。俱流入于黄河。
丹阳川在县西南。蒲川水自?州洛川县来,流入丹阳川。川口有赤石,因曰赤石川。又库?川,在县西北二十里。川南为汉,北为蕃。蕃汉人于此缔香火。蕃人谓香火为库?也。其下流,俱注于黄河。○玉莲池,在县北。《志》云:池广数千顷,为一方之胜。今湮。○乌仁关在县东八十里。下临黄河岸,与山西吉州对境。《唐志》:丹州有乌仁关。《一统志》云:金置,元废。误也。延川县府东北二百里。东至山西永和县百里,北至青涧县五十里。亦汉肤施县地。西魏置文安县,兼置文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取界内吐延川为名,属延州。唐因之。今县城周四里,编户九里。○义门城在县西。唐武德二年,置义门县,兼置南平州治焉。四年,州县俱并入延川。
○青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后魏时,有土蕃青眉族居此,因名。又西北二十里,有玉皇山。《志》云:县西一里有西山,旧为烽火之所。
禅梯岭在县西南。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保安县石门镇、甘泉县野猪峡与延川县禅梯岭,俱为套寇深入之路,比他镇为独重,可各筑一城守之。是也。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自清涧县流入境,又南入延长县界。《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漩窝渡。又有延水关渡,在县东南七十里。清水渡,在县东南八十里。皆黄河津济处。
吐延川在城北。一名哥基川。胡语亦谓之濯筋水。《寰宇记》:吐延川与骨胡川,俱自绥德来,流入于黄河。
青涧水在县东城下。自清涧县流入,又东北流入于吐延川。《志》云:县东北有柏岔沟、五龙川,县西有王家沟、唐家坌沟,县南有王林沟、沙泉沟,县北有土谷坌沟、滔水川,县西北有紫沟及社树平沟,俱流入于延川。○石油井,在县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六月取之涂疮疾,即愈。旧《志》:高奴县出脂水。是也。或谓之石液云。
○永和关县东北四十里。宋置关于此。路通绥德,前据山险,下临黄河,西戎尝盘据其间,为戍守要地。县北又有顺安、白草等寨,俱宋景?中置。元符二年,废。○文安驿,在县西五十里,为延绥往来之通道。延长县府东百五十里。东至山西大宁县百里,西北至延川县五十里。本肤施县地。西魏置广安县。隋改延安县,属延州。唐初,置北连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延州。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县。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里。
○义乡城在县西南。西魏置义乡县。隋大业中,废入延安县。唐初,复置,又析置齐明县,俱属北连州。贞观二年,俱废入延安县。
○屏山在县治南。以形似名。下有翟水,水面出油,可以燃灯。又潄玉岩,在县治东轩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练,流入城东鸳鸯渚,谓之城东河。九连山在县西十五里。山有九峰,相连不断。又高奴山,在县北二十里。上有古寨。○独战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其山险峻,一人拒守,可以当千。有交口川绕其下。又髑髅山,在县东六十里。相传古战斗之所。下有川,经独战山东,入黄河。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自延川县流入,与山西永和县接界,又南入宜川县界。县境之水,俱流入焉。○延水,在县南。自肤施县东流经县界,又南入于河。
○甘谷驿在县西七十里。东至府城,此为中道。《通志》作于谷驿。
青涧县府东北二百三十五里。北至绥德州百二十里。本名宽州垒。宋康定初,种世衡以垒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请即废垒筑之。城成,赐名青涧。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县,属绥德州。元因之。明嘉靖四十一年,改今属。县城周三里,编户十里。○绥平废县县西百里。本宋之绥平寨。宣和末置。李显忠初仕金,破红巾寇乞即罗义于绥平,是也。金末置为县。元省入怀宁。○怀宁废县,县北七十里,本宋之怀宁寨。金初因之,寻置为县。元以绥平县省入,寻又省入青涧县。
○草坞山在县城北。又城西有笔架山,县凭以为固。○官山,在县北五十里。万山旋绕,二川萦流,通往来官道。又吐谷岭,在县北二十里,高险为县之望。
○黄河在县东百里。自绥德州流经此,有郭宗渡为津济处。又南入延川县境。无定河县东北八十里。自绥德州流入境,又东南流入黄河。○青涧河,在县城西。自安定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延川县,流合吐延川入于黄河。
东河在县城东。发源县北官山苜蓿岭。又县西有西河,发源烽台川,俱流注于青涧河。宋种世衡城青涧,开营田二千顷,资东西二河为灌溉云。
石井在县治西。宋种世衡所凿。世衡城青涧,处险无泉,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明正德间,边患告急。县令赵辂恐石井不足用,更凿一井,引东河水,自城下穿入。今谓之新井。○永平寨县西七十里。宋置。《宋志》:县东七十里为永宁关。○石嘴岔驿,县北七十里。路通绥德。《通志》:县东南有奢延驿。
附见:延安卫在府城内。洪武二年建,辖千户所五。又塞门守御百户所,在安塞县北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安定守御百户所,在安定县治北,洪武二年建。保安守御百户所,在保安县治南,洪武十二年建。俱属延安卫。
?州府南百八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三百九十里,西至庆阳府宁州二百十里,西北至庆阳府三百三十里。
春秋时白翟地。秦属上郡。汉为上郡及左冯翊地。后汉亦属上郡。三国魏虚其地。晋因之。后魏置东秦州,后为北华州。西魏改为敷州。隋初因之。大业三年,改为?城郡。寻又改上郡。唐初改为?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寻又改为大都督府。天宝初,曰洛交郡。乾元初,复为?州。建中初,?坊节度治于此,亦曰渭北节度。中和三年,改为保大军。宋仍曰?州亦曰洛交郡保大军。庆历初,置康定军于此。金亦曰?州复改置保大军。元仍旧以州治洛交县省入,属延安路。明因之,仍曰?州编户五十一里,领县三。今仍曰?州。
州接壤延绥,藩屏三辅,为渭北之襟要。唐乾元以后,尝置重兵于此,与?、宁、泾、原诸镇相为唇齿。宋范仲淹曰:?延密迩灵夏,为西羌必繇之地。因请建?州城,为康定军,增筑堡寨,备御始密。南宋初,金人尝自山西乘冰渡河,陷?延,然后南破潼关,残毁三辅。州当南北之冲,亦关中之重地也。
○洛交废县今州治。本汉雕阴县地。西魏为三川县地。隋开皇三年,析置洛交县为敷州治。唐、宋皆因之。元废。今州有内城,周二里余,外城周十里余。皆因故址修筑。三川城州南六十里。苻秦置长城县。西魏改为三川县。唐因之。宋废为三川镇。今为三川驿。又利仁废县,亦在州南。后魏置。西魏省入三川县。○直罗城,在州西百二十里。《志》云:以城枕罗水而名。后魏筑城于此。唐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直罗县,属?州。宋因之。元废。又有直罗关,路通环庆,唐太宗征突厥所开也。今设直罗巡司。长城州西南四里。战国时,秦魏分界处。《寰宇记》云秦蒙恬所筑,误也。又高奴城,今延安府之金明城也。孔颖达云:高奴在?州境。《寰宇记》云在州东五里,似未可据。
○龟山在州城西。城南四里又有樱桃山,上多樱桃树。又有梅柯岭,在州西北三里。旧时岭有古梅。又大回岭,在州南十里。登之可以回望州城,因名。○寿峰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南接耀州同官县境。
马尾崖州南百二十里。高数十丈,岩畔水流,遥望如马尾,因名。或云,即马翅谷也。宋绍兴中,李永奇谋南归。金人贼杀之于此。
苇谷在州南三十里。谷中多葭苇。其水东南流,合于三川水。一名圣佛谷。又州西北百里有破罗谷。其水为罗水,东合于苇谷水。○洛水在城东。自甘泉县流入境,至城下,水流冲激,州城数被其患。唐麟德二年,?州大水,坏居人庐舍,即洛水也。又南为三川水,流入洛川县界。○三川水,在州南六十里。庆阳府之华池水、黑水流经此,会于洛水,因名。西魏时,置三川县以此,亦谓之洛交水。
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有余乐川,俱经废直罗县界,东南流入于洛水。
○龙益镇州西百四十里。今置驿于此。自镇而东,为州西七十里之北村驿,自镇而南六十里,为庆阳府合水县境之邵庄驿。《通志》:今州治西南有?城驿。又州西七十里有张村驿。
洛川县州东六十里。东至宜川县百二十里。汉?县地,属左冯翊。后魏为敷城县地。后周置洛川县,属敷州。隋因之。今县城二里有奇,编户六十里。
○?城废县在县东南七十里。本汉?县。后汉废。东晋时,苻秦置敷城县。姚襄遣其从兄兰略地敷城,是也。亦谓之敷陆。大元十二年,秦苻纂与后秦相持,自泾阳退屯敷陆。即此。后魏仍为敷城县。魏主焘神?三年,夏主赫连定攻魏?城,后又兼置敷城郡。隋初,郡废。大业初,改曰?城。唐属坊州。唐末,李茂贞置翟州于此。朱梁开平三年,翟州降于朱全忠,改为禧州。宋废州,以县属?州。金因之。元省入洛川县。今县南百二十里,有?城巡司。县亦有?城驿。
定阳城在县北。汉为定阳县,属上郡。应劭曰:在定水之阳,因名。后汉仍为上郡属县。魏废。苻秦时,复置定阳县。晋义熙六年,夏王勃勃遣兵拔后秦之定阳,是也。后魏敷城郡领定阳县。胡氏曰:废县在?城县界。
○雄儿山县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圣公山,皆昔时据险拒贼处。又有黄龙山,在县南百三十里。
烂柯山县东北七十里。山有黄梁水出焉,西南流入洛。○界头山,县东南百五十里。与同州澄城县分界,因名。
○洛水县西南五十里。自州境流入。唐开元十五年,洛水溢入?城,平地丈余,死者无算,是也。又南入中部县境。
仙宫河在县南。下流入洛。《志》云:县东北有开抚川河,西北有厢西河,俱繇宜川县界来,注于洛。又县南百二十里有聿津河,自同州韩城县界来,西流入洛。中部县州南百四十里。西至?州三百二十里,东南至同州二百七十里。汉左冯翊翟道县地。姚秦置中部县、后魏置中部郡于此。隋初,改为内部郡。开皇三年,郡废,改县为内部县,属敷州。唐武德二年,置坊州,治中部县。《志》云:后周天和七年,唐世祖作牧?州,于州界内置马坊。武德二年,因置坊州于此,复改为中部县。天宝初,改为中部郡。乾元初,复故。又?坊节度初治此。宋亦曰坊州。金因之。元废州,以县属?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四里。
○翟道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治此。后汉省。后魏置狄道县,属中部郡。后周废。又直路城,在县西北二百里。汉县,属北地郡。后汉废。
杏城在县东南百十里。相传汉将韩胡尝于此伐杏木为栅,以拒北狄。晋因之,置杏城镇。升平初,姚襄将图关中,自北屈进屯杏城。又兴宁三年,匈奴右贤王曹?寇秦杏城。秦主坚自将击破之,因北巡朔方,抚诸胡。苻生之弟幼,遂帅杏城之众,乘虚袭长安。守将李威击斩之。太元十一年,苻丕战败于襄陵,苻纂等帅其众走保杏城。十二年,为姚苌所克。十五年,故秦将魏揭飞攻后秦将姚方成于杏城,苌击杀之。义熙七年,秦姚详屯杏城,为赫连勃勃所逼,南奔大苏。勃勃遣将追斩之。秦王兴遣姚显迎详、弗及,遂屯杏城。十一年,勃勃攻杏城,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明年,魏将乙拔等讨斩之。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于杏城。寻改为北华州,领中部敷、城二郡。西魏亦为敷州治。隋徙州治于洛交。宋白曰:隋自杏城移州治五交城。魏收《志》澄城县有杏城,盖与澄城接境也。北屈,见山西吉州。襄陵,今山西平阳府属县。○和宁城,在故杏城东南。晋太元十二年,秦苻纂屯敷陆。秦冯翊太守兰椟帅众自频阳入和宁,与纂谋攻长安,即此城也。
贰城在县西北。苻秦时贰县城也。晋兴宁三年,苻坚以匈奴曹毂死,分其部落。自贰城以西,以其子玺为辂川侯,贰城以东,以其子寅为力川侯。隆安初,鲜卑薛勃据贰城以叛,姚兴自将击平之。义熙五年,姚兴击夏王勃勃至贰城,为勃勃所败。六年,勃勃南略安定,徙其民于贰城,既而秦复取之。十年,妖贼李弘等屯于贰城,兴自将击平之。宋元嘉四年,魏将娥清等攻夏,拔其贰城,是也。胡氏曰:贰县城,当在杏城西北、平凉东南。又县有石保、长城二废县,皆后魏置,属中部郡。后周废。
○桥山在县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自庆阳府境,绵亘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县界。《志》云: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王莽更名上陵?也。详见前名山桥山。○凤凰山,在县西一里。亦即桥山之支阜矣。
石堂山在县西北。一名翟道山。《周穆王传》: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征朔野,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即此。《水经注》:浅石川出翟道山,与泥谷水及南北二香水合流,入沮水。
○洛水县东北三十五里。自?州界来,又南合于沮水,流入宜君县境。《志》云:县东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会处也。亦曰龙首川。○沮水,在县西。《志》云:子午岭,在县西二百里。沮水出其下,东南流,入于洛。《水经注》:沮水自直路县东南,径ㄡ石山,又东南流历檀台山,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径宜君川,世谓之宜君水也。又县西北七里,有谷河水及子午水,流至葛家川,与沮水合,亦谓之三河。
上善泉县东北七里。《唐志》:坊州州郭无水。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四年,刺史崔骈复修之,民获其利。
○彭沛?堡在县西北。彭沛?,苻秦时卢水胡也,立堡于贰县,附于苻登。晋太元十二年,为姚苌所败,奔杏城。此其故堡云。○大苏堡,在县南,姚秦时戍守处也。晋义熙七年,赫连勃勃逼秦将姚详于杏城,详南奔大苏。即此。《通志》今县治北有翟道驿。
宜君县州南二百十里。东南至同官县九十里。本汉左冯翊礻殳礻羽县地,有宜君川。苻秦时,因置宜君护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置宜君县,属北地郡。寻置宜君郡。隋初废郡,以县属京兆。义宁二年,置宜州。唐武德五年,临幸焉。贞观十七年,州县俱废。二十五年,复置县,属雍州。永徽二年,复废入华原县。龙朔三年,又置,属坊州。中和二年,黄巢据长安。其党尚让攻官军于宜君寨,不克。宋亦曰宜君县。元废坊州,以县属?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升平废县县西北三十五里。唐天宝十二载,分宜君县置,属中部郡。朱梁开平三年,岐王李茂贞遣梁降将刘知俊攻灵州,梁遣唐怀贞攻静难军。知俊还救,怀贞引还,至升平。知俊伏兵山口,怀贞至,大败于此。宋初,仍属坊州。熙宁初,省为镇。地产矾,旧尝置矾场。
○玉华山县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华宫,以此山名。宋雍熙初,于此山获一角兽,时以为麟。金于此置玉华镇。○香山,在县西北十里。又县治西有龟山。《志》云:县无城,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余。是也。
太子山县东南四十里。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又东南五十里曰秦山。相传秦王世民畋猎处。又县西有驻銮崖,亦唐太宗驻跸处也。玉华川水出于此。
凤凰谷县西南五十里。尝有五色雀现于此。谷中有地九顷。贞观二十一年,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百官,乃更筑玉华宫于宜君之凤凰谷。二十二年,幸玉华宫。永徽二年,废为玉华寺。○兰芝谷,在县西五十里。又县东有大石盘谷。又清水谷,在县南,近同官县界。《隋志》宜君县有清水谷,是也。唐武德四年,校猎于此。
○洛水县东北八十里。自中部县流入,又南流,入同州白水县界,亦谓之宜君水。《水经注》:宜君水又得黄?水口,东南流,径礻殳礻羽故城西。盖洛水自白水县西北境流入耀州境也。黄?水,见?州淳化县。慈乌水县西四十里。源出子午岭,流经兰芝谷。又石盘水,在县东五十里,流经大石盘谷。又县东北有雷声沟水,西南有姚曲川水,俱流注于洛水。
○玉华宫在凤凰谷。《唐志》:县有仁智宫,武德七年,尝避暑于此。盖玉华宫因仁智宫而增筑也。《通志》:县治东北有云阳驿。
绥德州府东北三百六十里。北至榆林镇三百里,东至山西永宁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五百七十里。春秋时白狄地。战国时,属魏,后属秦,置上郡于此亦谓之上地。汉初,属翟国,后亦为上郡。后汉因之。晋废。后魏亦曰上郡。西魏置绥州,兼置安宁郡。隋初,郡废。炀帝初,改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郡取汉雕阴县地为名。唐复为绥州。天宝初,亦曰上郡。乾元初,复故。宋初,仍曰绥州,寻殁于西夏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以绥州来降,其弟继迁复叛。至道初,据有夏、绥、银、宥、静五州。熙宁二年收复,废州为城,隶延州。元符二年,改为绥德军。金曰绥德州。元因之。明亦曰绥德州编户十里,领县一。今仍为绥德州。州控扼高深,形势雄胜,为?延之门户。自秦置上郡,而边陲之患始远。汉因其制,以斥逐匈奴,关辅日以完固。后汉虞诩所云,安定、北地、上郡,山川险隘,沃野千里,土宜蓄牧者也。隋、唐以来,皆为藩卫重地。宋种谔复绥州,渐规横山以西,功虽不成,而寇患益少。盖横山,朔方大碛也今延绥边有山崖高峻,连延千里,即横山也。余子俊铲山为墙,即横山故址。或以为桥山北麓云。沈括言:尽城横山,瞰平夏,则彼不得绝碛为寇。种谔亦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监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其巢穴。会徐禧上言:城银州不如城永乐。从之。而禧为夏人所败。明自北人入套,州遂为极冲。成化中,余子俊改筑榆林卫,与州相为唇齿。嘉靖间,抚臣张子立言:绥德为石隰噤喉、延绥门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间,实山陕险?厄之地。自榆林之备增,而绥德之防撤,近时边患,数自米脂乘虚入犯绥德,宜急为防维之计。从之。于是边患稍息。
○龙泉废县即州治。本汉肤施县地。西魏置上县,为安宁郡治。隋大业初,为雕阴郡治。《唐志》:隋郡治上县。武德三年,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六年,又移州治延川县。七年,移魏平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移州治上县。天宝元年,改为龙泉县。《通典》:贞观初,筑州城,周四里有奇,四面皆因石崖,甚险固。是也。宋为夏人所据,县遂废。咸平四年,复筑绥州城。既而没于夏。治平四年,种谔复袭取之,遂城其地。熙宁二年,赐名绥德城。元丰七年,范纯粹言,绥德城当寇冲,请立为军。从之。金元时皆为州治。今城周八里有奇,门四。
安宁城在县东南。西魏置安宁县,属安宁郡。又有安人县,亦西魏置,属安宁郡。隋初,郡废,改安人县曰吉万。大业初,与安宁县俱废入上县。又良乡城,在州东。后周置,隋废。○绥德废县,在州南。西魏大统十二年,以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属绥州。隋因之。义宁初,废。唐武德二年,复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兼置龙州,领风乡、义梁二县。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入绥德。唐末,县废。金亦置绥德县。元省入州。
延福城在州东北。西魏置延陵县。隋开皇中,改曰延福。《通典》:县城三面因崖,甚险。《唐志》: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领归义、洛阳二县。又置罗州,领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又置匡州,领安定、源泉二县。是年,梁师都以突厥寇匡州,即其地也。贞观二年,三州及县俱废入延福。宋初县废。
魏平城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后魏置魏平县,又侨置朔方郡于此。后周废郡。县属延州。隋因之。唐初,梁师都有其地,置魏州。武德二年,师都引突厥寇延州,为总管段德操所败,逐北二百里,破其魏州,是也。唐亦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俱省入城平县。○城平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后魏神龟初,置城中县。西魏属绥州。隋避讳,改曰城平。唐武德二年,置南平州于此。又析县地,侨置魏平县属焉。七年,于魏平城中置绥州。贞观二年,废南平州及魏平等县,以城平县属绥州。唐末,县废。又大斌废县,亦在州西南。西魏置,又立安政郡治焉。隋初,郡废。大业末,复省县入魏平。唐武德七年,侨置于魏平城中。贞观二年,复还旧治,仍属绥州。永淳二年,稽胡白铁余叛,据城平,进攻绥德、大斌二县。发兵讨平之,是也。唐末废。又朔方、和政二县,俱在州西南。后魏置,属朔方郡。后周并入魏平县。
开光城在州西北三十里。西魏置开光县,兼置开光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绥州。唐贞观八年,改属拓州。十三年,拓州废,改属银州。唐末废。宋绍圣四年,收复。元符初,赐名开光堡。○开疆废县,在州西。西魏置县,为抚宁郡治。隋郡废,县属绥州。唐初,县废。抚宁城在州西。西魏置抚宁郡及抚宁县。隋郡废,以县属绥州。唐属银州。宋为抚宁寨。雍熙二年,李继迁自三族寨进攻抚宁,时田仁朗奉命讨继迁。喜曰:抚宁小而固,非浃旬所能破也。俟其困,以大军临之耳。又熙宁五年,种谔遣将筑抚宁故城。既而夏人来攻顺宁寨,遂围抚宁。折继昌等拥兵细浮图,去抚宁咫尺,不能救,遂陷。于是新筑诸堡,次第皆没于敌。沈括曰:淳化中,李继隆讨李继捧,驰入抚宁,遂袭夏州,擒继捧。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寇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定水。今谓之?兀城。熙宁中所治抚宁旧城耳。近《志》:抚宁城,在米脂西百四十里。
义合城州东六十里。《宋志》:西去绥德军四十里,本夏人所置。宋元丰四年收复。六年,知延州刘昌祚以?延边面东,自义合西至德静,绵亘七百里,堡寨疏密不齐,烽燧不相应,乃立为定式,耕垦训练,战守屯戍,皆度强弱,分地望,图山川形势上之。即此义合城也。金为义合寨,后升为县,属绥德州。元省。今为义合驿。德静即保安县德靖寨。
克戎城在州西六十里。本夏之细浮图寨。宋元丰中,收复。绍圣中,赐今名。嘉定十四年,蒙古木华黎攻绥德破马、克戎两寨。即此城也。又《宋志》:克戎城南接抚宁寨云。金人亦谓之克戎寨。又临夏城,在州西九十里。本名罗岩谷岭。宋元符初,筑城,赐名临夏。金亦为临夏寨。元废。
威戎城州西百三十里。本名升平塔。宋绍圣四年,章粢于环庆筑平夏城。吕惠卿在?延,亦复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于是夏人不复振。此即威戎城。平夏,见庆阳府。威羌,见前安定县。
上郡城《括地志》:上郡故城,在上县东南五十里,战国魏及秦上郡治也。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于上郡,即此。今州东一里无定河东岸有朔方台。相传扶苏所筑。又古长城,在州西十五里,亦秦魏时分界处。《志》云:州北又有长城,隋置。《隋书》:开皇三年,遣崔仲方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此其故址云。
嵯峨山在州城西南。其山层累迭出,状如鹘雕。《通典》雕山在郡西南,即此山也。又西南二里有疏属山,即《山海经》所称“梏贰负之臣危于此”者。
凤凰岭在州东三十里。又州东南有勃出岭。《唐书》:武德初,崔仲方奉命于朔方郡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抵勃出岭,绵历七百余里以备边。又开渠溉田,民获其利甚溥云。
○黄河在州东百二十里。自吴堡县流入境,与山西永宁州接界,有黄河渡,又南流入青涧县境。
无定河在州城东。一名奢延水,一名┯水,亦曰银水。┯,音同银也。三苍作圜。《地理志》:圜水出白土县西,东流入河。今上流自神木、米脂县界,东南流入州境。又南流入青涧县,注于黄河。《史记》:晋文攘戎狄,居于河西、┯洛之间。┯,即无定河,洛,即洛川也。以溃沙急流,深浅不定,因名无定河。沈括云:尝过无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动,如行幕上。或陷,则人马车驼以百数无孑遗者。或以为即古之流沙。
大理水在州西北。亦自米脂县来,下流入于无定河。宋治平四年,种谔复绥州,夜渡大理水,军于州西。既而赵?请规大理河川建堡,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即此。○大力川,在州北二十五里。州东南又有怀宁河,俱流注于无定河。
○魏平关在州西南,以近魏平废县而名。《唐志》绥州有魏平关,是也。○李广寨,在州城东门外。《志》云:汉李广为上郡守,尝屯兵于此,因名。
柳树寨在州东北。又州东北有东村寨。《志》云:州东北境有柏林、柳树、高家、东村等寨。今柏林、高家,俱改属榆林卫。○伯颜寨,在州北。又北有拜堂寨,《志》云:州北有孤山、伯颜、双山、拜堂、鱼儿河等寨。今孤山、双山、鱼儿河寨,俱改属榆林卫。
土门寨在州西北。又西有麻河寨。又大兔鹘寨,在麻河寨西。《志》云:州西有土门、响水、麻河、大兔鹘、波罗寺五寨。今响水、波罗寺寨,俱改属榆林。
静难镇在州西境。唐武德九年,梁师都寇陷静难镇,即其地也。又州境有海末、窟儿、临川、定远、马栏、中山等一十六堡,俱宋置。今州境堡寨,盖大抵皆仍宋址云。《通志》:今州东百四十里有官菜园渡口巡司。又州城内有青阳驿。
米脂县州北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百四十里。汉西河郡┯阴县地。唐为米脂川。宋宝元中,置米脂寨。元丰中,改为城,属绥德军。金仍为米脂寨,寻置县。元因之。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银州城县西北百八十里。赵?《聚米图经》:银州南至绥州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秦上郡地。汉为┯阴县地,后没于戎。宇文周保定二年,于县置银城防。三年,改置银州。相传其旁有谷,尝牧骢马于此。土语谓骢马为乞银,州因以名。州治儒林县。杜佑曰:苻秦置骢马城,即今银州城。隋大业初,州废,县属绥州。唐贞观二年,梁师都复置银州,治儒林县。天宝初,曰银川郡。乾元初,复曰银州。贞元二年,吐蕃取盐夏州,又寇银州。州素无城,吏民皆溃,转陷麟州。元和十一年,度支盐铁使言:银川水甘草丰,请置银川监。开成二年,银州刺史刘源言:银川水草乏,恒徙牧绥州境。今绥南二百里,四隅险绝,四路不能通,以数千人守要,畜牧无足患,乃以隶银川监。宋至道二年,割其地畀赵保吉。熙宁三年收复,寻弃不守。元丰四年,种谔议规横山以西,谓兴功当自银州始。因复取其地。旋为夏人所陷。崇宁四年,复得之,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寻废。
永乐城县西百五十里,北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其地接宥州、附横山,宋时为夏人必争之处。城东西皆重冈复岭,路仅可通车马。宋元丰五年,种谔议城银州。徐禧上言:银州虽据明堂无定川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形势险扼。诏从其请,于永乐川筑银州新城,赐名银川寨。城虽据险,然中无井泉,惟城连无定河,浸灌之余,可以给食。夏人度河来攻,据其水寨,城中大困,遂为所陷。
嗣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本名?兀城。宋熙宁五年,韩缝使种谔取横山,谔自青涧出师取?兀,城之,赐名嗣武城。既而夏人陷抚宁诸城,?兀兵势尚完,谔不能御,?兀复为敌所陷。金人亦为嗣武城,寻升为县。元省入米脂。
圜阴城在县西北。汉县,属西河郡。颜师古曰:圜,本作┯,以在┯水阴也。又有圜阳县,亦属西河郡,以在┯水之阳而名。
静边城在废银州西南。唐贞观以后,吐蕃浸盛,党项、拓跋诸部畏逼,请内徙。诏庆州置静边军州处之。《五代志》:静边州都督盖置于银州界。至德后,废。五代时,改置静州。汉乾?初,以静州隶定难军。即此城也。
○峰子山在县西十里。县西南二十里,又有高梁山。又相连山,在县西八十里。县东七十里,又有石佛山。
○无定河在县西。东南流,入绥德州界。《舆地广记》:唐立银州,东北有无定河,即┯水也。宋元丰四年,种谔出绥德城以攻米脂,败夏人于无定川,遂克之。即此。又米脂水,在县治东南。《志》云: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因名。西流入无定河。
大理水县西百里。又有小理水,俱流入绥德州。下流入无定河。《志》云:县西又有马胡谷水、饮马河、抚宁谷水、磨石沟、背千川,俱流入于无定河。○明堂川,在县西北。宋元丰五年,?延将曲珍败夏人于此。其水亦入于无定河。又流金堰,在县南。正德中筑,引山水灌田,民获其利。
○银州关县西九十里。上有古城,亦曰银城关。成化七年,余子俊言:延绥西路旧守土门、大兔鹘等堡,并未守铁鞭、锁地、五?、黑城子、银城关等城,俱宋时防守夏人所筑,山势险,水泉便近。今所守怀远、威武等堡,既无险可守,又取水太远。宜以渐修补铁鞭等城,且于银州关隔河总要处,添筑一堡,移内地鱼河堡官军守之;又于米脂以北,直抵榆林、顺川、大路,量其远近,添筑小堡以备警急。从之。铁鞭城,见保安县。怀远、威武二堡,俱见榆林卫响水堡下。鱼河堡,亦见榆林卫。
三族寨在县西。宋雍熙二年,李继迁叛,诱杀绥州团练使曹光实,袭据银州,围三族寨。寨将折遇乜附之,乘胜进攻抚宁寨,是也。○暖泉寨,在县东四十里。宋置,地有温泉,因名。《志》云:暖泉水,在县东七十里,东流入葭州境。
悉利寨在废银州北。宋雍熙二年,王侁等讨李继迁,出银州北,破悉利诸寨。入浊轮川,又败之。浊轮川,见神木县。○赏逋岭寨,在县境。宋熙宁五年,种谔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寨,分遣将筑抚宁故城。又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四寨与河东路修筑,各相去四十余里。未几,夏人围抚宁,新筑诸寨复入于敌。葭芦川,即今葭州。
清边塞在嗣武城东二十里。城西二十里为镇边寨。又龙泉寨,在嗣武城北二十里。亦谓之通泉塞。又北八里有中山堡。俱宋置戍守处也。○碎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为自县达榆林之道。《通志》:今县西有银川驿。
附见:
绥德卫在州城内。洪武六年建,辖千户所五。
葭州府东北五百八十里。东北至山西保德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榆林镇一百八十里,南至绥德州一百七十里。
秦属上郡。汉属西河郡。西魏属开光郡。后周属中乡郡。隋废郡,属绥州。唐属银州。宋为葭芦川寨初没于西夏,元丰五年收复,属石州。元符二年,升晋宁军。金初,属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军为晋宁州。明年,改为葭州。兴定二年,改隶延安府。元因之。明亦曰葭州编户八里,领县三。今仍曰葭州。
州襟带黄河,翼蔽延庆。夹河而战,或左或右,皆可以得志。宋人议繇此以捣西夏。金人尝用此以困关中。盖出奇制胜,州其犄角之资也。
○真乡废县今州治。本汉┯阴县地。后周中乡县,属中乡郡。隋改曰真乡,属绥州。唐武德二年,置真州于此。六年,梁师都寇真州,即真乡矣。州寻废,县属银州。宋县废。元丰中,置葭芦川寨,寻为晋宁军治。金为葭州治。金末,又增置葭芦县于郭内。元省。今州城周二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白云山在州南五里。又南五里曰横岭,以岭横若屏风也。又南四十里为檀家坪。其地滨河,有檀姓者居此,因名。又南十里为艾蒿坪,即子午岭之北垂矣。《志》云:山多艾蒿、蒙茸,因名。
西岭在州西五里葭芦河傍,山势逶迤。宋将韩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又州北五里有峰特出,曰第一峰。
双湖峪在州西北。其间有窑寨六十余所。近代皆为贼薮。官军讨之,处处垛截。贼遁走至关山岭,官军追而歼之。关山岭,或云亦在州境。
箭?坞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因名。其相接者,又有桃园子坞,以地多桃树而名。又?秋千坞,在州东北百里。两山之顶,大树架其中为路,行者若?秋千下过云。
○黄河州东一里。自神木县流入,又南入吴堡县界。河之东岸,即山西兴县境也。《宋志》:州东五里有克狐寨,在河东岸。建炎二年,金人渡河犯晋宁,南侵丹州。即其处也。
葭芦河州西五里。中多葭芦,因名。宋人傍河立寨,曰葭芦川寨。或谓之西川。近时官军败贼于此。
真乡川在州东城下。繇沙漠界来,下流合葭芦河。城下有渡,曰桃花渡。○白草洼,在州西四十里。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神泉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地名榆林川。宋元苻初置寨。又西南二十五里为乌龙寨,亦元苻二年所置也。《志》云:乌龙寨西南至米脂县暖泉寨三十里。
通秦寨州西北二十里。本名升罗岭。东至黄河二十九里。宋元符二年置寨。又北二十七里有通秦堡,亦宋元符中置。《元志》:金末,尝置通秦县,至元二年废入葭州。○宁河寨,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地名窟薛岭。其相近者,有宁河堡,地名哥崖岭。俱宋元符二年筑。又有靖川堡,在宁河寨北十四里。
三交堡在州西。地名三交川岭,与神泉寨相接。宋元符初筑。
西板桥在州西五里。跨葭芦河,上眺危峰,下瞰深沟,亦险隘处也。《通志》: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堡,下有旧税课司,乃前代蕃、汉互市处。
吴堡县州南八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百六十里。本唐石州定胡县地。宋置吴堡寨。金升为县。元省,寻复置,属葭州。今县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三里。○寨西山在县西一里。又县南十里有龙凤山,以山势回翔而名。○黄河在县东一里。自葭州流入,又南入绥德州境。县南二十里为菜园渡,东过黄河,即山西兴县界也。
清河沟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浑,而此水独清,因名。有清河沟桥跨其上,东流入黄河○河西驿在县南十里。山陕往来,多取途于此。
神木县州东北百二十里。西至榆林镇二百三十五里。旧为胜州地。唐天宝初,割连谷、银城二县地,置新秦县,为麟州治。是年,改州为新秦郡。乾元初,复为麟州。宋乾德初,移治吴儿堡。五年,升建宁军。端拱初,改镇西军。金为神木寨。元初,于此置云州。至元六年,改为神木县,属葭州。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里。
○麟州城县北四十里。唐天宝初,置新秦县于此,为麟州治。今县本名吴儿堡。相传赫连勃勃陷长安,以所获吴人置城于此,因名。宋移麟州治焉。《通典》:汉武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中。县名盖本此。《五代史》:河东兵趣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九域志》:麟州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银州一百八十里。绥州西至夏州四百里,皆翰海及无定河川之地,所谓银夏碛中者也。
连谷废县县北五十里。隋为连谷镇,属胜州。唐贞观八年,升为县。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说出合河关,掩击叛寇于银城连谷,大破之。即此。天宝初,改属麟州。宋因之。政和四年,废入新秦县。合河关,今见山西兴县。银城废县县南四十里。后魏时置石城县,属上郡。后周曰银城防,旋置银城县。隋属绥州。唐贞观四年,县属银州。八年,属胜州。天宝初,又改属麟州。宋亦为银城县。政和四年,废。《志》云:县东三里有云州故城。元初,置州治于此。
○龙眼山在县治东。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又东五里有香炉山,以形如鼎峙也。
○黄河在县南十里。自府谷县西南流入界,又南流入葭州境。《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邻陕西,河最狭,而于神木渡河为尤易。浊轮川在县西北。宋雍熙二年,王侁出银州,破李继迁,悉利诸寨,入浊轮川,斩贼首五千级。继迁遁去。即此。或曰,即曲源川也。今其水自河套来,东南流入于黄河。又屈野川,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宋尝置堡于此,曰屈野川堡。其下流,亦入于大河。
柴沟在县西。天顺中,延绥被寇,神木官军败之于此。又县有紫陌沟。成化中,寇入神木堡,乘胜犯紫陌沟,是也。
骆驼堰在县西北百里。《唐志》:开元九年,叛胡及党项攻银城连谷。张说出合河关掩击破之,追至骆驼堰。寇走入铁建山。说安集党项,置麟州以镇抚之。即今县也。或曰,堰盖近榆林之奢延水。铁建山,见榆林之铁山。
○太和寨在县西五十五里。地名太和谷,宋元符二年置寨。《元志》:金末,尝升太和寨为县。至元六年,废入神木县。南至弥川寨三十里。寨北三十里为清水谷。又北二十里为太和堡,亦是时所置也。弥川寨县西南八十里。本名弥勒川。宋元符二年筑。东至河四十里。又西十五里为弥川堡,地名小红崖,亦是时所筑。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宁河寨矣。《元志》:金末尝置弥川县于此。至元六年,省入葭州。
神堂寨在县北。宋元丰五年,夏人寇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击却之。即此。又北有静羌寨。○镇川寨,在县西南。《宋志》:嘉?四年,诏废麟州诸寨,惟镇川寨不废。是也。又大宁堡,在县西。其相近者又有镇川肃定、通津、兰干等堡,俱宋置。
府谷县州东北三百四十里。东南渡河至山西保德州不及一里,西至神木县一百二十里。隋胜州榆林县地。唐为岚州之府谷镇。五代晋王存勖天?七年,升为府谷县。八年,建为府州,以控蕃界。晋初,没于契丹。开运初,府州刺史折从远举州内附。后汉初,升为永安军,兼领胜州及沿河五镇。乾?三年,仍为府州,还属河东节度。周显德初,复置永安军。宋因之,兼置麟府路军马司于此。崇宁初,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郡名曰荥河。元仍曰府州,寻改为府谷县,属葭州。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宁丰城在县西北萝泊川。《宋志》云:庆历初,赵元昊攻陷丰州。嘉?七年,于府州萝泊川地置丰州。政和五年,赐郡名曰宁丰,领永安、保宁二寨。金废。○震威城,在县北,地名铁炉川堆。宋宣和六年,置城于此。金废。又芭州城,在县东北九十里。元初置州,属山西大原路。至元初,省入保德州,盖在今县境。《通志》:县东北五十里有固城,与清水营相近。清水营,在县北六十里。今见榆林卫。
○五龙山在县城东。有五峰突起,如伏虎然,一名五虎山。○水塞山,县北十五里。两川夹流,山?峙川中,因名。又县北二十里有陶家山,县东五十里有梁家山,俱以二姓所居名。《通志》云:县东北百里有紫城岩,直接大漠。
○黄河在县东百步。自榆林镇南流入县境,又自城南折而西流,入神木县界。河之东南岸,即山西河曲县也。县境又有子河汊。宋至道元年,契丹将韩德威诱党项等族自振武入寇府州,刺史折御卿邀败之于此。
清水川县北十五里。自沙漠界来,东流注于河。边方骑士,赖以给饮。明成化中,王复请移府谷堡于芭州旧城。边臣卢祥言,芭州城水泉枯涸,清水川正当冲要,水草可资,可立城堡。即此。
○宁远寨在县西南。《宋史》:咸平六年,于府州西寒岭置寨,赐名宁远。又宁边寨,在县西。《宋志》:县境又有安丰、宁府等寨,宁川、宁疆、靖安、西安等堡。东胜堡在县东。《宋史》:庆历中,张亢为并代都?今,辖管麟府军马,以府州东焦山有石岩穴,为筑东胜堡;下城傍有蔬畦,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战于兔毛川,贼大溃。不逾月,筑清塞、百胜、中侯、建宁、镇川五堡,麟州之路始通。又嘉?四年,诏废府州诸堡寨,惟留中候、百胜、清塞三堡云。
建宁堡县西北七十里。宋康定中,赵元昊寇麟府,议者请弃河外,保合河津。仁宗不许。麟府将张亢败贼于琉璃堡、柏子寨、兔毛川诸处,筑建宁等五堡,河外始安。琉璃堡,或云亦在县境。《元志》:金置建宁县,属葭州。元并入府谷县。
附见:镇羌守御千户所在神木县治西。正德二年建,隶陕西都司。
◇庆阳府东至延安府?州三百三十里,南至西安府?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凤翔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平京府三百里,西北至宁夏卫七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六百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禹贡》雍州地,周之先不?所居亦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灭义渠,以其地属北地郡。汉初属雍国,后仍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为雍州徼外地。西魏置朔州。后周废。隋开皇十六年,置庆州宋白曰:隋初,置合川镇于此。大业初,改弘化郡。唐复为庆州武德六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自是常置都督府于此。天宝初,曰安化郡。至德初,曰顺化郡。乾元初,复为庆州唐末,李茂贞升为安定军。五代梁,改武静军。宋仍曰庆州亦曰安化郡。治平以后,环庆路治此。政和七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又改为庆阳府。金、元因之金初,改军名曰安国。后又改曰定安。又皇统二年,置庆原路总管治于此。元仍为庆阳府。明亦曰庆阳府,领州一、县四。今仍曰庆阳府。
府南卫关辅,北御羌戎,秦置北地郡以隔阂匈奴,汉人所谓缘边诸郡也。其地山川险阻,风俗劲勇。汉武拓境开边,北地良家子奏功尝最。晋弃其地,关辅日以多事。及氐羌运终,赫连奋臂,冯陵之祸,多在斯土。岂非以岭塞高?,下临三辅,有建瓴之势欤贾耽曰:庆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寇入最易?唐时以?宁为重镇。宋亦以环庆为极冲。每西北发难,控扼之备未尝不在庆州也。宋太宗时,何亮尝言,环庆至灵武几千里,居绝域之外,请于其间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粮运。不果。继而夏人发难,郡首被其祸。明自河套有事,花马池尝为重地。敌入灵、韦,掠环、庆,犯平、固,皆以花马池为捷径。故恒以重兵驻守。又西为小盐池,则庆阳至宁夏之要道也《舆程记》:府北百六十五里为木钵递运所,又四十五里为环县。环县北行二百二十里而至小盐池,又一百七十里至灵州。自灵州渡河,又百里而至宁夏。繇庆阳环县而北,无居民,亦无树木,水草皆绝少,至灵州始有之。中间地势荒瘠,屯戍者每患无所资以为固。此庆阳之患,比他郡为倍亟也。夫庆阳有警,而?宁以南,祸切剥肤矣。形援可或缓哉!安化县附郭。汉北地郡郁郅县地。后汉废。隋为合水县。唐武德六年,移弘化县与合水并为州治。是年,改合水为合川。贞观元年,省合川入弘化。神龙元年,改曰安化。宋因之。元省。明初,复置。今编户三十二里。○郁郅城在府城东,当白马岭两川交口。汉置县于此,《水经注》谓之尉李城,音讹也。《通典》曰:即古不?城。《续通典》:不?城在郡城东南三里。郡城今名尉李城,亦曰不?城,城周七里有奇。又合川城,在今府城西南。隋开皇十六年,置合水县于此,为庆州治。唐武德六年,改为合川县。贞观元年,省入弘化。今府城,即唐庆州城也。明屡经修筑。周七里有奇,门四:东安远,南永春,西平定,北德胜。负山阻水,屹然险固。
延庆城府东北三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后魏尝置延庆县,旋废。刘?句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白马县。天宝元年,改为延庆县。宝历初,废。○归德城,在府东北百里,汉县,属北地郡。后汉更始初,封岑彭为归德侯,是也。寻废。后魏复置归德县。西魏置恒州于此。后周废州。隋开皇初,县属庆州。唐初,废。
洛源城府东北二百七十里。本汉归德县地。隋大业初,置洛源县。十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废。唐贞观二年,复置。四年,于延州金城县,移北永州治此。八年,州废,县仍属庆州。宋废为洛源堡。金城,见延安府安塞县废敷政城。○怀安城,在府东北百八十里。《通典》:本隋柳谷城。武德六年,置县。《唐志》:开元十年,括逃户连党项蕃落置。又有芳池州都督府,寄理怀安县界,管小州十,曰静、獯、王、濮、林、尹、位、长、宝、宁并党项野利氏种落。至德以后,芳池州废。宋并废县为怀安镇,属安化县。《金志》:合水县有怀安镇。今为怀安巡司。
彭原城府西南八十里。本汉彭阳县地,属安定郡。后汉灵帝时,以北地郡富平县寄治此。后魏亦为富平县,属西北地郡。后周县废。隋为彭原县地。唐武德元年,于宁州彭原置彭州,州旋废。宋改彭原为彭阳,属原州,又分置彭原县,属宁州。熙宁二年,又改隶庆州。金亦属庆阳府。元废。○同川城,在府西八十里。《唐志》:隋义宁二年,分宁州彭原县地置三泉县,治故三泉城。武德三年,移治同川城,改为同川县,属庆州。宝历初,废。
参?城在府西北。汉安定郡属县。?读廉。《汉志》注:王骑都尉治此。后汉属北地郡。顺帝安汉中,烧何种羌据参?,护羌校尉赵冲等击破之。是也。魏晋间,县废。○周?城,在府南百二十里。后魏置东?县,属赵平郡。后周改曰周?,寻废。隋开皇二年,遣虞庆则屯弘化以备突厥,行军总管达奚长孺别道出击,与突厥遇于周?,力战得脱。即此城也。
白豹城府西北百九十里。宋时为西夏地。范仲淹建议取之。《宋史》:康定元年,韩琦使任福攻白豹城,部分诸将,王怀政攻其西,断神树岘来路。范全攻其东,断金汤之路。谈嘉震攻其北,断叶市之路。王庆、石全攻其南,武英入城门斗敌。福以大将驻于城下策应,遂克之。是也。城东四十里接金汤城,今见延安府保安县。《通志》白豹城在府东七十里,似误。
大顺城府西北百五十里。《宋史》:城本名马铺寨,当后桥川口,在夏人腹中。庆历元年,范仲淹知庆州,谓延安西、庆阳东、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取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因以计城后桥川赐名大顺,大顺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又治平三年,夏人寇大顺城,为宋军所败,徒寇柔远,又退屯金汤。《金志》安化有白豹、大顺二城。元废。
定边城府北二百六十里。宋元苻二年置。寻建定边军,领定边一县。金皇统六年,以其地赐夏人。寻废为定边寨,属环州。元因之。今有官军及巡司戍守。○镇安城,在府东北三百里。宋置。《志》云:城东三十里接?延路之通庆城。金废。又府境有安定废州。《唐志》:安定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曰党州、桥州、乌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还州。又有安化州都督府,亦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曰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沧州、儒州、琮州,俱党项部落也。赵?《聚米图经》:党项在庆州者,号东山部;在夏州者,号平夏部;在灵、盐以南山谷中者,号南山部。至德以后,羁属诸州俱废。
○景山府西百里。山绵延深远,中多奇木怪石及獐鹿猿猱之属。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黑水河发源于此。又有斩断山,在府城南三里。
寡妇山在府北。《五代旧史》:庆州北十五里有寡妇山,蕃部野鸡族居焉。周广顺二年反,命环庆二州及府州帅折从阮讨平之。或云寡妇山,即射姑山也。《续汉书》:射姑山在北地郡。顺帝时,且冻羌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战于射姑山,败没。包山在府北。五代周广顺三年,党项为庆州将所扰,野鸡等族因拒命,诏?宁二州兵击之。宁州刺史张建武败野鸡族,乘胜戕虐别部。杀牛等族诱建武军过包山度险,共击之,建武大败。
马岭在府北二十五里。一名箭?岭。左右有川,相传汉畜牧地也。旧多居民,有果实猿鸟,岩洞幽邃,莫穷所止。唐置马岭县,盖以山名。乌岭在府西北。或云即青山也。一云乌岭。西北有青山。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遣将兵长史陈?讨平之。又晋泰始七年,鲜卑树机能、北地胡共围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弘败没。《续汉志》:北地参?属国都尉治有青山。谢沉《书》:属国降羌胡数千人居山田蓄。岭盖郡境之大山也。
节义峰在府西北。宋景?元年,庆州柔远寨番将攻夏人后桥诸堡,破之。夏人旋寇庆州,以报后桥之役,伏兵节义峰,擒宋将齐宗矩。即此。
大昌原在府南。宋绍定元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将完颜陈和尚大败之。二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将移剌蒲阿败之,庆阳围解。《金志》宁州平定县有大昌镇。原盖接宁州东南也。
○洛河在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合水县白于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东入延安府保安县境。一云洛川南经尉李城东北,合马领水,号白马水。似误。今详见大川洛水。东河在府城东。来自沙漠。至城北,合怀安川及灵沟水,南流至合水县界,为马莲河。又西河,在府城西。来自环县。流经城下,合杨集涧水、谷沟、下马汀诸水,繇西转南而会于东河。《志》云:府北三十里有下马汀。水滨地平,经行者多憩于此,因名。盖即东西两河之滨也。
黑水河府西百二十里。源出太白山。西南流,入环县境,复折而南,经府西,又东南流,入宁州境。会于九龙川,复分流而东南,入?州长武县界,下流合于泾河。《志》云:府南有蒲川水,流合于黑水河。
北岔河在府东七十里。来自白豹寨。南流至合水县,会于建水。又三合水,在府西南百三十里,亦东流至合水县,入马莲河。又府东北二百里有白塔水,亦南流入合水县界,会于建水。
白马川府西百二十里。南流注于东河。又府北五十里有灵沟水,下流亦入于东河。○白豹川,在府北二百里,与境内西阳川、洪水川合,东南流,入延安府保安县之洛河。
大乐涧在府南五十里。东流入宁州界,会于九龙川。又西澳,在府西。近代官军败贼于此。府境又有桑落坝,亦官军败贼处。
牛圈府西北三百余里。四旁皆石碛,中有圈潴水,人马给饮。宋时夏人入寇,章?置毒于此,夏人饮者辄毙。又鹅池,在府治东,暗通西河。宋庆历中,经略使王浚所凿。《一统志》云:经略使施昌言所浚也。
○驿马关府西南九十里。唐置。与镇原县接界。兴元初,朱Г败走,自泾州北趣驿马关。宁州刺史夏侯英拒之,是也。明初,张良臣据庆阳未下,徐达攻之。元将王保保遣兵陷原州,为庆阳声援。徐达等议以关当原州之冲,今先据关以扼之,贼计无复施矣。于是遣冯宗异等守关,又分兵备灵州、?州、彭原以遏其奔突。庆阳旋下。今有驿马关驿,兼设巡司戍守。横山寨府北二百三十里。宋元符初筑。其东六十里接东谷寨,其西七十里为宁羌寨,其南三十里为通塞堡,北三十里则定边军也。金废。○绥远寨,在横山寨北十五里。本名骆驼巷。其北三十里有神堂寨,南十四里有鸡嘴堡,其东二十里接定边军。宋元符初所置。又观化堡,在鸡嘴堡西二十里。又南二十里为通化堡。以上俱宋置。金废。又威边寨,在横山寨东三十五里,亦宋置。金废。柔远寨府西北百四十里。北距白豹城五十里,东北至大顺城四十里。宋仁宗时,夏人入寇,巡简杨承吉拒战于此。又范仲淹城大顺,引兵至柔远,版筑皆具。是也。金亦为柔远寨。元废。○怀威寨,府东北二百七十里。其西四十里为矜戎堡,其南二十里为威宁寨,其东十五里即?延路之通庆城也。《宋志》:威宁寨,在定边军东十五里。本名衡家堡。政和六年展筑,改名威宁。金时俱废。
东谷寨在白豹城西三十里。又安疆寨,在白豹城东南四十里。胜羌寨,在白豹城北五十里。宋时与金汤、柔远诸寨,并为控扼要地。金仍置安疆寨。元废。
天固堡在彭原废县南。隋开皇中所置。以天然险固而名。○闹讹堡,在府北三百里。宋熙宁中,夏人筑闹讹堡。庆州兵击之,败还。
荔原堡府东北二百五十里。宋治平四年,蔡挺所筑。熙宁三年,夏人来攻,不能陷而去。金仍为荔原堡。元废。《金志》:荔原堡,西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有第二将营。《一统志》:府东百二十里有第二将城,宋置。谬甚。○九阳堡,在镇安城西二十里。又有麦川堡,在镇安南十里。又南二十里为威远堡。府境又有金村、定戎等堡,俱宋置。金废。《通志》:今府治北有弘化驿。合水县府东七十里。东至延安府甘泉县二百六十里,东南至?州中部县二百五十里。汉北地郡归德县地。西魏为华池县地。隋末为合水县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置蟠交县。天宝初,改蟠交曰合水。五代周省入乐蟠县。宋熙宁四年,复置,属庆州。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乐蟠城县西南七十里。后魏时为彭阳县之落蟠城。西魏置蔚州于此。后周废。隋义宁初,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唐因之,属庆州。宋熙宁四年,省为镇。《通典》:汉北地郡略畔道故城,在乐蟠县东北五里。又安定郡月氏道故城,在乐蟠县北。
华池城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汉归德县地。西魏置华池县。后周废。隋仁寿初,置华池县,属庆州。大业末,属于梁师都。武德三年,梁师都将刘?以城来降,因置林州。五年,梁师都将辛獠引突厥寇林州,是也。贞观元年,州废,县仍属庆州。宋初因之。熙宁中,废为华池镇。七年,改为华池寨。其相近者,又有东西二华池寨。金因之。元废。今设华池巡司于此。○库多汗城,宋白曰:在华池城东北二里。隋置华池县,盖治于此。
弘化城在县西南。后周时,置长城镇。隋初为弘化县。开皇二年,遣虞敬则屯弘化,以备突厥,是也。十八年,置弘州。大业初,州废。唐初武德六年,移县入庆州城,为附郭县。又弘德废县,在州北。隋大业初置。唐废。
○子午山县东五十里。亦曰子午岭,即桥山也。沮水源出于此。亦谓之桥门,又名翟道山。一名鸡山,有乌鸡水出焉,北注于洛。详见名山桥山。
白於山《寰宇记》:在县北二十里。一名女郎山。洛水出焉。《山海经》:白於山,洛水出其阳,东流以注于渭。是也。又有南山,在县治南一里,皆子午山之支阜矣。○长厚原,在县西南七十里。又县西九十里有汉城原。
○建水在县治东。源出子午山,西南流。府东境之九坌河流合焉,谓之合水。西南流入马莲河。《地理志》:华池县有二渊。二川合流,因名。即此水也。○马莲河,在县西南四十里。自安化县流入境,合冉家河,南流入直宁县界,又南会于九龙川。
华池水县东北七十里。自延安府保安县流入境。合豹子川、平戎川、苗村沟诸水,流入延安府?州界。华池县因以名。○玉梅川,在县东,与延鸠川俱出子午山,东流入华池水。又凤川,在县东北,源出子午山,亦东流入华池水。
平戎川在县东北。源出延安府保安县界,南流入华池水。唐贞元二年,吐蕃尚结赞入寇岐陇,寻自宁庆北去,军于合水之北。?宁帅韩游瑰遣将夜击其营,败之。吐蕃来追,游环陈于平川,潜使人鼓于西山,寇惊遁。即平戎川也。○清水沟,在县治南。源出县西田家里,南流入合水。
○凤川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凤川镇。宋范仲淹所置。又平戎寨,在县东北八十里,近平戎川。亦范仲淹所置。○崇冈镇,在县西北。唐武德八年,突厥寇原州,入大震关。将还,弘州总管宇文歆邀击之于崇冈镇,大破之。
宋庄驿县东六十里。又东南七十里为邵庄驿,东达?州之通道也。《通志》:邵庄驿在县东百里。又县西六十里为华池驿。又宋庄驿亦在县西。似误。
环县府西北二百里。北至宁夏卫灵州所五百里。汉北地郡富平县地。后魏为灵武郡地。后周为怀远郡怀远县地。隋开皇三年,郡废,县属灵州。唐置方渠县,属庆州。此为方渠县地。五代晋天福四年,移置威州于方渠县。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显德四年,降为通远军。宋淳化五年,复置环州,治通远县,亦曰通远军。金因之。元以通远县省入州。明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通远废县即今治。本方渠县地。五代晋置通远县。宋为环州附郭县。元省。
方渠城在县南七十里。本汉县,属北地郡。后汉废。隋为庆州马岭县地。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贞元十三年,以方渠当吐蕃要路,命?宁帅杨朝晟城之。元和十四年,吐蕃寇庆州,营于方渠。即此。五代晋徙威州治此。宋省为方渠寨,属通远县。马岭城县南一百三十里。汉置马领县,为北地郡治。师古曰:有川形似马领,因名。杜佑曰:汉旧牧地也。后汉县废。隋大业初,置马领县,治天家堡。唐初因之。贞观八年,移理新城。或云:县西有马岭坂,县因以名。后废。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引还,吐蕃追之至马领。朝晟拒却之,遂城其地。五代晋末,废为马岭镇。《金人疆域图》通远县有马岭镇,是也。
乌仑城县北三十里。宋置乌仑寨,以乌仑山而名,为戍守要地。金为乌仑寨。元因之。今亦设兵防卫于此。其城东面圮于环河。○需源城,在县北四十里。宋置。其城北面圮于环河。又洪德城,在县北六十里。宋置。咸平六年,赵保吉入寇洪德寨,是也。熙宁中,章?遣折可?破夏人于洪德城。即此。木波城县南四十五里。唐为木波堡。贞元九年,杨朝晟为宁州刺史,诏城盐州。朝晟分统士马屯木波堡。十三年,城其地。亦谓之木波镇。后又升为县。《五代史》:石晋置威州于方渠县,割庆州马领、木波二县隶之。是也。县旋废。《金志》通远县有木波镇。
安边城县西北百二十里。本名徐丁台。宋崇宁初,筑城于此,赐名安边。金亦曰安边寨。元废。○细腰城,在县西。《宋史》:种世衡知环州。环、原之间,明珠、灭臧、康奴三族最大。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庆历五年,范仲淹议筑细腰城断其路,命世衡董其事。城成,自环州改隶原州。即此城也。兴平城县东北八十里。地名灰家嘴。灰,一作炭。宋元符初,筑城于此,赐名兴平。金亦为兴平堡。又县北有清远城。宋元丰四年,高遵裕伐夏,出环庆,复清远军,是也。
曲子城县南九十里。今为曲子驿。又县南百五十里有灵?城,今为灵?驿。二城俱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所筑。《通志》:县北九十里有红城儿,成化八年所修也。《一统志》:今县北三里有秦长城,秦蒙恬所筑。宋白曰:方渠县北一里有长城。○乌仑山县北三十里。山甚高峻,顶阔根狭,难于登陟,为险要之所。又县北境有木盘山。唐开元九年,方渠降支康愿子反,掠牧马,西涉河出塞。张说击擒之于木盘山。或曰,山盖在榆林西境。○尖山,在县东百里。其山高耸,因名。又县南九十里有天池原。
青冈峡在县北。亦曰青冈岭。唐开元四年,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击突厥叛户于青冈岭,兵败,为所擒。又后唐天成四年,朔方节度使唐福赴镇,至方渠。羌戎出兵邀福。福击走之。至青冈峡,遇吐蕃野利、大虫二族,大破之,遂至灵州。宋至道二年,李继隆等讨李继迁于平夏,分道并进,期抵乌白池。时继隆应出环州,违命繇青冈峡,与庆州路将范廷召合兵趣平夏,行十日,无所见而还。胡氏曰:自方渠橐驼路出青冈峡,过旱海至灵州。赵?《聚米图经》:环州弘德寨有归德、青刚两川。归德川在弘德东,透入盐州。青刚川在洪德西北,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入浦乐河,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自过美利寨后,渐入平夏,经旱海中难得水泉,是也。乌白池,即宁夏后卫之盐池。浦乐河,在宁夏灵州所。
板谷在县南。唐大历十二年,吐蕃入寇,军于原州北长泽涧,进破方渠,入板谷。郭子仪遣将李怀光救却之。又石台谷,在方渠废县界。唐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发军次石台谷。盖庆州之要道也。○环河县北七十里。源出青冈峡。亦曰环江。流经县城西,委曲环抱,石桥交跨,小港分流,南入安化县界,而为西河。
黑水河县南百里。自府境西南流经此,复折而南,入府西界。《通志》:黑水出县西百五十里牛家山,流经县南,入氵?水。咸河在方渠废县境。《唐志》:咸河从土桥、归德川、同家谷三处发源,咸苦不可食。又有甜河,在城西三里。从蕃部鼻家族北界来,供人饮食,亦曰甜水沟。流注环河。又石泉河,在县南五里,亦流注环河。
合道川县西八十里。东流注于环河。○七里沟,在县东七里。鸳鸯沟,在县西十八里。水波沟,在县南四十里。又佛堂沟,在县西九十五里。俱流入环河。
葫芦泉《志》云:在环县西。镇戎之东北,旧有蕃部居此。范仲淹曰:葫芦泉一带蕃部与明灭臧相接,一处城寨平定,更图一处,实为据守之策。是也。又应圣泉,在方渠废县。唐贞元十三年,杨朝晟请城方渠三城。从之。师次方渠,乏水,有青蛇降岩下走,视其迹,水从而流,筑防环之,遂为停渊。诏名其泉曰应圣。
○清平关在县西北百十里。其地旧名之字平。宋元符初,筑为关。今有清平驿,在县西北六十五里。《舆程记》:县北六十里曰清平驿,又北六十里为山城驿,驿皆有仓。又九十里接宁夏界之萌城驿,为往来通道,套寇入犯之冲也。《宋志》:县有龙平关,元符二年置。安化寨县东七十里。又县东北有安塞寨。又定边、平远、安边等寨,俱在县境,皆宋置。○罗沟堡,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其南二十里即绥远寨也。又堡南四十里为阿原堡,四十五里为朱台堡,皆宋政和三年置。金废。
木瓜堡县东北百十里。宋置。金因之。《志》云:旁有木瓜山,因名。明正德四年,寇入花马池,总兵马昂与亦孛耒战于木瓜山诸处,颇有斩获。即此。其西五十里为归德堡,亦宋置。金因之。元废。○通归堡,在县东北七十里。西至兴平城三十余里。又流井堡,在兴平城西北四十里。定戎堡,在清平关南十里,东至归德堡三十里。俱宋置,金废。
惠丁堡县东北九十里。其西三十里为麝香堡。其南三十五里即安塞寨也。俱宋置。金废。《宋志》:惠丁堡东南至宁羌寨四十里。
百家堡在县南废马岭县旁。唐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反,进陷宁州,驱掠吏民,出据百家堡,即此。后废。又县西有肃远寨。宋咸平六年,赐环州本名乾川新寨曰肃远寨,是也。元符以后,改属镇戎军。盖其地与镇原县接界。○灵武台,在县东北三里。《志》云:旧属灵武境内,相传唐肃宗即立于此。恐误。《通志》:今县北六十里有红德城仓。又县治南有灵武驿。
附见:
庆阳卫在府城内。洪武四年建。又守御环县千户所,在环县城内。本庆阳卫前千户所守御于此,与卫同置。
宁州府南百五十里。南至西安府?州百四十三里,东北至延安府?州二百十里,西至平凉府泾州百七十里。
古公刘邑。春秋为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汉为北地郡及上郡地。后汉兼属安定郡。晋亦为北地郡。后魏初,亦属北地郡。皇兴二年,置华州。太和十一年,改班州。十四年,改?州。二十年,又改豳州,兼置赵兴等郡。西魏始曰宁州。后周亦置赵兴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宁州为豳州,旋又改北地郡。唐复曰宁州。天宝初,亦曰彭原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宁州亦为彭原郡。宣和初,赐军号曰兴宁。金因之《金志》:皇统二年,降为兴宁军。又为西宁州。天德二年,复曰宁州。元仍曰宁州,以州治安定县省入。明初,改属庆阳府,亦曰宁州编户四十八里,领县一。今仍曰宁州。州连络关陇,襟带?岐,川谷高深,地形险固。岭北有事,州每当其冲。秦并义渠,渐启榆中之塞;唐保豳宁,卒挫吐蕃之锋。《志》所称易守而难犯者欤?
○定安废县今州治。秦义渠县地。汉为北地郡泥阳县地。后汉因之。晋亦为泥阳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二年,始置定安县,属赵兴郡。西魏为宁州治。隋以后,州郡皆治焉。金大定七年,更为安定县。元初因之,至元七年,废。今城周三里有奇,门四。
义渠城在州西北。春秋时为义渠国。秦厉公十六年,伐义渠,获其王。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汉置义渠道,属北地郡。后汉建武六年,冯异进军义渠,击破卢芳将贾览及匈奴于此。县寻废。晋咸和四年,刘胤攻长安,石虎驰救,大破胤于义渠。即此城也。《一统志》:州治西为公刘邑,秦时为义渠国云。
泥阳城在州东南五十里。本秦邑。汉初,郦商破雍将苏驵军于泥阳。即此。汉亦曰泥阳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为郡治。后魏仍属北地郡,后废。杜佑曰:即今之定平城。是也。襄乐城州东六十里。汉曰襄洛县,属上郡。后汉废。后魏置县曰襄乐,兼置襄乐郡。西魏又置燕州于此。后周州郡俱废,以县属宁州。隋唐因之。宋亦属宁州。建炎二年,金人陷延安,曲端以泾原军驻淳化,而遣其将吴?复华州,寻自?之三水与?会于襄乐。即此。金亦属宁州。元至元七年,废。淳化三水,今?州属县。《通志》:今州东北六十里有襄乐巡司。
定平城州南六十里。本定安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定平县,属?州,寻属宁州。贞元中,以神策军分屯京畿。定平其一也,谓之定平镇。大中间,置衍州于此。五代梁开平三年,遣康怀贞等侵李茂贞,克宁州及衍州,降庆州,游兵侵掠至泾州境内,是也。后周显德五年,废衍州为定平镇,隶?州。宋初,为定平县,属宁州。政和七年,改属?州。金属宁州。元省。又有废归义县,唐武德二年析定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入定平县。
大?城在州城东。?,读曰要。汉县,属北地郡。东汉初,邓禹别攻上郡诸县,征兵引谷,归至大要,是也。县寻废。《金志》真宁县有要关镇。或以为即古大要城。○弋居城,在州南。汉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废,寻复置。后魏因之,仍属北地郡。后周废。
○横岭州东百里,即子午山之别阜。岭北即真宁县。《汉志》注所云桥山在阳周南也。又安定岩,在州西五十里。岩壑如黛,石可镌砚。○彭池原,在州北。《唐书》:宁州有彭池。《金志》彭原县有彭池原。原盖因地而名。晋太元十一年,苻丕遣邓景据彭池,击姚苌于长安。胡氏曰:此彭池当作滮池,非宁州之彭池也。
○九龙川州东百二十里。一名九陵川,以川中有堆阜凡九似陵也。自横岭流至州西南,合奢延川,又南流入泾河。其水清莹,即真宁河矣。亦曰宁江,又曰宁河。
奢延川州东百里。一名大延川。自横岭流至襄乐故城,又西流,绕至城南,合九龙川。《唐志》:长安三年,宁州大雨,水漂二千余家,溺死千余人。盖即诸川溢流也。○珊瑚川,在州西十五里,下流亦会九龙川。一云珊瑚谷水,东南至?邑入洛。?邑,今见?州三水县。黑水河在州西北。自府境流入,至州南,会于九龙川。复分流而东南出,入?州长武县界,合于泾水。○白羊水,在州东百里。一名白谷川。源出白羊溪,流经横岭西北,入奢延川。
○政平驿州东南六十里。?、宁往来之通道也。又彭原驿,《通志》云在州南。州东又有交城镇,金天德二年置。
真宁县州东百里。西北至府城二百里。汉上郡阳周县地。后魏置泥阳、护涉二护军,后为阳周县。隋改为罗川县,属宁州。唐天宝初,获玉真人像于此,因改为真宁。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阳周城县北三十五里。本秦县,属上郡。始皇死,胡亥矫诏赐蒙恬死。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之阳周。《史记》:陈余与章邯书: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是也。汉亦为阳周县。后汉废。后魏复置阳周县。太平真君二年,置赵兴郡治焉。西魏又置显州于此。后周州郡俱废。隋开皇中,并入罗川县。《唐史》:会昌以后,回鹘败散。乾符二年,其余众始还至罗川,遣使贡献。此罗川,盖塞外回鹘旧地。胡氏以为即阳周,误也。泥源城在县东北。《汉志》注: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城盖近泥水上流而名也。魏收曰:阳周有泥阳城。即此矣。晋太元十二年,姚苌攻苻师奴于敷陆,军于泥源。是也。敷陆,见?州洛川县。
○抚琴山在县治南。山畔有洞,风来作声,仿佛若琴韵,因名。又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其西南为旧宁阳城,有大陵、小陵二水,至城南合流。《诗》:夹其皇涧。注云:即陵水矣。
雕岭县东五十里。绵延高耸,亦即子午山之别阜矣。上有秦时驰道,今有雕岭巡司,在县东百里。
○马莲河在县西。自合水县流入,下流会于九龙川。又县南有大陵、小陵二水,即九龙川之上源矣。《通志》:县南十里有真宁河,源出横岭,西流入宁州界。
于庄沟在县东二十里。其水南流,入?州、淳化县,会于清水。又要册湫,在县东六十里桥山之尾。周围九亩,上有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