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府东至西安府乾州二百里,南至汉中府六百三十里,西至巩昌府秦州五百里,西北至平凉府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里,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禹贡》雍州地。周曰岐周。春秋时为秦地秦德公元年,初居雍。雍盖秦都也,至献公始移居栎阳。始皇并天下,为内史地。汉初为雍国。二年,更名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主爵中尉。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右扶风。后汉因之《献帝起居注》: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领雍、?俞糜、杜阳、陈仓、?五县。三国魏为扶风郡。晋因之《志》云:汉右扶风治槐里,在今西安府兴平县界。晋郡治池阳,在今西安府三原县界。惠帝初,改曰秦国晋太康十年,封子柬为秦王,因置国于此。后魏置平秦郡,寻又置岐州魏收《志》:太延二年,置平秦郡。太和十一年,置岐州,治雍城镇。镇盖在郡城东。西魏改郡曰岐阳,而州如故。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改州为扶风郡。唐仍曰岐州。天宝初,亦曰扶风郡。至德初,改为凤翔郡。明年,又升为府时改置西京于此,为五都之一,寻复为凤翔节度使。五代因之唐末,为李茂贞所据。五代唐同光初,始内附,仍为凤翔军。汉乾?初,镇帅王景崇附蜀,蜀改为岐阳军。既而汉复取之。宋仍曰凤翔府亦曰扶风郡凤翔军节度。金皇统二年,改军名曰天兴,寻复故《金志》:大定十九年,改天兴军曰凤翔。二十七年,兼置凤翔路总管府于此。元曰凤翔路。明初,复为凤翔府,领州一,县七。今仍曰凤翔府。
府居四山之中《志》云:府境四围皆有高山,而中实坦平。春秋时谓之故雍。四面积高为雍也,五水之会五水,?、渭、漆、岐、雍也。《志》云:府境自大散关以北,达于岐、雍,夹渭川南北岸,沃野千里,所谓秦川也,陇关西阻,益门南扼,当关中之心膂,为长安之右辅。周太王迁岐而肇基王迹。秦德公居雍而寝以盛强。汉高自汉中出陈仓,定三秦,而帝业以成。光武略定扶风,遂以削平陇、蜀也。在曹魏时,扶风尤为重镇,往往缮兵储粟以阻巴蜀之口。虽诸葛武侯之用兵,不能越陈仓及?而与魏争。自晋以后,梁、雍多事,得失轻重,恒在扶风。迄南北朝之季,要未有岐州被祸而关陇诸镇得以晏然者。唐天宝之祸,凤翔克全,卒为收复两京之本。肃宗因建西都,与太原、江陵,并为陪辅。又其时吐蕃恣横,荐食河陇,保固西陲,亦惟恃凤翔。历朱Г、黄巢之乱,凤翔皆能首撄贼锋,东收京邑,南固蜀口。唐之末也,李茂贞实擅有岐州,纠合叛帅,肆其披猖。朱温乘之,遂易唐祚。然计关中诸镇,其后亡者,亦惟茂贞耳。王建以全蜀之力,屡争凤翔而不能得也。后唐庄宗既并凤翔,命将南下,蜀遂以亡。终五代之世,凡两川有事,必先凤翔,岂非制驭梁益、凤翔为绾毂之口欤?南宋富平之败,凤翔不保。女真列屯置戍于此,宋虽数战,卒不能越散关而北。及蒙古入凤翔,东取京兆,而女真危迫,又南窥汉中,而宋亦岌岌矣。元末,李思齐守凤翔以拒蜀。明师入关,即西向凤翔,思齐北走。于是南收汉沔,蜀人遂不能固其藩篱也。说者曰:繇陇坂而东至凤翔,则控京兆之咽喉;繇大散而北出凤翔,则绝秦川之要膂。若其西上秦、陇,守险阻以攻瑕捣虚,南下梁、洋,席富饶以出奇制胜,可耕可屯,宜战宜守。规关中者,此其先资也宋祁曰:岐州地形险阻,原田肥美,物产富饶,自昔兴王之地,而可置得失于度外欤?
凤翔县附郭。本召穆公采邑,春秋时之故雍也。秦置雍县。汉初,曹参攻雍。即此。后汉亦曰雍县,属右扶风。魏晋时,属扶风郡。后魏太延二年,为平秦郡治。隋为扶风郡治。唐至德二载,改今名,仍析置天兴县。宝应元年,省凤翔入天兴。宋因之。金大定十九年,复为凤翔县。今编户四十里。
○雍城在府城南。《括地志》:雍县南七里,有故雍城。秦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是也。汉改置雍县于今治。唐曰凤翔县,又析置天兴县,而省凤翔入焉。金又改天兴为凤翔。旧凤翔县治在府治东偏,今在府治西。《志》云:郡城,旧有东西二关城。后唐应顺初,潞王从珂举兵凤翔。陕西诸道兵讨之,大集城下,克其东西关城。既而军乱,相率归从珂。后汉乾?初,王景崇以凤翔附蜀。赵晖击之,败景崇兵,取其西关城,是也。今郡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非复唐宋故城矣。
杜阳城府北九十里。汉县,属右扶风。师古曰:《绵》之诗: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汉因置杜阳县。后汉初省。永和二年,复置。晋废。《诗谱》云:周原在岐山阳,属杜阳界,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是也。《胜览》:今陇州吴山县东四十五里,有文王故城,盖即汉之杜阳城。又岐山县东二十里,亦有杜阳城云。
虢城《九域志》:在府南三十五里。亦曰虢国城。周文王弟虢仲初封此,是为西虢。平王东迁,始徙于上阳,为北虢。或曰:非也。盖虢仲之采邑,支子所封。汉置虢县,属右扶风。后汉初,并入雍县。后魏太延中,置武都郡治此。西魏又置洛邑县于武都城西。后周复置朔州,寻废州。隋初,又废郡。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贞观八年,省入岐山县。天授二年复置。天复二年,李茂贞劫车驾幸凤翔。朱全忠讨之,军于虢县。茂贞出击,大败。全忠遂进军凤翔城下。是也。宋亦为虢县。金因之。元省入宝鸡。《一统志》云:虢县城,在宝鸡东六十里。
召城杜预曰:在雍县东南。亦曰召亭。《水经注》:雍水又东经召亭南。孔颖达曰:西周时,召公采邑也。春秋时,周、召二公,别于东都受采。京相?云:召亭在周城南五十里。魏收《志》雍县有故周城。盖召城亦在境内也。又《括地志》:周公城在岐山县北九里,邵公城在岐山县西南十里。《一统志》:召亭在岐山县西八里,今名邵公村。盖昔为雍县境内云。○乾归城,在府西四十二里。《志》以为乞伏乾归所筑也。又有横水城,在府东南三十里。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置横水县,属平秦郡。西魏时废。○杜阳山府东北二十五里。山北有杜阳谷。唐武德七年,岐州刺史柴绍,破突厥于杜阳谷,即此。又有老君坡,杜水所出。○雍山,在府西北三十里,雍水所出。秦因以名县。又西北五里有灵山。又有鸡寇山,在府北三十里。
五里坡在府西。宋建炎三年,熙河将张严追击金兵,及凤翔境上,至五里坡。金将娄室伏兵坡下。严遇伏,败死。
石鼓原府南二十里。旧有石鼓十,纪周宣王田猎之事。唐凤翔守郑徐庆迁置孔庙中。宋大观中致之辟雍,后入保和殿。元移置燕之太学。今原旁亦名石鼓镇。《一统志》:宝鸡县南二十里有石鼓山。
五?原《括地志》:在雍县南。《汉·郊祀志》: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初作西?,祠白帝。后十四年,当秦文公十一年,又作??,郊祭白帝。自未作??,而雍旁故有吴阳武?,雍东有好?,皆废,无祀。秦宣公四年,作密?于渭南,祭青帝。后二百五十年,当秦灵公四年,于吴阳作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秦献公作畦?于栎阳,而祀白帝。汉高二年,又立黑帝祠,名曰北?。所谓五?者,?、密、吴阳上、下、北也。一云五?原,在吴山之阳。又《志》云:县南二十里有西?,五十里有五文原。○雍水在府北。源出雍山,东流经扶风县界。又东合漆水,入渭水。
横水府东南三十里,亦谓之横渠。东南流,至?县界,入于渭。俗呼为夜义河。唐天复二年,朱全忠引兵赴凤翔。其前军自?县趣宝鸡,至石鼻。又前至横渠,军于凤翔城南十里,是也。又有邓水,出府北二十里之黄花谷,下流合于横水。东湖在府城东。雍、渭二水所溢,称城东之胜。
高泉渠在废虢县东北十里。《唐志》:如意元年,开引渭水入县城。又西北为升原渠,入宝鸡县界。
玉泉在府治西北五里,引以溉田。又有灵泉,在府东北十里。《志》云:府东二里有塔寺泉,府东北二十里有虎跑泉,俱南流入渭,有灌溉之利。
○橐泉宫在府城内东南隅。本名蕲年宫,秦惠公所居。孝公更名橐泉。《汉志》注:橐泉,孝公所起;祈年,惠公所起。是有二宫也。又始皇时,亦曰祈年宫。九年,?ぢ将攻祈年宫为乱。刘向曰:秦穆公葬雍橐泉宫祈年观下。郦道元曰:祈年宫即橐泉宫,亦名胡城也。《郡志》:秦缪公葬其地,后人因于此建祁年观云。○岐阳宫,在府城内。或曰后周时置,周主邕屡如岐阳,是也。《志》云:隋开皇六年建。今县治东北有岐阳驿。
太和关在府东五十里。唐至德二载,肃宗驻凤翔,遣诸将屯武功,败绩。贼游兵至太和关,凤翔大震。今废。
东安镇在府西。五代唐清泰初,蜀人出大散关,收阶成之地。诏凤翔益兵守东安镇以备之。或曰,镇在宝鸡县西南。○野人坞,在府东南十余里。相传即秦穆公失马岐下,野人得而食之处。
岐山县府东五十里。东北至西安府?州百二十里。古岐周地。汉为雍县地。后周置三龙县,属岐州。隋移县治岐山南,改为岐山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岐山旧县在今县东北。后周割泾州鹑觚原地,置三龙县。其地近?州长武县界。隋开皇十六年,移县于岐山南,因改今名。大业九年,又移治于今治东北八里岐山麓。唐武德初,复移岐阳县界之张堡垒。七年,又移于龙尾驿城。贞观八年,移治于石猪驿南。即今治也。今县治东北有岐周驿。
岐阳废县在县东北五十里。唐贞观七年,析扶风、岐山二县置,以其地在岐山南。周太王居岐之阳,即此处也。二十二年,县废。永徽五年,复置。元和二年,又废。宋为岐阳镇。
○岐山在县东北十里。山有两岐,故名。《禹贡》:导岍及岐。又周太王去?迁岐。《诗》所谓“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又云“彼阻矣岐,有夷之行”者也。《传》云: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又成王有岐阳之?。宣王亦大猎岐阳。幽王三年,三川竭,岐山崩。《吕氏春秋》:岐山,九山之一也。后汉建初七年,幸岐山。西魏大统十三年,宇文泰从魏主狩于岐阳。魏主廓三年,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周主邕数如岐阳。盖皆主岐山而言也。唐贞观十六年,校猎于岐阳,后亦数临幸焉。《河图》云: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地志》:岐山亦曰天柱山。其峰高峻,状若柱然。《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岐山,俗名凤凰堆。山之南,周原在焉,即太王所居,《诗》所云“周原??”者也。《志》云:原东西横亘,肥美宽平。在今县东北四十里。
五将山在县北三十里,亘扶风、醴泉县界。晋太元十年,慕容冲围逼长安,城中饥困。苻坚以谶文有云:帝出五将久长得。乃曰:吾出陇收兵,运粮以给长安。遂奔五将山。姚苌遣将吴忠执之以归,幽于新平,是也。一名武将山。
石桥山县南五十里,渭水所径。其东连五丈原,与?县接界。又南二十里,即南山也。东亘蓝田,西抵大散。苏轼云:南山连大散。是矣。
梁山县东北五十里。又东连西安府乾州界。其最高处为箭括岭。岭巅有缺,因名。《志》云:箭?岭在县东北六十里。是也。六年,蜀将陈彦威出箭?岭,即此。又三龙山,在梁山西。宇文周置三龙县,盖以山名。
龙尾坡县东二十里。旧有龙尾堡。晋义熙十一年,夏赫连建入后秦之新平。姚弼与战于龙尾堡,擒之。唐武德七年,移岐山县治于龙尾驿城。中和元年,凤翔节度使郑畋败黄巢兵于龙尾坡。又?宁将朱玫屯兴平,黄巢遣将王播围之。玫退屯奉天及龙尾坡,是也。
○渭水在县南三十五里。自宝鸡县东流入县界,又东南入扶风县境。○岐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自麟游县西南流,经县界,一名峦水。东南至扶风县界,入于漆水。?水在县东北六里。《志》云:其地有?谷,?水出焉。一名白水,南流入扶风县界。县东北三十里又有鳌川水,亦流合于?水。
城南河县南三里。自宝鸡县流入,亦谓之璜河。《志》以为?溪下流也,即太公垂钓处。东南流十里,有濉河汇流,名曰河交。又东南流入渭。○斜谷水,在县南。《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桃川,出大山中。东西四十里,南北三里,流为斜谷水,经太白山斜谷关而北注于渭。一名石头河。金牙关《通志》云:在县西南百里,亦南山隘道也。又云:县南七十里有斜谷关。今见?县。
宝鸡县府西南九十里。东至?县百里,西北至陇州百七十里。秦置陈仓县。汉因之,属右扶风。三国魏亦曰陈仓县,以为重镇。晋属扶风郡,后县废。苻秦置苑川县。后魏移置苑川县于故陈仓城中。西魏复曰陈仓县。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隋开皇十八年,复置陈仓县,属岐州。唐初因之。至德二载,改为凤翔县,旋改曰宝鸡。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四里。
○陈仓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有二城相连。上城,秦文公筑,城内有羽阳宫,《志》以为秦武王所起。汉初,韩信劝王东出陈仓,还定三秦。王从之,遂败雍王章邯兵于陈仓,引军北出。后汉中平五年,皇甫嵩败凉州群贼王国等于陈仓。又兴平二年,樊稠败韩遂,追至陈仓。此上城也。下城,曹魏将郝昭所筑。《三国志》:魏太和二年,曹真以诸葛亮惩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郝昭守陈仓,治其城。既而亮果引兵出散关,围陈仓。昭拒守。亮攻围二十余日,不能克。又正元二年,汉将姜维出陇西。陈泰军陈仓,进败维于狄道。此下城也。晋大兴二年,晋王保使其将杨蔓等据陈仓。刘曜攻拔之。永和十年,桓温伐苻秦,至蓝田。凉将王擢自上わ攻陈仓以应温。义熙十二年,仇池杨盛遣兵击秦至陈仓。秦将敛曼嵬击却之。此兼上下两城言之也。隋移县于今治。雍、梁有事,县辄当其冲要。
宛川城在县东十五里。其城本在今靖远卫界。晋咸和初,陇西鲜卑乞伏述延据苑川,是也。苻坚常侨置宛川县于此。后魏移置于陈仓故城。正光末,萧宝寅击秦州贼莫折天生,破苑川。即故陈仓城也。或以此为西秦所都之苑川。误。
桃虢城在县东五十里。古虢君之支属也。《史记》:秦昭公十一年,灭小虢。即此地矣。今有桃、虢二城,相拒十余里,俗亦谓之桃虢川。唐广德二年,李抱玉讨南山群盗,遣别将李崇客自洋州入,大破贼帅高玉于桃虢川,贼走城固,是也。城固,今汉中属县。○三交城,在县西三十里。《志》云:魏司马懿与武侯相持于此,因筑是城。晋建元二年,凉州将张?攻后赵将王擢于三交城。或以为即此城也。苻秦尝置武都郡于此。
石鼻城在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水对城,诸葛武侯与郝昭相御处也。唐光启二年,李克用等入长安,上幸凤翔。宦官田令孜劫上幸宝鸡。又劫上发宝鸡,留禁兵守石鼻为后拒。?宁叛将朱玫引兵追乘舆,围宝鸡。石鼻军溃,玫遂长驱攻散关。天复二年,李茂贞劫驾驻凤翔。朱全忠引兵赴援。其前军自?县趣宝鸡,至石鼻,又前至横渠,军于凤翔城南十里。苏氏曰:宝鸡县?水北有武城镇,即武侯所筑石鼻城。俗谓之石鼻寨,亦曰灵壁,又为石壁。宋绍兴十年,金人犯石壁寨。吴?遣将姚仲破走之。时金人于扶风筑城。仲又攻拔之,复败撒离喝于百通坊。繇是金人不敢度陇。祝穆曰:石鼻寨,行人自北入蜀者,至此渐入山;自蜀趣洛者,至此渐出山。故苏轼诗云:“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也。
益门城县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城西据益门山,因名。明初,徐达收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为益门镇,向设巡司戍守。○姜水城,在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氏妃有乔氏所居。○益门山在益门城西。山岩险阻。有事梁益者,必取道于此,故曰益门。元末,设城屯军,为据守要地。
陈仓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上有石,类山鸡。《汉·郊祀志》:秦文公获若石于陈坂,祀之。其神来,声殷殷如野鸡夜ず,因命曰陈宝祠。唐易县名为宝鸡,以此。○青峰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峰峦苍翠,因名。又石楼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以岗峦层峙名也。
大散岭县西南五十二里。唐光启二年,上自宝鸡幸兴元,使王建负传国玺,从登大散岭,是也。大散关置于此。胡氏曰:岭在梁泉县松陵堡南,盖旧为汉中府凤县地。○大虫岭,在县东。宋绍兴十年,吴?、杨政与金将撒离喝夹渭而军。?置军大虫岭。撒离喝觇之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此难与争。遂引去。《志》云:县东北十里有西平原。原旁即大虫岭。
和尚原县西南三十五里,当大散关之东。宋绍兴元年,吴?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劝?退屯汉中,以扼蜀口。?曰:吾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是乃所以保蜀也。既而金将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约曰:会和尚原。阶、成兵先至,陈北山。山路狭多石,敌舍马步斗,遂败去。凤翔兵方攻箭?关。?复遣将击败之,两军终不得合。兀术会诸帅兵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相拒,进薄和尚原。?与弟?复出奇击之,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之。兀术仅以身免。神坌,在县南三十余里,亦险隘处也。又八角原,在县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又城东南三十里有八鱼原。箕谷在县东南四十里。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以大兵出祁山。扬声由斜谷道取?,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是也。有箕谷水出焉。又温水谷,亦在县东南四十里。温水出焉,北流入渭。
○渭河在县南一里。渭河桥跨其上。自陇州流入境。又东北入岐山县界。旧有桥头寨。宋绍兴中,吴?遣将彭青败金人于此。
?河县东三十里。自?阳县流入境,经城北至此,合于渭。《志》曰:县居?渭之间。是也。后魏永安三年,尔朱天光击万俟丑奴至岐州,停军牧马于?渭间,宣言俟秋凉进师。即此处。
箕谷水在县东南。出箕谷中,北流入渭。又有洛谷水,在县东南二十里。出南山,亦北入于渭。又有清涧水,出县西南六十里煎茶平山。东北流,入于渭。
绥阳溪在县东南五十里。《通释》云:溪上承斜水、北界东仓入渭。诸葛武侯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者,逻侯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是也。
?溪在县东南八十里。有?溪谷,岩谷深邃。?溪石及石室在焉。太公垂钓处也。北流入岐山县南,为璜河,入于渭水。《吕氏春秋》:太公钓于兹泉。郦道元曰:?溪中有石泉,曰滋泉,积水为潭,即太公钓处。今谓之凡谷云。
升原渠在县东。《唐志》:县有升原渠,引?水注之,东至咸阳。垂拱初开,运岐陇木入京城。又咸通三年,复开升原渠,引渭水注焉,通长安故城,是也。
玉女潭县西南二十五里。五代汉乾?初,蜀将安思谦败汉兵于此,进屯模壁潭。盖当往来之道。
○大散关在县西南大散岭上。自古南北之险要也。向设巡司戍守。详重险散关。○二里关,在县西南四十里高岭上。Β?卒盘折,长亘二里,因名。亦有巡司戍守。又金牙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路入大散关。
模壁寨在县西南七里。汉乾?初,凤翔帅王景崇以凤翔附蜀。蜀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救之。思谦屯右界,汉兵屯宝鸡。思谦遣别将趣模壁,设伏于竹林,乃压宝鸡而陈,诱汉兵败之,遂破宝鸡。既而蜀兵退,汉兵复入宝鸡。思谦进屯渭水。汉益兵戍宝鸡。思谦畏之,退屯凤州,复屯散关,破汉兵于玉女潭。汉兵寻食尽引还。思谦因进屯模壁,是也。右界,胡氏曰:即宝鸡西界,为蜀汉分疆之处。潘氏堡在县东北四十余里。唐光启三年,田令孜劫上自凤翔幸宝鸡。?宁帅朱玫、凤翔帅李昌符叛附于河中帅王重荣等,共引兵追乘舆,败神策将杨晟于潘氏,钲鼓闻于行宫,即此。遵涂驿旧置于石鼻城中,亦名石鼻驿。唐光启二年,嗣襄王カ从上南幸,有疾,留遵涂驿,为?宁叛帅朱玫所得,与俱还凤翔。寻奉カ权监军国事,盟百官于石鼻驿。东河桥驿在今县南六十里。又六十里为汉中府凤县之草凉楼驿,南去凤县六十里。○虢川镇,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向有巡司戍守。《志》云:今县治东有陈仓驿。
扶风县府东百十里。东至乾州武功县五十里,北至泾州灵台县二百里。周之岐阳也。汉为美阳县地。晋及后魏因之。后周县废。唐武德三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取?川为名,俗讹为围也。四年,县隶稷州。贞观初,改曰扶风,属岐州。今县城周四里,编户三十三里。○飞凤山在县南一里。以形势骞翥而名。又茂陵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林壑秀美。《志》云:汉末,马超尝居于此。
三?原在县南二十里。原高五十丈,东连武功县界。《志》云:秦文公作??,宣公作密?,灵公作吴阳上?,皆近此原,因名。
○渭河县西南二十里。自宝鸡、岐山县境东流经此,又东南入?县境。○漆河,在城东一里。自普润废县东南之漆溪,流入县界,雍水自凤翔县境东流合焉。又东流经此,有漆水桥跨其上。下流入武功县界,南合?水以入于渭。郭璞云:漆水源出岐山。此盖太王迁岐所渡之漆也。
?河在城南。亦曰围川。自岐山县?谷流经此。又东入武功县界。一名白水。《汉·沟洫志》:?渠引诸川溉田万余顷。是也。
○?或阳宫在县东北三十里。《汉志》注:秦始皇所起。或曰秦穆公时建。汉文帝后二年,幸?或阳宫,即此。?或,音域。
百通坊在县西南。宋绍兴十年,姚仲与金将撒离喝战于百通坊,败之。敌还走凤翔。○杏林镇,在县西二十里。其地多杏,亦曰杏林。古驿旁有万杨池,以池旁有杨柳万株而名。《志》云:万杨池,亦在县西二十里。又凤泉驿,在今县治东。
?县府东南百四十里。东北至乾州武功县七十里。本秦县。汉属右扶风,右辅都尉治此。后汉因之。晋仍属扶风郡。后魏改置平阳县,属武都郡。西魏改曰?城。后周废入周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县,属岐州。大业二年,改为?县。义宁二年,置?城郡。唐初,改为郇州。武德三年,州废,以县属稷州。七年,改属岐州。宋属凤翔府。金初因之。贞?四年,改属恒州。元升县为?州,至元初复为?县,属京兆府。明初,改今属。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八里。○?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渭水之北。《通典》曰:秦文公所营邑也。汉?县治此。后汉初平中,董卓封?侯,因据城之北阜筑坞,高厚皆七丈,积谷徙金宝于其中,谓之万岁坞。卓败,坞寻毁。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伐魏,杨声繇斜谷道取?。魏主遣曹真军?以拒之。晋义熙十三年,夏王勃勃据雍,进掠?城。秦姚绍击却之。后魏废,以其地为平阳县。《志》云:?坞在今县东北十六里,故址犹存。
平阳城在县西四十六里。《括地志》:岐山县有平阳乡,乡内有平阳聚。秦武公居平阳封宫,是也。《通典》:秦宁公二年,徙居平阳。又《帝王世纪》曰:秦出公徙平阳。汉为?县地。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置平阳县,属武都郡,以?县并入焉。西魏复改曰?城县。《金志》虢县有平阳镇,即此。又周城废县,即今县治也。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置周城县,属平秦郡,本在今岐山县境。后周省,寻复改置于今冶,而以?城县省入。隋因置?县于此。
凤泉城在县东南三十里。隋义宁二年,析?县地置,属?城郡。唐武德元年,属郇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八年,县废。旧有凤泉宫在城内,亦隋开皇中置。又有温泉,在太白山下,所谓凤泉汤也。唐永徽五年,幸凤泉汤。开元中,亦数临幸焉。○斜城,在县西渭水南,以南当斜谷而名。城北去渭水里许,宇文周保定中筑,置云州于此。建德中,废。
武功故城在县东四十里。《水经注》:渭水东经武功故城北,南对太白山。是也。汉县治此。武侯与吴步骘书云: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又云: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指此武功也。
○衙岭山县西南三十里。褒水出其南,斜水出其北,雍、梁之间,称为阻隘。俗谓之马鞍山。《志》云:县东十里有秦王岭,县西十里有响?坡,左右映带,为县之胜。
太白山县东南四十里。东连武功县界,有金星洞。天宝八年,改为嘉祥洞。距洞五里有温泉,即凤泉汤也。太白山,详见乾州武功县。
五丈原在县西三十里渭水南。原西接岐山界,东连武功界。诸葛武侯与步骘书:原在武功西十里。是也。蜀汉建兴十二年,武侯伐魏,繇斜谷至?,军于渭水南。司马懿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于五丈原。晋永和七年,司马勋自南郑引兵出五丈原,苻健拒却之。吕氏曰:原高平旷远,实行军者必争之地也。
积石原在县西渭水北。亦曰北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武侯伐魏,至?,屯于五丈原。魏将郭淮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不以为然。淮曰:亮若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遂使淮屯北原。武侯争之,不得上。《一统志》:积石原在县西南五里。又县有东原。《唐志》:?县东原,先有兴平军。至德二载,因置为节镇。或云即武功之东原。
斜谷在县西南三十里。南入汉中之道。后周建德初,周主如斜谷,集长安以西,都督以上,颁赐有差,是也。今有斜谷关,详见汉中府。
○渭水在县北三里。自扶风县东南流,入县境。又东入武功县界。蜀汉建兴中,武侯至?,军渭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之。《汉志》注:斜水出衙岭山,至?入渭。渭水又东径马冢北。武侯与步骘书: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又后魏永安三年,高平贼万俟丑奴将尉迟菩萨自武功南渡渭,拔围趣栅,复还渭北。贺拔岳以轻骑挑战,自渭南隔水与贼语。稍引而东,至水浅可涉处,即驰马东出。贼以为走,渡渭追之。岳倚横冈设伏。贼半度冈东,岳还兵邀击,悉破降之。所谓横冈,疑即马冢云。斜水在县西南三十里。出衙岭山,经斜谷北,过五丈原,东北流入渭。其入渭处,近武功故城,亦曰武功水。武侯《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是也。又有褒水,亦出衙岭山,东流入沔。○清湫水,在县东二十五里,出太白山,北流入渭。又有清水,出斜谷中,北入渭。
成国渠在县东。《三国志》:魏青龙元年,司马懿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水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元和志》:在?县东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经武功县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云。《通志》:县西南三十里有孔公渠。金明昌八年,?令孔天监导斜谷口水,经县城东,以资一邑汲溉。年久渠淤,典史高?复开,至今通利。
横渠在县西北。即横水下流也。自凤翔县流入县界,东南流,合于渭水。○青远泉,在县东北十里。又有柿林、红崖诸泉,俱为灌溉之利。
○安仁宫在县治东。隋开皇十五年,置行宫十二所,自京师以达于仁寿宫。此其一也。唐贞观十八年,自九成宫还,至安仁宫,即此。后废。
斜谷关在县西南斜谷口。详见汉中褒斜道。○围趣栅,在县东南。南北朝时置栅于此。后魏永安中,高平贼万俟丑奴围岐州,分遣将尉迟菩萨等,自武功南渡渭,攻围趣栅,拔之。即此。
新罗堡在县东南。晋太元十五年,姚苌攻秦扶风太守齐益男于新罗堡,克之。时扶风郡盖寄治于此。○清湫镇,在县东二十里。元置镇于此。以近清湫水而名。又横渠镇,在县东北五十里。以横水所经而名。宋时儒张子所居。
?阳县府西七十里。西至陇州九十里。汉?俞麋县地。晋省。后周置?阳郡及县,以在?水之阳而名。郡寻废,县属陇州。隋因之。大业属扶风郡。唐仍属陇州。宋元因之。明嘉靖四十年,改属府。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一十三里。
○?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本西魏马牢城。后周置县于此。唐因之。五代梁贞明六年,蜀将王宗俦等攻陇州。李茂贞自将屯?阳以拒之。汉乾?初,王景崇以凤翔降蜀。汉遣赵晖等救之。蜀遣秦州帅韩保贞出?阳以分汉兵势。即此。宋徙县于今县西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水患又移今治。又临?城,在故城西北隅,唐太和元年筑。《志》云: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为患。王承元帅凤翔,据胜地为障,置兵戍守。诏号临?城,是也。旋废。?俞麋城县东三十里。汉县,属右扶风。后汉初,封耿况为侯邑。晋废。永嘉六年,南安赤亭羌姚弋仲东徙?俞麋,即故城也。太和三年,秦苻双、苻武以上わ、安定叛,引兵进至?俞麋。元魏时,县废。
卧虎山县治东二里。以山岩蹲峙而名。又东十三里有龙泉山,泉出其下。又马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箭括岭在县南十里。旧有箭括关。括,亦作?。五代梁贞明六年,蜀大举攻岐,分遣王宗俦等攻陇州,别将陈彦威出散关,败岐兵于箭?岭。汉乾?初,王景崇以凤翔叛附蜀,蜀将安思谦自散关应援,遣军击汉箭?等寨,破之。宋绍兴初,金将没立郎君自凤翔攻箭?关,吴?遣将击退之。盖其地舆散关互相形援,亦陇蜀襟要处也。○?水在县南一里。自陇州流入,又东南入宝鸡县界。○晖川,在县西。流经县城南,又东南注于?水。
?俞麋泽在县东八里。汉以此名县。又天池沟,在县东五十里,水流不涸,因名。其下流俱入于?水。
○安化镇在县西。《九域志》:?阳有安化镇。唐广德以后置,以御吐蕃。又安都寨,在县南,近箭?岭。五代汉乾?初,蜀将安思谦出散关,应援凤翔,遣军击破汉之箭?、安都寨,是也。
麟游县府东北百二十里。南至扶风县百里,东南至乾州武功县百二十里。汉杜阳县地。隋义宁元年,于仁寿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二年,更曰麟游郡。唐武德初,改为麟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岐州。今县城周九里,编户十七里。
○普润城县西百二十里。汉漆县地,有铁官。今城西有小城,盖置铁官处。隋大业初置县,属扶风郡。唐初,属麟州。贞观初,改属岐州。乾元以后,尝置陇右军于此。贞元中,又以神策军屯守,谓之普润镇。元和初,改军名曰保义。宋仍为普润县,属凤翔府。金因之。元省。宋白曰:隋于细川谷置普润县。盖以杜、漆、岐三水灌溉民田,为利甚普,因为县名也。唐因之。上元初,凤翔节度崔光远破党项于普润。大历九年,吐蕃寇陇州普润,凤翔节度李抱玉御却之。贞元十年,秦州刺史尝寄治于此。
○天台山在县西五里,唐九成宫之西。其西相连者,曰鸣凤山。又有谷曰泠泉谷。贞观三年,白鹿见于此。又石臼山,在县南十五里,上有清泉,渟泓不竭。○吴双山,在县南十里。有四峰双峙,俗呼为吴重山。《志》云:山南去扶风县五十里。
○麟游水在县治南。源出县西,为招贤川,东南流,入于渭。○漆溪,在县南。流出废普润县东,下流为漆水。杜水在县西南。源出凤翔县杜阳山,东北流入县境,亦曰杜阳川。又东流会于漆水。《志》云:杜水出普润废县东南。盖杜水流经县境,川流始盛也。又岐水,《志》云:亦出普润县东南,一名峦水。东南流入岐山县境,下流亦今于漆水。
○仁寿宫在县西五里。隋开皇十三年作,十五年成,最为弘丽,屡临幸焉。义宁元年,宫废,置凤栖郡于此。二年,于宫中获白麟,因曰麟游郡。唐贞观五年,修仁寿宫,更名九成。自是屡临幸。永徽二年,改名万年宫。五年,幸万年宫。时山水冲溢入宫,至寝殿,卫士有溺死者。自后亦数幸焉。乾封二年,复曰九成,有醴泉在宫中。唐太宗避暑时,是泉涌出,味如醴云。《唐志》:开成元年,暴雨水,毁九成宫。是也。○永安宫,在县西三十里。唐贞观八年,置宫于此。乾封以后,废。
甘露坊唐马坊也。先置于九成苑外。又有保乐坊,本隋石臼马坊。唐麟德间,改为保乐。寻又徙保乐于甘露坊。○石窑镇,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石窑巡司,为戍守处。
附见:
凤翔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洪武二年建卫,四年改为所。
陇州府西一百八十里。南至汉中府凤县二百五十里,西至巩昌府秦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平凉府二百八十里。
周岐陇地。秦为内史地。汉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郡。后魏属武都郡太延中所增置郡也。孝昌初,置东秦州时秦州陷于莫折天生。西魏因之,兼置陇东郡,寻改东秦州曰陇州废帝三年改,因山为名。后周省入岐州,寻复置。隋开皇三年,郡废。炀帝初,州废,属扶风郡。义宁二年,仍置陇东郡。唐复改为陇州。天宝初,曰?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亦曰陇州。金元因之。明初仍为陇州,以州治?源县省入编户十八里,领县一。今仍曰陇州。
州扼陇底之险,控秦凤之冲,为关中重镇。隗嚣凭此以窥三辅。曹魏据此以保秦陇。刘曜窃长安,引兵争陇上。石虎规氐羌,分兵屯?陇。唐至德以后,藉以扼吐蕃。宋建炎以后,西南诸将与女真角逐之道也。
○?源废县在州治东南。秦置?县。汉因之,属右扶风。《括地志》:故?城,在今州南三里。《世纪》:秦襄公二年,徙居于?。汉因置?县。后汉建武六年,伐隗嚣,使祭遵军?。遵破嚣将王元于此。七年,嚣复令别将下陇,攻祭遵于?。遵拒却之。十年,复讨隗嚣,幸?,是也。晋仍属扶风郡。永昌初,陈安复据上わ,拒刘曜,遣兵袭?,拔之。太元十九年,苻秦故将窦冲复叛姚秦,败奔?川,即?县也。后魏曰?城县。孝昌三年,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城降贼。西魏曰?阴县,为陇东郡治。后又改曰杜阳。后周复曰?阴。隋开皇三年,郡废。五年改县曰?源,属陇州。大业三年,州废,仍属扶风郡。唐为陇州治。贞元二年,李晟帅凤翔遣将王佖伏兵于?城,以败吐蕃,是也。宋仍为陇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五里有奇、门四。
郁夷城在州西五十里。汉县,属右扶风。颜师古曰:《诗》周道倭迟。《韩诗》以为郁夷,即此城也。后汉建武二年,赤眉自陇底大掠而东。时邓禹屯长安,遣兵击之于郁夷,为所败,县寻废。《志》云:郁夷当?水之源,大宁关之口。晋尝于此置陇关县。
南由城州东南百二十里。本汉?县地。后魏置县,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后周复置县。隋因之,属陇州。唐武德初,于此置含州。四年,州废,县复属陇州。大中六年,陇州防御使薛逵请改筑安戎关,铃辖往来。又云,当界有南由路,亦是要冲。旧有水关,请准前把捉。从之。唐末,县并入吴山县。
吴山城州东南百三十里。汉?俞麋县地。有长蛇水,北魏主?和平四年,命长安镇将陆真城长蛇镇,是也。西魏改为长蛇县。隋开皇末,废。唐贞观初,复置为吴山县,治槐衙堡。上元初,移治龙盘城,属陇州。宋因之。金省为吴山镇。又州有龙黎城。晋永和九年,凉张重华遣兵伐秦,苻雄大败之于龙黎。胡氏曰:《新唐书·志》:吴山县有龙盘府、龙盘城。龙黎,疑即龙盘也。又秦城,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或以为即非子始封之邑。
陇安城州南百二十里,本唐?阳县地。宋开宝三年,析?阳县地置陇安县。金初,废为陇安寨。泰和八年,复为县。元省入?源县。今为陇安巡司。又永信城,在州西。《唐志》:贞元十三年,凤翔节度使邢君牙筑永信城于陇州?源县之平戎川。即此。回城,在州西北四十里。《后汉志》注:?县有回城,亦名回中,即来歙开道处云。
○陇山州西北六十里,即陇坂也。又小陇山,在州西八十里。一名关山,以近陇关而名也。山长八十里,路通临巩,为秦凤要害。其顶,即分水岭。今详见名山陇底。
岍山在州西四十里。《汉志》注:吴山,古文以为岍山。孔颖达曰:岍山东连岐岫,西接陇冈,?水出焉。《禹贡》导岍及岐,谓此山也。亦谓之吴岳山。盖山有三名矣。《唐六典》:陇右名山曰秦岭。晁氏以为秦岭即岍山。宋《九域志》:陇安县西南有秦岭。今陇安废县北二十里有西秦山,或亦以为秦岭。
岳山州南八十里。《周礼·职方》:雍州,山曰岳。《史记·封禅书》:华西名山有岳山、吴岳。《水经注》: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倒,危巅相捍。俗语谓之虞山。《唐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吴山,亦谓之西镇山。有五峰,曰镇西、曰大贤、曰灵应、曰会仙、曰望辇,于诸山中最为秀异,顶有龙湫。盖吴山与岳山冈陇相接,或谓之一山矣。其实吴山在州西,而岳山在州南也。又天井山,在州南百里。山巅有井,虽旱不涸,因名。
龙盘山在吴山废县东南七里。山蜿蜒曲折,为一州之胜。又金门山,在州南百四十里。其山如门,渭水经焉。○景福山,在州西北百五十里。一名龙门山,有凤爪、朝元、定心三峰。又有龙门洞,称为奇胜。
白环谷在州西南,白环水出焉。宋绍兴中,置白环堡于此。嘉定十年,金将完颜ど规川蜀,破白环堡,进迫黄牛堡。宋将刘雄遂弃大散关遁。黄牛堡,见汉中府凤县。方山原在州西南二百里。东西长四十里。晋隆安初,武都氐屠飞、啖铁等叛。杀陇东太守姚回,屯据方山。姚兴遣姚绍讨斩之。即此原也。宋绍兴中,吴?与金人战于此。又杨政尝知方山原军,储?粟于其中。《宋会要》:绍兴十一年,割地畀金。金人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许之。于是遂以大散关为界。
○渭水在州南百四十里。自秦州清水县东南流,绕陇坂南麓而经州境。又东入宝鸡县界。○?水,在州治西南。源出岍山。东流经?阳县界,又东南入宝鸡县境,注于渭水。
?水在城西北。源出弦蒲薮,东北流,入平凉府华亭县界。《周礼·职方》:其川泾、?。《诗》:芮鞠之即。《韩诗》以为???。颜师古曰:??、鞠同,即?水也。○弦蒲薮,在州西四十里。《周礼·职方》:雍州,其泽薮曰弦蒲。《汉志》注:?县有蒲谷乡弦申谷,即古之弦蒲薮。今有蒲谷镇,是其地也。
鱼龙川在州西。源出小陇山,下流合于?水。唐贞观四年,大猎于鱼龙川,是也。宋绍兴中,金人栅鱼龙川口,杨政率精兵却破之。
长蛇川在吴山废县。川流委曲,如长蛇然。后魏因以名县。《水经注》:渭水东与楚水合,世谓之长蛇水。○五节堰,在州境。《唐志》:陇州?源县有五节堰,引陇州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又金泉,在州西四十一里,一名白龙泉。其水东北注于?。
○回中宫州西北百二十里,秦建。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过回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使奇兵烧回中宫。武帝元封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自是数幸焉。天汉二年,行幸东海,还幸回中。后汉建武七年,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是也。又三良宫与回中宫相近。《志》云:亦秦时所建。
大震关在州西七十里。亦曰陇关,亦曰故关。故关大寨巡司置于此。又有安戎关,在州西四十里。亦曰安夷关,亦曰新关。详附见名山陇底。
石嘴关在州西八十里。成化中,马文升言:陇州至秦州清水县二百五十里,别无驿站可宿次。石嘴关地多盗,请移西安府兴平县西四十里之长宁驿及咸义巡司于此,以便行旅。从之。又西四十里为清水县之盘龙铺,乃逾陇之通道也。《通志》:长宁驿在州西二百二十里。
番须口在州西北。旧为陇山之口。东汉初,赤眉上陇,为隗嚣所败。至阳城,入番须中,逢大雪,多冻死。既而汉将来歙伐隗嚣,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是也。阳城,见平凉府华亭县。
咸宜镇在州西北八十里。朱梁贞明六年,蜀主衍遣将王宗俦等伐岐,出故关,壁于咸宜,遂入良原。胡氏曰:咸宜,在氵氵?源县界。良原,今见泾州灵台县。○金兜堡,在州西北四十里。《志》云:宋置。马颊社在废陇安县之孝感乡。社内有铸钱监旧址。又香泉巡司,在州南百五十里。《通志》作陇安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