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高注金匮要略 >卷九

《高注金匮要略》·卷九

清朝 高注金匮要略 高学山 著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桂枝汤方(别见)

经言阳搏阴别。为有子。盖谓脉之外廓。沉柔而得阴脉之常。但中间一线阳脉。高起而搏指。特与平部之阴脉各别。是阴中另具一阳也。非有子而何哉。又言左尺滑者妊也。夫滑为气血交聚之诊。左尺应胞门。胞门之中。阳精如端居贵人。而妇人之气血。会聚而包裹之。其脉安得不以滑见耶。二说俱就左尺而言之也。又曰。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盖谓心肾同主手足之少阴。而司精血相通之妙者也。夫两物相击。轻小者动。

亦受击者动。已见动脉下。今心主之脉。无端而动甚。岂非下焦肾中。得外阳以实之。而上击之所致乎。故知妊子也。此从寸口而言之也。然三说虽各不同。而其理则一。以尺脉之两边。沉柔细滑而得阴体。故其中始见弦长。而别为搏指。因之上冲寸口。而见动甚矣。此诸脉与外症之晕眩呕逆相符也。本经平脉。不特尺不阳搏阴别。及不滑。并手少阴不动之类。凡不沉浮迟数者。皆在其中。此仲景于经旨之外。又言妊娠之变诊也。阴脉、以下文小弱。及桂枝汤脉之阳浮阴弱推之。当指沉按而言。以阴脉小弱。言四脏之心肝脾肺。而不言肾。肾中得别阳以实之。岂有小弱之理。惟是四脏之精气。趋固胎元。故见小弱。正与前人三说。相为表里。

盖惟肾脉搏别滑实。故致四脏之阴脉小弱。则仲景丢开尺脉。而言四脏之阴脉。与经文撇开足少阴。而言手少阴者同义也。但凡渴而不能食者。多有寒热之外症。以少阳中风寒。则渴而默默不欲食。且寒热往来耳。今既有此而无彼。合而断之。脉平、为人病脉不病。四脏之阴脉小弱。为脏真趋赴肾经以养胎。渴、为津液下掣。不能食、为生气上冲。故知为妊娠矣。桂枝汤养阳以益阴。故主之。养阳、则实上以御下之冲气。故能食。

养阳以益阴。则阴脉不小弱。而渴亦可止也。六十日、胎气已成。阴血奔赴。故于法当有前此之脉症。以胎气已成。则向长之机势上侵。而不能食。阴血奔赴。故阴脉小弱而渴也。设或医家以微渴而误清上焦之火。则上虚而胎气益张。因少不能食而误伤中土之阴。则胃干而脏真失养。胎气下张而上冲。故不食既早。脏真自虚而下顾。故干渴先形。前项脉症。遂减却一月。而于三十日见矣。若逆甚而因渴以吐之。因不能食而下之。吐则上提。而阴血不下贯。故不渴。下则下泄。而生气不上冲。故反能食。遂绝然无前此之脉症矣。然至阴血不下贯。生气不上冲。岂妊娠之佳兆乎哉。此处主桂枝汤。当但服药。而不啜热粥为合。盖啜粥是助桂枝辛甘之性以祛邪。不啜粥则任芍药酸敛之性以养脏故也。绝之之义。钱塘娄氏。谓绝止医治。本经从无此喷饭之文。李徐氏。谓绝止吐下。仲景又无此不传之药。且于文于理。明明言常例该迟至六十日。治逆则早见三十天。逆甚则母气不相顾。子气不日增。而无此矣。盖危词也。呜呼。吾安得知音者。而与之读金匮之文耶。

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音胚凝血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各等分去皮尖熬)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本条十一句。凡两段。前五句为一段。辨似胎而非胎之病。后六句为一段。言虽病而暗妊之胎。总以本方为主治。诸注混淆。不得经旨。死血也。详瘕注。痼者固也。痼者。病之坚固宿痰也。妇人之经血。其精悍之源。起于阳明胃腑。然后由脏腑而充贯经络。与男子同。但男子藏而不泻。妇人则十二经各从内络。而渐注于血室。血室者。胞门在其左。子户在其右。形气相隔。而以窈冥之细络相通者也。胞门中清虚无物。则血室满而气盈血溢。从贴脊而下。却前行由少腹。而出从溺管之下。阴庭之上一窍。以为月水。若胞门贮有阳精。则血室中之气血。如朝觐会同之象。而旁从窈冥之细络。趋赴胎元而辅翼滋养之。使血室虚而不满。且吸取十二经之精汁以为供奉。故经断也。然妇人前阴。列有三窍。假令道路不明。则是动是漏。总不能辨。且后文腹痛。小便不利等症。亦安能了然耶。故不惜饶舌。琐屑言之。膀胱、浮居少腹。(膀胱居肠之中。何谓浮居少腹。盖对阴庭及血道而言也)。其窍原高。阴庭即交接处。上通胞门子户。其位次之。血室路经贴脊。其位最下。但其道自腰俞之下。却从络脉而前行少腹。又缠中道而出向阴庭之上壁。故曰溺管之下。阴庭之上者此也。是胎动之血。已于血室中通过胞胎。而为撒手失护之血。其道从胎中。直由阴庭正道而下。下多。

则胎落而不可安也。胎漏之血。因血络为痼所阻。未及到胎。而为血室失守之血。其道由贴脊之腰俞。历少腹而下者。较之胎动落胎。为可少耽时日。而安之十得其七也。诊法以腰俞痛。少腹沉满者为漏。无此而但腹痛。及垂垂气陷者。为动。又血多而骤者。为动。血少而谩者。为漏也。盖谓妇人宿有病。如平时少腹坚硬。按之有形。或临经腰腹胀痛。不可宁耐等症即是。夫经断似为有子。若未及三月。而漏下不止。便非有胎欲堕之候。再验其如胎动之状。而在脐上。便不得认为胎动。而投以安胎等剂矣。盖未及三月。其胎尚在少腹。安得动在脐上。其为滞气鼓无疑。故知从前经断。为痼之旧血不去、而害其新血渐生。现今漏下。为痼之死血阻塞。而害其生血归元之所致也。若前症后、漏止经断。又过三月。是六月矣。至六月而复动下血者。是前三月漏下时。经水少利而受胎。故此三月中。仍然经断。而今复下血者。又后断三月中。不抱胎之血耳。其所以不抱胎而血不止者。以其痼不去。而阻塞荫胎之路故也。则主化之桂苓丸。去而血得抱胎之路。复何漏下不止之病乎。夫痼俱起于气寒而经尾不运。故用生阳补气之桂枝以温之。

又痼俱成于气滞。而瘀血不散。故用升阳通气之丹皮以动之。然后以入血之芍药。引至所。而以破瘀之桃仁。逐之使下也。本经言血不行则为水。故又用渗泄之茯苓。仍从前阴而去耳。一丸至三丸。而不宜多服者。盖取其渐磨。而不欲急攻以动胎血之义。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方缺)妇人怀妊。除少阴君主之官。其经气血。不堪供应胞胎。手太阳与心经为表里。随心为主。故俱不养胎外。其余经脉。逐月抡滋。故一月始胚。足厥阴肝脉养之。二月始膏。足少阳胆脉养之。三月始胞。手厥阴心包脉养之。四月形体成。手少阳三焦脉养之。五月能动。足太阴脾脉养之。六月筋骨立。足阳明胃脉养之。七月毛发生。手太阴肺脉养之。八月脏腑具。手阳明大肠脉养之。九月谷气入胃。足少阴肾脉养之。十月诸神备。

足太阳膀胱脉养之。即产矣。妊娠六七月。是胃与肺养胎之候。胃为悍气之源。肺司诸气之总。二者化醇。则阳气之柔者养筋。而脉不瘦削弦急。阳虚故脉弦也。又里寒、则逼微阳于外。故发热。里阳充满而包裹胎气。

则胎气受持而相安于不觉。阳虚而失包裹之用。故其胞纵放。而殊觉愈胀也。腹痛者。里寒之应。表虚、故恶寒也。少腹如扇、言少腹中如以冷风扇入之状。正阳气失守。而不能温胎之应也。子藏开者。非子藏开解之谓。盖阳主护卫周密之用。阳虚而不护不密。故曰开也。附子辛咸温热。辛以散寒。咸以润下。温热以补助阳气。故可为下焦子藏之温药也。原方虽缺。以鄙意拟之。或以附子为君。而加肉桂、芍药。及当归、茯苓之类耶。

盖肉桂为皮。其性内裹。能伏表热以温里。芍药酸敛。其性内行下走。能引桂附直至子藏。且气因于血。气虚者。血必虚。故加温经补血之当归。又内寒者。多聚水。故加茯苓以渗泄耳。并附于此。以正高明。或曰。六月胃脉养胎。七月肺脉养胎。二经所喜。辛甘温畅。似于干姜、甘草无忤乎。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胶艾汤方阿胶(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芎(二两)芍药(四两)干地黄(三两)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二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服。

此辨胞阻之症治也。言妇人血症。种种不同。即妊娠下血。尚有各别。必下血而腹痛。然后谓之胞阻。勿误认误治也。漏下是临经不畅。经后陆续见红。如渗漏之状。故曰漏下。即二条所谓痼害。而漏下不止是也。此就未妊者而言。故曰妇人。半产后下血不绝。妇人杂症十一条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妇人则半产漏下。是半产之故。由于上焦气减。不能提挚。下焦血虚。不能固守之所致。则产后之下血不绝。益可知矣。妊娠下血不止胞阻。其胎动胎漏。虽已详二条注。但胎动之故。除心肺间之天气上空。不能下提。以致自陷自脱。如瓜果无力而萎黄落蒂之外。余皆登高临深。弯腰扭体。以内伤其胎。如瓜果之突遭冰雹。风摇而落者。故其血由子藏而下。而其症重也。若胎漏之故。其因不外三者。气虚失提。亦漏中之一。痼、二也。胞阻、三也。夫气虚失提。犹为易辨。独病胞阻。分别甚微。不可不察也。病为气血尚能养胎。特胎络为死血所逆。失其入胎之路而下。故桂苓丸。惟去而不补血者此也。胞阻为胎络并无郁瘀。特其血室中气血两虚。而自阻其养胎之妙。故名胞阻。血虚失养。故腹痛。气虚失守。故下血。此本汤大补其血。而并温其气。且绝不用破之药者。又可证也。汤意合胶归芎地而全用者。以阿胶之皮性。善外走。芎之撺性、善上走。所以滋十二经脉之血。而内注血室也。以当归之直根者。深入厥阴。以地黄之黑色者。下入少阴。所以滋肝肾阴藏之血。而浮注血室也。然后重用行阴之芍药。以统御之。则由血室而渐可灌溉胞胎矣。艾味辛苦。而气性温浮。盖辛能利入胞之络。苦能坚下脱之血。气温性浮。得甘浮之甘草。以为副。则又能养气而上提其血矣。酒性温润浮行。温则为艾叶、甘草之使。润则为胶、归、芎、地、之臣。浮以固脱。行以走滞。且醇酒味浓生热。清酒薄则生气。将并气虚失提之漏血者。亦可主治也。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音鸠又音朽)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半斤一作三两)白术(四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末。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此胞胎吸血以自养。血不足而因燥留饮。且以水气应胞胎之候也。血不足则腹中之络脉急痛。因燥留饮。

而且以水气应胞胎。则胎中之络脉格痛。以下内联走。而善于养营之芍药为君。而以辛温补血之归、芎两佐之。则血足。而已有替去其水之地。然后以滋阴而善于利水之泽泻。为臣。而以培土燥湿之苓、术两副之。

则腹中与胞中之水气俱去矣。其痛宁有不愈者哉。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二丸。日三服。

妊娠呕吐。其因有二。分母体之气血以养胎。于是母气自虚。虚则生寒。而饮食之机不下运。因而上出者一也。又胞胎在下。其生气潜滋暗长。有日增之势。而上鼓上冲者。二也。妊娠呕吐不止。是二者兼而有之。故重用降逆之半夏。以止呕吐之外。又佐干姜、人参以温补中气而安胃。则一举而两得矣。盖胎中之生气。于五行为木。于四时为春。于方位为东。方中干姜、半夏及姜糊为丸。俱辛辣之味。夫辛辣者。秋金之象。此所以能摄生气。而使之下缉之义也。胞胎三十日。如正月。六十日如二月。九十日如三月。其发生上鼓之气。犹之三春之地气上冲太虚之象。故呕吐晕眩诸症。必见于六七十日者。此风筝之起于二三月之义也。若至四月。

地气平满。风筝不起。故妊娠于百日之外。子气平满。而呕吐、晕眩俱愈。我故曰。生气如日增之势。而上鼓上冲者此也。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

归母苦参丸方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小便难。其因有三。血短于养胎。而诸腑以及经脉。各借滋于水饮。而渗泄之气化自缓和。一也。胞胎具一团阳气。热逼小肠膀胱之界。使气壅所出之窍者。二也。又胞胎之生气。浮纵而鼓塞于少腹。以挨挤膀胱。

俾膀胱逼窄而尝扁。不能容十分之二三。故水饮少入。即急满而欲尿。既短而数。且挤其溺管狭小。而出又艰难者。三也。今妊娠小便难。又不渴悸而饮如故。不呕满而食如故。是小便之难。不当责上中二焦。而为胎热胎胀无疑。故用贝母、苦参之苦寒者。殆寒以清火。苦以束胎也。然后合补血之当归以润血。而借滋之水饮。将得路而下渗矣。盖贝母体轻色白。能开郁滞之气。苦参味苦性沉。能坚散漫之气。故疡家为散火消肿之专药。夫母气之郁滞疏通。子气之散漫摄伏。又血液自裕。而替下借滋之水。则小便复何留连阻滞。而尚有艰涩之苦乎。真神明之制也。尝读仲景妊娠诸条。并细按其病脉症治。而知妇人怀身十月。俱恩中生害。而前后方药。却又害中生恩者也。盖母身之气血自虚。则以不能荫胎。而胎弱者。将为子病。幸而子胞之气血自壮。则又以善能养胎。而胎盛者。复为母灾。甚至子胎病虚。更加伤母。母灾太甚。又复伤胎。非恩中之害而何。至其治法。于干姜、人参、半夏丸。则纯用西金辛辣之气。以克制其生机之上冲。于当归、贝母、苦参丸。

又纯用苦寒收束之味。以坚拢其形质之放荡。盖权衡于母子之间。而以益母损子者为正治。则正保母以养子之意。故曰。害中之恩者此也。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妊娠有水气。见上条小便难注。水性下沉。而滞其经络之气。故身重。然必以小便不利为确诊者。因水气不行而旁溢。且身重。尚有脾阳不运之别症故也。洒淅恶寒。言恶寒之状。如以冷水洒身上。而有淅栗之象。盖因水气在经络。而卫阳阻抑失守也。妊娠胎气下实。原多眩症。况小便不利。而复积水气以上冲乎。故头眩也。是则利其小便。使水气去。而诸症俱愈矣。葵子甘寒滑利。盖甘以走气。寒以清热。滑以行津。利以通窍。合茯苓、以渗泄之。则小盒饭渐利矣。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当归芍药芎黄芩(各一斤)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日悉主之。

妇人妊娠。就未怀身。及怀身者。而两言之也。妇人妊娠之血。总贵充足而营运。故以补血行血之归、芎、为主。

而以行阴之芍药。引入肝脏。则血无枯槁及留滞之患矣。但血盛则气亦盛。而多生热。热则恐其耗血。故以黄芩、清之。又血足则阴亦足。而或聚湿。湿则恐其滞血。故以白术燥之。此在妇人。则行经畅快。而无瘕漏下诸虞。在妊娠。则荫子裕如。而无半产腹痛等弊。故俱可以为常服之主药也。至于妊娠、产前、产后。更以血为根本。尤所宜服。故悉主之。酒饮和服。见前当归芍药散注。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白术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蛎(失分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一心烦吐痛。不能饮食。

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汁服之。病虽愈。服之不置。(不置即常服)

白术去湿气。芎补血气。蜀椒束胎气。牡蛎安逆气。妊娠不足者之病。不过此四者。故可为常服之主药。苦痛者。以胎痛为苦之谓。胎痛。由于血短而气张。芍药敛气养血。故加之。心下毒痛。因膻中之阴阳。以养胎而自虚。阴虚则拘痛。阳虚则窒痛。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高而上浮。能两补心下之阴阳。故加之。心液短而龙雷之虚火乘之。故烦。膈气虚寒。失照临化被之妙。故吐痛而不能饮食。细辛辛温。盖温以祛寒。辛以伏火也。又半夏辛燥而降逆。能助细辛以伏电光之火。故并加之。服后、服醋浆水者。以酸敛降虚热。恐乍温之而不受。反助其上冲之虚热而作呕也。若服此而呕不解。是心气虚。而不能下御冲气之所致。与其下敛之而不服。毋宁填上而为自备之计乎。小麦为心之谷。煮汁服之。则补上以御下。故其呕自已也。已而作渴者。阳气初复。而津液不足以副之。正心烦之余症也。大麦汁能润肺而生津液。故继小麦而为服耳。病指苦痛及心烦吐呕等而言。诸病虽愈。药犹勿置。防其复也。但服药用酒。是其定引。其醋浆大小麦汁。俱是服药后另服者。玩本文服药后。更以醋浆水云云。则可见矣。醋浆非苦酒。即米饮所作之酸水也。与下文大小麦汁同用五谷。以各治其脏之义。妊娠阳气各有盛衰。故胞胎因之而各分寒热。阳气盛而胎热者。譬之三月春晴。天气下育地中。尝天虚而地实。于是为生机过锐以凌太虚。(此指妊娠之热晕热呕而言)为燠热。

(此指因胎而发表热)为雨露不敷而干旱。(此言血不足以养胎而作心烦热渴之恶阻)为水泉下涸等害。(指小水因热而不利者)此有故而病。则宜甘凉苦寒。如七条之归母苦参丸。八条之葵子茯苓散。五条之当归芍药散等剂。即或无病。亦宜常服九条之当归散。其覆之以春云。润之以凉雨。节天地姑恤之过爱。所以留长养万物之序也。阳气衰而胎寒者。譬之三春阴冷。阳光薄于下交。则地中之阴翳。冒春而上占阳位。于是为生气不抱根株。(指漏下)为冰判欲。冻(指子藏如扇)为崩芽重萎。(指半产)为岚雾上塞清虚。(指吐痛不欲食)此有故而病。则宜甘温辛温。如二条之桂苓丸。三条之附子汤。四条之胶艾汤。六条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等剂。即或无病。亦宜服本条之白术散勿置。其被之以阳和。滋之以热雨。转天地离火之明夷。只在此呵嘘胎息之微也。然妇人妊娠。得坤地之化。尝阴多而阳少。故本篇诸条。用温者。十居其七。而用清者。十居其三。如来言浩劫不杀生。其仲景之谓乎。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伤胎。妇人受伤于胎也。即下文腹满等之义。肺气自缩。不能展舒。而下逼胎气。则胎气上肆。故腹满。又肺气自缩。而不管呵嘘传送。故不得小便。且肺气自缩。而失上提下挚之用。故腰以下重也。然三者。大似水病。以不得小便。似有水之根。而腹满腰重。似有水之症。故曰如有水状。而实非水者。盖怀身至七月。胎中外长皮毛。内鼓呼吸之候。正母以太阴肺经之气血。与胞中之肺脏感通相养者也。今其所以失下逼传送。及提挈之用。而不养胎者。以心火气实。上克肺金。俾肺金清肃之气。畏缩而不布之道也。夫心为脏。脏不可泻。手厥阴心包为之腑。掌心劳宫。是其经之井穴。刺以泻之。则泻经以及腑。泻腑以及脏。而心气上平矣。又心之经脉。与小肠为表里。任脉部中。脐下、同身寸之三寸。为关元穴。为小肠之募也。关元与水分逼近。而司分理水道者。刺以泻之。则小便微利。此又泻表以及里。而心气平于下矣。心火克金之气平。令肺气下展。故以上三症自愈。以其原非有水。注意在泻火。而不在泻水。故但曰小便微利耳。此亦阳气盛而胎热者之治例也。

关元穴。千金言妇人刺之。主无子。又云妊娠刺之。则落胎。此就阳虚者而言也。盖关元又与气海逼近。阳气虚。而又刺泻之。则关元气海益寒。而成地寒不谷。花寒不果之祸。其无子落胎。宜矣。若阳实而刺泻之。则适得其平。而复何患哉。此医贵智能圆通之士也。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新产妇人有三病四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设为问答。以明其病因耳。何谓也者。即何因而病痉。病郁冒。

大便难乎。下文三段。正答问词。而曰新产妇人有三病。明非产前之宿病。因新产以虚其血。则阴不恋阳。而阳且逼阴。故多汗出。肝藏血主筋脉。且属风木。血虚风动。喜引同类。则喜中风。风入而筋脉劲急。故令病痉。

寒滞为郁。风升则冒。郁冒之因于亡血复汗。与中风同。第亡血较血虚为重。寒多亦风中所带之寒。若中风而寒多于风者。故令郁冒。津液统于胃。血虚汗出。津液大伤。因上源既涸。下流自干。则胃燥而肠亦枯。故大便难。约此三病。总因血虚。惟新产妇人其血骤虚者。故有此三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升。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此申言郁冒之脉症。及冒之所以不解。与解后诸症。定其所主之方也。产妇郁冒。与平人不同。且郁冒之脉。

或大且强。今不大而微。不强而弱。适合产妇平脉。尚未至正败无权。邪入为主也。冒则胃逆。故不能食。郁则脾陷。其便易溏。以血虚津伤而胃燥。故大便反坚。血虚于下。气盛于上。为阴不平阳不闭。故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本阴而涵阳。血虚而阳反内陷故厥。厥者。手足逆冷也。气本阳而育阴。汗出。而阴随外越故冒。冒者。

心神蒙昧也。幸脉见微弱。邪未夺正。当攻补两难之际。勿妄治之。俟其气过血还。阴阳复通。因气过不升动其血。则血还而送泄其气。故得汗而冒解。此郁冒之始于厥。而终于汗之道也。症中但头汗出。大似可下之候。而实非者。以新产血虚。则下寒而下厥。孤阳失附。则上热而上蒸。故头汗耳。若误认而早下之则危矣。至郁冒之不解于头汗。而必解于通身之汗者。因产妇亡血。而血乍虚。则阳气自长而孤盛。故冒于外。阴虚。故不能送之外泄。而尚自郁滞也。夫汗自出者。是阴生而阳泄。故阴阳复得其平矣。若郁冒既解。所有便坚、呕不能食二症。当先主小柴。以解其热上冲之气。令呕止能食。至七八日更发热者。是确于七八日之中。积其所食者。而为胃实外蒸之所致。然后可直任大承下之。而无所顾虑矣。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归姜羊肉汤别见)

此气空血虚之痛也。气空则胞胎新下。而肠胃一时未得安妥。故作馁痛。血虚则络脉干缩。故作吊痛。当归苦温以补血。生姜、羊肉。辛温甘温以补气。使阳气匀满。而阴血滋润。故可为止痛之主药也。又温上者。能化下寒。补上者能固下脱。故并治寒疝之上犯腹中。虚劳之下滑精汁者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此腹中之血暴虚。而客气挽留血分之症治也。腹为阴。腹中之血分。为阴中之阴。乘其虚而客气留于空处。

故痛满也。痛则阳气不能内伏。满则息道艰于下引。故不得卧也。枳实善破留气。烧黑则入阴分而破血中之滞。又得走血之芍药以领之。则直入阴血中而无可挪移。故主之。麦粥当是小麦。以小麦为心谷。既与血虚者相宜。且并治其症中之烦故也。痈脓亦系客气留滞于血分之所成。故并主之。但在经络者。或可加麻桂之类以外引之。归芎之类以散行之耶。盖主之之义。特以此为主。而原与人以增减之谓也。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主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桃仁(三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产后腹痛。止留气瘀血两因。服枳芍散不愈。则非留气。而为瘀血之痛可知。故宜下瘀汤。以下其瘀矣。以气重破血之桃仁。合性走缝络而行血之虫。则直达瘀血之所。然后君以气味俱重。而善于攻血之大黄。逐而下之。酒煎顿服。取其性行而并力也。经水不利者。非由十二经脉。其渗灌血室之细络。为病所阻。即血室之下通贴脊腰俞等之细络。为干血所瘀。故亦可主此。则瘀去而经自利矣。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满。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

食则谵语。至夜则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前第二条。申言郁冒。后文七八两条。申言喜中风之治例。盖所以防其也。本条是言大便难之变症耳。故前后诸症。总以不大便句为主。盖产后血虚而肠胃干涩。故大便难。便难至七八日。则肠实而气滞。气滞。故恶露不行。而种种危机。俱优于此矣。是恶露不行。由于便难之故。苟非下之以通其气而行其血。乌可施治哉。然产后自虚。务须诊得千真万确。方可任下。否则蹈虚虚之戒。而速之死耳。比如产后已七八日。是七八日之中。先曾饮食矣。却又无太阳之头疼恶寒等候。是不曾中风寒可知。又不该有烦躁发热之表症矣。今诊得少腹坚满。则知其为七八日中。但食而不大便。以致气滞阻血。故恶露不尽。结于少腹而坚满者也。夫不大便。则下干者上吸精华。故烦躁。又不大便。则内实者外托经脉。故发热也。但犹不敢径下。又须切脉微实。是内结气聚之诊。再倍发热。是内结愈久愈热之候。日晡烦躁。是手足阳明火炎官旺之乡。不食是肠胃实而莫容之应。食则谵语。津液既干。又因食而塞其神气转舒之位也。日为阳。主腑。夜为阴。主脏。病在手足阳明。属胃与大肠之腑。故日甚。与阴脏无关。故至夜则愈也。据种种之脉症。而以大承下之。岂过举哉。热在里。缴前无太阳症一句。结在膀胱。缴前少腹坚满两句。盖谓此为在里之热外蒸。故太阳无风寒而亦发表热。此为因热实而恶露之瘀血结在膀胱之后。故少腹坚满。统属下症也。结在膀胱。勿泥作膀胱之内。盖指膀胱之后隔壁也。夫两肠通于大便。其路在后。膀胱浮居少腹。其位在前。产后之血。系胞门子户间。荫子之润余者。子落而血无所归。故从二肠及膀胱之中道。即产路而下为恶露耳。恶露结于少腹。因大肠在膀胱之微下处。大肠热实。热则滞其行血之气。实则挤其行血之窍。而兜住其瘀血。却在膀胱之后。而与膀胱平对。然又不可名状。故借膀胱为外层之尺寸耳。明者察之。钱塘李氏旧注。牵扯伤寒论文以为妄解。未梦见在。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汤症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多汗中风。致成病者常也。然亦有平日津液不甚虚。故但病风而不成者。数十日不解。即下文头痛恶寒。及有热汗出等候。阳旦之本症也。心下闷干呕。胃气虚寒痞塞之应。阳旦之兼症也。言虽隔数十日之久。风因尚在。仍可与阳旦汤。名义解见伤寒论。但有心下闷。及干呕之兼症。当于原汤加姜半为合。曰可与阳旦。以文例推之。其减半之轻剂。以薄发之耶。观于数十日不解。犹与此汤。则初续风。及续风而病者。

俱不外此汤可见矣。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炮)桂枝(一两)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条之中风。与前条不同。前条为风邪单在太阳经表。其阳明胃腑。虽自虚寒。而风邪未经传入之候。故主阳旦本汤。以解太阳之风。而愚谓加姜半以温降之。而闷呕并愈者是也。此条之中风。因其人之阳气。本自虚寒。故风从太阳中入。即乘虚而传阳明之经腑。且聚有水气在胃。而太阳尚未罢之候也。太阳未罢。故头痛不止。胃腑受阳邪而化虚热。面为阳明之应。故正赤。水气聚于胃而上熏。肺性恶湿而其窍不利。故喘。两阳之邪。以阳虚而不推之出表。故发热也。诸症会心了了。则汤意之一丝不紊者自见矣。本汤中之葛根、桂枝、甘草、姜枣。即阳明经之葛根汤。葛根汤意。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气。行为解肌之汗。而不伤胃液者。故以之为主。胃中属虚热。非苦寒所宜。故但君清凉之竹叶。以轻散之。阳气虚寒。不能送邪出表。故两用参、附以温补之。风邪水气。两相怫郁。故加桔梗、以开提之。产后既虚。又温覆以取汗。恐去风而复为风所袭。故加防风、以固密之。颈项强者。为阳气之柔者不能养筋。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其曰用者。盖以大附换本方之小者。而非另加之谓。扬去沫者。附性上行。而沫尤甚。扬之去沫。欲乱其上行之性。而并防其助面赤而致呕也。半夏降逆。故于呕者加之。首条明列产妇三病。郁冒便难。已详二条六条。至七八两条。明言中风而全不及。以病之症治。详本门故耶。

妇人乳中虚。烦乱咳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白薇(一分)桂枝(一分)石膏(二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妇人乳。谓当儿乳食时也。中虚。指胃脘中之阴津阳气而言。乳从胃腑之阴津。上浮脘中之络脉。而注于乳房者。吸乳则精汁奔赴之。而阳热独盛。故脘中一时枯涩而烦乱。又吸乳则膈气亦虚。而下气乘之。故咳逆也。此非新产之症。亦非产后之重症。凡阳气素盛之妇人。产后二三月。及岁余中。常有之候。但于儿乳时。每当奶阵经流。心中如焦渴而慌慌者。即其初候也。以甘寒辛凉之味。济阴以抑阳。则安中而烦乱可除。以辛温甘平之品。补上以御下。则益气而咳逆可止。此竹皮大丸之所以独任也。尝观竹生干山。贯四时而青翠不衰。薇根长细。历久远而柔软可屈。则其自多精汁。而善滋阳液者可见。又何止甘寒苦寒。而仅能降气伏热耶。与辛凉之石膏为偶。则微雨轻风。滋干解热。而得清和之化矣。非安中而何。桂枝辛温。而具生阳之性。

得甘浮之甘草。重用至七倍。而上托之。则所益者。在上中之气。譬之旭日照临。而阴氛之气不得上犯。复何咳逆之有哉。此益气之义也。枣肉为丸。即重用甘草之义。盖取浮诸药以补上治上。故知所谓中虚者。指胃脘之上穿胸膈而言也。丸大如弹子。而以饮嚼服者。取其易发。而且使渣质少停也。一丸而日夜五服者。又取其缓滋。而并令药力之无间也。白薇微苦而寒。苦能泄热。寒能解热。故有热者倍二分。柏枝凌冬指西。不畏霜雪。得木气之正。其西指者。受金气之吸引也。花于三月。实于九月。柏实、更得金木之精。其味甘平。甘能缓中。平可降逆。故中虚而烦肺逆而喘者、加一分。古份、作分。原方当作十三份。如倍白薇。加柏实。则十五份矣。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二两)秦皮(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此肝血失藏。肝阳妄泄之症也。产后血虚。大盒饭坚因便坚而结热于大肠。以致热极而旁流。是犹其标也。

夫人身之血。藏于肝。肝泌胆汁。下灌二肠。所以大便通调。不坚亦不利也。今产后血虚。肝无藏血。而肝阳急躁之气。仍从胆管走注二肠。成为腹痛。里急。后重。欲下不能。不下不得之下利。本属血虚之产妇。乘以下利努撑。更伤其气。虚极者。血虚而气极也。仲景一眼觑定本症之由于血虚肝旺。直任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方。注已见伤寒厥阴下利。加甘草阿胶者。缓中以补血也。主之者。可加减。而不能挪移。如下利赤多。

加当归。白多。加白芍。气滞溲少。加枳实、车前。在司诊者之临时斟酌耳。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与男子同。第病已七八日。寒热去而续来。且发作有时。非复风邪之寒热矣。当病经来。因病适断。以致应去未去之血。结于营分。与疟邪伏于募原。卫气会之而不行。相争为寒热者。

正同。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也。治宜和解。故主小柴。如热结血甚。可加丹皮、丹参。以泄热行血乎。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伤寒。其证亦同。第病时经水适来。血室虚而邪入之。且妇人之营卫营运。暮升而昼降。当暮升之时。挟热邪而上扰神明。故轻则谵语。重则如见鬼状。仲景断为热入血室。恐后人误认为阳明胃热。故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戒。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发热恶寒。为中风原有之证。若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是表里俱解。何复胸腹满如结胸状。且谵语乎。要知七八日前。发寒热时。经水适来。以其血室动、而热入之。夫血。资生于胃。藏于肝。

胸。胁为肝胃之部。血虚而邪随实于其处。虽状如结胸。不得用大小陷胸。但当刺期门以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

前三条。与伤寒论少阳篇。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相同。注虽已见。因有未尽余义。故申释之。本条。亦与阳明篇。

第三十六条相同。其精义已详于该条下。故不赘。若夫宜刺宜小柴之别。以经水适来者宜刺。经水适断者宜小柴。以经水适来。则但有热入。而未尝结其血室中之血。故血仍来。刺期门以泻去血室中之热则愈。经水适断。则热入血室。而并结其血。故使经断。非小柴之解其热。而并因汗以散其血者。不可也。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千金云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者即是)

半夏浓朴汤方半夏(一升)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心境逼窄。凡忧思愤闷。则气郁于胸分而不散。故咽中如有炙脔嗳之不得出。咽之不得下者。留气之上塞横据。而不降不散之候也。故以降逆之半夏为君。佐以开郁之浓朴。宣郁之生姜。加渗湿之茯苓。以去郁气之根据辅。散邪之苏叶。以去郁气之勾结。则下降旁散。而留气无所容矣。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指心肺而言。脏躁言脏中阳液枯干。而脏真之气。尝不能自立。而有躁急之义。故其心神肺魄。如失援失根据。不可自支。而悲伤欲哭者。烦冤之所致也。如神灵所作。正言无故而悲伤欲哭。如有凭借之象。气失所根据。

而时引上下则欠。气自微长。而时欲外达则伸也。小麦为心之谷。大枣为肺之果。又皆甘寒甘温。而偏滋津液者。得甘草以浮之在上。则正行心肺之间。而神魄优裕。又岂止食甘以缓其躁急乎哉。亦补脾气。义见首卷补肝下。盖补心中之火液。既可因母以生子。而补肺中之金液。又可因子以荫母。故也。补脾。非补脾气。

当指脾中之津液。故本汤可与脾约丸为表里之剂。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水寒之气上泛。肺受逼而失分布之用。故吐涎沫。是温之燥之。渗之泄之。始为正治。乃反欲攻下以去涎沫。

则误矣。故不特涎沫不止。而且胃阳以寒下而益虚。故痞气上塞于心下。此当先治其本病之吐涎沫。小青龙为发汗利小便之剂。则散水行饮。而涎沫自止。然后主半夏泻心以治痞。则填膈降逆。而痞亦平矣。此是半夏泻心。徐忠可注。为三黄泻心。误人无限。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

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巅。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人身心肺间之气。其先天从命门温温之火。历膂脊而上蒸于胸中。其后天从胃中之精悍。历脾充肺。而外托于胸中。二者合德。而化为太和之瑞。充周遍满于胸膈。外为经络卫气鼓动之根。内司中下二焦温被之化。且其运血养神。提精御气之妙。为有生之大宝。故曰宗气。宗气者。言虽非鼻祖。而实为宗子之义。犹之后天离火。正位南方。所以继乾坤。而主化生万物之权者也。是气男女同贵。而尤为妇人之所更重者。虽已补详虚劳注中。而本条所论诸症。理奥词古。苟不悉此气之根源。及其关系处。则必不能读。即读亦必不能解也。虚即指此宗气空浅而言。盖谓妇人之病。皆因上焦如雾之气虚馁。则诸气渐寒。寒久则凡各处俱积冷矣。如下文所谓胞门、经络、绕脐、两胁、少腹、腰脊、气街、膝胫俱是矣。夫气以充满温和。为流行之本。因虚而积冷。虚则滞结。冷则寒结。故结气。但虚者气不运血。冷者气不温血。结者气不行血。三者得一。即能断经。非至结气而始不月者。故曰为诸经水断绝也。至有历年。谓宗气虚至日久。其血寒积结之地。虽不止二者。即此内而胞门寒伤。生机歇绝。外而经络凝坚。流通无气。则其经、焉得不断绝耶。以上为一段。首四句。言妇人诸病。起于宗气上虚。成于经水下断。历年四句。又推所以经断之故。盖胞门之气。逼近血室。而司经水之总区。

经络之血。趋归血室。而为经水之原委。故两揭之耳。损指肌肤瘦削而言。分指肉轮离脱而言。膈阳上虚而冲气犯之。则呕吐。又肺既受下寒之窘迫。则津液不布。而涎唾上泛。且肺气蜷缩而自壅。则生热而成痈。又必至之势也。于是肺不能为脾胃行精悍以及周身。而形体之肌肤。以阴血不荣。而日损其肉轮。以阳气不充而渐分矣。以上三句为第二段。就因虚二字而言其症。盖虚在心肺间之宗气。故见在上之症者如此。若积冷结气。盘结在于中焦。则为绕脐寒疝者一。寒疝详本门。其或见于脐外两旁之季胁。疼痛下连肝脏者二。以肝居至阴之下。与寒气尤为相召故也。且又有血因结而干。液因血而竭。而变为燥热之症。此亦在中焦。故名热中。其候则拘急之痛。引于关元。又疮脉多数。今脉数无疮。正阴虚火炽之诊。且其肌肉粗若鱼鳞。

皆阴不泽阳。水不济火之候者三也。但此在上在中诸症。虽属妇人断经之候居多。然亦时着男子之亡血失精者。非止女身所独有。又不可不知者也。若因虚而积冷结气。在于下焦。上虚则不能提挈。故一月再见。

或一行半月而来多。又上虚则不能传送。故过期不行。或行而不畅。而为不匀等病者有之。其积结在下。则为冷拘阴沁之掣痛。及少腹中恶寒者有之。又或掣痛。后引腰脊。下引气街。以致气冲急痛。且下引之甚。至于膝胫疼烦者有之。以膝胫属肾。疼烦者。肾气结而肾精竭之应也。至统上虚下冷而合推其症。下冷上犯。

必为奄忽眩冒。而一时不知人之状。如阴阳不相顺接之厥。而不得从厥治。如阴迸于上之巅。而不得从巅治者有之。以积冷结气之上侮虚阳。而非真厥、真巅故也。又阳光上虚。而下阴乘之。譬之愁云郁雾。呃塞太虚之象。故其神境中。尝若忧虞惨淡。而不胜悲伤。及烦冤而多嗔怒者有之。夫此厥巅忧惨等候。皆由上虚失提。因而赤白带下。渐致阳愈虚而阴愈竭之症。非有鬼神凭借。使之若是也。惟此在下来多诸候。始为妇人之所独病。而不着男子者矣。然而症则阴虚羸瘦。脉则阳虚多寒。病机变幻。尝于三十六病之中。千头万绪。不可端拟。要不外乎阴阳二气。司诊视者。详审脉之阴阳。辨其何部正虚。何部邪实。何处脉紧气寒。何处脉弦气削。审得在经络者。则行温针以通之散之。在胞门、绕脐、两胁、关元。等处者。则行温药以补之益之。便可治危得安而无难。诚以病虽同症。而其致病之源各异。非审脉无以为辨症、故也。此条为女科之金针。

间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症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人参当归芎芍药牡丹皮阿胶(各二两)麦冬(一升去心)吴茱萸桂枝(各二两)半夏(半升)

甘草生姜(各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伤寒金匮中。最难理会之文。莫如本条。以问意答意方意。俱似不相承贯故也。盖问语平铺。叙症错杂。觅其所问之头绪。一难。答则丢开问中下利。劈空断为带下。又忽略问中诸症。独取唇口干燥一语。为确诊。而皆不言其所以然之故。如半产血瘀。何以便带下。带下又何以便下利之类。又唇口干燥。亦下利伤阴之兼症。

何以便断为带下者。二难。至于断病。则曰少腹瘀血。病属带下。是在下焦矣。而诊病何以却在上焦之唇口干燥。汤名则曰温经。谓温经以去瘀血则可。谓温经而并除带下。是何理也。又本衣冠文物以唇口干燥为的据。

投以本汤中之吴茱萸姜桂。而不虞其更干更燥。又何义耶。且问症如彼。主治如此。仲景当日。将置下利不止等候于不问乎。抑治此而愈彼之道。将何奥旨乎。此三难也。何怪乎诸注之不能中其窍乎哉。不知问意。以妇人年五十所一句。谓天癸已竭。地道不通之时。撇开经血胎产。毫不着想。单重下利一病。而问其是寒是热耳。故曰下利一症。寒热异因。各有确症。今数十日不止。大似中焦气寒。而失分理之司。下焦气虚。而无关锁之候。然久利以发热为欲止。因阳气有起伏之机故也。乃暮即发热而利不止。则又非虚寒可断矣。

且少腹里急而下坠。腹中胀满而痞塞。又似内有阴寒之据。然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又却似内有阳热之符。

此种下利。其或寒或热。将何推断耶。带下。以妊娠门二条按之。当就漏血之赤带而言。非指白带也。瘀血不去。即致带下。虽详妊娠漏血注。然与妊娠、之漏血有分别者。以妊娠之血。为不得入胞胎而下从血室。此处之带下。又肝血之络。为瘀血所阻。而不得入血室。故自下也。答意虽就诸症。层层细推。却又专从妇人着眼。

专从妇人之年五十所着眼。而断出者也。盖利至数十日。里急腹满。俱似寒因。暮即发热。手掌烦热。俱似阴虚之热因。寒热既不应互见。且唇属脾。口属肺。唇口干燥。热利为合。又与数十日不止。及里急腹满者。尤不应兼见。故知其平日素有赤带之病。以致脾肺不滋。故唇口干燥。血液内竭。故手掌烦热。暮即发热。血虚者。

气自寒。故利数十日不止。及里急腹满也。以其在妇人。故知其瘀血在少腹不去。以其年五十所。故知其非目前之瘀。而为曾经半产所得之旧病也。然则不当从利为治。但行其瘀。而使血液归经。则带下可除。止其带而使血液内润。则暮热掌热。及唇口干燥者亦解。究之血裕气温。将并数十日不止之利。及里急腹满者。

可不治而自愈矣。名之曰温经汤者。血气得寒则凝。得温则畅也。以辛温之姜桂为主。而以善降之半夏。善敛之芍药佐之。则温下而适所以去下焦之瘀也。因瘀而肝血阻于血室之络。以致血不得由血室而外达上供。故下陷而带下。渐成烦热干燥之候。故以芎麦之上滋者。补上焦之血。胶归之下滋者。补下焦之血。而以善行阴阳之丹皮。分走而各注之。所以治暮热掌热。唇口干燥等候也。又血虚气寒而至于下利。究当责之阳明之腑。故用苦温之茱萸。甘温之人参。而托以守中之甘草。则胃腑之阴阳起复。譬之大地春融冰消雪化。田畴气暖。冰脱湿干之象。将瘀去而利亦自止矣。妇人少腹寒而不受胎。虽无血瘀。而此汤能温中以温下。故亦主之。崩中去血。是非期而暴下。月水过多。指至期而大下。皆中寒失提。下寒失守之候。故兼取诸此也。至期不来。又中虚而精悍不生。下虚而气血自短所致。故亦取之耳。妇人之月水。名之曰经血者。

以其由十二经脉盈满之气。从月光之亏损。而泻下之义也。但其源委。则有两路。从胃腑发精之根。历脾肺肝肾。以及于心。凡经过之脏腑。各私取以自润其经脉者。一也。又肝为血脏。脏中之余血。由肝络而内从血室。以外达经络。与各脏腑所荣经脉之血会成一片者。又一也。此如潮起之象。其少火生气。潜滋暗长。至三十日。则经脉外满。而不受两血之注。遂使外气平而内气不长。且外盛者具反注之势。故气伏潮落。而十二经脉之血。阖归血室。而下为月水矣。此系血瘀少腹之肝络。肝脏内血。欲由血室而外达以养经。因络阻而不得通过血室。故无期而带下。我故曰。与妊娠漏血有别。又曰。使血液归经者此也。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阴肿亦主之。

此即上条之初症也。带下、亦指赤带。详已见。经水不利。因经脉之血。止有脾胃一路上供。而肝脏之血。陆续漏下。以致经脉之气血亏浅。故至期之经水不畅利也。少腹满痛者。血瘀气滞之应也。经一月再见。又承带下而言。盖谓带下一症。又致各经经气上虚。因而不能包护。以至一月再见者。二者耽延日久。俱成上条利下等症。故宜即主此以愈之。无使渐成温经汤之候也。芍药、下引而入血分。虫、阴性而行血结。桂枝、辛以散之。温以行之。合三味而去瘀之功用全矣。土瓜根、为蔓引之本。其性上行。盖蔓引则走经脉。上行则托住肝脏之血。而使上充十二经脉之义也。以其为上条之初症。阴血未伤。故于温经汤。则少用归芎胶麦。阳气未寒。故于温经汤又少用参姜吴茱萸者。此也。夫瘀去而肝血得从血室以归经脉。故带下除。而少腹之满痛亦止。经脉气充。而下伏于血室者有势。故经水自利。又血上滋而气自裕。则包护有力而尤能提挈。故一月再见者亦愈矣。血下瘀、则阴。气下郁、则阴肿。本方为行血提气之药。故亦主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文义脉象。注见血门。妇人半产漏下。以上虚失提。外虚失裹之所致。葱性辛温。而先降后升。为下通肾阳以外达之品。故白通汤之用之者。盖取诸此也。旋复花用至三两。而且以之名汤。其意有二。夫上虚者必有阴气乘之。旋复能降逆阴。以为升阳之地者。一也。又取并力下趋葱性。以温肾阳者。二也。浅红曰绛。新绛者。新所染之绛色也。以茧丝口吐。其性上行。而红花所染之绛。又从其色而上入心膈之义。明系一小肾气丸。

盖以辛热多气之葱茎。代桂附。以收降之旋复。代地黄、山萸。以上行心膈之新绛。代丹皮。则其先资下降。而徐引上升。以补益其宗气。俾上提外裹者有力。而半产漏下自止矣。然本方、不过救急之劫棋。若求稳着。毕竟以建中、肾气汤丸。为的当而无弊。千载以后。自有高明者以余言为不谬。又岂止仲景在天之灵。默为之首肯乎哉。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方缺。又林亿曰。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之胶艾汤。细按胶艾汤方意。与本条之症逼对。或姜字为艾字之讹耶。今从之。)

妇人陷经。与妊娠胞阻同义。盖妇人少腹。积有死血。使肝血不由血室以养经。而漏下者曰带下。若少腹并无瘀血阻塞。但其肝脏中。气虚而不能上蒸。血虚而不能上荫。其血刚至血室。而中路陷脱。故曰陷经。与胞阻之无瘀阻滞。其气血因虚而自漏者同。故曰与妊娠胞阻同义也。血虚者。气自寒。而血又因寒而其色惨黑。寒久则黑如豆汁矣。症与妊娠之胞阻同。故其主胶艾汤亦一也。汤意详胞阻下。但于胞阻。则补血温气以养胎。此则补血温气以养经为异耳。即以胶姜汤而论。据愚鄙之见。未始不与陷经之候相对。但疑尚有当归、芍药、桂枝、丹皮四味。盖以阿胶之皮性。善于包裹提挈者为主。而佐以苦温之当归。所以温补血虚也。以生姜之根性。善于升浮旁达者为主。而佐以辛温之桂枝。所以温补气寒也。然后以芍药。引之入肝。以丹皮。通之出脉。则陷经漏黑。当解于温补升行之内。有识者。或不以为好事而妄乎。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血当下。

敦者。上小下大之象。妇人少腹如敦状。先就外症而言。然实包藏诸症在内。以胎气水积、血结。俱能作此状故也。曰小便难。则积有水气。可知。曰微难。则小便尚见。而积水不多又可知。若使渴而微难。则出少不胜入多。犹得断为纯是水气。而又不渴。则其如敦状者。非全水者更可知。又少腹满大。小便微难而不渴。颇似胎气。今且是生产之后。则既非全是水。又不必疑为胎。而与水共结为如敦状者。非生后之瘀血而何哉。则破结血之大黄。与逐水饮之甘遂。可直任而无疑矣。但生后血虚。攻其积水结血。恐致伤阴之弊。故以养血之阿胶佐之者。盖血短则留连外饮。是补血亦所以替去其水。生新则推出死血。是补血又所以逐去其瘀之义也。五句惟二十九字。文法则八面玲珑。诊法则千层透辟。西汉以后医书。乌足以语此哉。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愚按全经各条下。并无此小字添注之例。其后人之蛇足耶。)

抵当汤方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水蛭(二十个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亦血瘀内络。以致行血之气。力绵势缓。故经水不利下也。但比前条诸症。多上中二焦之瘀。如膻中及脾胃之孙络。或因曾经咯血。或因饮食大饱。以及形寒饮冷等类。皆能令络中血瘀。血瘀则气滞。而经水不利。

故用本天亲上之虻虫。本地亲下之水蛭。各引入死血之络。然后以桃仁破而动之。大黄逐而下之。观大黄之用酒浸。行血之外。盖又取浮缓其性。而使之从上下扫者居多。我故曰。比前条多上中二焦之瘀者此也。

然为壮人之初症。又不可不知。壮人。故直任峻药。初症。故血未虚而全不补血也。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纳之。

脏指阴庭而言。即方后纳脏中者是也。坚者阴脏中之肉。因气郁血滞而坚硬之谓。坚癖者。坚久而欲为痼疾。即肠癖之义也。白物。非谓白带白淫之类。殆指形如粉渣而白。湿热之所化也。盖白带白淫。下从带脉及肾中。其源远而象如精汁。此则从阴庭之坚癖处而下。其源近而微干色白。如积垢。故曰白物耳。经水闭不行。乃本条领语。脏坚癖以下。方是正文。盖谓经水闭而不行。或行而不利。其或为血瘀。或为虚寒。或止下焦。

或兼上部。已各有专方正治矣。然又有一种因经闭不行。而兼致外症者。则除正病正治外。而其外症。又不可不知外治也。比如经闭不利。则气血沉滞。从络脉而下注阴脏之肉内。遂成坚硬之癖疾。久久不止。则沉滞之血。干于坚癖中。于是气血郁而生热。热则生湿。湿热交蒸。则下垢腻之白物。矾石气寒味酸而性燥。寒则清火而解热。酸则消坚而散血。燥则拔干而去湿。故用之为君。佐利气之杏仁者。所以并散其沉滞之气也。又诸症下在阴内。为服药之所未易到者。何似丸如枣核。纳脏中而以外治治之为甚便也。诸注支离混淆。不得窍。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旧血行得畅。则新血生得满。而气因于血。故气亦为之温暖。充周而无病。若旧血迟滞。则生新之机自钝。而气血俱虚矣。血虚。则偏于干热而动生内风。血虚而气虚。则疏于卫外、而易感外风。此六十二种风因之所自来也。又腹中血虚。则失于滋润。而络脉干痛。气虚。则失于流贯而络脉拘痛。此腹中刺痛之所自来也。红蓝花活血行气。得温浮蒸被之酒性以充之。则气行血畅。而解内外之风邪。除腹中之刺痛也宜矣。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见妊娠)

妇人腹中诸疾痛。惟真阴亏损。而留连外水二者而已。盖真阴虚。则内络急痛。外水积。则内络窒痛。当归芍药散。能补血行饮。故主之。方义。详妊娠腹中痛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别见)

上条为中下二焦。阴血不足之痛。此条为上中二焦。阳气不足之痛。盖天气寒。则不能照耀。故腹中作阴沁之痛。天气虚。则不能传送。而作积聚之痛。小建中汤。温膈而并填其气。膈气上温。则阳热下嘘。而阴沁之痛可除。膈气上裕。则鼓弩下逼。而积聚之痛亦愈。故主之。汤义别详。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根据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方见虚劳)

此条。明言不得溺为本病。因而转胞。又因转胞而致烦热不卧。以及倚息。此属易解。但其所以不得溺。及所以不用他药利小便。而独主肾气丸者。解得透彻。则略无障碍矣。盖肾中先天之气。从贴脊之后道。上熏膈中。与饮食所生之悍气。从肺而上贮胸中者相会。则先天后天混合。而成在上之宗气。此气充满。则呵嘘蒸被。而水道流行。今肾中鲜上熏之妙。而膈气空浅。则水行自缓。缓则气愈滞而不得溺。不得溺。则膀胱满而拥起胞胎。令胞系松宽而微转。故曰转胞。夫膀胱之气。与胞胎之气。两皆上转。则气宇扁窄。其烦热不得卧。

及倚坐以息也宜矣。于何知之。于饮食如故。故知上中二焦。及前行之后天气道中无病。而为先天之肾气虚微。因致胸中失传送之候也。了戾者。钉钩挂物。系松而摇拽旋纽之象。肾气丸中。茯泽渗泄以利水。山药培土以利水。则膀胱浅软。而胞胎已有下弛之地。且得地黄、山萸。将桂附弹压。下入肝肾。而令丹皮。直从贴脊而上引之。俾胸中氤氲之气下逼。则胞胎复安其位。而其系因直而自正。又何烦热不得卧。及倚息之患耶。此仲景不以他药利水。而独主肾气丸之精意。安得有心人。而与之共剔长沙之灯火哉。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丸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阴寒。亦指阴庭之寒冷而言。俗解作子宫寒。非。以坐药外治。不能温子宫故也。坐药者。纳之而坐。非一时取效之谓。故方后曰绵裹者。恐其坐久致化之义也。凡妇人一切纳药、坐药、洗药。俱与深远之脏腑无干。而为外症。外症而治以内药。既失之迂。而且虞脏腑之喜恶不齐。先为药病也。故外症皆从外治之例。本草称蛇虺喜卧其下。故有蛇床虺床之名。则其性之温暖可知。又味辛而甘。夫辛甘主散。则其温暖之性。为能横施旁达又可知。用为坐药。而阴寒自温可必也。客有素读仲景之书。而难予者曰。阴非独寒。必子宫上冷而后下阴户者。本衣冠文物主坐药。而子谓但温阴庭。而非子宫之药。毋乃所见之偏且执耶。余曰。是非客所知也。

夫金匮一书。分门立论。其就症列方者。大似玉碎珠零。金星宝片。殊无可贵。是在灵机无碍者。会其全神。譬之重漆围屏。钳镶斗缝。则异彩奇光。照耀堂奥。而成玻璃世界。客之所见者。屑末而已矣。乌足以知此哉。诚如客言。彼子宫之寒在先天者。肾气丸不具在乎。在后天者。理中丸不具在乎。何妨以内药先温其本。而后以外药兼治其标耶。且云坐药可上温子宫。则亦将以漱口不下咽者。能愈中焦疾苦乎。客失笑而语塞。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野狼牙汤方野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滑为湿。数为热。少阴之下竟下。为阴庭之应。其脉湿热交见。故知其为阴中生疮矣。阴中蚀疮句。勿作上文之复语。盖上两句是言诊法。亦是言其初症。下二句言疮久而湿热浸淫。以致虫生之治法也。野狼牙味苦性寒。以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而尤能杀虫。故主此以洗之耳。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失。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方见黄胆)

从前阴失气。故曰阴吹。从后阴失气。为大肠之正路。故曰正喧。盖谓胃中之气下泄。以致由前阴之间道吹出。又由后阴之正道喧响者。此因胃能受谷。脾能消谷。但因大肠液燥而便结。以致谷气实。大肠正路喧传之而不足。又从小肠之岔路。而气与水化俱迸也。夫实则失气。是非令其大便流通。俾谷气下平不可。然若投以攻下之剂。是责脾胃之无辜。必至反不能食而胀矣。故以滑肠胃之猪膏。滋血液之乱发。熬以为煎。

则干结得之而润下。将谷气平。而正喧者亦自止。复何阴吹之有哉。钱塘李氏。谓正喧即阴吹之喧响。

李徐氏。改本文正喧为正结。皆失之。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