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此事难知 >卷十二

《此事难知》·卷十二

元朝 此事难知 王好古 著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为。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属。却于(桂枝汤)内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从太阳中来。故以太阳为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脉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汤解表已。脉沉然后以陷胸汤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于蓄血下焦血结膀胱是亦从太阳中来。侵尽无形之气。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谓寒(伤形)热伤气。形气能自伤也。此云不足者皆太过也。以其太过。则自伤。自伤则不足矣。

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时各有病者何。盖五脏之阳气。皆伏于肾中。动有深浅随行动而病。故于四时而各异也。

痛随利减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而通导之亦利也。散气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之谓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虚实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从后来从后来者为虚邪。虽在水为虚邪。则木本虚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从前来。从前来者为实邪。虽在火为实邪。则木本实矣。经曰。子能令母实。

假令两手脉中弦无表证。乃东方实也。是西方肺气大不足也。缘母虚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杂证诸论云。先调其气。次论诸疾况。此乃本经不足之证也。难经云。东方实。是西方虚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如是之证。当以温药补脾。以气药燥剂为用。如正气已胜。当以泄火泄风之药。

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为全治。益黄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泽泻。手足阳明二燥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气也。实泄黄也。泄火木泄青之类。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

黄芩倍之。凡用药补。即用各方之生数。(理中丸)(建中汤)是也。泻即用各方之成数。(七宣丸)(七圣丸)是也。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答曰山芋门冬益金之气。金气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变为湿热也。湿热者。季夏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巳将退与子权行湿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参与丹砂等。夏则不加养气者。加沉香。欲发汗者。临卧先服白粥一杯后药之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口干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大渴引饮。恶干喜湿。目花四肢无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铄。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湿补气。脉弦浮沉同治。气不化小便不利。湿润肌滑。热蒸阴少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主之。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

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无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离朱丹)。

泄泻壬血土(火令逆行而土虚土虚则长夏不至。难经曰。虚则补其母。经曰资其化源木(并火之势。克脾侮金。当金中泻火)侮所不胜(弦欺)金补土是也。

(右寸显弦数脉是东方木既乘火势而来侮金。当金中实乃乘子势也。既泻其泻火。

退则木无所主而自退火木自虚矣。以寒药泻也。是实则泻其子。火是补北方水也)水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标本。病为本令为标。用寒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从本而逆时。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用温也。然则温不能救大寒之病。用姜附则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温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反四至余病便天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主可化亦其理也。

东南二方用麻黄。谓开腠理发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谓闭腠理止汗也。图1111.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