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医心方 >卷第二十

《医心方》·卷第二十

医心方 佚名 著

[卷第二十] 治服食除热解发方第一

  《庞(薄江反,姓也)氏论》云∶凡药欲发之候,先欲频伸或苦头,头痛目疼,身体螈(尺制反)(子用反),或惊恐悸(其季反)动,周身而强,或耳中气满如(子对反)车之声,或体热剧于火烧,或如针刺噤燥(子老反,治也),恶寒,昧(莫贝反,目不明貌)昧愦(古对反,心乱貌也)愦,不知病处,或腹中燠热如烧(丁贯反)怀之也。其发甚者,腹满坚于材石,绕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无脉也。如此之病,归于大浇(古尧反),以瘥为期也。《病源论》云∶夫服散之人,觉热即洗,觉饥则食,先食不时,失其节度,令石热壅(于容反)结,痞塞不解而生热也。故须以药除之。《外台方》云∶凡服石之后,若觉大热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绛雪或白雪等,但半大升水,取瓷(才资反)研一大两,香汤浴后顿服之。候一两行,利热乃退矣。凡此救急中,紫雪为上。《千金方》云∶解一切药发,不问草石始觉恶方∶ 生麦门冬(八两)葱白(八两)豉(三升)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又云∶治服散忽发动葱豉汤方∶ 香豉(二升)葱白(切,一升)干蓝(三两)甘草(二两)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短剧方》云∶解寒食散发,或头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胁肿满,或寒,或热,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疮烂,或目赤,或干呕(乌后反,下同),恶食气便呕吐,或狂言倒错,不与人相当,或气上欲绝,进退经时。散发百端,服前胡汤得下便愈方∶ 前胡(二两)夕药(三两)黄芩(二两)大枣(二十枚)甘草(二两)大黄(二两)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胁坚满,加茯苓二两;胸中满塞急,加枳子一两;连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两;虚乏,口燥,加麦门冬二两。若加药者,加水作九升也。(《录验方》∶夕药二两。)又云∶解散三黄汤,治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方∶ 黄连(二两)黄芩(二两)大黄(一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纳芒硝,令烊,分三服。又云∶小三黄汤,是由来旧方,与前治同,煞石势胜前方,除实不如也。大黄(一两)栀子(十四枚)黄芩(二两)豉(三升)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数沸,以豉纳汤中,取二升,分再服。又云∶增损皇甫栀子豉汤,治人虚石盛,特折石势除热方∶ 豉(一升半)栀子(十四枚)黄芩(二两半)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豉,令得二升,分三服。又云∶解散热发,身如火烧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一两)枳实(二两)浓朴(一两)栝蒌(一两)夕药(一两)栀子(十四枚)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又云∶解散、除热、止烦、杀毒、单行荠(音在)(音檷)汤方∶ 荠(半斤)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冻饮料之。又云∶解散除热单行凝水石汤方∶ 凝水石(四两)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释慧义》云∶解散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一升)豉(二升)栀子(十四枚)葱白(半斤)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新录方》云∶解散方∶ 栀子仁(一升)葱白(一升)猪脂(四升)煎葱白,焦布绞去滓,一服如桃李,日二三,石当如沙,尿中出。又方∶水服大麦、粳米五合,日二三。又方∶饮热酒,使熏熏然醉。又方∶饮牛乳五六升勿绝,佳。又方∶数饮土浆,日一二。《急药方》云∶丹石立验方∶ 甘草(二两,炙)干葛(二两)豉(一大合)上,以水五升,煎取四升,食前温吃,食后冷吃,若不止,更吃。《石论》云∶除热调石芦根汤方∶ 生地黄(四两,切)麦门冬(二两,去心)甘草(一两,炙)芦根(四两)茯苓(三两)凡五物,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分三服。又云∶甘豆汤方∶ 甘草(二两,炙)大豆(五合,拭)凡二物,以水五升,煮甘草,令减一升,纳大豆,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烦闷(莫围反)方第二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冷热相搏,石势不宣,犯热气,乘于脏,故令烦闷也。《僧深方》解散甘草汤治散发烦闷不解方∶ 甘草(一两半)茯苓(一两)生姜(一两)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今按∶《短剧方》∶甘草二两、黄芩二两、大黄二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张仲景云∶解散发烦闷欲吐不得,单服甘草汤方∶ 甘草(五两,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便止。《新录方》云∶烦热闷者方∶ 荠(切,三升)水四升,煮取二升,分饮之。又方∶单饮生地黄汁,日二三升,佳。又方∶饮二三升生葛根汁良。《极要方》治乳石发动,烦闷头痛,或寒热脚冷,气不通方∶ 葱白(十四茎)豉(二大合)牛苏(一大两)上,于铛中铺葱,即安苏于葱上,即着豉以物兼铺上,缓火煎,候苏气消尽。即淋好酒一升半,良久即得,取屑,冷热,顿服,随性多少饮之。又云∶石发烦闷者方∶ 滑石(十二分,研,令面,分两服)上,以水大升,合和滑石末,一帖,和搅,令散,顿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头痛方第三

  皇甫谧云∶或头痛欲裂,坐服药食,温作(普激反,漂谓之),急宜下之。曹歙云∶ 头面苦眩冒者,则解头结散发扇之,热甚,头痛面赤者,以寒水淋头。不瘥,以油囊盛水着头结中。《外台方》云∶或头痛如刺,眼睛欲脱者,宜以香汤浴。须虚静大屋内,适寒温,先以汤淋大椎及kt上三五十碗,然后乃浴。勿令见风。浴讫,覆被安卧取汗,仍须吃葱根葛豉粥法。葛根(三大握)干姜(六两)豉(三合)葱白(一大握)生姜(少许)椒(十五颗)先以水五大升,煮葱根,减半去滓,下葛及豉,煮取二升,去滓,细研少许,米作稀粥,并着葱白等。煮熟蒸热啜服之讫,依前覆被取汗,讫令妇人以粉遍身揩(苦骇反,拭也)摩侯孔合,半日许始可出外,其病亦瘥。

  [卷第二十] 治服石耳鸣方第四

  皇甫谧云∶或耳鸣如风声,汁出,坐自劳出力过瘥,房室不节,气并奔耳故也。勤好饮食,稍稍行步,数食节情即止。曹歙云∶耳鸣汁出,数数冷食,步行。

  [卷第二十] 治服石目痛方第五

  皇甫谧云∶或目痛如刺,坐,热气冒肝上奔两眼故也。勤冷食,清旦以温小便洗之。又云∶或头痛项强,两目疼者,以水洗浴即瘥。《释慧义》云∶解散治目疼头痛方∶ 芎(三两)葛根(二两)细辛(二两)防风(三两)五味子(三两)术(四两)茯苓(四两)黄芩(二两)人参(二两)凡九物,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僧深方》治散家目赤痛kt(蕤,儒佳反)人洗汤方∶ kt仁(二十枚)细辛(半两)苦竹叶(一枚)黄连(一两)凡四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一方取半升,可日三洗,亦可六七洗。

  [卷第二十] 治服石目无所见方第六

  皇甫谧云∶或目冥无所见,坐饮食,居处温故也。脱衣自劳洗,促冷冻饮料食,须臾自明了。《释慧义》云∶散发,热气冲目,漠漠无所见方∶ 黄连(去毛)干姜细辛kt核凡四物,等分,(音甫)咀(音沮,咀嚼也。殊伦反),绵裹,淳酒五升,以药纳中,于铜器中煮取二升半,绵注洗目,使入中,日再。

  [卷第二十] 治服石鼻塞方第七

  《病源论》云∶发则将冷,其热尽之后冷气不退者。冷乘于肺,肺主气,开窍于鼻,其冷滞结,气不宣通,故鼻塞。曹歙云∶鼻口臭,冷冻饮料冷洗。秦承祖云∶治解散热势尽,肺冷鼻塞,宜服茱萸汤方∶ 蜀椒(一升)甘草(一两)干姜(一两)术(一两)桂心(一两)茱萸(一两)凡六物,细切,以汤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为再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齿痛方第八(十二)

  皇甫谧云∶或断肿唇烂,齿牙摇痛,颊(苦协反,面也)车噤,坐犯热不时救故也。当风张口,使冷气入咽,嗽(桑浓反)寒水即瘥。

  [卷第二十] 治服石咽痛方第九(十三)

  皇甫谧云∶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温衣近火故也。促脱衣,冷水洗,当风以冷石熨咽颊五六过自瘥。

  [卷第二十] 治服石口干燥方第十(八)

  《短剧方》治口干燥渴呕(乌后反,吐也)不下食方∶ 芦根多少,煮取浓汁,以粟作粥浆,服多少任意。《葛氏方》治口中热,干燥,乌梅枣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枣,含之。《苏敬本草注》云∶口干,食熟柿。薛侍郎云∶若口干,即绞甘蔗汁任服。

  [卷第二十] 痛方第十一(九)

  《僧深方》解散栀子汤方∶ 黄芩(三两)栀子(四枚)豉(三升)凡三物,咀,以水五升,先煮栀子、黄芩,令得三升,绞去滓,乃纳豉,煮令汁浓,绞去滓,平旦服一升,日三,甚良。

  [卷第二十] 治服石口中发疮方第十二(十)

  曹歙云∶口中生疮,舌强,服栀子汤,在上。《僧深方》云∶解散失节度,口中发疮方∶ 黄芩(三两)升麻(二两)石膏(五两,末)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极冷,以嗽(桑浓反)口中,日可分十过。(《小品方》∶若喉咽有疮,稍稍咽之佳。)《短剧方》云∶治口疮小柏汤方∶ 龙胆(三两)黄连(二两)子柏(四两)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龙胆、黄连,取二升,别渍子柏,令水淹潜(荚虚反),投汤中,和,稍含之。

  [卷第二十] 治服石心噤方第十三(十一)

  《病源论》云∶其寒气盛胜于热,荣卫痞涩不通,寒气内结于心,故心腹痛而心噤寒也。其状心腹痛而寒,噤不能言是也。《僧深方》云∶解散人参汤常用治心噤或寒噤不解方∶ 人参(二两)干姜(一两)甘草(三两)茯苓(一两)栝蒌(二两)白术(一两)枳实(一两)凡七物,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秦承祖云∶疗散豉酒方∶散发不解或噤寒,或心痛心噤,皆宜服之方。用∶ 美豉(二升,勿令有盐)凡一物,熬令香,以三升清酒,投之一沸,滤(胡移反)取温服一升,小自温暖,令有汗意。若患热不可取汗者,但服之,不必期令汗也。

  [卷第二十] 治服石心腹胀满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居处犯温,致令石势不宣,内壅腑脏与气相搏,故心腹胀满也。皇甫谧云∶或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坐寝处久下热。又衣温、失食、失洗、不起行、促起行、饮热酒、冷食、冷洗、当风栉梳(所菹反)而立。《僧深方》解散三黄汤治散发心腹痛,胀满猝急方∶ 大黄黄连黄芩(各三两)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便止。今按∶三黄汤亦出《短剧方》,在上除热篇。《短剧方》云∶三黄汤治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地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方∶ 黄连(二两)黄芩(二两)大薰黄(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纳芒硝,令烊,分三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心腹痛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膈间有寒,胃管有热,寒热相搏,气逆攻乘心,故心腹痛也。皇甫谧论云∶或心痛如锥刺。坐当食而不食,当洗而不洗,寒热相交,气结不通,结在心中,口噤不得息,当绞口捉与热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两得,行气自通,得噫(于基反,根声也),因以冷水洗淹布巾,着所苦处,温复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若大恶,着衣小使温,温便去衣即瘥。于诸痛之中,心痛最为急者,救之若赴汤火,乃可济耳。《短剧方》云∶治散发心痛,腹胀兼冷,动热相格(古伯反。谷也,止也,阙也,正也)不消,甘草汤方∶ 甘草(一两)栝蒌(二两)术(二两)枳实(二两)栀子仁(二两)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又云∶单行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凡一物,以水五升,煮之折半,冷之,顿服尽,当大吐。患心腹痛,服诸药无效者,宜服此汤。张仲景方云∶黄芩汤治散发腹内切痛方∶ 栀子(二两)香豉(三升)黄芩(二两)凡三物,切,绵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卧,亦应有汗。《僧深方》云∶若散发悉口噤心痛,服葱白豉汤方∶ 葱白(半斤)豉(三升)甘草(二两)生麦门冬(四两,去心)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方加茱萸一升。)

  [卷第二十] 治服石腰脚痛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肾(时忍反,下同)主腰脚,服石,热归于肾。若将适失度,发动石热,气乘腰脚,石势与血气相击,故脚热肿痛也。其状脚烦热而腰痛也。皇甫谧云∶或脚疼欲折,坐下温,宜常坐寒床,以冷水洗起行。又云∶或腰痛欲折,坐衣浓体温,以冷水洗,冷石熨之。

  [卷第二十] 治服石百节痛方第十七

  皇甫谧云∶或百节酸(丝官反,下同)痛,坐卧下大浓,又入温被中,又衣温不脱故也,卧下当极薄大要也。被当单布,不着绵衣,亦当薄且垢,故勿着新衣,宜着故絮也。虽冬寒当常kt头受风,以冷石熨,衣带初不得系也。若犯此酸闷者,促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极要方》云∶服乳石不得将慎,冲热失食,憎寒头痛,百节酸(素官反,疼痛也)疼。口唇干焦(即消反)舌卷方∶ 知母(八分)石膏(十三分,碎)升麻(六两)通草(八分)硝石(八分,汤成下)竹青皮(六分)露蜂房(二枚,炙)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后分温三服。《短剧方》云∶解散二物麻子豉汤治人虚劳,下焦有热,骨节疼烦,肌急内圯(备美反,毁也。又岸崩貌),小便不利,大行数少,吸吸口燥。少气折石热方∶ 豉(二升)麻子〔五合,擂(力推反,研物也)取仁〕凡二物,研麻子仁,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五合,日三便愈,神验。

  [卷第二十] 治服石手足逆冷方第十八

  《石论》云∶治解散,胸中有热,手足逆冷,若寒,甘草汤方∶ 甘草(一两)橘皮(二两)凡二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以绵缠箸头,数取汁服,须臾间复服,不可废食。

  [卷第二十] 治服石面上疮方第十九(二十)

  《广济方》云∶石气发热,身体微肿,面上疮出方∶ 寒水石以冷水于碗(乌管反)中研,令汁浓,将涂疮,干即点,勿停。

  [卷第二十] 治服石身体生疮方第二十(十九)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外有风邪(以遮反),内有积热,热乘于血,血气壅滞,故使生疮。《千金方》云∶治散发疮痛不可忍方∶ 冷石(五两)一味,下筛,粉疮上,燥痛,须臾静定。(今检∶《本草》陶注云∶硝石,一名冷石。)又云∶散发生细疮方∶ 黄连芒硝(各五两)二味,水八升,煮黄连,取四升,去滓,纳芒硝,以布取贴疮上,数数易之。《短剧方》云∶治通身发疮,擘(博厄反)折经(五根反,又语斤反)日,用水不得息者方∶ 锉(粗卧反)胡叶煮,温洗渍尤良。冬取根煮饮之。《录验方》云∶解散烂疮洗汤方∶ 黄连(半斤)苦参黄芩(各半斤)凡三物,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极冷洗之,日三。《新录方》云∶凡散发疮方∶ 水研大麻子,涂,日二三。又方∶水摩蔓荆子,涂,日二三。又方∶水和豉,研为泥涂上,日二。秦承祖∶疗散发热疮三黄膏方∶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二两)凡三物,以好苦酒渍之足,相淹一宿,猪膏二斤,微火煎三沸,沸辄下,去滓,摩之。又云∶疗散浮在肌肤作疮方∶ 子柏黄皮,末,下筛,鸡子白,和如泥,先煮子柏汁,洗却以敷之,不过再,便愈。

  [卷第二十] 治服石结肿欲作痈方第二十一

  《录验方》云∶解散除热,热结肿坚,起始欲作痈,大黄汤方∶ 升麻大黄夕药枳实(各二两)黄芩(三两)甘草当归(各一两)凡七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快下,肿即消。(《短剧方》云∶升麻汤。)

  [卷第二十] 治服石痈疽发背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云∶痈疽发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未服石而自发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稍多。又云∶养生者,小觉背上痈痒有异,即取净土水和作泥,捻(都念反)作饼子,径一寸半,浓二分,以粗艾作炷(音主,下同),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若如榆荚大,灸七炷即瘥。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即瘥。又云∶恒冷水射之,渍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庞氏论》云∶凡诸服草石散者,皆不可灸身体,令人喜发炎疽疮也。若体有疮不可温治也。唯以水渍布贴之,烧李子中人作膏,以摩疮上,诸洗如故。薛侍郎云∶若发疮及肿,但服五香连翘汤等。(在《短剧》治恶脉方。)又云∶若肿有根,坚如铁石,带赤色者,服汤仍以小,小艾炷当肿上灸一两炷为佳。

  [卷第二十] 治服石身体肿方第二十三

  皇甫谧云∶或周体悉肿,不能自转,从坐久停息,不饮酒,药气沉在皮肤之内,血脉不通故也。饮酒冷洗,自劳行步即瘥。不能行者,使健人扶曳行之。《秦承祖方》云∶凡药发之后,身体浮肿,多取冷所致,甘草汤方∶ 甘草(三两,炙)栀子(十四枚)凡二物,以汤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又云∶疗散发赤肿贴方∶ 黄芩(四两)鸡子(四枚)吴茱萸(四两)凡三物,捣下粗筛,以水一升,合鸡子白于器搅之,令沸出,染巾,贴肿上,温复易之,数十过。《千金方》云∶若从脚肿向上稍进入腹则杀人方∶ 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烂出豆,以渍脚膝以下,日一,数日为之,愈矣。又云∶若已入腹者,不须渍煮豆食之,断一切姜菜饮食米曲,唯只食豆一物,渴饮汁,瘥乃止。又云∶散发赤肿摩膏方∶ 生地黄(五两)大黄(一两)木(李。杏,或本此字)仁(三十枚)生章陆(三两)四味,切,酢渍一宿,猪脂一升,煎章陆黑,去滓,摩之,日三夜一。

  [卷第二十] 治服石身体强直方第二十四

  皇甫谧云∶或关节强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烦劳;药气胜正气,结而不散,起(越,或本此字)沉滞于血脉中故也。任力自温,便冷洗即瘥。任力自温者,令行动出力,足劳则发温也。非浓衣近火之温也。《释慧义》云∶治寒噤似中恶,手脚逆冷,角弓反张,其状如风,或先热后寒,不可名字。若先寒者,用冷水二三升洗脚,使人将之。先热者,以生熟汤四五升许洗之,若体中觉直者,是散,急服此汤方∶ 栝蒌根(三两)栀子(二十一枚,擘)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香豉(一升)石膏(三两,末)葱叶(三两)凡七物,细切之,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僧深方》云∶治散发猝死,身体强直,以手着口上,如尚有微气,即便两人汲水灌,灌洗亦两三时间,死者乃战,战便令人扶曳行,便得食,食竟复劳,行半日许便愈。此药失节度,所为似中恶。解之方∶ 黄连大黄黄芩(各二两)豉(一升)栀子仁(十四枚)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纳豉,更煮取三升,三服。近有用此汤即得力也。

  [卷第二十] 治服石发黄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饮酒内热,因服石,石热又热,热搏脾胃,脾胃主土,其色黄而候于肌肉,积热蕴结,发于肌肤,故成黄。《录验方》治散发或黄发热毒,胸中热气烦闷。胡叶汤方∶ 胡叶(一把,切)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一剂便愈,亦治通息发黄,终日用水,不得息者,浓煮大茎叶,适寒温,自洗渍尤良。《新录方》治发黄者,捣苍耳,取汁,服一升,日一。(今按∶服紫雪红雪等可下去积热。)

  [卷第二十] 治服石呕(乌后反)逆方第二十六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脾胃虚弱者,石热结滞,乘于脾胃,致令脾胃气不和,不胜于谷,故气逆而呕,谓之呕逆也。秦承祖云∶芒硝丸,治散患积热逆呕方∶ 芒硝(三两)大黄(三两)杏仁(三两)凡三物,各别捣冶,先末大黄,芒硝下筛,后捣杏仁子,令如膏,乃合三物以蜜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多少随意消息之。《短剧方》云∶解散发,振动烦闷呕逆,人参汤方,法议道人所增损方用如此∶ 人参(二两)甘草(二两)术(二两)黄芩(一两)栝蒌(二两)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咳嗽方第二十七

  曹歙论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热亦有此诸患冷咳者,得温是其宜也。若是热咳者,得酒于理,当瘥和也。欲分别之者,饮冷转剧,剧者果是冷咳也。饮冷觉佳者,果是药热咳也。皇甫谧云∶或咳逆,咽中伤,清血出,坐卧温故也,或食温故也。饮冷水,冷石熨咽外。(今按∶《红雪方》云∶疗一切丹石发热,上气咳嗽等,病者并和水服之。)秦承祖云∶疗散咳嗽胆呕,胸中冷,先服散,散盛不得服热药杏仁煎方∶ 杏子中仁(三十枚)白蜜(六合)紫菀(一两)干姜(一两)牛脂(一升)凡五物,冶合下筛,和以蜜,微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服一丸,日三,老小甚佳。

  [卷第二十] 治服石上气方第二十八

  《病源论》云∶服散将适失所,取温大过,热搏营卫而气逆上,其状胸满短气是也。《僧深方》竹叶汤治散发上气方∶ 生竹叶(二两)甘草(一两)黄芩(一两)大黄(一两)栀子(十枚)茯苓(一两)干地黄(六分)凡七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一合,服七合,日三。

  [卷第二十] 治服石痰方第二十九

  《病源论》云∶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浓食温,则饮结成痰。其状痰多则胸膈否满,头眩痛癖结则心胁弦急是也。皇甫谧云∶恶食如臭物,坐温衣作也。当急下之。若不下,万救终不瘥也。薛公曰∶ 以三黄汤下之。《僧深方》服散家痰闷,胸心下有阻痰客热者。吐之方∶ 甘草(五两)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欲吐者,便快荡去。《短剧方》云∶白薇汤治寒食药发,胸中澹酢,干呕烦方∶ 白薇(二两)半夏(二两,洗)干姜(一两)甘草(半两)凡四物,以酢五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夫酢酒能令石朽烂。

  [卷第二十] 治服石不能食方第三十

  张仲景云∶半夏汤治散发,干呕不食饮方∶ 半夏(八两,洗,炮)生姜(十两)桂心(三两)橘皮(三两)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一日令尽。

  [卷第二十] 治服石酒热方第三十一

  《短剧方》∶治酒热发热法∶积饮酒石热,因盛数散行经络中,使气力强,肾家有热,欲为劳事,劳事多使肾虚,则热盛。热盛心下满,口焦燥欲饮,饮随呕吐,不安饮食也。宜饮葛根汤,安谷神,除热止吐渴也。

  [卷第二十] 治服石淋小便难方第三十二

  皇甫谧云∶或淋不得小便,坐久坐下温及骑马鞍中热,热入膀胱故也。大冷食以冷水洗少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僧深方》治散发小便难。其状如淋方∶ 葵子(五合)凡一物,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服昼,须臾便利也。《录验方》云∶解散闭闷结,小便不通如淋方∶ 大黄(一两)麻子仁(半斤)夕药(一两)茯苓(二两)黄芩(一两)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短剧方》同之。)《广利方》云∶石气头痛、烦热、口干、小便赤少方∶ 露蜂房(十二分,炙)上,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大合,分温二服。当利小便,诸恶石毒随小便出。

  [卷第二十] 治服石小便不通方第三十三

  《病源论》云∶夫服散石者,石热归于肾而内生热,热结小肠,胞(被交反)内否涩,故小便不通也。《短剧方》云∶解散小便不通神良方∶ 桑螵蛸(三十枚)黄芩(一两)凡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顿服之。《录验方》云∶解散利小便致良葵子汤方∶ 三岁葵子(一升)上一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冷暖随意,顿食饮。不能稍服。一方加滑石三两。

  [卷第二十] 治服石小便稠数方第三十四

  皇甫谧云∶或小便稠数,坐热食及啖诸含热物饼黍之故也,以冷水洗少腹自止。不瘥者,冷水浸阴又佳。若复不解,服栀子汤即解。《短剧方》云∶解散除热,小便数少,单行葵子汤方。亦治淋闭不通,三岁葵子亦可用。陈葵根(切,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暖如人肌,稍服之。《外台方》云栀子汤∶ 栀子仁(二合)甘草(二两,炙)黄芩(二两)芒硝(二两,汤成纳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取利即瘥。

  [卷第二十] 治服石小便多方第三十五

  《病源论》云∶将适失度,热在下焦,下焦虚冷,冷气乘于胞,故胞冷不能制于小便,则小便多也。《新录单方》云∶鸡肠草煮为羹啖之,捣汁服五六合,日二。又方∶棘直刺、枣针各三升,捣筛蜜丸,酒若饮服三十九,日二。

  [卷第二十] 治服石大小便难方第三十六

  《病源论》云∶积服散盛在内,内热气乘于大小肠,肠否涩故大小便难也。《华佗方》解散热胀满大小便不通方∶ 枳实(四两)由跋(四两)凡二物,以水二升渍之,令药泽尔,乃煮得半升,去滓,稍稍饮,多少,(于云反)自瘥。《张仲景方》治寒散大小行难方∶ 香豉(二升)大麻子(一升,破)上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停冷,一服六合,日三。《新录单方》云∶大小便难,服葵子。《录验方》云∶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沥,尿血,阴中疼痛,此是热气所致,熨之则愈。熨法∶先以冷物熨少腹,冷熨以后,复以热物熨之,用有热物熨已,复冷熨之。

  [卷第二十] 治服石大便难方第三十七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犯温过度,散热不宣。热气积在肠胃,故大便秘难也。皇甫谧云∶或大行难,腹中坚固,如蛇,盘,坐犯温久积,腹中干粪不去故也。消苏若膏,使寒服一二升,浸润则下。不下更服下药即瘥。薛公曰∶若不下,服大黄朴硝等下之。秦承祖云∶朴硝、大黄煎治胃管中有燥粪,大便难。身体发疮解发方∶ 大黄(金色者二两)朴硝(细白者二两)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减三升,去滓,着铜器中,于汤上微火上煎,令可丸。病患强者可顿吞,羸人中服可后,宜得羊肉若鸭麋肉羹补之。《录验方》解散不得大行方∶ 大黄(四两)桃仁(三十枚)凡二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服。一方∶大黄二两,桃仁五十枚。

  [卷第二十] 治服石大便血方第三十八

  《新录单方》云∶散发大便血者方∶ 葱白(切,一升)豉(一升)水四升,煮取二升,二服。又方∶车前草切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三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下利方第三十九

  皇甫谧云∶或下痢如寒中,坐行止食饮犯热所致,人多疑是本疾,又有滞癖者,皆犯热所为,慎勿疑也。速脱衣冷食饮冷洗。或大便稠数,坐久失节度,将死之侯也。如此难治矣。为可与汤下之。偿十得一生耳。不与汤必死,莫畏不与也。下已致死,令人不恨。《短剧方》解散除热止利黄连汤方∶ 甘草(一两)黄连(二两)升麻(一两)栀子(十四枚)豉(五合)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秦承祖云∶黄连丸,解寒食散发大注下肠胃方∶ 黄连(筛成屑,三升)乌梅(百二十枚,去核)凡二物,冶合下筛,以蜜和之,更捣三千杵,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可十服。病甚者,一日可至三四百丸。《新录方》云∶散发下利者,服牛羊酪一升,日二。又方∶水和大麦及米,服一二升。又方∶致三升,水四五升,渍经宿或煮三四沸,冷服一升,日二三,即断。

  [卷第二十] 治服石热渴方第四十

  《病源论》云∶夫服石之人,石热归于肾而热充腑脏,腑脏即热,津液竭燥,故渴引饮也。《短剧方》治散热盛渴方∶ 生地黄(一斤)小麦(二升)竹叶(切,一升)枸杞根(一斤)凡四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渴者饮之。又云∶吕万舒解热止渴饮地黄汁方∶ 生地黄(一斤)小麦(三斤)枸杞根(三斤)凡三物,以水三斗,煮取二斗汁,渴者饮之。又云∶单行枸杞白皮汤解散除热止渴方∶ 枸杞根白皮(十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分服一升。

  [卷第二十] 治服石冷热不适方第四十一

  《僧深方》解散人参汤治散发作冷热不适方∶ 人参(二两)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栝蒌(二两)干姜(二两)甘草(二两)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卷第二十] 治服石补益方第四十二

  秦承祖云∶当归九治散发。《录验方》解散除胸中热,益气竹叶汤方∶ 竹叶(二两)甘草(十两)白术(一两)大黄(二两)凡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合,一服。又云∶生地黄煎补虚除热将和取利也。《僧深方》解散内补治百病巨胜汤方∶ 胡麻(一升,熬)生地黄(一升,切)大枣(二十枚)夕药(一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麦门冬(四两)桂心(一两)人参(一两)细辛(一两)凡十物,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新录方》散发动后虚内补方∶ 枸杞煎单含咽,如桃李许,日二三。粥饮中亦好,冷难散酒服。忌鲤鱼。虚热人并得饵之。

  [卷第二十] 治服石经年更发方第四十三

  《短剧方》云∶荠汤华佗解药毒或十岁或三十岁而发热或燥,燥如寒,欲得食饮,或不用饮食,华佗散法。有石硫黄热郁,郁如热浇洗失度,错服热药,剧者擗(房益反,抚也)裂石热燥,燥如战,紫石英势闷暗喜卧起无气力,或时欲寒,皆是腑气所生,脏气不和,宜服此汤。荠(四两)甘草(一两)人参(一两)蓝子(一两)茯苓(一两)夕药(一两)黄芩(一两)无菁子(三升)凡八物,切,以水一斗,先煮芜菁子得八升,绞去滓,煮药得三升半,分服七合,日三。若体寒倍人参,减黄芩,用半两也。若气嗽,倍茯苓,减荠,去一两。又云∶应杨州所得吴解散,单行葱白汤方,药沉体中数年更发。治之方∶ 生葱白(一斤)凡一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分服一升,使一日尽之,明日盒饭温食饮于被中,不后发便为知也。不过三剂都愈也。又云∶治散热气结滞,经年不解数发者方∶ 胡叶(半斤)凡一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尽一剂便愈。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