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脉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宜汗之;弦迟者多寒,宜温之;弦紧宜下;浮大宜吐;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虚微无力为久病;洪数无力为虚;代散则死。
证夫疟有风疟、暑疟、湿疟、食疟、痰疟、疟母,诸疟之不同,不过风、寒、暑、湿之外感,七情、五味之内伤之所致也。然内外失守,真邪不分,阴阳偏胜,寒热交攻,乃成疟也。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气血俱受病。有夜与日各发,有发于午前,有发于午后。其始发之时,欠伸,畏寒战栗,头痛,或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单寒不热,或单热不寒,或寒少热多,或寒多热少。
治治疗之法,当先发散外邪。有有汗,有无汗。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者要无汗,扶正为主。然散邪扶正,病不退者,又须分利阴阳,以柴苓汤最效。甚者或以截药而除之,不二饮、胜金丸之类截之。不愈,乃气血大虚,要扶胃气为本,露姜养胃汤、养胃丹之类。又有绵延不休,弥越岁,汗、吐、下过,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疟饮,黄甲丸之类。盖疟有新久浅深,治有缓急次序,宜以脉症参验,量其虚实而疗之。《机要》谓太阳经为寒疟,治多汗之;阳明经为热疟,治多下之;少阳经为风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谓之暴疟。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三阳经则总之为寒疟。
在处暑后,冬至前,乃伤之重者。其三阴经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
一凡疟方来,正发不可服药,服药在于未发两时之先。不则药病交争,转为深害,当戒之。
一平素虚弱,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外邪;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芍药、半夏。有汗及寒重,加桂枝,倍黄;热甚加柴胡、黄;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一久疟,乃属元气虚弱。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泄泻腹痛,手足逆冷,寒栗鼓颔。若误投以清脾截疟二饮,多致不起。
一疟后饮食少进,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身体虚弱,以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姜炒黄连、麸炒枳实,煎服。
一凡疟后,大汗出者,乃荣血不足之候,以人参养荣汤主之。
方散邪汤(三山陈氏传)〔批〕(按此方治疟无汗,当发汗散邪为主)
治三阳经疟,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当发汗散邪。
川芎(一钱)白芷(一钱)麻黄(去节,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羌活(一钱)甘草(五分)白芍药(酒炒,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露一宿,次日温服。有痰,加陈皮、半夏。宿食不消,吞酸恶食,加麸炒枳实,姜汁炒浓朴、山楂、莱菔子。湿,加苍术。挟气,加青皮、苏梗、香附。
正气汤(三山陈氏传)〔批〕(按此方治疟有汗,当止汗正气为主)
治虚弱人疟,头疼自汗;寒热往来,当扶正散邪。
柴胡(一钱)前胡(一钱)川芎(一钱)白芷(一钱)半夏(姜制,一钱)麦冬(去心,八分)槟榔(一钱)草果(一钱)青皮(炒,一钱)茯苓(八分)桂枝(一钱)
甘草(炙,八分)白芍(炒,一钱)陈皮(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预先热服。
柴苓汤〔批〕(按此方治疟,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剂)此药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剂。
柴胡(八分)黄芩(炒,一钱)人参(去芦,一钱)半夏(姜制,一钱)甘草(六分)猪苓(一钱)泽泻(一钱)白术(炒,一钱)茯苓(八分)肉桂(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无汗加麻黄。
有汗加桂枝。寒多倍肉桂。热多加黄芩。胸膈满闷加枳壳、桔梗。
不二饮(秘方)治一切寒热疟疾,一服即止如神。
常山(二钱)槟榔(雌,一钱;雄,一钱。尖锐者为雄,平秃者为雌)知母(一钱五分)贝母(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酒一钟,煎至八分。不可过熟,熟则不效。露一宿,临发日,五更温服。勿令女人煎药。
胜金丸治一切寒热疟疾,胸膈停痰,一服立效。
常山(四两,好酒浸一宿,晒干)槟榔(二两)苍术(二两,米泔浸一宿,晒干)草果(二两)
上为细末,将前所浸常山余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未发前一日,临卧时冷酒送下,即卧,不可言语,直至鸡鸣时,再进七十丸。忌食生冷热物,及鸡鱼麸面之类,不则不效矣。
疟灵丹(秘方)治一切疟,服药不愈,以此截之。
雄鸡豆(拣圆者为雄,四十九粒,先一日以水泡去皮,研烂)人言末(一钱)雄黄(一钱,为衣)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为丸,如芡实大,阴干收贮。临发日早晨,面东,无根水下一丸。忌热酒热物,超时,禁生冷、鱼腥三日,此方百发百中。
龙虎汤〔批〕(按此方治热疟,清火之剂)治热疟,火盛舌卷焦黑,鼻如烟煤,六脉洪数弦紧,此乃阳毒入深所致。先以青布折叠数重,新汲水渍之,搭于心胸之上,须臾再易。
如此三次,热势稍退,即服此药,无有不效。
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半夏(姜制,七分)石膏(二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黄柏(一钱二分)知母(一钱,去毛)山栀仁(一钱)粳米(一撮)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露姜养胃汤治久疟不愈,三五日一发。
苍术(米泔浸一宿,晒干,一钱)浓朴(姜炒,一钱)陈皮(一钱)草果(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人参(一钱五分)茯苓(一钱)藿香(一钱)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黑枣一个,水煎。先以生姜四两,捣汁露一宿,次日合入煎药,通口服。
养胃丹〔批〕(按此方治久疟,补虚之剂)治久疟经年累月,虚弱之症,宜此补之。
人参(一两,去芦)苍术(二两,炒)白茯苓(一两)半夏(泡,二两五钱)陈皮(一两五钱)藿香(一两)草果(一两)浓朴(姜炒,一两五钱)常山(酒蒸,二两)甘草(炙,五钱)乌梅(四十九个,去核)
上为末,淡姜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仍用淡姜汤送下。
疟饮治疟久不能愈,名曰疟,又曰老疟。
苍术(泔浸,五钱)草果(五钱)桔梗(五钱)青皮(五钱)陈皮(五钱)良姜(五钱)白芷(二钱)白茯苓(二钱)半夏(汤泡,二钱)枳壳(麸炒,二钱)甘草(二钱)桂心(二钱)干姜(泡,二钱)苏叶(二钱)川芎(二钱)
上锉,每剂五钱,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温服。
黄甲丸〔批〕(按此方治疟母,消块之剂)治疟母成块,久不能愈。
朱砂(一两)阿魏(一两)槟榔(一两)山甲(一两,酥,炙,炒)雄黄(五钱)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泡黑豆去皮,捣成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送下,忌生冷、鱼腥三日。
卷之五
痢疾
脉下利之脉,宜微小,不宜浮洪;宜滑大,不宜弦急;宜身凉,不宜身热。经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脉大者死。是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论也。叔和云:下痢微小却为主,脉大浮洪无瘥日。
证夫痢乃湿、热、食积三者,下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湿热伤血分则赤,伤气分则白,气血俱伤,则赤白相兼。黄者食积,黑者湿胜也。其症脐腹痛,或下鲜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脓,或赤白相杂,或下如豆汁,或如鱼脑髓,或如屋漏水,里急后重,频欲登厕,昼夜无度。
治治法行气和血,开郁散结。泻脾胃之湿热,消脏腑之积滞。经云:热积气滞而为痢,其初只宜立效散,一服即愈。或木香导气汤,以推其邪,以彻其毒,皆良法也。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调中理气汤,加味香连丸之类,择便用之。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以神效参香散主之。盖痢之初,邪毒正盛,宜推荡之,不可用粟壳、诃子收涩之药;则淹缠不已。痢之稍久,真气下陷,宜收涩之。不可用巴豆、牵牛通利之剂,用之则必致杀人。又有下痢噤口而不食者,亦有二也。有脾虚,有脾热。脾虚者,参苓白术散,脾热,参连汤,或仓连煎之类。大凡下痢纯红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症也。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方木香导气汤治痢疾初起,腹痛,红白相杂,里急后重,发热噤口,不拘老幼,先与一服甚效。
大黄(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二分)浓朴(一钱二分)白芍药(一钱二分)黄连(一钱二分)归尾(八分)茯苓(八分)朴硝(一钱二分)木香(五分)小便赤加滑石(一钱五分)木通(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滤去渣,空心热服。
闸板丹(张小庵传)〔批〕(按此方治痢,以推其邪而彻其毒也)治痢初起,以此丹推荡其邪毒。
黄丹(一两,水飞)黄蜡(一两)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杏仁(八个,去皮尖)
巴豆(八个,去油)
上将五味为末,将黄蜡熔化,后将药末同蜡拌匀,搅冷成块。
每服一丸,如黄豆大,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水泻,冷米汤下。
立效散(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热积气滞而为痢者,以黄连清热,枳壳破气,清平之剂)治痢,腹中疠痛,赤白相兼,即止。
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二两,同炒,去茱萸用)枳壳(二两,麸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送下。泄泻,米汤下。噤口痢,陈仓米汤下。
调中理气汤丹溪云:调气则后重自除。此也。
苍术(米泔浸,炒)片术(炒,各一钱)陈皮(八分)浓朴(姜炒,七分)枳壳(一钱)白芍(炒,一钱)槟榔(一钱)木香(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滤去渣,空心温服。如赤痢,浓朴、芍药俱不必炒,再加黄连、条芩各一钱五分。白痢只根据本方。
加味香连丸〔批〕(按此方治痢,调理之剂)此方治痢之总司。
黄连(二两,炒)吴茱萸(滚水泡,炒,二两)木香(一钱)白豆蔻(带壳面裹火煨,一钱五分)秘方加乳香、没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乌梅二两,滚水泡去核,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血痢,甘草汤下;赤白相兼,二味泡汤下,白泻,米汤下。
仓廪散治赤白痢疾,发热不退。凡下痢有积、有暑,如用药不效,即是肠胃有风邪热也。此方甚效。
即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姜、枣煎服。噤口痢,加石莲肉七枚。痢后手足痛,加槟榔、木瓜。不早治,则成鹤膝风。
六一顺气散〔批〕(按此方治内外两感发热痢疾及时行疫痢之剂)治痢不问赤白相杂,肚痛,里急后重,浑身发热,口干烦渴,用此通利即止。(方见伤寒门)
纳脐膏(何晴岳传)治噤口痢,危急之证,用之立愈。
黄瓜藤(不拘多少,连茎叶经霜者,晒干烧灰存性,出火毒)
上用香油调,纳脐中,即效。
点眼膏(黄宾)治一切赤白痢,及噤口危急之证。
初胎粪(炙干,一钱)雄黄(五分)黄连(四分)片脑(少许)
上为极细末,水调,点两,神效。
仓连煎(刘太府传)治噤口痢,不拘赤白。
陈仓米(赤痢用三钱,白痢用七钱,赤白相兼用五钱)黄连(赤痢用七钱,白痢用三钱,赤白相兼用五钱)
上锉,水一钟,煎至七分,露一宵,空心温服。
凡下痢噤口不食者,虽曰脾虚,盖因热毒闭塞,心胸胃口所致。用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一钱,木香少许,共为末,陈米饮调下。再服仓连煎,尤妙。噤口痢,诸药不效者,粪缸中蛆,不拘多少,洗净,瓦上焙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米饮调服,即能思食。
噤口痢,多是胃口热甚,用黄连一两,人参五钱,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一方加石莲肉三钱,水煎服,立效。外以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合脐上,引热下行故也。又方用秤锤烧红,用好醋浇之,令病患吸其烟,神效。按前诸方,皆治噤口不食之剂。凡医者用药,不必拘其赤白,饮食即吐,诸物不纳,皆是毒瓦斯熏蒸,胃口热甚,切不可认胃寒噤口,而用辛热之药。宜以前方选用,或木香导气汤去大黄煎熟入韭汁,陈仓米饮各一盏于内同服,即愈。
加减益气汤治痢日久不愈,不能起床虚弱症。
黄(五分)人参(五分)白术(一钱)陈皮(一钱)当归(七分)白芍药(一钱)
升麻(三分)甘草(炙,三分)泽泻(五分)砂仁(五分)木香(三分)白豆蔻(三分)
地榆(五分)御米壳(醋炒,三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八分,滤去渣,空心温服。
神效参香散〔批〕(按此方治痢久不愈,元气虚弱,滑脱下陷,止涩之剂)治脏气怯弱,冷热不调,积而成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里急后重,日夜频数无度。
罂粟壳(去带穣,醋炙,一两)陈皮(一两)白茯苓(去皮,四钱)肉豆蔻(面裹煨,四钱)人参(二钱)白扁豆(二钱)木香(二钱)
上共七味为末,赤痢每九分,加制黄连末一分;白痢每九分,加制茱萸末一分;赤白相杂,每服八分,加黄连茱萸末各一分;青色、黄色,无加减,每用一钱,俱用米汤调下。忌生冷、油腻、炙爆。制黄连、茱萸法:二味等分,不锉碎,以老酒浸一宿,同一处炒燥,分出。各为极细末,另包,听前用。
姜茶汤治痢疾腹痛,不问赤白冷热。盖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者皆能清散。又且调平阴阳,况于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
老生姜(细切,二钱)细茶叶(三钱)
上用新汲水煎服。一方加连根韭菜一握,三味同捣汁,酒调服。
三白汤(杜守玄传)治痢不拘赤白。
白砂糖(一两)鸡子清(一个)烧酒(一钟半)煎八分温服。
仙梅丸(桑双冈传)治痢疾发热发渴。
细茶乌梅(水洗,剥去核,晒干,各一两)
上为末,生姜捣作丸,弹子大。每一丸,冷水送下。
椿鸡丸(桑环川传)治久痢不止。
雪里炭一只,吊死。去肠毛,入黄连一两,椿根白皮一两于肚内,好酒熟,去药食鸡,神效。
舒凫饮(刘桐川传)治白痢如鱼冻色,久不愈者。白鸭一只,杀取血,以滚酒和饮之,立止。
将军饮治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不问新久,及愈而又发,止而复作,名曰休息痢。
绵纹大黄(锉,一两)
上以好酒二钟,浸半日,煎至七分,去渣,分作二次服,以利为度。按前诸方,治痢简易,故附方末,以备选用。
卷之五
泄泻
脉脉多沉。伤于风,则浮而弦;伤于寒;则沉而细,伤于暑,则沉而微;伤于湿,则沉而缓,泄而腹胀脉弦者死。又云: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
证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内经》又谓:湿胜则濡泄。
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叔和曰: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故分脾泄、胃泄、大肠、小肠、大瘕,为五泄也。又有飧泄、肾泄、洞泻、濡泄、骛溏之类。名各不同,原其致病,不过前云所感所伤而已矣。丹溪又云:泄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消,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泻下如抱坏鸡子臭者,或咽气作酸者,伤于食也。
治治疗之法,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若久泻,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治法之要,孰有过于此哉。
方胃苓汤〔批〕(按此方治四时泄泻之总司也)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作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阴阳不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浓朴(姜汁炒,一钱)陈皮(一钱)猪苓(一钱)泽泻(一钱)白术(炒,一钱)白茯苓(一钱)肉桂(三分)白芍(炒,一钱)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水煎,温服。一方加防风、升麻以胜湿。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水泻,加滑石。
有痰,加半夏、乌梅。气虚,加人参、白术。恼怒,加木香。有热,加黄连。久泻,加肉豆蔻。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黄连、槟榔,水煎服。
薷苓汤治暑月泄泻,或欲成痢。
黄连香薷饮合五苓散。锉一剂,生姜煎服。(方见中暑)
藿香正气散〔批〕(按此方治暑泻之剂)治感湿泄泻,或兼暑者,(方见霍乱)
根据本方,加黄连、香薷。食加神曲、山楂。
柴苓汤〔批〕(按此方治热泻之剂)治泄泻发热口渴,里虚之症。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合五苓散(方见中暑),锉一剂,姜枣煎服。
理中汤(方见中寒)〔批〕(按此方治寒泻之剂)治脾胃虚冷,中寒泄泻,四肢厥逆。
四君子汤(方见补益)治气虚脾泄不止者。
根据本方加乌药(醋炒,七分)姜枣煎服。
参苓白术散(方见补益)治脾胃虚弱,久泻少食。
瑞运丸(何春元传)治元气大虚,脾胃怯弱,泄泻不止,不思饮食。
山药(炒,二两)莲肉(二两)白术(土炒,二两)芡实(二两)人参(去芦,一两)橘红(一两)白茯苓(一两)白芍药(酒炒,一两)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用雄猪肚一个,洗净,煮烂,捣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汤送下。
养元散〔批〕(按此方治虚泻之剂)治泄泻,饮食少进。
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滤干,燥慢火炒,令极热)干山药(少许)胡椒(少许)
上各为细末,和匀,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少许,滚汤调服,其味极佳,且不厌人,大有滋补。其女人子宫虚冷,不能成孕,久服之,亦能怀孕。
平胃散治濡泄肠鸣多水。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五苓散治症同前。
白术茯苓(各一钱)桂(六分)猪苓泽泻(各一钱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胃苓汤治水泻腹痛。
陈皮浓朴苍术甘草白术茯苓肉桂猪苓泽泻(各一钱)加芍药黄连(各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
黄芩汤治肠垢热泄,所下粘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
黄芩(炒,五钱)芍药(炒,三钱)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卫生汤治脾胃虚弱,不能泌别水谷。
陈皮茯苓甘草人参白术山药泽泻薏苡仁上锉一剂,加砂仁末一钱,水二钟,煎至八分服。一方加莲肉、芡实、干山药各二两,亦效。一方用糯米磨粉,不拘多少,入百草霜十分之二,水和为饼,烙熟食之。一方单用糯米,半生半炒,煮粥食之,亦效。
安胃和脾散治脾胃不和,中脘痞塞,腹痛胀满,不思饮食,嗜卧无时,呕吐痰涎,逆气吐酸,面黄肌瘦,泄泻不止,四肢乏力,沉困自汗、盗汗等症。
苍术(二两,姜炒)浓朴(五钱,姜炒)藿香(五钱)砂仁(五钱)人参(去芦,五钱)白术(土炒,五钱)白茯苓(五钱)木香(火煨,五钱)槟榔(五钱)蓬术(火煨,五钱)泽泻(五钱)甘草(炙,五钱)红枣(二十四个,去皮、核,焙干)
上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淡姜汤送下。
家莲散(陈□堂传)治经年久泻冷泄,及休息痢。
莲肉(泡去皮、心,微火焙干,四两)浓朴(姜炒,一两)干姜(炒黑,一两)
上三味,共为细末,每服二、三匙,米饮下,日三次。
理气健脾丸(方见脾胃)治脾胃虚弱,久泻久痢。
根据本方,去桔梗,加酒炒白芍药,其效如神。
实肠丸(黄宾江传)治久泻久痢,虚滑不禁及脱肛。臭椿树根皮,不拘多少,切碎,酒拌,炒为细末,用真阿胶水化开,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升气实脏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滑泄止涩之剂)治久泻,元气下陷,脾胃衰惫,大肠滑脱,肛门坠下,日夜无度。饮食不思,米谷不化,汤水直过。烦渴引饮,津液枯竭,肌瘦如柴,寒热互作。
黄(蜜炙,一两)人参(去芦,一两)白术(土炒,二两)白茯苓(去皮,五钱)
山药(炒,一两)莲肉(去心,一两)芡实(一两)升麻(酒炒,五钱)柴胡(酒炒,五钱)干姜(炒黑,五钱)肉豆蔻(面裹煨,捶去油净,五钱)粉草(炙,五钱)椿树根皮(酒炒二次,四两)
上为细末,阿胶水化开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钱,用糯米半生半炒,煎汤送下。
灸法治吐泻日久,胃气大虚,死在旦夕。
天枢二穴(在脐旁各开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半)百会(在顶心中)用艾灸五、七壮,即愈。
卷之五
霍乱
脉代者霍乱;代而绝者,亦霍乱。又关脉滑,为霍乱吐泻。气口脉弦滑,膈间有宿食留饮。宜顺其性,以盐汤探之。脉结促大,皆不可断以死脉。洪大则易治,脉微细,气少不语,舌卷囊缩者;皆不治也。
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大勿讶。
证夫霍乱者,挥霍变乱也。盖因内有所积,外有所伤,阳不升,阴不降,乖膈而成。故心腹卒痛,呕吐下痢,发热恶寒,头痛眩晕,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四肢厥冷而毙。
治急用蓼汤泡洗,艾灸脐中。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治之惟宜藿香正气散,加生姜为上。不惟可以温散风寒,抑亦可以调理脾胃。如身热口渴者,则以薷苓汤加减治之。
霍乱之后,不可早与饮食,恐胃中邪物,吐泻未尽,其新谷入胃,不能传化,必致不救。吐候吐泻过一、二时,饥甚,方与稀粥少食,以渐而将息可也。其有不吐不泻者,名干霍乱,急以盐汤多灌,引其大吐,令宿食殆尽,随证用药调之。既愈之后,若烦热多渴者,以麦门冬汤主之。
一霍乱转筋,用大蓼一把,煎汤荡洗。北人以麦糠代之。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河间云: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而痛也。
一霍乱已死,而腹中尚有暖气者,以盐纳脐中,以艾灸莫计其数。
一霍乱心腹卒痛,炒盐二碗,绢包顿于胸上,并腹肚再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以炒盐绢包乘热烙其背,则万无一失也。
方藿香正气散治四时不正之气,寒温时疫,山岚瘴气,雨湿熏蒸;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饮食停滞,复感外邪,头痛发热,战栗恶寒,或呕吐恶心,膈膈满闷,一切气逆不安之症,并能调治。
藿香(二钱)紫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浓朴(姜制,一钱)半夏(姜制,一钱)白术(一钱,炒)茯苓(一钱)大腹皮(一钱)桔梗(一钱)白芷(一钱)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热服。霍乱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白芍药;寒痛,加桂;冷甚,加干姜。饮食不化,加香附、砂仁;米谷不消,加神曲、麦芽。心下痞满,加桔梗、枳壳、枳实。肉食不化,加山楂。湿面停积,加萝卜子。中暑冒风,加香藿、白扁豆。时气憎寒发热,加柴胡、干葛。
口干,加麦门冬。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饮。心腹绞痛,加木香。若频欲登圊,不通利者,加槟榔、枳壳。按霍乱之疾,未有不由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而致也。余用藿香正气散治之,百发百中。一岁之内,常治百人,未有不效者。
但有热者,须加姜炒黄连;寒甚,加干姜;万无一失。又腹痛者,加桂;痛甚者,去藿香,加吴茱萸;小便不利,加茯苓;如干霍乱,加枳壳,茯苓、肉桂,最佳。
加减薷苓汤〔批〕(按此方治霍乱属热者宜之)治霍乱身热口渴,此热暑中也。
猪苓(七分)泽泻(七分)白术(五分)赤茯苓(一钱)黄连(五分)香薷(一钱)
干葛(七分)天花粉(一钱)甘草(五分)扁豆(十四粒)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热极,加石膏、知母。泄泻,加升麻、黄芩、滑石。腹痛,加炒白芍药、桂。
理中丸〔批〕(按此方治霍乱属虚寒者宜之)治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俗名绞肠沙,并真阴证,手足厥冷。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因述以广其传。
人参(一钱)干姜(炒,一钱)茯苓(一钱)甘草(炙,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取一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忌食米汤,此即理中汤改为丸,取土能塞水之义。若仍煎汤,则不效矣。
阴阳汤治霍乱吐利腹痛,服药即吐,无法可施,用百沸活河水,及冷井泉水各半碗,合而服之。
百沸汤治霍乱吐泻,因饮冷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或乘舟车,伤动冒气,令人吐利交作,目眩头旋,手足转筋,四肢厥冷,用药迟缓,须臾不救。
吴茱萸木瓜食盐(各五钱)
上三味同炒焦,用百沸汤煎,随病患服之。
干霍乱者,俗名绞肠沙。其症因宿食不消,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挥霍撩乱,所伤之物不得出泄故也。死在顷刻,急宜多灌盐汤探吐之。令物出尽,却服理中汤,更刺十井出血,并委中出血。
盐姜汤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垂毙者。
盐(一两)生姜(切,五钱)
上二味,同炒色变,以童子溺二盏,煎一盏,温服。
麦门冬汤治霍乱愈后,烦热多渴,小便不利。
人参(一钱)白术(炒,一钱)茯苓(八分)陈皮(八分)半夏(制,八分)小麦(一百粒)麦冬(去心,二钱)甘草(七分)
上乌梅三个,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卷之五
呕吐
脉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厥者难治。
证夫呕吐者,饮食入胃而复逆出也。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呕吐谓之有声有物。盖人以胃气为主,受纳五谷,荣养百骸者也。若胃虚之人,不能摄养,或为寒气所中,或为暑气所干,或为饮食所伤,或气结而痰聚,皆能令人呕吐。又有恶血停积胃口,呕吐之间,杂以痰血;亦有胃热火邪,冲上而作呕吐者;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又《内经》云,诸呕吐逆冲上,皆属心火。河间亦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所感不同。
治治法当以脉辨之:中寒则脉沉紧,四肢厥冷,饮食不下,当以温暖之药调之;挟暑则脉弦数而虚,烦热燥渴,法当清凉之;停食痰积者,则当顺气和胃而消导之;积血者化其血;火逆者泻其火,此其治法之大要也。
一呕家圣药是生姜,千金之说信矣。然气逆作呕,生姜散之;痰与水作呕,半夏逐之。呕有热有寒,生姜于寒证最佳。若遇热呕,不可无乌梅也。
一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时常呕吐清水,诈嗳气吞酸等症,用二陈汤加姜、炒黄连、炒栀子、苍术、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滞气。
一时常吐清水,或口干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热所致。二陈汤加白术、芍药、升麻、土炒黄连、黄芩、栀子、神曲、麦芽、干姜,或煎或丸,随时制宜。
一时常恶心呕吐清水,胃口作痛,得食暂止,饥则痛甚,此胃中有蛔也。二陈汤加苦楝根皮、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锡炒成灰,槟榔等分,米饮调服。
方煨姜散(西园制)治呕吐恶心。
生姜一大块,直切薄片,勿令折断,层层渗盐于内,以水湿苎麻密缚,外又用纸包水蘸湿火煨,令熟,去纸捣烂,和稀米饮服之。
椒茶饼(陈橘轩传)〔批〕(按此方专治呕吐之剂)止呕吐,治翻胃。
川椒(去目,隔纸焙,三两)芽茶(一两五钱)桑白皮(末,一两半)飞罗面(一两五钱,炒)
上为细末,炼蜜作饼,每重一钱许,细嚼米汤下。
保中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治胃中痰火呕吐之剂)治呕吐不止,饮食不下。
陈皮(八分)半夏(姜制,八分)茯苓(八分)甘草(三分)白术(土炒,二钱)
藿香(一钱)黄连(土炒,二钱)黄芩(土炒,一钱)山栀子(姜汁炒,二钱)砂仁(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长流水和娇泥澄清水二钟,煎至一钟,稍冷频服。吐逆甚,加伏龙肝一块同煎。因气,加香附,枳实。心烦,加竹茹。
比和饮〔批〕(按此方治胃虚呕吐之剂)治水谷不纳,闻食气即呕。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一钱)藿香(八钱)陈皮(五分)砂仁(五分)
神曲(一钱,炒)甘草(五分)
上锉作一剂,用十年以上陈仓米一合,顺流水二钟,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混,澄清取一钟,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别以陈仓米饮时啜之,日进三服,即止。
枇杷散治胃虚呕哕不止。
枇杷叶(去毛)橘红(各一两)半夏(汤泡)赤茯苓(去皮)人参(各五钱)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各一两二钱)甘草(四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卷之五
恶心
证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有虚,有热,有寒,有食,有痰。
治治法: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食与痰者,消之化之。皆用生姜及姜汁,随症佐药,其效最速。
方二陈汤(见痰门)加姜汁炒芩、连,栀子治胃热恶心。
大半夏汤(即二陈汤去甘草加生姜)治胃寒恶心小半夏茯苓汤(即大半夏汤去陈皮倍加生姜)治心中兀兀欲吐。
导痰汤(即二陈汤加南星、枳壳)加竹茹、砂仁、姜炒黄连,治痰热呕吐,恶心气盛者。
卷之五
翻胃
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证夫翻胃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是也。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五膈,忧、恚、寒、热、气也;五噎,忧、思、劳、食、气也。膈者,在心脾之间,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状也。或结于咽喉,时觉有所碍,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气郁痰搏而然。久则渐妨饮食,而为膈也。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翻胃也,膈也,噎也,三者名虽不同,而其所受之病,则一而已。《内经》谓: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肠、膀胱也。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结。下既不通,则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丹溪曰: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内伤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杂呕哕,医者不求其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侵,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子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症复作。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燥剂又投,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吐、噎膈、翻胃之症,次第而作也。犹谓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竟以乌附佐助丹药,专意服饵。积而血液俱耗,胃脘干稿。其稿在上,近咽之下,水液可行,食物难进。间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稿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下,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治治当养血生津,清痰降火,润燥补脾,抑肝开郁,庶使病邪易伏,胃气开通。虽然亦在病者之调摄耳,吾观张鸡峰曰:噎是神思间病,惟内观以自养,此言深中病情。
一《钩玄》云:翻胃大约有四:血证、气虚、有痰,有热。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以四物汤养血为主;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以四君子汤补气为主;有痰者,脉必滑数,以二陈汤为主;有热者,脉必数而有力,以解毒汤主之。
一凡噎膈翻胃,悉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治。
一若胸中觉有热闷,加土炒黄芩、黄连、栝蒌仁、桔梗之类。
一若血虚瘦弱之人,合四物汤,少加杏仁泥、红花、童便、韭汁之类,仍不可缺。
一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闭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黄以润之。脾不磨者,加神曲、麦芽之类,以助其衰火也。
一若气虚肥白人膈噎者,合四君汤,亦加竹沥、姜汁为要药也。
一若七情郁结,成气噎者,加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仁、砂仁之类。
一若饮酒之人,加砂糖、驴尿入内服。
一若膈噎,大便燥结,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剂也。仍用四物汤,加童便、姜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内有饮食烹饪之火也。
一若气血两虚,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粪如羊屎不治,大肠无血故也。年过五十者不治。
一中年妇人翻胃,以四物汤,加带白陈皮,留尖杏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生虫,数帖而愈。
一治翻胃噎膈,用螃蟹洗净,入水中高四指,以香油一小酒盏入水中,以二指捻白面撒水上,涎即出。次日去蟹,留水晒干涎为末,每服五分,淡烧酒下。
方主方治一切翻胃噎膈,为总司要药也。
韭汁(二两)牛乳(一盏)生姜(半两,取汁)竹沥(半盏)童便(一盏)
上五味和匀,顿暖服。或加入煎剂内,尤为至效。
顺气和中汤(云林制)治呕吐翻胃,嘈杂吞酸。
半夏(制,六分)白茯苓(七分)白术(土炒,八分)广皮(盐水浸,炒,一钱)
枳实(麸炒,五分)甘草(炙,二分)香附(醋炒,一钱)山栀(姜汁炒黑,一钱)神曲(炒,六分)砂仁(炒,三分)黄连(姜汁浸,晒干,以猪胆汁拌炒,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长流水入娇泥搅,澄清,水一钟,煎至七分,入竹沥、童便、姜汁,不拘时,细细温服。心胃痛,加姜汁三匙。如气虚,加人参、黄各八分。如血虚,加当归七分,川芎五分。如恼怒或气不伸舒,加乌药五分、木香三分。如胸膈饱闷,加萝卜子炒,六分。如心下嘈杂吞酸,加吴茱萸四分,倍黄连、白术。如呕吐不止,加藿香七分。如大便闭结,加苏子、麻仁、桃仁、杏仁,俱研如泥,一钱,再用白蜜,时时服之。
安中调气丸(云林制)治一切翻胃痰膈之证。
广皮(二两)半夏(姜制,一两)白茯神(一两)白术(土炒,二两)枳实(麸炒,一两)苏子(炒,六钱)川芎(五钱)当归(酒洗,五钱)白芍药(盐酒洗,炒,八钱)木香(一钱)甘草(炙,三钱)香附(三两,长流水浸三日,洗净炒,黄色)神曲(炒,一两)黄连(姜汁浸,晒干,猪胆汁拌炒,一两)白豆蔻(五钱,萝卜子炒,五钱)
上为细末,竹沥、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十丸,不拘时,白汤送下,清米汤亦可。
四七调气汤(西园公方)治七情四气,以致膈噎翻胃。
紫苏(一钱五分)浓朴(姜汁炒,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炒,一钱半)砂仁(一钱五分)苏子(炒,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后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参一两,砂仁二两,木香二两,服之收功。
四子调中汤〔批〕(按此方治翻胃专因气者)治翻胃,或大小便闭,及痰气壅盛。
青皮(麸炒,五分)陈皮(五分)枳实(麸炒,一钱)香附(炒,一钱)黄连(姜汁炒,七分)半夏(制,二钱)栝蒌仁(炒,一钱)苏子(炒,一钱)沉香(五分)
茯苓(五分)桃仁(去皮尖,一钱半)白芥子(炒,一钱)木通(五分)芒硝(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水煎稍热服。
神奇散(方外人传)〔批〕(按此方治翻胃血虚有火者)治噎食翻胃,三阳枯竭。
当归(一钱)川芎(七分)白芍药(酒炒,一钱)生地黄(二钱)陈皮(八分)
砂仁(七分)半夏(姜制,八分)白茯苓(一钱)白术(土炒)香附(醋炒,一钱)枳实(炒,一钱)乌梅(三个)藿香(一钱)赤茯苓(一钱)槟榔(一钱)木通(一钱)
猪苓(一钱)黄芩(炒,一钱)黄柏(酒炒,一钱)知母(人乳拌炒,一钱)赤芍药(一钱)天门冬(去心,一钱)麦门冬(去心,一钱)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一钟,入童便一盏,服。
吕纯阳降笔传治翻胃方藿香(一钱)陈皮(一钱)半夏(八分)赤茯苓(一钱)人参(一钱)白豆蔻(一钱)苏子(炒,一钱)浓朴(制,八分)槟榔(八分)枇杷叶(蜜炙,一钱)白芥子(炒,八分)沉香(一钱)良姜(三分)官桂(二分)丁皮(二分)杵头糠(一撮)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服。
加味六君子汤治脾胃大虚,以致膈噎不食。
六君子汤加炮干姜、白豆蔻、黄连、制吴茱萸。
回生养胃丹〔批〕(按此方治翻胃气虚有寒者)治真元虚损,心胃不交,精神耗散。脾脏受湿,饮食不纳,五味不成津液,反成痰涎,聚于中脘,不能传道,以致大肠燥涩,小便反多而赤。或时呕吐酸水,久成翻胃结肠之证。
苍术(米泔水浸三日,洗净晒干,再换浸三日,四两)莲肉(酒浸一宿,四两)
雄猪肚(一个,壁土揉擦洗净入苍术、莲肉在内,以线缝紧,用好酒煮烂,取入石口内捣如泥,捻作小饼,烘干加后药)南星(四两,细切,姜汁浸一宿,以伏龙肝同炒,去伏龙肝用,或用黄土亦可)半夏(四两,泡,晒干细切,好醋浸七日,蒸熟)橘红(四两,以灶心土炒,去土用)粟米(四两,姜汁浸,蒸,焙)人参(一两)白术(一两)白茯苓(一两)浓朴(姜汁炒,一两)蓬术(一两,醋炒)荜澄茄(一两)砂仁(一两)
三棱(一两,醋炒)白豆蔻(一两)谷芽(炒,一两)麦芽(炒,一两)甘草(一两)丁香(五钱)木香(五钱)沉香(五钱)
上为末,稀面糊为丸,如梧大子。每服一百丸,空心时,陈米汤送下。
加味保和丸〔批〕(按此方治翻胃有热者)治实热翻胃。
保和丸(三钱,方见伤食)加姜汁浸炒黄连三钱、山楂肉三钱,共为末,米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六十丸,煎人参竹沥汤送下。
九仙夺命丹(秘方)治翻胃痰涎壅盛。
南星(姜制,三钱)半夏(姜制,五钱)枯明矾(五钱)枳壳(麸炒,一两)浓朴(姜制,五钱)人参(三钱)木香(四钱)豆豉(洗,一两)甘草(三钱)加阿魏(三钱)糖球子(五钱)
上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晴夜露过。每服一饼,细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
沉香降气丹(长葛李大尹传方)〔批〕(按此方治翻胃腹中积块者)治翻胃腹中有积块。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大黄(一两,酒蒸)槟榔(一两)当归(一两,酒浸)
良姜(三钱)苍术(一两)青皮(炒,一两)陈皮(五钱)乌药(一两)砂仁(五钱)
枳壳(麸炒,一两)枳实(麸炒,五钱)香附(一两,炒)沉香(三钱)三棱(三钱,火煨)半夏(制,五钱)木香(三钱)莪术(三钱,火煨)黄连(一两,姜汁炒)黄芩(一两,酒炒)
上为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木香顺气丸(俞九河传方)〔批〕(按此方治翻胃大便闭结者)治翻胃大便闭结者。
沉香(五钱)木香(三钱)当归(一两,酒浸)白茯苓(一两)山药(一两)郁李仁(二两)槟榔(二两)菟丝子(一两,酒制)牛膝(二两,酒浸)枳壳(一两,面炒)独活(一两)防风(一两)火麻仁(二两)大黄(酒蒸,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白滚汤下。
定生丹(秘方)〔批〕(按此方治定翻胃之生死者)治噎膈翻胃。
雄黄(三钱)朱砂(三钱)阿魏(五分,箬焙)砂(五分)乳香(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三钱)沉香(一钱)肉豆蔻(三钱)绿豆(四十粒)乌梅(四十个)
百草霜(三钱,为衣)
上为末,将乌梅以热汤泡令软,剥去核,研极烂,入药捣为丸,如弹子大,百草霜为衣,阴干。每用一粒,噙化咽下,以姜汤嗽口,复以陈麦饼火烧熟,细嚼压之。噙药即燃官香一炷,如香尽药未化者,难治;药先化香未尽者,可愈。按此方用之以定吉凶生死者。
养血助胃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翻胃收功保后之剂)治呕吐翻胃,愈后用此养元气,健脾胃,生血脉,调荣卫,清郁气,收功保后。
当归(酒洗,一两)川芎(一两)白芍(盐酒炒,一两二钱)熟地黄(姜汁浸炒,八钱)人参(五钱)白术(土炒,一两三钱)白茯苓(六钱)甘草(炙,三钱)山药(炒,一两)莲肉(去皮心,一两)扁豆(姜汁炒,六钱)
上为末,姜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滚水下。
卷之五
咳逆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结而按之不鼓者,难治。或结或促或微,皆可治;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肺脉散者,是心火刑肺金,不治。
病夫咳逆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俗谓之呃逆是也。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或七、八声而止,或连续不绝,收气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虚而得者,有因伤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热内郁火气冲上而得者,有因过服寒剂,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气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
治治法当以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其或病久脾胃衰败,而发咳逆,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最为恶候,不治之证也。
方鲜陈汤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钱)生姜(二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服。
温中散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三、四声,或数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一钱)柿蒂(一钱)人参(一钱)茯苓(一钱)橘皮(一钱)良姜(一钱)
半夏(一钱)生姜(一钱半)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羌活附子汤治吐利后胃寒发呃。
羌活附子(泡去皮)小茴(炒,各一钱)干姜(泡)木香(各一钱)丁香(一钱)
上锉,枣一枚,水煎,入盐少许,不拘时温服。
橘参饮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五钱)人参(二钱)竹茹(二钱)甘草(炙,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五片,枣三枚,水煎服。
黄荆散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
黄荆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
嗅法治咳逆服药无效者。
好硫黄、乳香(各等分)以酒煎,急令患之嗅之。
雄黄酒明雄黄(一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热气即止。
卷之五
吞酸
脉脉弦而滑,两寸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寒饮。洪数者,热痰在膈间,时吐酸水,欲成翻胃之疾也。
病丹溪曰:吞酸与吐酸不同。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而久,温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水吐出,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温暖,则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主其本;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
戴氏曰: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
《原病式》曰:吐酸者,肝木之谓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必用米菜蔬以自养,宜节浓味。
方清郁二陈汤治吞酸刺心及吞酸嘈杂。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一钱)苍术(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钱)
神曲(炒,五分)枳实(炒,八分)黄连(炒,一钱)栀子(炒,一钱)白芍(七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为丸服,尤效。
茱莲丸治郁积吞酸。
吴茱萸(去梗,汤泡浸半日,炒)陈皮(去白)黄芩(陈壁土炒,各五钱)黄连(陈壁土炒,一两)苍术(米泔浸炒,七钱半)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六七十丸,津液咽下。
苍连丸治郁积吐酸。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陈皮(一两)半夏(一两,姜汁炒)黄连(一两半,夏月倍用)白茯苓(一两)吴茱萸(炒,一两,冬月倍用)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服。
曲术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螫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苍术(米泔浸,一两半)陈皮(一两)加砂仁(一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
平肝顺气保中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吞酸、吐酸、嘈杂、嗳气兼治之剂)
治郁火伤脾,中气不运,胃中伏火,郁积生痰,致令呕吐,吞酸嘈杂,心腹胀闷。常服顺气和中,健脾开胃,进美饮食,化痰消滞,清火抑肝。
香附米(三两,童便浸三日,炒)川芎(二两)陈皮(去白,三两)白术(四两,土炒)浓朴(一两)枳实(二两,炒)黄连(姜汁炒,一两)神曲(炒,二两)麦芽(炒,七钱)木香(三钱)栀子(姜汁炒,二两)莱菔子(炒,一两)半夏(姜汁炒,一两半)白茯苓(一两)砂仁(炒,四钱)干生姜(一两)山楂(取肉,二两)青皮(六钱,香油炒)甘草(炙,四钱)
上为末,竹沥打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滚汤送下,日服二次。
卷之五
附嗳气
病胃中有火有痰。
一云: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用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方星半汤治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作嗳气。
南星半夏石膏香附栀子上锉生姜煎,或作丸亦可。
软石膏丸治食积痰火,并泻胃火。
软石膏不拘多少,研细。
上用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滚汤送下。
卷之五
嘈杂
脉右寸关紧而滑,两手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也;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难治。
病夫嘈杂者,是痰因火动。其证似饥不饥,似痛非痛,如有懊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
治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一肥人嘈杂,二陈汤加抚芎、苍术、白术、炒栀子。
一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方化痰清火汤〔批〕(按此方治痰火嘈杂之剂)治嘈杂。
南星半夏陈皮苍术白术白芍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石膏甘草上锉,生姜三片煎服。
养血四物汤治血虚嘈杂。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茯苓半夏黄连栀子甘草上锉,生姜三片,煎服。去人参加香附、贝母,甚效。
茯苓补心汤〔批〕(按此方治血虚嘈杂之剂)治妇人心胸嘈杂,气盛血衰者。
即参苏饮合四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