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邢贲思
我国著名学者邢贲思指出,只要正确对待,全球化不仅可以避免各国本土文化失去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结局,还可以为各国的文化交流,为各国在文化上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邢贲思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是我国知名的哲学家,他认为,在新的世纪里,经济全球化还会加快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人们有两种矛盾的心态:欢迎它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害怕它的负面影响会招致某种严重后果。

邢贲思明确表示不赞成“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不同,很难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认同,其结果只能导致文明的冲突,认为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就是由于文明的冲突所引起的。这种理论如果能够成立,等于说越是全球化,文明的冲突就会越严重。因为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各国的经济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也是各国的文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其中,外来文化同本土文化之间在接触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这种碰撞就会导致冲突,甚至导致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兵戎相见。

邢贲思认为,如果少一点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多一点对别的文明尊重的态度,应当说,各种文明虽有差异,虽有矛盾,其价值观之间甚至有严重分歧,但还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乃至部分地互相认同的。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决不能以老大自居,决不能把自己的文明当作先进的文明,而把别人的文明当作落后的文明。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有时需要一个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的过程。

对此,邢贲思以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为例。中国晚清的知识分子中有人对西方文明十分向往,甚至达到盲目崇拜的程度,后来,由于中国人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负,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文明中的不合理的东西固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即使西方文明中的合理的东西也遭到中国人民的拒斥,这种行为是幼稚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锻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的同时,在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也更加趋于理性。毛泽东提出的对古代和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邓小平提出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是这种理性态度的集中表现。两种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只要消除成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它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邢贲思再次从哲学的角度谈到自己对全球化的态度。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一个“和”字,古人说和为贵,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不承认差距,搞“合二为一”,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别为前提的。“和”的意思是说,虽然存在着和自己不同的文明,如果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对待他,就不会导致关系的破裂。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说的“和”,是“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处事处人仍有借鉴意义。大而至于国与国的关系,小而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恐怕都需要以一种“和而不同”,也就是承认差别,存异求同的精神来对待,才比较恰当。不同的文明之间,就更需要有”和而不同“的精神。既然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文明存在,既然各种文明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矛盾和差距,就应当承认这个现实,就应当尽可能在不同于自己的文明中寻找异中之同,尽可能做到存异求同。21世纪已经到来,我们希望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够比在上一个世纪过得更幸福,能够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各种不同文明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和而不同”、“存异求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