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庄锡华
进入新世纪后,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事态发展,曾经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积极影响的文学艺术在新世纪里的表现,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文艺理论界的注意,研究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掘现代化进程中文学艺术的积极潜能,成为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圳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于4月13至14日在深圳大学联合召开“文艺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代表中有许多国内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著名学者,深圳大学副校长邢苗教授到会表示祝贺,他指出,现代化需要弘扬人文精神,研究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议就文艺与现代化关系涉及到的广泛问题进行了讨论。

注意社会现代化进程对精神文化的影响是这次会议上许多学者关心的主题。钱中文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冲突、文化冲突有增无减,科技的非人化因素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势头突显出来;与此同时,电脑文化的流行,声光图像艺术的繁荣,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的过程正在形成,虚拟现实的真实化,真实生活的虚拟化,使人目迷五色,难辨真假。文艺园地中不断有新的文学形式出现。所有这些,都给文艺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他认为,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置于文艺的现代特征的标题下进行研究与讨论。

陆贵山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目前有两种社会文化思潮需要特别加以注意,一种是滞后的前现代的自然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拒绝文明,拒绝进步,不足以为现代化设范;另一种是超前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与实际上尚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的当代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历史错位,前进中的中国思想界也不能简单地搬取。

曾繁仁教授介绍了他在生态美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他认为现代化过程必然表现出利弊两个方面。就弊的方面看,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环境危机,再到当前以“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他认为,中国虽然还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并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国际的影响,我们国家本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环境污染、心理疾患等现象存在,这些都是当代文艺学美学所要面对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文学研究自身的现代化也是学者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杨义教授对当前文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他认为,文学研究应当关注经典文本的解读,特别是民族文学中的一些精品的解读,这种解读有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学术话语体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予敏梳理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进程,勾勒了文本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的历史趋势,他认为,传统的文艺学研究主要立足于文本分析,文本研究一度成为协调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策略。在文学精致化研究过程中对话语、结构、意象、语码、修辞的注意,逐渐加强了文学研究的技巧性和专业性,文学研究的理论构架渐渐成为某种行业运作的规则。他认为,近年兴起的文学文化研究解构了“纯文学”的概念,使文学的意义范围得到了扩大与深化。研究者注重文学体验的丰富构成,注重社会阶级和阶层的信念的形成及其文化表象,并扬弃了文本研究近于智力游戏的偏颇,文学的社会生命得到恢复和完整的展现。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变同样引起了姚文放教授的兴趣,他的发言特别注重于作为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的阈限,他认为,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转折,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大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刷新了文学研究的内容,增强了文学研究的活力,但这一转折在使西方文学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文化研究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转向了日常生活,不再把注意力专注于文学文本,而是指向了切近实际生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到了8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后现代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种族研究、性别研究、身份研究、生态研究、区域研究、后殖民研究、文化霸权研究等,而且这一扩展的势头还在继续。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阈限和边界,一旦消除了这种特殊性,无限度地扩充其内涵、改变其阈限,突破其边界,那就等于取消了这一事物本身。现在,文化研究中对于审美价值、艺术规律或者所谓“文学性”的考量已经十分薄弱,当文化研究将文学研究的内涵扩展到模糊了规定性、丧失了特殊性的地步时,它是否还成其为文学研究,也就值得打一个问号了。

在会上,许多学者还就文艺研究的现代化策略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胡经之教授认为,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也悄然而生。改革开放之初的那股文化启蒙思潮,本身就充盈着现代审美精神,推动着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大众文化、通俗艺术的兴起,推进了审美现代性的新变,成为我国审美文化的新维度,从而改变了审美文化的格局。如今,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已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三分天下,各领风骚。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三者既分立又互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我们要自觉把握这个契机,在促进文化的互动和沟通中提升,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唤起和焕发新审美精神。王一川教授认为现代性体验是中国人对自身的全球性境遇的直接感受,其中包含文化想象成分。文化想象总是关联着特定群体或社群对自身理想生活方式的幻想或联想。而现代性文化想象则是指中国人基于自身的全球性境遇而产生的幻想或联想。这种文化想象使得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虚构、幻想色彩。他以王韬与胡适不同时期有关中西联姻的想象之间的差别为例,说明有关东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现代性体验的演变而发生改变。他指出,现代性体验宛如一个充满多重冲突的“场”,而文化想象则是这些冲突的一种幻想型解决方式。特定的冲突场需要特定的想象,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东西想象。当前新的现代性体验场正生长着新的想象力因子。李衍柱教授认为,研究现代性,离不开具有现代性的人,离不开人的头脑和思维。对人的思维精神和思维方式的研究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前提。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理论”,对文学的现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深圳大学文学院庄锡华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前景作了较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批判基质、务实品格、历史意识和人学特性是其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源泉,他认为,无论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批判维度,批判是人类自信的表现,批判包含了对人类实践与认识的反思,批判基质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拥有长远的历史生命,是该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