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听
(一)
桌子上就摆着一本论语,我却只是静静的坐在书桌边。
这是一部我读过几遍的书,一本语录体的书,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为什么要这样一种体裁,不讲讲高明的道理,孔子为什么不讲一讲他的性与天道?,不讲一下他的一以贯之?,事实上,孔子的学理在这部与学生的对答录中,根本就没有得到展开,那么的平淡、朴实,引得我也静静的,就这样静静的坐在。
我思考着,为什么他的语录不是亚里斯多德式的百科全书,难道是因为他不想炫耀自己吗?,他不是这么的想推广自己的学术,我相信,这里一定有个用意。
这本书不是为了阐发孔子的学问吗?,为什么把作为人生学问最关键的生死观、宇宙观、鬼神观(他们主要记录在《易经》的十翼中),在问到的情况下也不发挥,吾道以一贯之是乍露又隐,只是笔锋轻轻一转,跳转到现实?,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孔子的日常生活?。终于,我的思考有了答案,那就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不是简单的还原于生活,是在精通五经之后的还原于生活。
在听补注:现代人实际上已经有些感到专业化带给人的异化,也看到了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理解困难,这种职业化对人群的再分化,虽然还没有到破坏人类社会的地步,但也比较严重了,随着我们进入后现代,文明已经是那些发达国家的人,开始感受和自然隔离的痛苦,比如校园暴力惨案,从本质上追究,就是文明生活使小孩远离了真实的生死观,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可能会愈演愈烈。这一切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能进不能退的局限性,总之,人的文明异化是后果严重的!。
《论语》的学问,能够使现代人在专业化中体会到做人的喜悦,使人在伟大中永远平凡,平凡到能够和大自然同在,有着真实的喜怒哀乐,这一切只能来源于道德的修养与以道德的实现形式而产生的专业化,舍此别无他途。
一个人能专业化而又不失赤子之心。那就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二)
我前面已经讲过我的思考——论语的立意是在精通五经之后的还原于生活,他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生活细节,和与一些学生讨论如何做人的对答。
孔子在这里表现的是这样的温文,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只是一个精通人情世故的谦谦君子,不是读过五经(诗、书、礼、乐、易),真是有些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加五经这种结构,反映了孔门弟子对自己学派的精深理解,解释中国文化的两大分支,做人与技艺,体现了儒家本与末的哲思,和儒家完备的人文系统,这种卓越的见识,在现在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
(三)
《论语》宪问十四的的四十二节云: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在听曰:《论语》无他,君子之道而己,其要在修己而成人,人人成人,是天下大治的基础,不然,虽有最精美的制度,最优秀的人才,也难免缺憾。
(四)
古德有云:孔子,圣之时者也。
在听曰: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传统文化(当时的)的态度,他虽然以继绝学为己任,但他绝不讲时代不能接受的东西。他把文化用活了,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去具体的引导,不是绝对不讲最高的,也不是一定要讲最高的。
他在圣学的入时之处没有我执的发挥,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卓越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在五经中),以及他对生活那种全身心的投入(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在没有大人物欣赏的情况下,那么全身心的修养自己的),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之中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