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中庸 >时中

《中庸》·时中

南宋朝 子思 著
zhòngyuējūnzhōngyōngxiǎorénfǎnzhōngyōngjūnzhīzhōngyōngjūnérshízhōngxiǎorénzhīzhōngyōngxiǎorénérdàn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3)小人之中庸也:王肃应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朱皆从之。

(4)忌惮:顾忌和畏惧。

(5)时中:时刻处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时:随时而动。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评析

孔子的这段论述,被誉为儒家的精神内核——中庸思想,是对君子与小人的理性判别和道德评价。孔子将人的道德品质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并坚持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是指无过不及而非一种消极的妥协和平庸,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需要时刻恪守并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个中庸道,对于君子来讲,要达成这种境界,并不难。他们通过精神修养,态度端正,做到言行举止之中都得体恰当,毫无遗漏,有恒心有决绝,充满儒家的君子气质。而对于小人而言,他们的“中庸”则体现为所欲所为,没有边界,也无道义的制约,只看到自身的利益,不考虑他人。

这里的“君子”,并非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而是对于人格品质上的君子精神——正直、公正、中立、自持的评价。而“小人”,则是指那些追求私欲,无道义感,施行中伤,背离公正道路的人。

出自孔子之口的这段论断与讲解,深化了我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使其从单纯的道德标准上升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非常深远的启示作用,让我们明白,不论生活多么复杂,我们都应保持一颗中庸之心,接纳并处理好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始终保持一个正直、公正的态度,以君子之姿,行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